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园林假山的表现手法对比
【摘要】假山是中国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枯山水庭院的山的表现也有其独特的方法。本文在对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介绍后,对假山和枯山水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假山和枯山水的表现手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字】假山;枯山水;古典园林
中日两国都有古典园林,随着园林的发展,其山的表现手法也愈加突出。假山是中国园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日本园林中山的表现手法也与众不同,其中枯山水具有其典型的代表意义。假山和枯山水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有很大的意义。
一、中日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周代用于观天敬神的“囿”和“台”、秦汉的“宫苑”是园林的生成期;东汉末年,造园活动开始转向民间,而且从生成期的单纯以功能为主的建造风格开始转向功能和艺术创作并重,这是其转折期;隋唐时达到全盛,大内御苑、行宫、离宫都体现了“大内气派”,同时,文人山水画也开始大规模的兴盛,寺院、经阁等宗教建筑也开始普及;两宋时期,私家造园频繁,山水画达到巅峰,进入成熟期;成熟后期,明清江南一带的园林兴盛,皇家园林规模依旧宏大。
(二)日本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奈良、平安时代,主要有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院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院,代表作有凤凰堂、金阁寺等,其主要特点是都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水面。镰仓、室町时代,主要有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宗教园林中枯山水园林流行,代表作有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桃山、江户时代,主要有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亭,代表作有桂离宫。
二、假山和枯山水对比
(一)假山
假山是以园林石堆叠或用灰泥做成的山石,是一种将自然景观融入园林的装饰。通常会和水景搭配运用以达到“山环水抱”的效果。汉代就有明确的垒山石的记载,但“假山”这个说法直至唐代才开始使用。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园林的空间和层次感,假山堆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园的景观。
假山的石材多以湖石,黄石,青石为主。其中湖石有“瘦、皱、透、漏、齐”之美称。而黄石方整有棱角,纹理古拙,石性浑厚,气势雄伟,端庄,表现壮美与雄浑之势。做法主要是叠山和置石。其中叠山指用许多小块山石堆叠而成具有自然山形的假山,另外江南园林叠山习惯以粉墙衬托。置石是将石块做零星的布置。
(二)枯山水
日本式园林的一种,由中国的水墨画演化而成,一般是指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偶尔也包含苔藓、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并没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现,有时也会在沙子的表面画上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而“山”通常用石块表现。平安时代末期,世界第一部园林典籍《作庭记》中首次记录了枯山水。镰仓时代末期,与禅宗相应的以追求自然意义和佛教意义的写意园林发展固定为枯山水形式。南北朝时期,为枯山水的实践时期,一般与真山水(池泉部分)同存于一个园林中,以真山水为主体,枯山水为辅。室町时代,枯山水逐渐从寺社园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园林,并逐步与真山水分离开来。桃山时代,以茶道宗匠千利休所创立的草庵风茶室为代表的日式茶庭兴起。江户时,多以小型枯山水为主。
三、中日古典园林假山表现手法对比
(一)相同点
1、假山和枯山水都是以石块堆积而形成。
2、两者都体现了“假”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通过假山表现山。假山石材及形状的不同体现了造园者或者主人心中山的形象的不同。日本枯山水用较小的置石,借以表达山的形象,并配以白沙。两者都是通过假的借代物令赏园者自发想象,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不同点
1、石材质地的不同。假山多见湖石、黄石和青石等,而枯山水以花岗岩、片魔岩、火山岩等岩石为主。
2、在置法上,中国多采用竖向堆叠法,并根据主人的不同,有的巍峨,有的相对文雅;枯山水采用横向平置法,置出小岛小滩的形态,小巧玲珑。
3、在配景方面,假山会与水,泉搭配,并在假山植以植物;枯山水是低矮的石块配以白砂,有时栽植有蕨类或青苔。
4、假山多见叠石形式,并且形状各异,枯山水叠石形式较少,多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或者相互配列。
5、在营造的氛围方面,假山因有植物,四季变化明显,动静结合;枯山水山形低矮,规模较小,也多以单块石块或者组合而成,植物颜色单一,四季变化较小,随风吹过也并无沙沙作响,营造出寂寥无声、枯淡的氛围。
6、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者多以皇家、达官贵族、文人士大夫等为主,因此
展现的假山也多雄浑的气势或文人的含蓄之美等,动静结合,引发想象力。日本的枯山水主要兴盛于室町时代,融合、吸收了武家文化的元素。
7、假山受儒道思想影响,无论是假山的叠放有致,亦或是泉水植物的搭配,无一不表现了儒家思想,正符合当时主宰文化生活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枯山水面积狭小,只有意象化的山与水,没有蓬勃的花草树木,摆脱了四季的荣衰,没有真实的流水,摆脱了生命的运息,正符合禅宗的空灵冲淡的彻悟心境思想,以静追求永恒,在静中彻悟,寻得韵味。
总之,假山和枯山水都是通过“假”的艺术,完美展现自然的魅力,或是园林主人的喜好。假山和枯山水的不同之处正是两国文化、自然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常文婷、居瑢.中日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及美学思想比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26卷第6期.
