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衬托(精选11篇)
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来对学生在古诗词做题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这个题目学生想答得很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道题能力层级较高,考生能答出“衬托”手法的应该是凤毛麟角。就着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几个方面用宏观的角度对答案中的“衬托”法做一下厘清。
衬托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属于描写手法的一种,因而诗词鉴赏上对它的概念界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这个概念中,要注意“描写”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衬托就是一种描写。而且广义而言,衬托也就是烘托,本身包含着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属于描写手法的一部分。
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二级概念,就是什么是描写,怎么判断一段话是描写,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叙述,只提纲挈领地就描写和叙述提三点判断方法。
1.叙述的语言朴实简练,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只做简单准确的说明交代,而描写则语言鲜明形象生动,对人和事摹写刻画。
2.叙述不用修辞,而描写则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3.叙述的目的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的目的是增强形象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衬托这种艺术手法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诗词的语言是叙述的还是描写的。只有作者在诗词文学中首先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才可能会有衬托这种表现手法。
我们再回到这道题:前两句“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等闲”是“轻易、随便、寻常、平常”的意思,其中“挥袂”二字不但有形,而且有意,试想诗人随便挥一挥衣袖的样子,多么洒脱、多么风流、多么轻松、多么疏散,而紧呈“挥袂”二字后的“客天涯”又把这种洒脱疏散发展成为“天涯闲适”的风流浪子形象,此句描写不但展示了一个风流洒脱的天涯浪子形象,而且也勾勒出这个天涯浪子无拘无束,了无牵挂,四海为家的浪子心态,可谓是形神兼备,水到渠成的描写。
从感情的`角度看,诗歌前两句已经深深含有一种对目前处境的闲适洒脱,作者如果顺着这样一种思路写完后两句,这首诗歌也就不奇了,可是后两句,作者在“灯前一觉江南梦”的叙述之后,笔端一曲,用了“惆怅”二字,将笔下描摹的“山月斜”景物渐染了自己“惆怅”的情怀,使斜月在空寂和皎洁中飘洒着冷寂孤独的惆怅。这样一来,最后一句的惆怅,就和前两句中的“惯别”和“等闲挥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歌前后描写的情感迥异不同。
做这道题时,我们再结合诗歌鉴赏题的“五必看”(看题目、看作者、看主旨句、看注释、看题干)中的注释信息,“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追寻诗中作者“惆怅”的原因,就不难得出:灯前一觉江南梦中,不可以理解为梦见江南,而是一定要解读成在江南做梦。梦见什么了才“惆怅”呢?很明显,第一句作者说“惯别家”,那在江南的“灯前一觉”一定是想家了,思乡了,思路到此为止,围绕着这首诗歌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答案所给的“衬托”手法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因为这首诗首先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因为在诗歌语言上对抒情主人公的刻画描写是细致的描摹而不是粗线条的勾勒,既有外在的神态又有细致的心理,同时对梦醒之后所见的山月也有“斜”的刻画。那么既然是一种描写,前三句和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感情又不同,因而就表现手法而言,只有是衬托,也就是说,前三句的描写越是表现自己内心的洒脱,后一句的“惆怅”之情就越重。
由于个人原因,笔者没能参与黑龙江考区高考试卷的评阅工作。但对这首诗歌要考查的手法问题,笔者除尊重高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之外,还有如下答案供探讨交流:
1.可答对比手法。因为对比本身就是衬托,二者可共用,也可剥离单用,就本题而言,都可以。
2.可答虚实类。因为就诗歌本身而言,只有最后一句是眼前实景,余者皆为虚写。
3.可答情境。仍然是最后一句写景,包含着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因而可答情景交融,也可答融情于景。
