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描写手法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典诗歌描写手法(精选11篇)

古典诗歌描写手法 篇1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8226;侧面描写

1.渲染 烘托 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二.正面描写

1.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2.虚实结合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3.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4.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5.白描 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如温庭筠《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6.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如元稹(唐)《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

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 Ⅱ.答题模式:

(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Ⅲ.实战练习:(晚练完成前4题,其余作为课外补充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8226;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 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 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读张舜民(宋)《村居》,完成下面两题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2)分析此诗主要用来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6.读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体会其首句运用色彩渲染的描写方法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8226;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 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古典诗歌描写手法 篇2

一、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中, 直抒胸臆仅是独特的抒情方式, 而间接抒情却十分普遍, 手法也丰富多彩。

(一)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传统也是普遍采用的表现手法,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黄叶地。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黯乡魂, 追旅思。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上片描绘了秋天典型的特征, 为抒情作好了环境的铺垫。并且, 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芳草无情”, 衬出人的有情, 景语的确是情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描写的景物包含作者悲怆、孤寂的心情, 整个的是寓情于景。古典诗歌是很擅长用景物传达思想感情, 创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的。

(二) 托物言志, 寄情于物

托物言志, 也是古典诗歌抒情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 可以把诗人和事物相融合, 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这首咏蝉诗, 抓住了蝉的特点, 结合诗人的情思展开联想。诗中的蝉, 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借助咏蝉来抒发感情, 蝉的清高、诗人的清贫, 其实是不分彼此的, 诗人的遭际就能够形象而深切地表现出来。古人常借咏梅、咏柳等来表达自己的志趣。陆游笔下寂寞地开在驿外断桥边的梅, 正是诗人不幸遭遇和报国无门不得志的写照。李商隐的《柳》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 借清秋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的柳, 自叹身世, 自伤迟暮, 写出了诗人的隐衷。

(三) 寓情于事, 借事抒怀

抒情诗是古典诗歌的主流, 而借助叙事来抒发感情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手段。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诗歌只用写家书一事, 特别是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 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刘禹锡的《阿娇怨》也是通过叙事抒情的典型事例。“望见葳蕤举翠华, 诚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信来, 言幸平阳公主家。”诗题中明明点出“怨”, 而全诗却异常平静地叙述被汉武帝疏远冷落的陈皇后阿娇, 盼望等待受宠幸而未受宠幸的一个生活细节, 含蓄地表达了阿娇的怨怅的恚愤。诗中写事, 把要抒发的感情蕴含其中, 跌宕多姿, 耐人寻味, 更可彰显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对比和衬托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现象、际遇等放在一起, 形成鲜明的比照。对比有明显的, 也有暗示性的。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对比十分明显。而刘禹锡的《乌衣巷》, 乌衣巷今日的衰败是明显的, 而昔日的繁华却是暗示性的, 要通过对比诗歌的意象的揣摩品味之后才能明白, 这种对比是隐蔽性的。对比又有纵比和横比, 前两例皆是今昔之比, 属纵比;而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不同对象之间的对比是横比, 如白居易的《观刈麦》, 诗歌从大的角度可划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描绘了两个情景, 一是一家男女老少割麦和送饭送水, 一是抱着孩子的贫妇人在旁边拾麦穗。第二个层次,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艰辛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希望能起到讽喻的作用, 上升了诗歌的思想高度。

衬托也是把两种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 只是两者之间的性质既可以相反, 也可以相似, 并且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相同性质的一事物对另一事物进行烘托, 是正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此”是指天姥山, 是吟咏的对象。高大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显得矮小, 就突出了天姥山的雄奇崔嵬。正衬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古人说:“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与乐情, 一倍增其哀乐。”这是反衬的效果。反衬就是用事物的对立条件衬托事物, 常用的方式有以喜衬悲、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闲衬忙、以丑衬美等。唐朝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中写的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而这些景色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 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深叹惋。以动衬静, 即所谓“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贾岛著名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这一“敲”字, 用清晰的声音衬托出李凝居所的幽寂。同样, 杜甫《漫成一首》绝句:“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诗的前三句, 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 末句却写动、写声, 似乎破了静谧之境, 然而给读者实际感受恰好相反, 以动破静, 愈见其静。以明衬暗的例子, 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渲染的是秋天夜半月落之后幽暗静谧的环境, “江枫渔火”, 那星星点点几处明亮的渔火, 加重了夜的幽暗, 也加深了夜泊者的惆怅。