[2] 丁岚.日本园林中的日本文化[J].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21期.
[3] 胡文海.中日庭院建筑的文化内涵比较—以中国假山和日本枯山水为例[J].青春岁月.2013年8月上.
[4] 林静.枯山水庭园的造园艺术与现代演绎[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1月.
[5] 刘婉华.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8月,第6卷第4期.
[6] 吴琛群.中日古典园林建筑比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
10月,第28卷第5期.
[7] 周建萍.中日古典園林美学之比较—以禅宗影响为中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34卷第1期.
作者简介:马利霞(1991.03- ),女,汉,河南洛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日语专业,研究方向:日本国家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
作者:马利霞
摘 要:园林景观的空间处理是保证景观品质的本质要素。近年来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逐渐趋于细化,追求园林景观的细节和品质。中国传统园林因其追求自然、意境深远,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空间渗透,使游人完全融入了自然山水的景致之间。从现代主义的简洁中回归传统园林,探索古典园林中深远意境的表达方式,将江南古典园林空间划分为墙垣空间、合围空间及环境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类型,结合园林实例分析江南古典园林中空间渗透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意境表达中的作用,启发思考中国当代城市景观空间的处理与意境的营造。
关键词:空间渗透;江南古典园林;城市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现代景观发展的江南古典园林审美形态研究2013SJD760010]
近年来,当代园林景观已成为满足公共游览休憩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通过城市广场、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等不同的形式,缓和人们在复杂、凌乱的城市空间中所失去的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力。城市发展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满足休闲、生态的功能,还要顺应自然以及具备更高层次的环境审美表现力。中国传统园林对于层次丰富的空间意境营造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世界园林发展体系中的瑰宝,其中江南古典园林利用多种空间处理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中,组织空间的渗透关系,营造无限深远的意境,成为世界园林发展中珍贵的历史遗产。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园林景观缓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功能需求愈加明显,传统与现代并非矛盾对立,从空间的内在本质来继承与发展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渗透表现手法,发展出符合现代语境的审美与生活哲学,这也是当代中国人文主义传承的重要课题。
一、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渗透与空间类型
空间渗透是建筑环境语境下的概念,在空间组合中,通过空间的分割与联系适当进行变化,就能使空间产生音乐般段落分明又抑扬顿挫的节奏,从而产生空间上的过渡。这种既分隔又联系、能产生空间节奏的空间渗透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有着丰富地体现。江南古典园林多以“内向型”的私家园林空间呈现,通过对空间曲折開合的处理,巧妙安排园林要素,叠石理水,设置亭、台、楼、阁,对园林空间进行分割与联系。空间渗透的处理手法化解了有限的地理空间环境与丰富的意境表达之间的矛盾,产生了丰富的景观层次。