如果从最佳的答案来看,命题组给的答案最符合诗歌要求,其他答案都是就诗歌的一句或几句来理解的,未免有失偏颇,但也能差强人意,最起码,不至于一分不得。
为了对衬托的手法有更熟练的体会,笔者再举一例以强化印象。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本诗是作者借咏秋日之柳感伤人生迟暮,清凄孤寂之感,然而却是从春天之柳写起。解答这首词的表现手法,首先应该明确这首诗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在此前提下明确,前两句中作者笔下的柳越是迎风起舞醉怀游人,越能衬托出后两句的柳的萧条孤寂凄凉冷清。也就是说,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能显示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可以说,任何脱离剧情和表演的舞美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突出的例证是上世纪初流行于上海的所谓“机关布景戏”。当时,上海新建了一批西洋式的剧场和拱框式舞台,有的还安装了便于迁换布景的转台。 为了取得炫人眼目的效果,一些文明戏和京剧社团,竞相聘用画景师绘制布景,底幕上堆砌着亭台楼阁日月星辰,地板下则设置机关暗道,镁光一闪,人影消失,景致突变,于是全场响起一片叫好声。海报上,最醒目的内容是机关如何离奇,画景如何漂亮,至于是否合理, 有无必要,戏的内容如何,就没人去管它了。这种游离于剧情之外的舞美,虽然在“五四”时期曾遭到过进步文化界的痛击,但并未完全绝迹,而是不断在形式上翻新, 更加“现代化”了。当代有些“承应”剧目,为了掩饰内容的贫乏,常以各种美术手段把舞台装点得五彩缤纷, 看起来挺美,想一想无聊,这种戏越美越有害,因为它是瞒和骗的技术。
舞台景物造型主要由布景和道具构成。其中,固定的大背景,称作布景,可以活动的叫做道具。在拱框式舞台上,室内景多用硬片搭建在舞台后部或侧翼,台底的天幕则用于展现远方的景物,常以幻灯打上去,有时候也用图画做背景,称作底幕。树冠、檐角之类悬空物体, 常用透明的纱幕,悬挂在前后景之间。道具则分为大道具、 小道具、随身道具和特制道具等数种。一定的布景和道具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有形有色的戏剧环境。如王文冲等设计的《茶馆》,整个舞台都是裕泰茶馆的内景, 场面上分布着大小几组道具——桌椅板凳和茶壶茶碗, 有的角色还带着一些随身道具,如鼻烟壶、手杖等等。 从门窗望出去,天幕上是老北京灰蓝的天空和生硬的城市轮廓线。这种写实风格的设计,是戏剧舞台上常见的景象。
如陈永祥为《雷雨》设计的周公馆客厅,油画、壁炉、 吊灯、沙发,跟对联、橱柜、圆桌、矮凳等组合成一种土洋混合、新旧参半的特殊格调。“这样的一座周公馆的‘客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矿产企业资本家中间是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它一方面呈现出剧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主人的身份、 地位、阅历及素养。
艺术就是选择,对于写实性的景物造型来说更是如此。舞台空间是很有限的,设计者根本无法也没必要把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上面去,他只能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和道具,为人物创造出一个虚构的生活空间来。选择的结果是景物造型的典型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的艺术生活》中,曾详细描述过排演《费阿多沙皇》时,为了寻找人物和舞美设计的原型,带领剧组到沙皇行宫体验生活的故事。他们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收集了大量创作素材,但舞台上显示出来的却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该剧故事发生在克里姆林宫内大天使教堂前的广场上,有着丰富的造型元素可供利用,然而设计者西莫夫只选取了教堂的三个大门作为布景,大小与实物几乎相等,其他的一概省略。“他真实地建造了大天使教堂的这一个细部,通过这一个细部使人感觉到了整个教堂和广场的规模,并且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戏里,集中到演员身上。”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多年来对学生在古诗词做题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这个题目学生想答得很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道题能力层级较高,考生能答出“衬托”手法的应该是凤毛麟角。就着这个问题,笔者想从几个方面用宏观的角度对答案中的“衬托”法做一下厘清。
衬托作为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属于描写手法的一种,因而诗词鉴赏上对它的概念界定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这个概念中,要注意“描写”这个中心词,也就是说,衬托就是一种描写。而且广义而言,衬托也就是烘托,本身包含着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属于描写手法的一部分。
