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底稿编制案例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底稿编制案例(通用9篇)

审计底稿编制案例 篇1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借款

一、会计记录概况

上海CY公司短期借款年初余额(已经本事务所审计)为2,850万元,年末余额(未审数)为4,180万元,年末未还借款17笔;长期借款共1笔,年初余额(已经本事务所审计)为458万元,年末余额(未审数)为146万元。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借款借入、偿还及计息的记录是否完整;

(二)确定期末借款的余额是否正确;

(三)确定借款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向上海CY公司索要审计期间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明细账,编制了“短期借款余额明细表”和“长期借款余额明细表”,经复核加计,与总账、明细账、审前报表核对一致(索引号:F1-1与G1-1)提示:

编制时,纵向分贷款人将每一笔借款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横向按贷款人、借款金额、借款条件、借款币种、借款起止日期、利率、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分别列示。

(二)索取、核对贷款证余额清单并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函证重大的借款

1、审计人员索取获得贷款证资料与将“短期借款余额明细表”、“长期借款余额明细表”中贷款本金逐一核对,发现其中2006年1月10日上海CY公司归还交通银行长期借款26万元,在1月23日查询的银行贷款证余额清单中已登记。审计人员追加实施了查验付款凭证的审计程序,证实了该笔付款真实无误,并在贷款证余额清单汇对记录上作了相应的说明。调整了这一差异后,全部核对一致。(索引:F1-3)提示:

如未能获取资产负债表日的贷款证资料,则可考虑利用期后企业贷款证资料,幵将清单中的借款余额与账面余额迚行核对;如有差异,及时查找借款增减变动原因,或请企业作出合理解释。

审计人员根据明细表和借款合同的记录,分别按贷款银行发函询证。

提示:借款的函证可以结合银行存款询证一幵迚行。

2、审计人员将填好的“银行往来询证函”共5份交上海CY公司出纳员用信函发出。项目经理认为发函的方式不妥,要求审计人员亲自发出询证函。审计人员又重新亲自发函,并要求银行的回函直接寄回事务所审计人员李春。一周后,收到银行的回函2份,贷款银行均在“数额证明无误”栏盖章确认,审计人员将回函及记录了发函人名称、发函地点、收件人名称、地址的信封一并作为审计证据,归入审计工作底稿。(索引:F1-4)

对截至审计外勤结束日未能回收的询证函,审计人员在出纳员的陪同下直接到相关银行询问、催收,取回了1份银行盖章确认的询证回函;另有1份经电话联系催收,于审计报告日前收到回函。

3、向境外美国花旗银行的询证最终未能收到回函,审计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实质性替代测试。(索引:F1-5)

4、对借款询证的发函、回函情况,审计人员编制了“借款函询结果汇总比较情况表”,对询证函回函进行整理、汇总、统计。(索引:F1-4)提示:

函证信息应包括贷款性质、贷款金额、贷款条件、对外担保金额、期间等项目,在备注栏注明“未欠息”或欠息金额。

(三)索取并检查借款合同、协议、授权批准文件或其他有关资料(如抵押合同、担保合同等)和查验收款凭证、还款凭证,了解借款数额、借款条件、借款日期、还款期限、借款利率,并将合同所载信息与“短期借款余额明细表”、“长期借款余额明细表”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逐一核对

审计人员发现:上海CY公司向农行与上海银行的借款属于抵押借款;实施了追查测试,经查阅相关的抵押合同,抵押物是本公司的厂房建筑物。审计人员取得了抵押物登记证及抵押物清单,并取得了该厂房建筑物的房地产权证原件,查验到有关抵押资产的所有权归属本公司,再核对借款合同规定,未见有限制条件的记录。审计人员查验了相关资料的原件后,又取得了复印件。(索引:F1-2-1-

1、F1-2-2-1)

上海CY公司向交通银行与建行的借款属于担保借款,担保人均为上海CY公司的母公司。审计人员已将母公司对其提供担保的情况与母公司审计人员进行核对,未发现异常。

(四)复核已计借款利息是否正确

审计人员对上海CY公司本年的每笔借款实施详细的分析性复核程序,并将复核过程记 录于“短期借款余额明细表”和“长期借款余额明细表”的右边部分。(索引:F1-1)提示:

如年内借款余额相对均匀,波动不大,也可根据借款月度平均余额、借款平均利率作总体性分析测算。

审计人员将应计利息与利息费用列支数进行核对核对,发现差异率仅为0.69%。经分析该差异明显小于确定的重要性标准,决定不予调整,利息费用可按实际支出数确认。(索引:F1-8)提示:

对应计利息的分析性复核,目的是查验利息费用列支的正确性。如发现重大的差异,应查明原因,幵作审计调整。同时,应分清利息的费用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对关联公司间互相结转利息费用的,应追加核对程序。

(五)对长期借款作详细的实质性查验

上海CY公司年末仅有一笔长期借款,但相对于一般的流动资金短期借款更具有特殊性,应增加详细查验。(索引:G1-2)提示:

1、长期借款会有较多的专用借款,审计中应取证、关注相关的授权批准文件;检查长期借款的使用是否符合借款合同的规定。

2、应关注长期借款的还款时点,注意划分“长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3、应结合在建工程的审计,重点检查长期借款利息资本化是否符合规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4、检查长期借款合同中关于利息支付的规定,查验企业是否按期计提长期借款的利息,如属到期一次还本、按期付息的长期借款,按期计提的利息可以在“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企业按期计提利息时,借记“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六)检查年末有无到期而未偿还的借款,逾期借款是否办理了转期手续和其他处理事宜

审计人员逐一核对借款合同,发现年末未还的短期借款中有两笔已经逾期,实施了以下的查验程序:了解了上海CY公司对逾期借款的处理情况,获取了该公司的书面说明与相关资料,分析了逾期借款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和在报表附注的披露,并考虑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索引:F1-6)提示:

1、查验逾期借款,应向相关贷款银行了解与沟通,必要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诉讼事项的披露作出判断。

2、如逾期借款的金额较大,应充分考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七)检查短期(或长期)借款的披露是否恰当

审计人员查阅、并建议上海CY公司修改了会计报表附注,根据规范的披露格式,逐一披露年末借款的贷款人、借款金额、借款条件、利率等内容。

按编报要求,将原长期借款的披露内容改到“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下;逾期借款在会计报表附注-报表主要项目“短期借款”注释中披露。提示:

对借款事项的披露,尤其是因借款而涉及的其他重要事项的披露,对借款的审计工作而言,显得特别重要。审计人员应在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资信度和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披露。

(八)审计重要提示

除前述各项提示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对借款项目的审计,主要是防止企业低估债务。低估债务经常伴随着低估成本费用,从而高估利润的目的。因此,除确定借款账面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外,更应将重点放在对借款所反映的债务的完整披露之上,包括账面债务,也包括或有负债。

2、在对借款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容易引发诉讼的事件,如逾期的银行借款、提供借款担保(以本单位的不动产抵押)等。这些诉讼事项往往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是企业发展中的“地雷”,严重影响着会计报表的公允反映。如果被审计单位隐瞒诉讼事实,不及时披露诉讼事项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会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一旦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这些事项,审计人员应该谨慎取证,需要从各方面搜集证据,如检查公司的原始凭证(合同、产权证明等),向银行询证,向律师询证,从媒体了解公司诉讼状况等,来查证清楚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内所有的诉讼事项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如果被审计单位涉及的这些事项符合确认为负债的条件,应该重点检查被审计单位对预计负债的估计是否合理;

如果被审计单位涉及的这些事项不能确认为负债,应该重点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充分、及时披露该事项,如果被审计单位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甚至拒绝披露,审计人员应视情况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

审计底稿编制案例 篇2

一、影响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质量的因素

1. 领导因素。

高质量来源于严管理, 要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质量, 领导重视是前提。如果领导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不重视, 对审计管理不到位、规范不科学, 对审计人员相互间职责分工的权限不明确, 缺乏对审计人员工作状况考评的内部制约机制和完善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及审计质量考核指标体系, 就会造成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产生“过得去就行”的思想, 结果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更不能完成审计任务, 审计信息的可信度将大大降低。

2. 审计主体因素。

审计主体就是审计工作从业人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 由于一些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 文字素养较低, 再加上对新的法规缺乏了解, 对新的审计方法不能掌握。因此, 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 有时会出现事实陈述不清、判断用词不当、分析不充分的问题, 从而使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文理不通、语意不明、歧义百出、令人费解;有的则叙述过于繁琐, 缺乏剪裁, 文字冗长。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所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文字表述不准确, 用词用语不规范, 应用政策、法规、制度不充分, 经不起反复推敲, 不能将审计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成果站在法规和政策立场上,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用文字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 影响作出公正妥当的审计结论。另外, 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 有些审计人员没有对审计实施方案制定的每一个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仅仅对查出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在底稿中没有反映审计实施的主要步骤、方法和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等内容, 致使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内容不完整。

