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现代职业素养有机融合的意义与途径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分析

(一)国家层面

各项举措出台,要求高校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各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其人生和职业的双重发展。

(二)学校层面

教育理念偏颇,重技能轻人文。据调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大都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在人文课程的开设方面,往往只有《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程,且一旦遇上专业课程安排较紧张的问题,则形成了人文课时开时关的随性局面,安排无系统性、连贯性。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更因为专业教师资源不足、无标准的课程体系、无统一的上课教材等诸多因素,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直接忽略,或仅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存在。

(三)学生层面

学习意识不强,人文底蕴较欠缺。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大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加之,现在的“00后”学生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重视都不够,人文底蕴较欠缺。通过对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18级不同专业上课班级近300名大一新生的课堂随机调查,发现完整看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0%,对于一些常见的文学性知识点也知之甚少。

二、高职院校现代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职业素养的定义与内涵也有所区别。有学者将职业素养分为基本素养和高级素养,其中高级素养要求具备“团结合作、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等素质。这些素养正是现代企业的岗位要求与考核标准,是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都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培养,更应注重其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职业生涯作为每一个毕业生必将经历的人生阶段,培养好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变得刻不容缓,但就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过于关注市场需求

很多高职院校常根据市场的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却忽视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根据2018年湖南省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分析,湖南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初次就业率高,但进入企业后流失率也高的“双高”局面,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后缺乏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与发展方向常感到迷茫,对于职业道德的概念较为模糊。据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33%,与2016届的34%基本持平。其中,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同时期本科院校的23%。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方式单一

教师“理论灌输+案例分析”的常用式教学模式不仅不符合差异性教学要求,也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即使有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基本也是将其依附在理论教学的各个阶段,不成体系,只起到理论验证的作用。对此,现代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急需创新模式探索更多更好的教育方式,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师资建设注重专业技能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路人,但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考核,更多关注专业背景、就业背景,对职业态度、价值追求的要求不太看重,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及其有限。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普遍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与自己最初对本专业的认识相差较远,而无正确职业引导的教育背景,让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想法动摇,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本专业内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无法实现所学到所用的价值转变。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素养有机融合的意义探析

教育部2006年14号文件明确指出:我们职业院校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娴熟的职业能力,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众所皆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所包括的传统文学、传统服饰、民间技艺等众多精粹中蕴涵着现代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对此,以传统文化知识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以人文和职业品质养成为中心,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职业素养的养成两者深度融合,具有极大的意义。

(一)突破了传统的以人文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在两者具体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以文本知识为基点,以经验提炼为媒介,根据不同专业职业素养的不同需求,摘选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模块进行讲解,如市场营销专业,我们可选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传统文学经典篇目进行讲解,从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分析中,得出:了解对方性格特点、说服力充分、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等与人沟通的相关技巧,做到因古而知今、借古为今用,丰富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人文素质课堂,打破了传统文化或职业素养分开授课的单一教学模式。

(二)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衣冠服饰,我们更偏向于讲解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演变、制度、审美,其用意更多地是想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与美感,而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素养两者的融合,让我们现在更倾向于中国传统服饰与传统礼制文化,让学生们认识到:在古代,我们古人就会因为不同场合的礼仪需求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对此,自然地将其引申到现代职场服饰的穿搭礼仪。不仅仅再是几张图片让同学们一看而过,也不再是一段纯文字的理论教学,而是将“审美+理论+实操”巧妙结合,很好地提升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让同学们重视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其传承。

(三)实现了人文修养与职业素养的双重发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受“实用主义至上”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重技轻文”,一味地强调职业技能化课程和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学课程以及现代职业素养短期内无法见效益的课程,基本是不开设,或者开设也是两者选其一,所安排的课时也是少之又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鉴与现代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将文学知识与职业素养相融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既节省了两者分别开课的课时需求,又最大程度地缩短了两者从学到用的过程时间,有效实现了学生人文修养与职业素养的双重发展,适应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素养融合的途径研究

(一)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素养的“融点”“触点”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到现代职业素养培养的过渡,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寻求两者互通的“融点”与“触点”。如传统服饰版块中,我们可以从春秋时期帝王冕服的文化内涵以及重大仪式专用的穿着场合,归纳出中国传统服饰“规整严肃的秩序美”这一艺术特色与“三紧七不”的穿搭要求,从而触发出现代职场正式场合正装的穿搭要求与“三色”原则;又如从中国民间技艺皮影戏表演南方注重于动作的细化、北方讲究团队协作的差异比较中,引发现代职场职场敬业乐群的重要性探讨,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采用由“赏”艺术到“悟”素养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精选的典型代表作品进行鉴赏,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美学意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取得历史成就背后所蕴藏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精神,如民间技艺中陶瓷的集大成者“瓷母”,又称为“各种釉彩大瓶”,它之所以让世人所惊叹,在于古代匠人制作工艺的高超,以及他们专注创新这一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学生从看作品视频到谈感悟,完成由赏艺术到悟素养的教学过程。

(三)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挖掘传统文化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素养的自然有机融合。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技艺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选取了皮影戏、陶瓷、剪纸作为典型代表,以其中的剪纸为例,通过《采胜》这一古典诗歌的诵读与问题导入、剪纸非遗传承人典型案例的讲述、学生课堂剪纸的现场体验,其旨在让学生从这一系列的课程活动中感悟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将这一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有效传递给学生;将教书育人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赏析、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三位一体有机融合。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国家与时代的共同需求,现代职业素养则是学生职业生涯必备的基础素养,也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高职院校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从分析来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合,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培养了综合职业素养,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值得各大高职院校深入研究与应用。

【相关链接】

职业素养包括以下方面:

1.职业道德。

2.职业思想(意识)。

3.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

4.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几千年以来继承与发展的文化精髓,它包含了文明礼仪、沟通技巧、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素养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领悟做人、成人、成才的道理,拥有敬业、专注、创新的职业品格,有效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职业素养,融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01).

[2] 原媛.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与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1):215.

[3] 赵慧.产业文化育人视野下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5(9):97-99.

[4] 李蓉,李存兴.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J].文学界,2012(5):349-350.

[5] 刘鹏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8(22):109-111.

[6] 曲文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7] 邓婷婷.高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传播力研究,2019(8):52.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税务管理模式转型与发展思考下一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