这里面又产生了一个二级概念,就是什么是描写,怎么判断一段话是描写,描写和叙述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因为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作展开叙述,只提纲挈领地就描写和叙述提三点判断方法。
1.叙述的语言朴实简练,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只做简单准确的说明交代,而描写则语言鲜明形象生动,对人和事摹写刻画。
2.叙述不用修辞,而描写则广泛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3.叙述的目的是推动情节发展,而描写的目的是增强形象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因此,在使用衬托这种艺术手法时,必须首先弄清楚诗词的语言是叙述的还是描写的。只有作者在诗词文学中首先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才可能会有衬托这种表现手法。
我们再回到这道题:前两句“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中,“等闲”是“轻易、随便、寻常、平常”的意思,其中“挥袂”二字不但有形,而且有意,试想诗人随便挥一挥衣袖的样子,多么洒脱、多么风流、多么轻松、多么疏散,而紧呈“挥袂”二字后的“客天涯”又把这种洒脱疏散发展成为“天涯闲适”的风流浪子形象,此句描写不但展示了一个风流洒脱的天涯浪子形象,而且也勾勒出这个天涯浪子无拘无束,了无牵挂,四海为家的浪子心态,可谓是形神兼备,水到渠成的描写。
从感情的角度看,诗歌前两句已经深深含有一种对目前处境的闲适洒脱,作者如果顺着这样一种思路写完后两句,这首诗歌也就不奇了,可是后两句,作者在“灯前一觉江南梦”的叙述之后,笔端一曲,用了“惆怅”二字,将笔下描摹的“山月斜”景物渐染了自己“惆怅”的情怀,使斜月在空寂和皎洁中飘洒着冷寂孤独的惆怅。这样一来,最后一句的惆怅,就和前两句中的“惯别”和“等闲挥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诗歌前后描写的情感迥异不同。
做这道题时,我们再结合诗歌鉴赏题的“五必看”(看题目、看作者、看主旨句、看注释、看题干)中的注释信息,“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追寻诗中作者“惆怅”的原因,就不难得出:灯前一觉江南梦中,不可以理解为梦见江南,而是一定要解读成在江南做梦。梦见什么了才“惆怅”呢?很明显,第一句作者说“惯别家”,那在江南的“灯前一觉”一定是想家了,思乡了,思路到此为止,围绕着这首诗歌的所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答案所给的“衬托”手法是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因为这首诗首先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因为在诗歌语言上对抒情主人公的刻画描写是细致的描摹而不是粗线条的勾勒,既有外在的神态又有细致的心理,同时对梦醒之后所见的山月也有“斜”的刻画。那么既然是一种描写,前三句和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感情又不同,因而就表现手法而言,只有是衬托,也就是说,前三句的描写越是表现自己内心的洒脱,后一句的“惆怅”之情就越重。
由于个人原因,笔者没能参与黑龙江考区高考试卷的评阅工作。但对这首诗歌要考查的手法问题,笔者除尊重高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之外,还有如下答案供探讨交流:
1.可答对比手法。因为对比本身就是衬托,二者可共用,也可剥离单用,就本题而言,都可以。
2.可答虚实类。因为就诗歌本身而言,只有最后一句是眼前实景,余者皆为虚写。
3.可答情境。仍然是最后一句写景,包含着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因而可答情景交融,也可答融情于景。
如果从最佳的答案来看,命题组给的答案最符合诗歌要求,其他答案都是就诗歌的一句或几句来理解的,未免有失偏颇,但也能差强人意,最起码,不至于一分不得。
为了对衬托的手法有更熟练的体会,笔者再举一例以强化印象。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试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本诗是作者借咏秋日之柳感伤人生迟暮,清凄孤寂之感,然而却是从春天之柳写起。解答这首词的表现手法,首先应该明确这首诗是描写而不是叙述,在此前提下明确,前两句中作者笔下的柳越是迎风起舞醉怀游人,越能衬托出后两句的柳的萧条孤寂凄凉冷清。也就是说,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能显示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参考答案:①对比衬托的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②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2、傍晚时分,火红的朝霞烘托出云那害羞的脸。
3、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树丫上,落下斑驳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条儿挂在树丫上一般。
4、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没有这些残忍,怎么能烘托那些执着呢?
