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凄美诗词(精选7篇)
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
2011级新闻一班
王依然
41111056 ***
【引】
有人说: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它的永恒在于人人都会经历,但却谁都难以捉摸。最幸福的人生莫过于找一个心爱的人,与他一起消耗巨大的人生。但爱情虽美,究竟有多少人终成了眷属了呢?又有多少人明明知道不可能相守却还愿意赴那茫茫的前路?那些最后支离破碎的爱,繁华落定后,只剩下烟火绽放后的灰烬。
爱情本身就带着一种凄美,如花落冰弦,诉说着无尽的冷韵。
我们如此,古人亦是如此,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众多的爱恨情愁,下面,我将与你共同翻开历史的画卷,去感受那些盛放的悲凉。
【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马嵬》中有这样几句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有人讥讽唐明皇沉湎于声色之中,最终误了国事,就连生死危机的关头,还惦念着祸水红颜。
可是换个角度来想,多少天子王侯的婚姻不过是江山这盘棋局里的一颗棋子,任局势摆布,甚至连选择黑白的权利都没有。纵然有几段传为佳话,可终究只是政治的附属品罢了,更有不幸者,沦为了政治的陪葬品。
有几个人,敢于付葬国葬城之代价,与倾国倾城之美人在天作比翼,在地结连理? 唐玄宗,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以社稷做注,来交换爱情。
可是,美梦惊醒,安禄山大举进犯,玄宗不得不舍弃温柔之乡,与贵妃逃离长安。马嵬坡下,哪知这一劫竟是生死别离。玉环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甘心做了那个她心爱男人的替罪羊。
我不知道,当时的玄宗是颓然呆坐还是痛哭流涕,只是能清楚地感知它背后的绝望和凄凉。
而一个女人,在绝望之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爱人的生命,这是何等的勇气?又是怎样的爱,支撑她挂上了那三尺白绫,去为那本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付出生命的代价?再也不会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的杨贵妃,有的只是那矮矮的坟头内的凄凄白骨。
爱情,赫然败给了政治。
若你不是一国之君,若我不是绝世美人,或许我们还可以牵手漫步,花前月下。但这本就是一场美丽的错误,因为你是那个你,我是那个我,这是今生今世注定的命运。
三生石上,愿那回眸一笑永生不灭,做两人再见时的凭证,来生,可以卸下装备,作回人间的,寻常男女。
【贰·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兵以略地,四面楚歌声”(《和垓下歌》·虞姬)。垓下之战,项羽中了韩信的四面埋伏,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遥远的家乡。
只一缕乡愁,就勒断了楚军的意志,断送了霸王的江山。
我难以断言那夜虞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悟到什么,只听她叹:“云敛清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此时的她与熟睡的项羽之间,好似已有了天上人间的惆怅。虞姬进帐去,项羽正好听到楚歌惊醒过来,面有惊色,虞姬劝他安坐,烹茶置酒,取了他的剑作舞。
但此时的项羽,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该有的结局。
然而,他是项羽——霸王项羽,他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害怕了,还有选择的余地,或逃或战,或走或降;唯有他,不可以害怕,亦没有权利害怕。这世间惟有王者是不能选择的。退,就是败,谁叫他是项羽,谁叫他成了霸王?
项羽叹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怎样的一种幻灭感!
