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讲座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典诗词讲座(精选8篇)

中国古典诗词讲座 篇1

文学-北大中文论坛...温柔敦厚诗教也------电视系列讲座讲稿 诸位网友:

以下是我在数字电视北广传媒考试在线频道所作的诗教系列讲座。07年11月12日起开始播出,每天一讲,下午4点首播,当夜12点和次日早8点重播。我本人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充其量诗词爱好者而已,所讲一定存在很多错误,所以今后我每天跟一帖,发次日将播的内容,诚恳希望得到诸位网友的批评指正。

风起云扬再拜致谢!

07.11.11.(附)目录:

源远流长话诗教------谈诗教的历史变迁 于今香火遍瀛洲------韩愈和他的迁谪诗 朱弦一拂遗音在------读柳宗元的诗 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和竹枝词

回首苍梧云正愁------谈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忧端澒洞不可掇------谈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可怜白骨攒孤冢------我看杜甫的“三吏”、“三别” 白日放歌须纵酒------简述杜诗艺术成就兼谈律诗的平仄规律

不觉立听无限时------简介律诗的拗救和对仗 兼济志在讽谕诗------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 仙人衣裳弃刀尺------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曾经沧海难为水------关于元稹的爱情诗 长与东风约今日------苏轼和他的妻子王弗 眼波才动被人猜------谈李清照词中的爱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后半生及诗词 花自飘零水自流------谈李清照爱情词的语言艺术 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中的爱情故事 羯鼓霓裳一缕痕------《长恨歌》背后的爱情故事 男儿到死心如铁------感受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 望中烽火扬州路------关于辛词的用典

我见青山多妩媚------谈辛词中的妩媚语、闲适语 春在溪头荠菜花------读辛弃疾农家词并简介几个小令的词谱

满城春色宫墙柳------谈陆游爱情悲剧的特殊性

此身合是诗人未------谈陆游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亘古男儿一放翁------怎样理解陆游的颓放 垂成穑事苦艰难------读范成大的农事田园诗

提携汉节同生死------谈范成大的“使金七十二绝句” 中有忧时致主心------谈杨万里和他的“诚斋体” 篙师偏不信船流------说说杨万里的性格缺陷 从公已觉十年迟------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友情 与君世世为兄弟------苏轼苏辙的手足之情 嫁得才人胜帝王------苏轼与他的妻和妾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

一掊黄土二峰山------以朋友之情漫谈人格的发展进程

源远流长话诗教

我们这个系列讲座的总题目是“诗教”,那么,我们就从诗教的历史变迁讲起,把它放到大的历史坐标当中去。

“诗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礼记•经解》是汉代人作的。其中有一段假托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诗教”这个概念最早的出处。它原来的意思,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诗经》本名就是一个字:《诗》,到了汉代,把《诗》奉为经典,才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周王朝采集编纂《诗》,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统治阶层要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以《诗》为教不是孔子以后才有,应该是从一开始采集编纂《诗》,就同时在进行的,虽然未必那么自觉。那时的《诗》教的对象,是贵族子弟。那么《诗》教的结果怎样呢?就是使他们“温柔敦厚”,这里的“温柔敦厚”,是指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应有的性格修养,是他们互相之间的相对形象和态度。孔子之前的《诗》教,使得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大夫之间,赋诗达意,不违礼节,婉转地陈述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等等。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具体情况在《左传》中有很多记载。例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在秦国避难,出席秦穆公的宴请,“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河水”为逸诗,现在诗经里连名字也没存,顾名思义,可能是河水归于大海,这里以河喻己,以海喻秦,感念秦相助的恩德;“六月”为小雅里的诗,说的是尹吉甫率兵抵抗异族入侵,凯旋归来,接受周天子赏赐,设家宴欢庆,秦穆公赋“六月”是表示对重耳的赏识。在此之前,还有一段小故事:秦穆公把女儿怀嬴许配给重耳为姬妾,有一次怀嬴伺候重耳洗手,洗完了重耳挥手甩干(插一句,那时候洗完手是不擦的,只有祭祀时代表受祭人的男巫,叫作尸的,尸体的尸,洗完才擦手),水珠就甩到怀嬴身上了,怀嬴很生气,说秦晋两国是平等的国家,你怎么能这样轻贱我!吓得重耳赶紧脱去上衣,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你看现在宴会上,重耳唱段“河水”,穆公唱段“六月”(当然,都未必是亲自唱,可能类似现在的点歌,让乐工歌妓们演唱),如此对答,非常含蓄得体,又相当贴切诚挚,矛盾化为乌有,本来这个事就是可大可小的吗。而且穆公唱完“六月”,重耳的随从赵衰马上让重耳拜谢穆公,说“您提出辅佐周天子的使命要重耳承担,怎能不拜谢!”后来秦穆公果然派兵送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就是晋文公,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你看,《诗》成了外交的技巧、艺术。可见当时的《诗》教有多么重要。