为了理解空间渗透处理手法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表现语言,我们将江南古典园林的园林空间按照空间特性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园林中依托墙体的分隔而形成的线性空间,这一空间尺度较小,包括墙体在内,我们称为“墙垣空间”;二是附属于单体建筑,结合墙体与单体建筑产生围合的较为规整的空间类型,包括建筑在内,我们称为“合围空间”;三是园林空间中的主体环境,内部相对开敞、由多种园林要素组合而成,我们称之为“园林环境空间”,即江南园林空间中最具有开敞性的游览空间,周以围墙,布置亭榭石木。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在墙垣空间及合围空间的渗透处理上有着鲜明的江南古典园林特征。留园的园林空间多采用以墙相隔、以廊相通的布局形式,在墙上精心布置以空窗、漏窗、门洞,使各部分空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留园的墙垣空间主要分布在入口处及各部分的分隔处,如园林空间分类示意图所示,墙垣空间依托墙体、走廊形成内部空间,通过门窗开合对比衬托外界开敞的景致。留园单体建筑及院墙围合起来的合围空间多安排在园林东部,五峰仙馆和石林小院是东部合围空间的代表,湖石、花木等元素的布置丰富了合围空间的变化与层次。留园主体园林环境空间位于中部,包括了地形、游览假山、亭廊、水域等大尺度的园林要素及游线,渗透参差变化丰富,形成了多重的空间渗透。
二、江南古典园林空间渗透表现手法解析
(一)墙垣的园林空间渗透手法
江南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的引导下,建筑、院落、宅院的墙体相互围合穿插,形成了线性的墙垣空间及不规则的墙垣空间。墙垣空间中墙体的分隔功能明确,通过墙体引导游线、阻隔空间,墙体亦成为园林造景的背景。墙面设置门窗是墙垣空间渗透常用的处理手法,墙体使人感知到身处建筑空间内部,同时,因墙体而产生的内外光线的对比,又将视线引导到外部的园林空间,丰富和强化了墙垣空间中的环境感知力。拱门及花窗是墙垣空间渗透表现的重要元素,墙垣上具有半透明性质的门窗对游线进行阻隔的同时也保持了视线的通透,在墙体围合下形成的不规则的墙垣空间中点缀植物、置石等元素,使墙垣两侧的景物通过门窗的开合营造视觉上的通透,也增添了小尺度墙垣空间的变化。
在墙垣空间中,基于门窗开合的渗透空间并非一成不变,建造者通过漏窗的形式及序列组合来增添情趣。以留院的一段墙垣空间为例,在进入留园后向右经由曲溪楼至西楼的一段墙垣空间,虽然较为封闭,由于侧墙上开了一列窗洞,使得内外空间渗透连续。从窗自身来讲,在保证“墙上开洞”的基本形式范围内,以透窗大小、花纹及通透度等形式的变化,结合建筑墙体使用功能来进行不同的纹样和尺度的变化。再从墙垣空间的线性特征来看,门窗的连续布置让空间在行走过程中又增加了一分动态上的渗透变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序列。此外,结合自然的四季变化和光影的变化,漏窗和门洞还制造出树影婆娑、山石嶙峋的景观效果,由此营造出了静谧且富有变化的园林意境。
在小尺度的墙垣空间中,人的环境感知力较为灵敏,空间渗透通常在墙垣空间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不仅包含了视觉方面的感知,还融入了听觉等。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冬景院墙开圆孔24个,人在通过过道后,进入主景庭院前先在规则排列的空洞中窥见了冬山宣石的姿态,为墙垣空间增添了几分趣味。空洞冬日风起有声,呼啸肃杀,强化了冬山的空间氛围,墙垣空间的巧妙渗透更增添了园林空间的“灵气”,从而丰富了墙垣空间的感受。
(二)合围空间中蕴含的空间渗透手法
合围空间以单体建筑为主体,结合廊、墙的共同围合,形成较为规整的建筑合围空间。这里的园林空间以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主,围合形成的院落空间可以看作是主体建筑园林化的延伸。合围空间中涵盖了更多的元素,除了墙体之外,还包括小品景石、图案铺装、园景植物等。
若墙垣空间的意趣在于墙垣线性空间渗透表现的形式变化上,那么合围空间渗透的处理则表现在庭院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上。首先,通过建筑墙体的开合来组织空间关系。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是一座精巧的合围空间。主建筑是一座两开间、硬山顶建筑,东西两立面设置花窗,并各设一小院,分别种植天竹和海棠。两个小院加上建筑两侧的开窗使建筑显得通透,两侧开窗弱化了建筑实体的体量感,小院及院内植物引人遐想,增添了的空间层次,形成了一种形式的空间渗透。此外,庭院设置景观节点,利用观赏角度的变化处理也是空间渗透独特的表现形式。海棠春坞的院中建筑三面围合,两侧以廊围合并连通外部,南侧正门所对即是院内叠石与植物配置的主景海棠春坞。小品将墙面作为背景靠墙面布置,两侧开敞的廊道为小品提供了不同的观赏视角,步移景异;而由室内向外看,小品也更加具有其完整性,增强了美感。
合围空间中的空间渗透通过空间的围合来表现,相比墙垣空间,合围空间中有了“空”的余地,才有了“看”与“被看”的必要条件,结合借景、对景等形式,空间渗透也更加丰富。拙政园枇杷园合围空间中设庭院,景物靠墙布置,具有宽敞的空间感,北侧假山上的绣绮亭因地势而成为枇杷园院内的借景,南侧嘉实亭也因空间的开敞与其产生对景的效果。
围合而产生的合围空间形成的“空”与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相似,绘画中的留白为画面营造出空灵的意境。中国传统造园的空间艺术处理与古代文人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对于空间的处理超越了西方空间透视、时空序列的制约,在对山水自然描绘中糅合了心理综合,带有超然的主观性、客观性、辩证性的综合描绘。这与园林空间的组织有异曲同工之妙,空间渗透带给游览者视觉上的自由与通透,与绘画中通过远法及笔墨程式,依靠观者的阅历、经验、修养、想象力来补充、丰富和延伸画面相类似,皆可营造充满宇宙生命意识的博大山水空间境界。然而相比绘画,园林空间中的“留白”与实体景物的联系更加密切,富有步移景异的变化,这也是古典园林空间独特的魅力所在。