3. 审计规范因素。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涉及从原始资料搜集到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并最终得出审计结论的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这一系列编制程序都应该按照一定的审计规范操作。按照国际惯例, 审计工作底稿一般由各家会计师事务所自行设计, 只要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规范。但实际上, 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没有或没有完全依据相关规范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底稿。而当前审计部门的独立审计实践中, 无论就审计工作底稿的设计、编制还是归档而言, 都存在许多缺陷, 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另外, 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底稿还存在着不同地区、不同审计人员底稿编制规范的不同。

4. 审计制度因素。

审计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上, 要控制审计工作质量, 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复核规定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可以说,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复核责任制度是否健全, 对于整个审计工作质量而言非常关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复核责任制度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但在现实工作中其却不被重视: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 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有制度而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其结果是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缺乏风险意识, 行为不规范, 随意为之;而一旦出现审计过错, 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 结果不了了之, 形成非良性循环。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 由于人员少, 部门负责人大多时候就是审计项目的审计组组长, 审计工作底稿3级复核制度的审计组组长、部门负责人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报告形成前期的复核往往就是由1个人承担, 3级复核事实上是2级复核。因此, 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尽可能避免出现资料处理及审计判断失误, 应加强审计制度建设, 强调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二、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措施

1. 领导重视, 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底稿管理体制。

审计工作底稿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离开审计工作底稿, 没有审计记录, 审计便无从谈起。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贯穿审计程序的各环节、各阶段、各步骤, 从最初搜集被审计单位 (或项目) 的原始资料, 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取得审计证据, 到最终得到审计结论, 审计工作底稿详尽记录了审计程序的执行及结论的获得过程。因此, 单位领导要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管理, 建立岗位责任制和采取奖惩措施。通过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 实现对审计过程的各环节的有效控制, 使各环节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成果在审计工作底稿上得到最终体现, 进而提升整个审计工作质量。这对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大有好处。

2. 认真学习相关审计准则并落实执行,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

计署发布了《国家审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2号——审计工作底稿》, 它们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步骤、约束审计人员、规范审计业务工作的最具体、最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则。审计工作底稿的控制管理实际就是这些相关准则的落实。因此, 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准则, 深刻理解规范、准则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各项要求, 自觉遵守和贯彻落实审计准则和规范, 积极参加审计机关、审计协会或以其他方式组织的学习培训, 有针对性地参加系列专题培训班或讲座, 提高自己的文字运用水平。针对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难点, 审计部门应组织审计人员去现场学习。通过实例来强化学习, 增强准则的可操作性,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

3. 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3级复核制度。

由于单个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的有限性, 以及被审计事项的复杂性, 难免会在审计过程中发生判断、计算和其他方面的偏差。实行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3级复核制度目前已成为较普遍采用的形式, 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强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审计部门实行的审计工作底稿3级复核制度是指由审计组组长 (或副组长) 、部门负责人和专职复核人员分别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报告形成前期、审计报告提交审计机关领导审定前进行的复核。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底稿3级复核制度是指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 (副主任会计师) 分别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报告形成过程中、审计报告签发前进行复核。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对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人员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作出明文规定, 形成一项制度。3级复核制度中:负责第1级复核的是审计组组长 (或副组长) 或项目经理。他们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 对审计人员编制或取得的审计工作底稿逐张进行复核。负责第2级复核的是部门负责人或部门经理。他们是有重点的复核, 一方面, 复核是否已进行了第1层次的复核;另一方面, 对记录重要事项、重要程序以及影响审计结论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负责第3级复核的是专职复核人员或主任会计师。他们是在第2层次复核的基础上进行的复核, 主要是在对重要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重点抽查复核的基础上全面复核审计报告草稿等结论性工作底稿。这样做既能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偏差,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也保证了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 降低了由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质量不高带来的审计风险。因此, 审计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3级复核制度的落到实处。

4. 审计工作底稿必须与审计工作目的相适应。

审计底稿编制案例 篇3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实务案例—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一、会计记录概况

被审计单位上海BD公司本营业费用(未审数)4,597.70万元,管理费用(未审数)3,035.7万元。具体数据详见“营业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和“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索引I6-

2、I7-2)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二)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获取或编制营业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核对与总账、报表发生额及明细账合计数是否相符

审计人员根据上海BD公司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的记录,编制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审定表”(索引:I6-