虞姬在旁边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的吟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已尽,贱妾何聊生!”这样一个女人,生随大王,死随大王。
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她那洁白的笑靥,眉间的清愁,还有她迷蒙的眼中似乎藏着的水露,都随着剑上那一缕缕鲜红的血,浸透到泥土里。
那夜,夜凉如水,月似眉弯。
这个女人,转身化作了那一弯弦月,撒落一地淡淡的清辉。
虞姬,这个霸王还未来得及好好爱的女人——从此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具冰冷的躯壳„„再也没有一个人随他一路奔波,在战前为他系好头巾,穿好铠甲;也再也没有一个人在胜利归来时,用素洁的纱绢轻拭他额上的丝汗,为他摆庆功宴,煮酒烹茶。
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兮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有些人,在赶往春天的路上邂逅美好,和姹紫嫣红的春景,演绎一场红尘情事;有些人,在赶往春天的路上死亡,留下梦断尘埃的叹息。这就是宿命。
但愿,来生,项羽许虞姬一世繁华,以还她此生温柔。
【叁·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一个男人该有的他都有了.显赫的家世,通天的才气,刻骨铭心的初恋,美貌的红颜知己,贤惠的妻子温存的妾室,知心的好友。
然而纳兰是寂寞的,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纳兰容若一生真正爱过的只有三个人:入宫的表妹,江南才女沈宛,和妻子卢氏。然而在卢氏死之前,容若的痴情根本不允许他忘记他的前两个情人。所以他的前半生一直在纠结着那些无法得到的爱,却忽视了身边的卢氏。卢氏死后,容若突然醒悟,然而已经晚了,所以他继续活在回忆之中,风寒而死„„
纳兰容若这样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若,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会在遇见你的那一刻,告诉你我爱你,那么我们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我看着你和的快乐,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三个故事,至此而毕。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便是缘分。然而许多人,虽有缘,终无分。明明相爱,却总是会错过,你来我往,我去你回,仿佛永远也不能叠合在一起,像是日落和日出,像是花开与花谢,彼此相连相息,却不能同生共死。
正如《枉凝眉》中这样说的:“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缘起缘落,扑朔迷离。
因为爱情,有些人,即使远隔他乡,再难相见,仍怀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的执着;因为爱情,有些人,即使沧海横绝,已然各成彼岸,也怀着那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无首其四》)的忠贞。
合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感悟这些发乎情止乎礼的优美诗篇,或轻柔婉转,或含蓄典雅,或清新疏朗,它们以柔情万种的抒情力量,征服了千万读者。
那些古典诗词中的锦词芳句,仿佛都在喃喃细语,诉说着那些凄美的红尘往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许多人称之为孽缘情债,但却谁都不能运筹帷幄,掌控其中。
禅云:风未动,人未动,是心在动。其实,风动,云动,心亦动。但愿此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 因此, 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 所以,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 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 严格地说, 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 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 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目的是:读准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意境, 最终读出情感。这与诗歌的四个特质是吻合的。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时, 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 而且不吝示范, 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 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 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因此, 在古诗词诵读时, 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 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 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现在, 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感情的把握不够。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3.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 让学生诵读比较, 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 《饮酒》一诗时, 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 就巧妙地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时, 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 读成“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哪) ”, 借助语气词, 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 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 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4.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
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 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吟诵, 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 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再现情境, 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 因此, 在引导学生入境时, 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下面介绍几种入境的方法。
1.意象联想法
抓住意象,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反复揣摩体味, 这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 《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 从诗的题目中入手, 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主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 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
具体授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 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 设计了一个想象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 以杜甫的身份, 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 我望见_______”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朗读, 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 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 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 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 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 (其五) 》的教学设计时 (1) , 巧妙地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 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 (由“象”入“境”)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明白: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 充分发挥想象, 开始由“象”入境, 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二:诗人的心中有什么? (由“境”会“意”)
这个环节, 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陶渊明的心里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 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 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于朴实的田园生活中去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三:诗人的心中无什么? (由“意”悟“美”)
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陶渊明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升归纳: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着他所向往的生活, 面对眼前的美景, 精神已经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偏是“无我”。而在他“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上述教学设计, 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 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 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 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 引导学生由“象”入“境”, 由“境”会“意”, 再由“意”悟“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 整节课主线明晰, 环环相扣, 渐入佳境。
这个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能直指作品核心, 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3.比较对照法
青春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 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 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 (2) 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诗句发表各自见解)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总结:两位女子都愁, 但愁的对象不一样, 愁的形式不一样, 愁的深度也不一样, 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 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 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 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 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 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 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 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 涵咏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 诵读品味是一法, 入境体味也是一法, 但在引导学生涵咏的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诗画结合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 所以,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 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 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 很难想象那种把古诗词教学当成古诗词阅读解析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 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 独自登上西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 缺月如钩。俯视庭院, 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用丝喻愁, 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 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 由诗入画, 那么, 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 也就是由诗到画, 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 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 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 用诗人的心表情, 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 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 在学生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 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 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 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 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 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诗意就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 诗意就是“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 赏析古诗词, 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 然后, 带着想象的画面, 融入作者的情感, 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 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 诗的终点, 就在诗的源头。
2.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 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 此时, 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 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武陵春》时, 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 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 但由于生活阅历浅, 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于是, 老师适时引入了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
余性偶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 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