(三)园林环境空间中的多重空间渗透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园林环境空间是最为开敞的园林空间,汇聚了地形、叠石、池水、植物、亭台楼阁谢等最为丰富的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巧妙布置来彰显园主包含个人意志的造园理念,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高潮部分。环境空间包含了主體建筑与院墙及边界,水域、植物、观景建筑成为空间渗透表现的载体,在开阔的空间下形成富有变化的空间渗透。
园林环境空间的定义不仅指空间中的园林构成要素,还包括空间中水域的倒影、远处的景物以及目之所及的天空。水域是空间渗透表现的重要元素,大尺度的水域形成的开敞空间为观景远借提供了条件,平静的水面借来了建筑、山石、植物乃至阴晴变化的天空,极大地增添了空间渗透的趣味(图4)。
园林环境空间中对于空间主从关系的处理是空间渗透变化表现的关键,山水、植物、亭台楼阁在此体现出丰富的变化。以拙政园为例,其园林环境空间在空间渗透的处理上别具匠心,沿袭明代基础的中部环境空间围绕水体进行空间的阻隔与联系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园林中部环境空间面积约13000平方米,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水主体作湖泊型,湖中设山林一组,主要景面朝向远香堂,主景前水域面积最为开阔。湖南延伸一带状水面,当做水域的从体,尽端临一半亭下。此上架风雨桥——小飞虹及廊桥变体小沧浪,尺度宜人,以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水阁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东西两侧亭廊围绕,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空间的围合处理与主体水域形成对比,使得视觉空间渗透上的变化更加丰富。
园林环境空间的渗透也表现在相互呼应上。拙政园主体水域中部叠山,以湖中土山为主,布置歇山顶的“雪香云蔚”,远香堂与土山顶的雪香云蔚亭相互遥望。东山点缀六角的北山亭,东西两山相连,体量上形成对比,东山以为陪衬。西山见山楼一带叠山,是湖石的从体,它构成主景建筑远香堂眺望的远山背景。拙政园湖面最开阔的东西两侧空间也得到了巧妙地运用,利用园林环境空间的大尺度,湖面东侧向西将园外城区的塔楼渗透进园林空间内部,在的水面的衬托下形成了极为深远的空间,成为园林点睛的妙笔。
园林环境空间中的空间渗透还表现在多重元素之间的藏与露之中。亭台楼阁榭等园林建筑为游园观赏提供空间的同时,也成为“被看”的景色。亭或建于水间、或置于山上,四面开敞,周围以低矮植物营造亭面的开阔;远处的楼阁在植物的点缀下或稍露檐角,或以白墙成为姿态植物的背景;台榭在水域边缘,与水面掩映成趣,建筑、植物也是游园空间渗透中的主角(图6、7)。
三、对于当代景观的启示
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渗透在墙垣空间、合院空间及环境空间中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丰富的空间渗透变化也承载了更多的园林设计意图,表现出深邃的意境。然而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中,以使用功能为主导进行的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显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初期建设的城市广场在空间感受上缺乏变化,使广场空间缺乏游览趣味;大规模城市园林建设中,容易缺乏对于景观空间尺度和层次的把握,或过于空旷,或过于局促,往往无法巧妙自如地展现想要表达的空间效果和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渗透,通过墙垣空间内外的开合变化、建筑内外的空间联系、空间元素的主从处理以及园林实体的藏与露,表现出了趣味变化的景观层次,在现代城市景观发展的洪流中仍然带给人们丰富的景观体验。空间渗透手法结合其他园林要素,也表达出了园林建造的主题与意境,这都将是江南古典园林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传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3]童寯.江南古典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刘先觉,潘谷西.江南园林图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6]盛翀.江南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7]王欢.苏州古典园林空间渗透性边界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40-244.
