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之法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依法行政之法

读书之法

1、问题:出现阅读疲劳时,怎么办?

1. 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看40分钟左右,休息5-10分钟。不要让自己的精力耗尽,一定要注意休息才能阅读更长时间。

2. 我大致记录了阅读不同类型书籍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注意力开始分散之前开始休息,然后做笔记或思维导图。

2、不同种类的书的阅读方法

简单一点,拿三类比较典型的书为例,:

小说:不分类型以兴趣和精彩分级1-3,1最低,

1级,注意力20-30分钟左右。2级。1–3小时,大多数书籍3个小时内可以阅读完第一遍,如果超过3小时,一般

分休息一下,吃些东西,看看新闻,再继续。

3级。非常感兴趣,而且有充分的时间情形下,能1口气读完。上学时看武侠小说和

科幻小说能看一整天,除了睡觉、吃饭和上厕所都在看。

专业性强一点的书(教材、专业材料):

强迫自己能集中注意力20-30分钟(具体时间要看书的类型和当然的体力、心情)然后做笔记或思维导图,在重新清晰一下思路。有时会反复读上很多遍。连岳说过,喜欢读专业书的男人更有魅力。

畅销书:

不超过300页,不过于难懂,基本会在2小时之内阅读完第一遍。休息,看第二遍或第三遍,写简评,做笔记或思维导图。

3. 太难解释或专业比较强的书籍,可以用主题阅读的方式,一本看不明白就换别的书。

4. 实在看不懂的,先跳过去。

5. 准备几本不同类型的书,阅读累了,就换种轻松一点的书籍。

6. 如果是因为身体的因素,最好停止阅读,去看看电影、小说、玩玩游戏或者睡觉,让自己放松一下。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的情况下,阅读所能获取的信息量太小,还不如休息。

3、问题:如何筛选自己要读的书?

(1)阅读类型:经典和畅销书各一半。

一半一半的说法:(在李欣频的书中看到的):

可以安装一半是最新信息或是未来趋势的书,一半是老的,经典的书籍–往上往外跳跃,往下往里深耕。让你的从立足点起,往最老以及最新的两端延长自己 的智慧–然后从知识源头转换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想法。有些读过

的书可以安排再读一遍,人生阅历不同,想法也会不同。最主要的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

(2)阅读方向:每3-4年左右增加一个新的关注方向。

德鲁克提过一种方法非常不错,准备尝试一下:

20岁时德鲁克曾经是法兰克福最大的报纸金融和外交栏目的新闻记者,一个记者必须撰写许多题材的报道,所以他决心掌握许多领域的知识,至少做一名胜任工作的记者。他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学习国家关系与国际法、社会和法律制度史、历史和金融等。

在未来的人生中,德鲁克逐渐养成了习惯,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每过三四年,他就选择一个新的学科。例如,统计、中世纪史、日本艺术或经济学。要精通一门学科,3年时间的学习是绝对不够的。不过,要了解一门学科,3年的时间就足够了。

60多年来,德鲁克坚持一次选修一门学科。“这种学习习惯不仅为我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迫使我接触新学科、新学说和新方法,因为我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有不同的假说,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论。

(3)每月清单:一半提前计划好,一半随机.

计划好的书都是从待读清单找的,里面记录一些推荐好书,每个月固定读上几本。随机的书:去图书馆、书店看到的书、下载的电子书,顺手翻几页,如果有意思,就放在一个待读目录中,有时间就看看。还会准备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说或相关书籍,看难懂的书看多了就找本轻松的书籍看看放松一下。

(4)筛选方法

豆瓣友邻和朋友推荐:在豆瓣上关注很多读书狂和各行业的专家,从他们的书评、日记、广播中能找一些非常不错的推荐,然后顺手加入待读。认识了不少爱读书的人,看到好书会互相分享一下,然后加入待读。

豆列:在豆瓣能找到一些非常不错的豆列,然后针对某个方面做些横向和纵向的汇总,收藏加入待读。

书籍、杂志:在看书、报纸、杂志、新闻、Blog、微博时,经常会推荐或搜索一些书籍,顺手记录一下,然后加入待读。如果一本书写得非常不错,可以搜索一下作者,看看还有没有相关的作品,搜索一下。