这一链接让学生领略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 使学生不仅能知“愁”, 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3.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 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品质, 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比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 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 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 最后互相补充, 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 真正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 理解了诗意, 涵咏了诗理。
4.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 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 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 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在教《武陵春》时, 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 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 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 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 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 如果这样, 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一定会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注释
11肖毅.《“有”“无”之间品“悠然”——我教〈饮酒 (其五)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严格地说,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目的是:读准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意境,最终读出情感。这与诗歌的四个特质是吻合的。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时,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而且不吝示范,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因此,在古诗词诵读时,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现在,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感情的把握不够。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3.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让学生诵读比较,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就巧妙地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读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借助语气词,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4.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
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吟诵,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再现情境,体味古诗词的韵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下面介绍几种入境的方法。
1.意象联想法
抓住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揣摩体味,这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中入手,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主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
具体授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设计了一个想象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其五)》的教学设计时①,巧妙地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开始由“象”入境,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二:诗人的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陶渊明的心里有对和平安寧、官场清廉、回归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于朴实的田园生活中去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三:诗人的心中无什么?(由“意”悟“美”)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陶渊明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升归纳: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着他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眼前的美景,精神已经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偏是“无我”。而在他“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上述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渐入佳境。
这个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能直指作品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3.比较对照法
青春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②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诗句发表各自见解)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咏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诵读品味是一法,入境体味也是一法,但在引导学生涵咏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诗画结合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很难想象那种把古诗词教学当成古诗词阅读解析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由诗入画,那么,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由诗到画,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用诗人的心表情,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在学生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诗意就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诗意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赏析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然后,带着想象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诗的终点,就在诗的源头。
2.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此时,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武陵春》时,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于是,老师适时引入了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一链接让学生领略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使学生不仅能知“愁”,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3.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品质,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比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真正讓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理解了诗意,涵咏了诗理。
4.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在教《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如果这样,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一定会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注释:
①肖毅.《“有”“无”之间品“悠然”——我教〈饮酒(其五)〉》.《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②王君.《问君能有几多愁》.《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0期。
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2、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6、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7、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9、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10、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11、谁秋千,笑里轻轻语?
12、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1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4、桃杏依稀香暗度。
15、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8、十年光阴过,恍惚如梦醒。噬魂天琊见,心却在悲鸣。
19、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2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2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5、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6、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27、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8、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青杏儿》
29、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30、谁知千夜里,各对一灯红。——蒋士铨《水调歌头》
31、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
32、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3、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回到幽闺。——刘基《眼儿媚》
34、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6、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7、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8、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1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1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15、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1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8、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19、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1、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22、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2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2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2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2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27、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2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9、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30、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3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32、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33、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34、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35、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36、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37、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38、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39、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40、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4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42、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43、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44、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45、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46、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47、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48、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49、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50、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51、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晏殊《玉楼春春恨》
52、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
53、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5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55、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 李白《夜坐吟》
56、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 —— 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57、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 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58、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 张籍《征妇怨》
59、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曹植《明月上高楼》