作者简介:
张慧珠,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硕士,主要从事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黄滢,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风景园林学博士。
通讯作者:丁山,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作者:张慧珠 黄滢
摘 要:现代园林设计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及其空间形态的塑造特征,提出了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与变化,旨在使我们在学习、借鉴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园林设计中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的交汇点,大胆尝试,勇于突破、变革,结合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站在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一个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及个性特色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景观;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设计;应用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周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利用自然的山水、树木进行的造园活动。受神话故事的影响,周文王建造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雏形——囿。在囿内挖瑶池筑高台,供帝王将相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开始有了自然山水的萌芽,而到了秦汉时期则出现了宫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建造了滨临渭水的阿房宫, “引渭水为池,筑为蓬”。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景观形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转向返扑归真, 开始挖掘自然的美。并且私家园林逐渐增多、而不再仅仅是达官们狩猎、娱乐的场所。中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时期是隋唐时期,经济恢复发展,文学艺术盛行,多民族之间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园林设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宋代, 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寄情,向往和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这种山水审美观念深深地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明清两代,由于政治经济处于稳定的状态,人们开始注重精神追求,园林既继承了前代的文化特色,又融合了这一时期风流雅致。现今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二、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被赋予的各种“诗情画意”在现代建筑中则是“空间体验”、“空间感受”的代名词。可以这么说, 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的初衷都是一致的——给人以除建筑之外的感受和体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特点是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以人居环境为追求目标,如布局山水、种植植物、构建亭廊等,用温度、光影、气流等影响人体舒适性的因子为依据,形成宜人居住舒适的理想环境。一堂之上、一园之内收天地无尽之景,这些重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境界所在。实与虚、高低错落、看与被看、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蜿蜒曲折与空间的对比等八种重要的空间表现主题,是值得当代建筑设计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效的空间使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效果体现小中见大
在尺寸、体量很有限的情况下停留的时间有意识的增加, 最后形成与前者基本平衡的感受量能够做到小中见大的秘诀所在就是中国园林的设计特色。
(二)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范围不拘泥于庭院,扩大空间视觉边界通过借景来实现,让景观园林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呼应、相联系,整体性营造园林景观。美丽的景致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无限延深。
(三)形成丰富的景观
园中园式的空间原则布局常常将整体园林分隔成许多不同个性、不同形状、不同尺度的空间, 并将动静结合、实虚对比、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渐入佳境、引人入胜的空间组织手段结合在一起形成空间, 互相掩映,参差交错,将人文景观、山水、自然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空间局部交错,以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
三、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体现与应用
在古典园林中,追求的是从“物境”到“意境”,创作讲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从山、水、植物等风景式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到园林的名题匾额、楹联等均体现此法则。近年来,国人开始逐渐意识到古典园林景观要素在现代园林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开始倡导对其继承与创新,其良好的运用是园林艺术生命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古典造园讲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严谨的思维方式,还是巧妙的设计、顺应自然的“季相”表现手法等,均值得现代造园设计者的借鉴与传承,同时它所涉及到的自然资源、景观格局、景观材料、人文特色等诸多要素,也是值得现代造园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充分理解古典园林的思想文化內涵及其特定的地域景观特质,更有助于现代人对景观资源的认识,更好地传承古典园林的造园精华。
四、现代园林要合理运用古典园林要素并进行改革
因地制宜,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体现园林特色的主要方向。许多现代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利用古典园林要素,结合现代园林设计表现手法,通过景观格局重组、辅之以现代科技景观材料,巧妙配合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与地域本土文化,完美地表现当今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现代景观设计更具人性化、区域特色化。换而言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绝不能粗枝大叶的套用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须“借”而有“鉴”,充分地考究其要素的特质特性,大胆地寻求“变革”,追求突破与创新。
五、总结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无论从造园手法还是形态塑造上看,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很丰富的。我们在学习、借鉴时,要结合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站在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典园林景观要素的深入分析与研究,认真借鉴古典园林要素运用的成功经验,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杜娟
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即“生境”、“画境”和“意境”.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最后是“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
