城乡基层应急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必须进一步完善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本文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探究了城乡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乡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传染性、未知性等特点。目前,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在应对过程中还存在短板,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存权益,尽最大努力开展对病人的抢救,减少和消除人民生命健康损失。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不仅要靠党政机关和医疗卫生行业,还要依靠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二)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

第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多部门、多地区联合作战,所以要完善联动合作机制。第二,建立需求物资储备机制,避免突发疫情时物资短缺引起恐慌。第三,疫情发生时往往需要空间场所进行隔离阻断,在公共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三)坚持依法有序参与的原则

首先,完善公共卫生立法。根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应急、防治、管理等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加强法制宣传,让执法人员和百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过度执法和由此引发百姓不必要的恐慌。最后,引入问责机制,完善党政、卫生等部门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规,完善责任免除机制,让相关人员敢于在非正常情况下做一些应急处理,最大限度激发危机应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延续这些有效的、好的做法。

除了优秀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外,乡村振兴还需要包含职业农民、农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治理人才以及新型小农场主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乡村人才振兴必须培育大批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还要着力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培育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人才振兴的根本办法。

(四)党建引领方面

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中,要将党建引领放在第一位。一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升级,并且要有针对性。在脱贫攻坚中贫困村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得到了整顿、壮大、发展,乡村振兴也同样要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成为农民群众的主心骨、领头羊。二是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实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可以增强农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解决农村集体“无钱办事”问题。三是抓好作风建设。只有基层农村党组织提升凝聚力、向心力,才能提升治理能力,才能加深与群众的联系。作风建设作为党的良好形象的外在表现,是党建的首抓重点,是基层农村党组织提升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措施。基层乡村党员干部要加强纪律建设,要有责任担当,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促使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加深,为乡村振兴筑牢群众基础,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二、城乡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一)构建突发公共卫生疫情预防体系

1.提高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公共卫生风险意识,关注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在疫情出现苗头的关键期能够果断判断,勇于决策,善于担责。加强相关医务人员防护和急救知识培训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日常公共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卫生安全意识。

2.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立公共卫生日常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公共卫生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组织安排。健全专家指导与科学决策机制。组建公共卫生专家队伍,指导公共卫生注意事项,有组织、有计划地排除隐患,以专业知识提高疫情防控决策的可行性与前瞻性。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应急预案。依托地方各级医院,完善医疗救治方案,通过演练和培训提升疫情应对能力。完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国家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与企业结合,完善医疗物资储备和流通机制。

3.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的基金储备和划拨制度,探索建立疫情患者医疗费用财政兜底制度。积极探索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鼓励保险公司提供相关医疗险种并鼓励百姓购买。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健全完善捐赠物资分配审核流程和信息公开制度。

4.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一方面完善各市级、区县级医院人才引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大医疗卫生行业的专业人才引进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医院加大对现有队伍的培训,探索对医疗卫生行业优秀人才的政策奖励方法,鼓励优秀医务人才扎根基层。另一方面着重强化基层医疗技术、能力、人才储备,通过各种培训提升乡镇医院、社区、村庄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防护能力,同时打通基层卫生院和上级医院的交流沟通渠道,探索以市级医院牵头的城乡对接诊疗和救治技术。

(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机制

1.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协同联动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协同防控的原则。对于全国性或省级大面积疫情要严格遵守上级党委和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认真负责落实。对于辖区内小范围疫情,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坚持亲自部署、亲自动员、亲自指挥。统筹协调疾控中心、医疗卫生单位等疫情防控的一线机构和应急管理、公安等协同部门的职责和关系,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

2.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引导社会舆论。应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让权威人士从专业的角度引导百姓去做正确的事情。加强和拓宽与百姓的沟通渠道,及时回应百姓关切,提振社会公信力。积极宣传抗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塑造典型,弘扬正能量,提升抗疫的凝聚力。

3.依托信息技术,提升防控能力。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建设,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高效地开展疫情监测、病毒溯源、患者追踪、社区管理等工作。指导企业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工具,推广无人生产等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企业在疫情背景下复工复产的可能性。

4.建立医疗救治机制,稳定社会心理。尽快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做到疫情应对和病患处理的有序应对。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进一步支持有能力的市级、县级医院加强中医药的研发配制能力,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救治使用效率。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强化基层医务人员的能力,使其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

5.健全地方物资采购和供应体系。发动地方企业依据自身能力生产应急物资,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完善物资采购和分发机制,减少人与人的接触,尽量满足百姓的个性化特殊需求。完善征用补偿等机制,激励社会提供相应物资和场地等。

(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善后机制

1.加强公共卫生事件事后评估。设立事后评估管理机构,组建权威性、独立性、专业性、综合性的事后评估的专门机构,开展专业性、系统性、持续性的事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事后评估原则、程序和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各项应对工作,使评估结论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以备日后工作借鉴。

2.完善社会救助和心理疏导机制。要恢复和重建百姓生活和精神状态,完善救助体系,加强对疫情中受到严重影响的百姓或家庭的关爱和救助,让他们得到必要的医疗救助和精神抚慰。

3.补齐城市和社区建设的管理短板和漏洞。完善公共场所智能检测技术,加强“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社区智能化建设,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搭建小区信息交流平台,推动社区和物业更加便利地与居民沟通交流、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党员进社区制度和社区党组织建设,让党员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保池,郎林,蔡端.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看公共卫生危机管理[J].上海医药,2020,41(06).

[2]习近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20-02-15(01).

[3]崔箭,唐丽,陈浩林,等.构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为例[J].疾病控制杂志,2006(06).

[4]曹明华,吴家兵,张进,等.安徽省市县(区)级卫生应急能力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6(01).

[5]曹舒,米乐平.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重困境与优化治理——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0(03).

上一篇:建立高校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下一篇:民间象声词的艺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