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精选9篇)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1]。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产业化改革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主要问题
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2]。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各地成立了相当多且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区差异,使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和蜕变,面对新形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国家急需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应对快速发展的时代。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的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
农村实行新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及群众自发成立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有些地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模糊,管理混乱,显得不够成熟,成为游离于农民利益之外的半官半商的组织形态,有的甚至成为农民家庭产权的直接侵害者和上级向农民伸手要钱要工的铺路石。3.土地经营规模狭小
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但是,我国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资源的土地,其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仅1.42h㎡,而美国、西欧各国、日本、韩国则分别达195.12、18~69、114、112h㎡,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3]。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狭小,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失去依托。大量的、分散的小农户的存在,是农民在产前、产后、技术服务等方面面临极大的外部不经济,从而阻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发展。4.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模式去代替多层次和复杂结构的农业系统,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品种及栽培技术,滥用农药和化肥,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的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再加上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深加工层级不够,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多,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产品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农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高效、节约资源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势在必行。5.农业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灾害性气候与病虫害预报等方面。这对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产业化的科学决策首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市场信息不灵,则往往导致项目选择的失误。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市场仍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各自为政,甚至部分分割,地区封锁,缺乏整体设计与相应的法律政策协调,影响了信息市场的合理、有序交易。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网络化信息市场,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原始阶段,农业信息不能及时、快速、准确的传递到农民手中,农业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目前国内已明显出现的蔬菜产业过热、过剩现象,即使最好的证明。至于因为农户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而导致盲目生产乃至遭受损失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必须强调的是,以农户或村社为单位的失误造成的损失毕竟是有限的;但如果是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生产因信息导致失误而造成损失那将是灾难性的。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改革创新的对策 1.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巩固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严格限制股金的红利率。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与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法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其三,国家要尽早为其立法。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效益,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3.推进土地是对规划经营
一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乡镇企业,并与小城镇建设以及户籍制度政策相结合,使大批农民与原来承包的耕地脱钩,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二是下功夫研究地流转制度,特别是要研究使那些拥有耕地而不愿意种地的农民放弃耕地的流转机制;三是对规模经营者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和服务,使其顺利发展。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逐步推开并形成共识,规模经营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新的升化个扩展。与企业为龙头,在尽可能不触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运行的前提下,把成千上万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与广阔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是最具推广价值且符合中国国情的规模经营。此外,企业以购买和契约的方式,获得农业资源的长期使用权,实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也是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强调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的同时,重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确保持续满足目前和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通过农业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生物立体共生、物质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多形态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节约、环保、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体系,这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与时俱进的创新,也是保障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4]。5.加强农业信息市场建设
首先,农业信息人员要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和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将过去由国家拨款,根据行政指令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加工和收藏,无偿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以获取效益的运作方式。
其次,在产品开发上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对信息产品进行二次、三次深加工,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物信息产品和使用配套产品,即使向各类农村用户提供适合农村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信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以其独具的集聚效应和专业化分工与柔性的生产组织方式可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迅速得到了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的关注。首先,在经济上,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可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其次,产业集群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减轻社会的压力。第三,产业集群是节约能源、集中治理污染的有效方式。
(一)国外的相关文献评述及理论研究
在集群理论中,马歇尔的产业区定义和集聚经济概念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韦伯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聚集的因素,量化了聚集形成的规则,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FACTORS)。克鲁格曼通过建立产业集群模型来说明新经济地理思想。这就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把产业集群的理论推到另一个高度。波特于1980年、1985年、1990年先后发表了《竞争战略》(Competitive Strategy)、《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和《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三部著作,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系统地论述了国家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此外,产业集群统计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研究的热点。
(二)国内相关文献及理论研究
我国最早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是张蕴岭和顾俊礼(1988)、王缉慈(1994)、李小建和庞效民等人。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教授提出了地方产业群战略,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本地化的产业群发展中获得全球性的竞争优势。浙江大学的蔡宁教授融合基十资源的企业理论(RBV)与“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的分析框架来解释集群竞争优势。近几年来,部分学者又把集群的发展和创新相结合。李勇刚(2005)将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等区别开来。陈赤平(2006)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王德章教授(2007)分析了集群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关系,并通过构建集群的竞争优势模型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从以上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的集群理论的发展速度很快,学术氛围活跃,呈现百家争鸣的趋势。但是主要理论还是借鉴西方的观点,理论创新还有待发展。在模型分析和统计方面还应该继续学习国外的经验。