我再强调一遍,当时的《诗》教对象,仅只是王公贵族;但又不可否认,这至少在一小部分人中,形成了较健全的人格。

孔夫子的贡献在于,他把仅限于王公贵族的《诗》教,普及到了平民。在孔子之前,教育是由官方垄断的,周王朝和各诸侯国都设教育机构,周天子设立的称作“辟雍”,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宫”。当然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设教闾里”,“闾里”就是现在所说的胡同、里巷,私人办学,“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不分贵族还是平民,一样地给予教育。他自己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修”,十条干肉捆成一束,朱熹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可见,来学习的绝大多数应该是平民子弟,《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教过的弟子有三千人。孔子教他们什么呢?又记载说传授六艺,也就是六种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诗》占头一位。清代经学家段玉裁说,《易》和《春秋》,周人不常学习。朱自清先生进一步说《诗》几乎是唯一常用的文字教材,而且必须学以致用。《论语﹒子路》中有这么几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读了诗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不能完成;派他出使四方各国,也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呢?我们逆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教给你诗三百篇,目的就是要让你有能力去完成政治任务,有能力去出使应对四方。这说明孔子的《诗》教非常注重《诗》在当时的实际用途。

而关于《诗》的总体作用,孔子用“兴、观、群、怨”四个字来概括,在《论语•阳货》中有:“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亲,远之事君。多识于乌兽草木之名。”就是认为诗具有鼓舞人心、观察世情、团结同道、抒解怨愤的作用,通过道德教化,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这说明孔子把《诗》教推进到了有意识进行的自觉期。我们可以说《诗》教从萌生到自觉,大约600年。

孔子以后,《诗》教大兴,当时以《诗》为教的,主要是儒家。后来百家著述中,《荀子》引《诗》最多,开汉代《诗》教的先河。

在汉之前,我们的民族文化曾遭受过一次酷劫,那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秦王朝的首都咸阳刨个大坑,把四百六十多个儒生推到里头活埋了。焚书呢,就是除了医药、种树等类之外,把其他的书全都一把火烧光,“诗三百”当然也就一篇不剩。焚书坑儒两年以后,秦始皇死,再过四年,秦王朝就完了。可是能背“诗三百”的学者,到汉初还没死绝,正是通过他们的讽诵(背诵、记录),《诗》才又得以流传。起先,讲《诗》进行《诗》教的有齐、鲁、韩三家,到汉武帝时这三家都立了学官,进行官方的《诗》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诗》开始称《诗经》。后来又出现了赵的毛亨毛苌讲《诗》,未立学官,等于说有点象孔子一样,私人办学,进行民间的《诗》教。到了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注,学毛诗的人越来越多,其他三家诗逐渐消亡,只剩毛诗流行,传到现在。

赋诗明志,引诗见志,到汉代在贵族社会生活中仍然极普遍,这我们从曹操的《短歌行》中直接引用《诗经》成句就可以看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是《诗经》成句,其实是首情歌,“你那青青的衣领啊,老挂在我心里”,这里却是说求贤不得,所以反复沉吟;后引《小雅•鹿鸣》,其实说的是终于把贤人请来啦,好好招待,给他高待遇。

我们前面说过,周的《诗》教对象仅只是贵族,孔子和汉儒的《诗》教普及到了平民,无疑这是一种进步,可也没有普及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孔子鄙视体力劳动是人所共知的。但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上层统治者的好恶,也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底层。《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

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日:“胡为乎泥中?” 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从这两个婢女对话还有曹操的《短歌行》引诗经,我们看出他们都是断章取义,不管所引的诗或诗句原意是什么。古人引《诗经》常常是这样,这在现代汉语中还有痕迹:“逃之夭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再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孔子还是汉儒,他们解释《诗经》,尤其是解释其中的“国风”,往往是牵强附会,明明是热恋中青年男女互相唱答的情歌,偏偏硬说成什么贤王能臣、后妃之德等等。例如: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

今天,一般读者只要去领会其中浓郁鲜活的生活气息,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波澜就可以了,那些不着边际的解读,聊备一说,知道曾经有人如此可笑地解释过,不知道也没关系。当然专门研究者还可以去争论,比如最近出来一说,《关雎》就是写后妃的,因为琴瑟钟鼓,尤其是那个钟,不是普通老百姓家里能有的。他们争他们的,等到争出一个明确的公认的结果来,我们一般读者采用也就是了。我们只要知道当时的《诗》教,核心目的是教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正因为有着这样现实的功利要求,所以才不惜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但从总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其积极进步的一面,还是占主导地位。时间从战国到两汉,我们可以称之为先儒的狭义“诗”教期,大约700年。

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文化思想迅速多元化发展,单从文学创作来说,越来越繁荣,并且开始有了专门的文学评论,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等。它们与前代关于《诗经》的论述相比,有了极大变化,不再象前儒那样一味牵强附会地阐述儒家教义,而注重展现诗歌及诗人的艺术成就,揭示有着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应该说从这个时候起,“《诗》教”开始成为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的“诗教”。