6、没有电子乐器的伴奏,没有庞大音响的烘托,只一架扬琴,外加古韵的修饰,及单纯的表达,便可以演绎出最动听的旋律,展现唯美的风韵。
7、十几株紫红色的紫荆,那花朵在一树绿叶的烘托下,开的那样的嫣然与妩媚。而那些淡紫色的紫荆,却宛如身着紫衣的仙女,而飘然入凡尘。而那一树的纯白,更会让人产生出一种圣洁的感觉。
8、她写戏曲喜欢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所以主人公一出场就以她惊人的美丽吸引了观众。
9、为了烘托圣诞节的节日气氛,四面八方的朋友齐聚圣诞树下,许愿祝福。
10、节日的大街小巷是热闹的人群,熙熙攘攘,不仅烘托了节日的气氛也展现了繁荣景象。
11、映日的荷花,如同被朱红渲染一般!
12、今天报纸上的文章又把美国大肆渲染了一番。
13、人总喜欢追求没有的,忽略已有的,被浅墨渲染的人生就像是一幅山水画,处处诗意,却又处处失意。留连于红尘俗世中诙谐搁浅的幸福。
14、让我们用艺术的水彩渲染浮云的斑澜。让我们用文化的魅力点缀阳光的绚烂。
15、田野上方覆盖着一层烟雾,迷迷蒙蒙的,仿佛一幅大肆渲染的水墨画。
16、这个框把你的画陪衬得很美。
17、这种雕刻的手法就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起陪衬作用的背景。
18、作为陪衬的绿叶,既不能抢了新娘的风头,又要能称得起场面。
19、她的谈话者的现实主义是这种现实方法的陪衬。
20、大寺外观壮丽,造型美观,四座高大尖塔,簇拥着中间的大圆屋顶,两侧另有两个小圆顶陪衬,具有浓郁而典雅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衬托造句:
1、娇艳的鲜花因为绿叶的衬托而美丽;高耸的山因为大地的衬托而美丽;翠绿的大树因为果实的衬托而美丽;飞翔的小鸟因为蓝天的衬托而美丽。
2、菊花的叶子呈碧绿色,毛茸茸的外表。有了它的衬托,菊花才会显得更加美丽、更加明艳了。
3、百合花的叶子十分漂亮,绿油油的,衬托着花朵。绿叶不可说四季常青,但绿起来却绿着可爱,青翠欲滴,悄悄地流进人们的记忆中让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想起百合花的叶子。
4、夜色中,更富有神秘的色彩,在四周景物的衬托下,大桥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观,五座高如铁塔似的灯群就像五个星座一样,把整个桥面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5、看,漓江的水是绿色的,在象山的衬托下,漓江绿的像是一晶莹碧透的翡翠;看,漓江是那样静,只能看到船桨激起的微波和那雄伟,千姿百态,奇妙无比的山,没有山舟,似乎就感觉不到漓江的存在。
6、身为花树的一种,白玉兰没有绿叶的衬托,也不能与丁香的婉约,桃花的红艳相媲美。只有淡淡的芳香与没有任何装饰洁白无瑕的花瓣。
7、桂花树倚在栏杆旁,一串串小金铃似的小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美丽。
8、那纯洁的小茉莉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就像穿了一件白纱裙,使人感到很舒适。
9、仙人掌它没有绿叶的衬托和扶持。而是从莲花的掌心顶出来的。独自接受冷与热,风与雨的洗礼。仙人掌还十分机智,为了不受敌人的侵害,还在那娇嫩的掌上蛳出一些“绣花针”来。
10、云霞映着落日,天边酡红如醉,衬托着渐深的暮色,晚风带着秋日的凉意,随着暮色层林浸染,片片落叶随风飘舞,一种说不出的凄楚之美,在我心中油然升起。夕阳的影子投在楼前草地上,撒下了一路淡淡的余辉。
11、她个头比我稍矮,两个很大的“刷子”衬托着一张娃娃脸,黑黑的眉毛下,长睫毛的阴影里,一双像秋水一样明澈的`眼睛,翘起的鼻子显得很调皮。 12、瞧,那多正在盛开的荷花,粉红的花瓣衬托着黄色的花蕊,美丽极了!那一朵朵荷花,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像绽开的焰火……几只可爱的蜻蜓在荷花上方飞来飞去,好像在说:“荷花姐姐,你们个个都是花仙子!”。
13、菊花的花瓣在几片绿叶的衬托下,一丝一缕,弯弯曲曲美丽极了,特别是那微微低垂的花朵儿看起来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低着脑袋,涨红了小脸,沉默不语。
14、爱心是清泉,浇灌片片绿叶;爱心是绿叶,衬托朵朵鲜花;爱心是鲜花,散发阵阵清香。爱心是基石,垒起雄伟的山峰;爱心是山峰,托起火红的太阳;爱心是太阳,带来无限的温暖;爱心是温暖,融化心中的寒冰。
15、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16、凝望夜空,是否只见月亮和她的眼泪呢?是的,或许只能看到这些!没有谁会在意为了衬托月亮和星星的光芒而存在的黑暗!它又是什么呢?没有人会在意它的存在。
17、山坡上是一片树林,枝叶茂密,绿树成荫,最美的植物要数枸杞子啦。这时它们已经结出了果实,水灵灵红艳艳,就像一串串红珍珠,在碧绿的叶子的衬托下,特别美丽。
18、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满园的菊花,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媚。整体看来,就像一块花地毯。
19、你长的很有创意,你活着是一种勇气;丑不是你的本意,只是上帝发了脾气、你要好好活下去,只有你能衬托世界的美丽!!
衬托法是显直类广告的美学表现方法中主体凸显的其中一种,也是最多运用于商品广告之中的方法。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在中国市场,饮料品牌并不多,知名的外来饮料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运动类型饮料有健力宝,几大饮料公司广告宣传力度都非常强,各自占据大范围的市场。红牛饮料要想从这些品牌的包围中迅速崛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红牛饮料“中国红”的风格非常明显,以本土化的策略扎根中国市场。公司在广告中宣传红牛的品牌上,尽力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这些叙述固化在各种宣传文字中,在色彩表现上以“中国红”为主,与品牌中红牛的“红”字相呼应,从而成为品牌文化的底色。中国人万事都图个喜庆、吉利,因而红红火火,越喝越牛。这正体现了红牛饮料树立品牌形象的意图,了解中国市场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后,将红牛自身特点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完美体现。通过红的衬托,使得红牛的关高效益异常的好,销量也红红火火。
我看到过有一幅幅平面广告是国际知名珠宝蒂芙尼在往年圣诞节推出情侣对戒的平面广告。整体衬底布料以柔和的蓝色调,高雅不失温和。蓝色的衬底色,阴暗面的光影对比,将重点视角成功的集于产品上。对戒的精致与低调的奢华,又一次成功的诉说了蒂芙尼的艺术传奇。阴面的圣诞树,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的代表,也衬托出了节日气氛。平面中有许多亮银色的纸屑,一方面像是柔美的雪花,一方面又是蒂芙尼常用的铂金,柔和与奢华的结合。配以左下角的英文诉说,整个广告平面简洁而清晰,产品和品牌标志都得以凸显。在整个平面的合理构造下,衬托出产品完美与艺术造诣,给人留下浪漫与传奇的印象。