三、想象联想与虚实相生

想象和联想, 是表现诗人主观色彩的两种手段, 可以拓宽思路, 丰富内容, 弘扬题旨。虚与实从根本上说是选材与安排内容的精与全的问题, 表现思想要全面, 而选取素材却要精粹, 这样就需要留有空白。诗人在艺术上留有的空白, 则要读者通过想象去充实, 反复咀嚼, 可以味之无穷, 诗歌的技巧也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先说想象联想, 它可能是诗人创作灵感的触发点, 诗人往往借助一定的传统意象, 引发情思, 这些意象, 或天地自然 (如月、雨、燕子、柳枝等) , 或歌台楼榭。张若虚望月, 联想到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轼望月, 想到的是“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而杜甫面对月夜, 则是另一番想象:“今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诗人明明是自己思念亲人, 而偏偏说成是亲人望月思念自己, 还能描绘出妻子久久伫立的身影, 真是别出心裁, 手法奇特。月夜能引发诗人的创作欲望, 雨夜也能拨动诗人灵感的琴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歌感人至深的, 不就是借助想象手段的最后两句吗?

再说虚实。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最能提升艺术境界的手法之一。这种手法用得好, 可以收到文精意全、以少胜多的效果。王建《雨过山村》绝句, 要表现农家生活的繁忙, 诗歌却只写妇姑相唤浴蚕, 那么忙从何来?只要通过思考推断, 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封建社会, 妇女是不常参加劳动的, 而此时连她们都这样忙了起来, 那么家中的男人 (父子) 还会清闲吗?他们或许已经早早地在田间劳作多时了。诗歌实写妇姑, 虚写父子, 全凭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 作品的内容才能丰富起来, 思想主旨才会更为深刻。

其实,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是源远流长的, 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诗经》的时代。《邶风·静女》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诗歌写的是一青年男子与心爱少女约会和由约会不遇引起的回忆。诗歌中的人物有二:一是青年男子, 以叙事人的身份出现, 是实写。一是静女, 在男子的叙述回忆中交代, 是虚写。直接出现于画面上的人物是男子, 他由于没有见到意中人而“搔首踟蹰”, 其焦急之态, 可眼见, 可触摸, 生动传神, 呼之欲出, 这是实写的功效。而男子所钟爱的静女, 却“爱而不见”, 少女的倩影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作品使用虚笔, 好处至少有两方面:其一, 从静女隐身不现对男子的影响, 可以更突出少女的魅力, 让人更进一步感受她的美丽, 作品无需对少女的容貌加以细致的刻画, 从而省却了笔墨。其二, 可以留下悬念, 引发想象。静女为什么要“爱而不见”?是出于怕羞, 还是由于等待的焦急而生娇怨, 要善意惩罚一下这粗心的少男?是存心考验意中人的诚意, 还是俏皮的女郎要有意地制造一点波折, 增添一些情趣?总之, 无论是由于何种原因, 作品这样写, 表达得含蓄, 表现得美妙, 恐怕比一开场就让男女见面要精彩得多。诗歌巧设虚实, 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便于读者联想, 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情趣。

景物的描写手法 篇3

渠传霞,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长治路小学语文教师。曾荣获太原市“教学能手”“教书与人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优秀班主任”“市骨干教师”等称号。

景物描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作的目的则因文而异。有的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则借写景而抒发某种感情。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为此,在观察时,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各不相同。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景物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

二、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也叫游览顺序。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三、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抒写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景物渗透主观感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进而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使读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长于描摹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使人仿佛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习作要求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方法步骤 篇4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含义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烘托、渲染、反衬、抑扬、托物言 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以小见大等。很多时候,表现手法与其他手法在运用上并不存在严格界限,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亦可将其他手法视作表 现手法的基本内容。

[方法归纳]

鉴赏表现手法的技巧

1.审清要求

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设题的角度五花八门,因此必须从题目中寻求答题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问。有的题目“小角度”设题,题干中明确了表现手法的具体方 面;有的则“大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大,没有具体的要求,经常为“表达效果如何”“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等较为宽泛笼统的说明。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要注意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归纳高考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的方式和语言的组织等等。

2.把握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 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 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第一步 明确手法 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 阐释手法 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古典诗歌描写手法 篇5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系列鉴赏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0931-3237439

邮编:730010                           邮箱:zhfl1965@sina.com  zhfl1598@163.com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下面就每一种照应类型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作简单的分析。