1、I7-1)、“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分月发生汇总表”(索引:I6-

2、I7-2)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比较表”(索引:I6-

3、I7-3),经“三相符”核对一致,未发现问题。

(二)检查明细项目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的核算内容与范围

审计人员浏览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账中各明细项目的设置,发现“管理费用-其他”项目金额较大,内容繁杂,报表使用人难以理解,需要提请BD公司财务人员进一步归类与细分。经细分后再行检查,又发现该公司将进口料件的关税费用列入了管理费用,不符合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内容与范围,因此作了审计调整。(索引:I7-4-2)提示:

1、营业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属于企业的期间费用,具有内容广、名目多的特点,重要的是要划清成本支出、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

2、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其具体项目很多名称均相同,二者主要依据费用的发生环节来划分。属于销售(营业)部门发生的,计入营业费用;属于管理部门发生的,计入管理费用;公共性的、不易划分的费用,一般也列入管理费用。

3、应重点检查是否有其他科目不能列入、而随意列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其他”子目的情况,从中往往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难言之隐”。

(三)进行总体分析性复核,包括对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上的营业费用(管

案例介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理费用)变动进行比较,对本各个月份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变动进行比较,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各子目所占合计数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索引:I6-

3、I7-3)提示:

1、切忌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进行漫无目的的抽查会计凭证,切忌机械地“走程序──收集证据”。审计人员应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不同角度的分析,从蛛丝马迹的异常中发现问题,寻求审计的突破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凭证抽查。这样的方法更符合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的大趋势;

2、分析性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通过分析性程序,能够寻找出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错报,减少详细的余额测试,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合理性和效率;

3、除本案例所选择的分析性复核点以外,有效的分析性复核点还有对2-3年的收入费用率(成本费用率)的分析比较,对本单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分析比较等。

(四)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有关子目发生额与相应的计提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存在勾稽关系的款项,进行配比性的核对与交叉复核,并作出相应记录;如有不符,查明原因并作相应的说明或调整。(索引I6-

3、I7-3)提示:

核对中一般可按以下费用子目与计提核算的会计科目的勾稽关系进行复核: 工资――应付工资; 福利费――应付福利费; 折旧――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 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 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其他应付款; 存货跌价损失――存货跌价准备。

(五)进行实质性测试,选择营业费用、管理费用项目中数额大的或与上期相比变动异常的项目,检查其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审批手续、权限是否合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应是从费用变动异常的项目中,找出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索引I6-

4、I7-4~I7-8)提示:

查验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应注意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结合。

(六)审阅本期末、下期初明细账,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实施截止日测试,检查有无跨期入账的现象。(索引:I7-9)

审计人员抽查了报表截止日前、后10天的、大额的非常规发生额(如广告费、咨询费、案例介绍——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诉讼费、其他等),确认是否存在重大的跨期支出情况;若存在大额的跨期支出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账务调整。提示:

1、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只有在相关的成本费用已经发生,才能确认相应的费用。例如:对大额的广告费支出,应在向客户询问的同时查验广告费用是否已经确实发生;应取证相关合同,核对合同上记载的广告发表时间约定是否与客户的解释一致。

2、对广告费支出的列支,应取得广告业专用发票,如是一般企业的普通发票,不能列入广告费支出,一般可作为业务交际应酬费支出处理。

3、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截止性测试,还可结合银行存款未达账的查证一并进行。

(七)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查验的重要提示 除前述各项提示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审计的重点应是关注费用的真实性,企业所有发生的费用支出都应当对应着资产或服务的获得,并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否则,企业的费用支出不实,势必影响会计报表的公允反映。

2、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核算的内容,要关注所反映的交易实质,关注与企业其他事项的关联。如有诉讼费发生,应关注诉讼状态,判断有无或有负债,或损失已发生而未入账。

3、审计工作表面上看似有范围,只限于审计的会计账簿和报表,实际上,凡是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相关或与发表审计意见相关的事项和资料,注册会计师都应该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审计工作是没有范围的。审计人员审计时不能单单重视核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而要重视外部证据的获取以及专业判断。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时不能仅仅实施常规审计程序,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4、审计中,经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 1)大额且偶发的支出; 2)没有实质经济内容的支出;

3)与相应经济活动内容与规模不相称的支出; 4)原始凭证或单据不完整的支出;

5)与关联方或权力部门(人员)之间的支出; 6)与特殊事项或特殊会计处理相关的支出; 7)内部部门或总部、分部之间的大额资金划拨。

5、审计人员在审计小规模企业(尤其是小型私营企业)时,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支出: 1)个人费用计入企业账户; 2)高价购买质次资产,收取回扣; 3)白条提现或大额提现; 4)大额现金支出或购买馈赠品等。