还有有一幅广告是博世新出的可充电式锂电工具,更加小巧,在瓶子里组装都轻松搞掂!这幅广告以干干净净的透明效果为底衬,用瓶子的简易小巧,衬托出产品的玲珑细致,更加符合家用电工具的小巧与方便。广告语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广告整洁干净,给人成熟、稳重和可靠品质的信息传递,符合产品的特性。清爽的氛围,更让受众所接受。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运用衬托手法,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 也要绿叶扶持。”用乙事物 (宾) 配衬甲事物 (主) , 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 就会显得更清楚, 更鲜明, 更突出。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类。
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 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正衬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正衬具体还可分为以动衬动, 以静衬静;以美衬美, 以丑衬丑;以乐景衬乐情, 以哀景衬哀情等。如宋代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中“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两句就运用了以动衬动的艺术手法, 诗人仰卧在船上, 注视蓝天白云, 发现“满天云不动”, 但这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 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以六宫后妃之美正衬杨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即以美衬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机蓬勃, 春意盎然之景, 从正面衬托出诗人欣赏春景的欣喜之情, 即以乐景衬乐情。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以“猿啼”、“客散”、“暮色”正衬出诗人的伤心之情, 即以哀景衬哀情。如《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中“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两句,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 江草丛生, 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 想到六代繁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 十分伤感。以衰败荒芜的景象衬托伤感凄凉之情, 即以哀景衬哀情。
此外,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 以“山青”衬“花红”, 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也是正衬。
反衬就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 如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以丑衬美等。如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 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即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以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即以明衬暗。以“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即以声衬静。又如唐代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红叶青山急水流”句描绘了一幅明丽之景:时值深秋, 两岸青山, 霜林尽染, 满目红叶丹枫, 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离别之景不大协调, 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 越显出欢聚的可恋, 别离的难堪, 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以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 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 即以乐景衬哀情。《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中“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两句, 描绘了台城春光明媚, 柳絮飞舞, 烟笼十里的美景, 以自然界的美好景色反衬如今人事全非, 往事繁华一去不复返的哀伤。这也是乐景衬哀情。贾至《春思》二首 (其一)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 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 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了嫣红、洁白两色, 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 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 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 其目的在于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 使所要表达的愁与恨显得加倍强烈。《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以青山重重反衬行舟之孤小。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湖北襄樊三中高三(7)班的刘楚笑。在最近几次考试中,衬托手法的考查屡屡出现在各地语文试题中。但当我上网搜索时,却发现都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因此,我想请教你们给出一个系统的讲解,不知可否?谢谢啦!