二、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特点
1997~2006年我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实物产量、年销售额、监测面积和出口额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7.1%、34.8%、33.4%、20.0%、15.0%和48.0%。截至2006年底,全国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2836个,其中有机食品认证企业520家,绿色产品总数达12868个,总量7200万吨,年销售额3000亿元,监测面15000万亩,出口额(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突破30亿美元。
从2000年到2005年,企业总数是2000年的3.8倍,产品总数是2000年的5.3倍,年销售额是2000年的2.6倍。在5年的时间里,绿色食品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开发绿色食品1360种,年实物生产量1000多万吨,环境监测农田、草场和水面4000多万亩。涉及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等行业,其中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分别占2.5%和7.5%。此外,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托了38个管理机构、9个部级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56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绿色食品的标志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绿色食品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同时,国际、国内的需求进一步拉动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现已成为稳定的AA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
资料来源:中国绿色农业网http://www.greenagri.cn/
(二)发展的市场潜力
从推广情况上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
从国内市场看,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一些绿色食品价格高出普通食品50%甚至一倍以上,仍供不应求。据调查,80%的销费者希望购买到绿色食品。2000年全国绿色食品年销售额为400亿元,到2005年年底增长到1030亿元,呈大幅增长趋势。预计在未来10年绿色食品消费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将占到3%。
从国际市场看,美国2000年绿色(有机)食品年销售额80亿美元,到2003年增加到120亿美元,欧盟、日本等国也都表现出大致相同的增长业绩。发达国家对绿色食品的工业产值已相当于种植业产值的3-5倍,但其消费量仍然大大超过本国的生产能力。从消费者喜爱绿色食品的比例看,日本占91.6%、美国占77%、欧洲占40%。因此,国际上对中国的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需要进口中国的绿色(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药材、蜂蜜等。可见,绿色食品的国内国际潜在市场容量十分巨大。
三、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产业集群涵义的理解存在误区
首先,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专业化城市。由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城市(如以钢铁业为主的美国匹兹堡和我国的鞍山,以汽车业为主的美国底特律和我国的十堰,以石油化工业为主的美国休斯顿和我国的克拉玛依等),曾经是或现在仍是某产业的地区性或全国性中心,但专业化城市并不必然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而不是一个企业发展多种产业的意思。其次,把产业集群等同于特色产业部门。产业集群有可能出现在地方的主导产业或者是特色产业中。但反过来讲,主导产业或者特色产业就是产业集群的思路是不正确的。简单地在特定产业之后冠以“集群”两字的做法尽管蕴含了人们用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发展特定产业的期望,但却有可能脱离实际甚至拔苗助长。
(二)与绿色食品关联的产业和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
产业关联是指集群内企业以供应链为基础,以多赢为目的,通过前向后向的垂直联系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是以市场为引导联结集群内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起来的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专门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网络。相关产业和市场体系在集群中的关系如图所示。
在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专门从事绿色食品的营销机构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因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很大的不稳定性。政府部门、技术研发部门、金融机构等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和动摇性。支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各主体自身发展不平衡,主体意识不全,难以构成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完整的多功能网络系统,难以实现协同效应,这也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甚至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难题。
(三)不完全竞争和过渡竞争并存
与农业生产周期关联度高的绿色食品产业,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极强的时效性和农产品的季节性、鲜活性以及易腐烂、难储运等特点使农户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在产业集群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都会有很多企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激烈竞争,竞争成为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方式之一。由于地理空间的接近性,集群内对于竞争压力的感受更为直接,由此而产生了足够的竞争动机和创新动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内不充分竞争与过度竞争并存的状况,一方面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竞争动力和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合作机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又使集群内成员的合作协同意识严重扭曲。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中竞争的局部性、不完全性和不平衡性、各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也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融资困难束缚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发展
以融资难为代表的金融困境已成为制约不同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中很多企业大都是新兴企业,处于创业期,资金需求旺盛,其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方向更需雄厚的资金依托。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性质又决定了生产绿色食品企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需要资金不仅数量大且要保持来源稳定持续。但是,由于生产企业大多属于非公有制性质,缺乏政府背景,或因处于创业期,经济实力弱且前景不明朗,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等形式的融资。因为没有足够且持续的资金注入,很多企业举步维艰,甚至没有走出创业期便夭折。
(五)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中流通环节不够顺畅
当前,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成长期”的特征是绿色食品产品差异化程度和附加值有所提高,市场竞争加剧,但利润和产品产销市场的空间仍然巨大。而实际中专门从事绿色产品销售的专区还很少,没有独立的绿色产品销售市场和流通渠道。因此,需要增强市场开拓的能力,提高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
(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绿色食品产业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其生产过程中要求使用大量的手工劳动,成本较高,而且其生产手段和技术有异于常规农业产品,在转轨时期单产较低,因此,开发前几年的经济效益不高,因而会影响企业和农户的信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但目前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在农业投入中用于绿色食品项目建设的极少,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和科技扶持。
四、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对策
(一)深刻理解产业集群的内涵
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地方化现象。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跨产业发展是其显著特征,本地社会关系网络是其深层基础。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经济地理现象或实践经验,又可看作一类新的产业空间组织;可以把它用作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认识区域经济的新方法,即产业集群把区域经济视为相互依赖(尤其是非贸易的相互依赖)的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聚,将地理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系统来研究。
(二)创造利于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绿色食品产业大多依托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这个产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中、产后3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仅是农畜产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同时,也离不开产后的服务,如图中的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这些产业可以称之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后向产业,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还包括一些相关产业,如旅游业、科研教育业、文化产业等。地方政府在拓宽产业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北京市郊区平谷区充分开发大桃产业的生态旅游功能,实现了果旅互促。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北京平谷国际桃花烟花节”和“金秋采摘节”,实现采摘收入3500万元。此外,大力开发桃文化产业,先后开发了桃木剑、桃木梳、桃木盆景、桃果艺术品等一系列桃工艺制品,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三)以价值链提高集群的竞争力