计成《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咫尺山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以追求无限的意境。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中国画的创作中经常使用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手段,这同样也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法。中国山水画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给园林创作以极大启示。通过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浓缩在园林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即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的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的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见奇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其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不露。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这样就能使园内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实中求虚、虚实相生-建筑布局虚实相生,有助于意境的提升
中国画家常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说明疏密、虚实关系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园林景物的布置,也要注意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可以加强艺术效果。如颐和园的前山建筑较为密集,是为实;后山建筑疏落,是为虚;这就使全园疏密有致。杜甫草堂陈列馆一带建筑密集,而树林内水池边仅点缀亭榭,建筑相对疏落,也形成了虚实对比。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如在狭窄的天井侧面,隔断和粉壁墙前,种植芭蕉等绿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构成一幅立体画面,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局促感。另一种即景墙开窗,透过墙内观看,墙外景色半隐半露,被引入了园内,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再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
比德畅神、人化景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深化园林意境
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它和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因此,一些文化典故、神话传说便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之中,成为园林主人表达他们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比德”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点。所谓“比德”,即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观化。在此,“比”即为比附、比拟、象征之意,“德”意为伦理道德、品行操守、思想品性。“比德”就是将自然山水所具备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即把山水美与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来。两者相互比拟,通过这种相互比拟使主观和客休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审美者在欣赏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维上的陶冶,获得美感。所谓“畅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指欣赏者凭借自然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满足和放松,使主客体之间达到高度融合,纯粹达到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畅游。文人们在园林里堆山理水、栽植花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完美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园林景观中“比德”,保持君子清净高洁的品格,以山水木石的高洁品性自喻;他们要在其间“畅神”,让自然的飘逸之气充溢内心,使之超脱尘俗,以实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大我”.水,生命之源,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水,因其形而彰显其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指古代文人们聚会于曲曲弯弯的水溪旁,以羽筋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游,人们沿溪而坐,当酒杯停在谁的座旁则饮酒作诗,有作诗饮乐的意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用水清灌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灌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意欲可见一斑。水之意还体现在她的生机无限、孕育生命。水而植荷,生意盎然。一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方而体现水融万物,生生不息的意境。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理水浓缩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
楹联题记、点景明志-“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我国古代造园大师一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们非常重视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点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最终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勾勒和总结。其重要性可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道出的一段话来说明:“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非常明确的指出,园林中的山石泉流和楼台亭榭等形式自身,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楹联题额等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造园家及园主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文题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突出园林的主题。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体园林的主题,代表性较强的有网师园、拙政园等。网师园取名“网师”,是由于园主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第二方面是点景。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悬额“荷风四面”,亭柱上书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中观赏荷叶·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无比贴切;苏州留园的“闻木裤香轩”位于假山之上,旁边遍植桂树,中秋时节,月桂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裤香轩”,
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读后似乎令人感受到桂花清新的香气,点明此处奇石·香桂的迷人景象。这些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效果。苏州拙政园西部池岛转角处的扇面亭,其景名题点可称点景抒情的题名杰作。这个池边小亭,背衬青翠的小山,隔岸与凌波浮水曲廊相对,是常见的临水亭榭。但是由于题名”与谁同坐轩“,注人了特定含义,使意蕴得到了大大深化。此题名,源自苏轼《点绛唇·杭州》中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表达园主与明月清风为伍的高雅情操,同时也包含了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使这个极普通的水边景点意境顿生。
在中国园林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凝聚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蕴涵着儒佛道的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山水诗画的艺术,抒发着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而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哲学与艺术的,无疑就是它那变化多端,层次丰富,引人入胜的空间了。在此,我将对其丰富多样的空间手法进行浅析。