教师答疑
楚笑同学你好,衬托确实是诗歌鉴赏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具体来说,“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灭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通常有以乐景反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以动衬静等等。为了使大家有章可依,现将古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归纳如下:
一、用哀景衬托愁苦之情
诗人借用衰败、萧条冷落、色彩暗淡之景烘托人的愁苦、伤感之情。如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这首诗写了诗人到了渡口,天已晚,只有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行而踟蹰的情态,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沧凉黯淡的傍晚景色衬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用了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的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越近;而诗人离家愈远,这更引起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二、用乐景衬托欣喜之情
乐景,指美好之景,它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正衬手法,正衬也称烘托。它是以周围的景物烘托渲染中心事物,这是以次景托主体的方法;或者是以周围的环境气氛烘托渲染诗中主人公的情思,这是一种以景托情的方法。
三、用哀景反衬人的昂扬、欣喜之情
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如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中行军的诗。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莽莽的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了,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树梢被狂风折断。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
四、用乐景反衬人的离别愁苦哀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時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我们来看下面的诗: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毵毵: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悲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对朋友被贬的同情,及依依不舍之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
五、以景物的动(静)反衬环境的静(动)。
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呜。”其中“船尾跳鱼拨刺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的三至六都用了反衬手法,其特点是为了使人物或景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人物或景物放在一起对照
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请参看下面几例:
(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解析:例(1)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保国和上层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事的情形作对比。例(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静。例(3)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4)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例(5)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例(6)用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其次,主体是否出现。
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请先看对比的例子,如下: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例(3)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
解析:例(1)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2)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这三例或是两种人物的对比,或是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对比,它们都同时出现在句子里。再看衬托的例子,如下:
例(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例(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解析:例(4)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平定战乱后的欢愉和思归的感伤,一二句是正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只出现托体(景物),而并未出现主体(思想感情)。例(5)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在这里只有对声响和光亮的描写,并未出现对空寂和幽暗的描写, 更显深林的幽与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衬托中,衬体和主体也可以同时出现,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和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衬体(五岳、天台)和主体(天姥山,即句中“此”)就同时出现。这就说明,我们不能把两者都出现的诗句一律看成是对比,但是,有一点却是坚定不移的,即只出现衬体而不出现主体的就一定是衬托而不会是对比。