理解价值链,深入分析本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发展价值链的关键环节(高增值环节),制定产业升级的措施,提高在价值链上的地位,而不是停留在“打造产业链”的口号上。同时,需要深入分析本地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障碍,制定促进产业联系的措施。在知识日益重要的全球经济竞争中,传统要素禀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降低,区域需要培养一种有利于本地企业相互学习的机制,并促使本地企业向区域外的企业和机构学习。这种学习机制的建立取决于本地产业竞争环境的创造和体制的创新,而与本地产业链的长短无关。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加入了全球价值链并占领了高附加值环节的小而优企业(如山东青岛的金王集团),也同样可以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四)完善投、融资机制
我国企业的投、融资普遍较难,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改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可由地方政府牵头不定期组织银企对话、项目推介,加强金融机构同企业之间的联系;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集群的各种项目建设,推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争取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产业集群,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资机制;招商引资中应引进具有“种子”功能的企业来带动某一产业的企业衍生。另外,鉴于绿色食品产业和农业密切相关。农业是弱势产业,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从国际上来看,凡是农业保险搞得较好的国家,政府对农业保险都给予多方支持,如实行免税政策,对保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政府出面制定和实施农业保险计划等。我国政府可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进农业保险,使集群内的农户和企业能在遭受损失时得到基本的补偿。
(五)以绿色营销创新集群发展
市场建设是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应强化市场营销手段,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抢占国内外市场。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商业经营形式,一是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在全国建立若干绿色食品区域批发市场;二是以区域批发市场为中枢,在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连销店及绿色食品专柜;三是开展绿色食品配送、直销;四是网络营销,加快绿色食品信息传递,扩大营销范围;五是举办各类不同规模的绿色食品展销会,扩大绿色营销的影响。把市场理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高技术的流通手段的创新,实现低成本集群的发展,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六)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绿色食品与产业的发展。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组织各种形式的企业座谈会、厂商对话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为帮助欠发达地区开发绿色食品、建立专门的营销网络探索新的渠道,搭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与商贸广泛对接的平台。各级政府部门还应加大政策和人才扶持力度,并积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在协助龙头企业、大型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王德章,李龙.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5).
[2]王缉慈.中国产业集群[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创意产业;问题;对策
一、中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的现状
我国创意产业贸易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影响力的增强,各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品需求强烈。目前我国整体上创意经济和创意贸易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创意经济这些年发展速度较快,也很大的带动创意产业贸易的发展。创意产业贸易的增长速度最近几年也一直处于世界第一。
据联合国《2008创意经济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创意产业的出口占全球创意产业出口的比率逐年上升,从1996年的4.2%上升到2005年的15.3%。其中,在创意产业产品出口方面,2005年在世界创意产品出口额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世界第一。出口额从1996年的184.3亿美元增长达到613.6亿美元,2005年的市场份额达到18.29%,2000--200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6%。
随着创意产业贸易的高速增长,其在我国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2008创意经济报告》和《商务部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总体出口从1996年的1510.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20亿美元,创意产业出口占我国总体出口的比例从1996年的5.83%增长到2005年的11.58%。
二、我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我国创意产业贸易的发展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创意出口规模在总体上已经得到较大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我国创意产业贸易某些行业占世界份额小,甚至出现贸易逆差
我国的创意产业贸易近些年一直高速增长,在创意输出方面成为继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国家。虽然创意产业贸易额增长的速度很快,但在一些行业却一直存在很大的逆差。如我国的出版业2007年引进11101种,输出2593种。2008年则引进16969种,输出2455种;另外在艺术表演、游戏、电影、电视剧等也是引进要远大于输出,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2.创意产业贸易主体较为单一
目前创意产业贸易大部分被跨国公司占据,这些企业都拥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这些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已经具备整体策划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而我国创意产业贸易主体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型企业,某些特殊产业则主要则是由政府控制,如新闻、广播。这些企业由于资金、管理等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所以说我国创意产业贸易主体较为单一,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主体。
3.我国创意产业贸易结构失衡——制造太多,创造太少
联合国发布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世界第一,2005年创意商品出口额达到了613.6亿美元,但主要集中在一些以加工为主的创意产品上。我国2005年整个创意产业出口额是882.1亿美元,也就是说创意服务出口仅为268.5亿美元,其所占的比率只有30.4%,相对于创意经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整体出口上中国制造多、创造少的情况依然很严重。不同创意产业出口也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创意出口的强项是历史文化中的传统工艺美术、新媒体等,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市场。而对于印刷出版、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电脑软件、电视电影、音像制品等是我国的弱项,在国际市场上只占有很小的份额。
4.创意产业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创意产业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2002年创意产业贸易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73%,所占比重为全国之首;江苏省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近250亿元,总量为全国第一。而宁夏2002年创意产业增加值仅为12.7亿元,居全国末位。从城市发展情况看,近年一些大城市发展势头良好,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其中深圳发展速度最快,2006年创意产业增加值近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10.9个百分点。而2007年深圳工艺行业出口达到31.3亿美元。
5.创意产业贸易地理结构较为集中
我国创意产业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如2006年我国对美国、欧盟和香港的创意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创意产品出口额的87%;某些创意产业贸易,如图书出版、工艺品主要集中在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华语和东南亚市场,而对欧美市场则稍有进入。这样过于集中的出口方向影响了我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
三、促进我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国创意产业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政府起主导作用,全面加强对创意经济及创意产业贸易的认识
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产业优势、特色,以及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有选择的发展。在确定要发展的产业后要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如上海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要指南》、北京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投融资渠道,健全公共服务机制来服务创意企业。对于资金缺乏问题,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进行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
2. 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
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最主要的是改变事业单位与产业胶着的状态,集中调配资源配置,分清各个部门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的智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但是目前只有少部分人认识到了这些资源的商业价值,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也十分缺乏,还停留在一些基础的层面,造成在国际上几乎没有被广泛认可的中国文化商品和服务。所以必须积极挖掘文化特色、突出民族特色,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海外市场的需求生产既具有我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的产品。
3.加快创意产业链建设
加快创意产业链的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生产流通环节,加强制造环节与设计开发之间的协同和沟通,对研发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个可以通过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来解决;(2)营销环节,齐全配套资源,缩短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有关前导时间,使产品能尽快的投入市场;(3)创意人才的管理,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寻找合作,为创意产业及贸易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支持。