而诗教内容中大量加入在形式和声调方面如何要求,应该是在唐代把诗赋列入科举考试之后。因为“诗无达怙”,考官面对众多风格各异长短不一的诗歌很难判别优劣,所以就限定应试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格式和和修辞准则等等,并将其命名为“律诗”。那么就有理由推断,从律诗成为科举考试中的一项开始,有关的指导就必然一致而且推广开来,这样考生们才有章可循,考官也才有具体的评分标准。好象现在试卷ABCD选项一样,计算机一扫就判了,很客观。唐代开始,直到清末,科考都要考格律诗,就是因为这种形式有客观标准,当然这种形式也很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字功力和才华。这样反过来又极大地刺激了格律诗的普及发展,教格律,成为诗教新的重要方面,甚至渗透到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对课”,就是教对对子,这是教写格律诗的第一步。从八世纪以后的一千两百年中,读书人个个学格律写格律,直接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可是科举废除了,格律诗词却仍在知识分子当中风行,直到今天还有着很广的读者作者群体,这说明它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同是为科举服务的“八股文”却早已销声匿迹,这样的对比,很是耐人寻味。这里顺便说到,今后课程,所举例证多为格律诗词,而且要讲授诗词的写作。

唐宋以来的诗人词家往往在其创作之余发些有关的议论,最早的可能是白居易的《致元九书》,从北宋欧阳修作《六一诗话》之后,《诗话》、《词话》绵延不绝,直到梁启超、王国维。其中除了艺术性探讨之外,也有不少出于社会文化关怀的论述,对儒家早期狭义的《诗》教思想作了补充、完善,这可以说是后儒们的广义诗教期,其时间长达1700年。

这1700年的后儒广义诗教,情况当然很复杂,有塑造民族灵魂、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步作用方面,而且在大部分时间占主导地位;但在维持旧秩序、阻止改良反对革命方面,儒家诗教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尤其在封建社会末期,有它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一面。这一点也应该认清并分析。

“五四”以后一段时间,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诗教中的儒学观受到清剿。但诗教在继续,只是内容更新了,可以说是力图摆脱儒学糟粕的新诗教时期。白话诗出现,但旧体诗仍然在知识分子中流行。诗教呈现多元化,有了西方哲学思想的的渗入,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不但没有断绝,甚至在培育新一代精英中,与西方思想奇妙地共同发挥作用。鲁迅、胡适、柳亚子、郭沫若、郁达夫等思想、文化的先锋,徐志摩、艾青、臧克家等一批优秀的新诗人,个个精通诗道,并且以诗教人,担承了在此激变时期以诗来“兴、观、群、怨”的历史责任,这30年的多元化新诗教,影响之大,不逊儒家诗教前人。

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三十年,情况特殊,新诗一统天下,旧体诗除鲁迅、毛泽东的作品以外,公开发表的极少。教材中虽有旧体诗,但除大学文科外不再教格律,甚至大学也基本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教被弱化了。可就在这同时,毛泽东诗词却逐渐大放异彩,似乎成为新时代的“诗经”,随处引用,简直有点象先秦两汉的“赋诗明志”,而且普及程度绝对远远超过于那时的局限,工农兵学商社会各阶层无所不及。从建国至八十年代初的三十年,是可以说毛泽东诗教时期,极具政治强化特点,毛泽东诗词的革命精神和豪迈境界,影响了中国至少三代人,其效果的显著和深刻,历史上没有一位任何领袖或诗人能与之相比。最典型的例证是“四五”运动,几百万人聚集天安门广场,朗读数以万计的无名作者的诗,如此壮观,只可能出现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而95%以上是旧体诗词,词又几乎全部用的是毛泽东所用过的词牌填写,从中可见毛泽东诗教效果之一斑。其中的多数,不合格律,仅押韵而已,当时的作者读者多不知格律为何物。

这前后60年的新诗教和毛泽东诗教,最大的特点,是把“诗言志”发挥到了极至,甚至有些过分,表现到诗歌创作呢,则是思想内容极度张扬而艺术形式游移不定,旧体弃置可又恋恋不舍,新体迟迟没有定型。

进入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词客、诗人,或者奔走呼号,或者躬身厉行,从事当代诗教,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他们孜孜以求的,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目标极为明确,那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这里有一点我们必须提及,在科学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现代声象网络技术,为我们的诗教提供了前人无法想象的条件和手段。孔夫子能想象在电化教室用大屏幕投影讲《诗经》吗?白居易能想象把他的《长恨歌》配上朗诵音乐舞蹈放到电视屏幕进入千家万户吗?即使是毛泽东,能想象现在有上千个网站网页粘贴着他的诗词吗?单说网站,目前至少几十个在教授格律,甚至有这样的网站和软件,输进你写的诗词,电脑立刻告诉你哪里出律了。可以说,无论主观、客观,当代诗教都有着前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不取得比前人更高的成就,简直是无天理。当今兴起的诗教,正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安定繁荣的产物,反过来又在促进这个生机勃勃的社会更趋活跃。当代诗教,与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崛起复兴正呼应,与一个空前盛世即将来临的步伐正合拍,必将铸就无愧古人超迈前代的辉煌!