60、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 王昌龄《西宫秋怨》
61、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6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6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王昌龄《闺怨》
64、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 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65、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 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66、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67、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 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68、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69、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70、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 李白《怨情》
71、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 柳永《定**自春来》
72、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 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73、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 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74、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 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75、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76、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7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78、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79、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8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81、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
82、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回到幽闺。
8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4、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85、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8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8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88、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89、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90、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91、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9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93、落花已作风前舞,流水依旧只东去。
94、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9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6、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
9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8、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泪还惜别,为君垂泪到天明。
99、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反复吟诵, 感悟诗情, 化育灵魂
吟诵, 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活态, 它能深化对诗词的理解。吟诵历来是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和大前提。吟诵, 重在诵。古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吟诵。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 启发学生的心智, 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 到欣赏美、热爱美, 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 创造性地再现作品, 还原生活, 拉近与古人的距离, 与之气息相通, 与之心灵相融, 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通过吟诵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得对美的感性认知, 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使其产生对诗意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诗词的情感是借用韵律节奏的外在形式, 通过一定的方式意象组合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更好地将作者的情思以整体的方式诉诸人的感觉、直觉, 使鉴赏者得到最深切的体验。如李煜的《相见欢》用了一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 几乎是一韵一顿, 勾画出了作者凄婉欲绝的感情。如果在吟诵中诵出了这种低回沉重的韵律和节奏, 就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诵, 可以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起到润养身心, 化育灵魂的作用。
二.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追寻诗词的意境之美
艾青说:“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因为作者在创作诗词时, 不仅有着强烈的感情, 而且还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所以, 我们要鉴赏诗词所创造的意境, 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典诗词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 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 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只有把握景与情的联系.才能入境。鉴赏诗词, 捕捉意境, 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 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如, 鉴赏“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鉴赏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 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 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 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在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没有想象, 诗词就不能飞翔。如实地描绘得再好, 也只能得其“形”, 而不能传其“神”。因此, 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联想, 开拓想象, 指导他们捕捉意境中闪光的东西, 引领他们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在施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 诗的意境、情感就自然得到了把握, 审美情趣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依托多媒体创设情境, 展示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 顾名思义, 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 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 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 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教学中, 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词的意境, 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特定的氛围中, 实现以声传情, 以形传意, 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如鉴赏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句, 可以用慢镜头的形式, 把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气势磅礴, 雄伟壮观的画面展示出来, 学生不但因之胸怀阔朗, 而且容易体会当年作者那种燃烧着的激情, 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总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有趣, 转静态为动态, 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语文教师要随着教育的方向、对象、环境的变化, 不断优化诗词教学策略, 让学生轻松迈入古诗词的艺术殿堂, 在诗词鉴赏感悟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与语文素养。
摘要:我国的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 再现着历史, 见证着文明, 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鉴于此, 教师如何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让学生走近古典诗词的内核, 去感受和发现诗词传递出来的独特魅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每日诗词”冲破积累贫乏之围
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涵泳吟诵是古人学习诗词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固定的课前活动——“每日诗词”。每次上课前由一名学生向全班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时间5~10分钟,内容包括全体学生对这首诗的当场诵读,或介绍创作背景和内容大意,或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每隔两周,教师也有一次推荐。这个活动形式简单,但意义深远。
首先,这个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会有2~3次机会,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接触和诵读过的诗词就有100首左右。这些诗词内容丰富,穿越古今。有诗歌的源头《诗经》的诵读,有唐诗中的佼佼者——王维、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介绍,有宋词中的辉煌所在——李清照《一剪梅》、苏轼的《定风波》等,也有现代诗歌的经典——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戴望舒《当天晴了的时候》等。
其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诗词的热情。“每日诗词”是个展示的机会,每个学生都积极搜索各种资料提前了解自己推荐的诗词,以便更好地介绍给别人。如一名女生爱屋及乌,对韩剧痴迷,继而对韩国的诗歌加以研习,她用韩语朗诵了诗歌《再与人相遇》,带大家感受了一下韩国文化。
另外,能起到传承文明的作用。古典诗词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习惯成自然,每到诵读时,学生就会沉浸其中,一边偃仰啸歌,一边感受着中华文化思想和智慧的光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二、“每周一评”冲破诗学修养困顿之围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当前的诗词教学不同程度患有诗学理论贫乏症。鉴赏往往直奔“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个结果而去,品评常常被“告诉答案”代替。其实,了解必要的诗歌理论知识还是需要的。什么是起承转合,什么是平仄押韵,什么算对仗用典,怎样借景抒情,如何托物言志,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单纯地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每周开展一次鉴赏活动。
1.心有灵犀——文体转换
古诗往往融情于景,天衣无缝,所以,对于借景抒情的诗词,欲知情先观景。王维的《山居秋暝》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风格的代表,教师可以请班上绘画基本功不错的学生给这首诗配图。《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通过几个画面创设奇妙瑰丽的诗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给每幅画面拟题。当然,用散文的语言转换古诗词的文字是常有的事。
2.异曲同工——题材辨别
诗词有不同类别,从题材上看,离别相思、咏史怀古、边塞军旅等都是《唐诗宋词选读》中常见的。教师可以组织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的题材加以探究,体会诗词异曲同工之妙,领悟题材鲜明的特点。
3.思想回音——人物研究
文字构成文学,文学承载文化,而文化传承文明。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文化视野和责任意识。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汲取宝贵的精神养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今天,再读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仍然心潮澎湃、荡气回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对诗人展开专题研究。
三、“每人一诗”冲破诗情枯竭之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早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知识在于积累,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创作才能让学生对抽象的诗歌理论知识理解透彻。在高二下半学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每人一诗”活动,按照古典诗词的格律,尝试创作,学期结束时组织一个晒诗会。“面如赤枣眼如蚕,身长九尺捋美髯。掌中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千里马。曹操帐前献两首,兄嫂车后过五关。刮骨疗毒做笑谈,水淹七军称武圣。”这是文科班学生看完《三国演义》后为关羽创作的《说关公》。“风瑟雨潇水自流,垂暮残年老病休。我心忧愁君莫笑,举杯邀约解烦恼。”这是一个学生在考试失利后,以此无题诗聊表心意。虽然这些作品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认真推敲出来的。这个创作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灵性十足的诗词表现意义和艺术规律的认识。
一棵树虽然改变不了森林,但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带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享受祖先留下的璀璨的诗歌瑰宝,以实现日常诗歌教学的突围。
【古典凄美诗词】推荐阅读:
最凄美的诗词07-14
中国古典诗词讲座06-21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10-20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11-12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11-27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讲座07-08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11-06
浅谈古典诗词艺术11-24
古典诗词中的衬托06-14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