最后,双方类属是否相同。
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昨天的强盛与眼前的衰败对比,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将去年的欢愉与今年的落寞对比,强盛和衰败,欢愉和落寞。这都是属于同一物体或同一方面的对比。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请看下例: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例(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例(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解析:例(1)乐景衬乐情,用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例(2)哀景衬哀情,用分离时凄切悲凉的意象,衬托着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例(3)以美衬美。诗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而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以美衬美和以丑衬丑都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属于正衬。而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用动衬静,用乐衬哀,用好衬坏,用美衬丑。请看下例:
例(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的《漫成一首》)例(4)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例(5)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解析:例(3)以动衬静。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例(4)乐景衬哀情。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例(5)哀景衬乐情。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也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区别:
首先,主次是否分明。归纳如下: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其次,主体是否出现。归纳如下: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
最后,双方类属是否相同。归纳如下:对比双方类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衬托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北京时间8月13日凌晨消息,毫无疑问,梦十与西班牙队这场男篮决赛注定会成为奥运会篮球历史上的经典。一枝独秀不是春,高手寂寞是种悲哀,伟大的对决需要伟大的对手来衬托。于此意义上,西班牙队虽然100-107输掉了决赛,却不妨碍他们的伟大特质,他们依然是FIBA世界里神一样的存在,是对抗NBA世界里的美国男篮的支柱力量。往大了说,正是有西班牙队的存在,才能保证美国队不敢大意,持续性的派出最强阵容参加FIBA比赛。
这场西班牙队挑战美国男篮的决赛,上半场结束后美国男篮只领先1分。事实上,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美国男篮虽然强大至极,但本场与对手形成胶着的局面并非第一次出现,由马努-吉诺比利领衔的阿根廷队也曾做到过。但也就是两节而已,当阿根廷队拼尽全力苦撑两节过后,美国男篮总能从第三节开始利用富有侵略性的防守和精准的外线打击迅速杀死悬念。在决赛打响之前,这就是梦十给人留下的感觉,他们要么边思考人生边把对手上来就打垮,要么在对手顽强抵抗两节后在第三节发力,让人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了能随意掌控比赛进程,想什么时候发力都行,所谓随心所欲,也即如此。
但最后的决赛没有遵循这个路子。比赛进入到第三节,FIBA世界里最好的内线球员保罗-加索尔开始发飙,频频打击美国男篮最薄弱的内线环节,不管是泰森-钱德勒还是凯文-勒夫,都无法阻止住他的脚步。加索尔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人包办西班牙队的前12分,一度帮助西班牙队将比分反超。多亏科比-布莱恩特适时站出来,美国男篮才没因内线短板吞下大亏。尽管如此,三节打完,西班牙队也只以82-83落后1分。
之所以说西班牙队是当下唯一能抗衡美国男篮的球队,除了分数上紧紧咬住没被落下,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男篮内线环节薄弱,但这只是相对于豪华至极的锋卫线相比,与阿根廷等FIBA强队相比,钱德勒和勒夫已然足够应付。但真正遇到西班牙队,内线短板确实暴露,在大小加索尔和伊巴卡这套纯NBA级别内线的搅和下,勒布朗-詹姆斯、卡梅洛-安东尼、勒夫等人都陷入犯规麻烦。(励志名言 )能把美国男篮逼到这种地步的,只有西班牙队一家,别无分店。
从这届奥运会看,美国男篮曾经的对手都在走下坡路,已然无法再重现奇迹。从开始,马努-吉诺比利领衔的阿根廷队是美国男篮最大的痛,是他们让自大的梦之吃到真正意义上的首场败仗,也是他们让梦之在雅典首次丢掉金牌,但十年过去了,阿根廷队的黄金一代还在坚持,首发五人都在30岁以上,这届奥运会是他们的集体谢幕战,在风起云涌的美国明星面前,他们拼劲全力也无济于事,苦撑半场已经是他们的极限。男篮世锦赛干掉梦之的希腊这一次甚至没有踏过落选赛,而也曾击败梦之的立陶宛正在经历新陈代谢的阵痛,欧洲之王雅斯科维休斯已然老去,“波罗的海皮蓬”西斯考斯卡斯隐退……
唯有西班牙队依然坚挺,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正是这支球队把美国男篮逼得使出浑身解数,惊出大佬们一身冷汗。四年后,相似的戏码出现。从四年前后的两届奥运会来看,西班牙队在其他位置都有NBA水准球员的情况下,在内线环节上还占据优势,他们具备和美国男篮拼杀三节半的实力,若他们发挥到极致,而美国男篮恰好又状态不佳,比赛的结果当真很难说。
1984年、和,西班牙队三次打进奥运会决赛,三次屈居亚军。尤其是最近两届奥运会,正是有了西班牙队的存在,男篮比赛才变得动心动魄,总能让奥运会在行将结束的时候达到最后一个高潮。
在竞技赛场上,“既生瑜何生亮”大抵都是在为失败者惋惜,但正是这种“失败者”的存在,胜利者才更显伟大,更显难能可贵――正如李宗伟之于林丹,王浩之于柳承敏、马琳和张继科。