审计底稿编制案例 篇4

以及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存在一些急需改正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基层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完整、所附的资料不能相互印证、勾稽关系不明、法律法规引用不规范。由于近年来行政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趋于老龄化,受编制的限制,新的审计力量补充困难,而审计业务量大、时间紧、外勤工作时间短,不少审计人员迫于内外压力,往往只对重要项目或有问题的项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在外勤作业后填制底稿,或者只重视审计结果的记录,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填写,出现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结果、审计报告不符或者出现有审计过程而无审计结果、有审计结果而无审计过程的工作底稿。部分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审计人员签章,也没有审计组组长复核意见和相关人员签章;在审计工作底稿之间没有建立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没有注明索引号,审计工作底稿印证关系不明,相互混淆,重复取证;有的工作底稿存在只对发现的问题列明定性依据,却没有列出正确处理问题所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有的问题定性、处理依据的法规已经废止或已经不能适用,个别引用的法规在“法规名称、文号和具体条款”三要素上不齐全,有的定性依据与处理处罚的口径在同一份报告、同一类问题中都不尽相同。致使基层审计机关业务质量低下、审计风险增大。

(二)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作出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客观依据。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其反映的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证据。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支持审计工作底稿的审计证据遗漏、充分性不够。有的审计工作底稿描述的问题与所作出的定性结论以及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之间,缺乏相应的审计证据予以支持,审计报告中涉及的审计评价、审计建议中提到的内容,缺乏相应的审计证据予以佐证;二是不相关的资料放在底稿中作为审计证据,引起不必要的歧议。有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罗列过多,如总账可以说明的问题,明细账可以不必再作为审计证据;三是有的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或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但在审计证据中却得不到体现,以至难以完整描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过程与结果。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流于形式。《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均有详细规定,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通过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检查审计组成员贯彻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况,检查审计证据充分性以及审计人员定性及处理处罚意见的恰当性等。可以说是消除风险隐患的一个重要关口,遗憾的是,基层审计人员对此普遍不够重视,比如无复核意见,只见有复核人员的签名或只有“已复核”字样却无复核人员的签名,有的是审计人员本人复核自己的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复核意见栏完全是空白,没有真正起到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应有的作用。

(四)审计工作底稿归档分类混乱。按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实行)》的规定,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由审计机关保管并保密,归档时应区别类型,整理装订成册,利于下次审计查阅。可是不少审计机关审计档案保管不严,把各种类型的档案混淆一起,分类缺乏统一标准,或不加目录胡乱成册,也不统一编码。仅将所有收集到资料简单堆砌、归档。

(五)无审计工作底稿。个别审计人员工作极端不负责任,根本不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只注重处理处罚,收钱了事;有的审计人员还伪造底稿以假充真。从而严重降低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当前屡查屡犯的现象普遍存在,与审计质量不高有密切联系。

二、改进对策

(一)提高审计人员对编写审计工作底稿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二)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基础关。做到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完整,记录真实,引用定性的法律、法规、规章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齐备,并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复核。

(三)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真实、完整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四)注意与相关审计日记对应,所附有关证据和证明材料要充分、准确。

(五)审计组长要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审计组长复核时应当注意对审计日记列明问

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练习 篇5

1.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2.审计计划通常可分为。

3.审计计划应由编制,经审核和批准。

4.时间预算既是合理确定的依据,又是衡量的依据。

5.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时,一是为了;二是为了。

6.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和

7.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和两个层次的重要性。

8.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

9.力。

10.如审计人员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部能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则应发表或。

二、判断题

1.审计计划制定后,审计人员不得对审计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对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不论其业务繁简,也不论其规模大小,审计人员都应制定审计计划。()

3.审计人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就审计计划进行讨论和协调,共同编制审计计划。()

4.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5.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

6.审计人员应当选择各财务报表中最高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7.对于出现错误或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或交易,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

8.审计人员如果想要使发表的审计意见有98%的把握,那么审计风险便为2%。()

9.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高。()

10.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低,审计人员就应获取越少的关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

三、单项选择题

1.审计计划通常由审计项目负责人在()。

A.签订业务约定书之前起草B.外勤审计工作之前起草

C.了解呗审计单位之前起草D.接受客户委托之前起草

2.审计计划应当由()。

A.主任会计师编制B.会计师事务所所长编制

C.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D.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负责人编制

3.编制完成的审计计划,应当经会计师事务所的()。

A.部门经理审核和批准B.所长审核和批准

C.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和批准D.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负责人编制