各种排列榜:收集一些各种类型的排行榜,有需要就看看。

知乎:关注”知乎推荐”里面的问题。

随机:看到电子书下载、书店或去图书馆借书时顺手翻翻,有兴趣就看几本。

定期整理: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把定期收集的资料整理一下,进一步提练一下,加关键字归档,有需要的时候找来看看。

关注方向:控制几个长期关注方向和短期方向,尽量控制

6、7类左右的书籍在方向以内,剩下的乱看。

不同种类书籍的阅读方法

那怎样来读这些书呢?怎样让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呢?读书要做到五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就是指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思考;“眼到”就是指眼睛要紧盯着书本,不与别人交流;“口到”就是要读出声音来,还要学会把故事复述出来;“耳到”就是指耳朵要听见自己的读书声;“手到”就是指手里拿好一枝笔,旁边准备一本笔记本,要及时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那么,怎样把这“五到”结合起来,取得好的读书效果呢?下面就给大家来介绍介绍:

1、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这类百科知识方面的书,我们可采用略读加默读的方法。眼睛看书的速度可以快一点,就是抓住知识要点,把知识读懂记牢就可以了。读完后想一想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听,这样就能把知识记牢了。

2、读故事类的书,同学们可以每天读一至三则。如《安徒生童话》,翻开目录如果有42个故事,计算一下,如果每天读3则,14天读完。这样有了计划,就要坚持。当然有的童话书故事少一点,那么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了。每天读完后,要把故事的大概内容讲出来,讲给爸爸妈妈听,讲给同学听。这样就巩固了你读的知识。

3、读成语故事书,方法与读童话书一样。读完后,我们要知道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另外,读成语故事,我们要把语文书上每个单元里的成语结合起来,如果你刚好读到了这个成语,可别忘记在上课时讲给同学们听哦!

这些故事中有很多好词好句好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以同学们应该把它们认真摘抄在笔记本上。可以这样来写:先写故事的题目,再在下面写好词好句,如果是成语,除了把这个成语写下来,还可以把它的意思也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久,你一定会发现你已经读了很多故事了,积累了很多成语了。

还可以把读书卡片制作成各种有趣的形状,如毛毛虫,在每节身体里写一个故事的名字,毛毛虫长得越长,就说明你读的故事越多。还可以做成苹果树,把故事的题目写在苹果里,树上的苹果越多,说明你读的故事越多。 .4、如果读作文或诗歌、散文,可以采用“三诵”读书法,即朗诵、默诵、背诵。就是把好的段落背下来,想一想可以用在平时的哪种作文中。对于一些优秀作文,同学们还可以分类读,比如把作文分成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几类来阅读。在阅读同一类作文时,还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如果是写《秋天的校园》的两篇作文,可以阅读后比较叙述的顺序、内容有什么不同,哪一篇写得更好。总之,在阅读作文时,要学会一边读一边总结归纳写作方法,如开头如何引入,重点部分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材,一个自然段如何围绕中心句写,又采用什么方法来结尾,来点明中心。筛选数目

第2篇:高考诗歌鉴赏之法

诗歌鉴赏的综合策略

之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鉴赏古诗,不仅可以使我们领略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同时,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有所增强,我想,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或叫它途径吧!

一是炼情。任何一首优秀的诗歌都是诗人内心独特的意愿与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是真挚情愫的倾吐,是真切感受的结晶。诗人可以超越时空,超越自我,不管是山水田园,还是沙漠边关,不论是民间疾苦,还是官场污浊,都可以用喜怒哀乐的情感提炼,织成色彩斑斓的云锦。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

惜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栏涕四流。

【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是在用忧国忧民的深情和对自身飘零的感慨,将看似无关的八件事物贯串起来,读后如闻其声,令人感动。要鉴赏本诗,就要了解诗人的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才能很好地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这种情感,才能“披文入情”,把握感情基调。