中国古典诗词讲座 篇2

一、古代广告与中国古典诗词

许多人都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实际上,我国古代就有广告的存在。而且,广告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还十分久远。

还记得大诗人李白的《客中行》吗?诗中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其实是李白喝了兰陵美酒之后写的一首广告诗,通过寄情诗画的语言把兰陵酒的色、香、味巧妙地描绘出来,让人心驰神往,一饮为快。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苏轼为卖油煎馓子所作的这首七言诗,也是流传千古的广告诗。“玉”“碧油”“嫩黄”几个词将馓子的色、香、味描述出来,让读者对馓子的美味向往无比。此诗句句押韵,易于记忆;文词优美,清新自然,引发联想,堪称佳句。

由此看来,我国古代不仅有广告,而且还与当时的诗词有着密切联系。而我国的古典诗词也为广告提供了文化底蕴,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二、现代广告与中国古典诗词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广告更成为传播各种社会信息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现代广告中,尽管运用了声、光、电、色彩等多种手段和表现方式,但语言文字依然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广告的灵魂。因此,广告人往往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增强广告语言的生动性、艺术力和感染力。这样,古典诗词自然而然就越来越受到现代广告的青睐。比如某房地产公司用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作为销售广告,树立了企业亲善的社会形象;济南某广告公司则以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企业的广告宣传语印在公交车车体上。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千古佳句灿如星河,这是现代广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意境、音韵都很美,现代广告可在这些方面加以运用和借鉴。

(1)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艺术,意境美是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古诗词恰好能够提供给广告创作美的意境。某月饼的广告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优美的古诗用在月饼这一象征人们中秋团聚的食品广告文案上,不仅能够以语言的优美吸引人,同时,还能运用古诗的象征意义和诗的本意即对忍受别离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创造一种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虽不能一起花前月下,但可以共享一轮明月。而“江南春别墅”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作为广告文案,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此诗采用比喻、夸张、对偶、反问等多种修辞,以“红、绿、蓝”富有鲜艳色彩的词将千里江南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用这首诗作为广告文案,让人读之就像看到一幅优美的江南山水风景图,引发无数游子的悠悠思乡之情,其宣传效果可想而知了。

(2)古典诗词的形式之美也是现代广告借鉴的亮点。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诗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被北京某公司用作“学府园”的广告文案。此广告告诉人们:来这里的都是高雅超然的文人墨客。这句诗作为广告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印象颇佳,学府园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展现在顾客面前。还有,爱护树木的公益广告“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是仿造唐诗《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的后两句,用对比的手法提醒人们:当花儿盛开,可以欣赏的时候,就必须赶快欣赏,不要攀折花朵,留下那空无所有的枝。仿拟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广告语言诙谐幽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食文化讲座 饼缘 篇3

“天津卫,始前明,改县府,是前清。天津城,像块砖,东西比,南北宽。天津卫,三宗宝,钟鼓楼,铃铛阁(音“搞”)……北门里,好热闹,商店开,放鞭炮。想美餐,东门里,冀州馆,路南里。曹秃子,是经理,焖的饼,有名气。熏驴肉,味鲜美,切卖者,内掌柜。”

天津卫过去是有名的“食都”、“食窝子”,有“八大成”、“九大楼”、“十大饭庄”,经营着众多津味名菜,但是在“数来宝”中为什么没有满汉全席、山珍海味,却大唱土得掉渣的焖饼呢?原来,看似档次不高的焖饼在天津老百姓的心目中却占有很高的位置。而且可巧的是,笔者的三代人都与天津的老味焖饼有着奇特的“饼缘”。提起饼来,说来话长,且听老朽慢慢讲来。

我们先弄明白什么是“饼”。“饼”这个名称在中国出现的并不算早,在先秦史料中尚未出现“饼”的字样,而称煎、炸、蒸、烤类面食为“饵”、“粢”、“ ”等,西晋束皙在《饼赋》中说,“饼之作也,其来近矣。”到了汉代有关饼的记载才多了起来。杨雄《方言》说,“饼谓之馄,或谓之 ”;刘熙《释名》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 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其形而名之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为“并也”。在唐之前,“饼”还是一个类的概念,是对面食类食物的总称谓。

唐、五代时期,饼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除了仍将面条类食物称作“索饼”外,在日常生活中,“饼”就是类似面包类的食物。如从西域传来的“胡饼”,宋之后被称为烧饼、鏊饼、锅盔等。而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蒸饼即是今天的馒头。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是个令人深思的人物。网上评论说:“一个二等残废,在城区拥有小二楼的房产,娶有美貌娇妻,开有小作坊,在那个年代就算是个小富了。他是不会被逼上梁山的。”调侃归调侃,但大家都知道武大郎是卖炊饼的,有的地方为发展旅游经济甚至打出了“武大郎牌烧饼”。不过那是搞错了。炊饼不是烧饼而是馒头。武大郎应该是卖馒头的。