一、 首尾照应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二、 扣题照应

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

如:齐己的《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

三、 伏笔照应

伏笔照应即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是指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这样使诗歌结构前呼后应,起承转合浑然一体。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这首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再如: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上阙为下阙作伏笔,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照应,反过来“当年”句为“心在天山”埋下伏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照应;同时“关河梦”为“身老苍州”设下伏笔,这一结构的安排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对于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些思考 篇6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什么是比兴,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拟, 让它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兴”就是起兴,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 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 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九年级上册从《诗经》中选择了两篇诗歌《关雎》和《蒹葭》, 《关雎》中开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诗歌开头以在河之洲的雎鸠起兴, 借一对相爱的雎鸠鸟的一唱一和, 引出“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观点。诗人心中洋溢着对心上人强烈的喜爱之感情: 我心中的人儿, 你是我最爱的人, 我多么希望能够和你一起生活, 就像那一对雎鸠鸟一样相亲相爱。《蒹葭》中借“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凄凉、萧条、寂静的氛围, 在营造这样一种凄凉、萧条、寂静的氛围中来“比”, 这种氛围就如同我相中的姑娘却难以相见的心境是不谋而合的。

二、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在初中所选的诗歌中, 用事比较常见。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曾经发生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感情, 一般属于借古抒怀。在诗歌教学中学生比较不容易理解用典故的诗歌,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于诗歌中所运用的典故来解释, 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明白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 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这样一句“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 诗人用王质自比, 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 人世间物是人非, 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诗人用这句典故, 表达了自己因被贬而心情孤独寂寞, 以及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再如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借用赤壁之战的典故, 假如周瑜没有借到东风, 那么刘备和孙权将失败, 曹操将一统中原, 诗人借历史上的典故, 表达了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发展的方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 暗示自己对当时时局的不满之情。

三、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一定是与之有密切关系的,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通过想象将来自己与妻子团聚的画面, 妻子追问自己此刻在做什么, 诗人却无言以对。通过想象, 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苦, 更能够衬托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通过诗人在月夜远望洞庭湖, 将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 将君山想象成青螺, 通过生动的比拟, 将洞庭湖山水佳色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或者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 寄托作者的心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借落花自喻, 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迫辞官回家, 但是心里仍然装着国家, 还是能够为人民做一些好事。就像落红一样, 虽然凋落, 但是化作春泥, 一样能够滋养大地。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首联、颔联、颈联, 主要以写景为主, 写景是为尾联抒情作铺垫和渲染氛围的, 通过写景, 寓情于景, 最后表达“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主题, 诗人在春寒料峭之时, 自己一人客居他乡, 那种孤独寂寞之情难以言表, 诗人多么想念家乡, 想念家中的亲人。但是, 自己却不能够回去, 只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给北归的大雁, 希望它能够为我捎个信给家人。

五、语义双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类型。比起谐音双关来说, 语义双关更为常用。例如在八年级下册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此为语言双关, “惶恐”一指当地名, 二是表现自己的心情惶恐不安;“零丁”一是指当地的零丁洋, 二是说明自己的现实是孤苦伶仃的。两词一语双关, 既用地名表明所处之地, 又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和环境的险恶。一“说”一“叹”更是加深情感的表达。

总之,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古典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方式, 通过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来赏析诗歌, 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北京:崇文书局, 2005.

[2]周琼.中国古典诗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

探究描写手法 享受音乐之美 篇7

关键词:音乐描写;比喻;通感;侧面烘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21-01

《琵琶行》不仅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贬谪之叹,让无数失意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而且以其出色的音乐描写艺术,成就了语言艺术的典范,为后来者心领神会,在揣摩借鉴中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文字。且看原文选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下面试从三个主要方面做探讨: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的艺术

声音是略显抽象的东西,如何让不可捉摸的抽象之物变得有形可感?白居易首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尤其值得玩味。试想,珠子落在玉盘里,那珠圆玉润的声音,该是何等的清脆悦耳!且大珠小珠,交相溅落,高低徐疾,顿挫抑扬,那声音又是何等的富于变化!

为了描摹美妙动听的琵琶声,作者不仅一处用喻,而是以“急雨”、“私语”、“莺语”、“泉流”、银瓶刚刚破裂时水浆迸发之声,铁骑突然出击时的刀枪碰撞之响为喻,让众多喻体围绕一个本体,从多个角度描写其特点,这种博喻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再看现代作家的两个例子:①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简桢《夏之绝句》)②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在①句里,简桢将夏日的蝉声,比喻为“四面楚歌”、“鸣金击鼓”的战场噪杂之声,摹写众蝉齐鸣的声势,可谓形象生动。在②句里,朱自清先生虽不是描写声音,而是描摹春雨,将之喻为“牛毛”“细丝”“花针”,以博喻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轻、柔、亮的特点,可谓传神之至。