4. 注重品牌的打造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品牌的打造要求我们在发展创意产业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国外的创意产品,而是要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和创意的同时,注重原创,开发和生产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并运用各种新的技术结合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打造自己的创意品牌。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我国已出台《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多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整个法律体系显得并不健全,法律的执行力度也还不够;对于创意产业贸易,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保护创意企业的创作价值和合法利益。
5.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创意人才资源是创意产业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的创造力和智慧的价值体现。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发掘人才。如通过举办各种创意比赛,让潜藏在民间的创意人才脱颖而出;(2)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意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置相应的专业。鼓励开设一些专业的培训学校,如现在就有很多培养漫画人才的学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创意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创造条件;(3)加快人才的引进。取消各种阻碍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加强对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厉无畏 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 (11).
作者:方凌琳 栏目:学术探讨 添加时间:2010-8-27 9:44:0
3摘要:近年来,重庆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迅速,对重庆地方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作者着重从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现状研究,探求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机构;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8-0000-0
2一、背景
(一)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农业经济总体情况较好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全面启动实施了农业“三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持续、稳健发展。2008年,全市集中力量发展粮食、生猪、蔬菜、柑橘等重点产业,鼓励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民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经营方,培养农产品精神加工与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同时,放宽农村地区银行准入条件和范围,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投资,推广大宗产品试点。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为金融支持农业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而且有力推动了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金融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通常是指从农资供应如种子、肥料和农机等,到农产品、食品加工和食品供应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和专业协会所组成的一个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对重庆市而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执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也是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矛盾的重要方式。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金融机构能够以贷款的形式为其“输血”。此外,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如票据汇兑业务、资信评估等。
2、金融能够为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生产基地等的建设提供需要资金支持。
3、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小额的农业贷款,甚至对一些农业生产保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脚步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到2009年下半年,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寥寥无几增加到2300余家。逐步形成了以榨菜、辣椒、生猪、柑橘为代表的产业链和国家知名产品品牌。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业化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市场开拓和发展特色农产品上表现也很明显。诸如榨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万州、涪陵两大产业集群,有利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过去全市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产品名气不响,没有真正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2000年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仅只有40家。截止到2008年,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到237家,实现销售收入417亿元,带动农户293.8万较2007年增加37%
(二)特色产业、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品牌是产业的核心,是质量的基础,是效益的要素。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道路上,重庆依托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建设起了蔬菜、果品、禽蛋、奶产品等农业特色产业。各个区县都根据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江津花椒、柑桔产业,涪陵榨菜产业,合川蚕桑、生猪产业,荣昌种猪产业,潼南无公害蔬菜产业,石柱辣椒、黄连产业等。其中,涪陵榨菜集团的“乌江牌”榨菜和重庆辣妹子集团的“辣妹子”榨菜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和“中国驰名商标”。
(三)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力度加大,效果明显
资金支持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保证。为支持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提供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额逐年增加,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并且有突出贷款重点,从而有力支持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
以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为例。首先,2006年至今,该分行累计对农业产业化发放贷款41亿元,截止2009年末贷余额为14亿元,并且成功与10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业务关系,涉及农业种养殖、食品加工、农资生产供应、农副产品批发零售等各个领域。其次,重庆分行积极与21家区县级龙头企业建立了存贷款、代发工资、支付结算、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等中间业务关系,提供贷款意向书、银行保函、票据贴现等,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此外,重庆分行依据当地农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在信贷支持上贷款重点更加突出。例如积极支持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绿色蔬菜产业带、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制定并实施《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的金融服务方案》、《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金融服务方案》以及《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关于建设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金融服务方案》。分别以忠县、万州等区县为重点,依托三峡建设集团等龙头企业,总授信近2亿元,支持建设标准化柑橘果园;以潼南、涪陵、等区县为重点,依托涪陵榨菜集团、鱼泉榨菜集团、辣妹子榨菜集团等龙头企业和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授信超2亿元,通过公司+
基地+农户形式,支持建设重点蔬菜基地,支持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提质上档;以荣昌县、万州等区县为重点,重点围绕饲料兽药生产、仔猪养殖、饲料兽药市场流通等领域,依托三峡牧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总授信超3亿元。
三、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获得贷款额度总体力度偏小
截止2008年,重庆市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6189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为1089亿元,占总贷款比重仅为17.7%。以2003年为例,2003年重庆市农业贷款为158.14亿元,增长10.5%,比同期各项贷款余额总量增长幅度低13.1个百分点,比同期农业存款增幅低24.2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7%,比200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二)缺乏风险控制,贷款坏账风险较高
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但是金融机构涉农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到2008年6月底,该行涉农不良贷款占到了全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6.7%。
四、金融支农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在政府的主导下,近几年重庆市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科技含量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脆弱性表现明显。此外,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除榨菜、蚕桑、柑橘在全国有一定位臵外,其他产业中由于农民积极性未被调动,产业链未能完整形成,当地特色农业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份额较少。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