至于馒头有馅无馅,和包子有何关系,它们是否是诸葛亮发明的,因为离题远了,我们改日专文再议,此处暂且不表。

到了近现代,饼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北方家庭的主食。老百姓日常烙饼用的是一种叫炙炉的圆形陶制品,凸面上有许多的透眼。过去几乎家家都有此物,大约已传承了千年之久。现在此物几乎绝迹,只有在沈阳道(天津的文物古董一条街)的摊儿上当古董卖。家常的烙饼讲究层多,烙法多采用煤球炉子的火,而且上面要洒一层乏煤球,使火候恰当,口感好。一般家庭烙饼时,每次都多烙几张,晾凉。第二天给孩子吃早点时泡在热豆浆或锅巴菜、老豆腐中吃。也可用来转天炒饼。炒饼最精者是三鲜焦炒饼,饼丝要经油炸,非常好吃。秋冬季各家多以大白菜切丝烩饼,有汤有菜,吃着舒服。焖饼要焖,加盖大火,以蒸汽收汤入味。品着滋味,吃着解饱。吃焖饼比吃烩饼要讲究些,除了品个滋味,还讲究俏头的时令。春天焖饼要放“探头青”的韭菜头,而且要卫南洼大任庄的韭菜提味,香气十足。吃三鲜焖饼、炒饼,要用时令海鲜。木樨焖饼、炒饼,口味鲜香,色泽美观。冬日则多以韭黄当俏头,放得虽少,但味道很窜。总之,各家焖饼做法不同,各有高招,食用标准就是适口者珍。

天津的餐饮文化中,饼的吃法更是丰富多彩。天津餐馆烙大饼不同于百姓家,先将面团揉匀,用擀面杖擀成长三尺、宽五寸的扇子面,用油5钱刷油,再从左起向右边叠四五层,然后用擀面杖上下推拉(以防止中间太薄,擀成大圆片),将饼放入铛内烙熟。烙时先烙正面,反过来用木锅盖压上小转,起鼓凸后,再翻个儿烧转,正面朝上出铛。烙出的大饼金黄色、芝麻花、柔软适口、层次均匀,无青边。烙饼的师傅常常用擀面杖敲打面案,从很远就能听到有节奏的“嗒嗒嗒”声。那可不是瞎敲,他是和灶上的师傅敲炒勺一样,在传递着只有圈内才听得懂的“电报密码”讯号。笔者还听说有的烙饼师傅能将烙熟的三尺大饼用擀面杖挑起,像转“二人转”的大手帕那样飞到后面的饼摞上。不过那只是传说,余没有见过如此神奇的“飞饼哥”。

天津卫吃大饼的花样品种很多,如卷酱肉、卷蚂蚱,有俗话说,“大饼卷蚂蚱——您家(夹着)吃去吧”。还有素焖饼、素炒饼、肉焖饼、肉烩饼、肉炒饼,味道各不同。老鸟市有个惠友居老师傅名刁振东,有一手焖饼的绝活。他的焖饼与众不同,饼不粘盘子,口感软但有嚼头,面味浓,俏菜香脆,可谓津门一绝。此外,辽宁路恩升饭馆有位王春彤师傅的焖饼也是津门一绝,穆祥珍大师曾登门求教。老厨师告诉笔者一个诀窍:“烩饼离不开姜,焖饼离不开蒜。”否则,出不来天津老味。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金刚桥旁的老鸟市是条有风味特色的美食街。街上经营的品种集天津小吃、炒菜为一体,独特、质优、物美、价廉。老鸟市的焖饼,风味各异,有十多家经营。其中最为知名的焖饼有老鸟市姜记、三胜湧饭馆、闫记饭馆、祥顺居饭馆等家。

此外,河东地道附近郭庄子饭店旁边有个小酒馆,焖饼、烩饼的生意非常火爆。河西谦德庄、南市等大市场、小饭馆、小酒馆都有焖饼、烩饼。下小馆子上俩凉菜,来二两酒,酒足了,来碟焖饼或者来碗烩饼,花钱不多,亦菜亦饭,热热乎乎下肚,天津话叫“泰嗨”(舒坦)。

前些年,不仅是饭馆,连国营企业、大专院校、机关单位的食堂,都设专门窗口焖饼、烩饼、炒饼,三班倒的大企业,夜宵以焖饼、烩饼为主要食品。单位的大食堂焖饼不同于社会餐饮,焖饼时多用一些食堂加工的大锅菜、丸子炖肉的汤,职工自带凉饼加工,三分钱一份。当然,本单位食堂的焖饼更香,更有味道,更加实惠。

笔者可以说是吃着烩饼、焖饼长大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考上了天津十一中学(现实验中学前身),那时的南开、耀华都是私立中学,学费很贵,一般家庭上不起。而当时公立中学只有十二所,收费很低,登报录取,有如上皇榜,荣耀得很。但是问题来了,我家住在海光寺,上学却要去八里台(现师大旧址),距离不近。怎么办呢?于是,12岁的孩子就开始骑自行车走读,中午在八里台与吴家窑大街把角的一家小餐馆就餐。

nlc202309041040

小餐馆地处要道,车水马龙,中午吃饭的人特别多。吃饭的人虽多,但点菜把盏者,却是鲜见,大多人都和我这个学生娃一样或者是自带凉饼花上3分钱请灶上帮忙加工成烩饼,或者是花上5分钱要上一份带菜的焖饼,那可是又有肉又有蛋,老远闻着就香。不过那样的美餐对学生娃只是一种奢望,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就这样,我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地在那间高台阶、挂着五色店招的小饭铺内和浑身汗味的苦大力朋友们挤在一条板凳上吃了几年的烩饼与焖饼。天津卫有句俗话,叫“二小吃焖饼——不觉(音“角”)闷”,是贬人不知趣、不自觉的意思。是说常吃焖饼会把人吃傻了,吃“二”了。可是我却自我感觉良好。正因为常吃焖饼,常接地气,使我懂得要自强不息,厚道做人。教我在复杂浮躁的社会生活中恪守做人的底线——敬畏天地,感恩父母,有羞耻心,担当回报社会的责任。

