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审计背景下的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概述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审计监督“全覆盖”,文中指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015年12月8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为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这是首次对审计全覆盖的详细说明。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当前信息传递与披露的方式,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广泛应用,审计业务表现出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征。审计全覆盖的相关政策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培养的审计人才不再是传统的审计专项人才,而是能够从事审计全覆盖工作、运用审计先进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信息化审计人才。

二、目前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家治理监督体系不断改革与创新,对审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做到审计全覆盖;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审计行业产生影响,审计技术与方法急需变革与创新。基于这两方面的背景,经过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审计人才培养面临如下问题:

(一)教育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审计学属于人文学科,信息技术属于理工科,如何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培养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审计的复合型、信息化审计人才,是目前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审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师资队伍匮乏、专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匮乏主要表现是从事审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审计理论、审计程序等基本知识,而对目前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进行大数据审计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不够精通,缺乏理工科的思维,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师进行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专业建设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审计学目前属于管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没有认识到审计专业的特殊性、重要性、复杂性,没有将审计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建设和研究。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目前高校审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设置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没有将审计学的专业课程和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培养的审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化审计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审计学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并且没有客观实物载体,内容比较枯燥;审计学又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必须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审计学课程又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合理的教学方式,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目前高等学校审计学的培养模式来看,审计学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理论课程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足,并且不能灵活应对真实的审计问题。目前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的审计内容广、技术要求高的现实要求,审计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要求必须革新现有的教学方式。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重复

目前高校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审计理论为主,例如审计学、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职业道德等,课程设置中少有体现目前审计技术、审计手段的变更。或者课程设置按审计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或者课程设置按审计内容分为经济绩效审计、国有资产审计等。

审计学的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既包括基本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又包括基本审计程序、审计内容,还包括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内容多而杂,理论性较强,学生没有接触实际审计工作,感觉很抽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高技能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专业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状况,比如对信息化的要求、专业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培养能够使用新技术进行审计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所以高校要根据审计行业的最新需求,开设信息化审计的相关课程,并且进行动态调整,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社会对审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四)实践环境建设不足

审计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审计业务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专业的审计硬件支撑,比如虚拟一家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审计。这样的审计实验并没有接触到真实的审计实务,缺乏审计实务练习的相关数据、缺乏真实的实训案例,学生并没有形成整体的思维观念。信息化审计的专业实践平台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硬件支撑,还需要大量的、真实的审计实务数据,因此急需构建一体化、跨专业的信息化审计仿真实践平台。

(五)师资队伍不能支撑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审计学专业目前属于管理学门类,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特征导致了从事审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在审计人才的培养中要嵌入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需要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从事审计学专业的一线教学;审计学又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这样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化审计人才。目前高校审计专业的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支撑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的框架

国家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保障,目前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等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审计业务。为满足审计全覆盖的要求、满足新环境下社会对复合型、信息化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探索审计全覆盖背景下、融合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创建融合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式,以课堂上理论教学为主,课堂上的案例多采用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案例,学生并没有直观接触审计全覆盖所要求审计内容的现实案例,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知识面较窄,不能满足社会对审计学专业毕业人才的相关要求。

因此,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增加审计实务的相关案例,采用真实案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既能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多方位需求,又能让学生接触真实审计案例,增加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优化课程内容

一方面,注重信息技术与审计学专业课程交叉融合,将信息技术嵌入审计学专业课程,形成条理清晰、内容简洁、学生易懂的理论知识,优化审计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强调审计学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数理推导和演算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相结合,缩短审计理论课程与审计实务之间的距离。最后,加强审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围绕审计人才“诚信、守纪、责任”等品质要求,构建“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培养价值观正确、职业素养良好和人格健全的审计人才。

3.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团队

培养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的、具有大数据审计思维的、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岗位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审计人才,师资队伍是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团队是达成教学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必要条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审计理论基础,要拥有扎实的审计实务经验,还要熟悉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管理学和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应组建具有审计、计算机、公共管理等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整个团队得到补充和加强,结构趋于合理,相对稳定,适应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加大师资团队“外引内培”力度,对外引进具有信息技术背景、行业背景的审计人才,对内组织教师不定期参加学校的审计大数据分析的实践培训等,同时可以派送教师到实际审计工作中进行调研、到相关院校进行走访等,让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了解最新的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审计业务等,进而反哺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效果。还要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融入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化思维。

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应当多元化,理工科院也应当承担起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责任。在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鼓励理工科院系的教师参与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弥补国有资源审计、国有资产审计等专业人才的不足。

4.创建审计案例库

构建本科审计学专业信息化的案例教学方式,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前提和关键。搜集和编写的案例既要结合审计全覆盖的政策指引,又要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审计案例的编写依靠任课教师的个人努力是不行的,而需要审计教育界共同努力、互通有无,才能建立适合教学的审计案例库。建议采用以下