4.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

A.财务报表的金额和性质B.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C.账户或交易的金额和性质D.审计收费的金额和性质

5.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

A.审计风险就会增加B.审计风险就会减少

C.固有风险就会增加D.控制风险就会减少

6.在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中,审计人员能够控制的是()。

A.重大错报风险B.控制风险

C.检查风险D.抽样风险

7.审计人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5%,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40%,则检查风险为()。

A.20%B.70%

C.95%D.12.5%

8.不论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审计人员都应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进行()。

A.详细审计B.抽样审计

C.实质性测试D.控制测试

四、多项选择题

1.审计人员编制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

A.总体审计策略B.审计职能

C.审计对象D.审计作用

E.具体审计计划

2.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各具体项目的()。

A.审计目标B.审计对象

C.审计步骤D.执行人及执行时间

E.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3.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

A.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B.商定审计收费

C.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D.安排审计人员

E.评估审计结果

4.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考虑的重要性,包括()。

A.财务报表层次B.凭证层次

C.账户和交易层次D.业务经营层次

E.财务管理层次

5.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

A.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B.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C.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D.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E.财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6.审计人员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依据,包括()。

A.资产总额B.净资产

C.营业收入D.净利润

E.净负债

7.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包括()。

A.经营风险B.重大错报风险

C.控制封信啊D.检查风险

E.财务封信啊

8.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应着重考虑()。

A.行业环境发生变化

B.重大的关联交易

C.会计计量过程复杂

D.内部控制薄弱

审计工作底稿作用 篇6

审计工作经常由多个注册会计师进行,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分工协作。

审计工作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测试程序和实现目标。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把不同人员的审计结果、不同阶段的审计结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各项工作都围绕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这一总体目标来进行。

2.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它不但记录了审计证据本身的反映内容,而且记载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证据的评价分析情况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

这些审计证据和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⒊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审计责任、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业绩的依据

评价审计责任通常是评价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所负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责任。

如果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据实发表意见,并把这些情况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上,那么在任何时候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评价都有利于解脱或减除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的强弱、工作业绩的好坏表现在选择何种程序、有无科学的计划、专业判断是否恰当等方面。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评价审计工作底稿来体现和衡量。

⒋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提供了基础依据

开展审计质量控制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指导和监督注册会计师选择实施审计程序,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

换言之,审计工作底稿既可以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象,又可以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

审计质量检查通常是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或其他有关单位组织进行,其核心工作就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规范程度的检查。

审计工作底稿的类型 篇7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审计档案保管制度,以确保审计档案的安全、完整。

对于永久性和当期审计档案的保管年限分别如下:

⑴永久性审计档案应长期保管。

⑵当期审计档案自审计报告签发之日起至少保存。

⑶不再继续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其永久性审计档案的保管年限与最近一年当期档案的保管年限相同。

对于保管期限届满的审计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决定将其销毁。

销毁时,应根据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履行必要的手续。

第四章_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篇8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审计证据的种类和取证方法

2、要求学生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格式和编制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

1、审计证据与认定、审计目标、取证方法之间的关系

2、审计证据可靠性判断

【难点】

1、认定、方法、证据之间的关系

2、审计证据可靠性判断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和练习。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注意区分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

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为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

二、审计证据的特性

1.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

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受“错报风险”的影响。

2.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

⑴相关性

⑵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证据的具体环境。注册会计师通常按照下列原则考虑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①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②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③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④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⑤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关系: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评价充分性和适当性时的特殊考虑:

(1)对文件记录可靠性的考虑(被动鉴证)

(2)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时的考虑

(3)证据相互矛盾时的考虑

(4)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

三、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一)审计程序的目的1.风险评估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风险评估程序本身并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2.控制测试程序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是必要的:

⑴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⑵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3.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计划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这类程序包括: ⑴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

⑵实质性分析程序两类。

(二)审计程序的类型

⑴检查记录或文件: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检查不能实现准确性目标)

⑵检查有形资产: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这种程序主要适用于存货和现金,也适用于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

⑶观察:注册会计师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观察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

⑷询问: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询问通常不足以发现认定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也不足以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⑸函证:为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的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⑹重新计算: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准确性进行核对。

⑺重新执行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

⑻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不包括非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四、分析程序

(一)分析程序的目的1、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必须做)

2、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收入、成本、费用)(可以做)

3、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必须做)

(二)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关键的账户余额、趋势和财务比率关系等,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