后来我去了甘肃支教,当了一名老师,听家里来信说,老父亲也情钟于焖饼了。笔者的父亲曾在旧时代的县衙当过“师爷”,即文书之类,写一手好颜体字。后来,水上登瀛楼慕名请他题写店名,他欣然应允,题写“水上登瀛楼”几个大字。饭庄要酬谢他,他说:“当年劝业场请华世奎题字,花了500块大洋。咱不能和大家比,你们就请我吃焖饼得了。”

水上登瀛楼是天津有名的鲁菜馆,有许多看家名菜。但是人家并不端大饭庄的架子,也卖深受游客欢迎的焖饼等家常饭。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回津曾到水上登瀛楼品尝焖饼,那焖饼俏菜精细,肉汤煨焖,鲜香可口,味道绝非一般可比,是用普通食材做出的大手笔。

之后,老朽一直致力于研究饮食文化。我的孩子也受到影响,“下海”做了厨师。他有幸拜在“八大成”的再传人、被誉为“一代儒厨”的马金鹏大师门下为徒,同时也得到了津菜大师姜万友、厨界前辈耿福林等大师的指点教导。后又被派往国外工作一年,因而厨艺得以长进。2001年在天津家常菜的比赛中,他以刀工精细、天津风味足的一道家常老味焖饼而一举夺魁,捧得金奖。

社会在发展。随着餐饮文化的多元化趋向,人们的口味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杂。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叉牛排、品红酒、喝咖啡、啃黄油面包、吃意式披萨,有谁还会对灰头土脸的大饼再感兴趣?所以,炙炉、饼铛无奈退出了历史舞台。社会上的餐馆大多是什么菜赚钱卖什么。厨师炒菜是怎么省事怎么做。因为毛利低,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以焖饼、烩饼为主的饭馆了,更没有馆子师傅为挣个“块儿八角”的去为顾客费心费事地加工暖胃暖心的烩饼了。

但是,天津的老爷们儿还真有好这口儿、想这味儿的。这不,那位能“五鬼闹判”(看5个火眼),大翻勺能一次翻4条黄花鱼绝活的姜万友大师还经常去找我的孩子,一进门就亮开铜钟大嗓:“昆仑爷们儿,上焖饼!”

记住老天津味儿,莫忘这片热土上的那片情!

(下期预告:山德士上校不卖包子)

中国梦讲座 篇4

本次讲座旨在宣扬“中国梦”思想、引领当代青年自觉将“中国梦”和“个人梦”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讲座中,杨教授围绕“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时代特征以及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他以广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语言让大家对“中国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杨教授现身说法,结合自己的学术道路指出“中国梦”和“个人梦”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他强调说只有凝聚全民力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实现“中国梦”,精彩的讲座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本次讲座对海军学院国防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院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梦”的新浪潮。讲座在引导国防生树立正确爱国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增强了国防生投身报国的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老年大学电视书法讲座 篇5

视频列表 100:2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1 藏经阁主 11,802100:3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2 藏经阁主 5,756100:1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3 藏经阁主 5,01594:4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4 藏经阁主 2,092100:1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5 藏经阁主 2,083100: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6 藏经阁主 2,664119:4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8 藏经阁主 1,268100:1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讲座.7 藏经阁主 2,85051:30

中国古典诗词讲座 篇6

一、掌握这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掌握其时代特征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1、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2、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3、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4、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三、我们如何实现中国梦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经济方面: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2、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度)

4、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政治方面: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方面: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方面:

1、重视和改善民生,基层干部要善于倾听民意,努力为人民办大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4、毫不动摇地搞好“三农”工作

生态环境方面:

1、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中国梦”?

1、做为党员干部“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动力。作为一名党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克己奉公,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不忘党的基本路线与要求,时刻保持基层党员干部的蓬勃朝气。实现“中国梦”,需要党员干部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团结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作为党员干部“实现中国梦”,要加强学习,做事要实,律己要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学习就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学习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和智慧。坚持从实际出发,开拓进取,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学会既谋事又干事。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强化宗旨意识,把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自己负责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

3、作为党员干部“实现中国梦”,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刻理解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以民为首,不断为人民群众造福,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基层党员干部要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谋求更好的发展。带头学习政治理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和绘画的通与异 篇7

关键词:古典诗词,古典绘画,共通点,相异处

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中, 书与画共成一体, 相映成趣, 彼此衬托。诗和画既有明显的区别, 又有一定的相似相通之处。

二、古典诗词和绘画的通

1. 皆有意境之神韵

中国古典艺术都极力追求一种意境美, 其中, 诗词与绘画又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古典诗词和绘画的一个最主要的一个相通之处正是其创作手法上的写意。意境主要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和韵味无穷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来集中展现出来的。这种创作手法体现华夏民族的审美思想, 成为艺术创作的高级形态, 自然也成为许多诗人画家追求的艺术至高境界。

(1) 情景交融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 代山川而立言, 画家与诗人将自己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渗透, 成就了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也就是所谓的意境。所以中国的诗词、绘画都喜欢以景寄情, 这种手法既使得景物生动自然, 也使得感情得以具象化。

