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问题探讨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一旦被过度诠释,则会直接对文学作品的表达产生影响,甚至曲解。有学者指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过度诠释,不仅是对文学作品及创作者的误解,而且还是一种不尊重。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要有所阐释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文学作品本质含义被更改,从而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产生的原因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西方文学理论的流入。1980年开始,源源不断的西方理论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文学理论,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西方文学理论不仅视角独特,而且观念也较为新颖,给广大读者产生了思维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其中存在的譬如质疑起源、挑战权威、解构中心、批判思想等元素,这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而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冲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至此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逐渐将重心放在了对革命现代性的文学研究领域,从而助推了“汉学热”思潮的兴起。但是,尽管如此,中国当代文学批判与诠释活动,应始终坚持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去进行评价和诠释;另一方面,国内文化思潮的兴起。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活动文化思潮此起彼伏,接连不断。1985年左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活动基础主要分为两个维度,即结构性和功能性,这对文学研究来说是一种进步,因其改变了过去文学创作政治化的发展模式,才有今天文化史的有机统一。对中国当代文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评价与诠释,不仅使得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是一种极大的丰富,使得其更为饱满和多元,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过度诠释,将会给其发展与进步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带来的影响

(一)出现文学诠释遮蔽

文学诠释遮蔽指的是在社会文化理论观念,经过实证性的诠释后产生的文学实证研究材料,而不仅仅是被诠释文学主体的真实内容。现当代文学遮蔽现象,是现当代文学研究活动中强加在文学作家及文学作品身上的行为。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活动中,过度诠释不仅会影响文化的传播,而且会使得其发展受阻,甚至出现文学诠释的遮蔽。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研究学者会逐渐给文学作品赋予全新的定义、价值及意义,这是与当时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对当代文学研究活动进行过度诠释不仅会使得读者对作者创作意图有所误解,而且会出现部分文学作品的整体遮蔽。在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虽然会充分挖掘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可是过度诠释会对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进行遮蔽,更不用说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价值了。

(二)文学艺术生命力缺乏

作为文学批判的一种形式,当代文化研究活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过度文学史研究和文学史批评活动,使得当代文学变成了社会文化理念实验的场所。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创新型活动包括新的观念、思想、文学理论或者文学批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学研究的科学性,从而使得中国文学始终位于最高点。换句话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过度诠释会使得当代文学作品价值有所增加,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图研究上,而对文学作品的最终效应有所懈怠。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活动发展经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发展方向从具有灵活性的文学实践变为文学资料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当代文学研究活动的过度诠释会导致当代文学缺乏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力。

(三)文学审美感觉流失

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过度诠释,将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审美感觉。笔者认为,在近30年的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活动中,关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研究是少之又少的,也就是说对文学的审美感觉。究其原因,最根本之处还在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作为社会文化理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给人们带来了强大的视觉满足和思想熏陶。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每个人都会出现不一样的理解。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水平不一、知识结构不一,因此会造成审美体验也不一样。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要充分考虑到读者自身的个人经历,包括情感经历,而且还要进行深度的理解。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活动中,因过度诠释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阅读作品、理解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干扰,以至于读者不能更加直观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所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过度诠释,势必会影响文学作品审美感觉的最终呈现和读者的体验,甚至会使得社会文学思考能力下降,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将变得无法体现。

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诠释应有界限和底线

(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诠释的界限

即使是一本较为开放的文本,读者要不能做到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本文有自己的内在结构,虽然较为开放,但结构依旧存在,只是可能会比较模糊。所以,文学诠释的阶段始终是存在的。在过度诠释的影响下,文学作品思想结构也濒临着随时被过度理解,甚至被误读的境况。读者的思想一旦出现偏见,那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不那么准确了。所谓过度诠释,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在对文学进行解读的时候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不难发现,这一说法很容易让人将注意力放在过度诠释的缺点上,所以这是一种“不对”的诠释,是针对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批评的学说。关于诠释一词,其实历史十分悠远。最初是因为试图建立“神谕”的意义而诞生的,作为一个热门的学术问题,诠释学因此产生,而且影响较为深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要指出的是,关于文本意义的诠释理解正确与否,这是最为关键的。美国结构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不会始终处于一个永恒不变的状态,文学作品本身及其中包含的意义也做不到将读者的诠释完全排除在外,所以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诠释是一个永远运动的过程。对此,有学者指出,这一说法存在不合理之处,诠释不可能像进食一次野餐那样随意、混乱,而且传播毫无方向。比如著名学者艾柯就试图对文学作品进行一定的限制,并且希望能够确定,一些诠释是“过度的诠释”,要引起重视和有所干预。

(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诠释的底线

文本意图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诠释的底线,这也是评判和测量诠释过度与否的核心标准。但是在理解文学作品本身文本意图的过程中,意图其实是很难掌握的,而且跟文学诠释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出现了很多诠释者将重心放在对作品形象的塑造上。但是笔者始终认为,唯有尊重文学作品的文本意图,才可能在诠释中找准前进的方向。在理解文学作品本身的意图时,不能只局限于作品的简单阅读上,而且是应该根据读者自己的立场,并充分发挥主观理解力,去进行合理的猜测。

所以这是一个诸多因素互相影响互相起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要理解文学作品的本质意图,避免过度诠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根据作品特定的文本进行理解,特别是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注重上下文语境之间的联系;第二,了解作品文学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将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放在当时特有的系统语境中去,充分尊重文本存在的社会价值。第三,把握好文学作品研究的诠释“度”,在进行诠释的时候要持有一个灵活的态度,不受狭小细读的束缚,尊重文本本身,抱着高屋建瓴的目光审视文本,获得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诠释。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过度诠释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但倘若文学诠释不够,反过来又会影响文学作品本身价值的体现,所以要把握好文学诠释的度,尊重文本意图的同时丰富文学诠释,从而促进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水平的全面提升。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通过各种新观念、新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各种定义和重评,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激活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但因过度诠释也使得研究对象意义过多,甚至指向互相矛盾,给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研究,过度诠释

参考文献

[1] 刘青云,张国强.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问题研究[J].汉字文化,2018(9):18-19.

[2] 韩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问题探讨[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3):158-159.

[3] 於可训.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现象的反思[J].长江学术,2007(2):74.

[4] 某文学杂志社丁莉娅.从当代文学期刊看文学创作[N].中国财经报,2019-5-11(8).

[5] 王子君.基于语境层面论过度诠释[J].大众文艺,2018(23):170-171.

上一篇: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农网营销的发展策略探讨下一篇:引导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生态责任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