向失败者致敬!向西班牙男篮致敬!可以想象,若美国男篮习惯性地决赛中把西班牙队打得落花流水,谈笑风生中就把冠军拿下,那美国男篮还会有动力派出最强阵参加FIBA比赛么?或者说,NBA里的大腕还会有兴趣去FIBA赛场“散步”么?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一、省略现象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倒装的形式有:
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 通过这样的场景及学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学生对离别诗的理解,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谐音教学,丰富学生的诗词意象。如在有关“柳”在诗词中的含义分析时,教师则可引用“柳”与“留”谐音,故柳的出现,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解了这一意象,在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在分析“莲”的意象时,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很多时候“莲”也就代表了“怜爱”,借以表达了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即通过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也可通过事物的特征把握其意象含义。如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诗词中松树也就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也被作为人格品质的一个代表,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通过景物的特征来把握诗词的意象,也是在诗词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反复阅读,活跃思维,激发想象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发情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种。用意象教学法来进行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由表及里,感受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感情。同时,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所有的古典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拓展:古诗词在教学中的妙用介绍
一、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6)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气候特征)
(7)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气候类型的分布)
(8)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王冕的《梅雨》,(描写南方受到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的景色)
2、天气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湿(江淮准静止锋)
(2)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小)
(3)南枝向阳北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与热量的差异)
(4)蜀犬吠日(形容四川盆地很少能看到太阳,夸张说法)
(5)贵阳“天无三日晴”(形容在昆明准静止锋作用下贵阳冬季多雨)
(6)华北平原“十年九春旱”
(7)华北平原“春雨贵如油”
(8)十雾九晴
(9)高处不胜寒
(10)风打山梁霜打洼
(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
(描写对流雨)
(12)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锋面雨)
二、描写月相
1. 丰子恺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
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4.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娥眉月)
三、河流
1、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形容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海”是指渤海,“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
3、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形容淮河)
另外,宋陆游的“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的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唐代李白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说明了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等等。
【古典诗词中的衬托】推荐阅读: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10-24
古典凄美诗词09-07
中国古典诗词讲座06-21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10-20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11-12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11-27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讲座07-08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11-06
浅谈古典诗词艺术11-24
那些古典诗词中爱情的颜色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