注意:(1)注册会计师无须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每一方面都实施分析性程序。

(2)分析的指标往往都是汇总性强的指标。

(三)用作实质性程序

适宜使用实质性分析性程序的情形:

(1)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存在大量重复交易)

(2)重大错报风险较低

(3)数据之间具有稳定的预期关系(成本和收入之间)

推论:

(1)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财务报表认定。

(2)分析性程序是一种趋势、比例性的分析,是一种宏观的分析,因此分析性程序的提供的证据是一种间接的证据,证明力相对较弱。

实质性分析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识别需要运用分析程序的账户余额或交易;

(2)确定期望值;(合理的预期)

(3)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

(4)识别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差异;

(5)调查异常数据关系;

(6)评估分析程序的结果。

数据的可靠性愈高,预期的准确性也将愈高,分析程序将更有效。

影响数据可靠性的因素:

(1)可获得信息的来源;

(2)可获得信息的可比性;

(3)可获得信息的性质和相关性;

(4)与信息编制相关的控制。

分析程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形成的预期值的准确性。

预期值的准确性越高,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程序获取的保证水平将越高。

评价预期的准确程度要考虑的因素:

(1)对实质性分析程序的预期结果做出预测的准确性。

(2)信息可分解的程度。(可分解程度越高,预期值的准确性越高。)

(3)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已记录金额(实际值)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差异额。

可接受的差异额越小,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的证据就越多。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专业判断来确定可接受差异额。可接受差异额类似于抽样中的“可容忍误差”,也类似于“重要性”的道理。

(四)用于总体复核

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层次。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编制目的(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1)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

(2)提供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控制程序

1、安全保管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审计工作底稿保密;

2、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完整性;

3、便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使用和检索;

4、按照规定的期限保存审计工作底稿。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存在形式和内容

1、形式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

2、内容

⑴审计工作底稿通常包括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问题备忘录、重大事项概要、询证函回函、管理层声明书、核对表、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包括电子邮件),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文件记录的摘要或复印件等。

⑵审计工作底稿通常还包括业务约定书、管理建议书、项目组内部或项目组与被审计单位举行的会议记录、与其他人士(如其他注册会计师、律师、专家等)的沟通文件及错报汇总表等。

⑶审计工作底稿通常不包括已被取代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草稿或财务报表的草稿、对不全面或初步思考的记录、存在印刷错误或其他错误而作废的文本,以及重复的文件记录等。由于这些草稿、错误的文本或重复的文件记录不直接构成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的支持性证据,因此,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保留这些记录。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整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和范围

(一)总体要求

1、编制工作底稿应达到的要求

(1)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和获取的审计证据

(3)就重大事项得出的结论

专业人士的要求。

2、确定审计工作底稿的格式、内容和范围时考虑的因素。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和范围

1、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

(1)被审计单位名称;

(2)审计项目名称;

(3)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

(4)审计过程记录;

(5)审计结论;

(6)审计标识及其说明;

(7)索引号及编号;

(8)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9)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10)其他应说明事项。

(三)审计过程记录

1、记录特定项目或事项的识别特征。(日期、编号)

2、重大事项。

重大事项包括的内容:

(1)引起特别风险的事项;

(2)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该结果表明财务信息可能存在重大错报,或需要修正以前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针对这些风险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3)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的情形;(审计范围受限)

(4)导致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事项。

3.记录针对重大事项如何处理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如果识别出的信息与针对某重大事项得出的最终结论相矛盾或不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形成最终结论时如何处理该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上述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注册会计师针对该信息执行的审计程序、项目组成员对某事项的职业判断不同而向专业技术部门的咨询情况,以及项目组成员和被咨询人员不同意见(如项目组与专业技术部门的不同意见)的解决情况。

记录如何处理识别出的信息与针对重大事项得出的结论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这些矛盾或不一致,并对此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以恰当地解决这些矛盾或不一致。

但是,对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或不一致的记录要求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需要保留不正确的或被取代的资料。此外,对于职业判断的差异,若初步的判断意见是基于不完整的资料或数据,则注册会计师也无需保留这些初步的判断意见。

4.其他准则中的相关记录要求。

(四)审计结论

注册会计师恰当地记录审计结论非常重要。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所实施的审计程序及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并以此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在记录审计结论时需注意,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所得出的审计结论。

(五)审计标识及其说明

审计工作底稿中可使用各种审计标识,但应说明其含义,并保持前后一致。

(六)索引号及编号

通常,审计工作底稿需要注明索引号及顺序编号,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需要保持清晰的勾稽关系。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按照所记录的审计工作的内容层次进行编号。