二、幽咽泉流冰下难——通感的艺术

白居易为了表现琵琶乐的滑涩之境,写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前一句以藏于花底的黄莺将婉转的啼叫声从花叶之间流泻而出,描摹乐音的轻快流畅;而后一句以冰下流淌的泉流遇阻发出呜咽之声,则不仅用比喻描摹出了乐音的沉滞阻塞,还引入了视觉形象,让人仿佛看到泉水在冰层下面受阻的状态。这种手法,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称之为“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就出色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试想,淡淡的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丝丝缕缕,轻盈美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何其相似!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一节,也有一段精彩的声音描写:“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约有两三公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刘鹗以通感、博喻共用的手法,多角度表现了白妞说书的艺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的艺术

白居易在对琵琶女精彩的表演过程生动描摹之后,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收束。这里,巧妙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江面上,东船西舫上的人都悄然无声,表明人们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这是以听者的表现作侧面烘托;而描写秋月照江心,月华如水,静谧美好,则是以景物描写侧面烘托出动人的琵琶声所营造出的一个美的世界!

这种描写声音的手法,也广为后人所用。如苏轼在《赤壁赋》里也有描摹声音的段落:“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不仅有比喻的妙用,与《琵琶行》异曲同工,并且结尾“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二句,以潜蛟舞动,嫠妇哭泣,侧面烘托了箫声的感人力量。

除了以上三种艺术手法之外,恰当的运用拟声词来摹写声音,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描写手段。如《琵琶行》语段中的“嘈嘈”“切切”,《赤壁赋》语段中的“呜呜”等。比喻贴切,通感合理,烘托自然,拟声恰当,是《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艺术特色,也是后世文学作品中描写声音常用的艺术手段。

诗歌的表现手法 篇8

(1)抒情方式

①间接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②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2)烘托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3)用典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4)象征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5)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7)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一、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4 .杨柳岸晓风残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6 .樯橹灰飞烟灭。

()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高考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三、合作、探究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抒情的?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陈与义《早行》诗中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逢雪宿芙蓉山主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表现手法中的虚与实 篇10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亡,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再看看涛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卜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如:

寒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洒下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达出了浓浓的思乡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中心主题。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从而起到一方对另一方渲染烘托的作用,借以突出中心。如:

踏莎行

欧阳修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乃设想之境,“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愁思绵绵,妻思夫,夫想妻。整首词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巩固练习]

读李煜的词《望江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来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的吟唱。

(1)你从中读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其梦醒后处境的无限凄凉。(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正面描写,而是借繁华生活的梦境般描写进行有力的反衬烘托。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显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

扬州古典园林中意境创作手法初探 篇11

关键词:园林,意境,创作手法

扬州园林地处江淮, 北有大气磅礴的皇家园林可借, 南有苏州、杭州的江南私家园林可鉴, 再加上大运河、长江在此交汇, 阴柔阳刚结合, 从而使得扬州园林具有南秀北雄相互融合的特点。既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瑰丽的特色, 又有大量江南园林小品的情调, 自成一种风格。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引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 苏州以市肆胜, 扬州以园亭胜, 三者鼎峙, 不分轩轾, 洵至论也。”目前, 扬州城区还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园林大小尚有三十处。具有典型性的, 要推片石山房、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逸圃、余园、怡庐和蔚圃等, 无论大小园林都有各自的主题和特色。它们充分运用各种造园手法, 力求创造丰富的意境, 观者在欣赏的同时更陶醉其中。在扬州古典园林中运用了多种意境创作手法, 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小中见大”、“曲径通幽”、“虚实相生”、“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比拟和联想”等。本文将重点分析了“小中见大, 曲径通幽, 虚实相生, 比拟和联想”这几种意境在扬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一、运用“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表现园林意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采用“移动视点”观察方法, 方能使得画家可以不受画幅的局限, 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尽抒胸中之意。这是一种艺术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扬州园林创作也深谙此道, 从而达到了“一峰山太华千寻, 一勺水江湖万里”的境界。扬州园林追求无限深远的艺术境界, 但园林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与宇宙之广袤相比, 园林无论多么大也只是模仿自然地微缩。

扬州瘦西湖由几条河流组织成一个狭长的水面, 其中点缀一些岛屿, 夹岸柳色, 柔条千缕。湖中最大的一岛名小金山, 它是仿镇江金山而堆, 却冠以一“小”字, 此亦正如西湖之上加一“瘦”字、城内的秦淮河加一“小”字一样, 都是以极玲珑婉约的字面来点出景物。因此, 瘦西湖如盆景一样, 虽小却予人以“小中见大”的感觉。