(2) 虚实相生

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空中点染, 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留白填实的应用也使得中国绘画意境优美, 别具一格。读到的诗词, 、看到的绘画是实, 由之而产生的感受与神游则是虚, 虚实结合间将意境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3) 生命律动

何谓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 或曰生命本身的美。宗白华认为“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 是美感诞生的时候”。这与中国人的诗化的哲学不无联系, 诗词绘画皆是作者对生命的体验感悟。生命律动还有一层含义是“飞动之趣”。唐皎然在《诗式》中提出, 在意境中要“采奇于象外, 状飞动之趣, 写真奥之思”。意境作为一个诗意的空间, 充满了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唯其动态千种, 方能显出生命的律动, 意境的魅力。而诗词中语言的动态描写和绘画中逼真的动态刻画皆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感觉。

(4) 韵味无穷

韵味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艺术中强调“有韵则生, 无韵则死”。诗词绘画中都存在韵味, 韵味是诗词绘画意境中必备的审美效果。也正因为有了韵味, 诗词绘画才可被称为是一门艺术。好的诗词和绘画都是需要品的, 品的正是其中咀嚼不尽的美, 品的也是诗词绘画中的韵味。

2. 皆以心匠自得为高

艺术境界的显现, 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 而以“心匠自得为高”。即作者用自由的心境, 去创造活泼的艺术。山河壮美, 烟云变幻, 都须凭借作者胸臆的创构, 才能把握全景。诗词里面夸张的手法, 绘画中抽象的物象塑造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态度、感受。中国人常说“丘壑成于胸中, 既寤发之于笔墨”, 只用恰到好处的点线面和色彩, 或者独具特色的句式和语句, 就能组成一幅幅细致的画面和一首首动人的诗词, 这和西方现实派画家极致的写实态度是迥然不同的。

3. 皆需调动读者的想象

艺术的魅力在于沟通与交流, 这种交流会让作品变成一种有生命的可以言语的东西。不论是诗词中的因情忆景还是绘画的由景思情, 诗和画只有在激发起观众活跃想象力的时候才是有灵魂和生命的, 也才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

三、古典诗词和绘画的异

1. 虚实的地方各不相同

直接传达给观众的东西是实, 由此引发读者想象出来的内容是虚。诗和画虽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可是其中虚与于实的内容还是有所差异的。

诗词绘画多是情景交融的, 诗中, 作者会将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一两句点睛之笔道出, 直接地传达给读者;而绘画中的情绪则要靠观众通过移情来品读, 不同境遇, 不同心情的人看到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诗中没有一句点醒全诗的句子, 没有情与景的相互交织, 那是成不了诗的。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全是写景, 用画也可以描绘出, 但是诗的亮点在于最后一句的由景转情, 有此一句, 则将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 枨触无边的诗境。这也是诗和画的主要区别, 即“实”的区别。

两者的“虚”也是有区别的。诗中是描写的景物需要你去想象, 我们只能根据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去想象当时究竟是怎样一幅场景。而画中的景是直观呈现给观众, 其中的情感氛围才需要欣赏着凭着自己的想象去体味。

2. 意境美不同

意境是观众通过审美感受到的东西, 诗词和绘画都有自己的独特意境之美。如果诗词只是按照实景, 像描绘照片一样的去写, 那是没有意境可言的。

诗词和绘画各有所长, 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也不相同。诗可以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而画只能表现出定格的美。画的优点在于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现所绘景物, 而诗则用优美的语言去激发读者想象, 以感悟其中之美。

诗不仅要表现出画中的场景, 更要表现出画中难以表现出的的韵味。比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赋诗:“蓝溪白石出, 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诗的前两句可以画成一幅清奇冷艳的画, 但是后两句却不好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若真按照诗句画出一个穿了湿衣的人, 那就无法把诗句中的意味和感觉完全传达出来。

诗和画的界限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突破的, 但是由于很少有人可以创造出突破书画界限的绝世佳作, 所以在大多情况下, 诗和画的分界仍是不能消除的。

3. 留传的程度不同

从范围上来看, 诗词的流传面及其广泛, 好的诗句人人都可以欣赏、背诵、应用;而对于名画, 纵使模仿的再逼真再细致, 其中的感觉韵味却难以达到原作的水准, 其欣赏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再从时间上来看, 好的诗句可以世代留传, 甚至会历久弥新。而画不同, 即使保护的再好, 受了时间的侵蚀, 颜色会褪, 用料会缺, 我们要想感悟原画, 也只能靠想象力了。

总结

诗和画都有各自的局限性, 也有各自特殊的表现规律,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 点线的交错, 明暗虚实的互映, 形体气势的开合, 谱成一幅优美和谐的图案。诗人用诗意盎然的语言, 情景交融的手法, 创作出一首亦幻亦真的诗。诗和画, 一个用语言之美带动我们的情绪, 另一个用平面之美洗涤我们的心灵, 它们都是中国古典艺术当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7