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江南古典园林就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造成丰富的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就如同我们从城市的街道进入园林,首先必须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方法,如同在一幅山水长卷迂回辗转地逐个勾勒美景,采用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就是空间的延伸——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空间的延伸对于为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能有效地丰富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古典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进行处理,将其内部空间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空间的延伸与渗透就使得分隔空间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
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如水池不种荷花,露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这是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是应时而借;把远山、远塔引入视线,是为远借;作高视点俯瞰邻园景色,是为邻借。
尺度得当——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使建筑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的成熟处理。得当的尺度可以给人塑造各种丰富的空间,或亲近,或疏离,或典雅,或静谧。
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像与感受: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或使假山的形状堆成山趾一隅,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或将进深甚浅的屋宇作成宏构巨制的局部。联想的空间手法,可以给人以丰富且独特的空间感受,本无其境,却有其感,是为一种极高明的空间手法。
摘要:
针对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了现代居住区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古典园林具备的特点,人们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在设计时,追求“生态平衡”,古典园林设计过程中,注重神似、诗情画意、与自然结合。结合这些内容,总结了如何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应用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当中,主要内容有:虚实结合、密疏融合、空间格局和路线组织的设计等。
关键词:
古典园林设计;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神似;诗情画意;自然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居民区设计过程中,需要为人们设置相应的休闲园林,在传统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倾向于模仿西方园林设计风格,对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涉足过少。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将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应用于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中,对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一、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伴随着居住区建筑和园林逐渐向欧美西式景观风格发展,现代居住园林大部分采用模纹花坛等西式元素进行设计[1]。并没有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以及设计元素等进行充分利用。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人们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在设计时,追求“生态平衡”,并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自然进行充分利用,促使自然之美得以充分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古代园林设计风格和现代园林设计相互结合,符合我国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二、古典园林的特点
1、神似
通常情况下,古代园林设计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使用植物进行装点,主要是因为山水植被是自然风景的主要内容。但是,古典园林的设计并不是对原态风景进行模仿,这需要设计者针对原始状态做出相应调整,然后对其作出适当加工,最终实现一种神似的境界。
2、诗情画意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诗情画意是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是园林设计的最高境界。古典园林设计中,主要是创造一定的意境,这也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对园林意境进行设计主要是通过构思和创作的形式,进而使园林景观更加形象化和典型化,这也是要求自然环境将要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花草树木相似,可以给人带来回味无穷的感受。对于中国园林而言,有人称其为“文人园”,可以将园林和一些诗文书画等联系在一起,为园林增添了诗情画意。
3、与自然结合
人们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将物质方面的生活以及自然方面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了。人们借助自然山水建造了离宫别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建筑景观开始将自然山水融入名族特色和中国特色。对于中国园林建筑而言,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多种形式和作用,和山水、植被等进行有机联系,能够对其起到衬托的效果。
三、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虚实结合
“虚”主要指的是一些空泛、无定、缥缈的事物;“实”指的是一些有形、人们容易感知的事物。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虚主要指的是空间,而实指的则是形体。对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对空间的设计,要结合实的形体,要表达的意境则通过空间变化来实现。但是,对虚实元素进行使用过程中,不能“虚实各半”,需要将两种元素相互穿插,进而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效果[2]。以某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在设计中,采用居民区为何形式,形成内庭,内部形态有建筑群以及景观各异的鱼塘和溪流等,进而形成了虚实统一的效果。
2、密疏融合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所采用的密疏融合方式,值的现代居住区域景观设计科学借鉴,其中的密所指的是,在内部空间步移景换、组织穿插,为景观设计赋予快节奏元素,进而使人情绪高涨。而疏则是在有限空间内,设计一处景观,借鉴中国画中的留白特点,从而在相对有限的空间内寄托一定的情趣。通过这种形式,营造出一种松弛、恬静的景观氛围。例如,对建筑景观密疏情况进行处理过程中,可以设计一栋独立建筑,或者对其进行密集分布。对植物景观进行密疏处理,如选择孤植还是遍植。
3、空间格局和路线组织的设计
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主要是依靠游廊以及道路组织交通,通过这一内容,构成扇形、八角性和方形等建筑景观,通过这种形式形成景换和蜿蜒曲折的意境,促使人获得多样空间体验以及极大的趣味。当下,我国城市居住区中,景观空间有限,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借助中国古典园林当中的三种线路组织方式,对居住区景观空间格局等进行科学设计。第一种为辐射式,这种布局设计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放射性的,其中中心景观在居住区的中心位置,其属于这一景观中的重点,通过辐射方式的线路组织方式,对周边景观带进行辐射,让人从每一个线路均能够到达中心景观点;第二种方式为串联式,串联式线路组织方式属于一种富有自然变化以及情趣的意境,对廊道等进行科学利用,从而使不同景观之间串联在一起。第三种方式为圆形、闭合观赏路线,通过内向布局形式,突出表现线路的向心性,通过路线周边对不同景观进行设计,从而使园林景观更加生动并充满情趣。
四、结束语
当下,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新时期背景下,加上新功能的需求,要求设计者不断学习,并且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传承。在设计过程中,不仅是对古典园林设计风格进行单纯的模仿。在施工过程中相对粗糙,或者设计形式相对简单,均会对园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对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进行科学应用,进而提升园林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妍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现代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融合[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05(06):86-88.