一些描绘山水田园风物的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通常爱用“像画一样美”来形容它,这是说客体,但关键还要看寓于客体中的主体倾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意味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山水诗同样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是神会。诗言志,所谓“志”,是指作者的意愿和心态,也就是诗中的神。它寄寓于形象之内,糅合于情感之中。没有“神”的诗,是不能真正称为诗的。而一首诗的意蕴不会是诗人赤裸裸的表白,让人一览无余,它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鉴赏古诗时应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领会诗中蕴含的诗意。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景色和感受,后两句写送别的嘱托:请辛渐带信给洛阳亲友,说自己虽屡遭贬官,却很坦然自得。但是作者表明自己的心迹时,只托出了玉壶冰心,而就因此比喻,使全诗情致深婉,末句也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在欣赏时,抓住最后一句深入体味,才能准确地体悟诗中的神韵。 三是悟境。把握诗的意境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因为许多诗歌的情与意需要通过意境来传达。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分析】诗人李白把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情意,巧妙地熔铸在如画一般的形象中,我们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图景中,感悟到深远浓郁、博大宽广的友情。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特别强调情、意、景三者的有机统一,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条重要标准。

四是想象。这点前面有所提及,因为诗歌讲求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诗人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话补充完整。请看卢纶的《塞下曲》:

风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分析】此诗写将军亲率骑兵,雪夜追击溃败敌人的情景,可是,是怎样追击的,诗中只写“大雪满弓刀”一句,这就要求我们凭借诗中创造的意境展开想象,才能充分理解诗中所显示的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的战斗生活。

五是品辞。一首优秀诗歌的内涵,离不开艺术技巧的传达。巧妙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鉴赏之余不仅可以体味到诗歌内蕴的博大与深沉,更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分析】诗的第一句中的“烟”、“月”是互文见义,其结构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杜牧在一句诗中,连用了“烟”“寒水”“月”“沙”等四种容易诱发人们孤寂、哀伤之感的景物,又用了两个“笼‘字联结,构成了一幅迷茫、暗淡的月色图。但景中寓情:寄予着一种凄凉、冷漠之情。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那种忧国伤时的深沉的情怀。第二句是承上启下的隽语,“夜泊秦淮”承上,使人联想到秦淮河畔,金陵城内六朝故都亡国破家相属的历史,也联想到江河日月的晚唐的社会现实。“近酒家”启下,引出后两句。三四句写秦淮酒家其人其事:商女卖唱。前人评论这两句诗“有一气呵成之妙”,而感慨亦在其中。诗人有意识地借商女卖唱来抒怀,用那个浅显而富有深意的熟典——亡国之君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指桑骂槐, 1

痛斥晚唐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迷恋声色,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可见后两句意在言外,而诗味无穷,是爱国忧民的千古佳句。这首堪称“绝唱”的七绝诗用语精当妥帖,词采清丽,画面鲜明。我们唯有通过品辞,才可以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蕴。

另外,由于诗歌音乐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还要仔细品味,反复吟咏,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加强对诗情诗意的领悟。

之二:读书诗中有哲理

读书,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读诗更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读诗这种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来阐发读书的道理就显得特别有趣。

读书的道理千条万绪,概括起来无非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以及怎样读书等几个方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和欣赏几首读书诗,体会下一诗中所蕴含的读书理趣。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写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而名满天下。在他所写的诗歌中有一首《己亥杂诗》是脍炙人口的:

虽然大器晚年成,捉荦(luo)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蓄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分析】这是龚自珍四十八岁辞官南归途中答儿子的诗。诗中指出,担当大事的人才,成名往往较晚。但是要想出类拔萃,全靠青年时代的刻苦努力。诗人认为,应该多阅读前人的著述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才能,千万不要把心思放在追求虚名上面。这首诗含义深刻,生动地阐明了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创作了近万首气壮语豪、风格雄浑的好诗。其中,有一首为《解嘲》的诗,是专门谈读书的: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

【分析】诗人在诗中说他在刚学会说话的幼年就酷爱读书,由于读书破万卷,几乎把眼睛都读枯竭了。

三、四两句一反前意,指出读死书将变成蛀书虫,还应该在书外多下工夫。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既要多读书又要了解社会人生的道理。

如果说,上面两首诗说明的是我们要读书以及应该读什么书的道理,那么郑板桥的一首读书诗,则说明的是该怎样读书的道理: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分析】诗人认为 ,读书,胸中要有“适主”,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即使读了很多书,也会像一个原来一无所有的暴发户一样,一旦有了很多钱,却为不知道该怎么花而苦恼。