五、改善金融对农业产业化支持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
科技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根本因素,从农业生产到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整个产业链需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在融资方面,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对农业存在惜贷、少贷,为了鼓励金融机构极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在金融机构与农民、农业企业之间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许多地区产业化链条未能完整形成,农民没有得到切实的好处因而积极性不高,政府出面,利用财政或政府作担保帮扶一部分农民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致富,鼓励其他的农民加入种植特色农产品的行列当中。另一方面,政府扮演联系金融机构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中间角色,鼓励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设备购进和技术改良,帮助产品宣传,拓宽销路。
(二)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向农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重庆欲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除了常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机构、保险公司等外,着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小额担保公司、金融租赁机构等特色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这些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产品,拓宽农户、龙头企业等的融资渠道。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扩大物有担保的抵押信贷方式。对于农户,进一步推广以农业银行的“金穗惠农卡”为代表的惠农信贷模式。
(三)进一步建立农业风险管理,风险补偿机制
从银行的不良巨大的不良贷款方面看,建立适合重庆市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理的长效机制。借鉴国外金融不良资产处理的经验,从配套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农业不良贷款的处理进行支持。如果没有一定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补偿和转嫁方式,农业生产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可以尝试和推广以互助合作为基础的相互保险的模式。政府将一部分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资金来源,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银行对涉农贷款提取部分准备金,保险公司从农业保险中提取部分准备金与政府相配合,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储备基金,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的补偿机制。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财政部
关于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
财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不含厦门、深圳)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机构: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贴息资金和中国农业银行信贷资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财政部经商中国农业银行同意,决定从2011年起,采取中国农业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方式,每年由双方合作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规定,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主要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的大型商业银行,拥有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体制、机制、渠道和产品,信贷支持范围涵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化与农业银行合作,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资金的优势,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实施合作项目的相关政策要求
(一)基本条件。
1.合作项目以固定资产项目为主。
固定资产项目贷款期限一般为五年内,最长不超过八年;流动资金项目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在符合国家利率管理规定的范围内,贷款利率原则上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并允许根据市场情况适当上下浮动,比例一般不超过10%。
固定资产项目贷款贴息期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流动资金项目贷款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贴息率原则上根据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确定。单个项目年贴息贷款的额度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当年发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相关规定为准。
2.合作项目类型主要为农产品加工项目、种植养殖基地项目、流通设施项目。
所选项目市场前景好,产品质量高,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增加农民就业和农民收入等有明显带动作用。
3.合作项目贷款和贴息对象符合中国农业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政策规定。
(二)申报程序。
1.项目推荐。符合扶持条件的项目按照属地原则由项目单位向所在地县(市)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未设在财政部门的,由农发机构商财政部门比照执行,下同)和农业银行申请。县(市)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银行对受理的项目进行初选后将项目推荐到地(市)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地(市)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银行将项目汇总后推荐到省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
2.项目审查。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银行组织专家对推荐的项目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项目分别列入项目库,并告知下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
3.项目审贷。省级农业银行对进入项目库的项目,根据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管理有关规定,并按照审批权限对项目进行独立审贷。审贷通过的项目,及时通知省级财政部门,并报国家农发办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备案。
(三)管理措施。
1.落实贴息资金。对通过农业银行信贷审批并已经安排贷款的项目,中央财政要保证贴息资金规模并优先对固定资产贷款给予贴息。对贷款实际发生的利息,按有关规定及时审核和拨付贴息资金,贴息资金要逐级拨付到贷款企业在农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上。
2.加强贷后管理。地方财政部门应当配合农业银行在贴息期或贷款期加强贷后监管,监督贷款和财政贴息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及时预警和报告并采取措施。
三、主动加强合作,务求取得实效
(一)抓紧制定实施意见。国家农发办要尽快与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沟通,制定下发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贷款及贴息政策、项目选择条件和具体操作流程,落实地方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在各个业务环节的责任,指导做好项目申请、评审和备案等项工作。
(二)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通过与各级农业银行积极开展业务对接、联合举办业务培训等有效手段,不断提高和改进工作效率。
(三)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妥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
财政部
关于济宁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济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作 者:孙本良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党校刊 名:理论学习英文刊名:LILUN XUEXI年,卷(期):2006“”(3)分类号:F3关键词:
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近几年中,伴随着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电子信息产业逐渐显露出了一股强大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 从产业增加值来看,1999年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态势。2 0 01-2 0 0 5 年,中国电子信息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9%,而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9.4%,这种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 0 0 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 4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39 0 0 亿元,同比增长40.3%;利税1 742亿元,同比增长6.5%(如表1)。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信息产业部相关年度统计资料。
2. 从出口额来看,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继续位列第一。全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 8 87.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4.4%。其中,出口2 681.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长速度达到29.2%;进口2 2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 1. 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33.4%(见图1)。
3. 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之一。200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为9 889.3亿元,2001年为11 876.3亿元,2003年其销售收入达到18 800亿元,2004年达到26 550亿元,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 411亿元。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达到2 075亿美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目前约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总额的15%,其增长速度趋势见图2。