[2]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3

中国古典诗词讲座 篇8

法国阿尔多瓦孔子学院已举办了4年的孔子讲座,使法国人民得以在这一中西方跨文化对话平台上,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2012至2013年度,共有5场中国电影讲座陆续登场,主题分别为“电影中的大自然”、“中国社会金字塔”、“中国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中国城市的新面孔”与“中国教育”。2013年3月7日,阿尔多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了系列电影讲座的第4场——“中国城市的新面孔”。来自意大利的中国电影专家路易莎·布鲁丹蒂诺(Luisa Prudentino)女士带来精彩的讲座。

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举办首期学员开学典礼

2013年3月11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和精心策划,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首期汉语语言及文化体验班正式开班,迎来首批53名学员。这也标志着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正式实现运营,开启中塞人文交流的新篇章。首期学员来自塞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在校大学生、在职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等。大家虽然年龄有别、经历不同,但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希望通过在孔子学院的学习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和中国当代国情有所了解。于去年12月3日揭牌的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是塞内加尔第一所孔子学院,对促进中塞两国人文交流、人民友谊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乌克兰卢甘斯克孔子学院中国历史及舞蹈课深入大学课堂

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乌克兰卢甘斯克孔子学院在新学期邀请卢甘斯克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后、亚非历史研究专家拿波卡·亚历山大进行一系列中国历史文化经典讲座。该系列讲座分期讲解中国历史文化经典:如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女性——宋庆龄、中国的情人节、南京大屠杀、孔子在历史上的角色和作用等。同时,卢甘斯克孔子学院也开始给卢甘斯克国立大学音乐学院舞蹈专业的大三学生开设中国民族民间专业舞蹈课。学生们除了充分领略到婀娜多姿的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艺术外,还了解到舞蹈艺术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地域等因素的渊源和关联、中国舞蹈和乌克兰舞蹈的异同。

伦敦IOE孔子学院Cornwallis Academy学生积极参与英国书法比赛

近日举办的第6届全英中文书法大赛是由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主办,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和促进海外中文教育的大型书法比赛,是一次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的好机会。伦敦IOE孔子学院中文教师陈筱恬和汉办教师马笛将Cornwallis Academy学校的参赛篇目定为骆宾王脍炙人口的《咏鹅》,并准备了妙趣横生的汉语课,鼓励并帮助7、8年级所有学中文的学生积极参赛。课堂一开始关于神童骆宾王的故事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体会到了唐诗抑扬顿挫的韵律性和节奏美,并对接下来的唐诗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这些丰富的铺陈,最后的硬笔书法写作练习就水到渠成了。

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点翻译专业硕士汉语班开课

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顺利举行了雅温得第一大学教学点翻译专业硕士汉语必修课开班仪式。来自雅温得第一大学翻译专业硕士班的全部31位学生参加了此次开班仪式,并聆听了第一堂汉语课。孔院将派专门教师在孔院本部对这批学生进行每周6课时、为期5周的集中授课和培训,以期使学生们掌握汉语基本的发音规则,掌握日常基本对话,初步了解中国文化,激起学生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并为学生们继续深入学习汉语打下扎实基础。此次开班仪式的顺利举行标志着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深入到了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汉语课程融入了喀麦隆国民教育体系的步伐。

普瓦提埃大学孔于学院组织木偶剧演出

最近,扬州木偶剧团的4名艺术家来到法国著名的大学城普瓦提埃市,在孔子学院的组织下举办了3场演出,大获成功。扬州木偶剧团的木偶戏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为了更适合在国外演出而专门做了改良。在普瓦提埃的第一场演出地点是在普罗维登斯初中,这所初中是孔子学院的教学点,开设了中文课程和中文体验课程,百余名学生通过教学点学习中文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木偶戏是学生们第一次看到完全不同于法国的木偶戏,整个剧目由演员的动作舞蹈和音乐来传达信息,150多名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欢笑声络绎不绝。

格鲁吉亚中小学汉语教学成果汇报成功举行

3月22日,格鲁吉亚首次举办中小学汉语教学成果展。本次活动由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馆主办,孔子学院协办。孔院首批赴格汉语教师志愿者带领各自学校的汉语学习者参加“我爱学汉语”活动。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陈建福、格鲁吉亚教育与科技部副部长戈戈利齐泽出席并致辞。第比利斯20所中学的校领导及师生、第比利斯国立大学、自由大学的代表及中格主流媒体记者等150多人参加了活动。这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格鲁吉亚青少年儿童,促进了他们的汉语学习兴趣。

英国北爱尔兰孔子课堂举行中国文艺汇演

目前,英国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2013年中国文化推广系列活动——米尔本小学中国文艺汇演拉开了序幕。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来自孔子学院中国合作伙伴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的刘志宏博士负责此次文化活动的语言和艺术指导。本次文艺汇演,米尔本小学的师生一起演奏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洪湖水浪打浪”等中国经典曲目。小学合唱团还演唱了中国儿童歌曲“小燕子”。这次汇演是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继春节期间在北爱尔兰议会大厅举办的“龙江墨韵——中国书画作品展”、在卡里克佛格斯(Carrickfergus)城堡举办的“中国年”等活动后又一次成功的中国文化推广活动,是“2013年中国文化推广系列活动”中的又一亮点。

编辑 马霖霖

上一篇:液晶电视维修培训下一篇:环保科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