几种案例来源:(1)一线教师编写审计案例。各个任课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审计署的审计公告、证券交易所的审计报告等渠道的主动发现、搜集、编写适合教学的审计案例。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实践者,教师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2)校企联合构建审计案例库。部分审计资料具有保密性,高校可以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署等进行联合培养,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课堂案例的真实来源。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归纳、改编,得到适合教学的审计案例库。(3)校校联合扩充案例库。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每年举办一次有关审计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改革会议,为各个高校、教师提供案例教学经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了解各个高校在审计案例教学方面的经验,不断完善适合教学的审计案例库。

(二)构建一体化、跨专业的信息化审计实践平台

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审计数据的选择不再是进行抽样,而是要全覆盖。审计数据之多,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变化,给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充实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之间、校企之间的协同互动,高校应当加快构建一体化跨专业的大数据仿真实践平台,包括审计数据库、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校内仿真实践平台和真实企业案例实训平台。

1.构建审计数据库

高校应当建立可公开、可共享、一体化的审计数据库。通过文本挖掘、数据收集等方法,整合各行业、各领域的相关审计数据,形成标准的、可供学生使用的审计大数据集合,并且不断进行更新。这是高校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需要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互助。这样学生才能接触到审计的一手数据,才能快速融入大数据审计的环境中,进而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审计技术手段,学习大数据审计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应对实际审计工作的变通能力,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人才。

2.搭建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

数据是表面的,需要将数据所体现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和挖掘。将审计数据库构建起来之后,需要构建相关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将审计数据进行集成和整合,使不同来源的审计信息数据可以相互使用,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审计数据共享;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要研制数据适配接口,从校内审计系统各个模块、校外企业获取各类审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为审计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奠定基础;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要提供数据挖掘、数理统计等相关技术,同时提供便捷的处理接口,学生在校内、校外均可使用该平台,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升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的数据分析、数据运用的综合能力,需要从浅到深、发现审计数据所体现的真实内容。通过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决策分析、关联分析等,通过分析,学生能够从海量的审计数据库中发现问题,进行审计数据业务时能够得心应手,快速提取有价值的审计证据,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3.融合校内仿真实践和企业案例实训

借助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高校将校内的仿真实践与校外的企业案例融入到大数据审计实践平台中,学生采用课堂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数据挖掘、数理统计等相关技术,提取数据中隐含的、具有分析价值的信息和规律,使学生在跨行业、跨领域的实践模拟环境中进行大数据审计。高校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掌握审计基本理论、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离任审计等特殊审计业务的相关知识;既要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复合型的信息化审计人才。

(三)构建校内外联动的闭合信息化审计生态圈

审计全覆盖的背景给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审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还要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构建校内外联动的、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方式。在校内打造审计信息化模拟操作实验室、实务专家进校培训为一体的、突出实践应用环节的案例教学,并连接校外,为学生开发更多有价值的审计实习基地,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审计信息软件操控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积极探索与审计署、审计厅、地方审计部门和会计事务所等进行合作办学,弥补校内实验室审计模拟的不足,形成合作共生、互助发展的闭合审计生态圈。同时还要不断提升生态圈的环境,使其能朝着良性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西京学院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实践

西京学院是一所综合类的大学,审计学专业是本校的核心专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西京学院开始探索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人才,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审计人才。第一,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将信息化审计的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优化课程内容。紧扣信息化和行业发展需求,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具有创新性、挑战度标准的系列金课。同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新动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和会计相结合的交叉课程创新,新建“预测和机器学习”“大数据和财务推理”“区块链与会计审计”等“新文科”特色课程,更新“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学”等课程。第三,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团队。加大“外引内培”的力度,引进具有行业背景、信息技术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专业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改善教师学历和学缘结构;通过本校的特区人才工程、卓越教师工程和校级教学名师工程,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师资团队。第四,推进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继续加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和审计交叉融合为导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利用企业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进一步拓展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践和劳动教育等服务社会的途径,提升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紧密对接产业链,切实增强人才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第五,完善信息化审计生态圈建设,满足社会需求。西京学院积极探索与西安市审计部门、瑞华会计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合作办学,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校企合作大数据审计生态圈,提升学生的切身感受对审计专业的认可度,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数据审计的实战氛围中。

五、结束语

审计工作事关企业、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事关国家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审计全覆盖的政策指引给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能够在各行各业从事审计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审计全覆盖的背景出发,梳理了目前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构建具有大数据思维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最后结合西京学院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力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审计专业人才,为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郑石桥.关于本科审计学专业的审计类课程设置若干思考[J].

财会通讯,2019(28):26-29.

[2]姚美娟,施平,叶邦银.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瑞华精英班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3):82-84.

[3]张凤丽,赵敏,芦雅婷.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审计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7):231-232.

[4]冯素珍.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基于行业需求[J].高教学刊,2020(13):136-140.

上一篇:对多元发展的舞蹈教学模式的探讨下一篇:烟台近代建筑旅游活化利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