4. 从出口状况来看,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额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产品出口额为2 681.7亿美元,同期全国范围商品的总出口额为7 6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5.2%,增速达29.2%。从2000-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状况可以用表2中的数字来说明。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信息产业部相关年度统计资料。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6 550亿元,占全球比重的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为其1.17倍。贸易竞争指数是指用来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是用某一种贸易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即贸易竞争指数TCj=(Xj-Mj)/(Xj+Mj),其中TC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出口额,Mj用来表示一个国家j产品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总进口额。在用贸易竞争指数来说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时候,可以以0为界限进行划分。当TCj>0的时候,表示一个国家是该j产品的净出口国,也就是说该国生产该商品除了满足本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并且无须从别国进口外,还在向世界上其他需要进口该产品的国家进行出口,即该国在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市场中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当TCj<0的时候,表示一个国家是该j产品的净进口国,也就是说该国生产该商品不但不能满足本国国内的消费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还有必要从世界上其他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进口,以满足国内供不应求的状况,显然,该国在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市场中并没有市场占有率,竞争力很弱;当TCj=0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中性竞争力。在这里,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对2001-2005年的产业贸易竞争指数进行了计算(见表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信息产业部相关年度统计资料。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并且正值一直在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知,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为正,与分界点0的差距却不大,这又说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属于“朝阳产业”,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其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一个发展并不成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缺陷。这里,仅就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中在中国表现较为突出的几部分来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1. 人力资源。
尽管中国的人才市场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人才,并且人才的成本也不算很高,但是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还存有很大的空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以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为例,中国现有这方面的人才仅是美国当前的1%左右。作为一项新型的高科技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中国当前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比例分别为:博士5%,硕士26%,本科61%,专科只有8%。与国外相比,中国电子信息人才的缺口很大,特别是在微电子、光电子、汽车电子、现代机械制造与信息服务人员(中高级软件蓝领)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
2. 环境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进行的专项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76项环境要素中不能令企业满意的约占40%,令企业满意或很满意的不足10%,企业评价一般约占50%。因此,就总体而言,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就目前来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电子信息产品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滋生,这在软件等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有的企业为了获得比较大的利润,不惜冒着侵犯知识产权的危险,违法进行盗版商品的贩卖。这无疑给原本还未真正走上正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体系带来一系列的干扰,使得市场秩序更加混乱,各企业之间相继展开价格大战,形成恶性竞争,使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的。在中国,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对GDP贡献的逐步增大和世界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普遍重视,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这一系列措施还属于初始阶段,它的实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强调要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但是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重视扶持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之面对国内国际企业的竞争,确实难以全部取得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财力或物力上的支持。有的企业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政府所能给予的优惠政策自然不同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这也会导致在同一个大的电子信息市场环境内,却有着不同的竞争实力。当然,政府某项政策的完全实施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从一个“朝阳产业”逐渐成熟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的普及程度也会不断得到加强。
3. 产业结构。
200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总出口额达到2 681.7亿美元,总进口额2 205.6亿美元,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9 004亿元,比2004年增长28.2%,占GDP的4.9%。尽管数据一再表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结构,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比如家电产品的出口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国外在华投资抢先一步着手在高科技方面,也就率先抢占了中国的一部分消费市场。换句话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尽管在产业规模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位于世界前列,但是能够与世界顶尖国际电子信息产品相媲美的大型企业却几乎没有,从整体上来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并没有达到结构的升级。从全球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新的特点,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新业务、新产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在必行。
四、相关建议
1. 努力调整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世界的竞争能力。随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新兴市场迅速崛起,产业的全球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信息技术面临着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信息技术各门类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相互渗透不断加剧;中国要想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先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求状况,改变中国仅仅表现在加工组装环节的竞争优势状况,着眼于高端信息产品市场,建立中国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2. 政府相关立法部门要针对当前行业内一些违法行为,比如针对假冒伪劣现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给各个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此加大对一些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在一个规范的体系内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额的迅速增长,国外运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对中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设立限制或提起诉讼。所以,研究和制定针对中国出口中所遭遇问题的法律规范也是刻不容缓。
3. 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相关部门的作用,积极调整国家电子信息技术相关政策,比如增值税转型改革、调整出口退税结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政府采购等,为中国信息行业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大针对电子信息领域重大科技研究的投资,加速产业研发领域的国际化,努力加大政府对中小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的扶持和投资,引导各个企业朝着创新的方面发展。
4. 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壮大创新人才的队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董云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转型期——2005年产业发展评述[J].电子产品世界,2006,(1).
[2]查谨.大力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安筱鹏[J].经济师,2005,(11).
[3]严衍,李向东,赵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工作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座谈会纪实[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5).
[4]刘爱丽.浅谈黑龙江信息产业发展现状[J].信息技术,2005,(6).
[5]乔晓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5,(15).
[6]王芬,陈益文.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中国信息导报,2005,(10).
[7]安筱鹏.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6).