(七)编制人员和复核人员及日期

需要在每一张审计工作底稿上注明执行审计工作的人员和复核人员、完成该项审计工作的日期以及完成复核的日期。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一)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期限

⑴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

⑵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60天内。

如果针对同一财务信息执行不同的业务,出具多个报告,应视为不同的业务,分别归档。

(二)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性质

在审计报告日后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整为最终审计档案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不涉及实施新的审计程序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审计工作底稿归档后的变动

1、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时的记录要求。

记录的事项:

(1)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的时间和人员,以及复核的时间和人员。

(2)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的具体理由。

(3)修改或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结论产生的影响。

有必要对审计工作底稿修改或增加的情形:

(1)注册会计师已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得出了恰当的审计结论,但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不够充分。

(2)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例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新的或追加审计程序,或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新的结论。

2、不得在规定的保存期届满前删除或废弃审计工作底稿。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存期限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起,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

对于连续审计的情况,当期归整的永久性档案可能包括以前获取的资料。对于这些档案,应视为当期取得并保存十年。

五、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

在审计报告日后,如果发现例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新的或追加的审计程序,或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新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

(1)遇到的例外情况;

(2)实施的新的或追加的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结论;

(3)对审计工作底稿做出变动及其复核的时间和人员。

审计底稿编制案例 篇9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审计署下达的“6号令”,进一步推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作为审计工作者就必须要编写好每天的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做好审计工作日记和审计底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作,我们曾经就利用完整的审计日记先后对比,成功地查出某一级局原局长私设“小金库”三个,总金额达258万多元的经济大案。那么怎样编写好审计日记与审计工作底稿呢?笔者依据审计署法制司的要求紧密联系本人的工作实践就如何编写方法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何时需要编写审计日记笔者认为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现场审计时就应当每日编写审计日记。虽然审前调查期间审计人员不必编写审计日记,但应该编制审前调查记录,记录审前调查具体情况。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成员一般不再编写审计日记。如果部分审计人员又进行了补充取证等现场审计工作,则应该在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如实记录这些现场审计工作。如果审计人员在起草、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等文书期间,对前期工作成果作出重大修改,如改变审计查出问题的事实表述、定性、处理措施等,应该在当日编写审计日记,记录重大修改或重大决策的原因和过程。现场审计期间,审计人员临时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请假的,应当从返回审计现场当日起续写审计日记,并在其中注明此前没有参加现场审计的原因。现场审计情况复杂,很可能遇有特殊情形不能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则应当于次日补记。如,为取得审计证据,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一直从5日下午僵持至6日凌晨,那么审计人员确实无法在5日当日编写审计日记,则应当在6日尽快补记5日的审计日记。

二、审计日记应记载的主要内容按照6号令的要求,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在具体内容上如:从事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的人员,应将上述工作记入本人的审计日记。比如,审计组组长、副组长或者主审召开小型碰头会,通报各自工作进展情况和发展的疑点线索,分析研究,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步骤和具体分工。这种小型碰头会是审计现场进行决策的重要形式,对于保证审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在审计日记中如实记载。即使在现场审计结束后,如果审计人员对前期工作成果作出重大修改,或者作出重大决策的,如从审计报告中删掉一个问题,也应当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如实记入审计日记。

三、有交叉审计事项如何编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笔者认为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项目,应该在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同一审计项目的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

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四、关于编写审计事项的具体内容根据国家审计署“6号令”的决定: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都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好审计工作底稿。特别是对违法违规问题、审计评价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重要数据、群众举报事项等都应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

五、要认真编写好工作底稿编号为了准确规范便于查找核对,依据“6号令”的要求审计工作底稿一定要统一编号,并要求“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头等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而且要求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注明该底稿与审计日记的对应关系。为此,审计人员应及时指定专用专人按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出的审计事项对应顺序,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统一的流水编号,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六、怎样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笔者认为在以往的审计项目档案中,审计工作底稿与

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移送处理书的对应关系不够明确,难以相互核对。为方便查阅审计项目档案,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审计组应当指定专人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反映审计报告所列事项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应作为证明类材料,归入审计档案,排列在审计工作底稿之前。目前审计工作底稿汇总表还没有统一格式,广大审计工作者还可以大胆开拓创新。笔者建议首先看把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流水编号排成一列,然后在每一行注明该审计工作底稿对应审计实施方案的哪一部份,对应审计报告的哪一部和对应审计决定书的哪一部分和对应移送处理书的哪一部分等。

上一篇:人物速写——线描头发下一篇:开学典礼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