[2]沈禾薇.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式酒店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5,02(02):76-78.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1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5)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7)正面描写——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传神。
2 如:《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薄暮水云低。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还有象征,如《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既指眼前景又象征大唐的衰落。可以乐景写哀情,它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古代诗歌抒情方法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这类借景抒情的诗作中有一类“触景生情”的,特别富有情趣。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描写一位闺中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藏蛰一冬的热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楼头,忽然看见路头的青青杨柳,心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独守空闺,与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发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和这杨柳一样黄了又青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杨柳惊动了少妇久蛰于心的幽怨相思。
(三)叙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
3 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
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王维的《杂诗》(其二)的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
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诗歌以闺中思妇的口吻来写,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来,就要去打门前树上的黄莺儿;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想让它在枝上啼叫;黄莺的声音很动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梦;什么梦这么甜美?原来是梦见了在辽西从军的丈夫相会,难怪要去打那黄莺儿了。四句诗,一句一层意思,而且是用了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思妇的极度失望、烦闷的心理活现纸上,可谓是极尽曲折之妙。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
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写,因为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表面上礼贤下士,将放逐在长沙当太傅的贾谊召回,可是却不重用他,贾谊的才华格调是无下伦比的,他主张削弱诸王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外抗匈奴的主张是正确的,对这些治国大计,汉文帝却不问,而偏去问鬼神本源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这不是荒唐透顶么?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王维的《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化用王孙典故,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绘景状物、表情达意时,总是精心挑选那些最富表现力的字眼,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精巧。为此诗歌史上贾岛的“推敲”及诗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广为流传。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而言,我们尤其应该注意那些富有表现力、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的字词。品味这类字词的意义和作用,也是近几年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笔者以为,把握炼字手法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从常见的古诗词内容看,古人炼字手法往往体现在以下几类词中:
动词。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垂”字,“涌”字,有力的烘托了苍渺高阔的意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见”字见出诗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至高境界,一个“闹”字展示出诗人心头所感到的蓬勃春意,一个“弄”字再现出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韵。这些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能化美为媚。
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
数量词。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虚词。虚词用得好,往往具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效能。如杜甫的《上兜率寺》中“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句,仅“有”“自”两字,将空间与时间结合,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见于言外。如果说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减其色,那么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则因增加两“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使文义大为增光。
发掘意蕴的主要角度
一、修辞角度。“云破月来花弄影”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同属拟人手法,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二、声韵角度。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冻”字比“饿”响亮,更具铿锵气势,更见冲天悲情。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有神,而且音调抑扬,气韵
用心
爱心
专心
- 12 -
中国园林古典艺术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中式园林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中式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
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
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 现代中式园林的趋势走向也由“模仿”自然向自然发展,这恰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更适宜的顺应的当今的时代性,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
现代园林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让科学的生态自然构成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单纯从景观营造角度考虑,生态原则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规则式的景观易滞于呆板,而自然式的园林往往流于散漫。在对自然式景观的控制方面,除了设计者有意为之的设计手法的控制,生态的营造原则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并且这是基于自然景观内部的一种潜在秩序,较人为的控制更为科学合理,不露痕迹,是古典园林造园理念的一种升华。
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花木池鱼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艺术,水作为生命之源,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把水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孔子就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古训;古代的风水术对水也特别的重视,“有山无水休寻地”,把水看成寻找吉地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的灰色环境感到厌倦,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景则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目前从住宅小区到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在现代中式园林中,水体景观重在创造空间,通过水体的蜿蜒曲折使得空间变“大”,或是建造小桥,用桥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层次感。水景形态上也是动静结合,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水景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典园林传统的置石与山水园林相依相随,在古典园林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的自我完善,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的
造园艺术体系。不管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宫苑,还是“幽君磊,原非得以,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君,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峰使君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乎于人,以示奇也”的私家园林,都追求山林之乐,对置石和堆山叠石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无园不石,无石不奇,石在古典园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达,时代变迁,地域文化融合,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哲学、美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置石和山石景观在现代中式园林环境中,置石一般和灌木或草本结合,山石多出现在较大的空地上,表现了石在环境中较强的造型能力,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遐想。面临现代环境艺术中无限的发展机遇,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潮流主导,置石与山石景观展示出不衰的生命力。但无论在石材选用、表现形式、处置办法及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处于发展、探索之中。景石的布置和山石景观的营造,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对景石的选材、山石景观的造型、意境的创造都要细心观察,潜心研究,深入自然,发现山石自然的精彩,创造出石材本身自然个性的一面。在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无中生有,应和谐有序,有感而发,认识和掌握景石自然特征与环境协调关系。根据景石不同特征可营造出不同形式的山石景观艺术类型。
在继承古典园林堆山叠石艺术的同时,又宏扬传统的赏石置石鉴赏文化,发展其艺术成就。置石与山石景观作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及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挖掘、完善传统置石与山石景观艺术理论,使其成为可资借鉴并部分继承的财富,展望前景,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艺术必然会发挥其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融汇于新园林环境之中。
古典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等等。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结合,如苏州拙政园的“听雨轩”、“留听阁”借芭蕉、残荷在风吹雨打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声响效果而给人以艺术感受;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也是借风掠松林而发出的瑟瑟涛声而感染人的。古典园林植物造景非常强调艺术性原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式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此尊重自然
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
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现代中式园林中植物配置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以古鉴今,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必然的趋势。只有当园林环境和文化心理相互交融才能给使用者带来长久的记忆和真正的平静。
现代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以中国红、琉
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及新中式的表情定位,还常常使用到木原色及黑色,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的表情,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现代中式园林景观空间。
现代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
推荐阅读:
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论文06-20
古典园林教案09-22
苏州古典园林浅析06-04
古典园林在现代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10-30
古典诗歌描写手法07-21
古典文化的传承06-22
古典富有诗意的句子10-23
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07-19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句10-26
古典诗歌的发展演变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