[8]童有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新的转折期[J].中国信息导报,2005,(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金融支持;问题;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经济、人口和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政府重点关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支持,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必然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目前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且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力度,储备农村金融资金,鼓励农村借贷,完善农业金融支持政策,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是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国家农业政策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普遍较少,而且分部不均衡,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金融服务网点较多,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很少甚至没有,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这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金融信贷供给,更严重降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业贷款门槛高,贷款率偏低。由于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而且价格弹性小,投资回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很大的封信,这就严重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因而也就提高了农业贷款门槛,进而导致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我国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但是由于其资金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再加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不良贷款的影响,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金融机构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金融支持难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没有切实发挥作用。我国农村金融支持难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高效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限制了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都需要政府大力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必须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农业银行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且农业银行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发展也比较慢,政策性金融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利用金融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我国在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时有必要侧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高效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比如可以建立满足农民和农村需要、由个人、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民间组织,加强金融服务网点建设,完善其金融支持功能,拓宽农业生产资金来源,从而促进农民积极的投身农业生产,并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
(二)优化农业贷款结构。针对目前我国农村贷款率低,金融机构资金风险较高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大力加强信用评价、贷款审核、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农业担保制度,探索新的途径广纳资金,从而改善现阶段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服务不完善的问题。另外,为了有效避免农村金融机构承担过大的资金风险,可以转变农业担保方式,比如可以要求信贷部门用基于保护收购价格将农产品做抵押担保,也可以又政府出资建立农业担保基金,从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三)强化金融支农政策作用的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要想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强化金融支农政策作用的发挥。首先,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商业保险还比较滞后的现象,我国应该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比如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农业社会保险和农业生产保障机制,通过各级政府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机构的宣传,提高农民保险意识,鼓励农民积极投保,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进而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其次,要拓宽金融支农渠道,加大财政对“三农”资金的投入,明确资金投入的使用重点,优化资金的投入方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优化农业贷款结构,充分发挥金融支农政策的作用,进而使金融支持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玉娟,龚曼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1:326-327+332.
[2]王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延安大学,2013.
专业论文
河北省农业保险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
河北省农业保险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保险赔付较低、理赔成本高、保险产品偏少、费率过高、农民投保意识淡薄、道德风险严重、保险环境缺失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农业保险市场的现存问题,然后根据相应问题,并结合河北省实际,从农业保险的供给、需求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河北省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 农业保险 问题 发展对策
河北省农业保险现存问题
(一)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1.供给不足,覆盖率较低。目前,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这三家保险公司中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而且农业保险品种还相对较少,政策性保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能繁母猪、奶牛、大棚、林木保险等,商业保险有辣椒险、冬枣雹灾险、养鸡保险等。这些险种还不能满足河北农业生产的要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也不够宽。
2.赔付较低,难以弥补农户风险损失。河北省农业保险的主要品种的保险金额为:小麦每亩300元、玉米每亩260元、棉花每亩400元、奶牛每头5000元,能繁母猪每头保险金额1000元。以2009年的产值来计算小麦、玉米、棉花的平均亩产量分别为342、331、65公斤,其试产价格分别为718.2元、562.7、975元。可见保险金额还不到每亩收入的50%,保险赔付额较低,使农户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3.赔付率面临加大的不确定性。2001-2010年期间,农业保险赔付率2002年最高,是109%,2010年最低,为12%,赔付偏差高达数倍,平均赔付率高达60%,这使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在赔付支出上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威胁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
4.在技术上尚存诸多障碍。第一,费率厘定较难。费率的计算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以农业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为基础,利用精算的手段厘定出来的,但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的损失数据还不完整,这给准确厘定农业保险费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第二,定损难。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不同于普通的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其保险标的基本上都是有生命的,保险标的价值变化较大,损失程度较难确定。第三,理赔难度较大。农业保险分散性较大,保险对象差别也较大,造成减产或死亡的原因又较多,保险合同双方经常就是否赔付和赔偿多少的问题产生纠纷,每一起理赔案件都要让保险公司花费很大的精力,如果赶上受灾或疫情较大的情况,保险公司现有的工作人员将很难应对。
(二)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户投保意识淡薄。农户的投保意识淡薄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文化水平低。农村的文化基础薄弱,很多农户认识不到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常常认为是国家对农民的变相收税,从心里上抵制农业保险。第二,封建残余的影响。有的农户认为保险是不祥之兆,入了保险很可能就会招来灾难,所以入保险意识淡薄。第三,侥幸心理的存在。农户常常有心存侥幸,认为倒霉的事不会发上在自己身上。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农户参保的意识淡薄,不主动投保农业保险。
2.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性,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其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农户自己最清楚,而保险公司对有的风险却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农作物保险赔付中道德风险所占的比例高达20%,在牲畜赔付中骗赔现象更为严重。