何园是扬州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占地面积14 000多m2, 建筑总面积7 000多m2, 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 但园林整体疏密度优良, 人置身园中, 不但没有拥挤感, 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 疏密有致, 小中见大, 层次分明。全园共分东园、西园、园居、片石山房四个部分, 是私家园林的完整形态。她的各个部分既独立成章, 又环环相扣、互相渗透, 组成了一个内外有别、居游两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间。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和意味不尽的园林意境, 造园家在山、水、亭、台及建筑物的设置上竭尽迂回曲折之能事, 通过空间的划分、对比、渗透等艺术手法, 达到层叠错落、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从而给人以漫无边际、不可穷尽的园林意境感受。

二、灵活运用曲与直来表现园林意境

中国绘画一贯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 绘画的美不仅在于形式的美、结构的美, 而且在于形式结构中传达出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其反映到造园手法上, 则以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的布局和情感, 以对自然的模拟和刻画, 形成含义隽永, 趣味盎然的人工自然环境。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扬州的私家园林由于占地有限, 多采用藏与露、虚与实、蜿蜒曲折等手法来求得含蓄、幽深的境界。《园冶》中说“不妨偏径、顿置婉转”, 清初画家恽南田曾说“境贵乎深, 不曲不深也”、“元人园亭小景, 只用树石坡池, 随意点置, 以亭台篱径, 映带曲折, 天趣萧闲, 使人游赏无尽”。可见, 园林要素的位置在经营上求蜿蜒曲折而忌平直规整, 喜爱藏露有致不喜一览无余。

小盘谷在大树巷, 园在宅的东部, 自大厅旁入园门, 额名“小盘谷”。花厅三间, 面山作曲尺形, 游者绕到厅后, 忽见一池汪洋, 豁然开朗。厅侧有水阁枕流, 以游廊相接, 它与隔岸山石、隐约花墙, 形成一种中国园林中惯用的以建筑物与自然景物相对比的手法, 这样就能使园内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扬州园林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关系、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 让人仿佛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体现“求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趣”的境界, 突出一个“曲”字。“曲”成为用来表现艺术意境, 追求自然美、含蓄美、深邃美和朦胧美的重要手段。“造园如作诗文, 必使曲折有法”、“曲折有致, 前后呼应”、“门内有径, 径欲曲”等均体现了“曲”在扬州园林中的作用。

三、运用“实中求虚, 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表现园林意境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 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这条原则源于老子的思想。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 “虚”和“实”的统一, 就像中国的太极一样。因此, 艺术形象也只有遵循虚实结合的原则, 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宗白华先生说:“以虚为虚, 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 景物就是死的, 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 化实为虚, 就有无穷的意味, 幽远的境界。”正所谓“园林的妙处不仅仅在于迂回曲折, 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或藏或露, 或深或浅” (《浮生六记》) 。

园林尤其是私家宅园, 它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 而艺术意境则要求在有限中感受到无限。如果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进行整体空间的划分、布局经营, 使空间具有不定、妙趣横生的特点, 增加美感。扬州个园便是由一条高低曲折、变化无穷的观赏游览线, 以春景为起点, 夏景为铺设, 秋景作高潮, 冬景收结尾的空间序列, 以山石、花木、建筑的掩映和分隔, 破实为虚, 形成空间大小的对比和变换, 串联成一组周而复始的循环体。极大的丰富了视觉空间, 令游人有“不出户而壶天自春”的享受。

如果说空间的分割与奥旷交变的布局, 主要是使园林空间成为“模糊空间”, 产生无穷的意趣, 那么, 空间主题的创造, 即使园林空间成为突出的“精神空间”, 也会产生耐人寻味的内涵网。并且只有空间的划分和协调必须结合空间主题的创造, 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 点化出一份神韵。个园秋景区内建筑‘住秋阁”里悬挂着一副郑板桥撰写的楹联, “秋从夏雨声中入, 春在寒梅蕊上寻”。用第一个“秋”字强化了秋景空间主题, 又用“秋、夏、春、寒”四个字点化出四季的象征寓意。这种不即不离、幽玄微妙的境界, 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

四、结语

上文所述只是对扬州园林几种意境进行了分析, 然而在这种综合的艺术载体中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还有更多, 比如扬州园林的叠山、理水, 比如扬州园林的各种造景手法等等。上述内容充分体现出了扬州园林以小见大、曲径通幽、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特质。不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局部设计都十分讲究意境的变化, 追求一种“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趣。

参考文献

[1]张丽丽.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2]恽筹平著, 毛建波校注.南田画跋[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 2008.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上一篇:重庆教师公需科目下一篇:电站锅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