(三)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保险是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这决定了农业保险的运作必须在财政支持的条件下运作。但目前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较大,所以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对农业保险进行补偿。虽然对一些保险品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但支持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而且其他的农作物和养殖家畜、家禽等还没有出台政策支持的办法。
2.缺乏专业定损机构,赔付有失公平。发生农业风险后,对风险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损失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是公平理赔的前提。但农业保险的风险定损较为复杂,既涉及到专业技术知识又涉及到道德因素。因此,要想对农业风险损失进行公平公正的定损,增加设立对立于保险合同双方的专门的定损机构是有必要的,目前河北省该类专业定损机构几乎还没有。
3.相关法律缺失,赔付缺乏保障。任何保险产品的运作,都离不开法律的保护,而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予以扶持和管理,保险人在经营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因此,农业保险急需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予以保障,利用法律手段监督约束各级政府、农险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者在农险市场中的行为,保证农险市场的有序运行。
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一)供给与需求方面
1.提高保额水平,加大农户的风险保障。目前较低保险金额是造成农户参保不积极的一个原因。如小麦每亩保险金额为 300元、玉米每亩保险金额为260元。如果发生农业风险,农户得到的最大赔付以保险金额为限,农户得到的赔偿过少,参保积极性一直不高。因此,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保证严重导致道德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保险金额,以提高农户的参保积极性。
2.合理设计保险条款,减少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农业保险运作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高风险投保和农户骗赔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河北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一是对于比较重要的农业生产品种,比如小麦、玉米等可以考虑强制保险,因为强制保险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维护投保的公平;二是采取比例赔偿的措施,投保人在发生风险后也要承担相应的损失,避免农户参保后因疏于管理,造成减产;三是采取互助模式承保,投保人之间可相互监督,防止骗保发生。
3.加快新险种开发,繁荣农业保险市场。目前,河北省农业保险的险种数量较少,很多农业风险还得不到农业保险的保护。因此开发新型农业保险险种也是农业保险发展的时代要求。险种开发的目的应该本着扩大承保农业风险、降低农业保险成本、增强服务水平、拓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市场、发掘农户风险保障意识、提高制度和经营效率等方面进行。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河北省农户对于农业保险产品作用等方面缺乏基本的了解,再加上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保险意识淡薄,尤其是经济条件落后的山区农民,甚至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可以帮助农户了解农业保险的功能、参保和理赔程序,消除农户的侥幸心理。宣传农业保险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各保险公司的保险站,或下乡举办农业保险答疑的方式边营销边宣传农业保险。在宣传工作中,尤其是对于采用强制性保险形式的农业保险,准备阶段农民的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好,让农民懂得农业保险不是乱收费,而是一种为了实现风险转移的投入,而且各级政府会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可以通过介绍试点地区开展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让农户通过实实在在的例子了解到农业保险带来的好处;三是对村干部或村里影响力较大的人集中办理农业保险培训班,让这些人对其他农民产生辐射作用。
(二)外部环境方面
1.扩大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农户保费负担。目前河北省已经推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比例虽然有的高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但是河北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险金额低,补偿的总额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另外,能得到政策补贴的险种仅限于以上几种,补偿口径还有待扩大。因此河北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重点应该扩大补偿的广度,不仅对农户补贴,而且要对开办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和相关部门有关农业保险业务给予补贴或税收减免,从而调动农户投保、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2.加大保费的资金来源,解决资金瓶颈。对农业保险增加政府资金支持能够调动投保人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但目前中央财政和河北省地方财政均无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其提供太多的资金支持。因此要扩大保费的资金来源,解决资金瓶颈。具体方法有:一是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二是鼓励与农业有关的企业承担一部分保费,比如种子公司。种子公司对购买其种子的农户替其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费,这样对农户和种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公司都是有益的。农户可以得到减轻保费负担的好处,而种子公司可以借此对自己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增加种子的销售量,增加总利润。三是可以参考上海安信公司“以险养险”的模式,来支援农业保险的发展,适当降低农业保险的费率,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
3.成立专门的风险损失评估机构,提高赔付的公正性。农业风险发生后,合理理赔的前提是做好风险损失评估,这关系到理赔的公正与公平。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风险损失评估机构,是做好风险损失评估工作的有效途径。风险损失评估机构组建时要独立于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这样在评估时才可以免受保险合同任何一方的左右,才能对损失程度做出客观的估计。另外,风险损失评估机构的人员构成应严格要求,必须具备损失评估的专业技能,对于不同的险种应该成立不同的损失评估小组。小组的人员构成必须考虑专业的互补性,可以由保险、评估、农业种植或养殖的专家构成,这样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应制定风险损失评估机构的道德约束机制,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降低承保成本。造成河北省农业保险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河北省农业生产分散成度大,土地条块种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保险公司在承保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高地区相同面积的农业保险时,在承保、核保、理赔等环节要付出多出几倍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所以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降低保险成本的有效措施可以考虑依托农业生产合作社、村政府以一个自然村或以一个乡为承保单位实行团体保险,每个承保团体设置一个协保员负责日常承保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保险成本,并且可以利用协保员对投保人的了解,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性,防止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5.划分承保区域,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河北省农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农业生产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产业优势各不相同,所以河北省各个市、县的保险金额、保费补贴、险种也应该根据这些差异有所区别。可以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河北省136个市、县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农业保险承保区域,在农业保险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地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方政府的财力水平、农户支付保费的能力确定不同的保险金额、保费补贴、险种等,以适应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廖文龙.新农村建设中广西农业保险供给不足问题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2010(6)
2.施红.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保险公司激励机制研究[J].保险研究,2010(5)
3.段学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纵横,2012(5)
4程培国.新疆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0(12)
5.杨玉民.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庹国柱,丁少群.农作物保险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1994(8)
7.侯玲玲,穆月英,曾玉珍.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及其对农户购买保险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0-10
2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10-14
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11-01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1-27
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07-19
中国农业生产问题11-13
调整陕南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与对策07-27
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09-29
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12-12
新中国农业发展史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