同郑板桥这首诗异曲同工,梁启超也写过一首《给女儿的诗》:

吾学病爱博,用甚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凡百可笑我,此二无我如。

【分析】梁启超在这首诗中,总结了自己治学经验,坦率地说自己在学习上存在两个毛病:一是“爱博”,一是“无恒”。前者的后果是流于肤浅和杂乱,后者的结果是归于空疏而无获。他告诫女儿说,许多事情都可以效法我,唯有这两点不要像我那样。梁启超这首诗深刻地说明了:在博的基础上应该力求专,只有这样才能“升堂入室”,在学术上卓有建树。

之三:想象是诗词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诗词创作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艺术想象的范围很广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许多种类型。就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形式来说,大致有以下三种。

关联想象。即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例如晚唐诗人皮日休的《金钱花》诗:

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分析】花,本来是自然界的,因为像金钱,人们称之为金钱花。诗人目睹此花,把它和在社会上作交易的金钱联系在一起了。这样金钱花就不只是自然的金钱花,而是饱含着诗人感情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金钱花。诗人“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想到了古今豪门贵族垄断霸占了金钱财富,过着骄奢淫逸、花天酒地的生活,而贫苦的劳动者却转徙顿踣,啼饥号寒。金钱花你酷似金钱又有什么用!

·还有一种关联想象,彼此之间含有因果关系。吴文英《风入松》词,写暮春怀人,其中有佳句:“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凝香。”梦窗与情人寓居西园而后分手,对雨后天晴良辰美景,不免滋生惜花伤春思人的情绪,见秋千而思伊人,因蜂扑而念存遗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荛臣语)

换位想象。作者自我抒怀,笔锋一转,突然落到对方身上,写某人某物,就站在某

人某物立场上设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某人某物。

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分析】上片言妻亡故十年,而己眷眷之情犹萦萦于怀。孤坟千里,存者凄凉,人间地狱,无可传言。况霜鬓人老,即使相见也难于识认。三言两语,可见衷肠。语势婉曲,真情浓郁,用字沉痛,而音响凄婉,将切切情思表现俱足。然而东坡毕竟是大手笔,若如此写下去,岂不是单相思?下片宕开思路,驾起联想的轻舟,神游千里之外,“忽折到梦境,轩窗梳妆,犹是十年以前景象。”梦中会妻,妻妆如昔,相见竟无语凝咽,妙在无声胜有,强似絮叨千万语。结句虽回到现实,却又猜想月夜松岗孤坟中人依然哭得柔肠寸断。上片“我”思妻,下片妻思“我”,妻思“我”也是“我”思妻,一往一复,怀妻之情愈笃。

换位想象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运用得当,能够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再如李清照的《怨王孙》写她秋日里的一次游玩: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路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分析】人感受水光山色之美,觉得它可亲可爱;词人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最后三句写在沙滩上鸥鹭头也不回,像是埋怨人们早早归去。这种变主观为客观的换位想象,把人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水光山色和眠沙鸥鹭。

奇幻想象。这是受现实生活的制约而又超越现实生活的奇特虚幻的想象。其特点,思路奔突激越,飞腾跳荡,飘然而来,倏忽而去,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在写法上或托于梦游,或借助神话,或翻新典故,写古今未来之事,讲天上人间之理,挣脱现实对理想的束缚,抒发情怀,完善人格。以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为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恒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去由,恍惚使人愁。吓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分析】上片从月落发生奇想:今夕的月不知到遥远的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外还有个人间,在那里也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汗漫的天外,空虚无物,是宇宙浩浩长风吹动你照临人间,送来了中秋佳节?镜儿般的月亮横飞中天,是谁系你而不坠?常娥弃夫奔月,至今不嫁,是谁把她挽留?下片承“向何处,去悠悠”的探问继续设想:听人说明月经过无从可询的海底,真让人难以捉摸,郁郁生愁。那大海中的长鲸会不会把月宫中的楼台殿阁撞破?那蟾蜍是不怕水的,可玉兔怎么办呢?最后两句作全词总的发问与收束:如果说上述一切都使明月完整无损,安然无恙,那么为何你却渐渐成了弯钩呢?

全词以月落寄情,从表面上看,揭示了自然现象的盈虚消长之理,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一往情深和诚挚的关注,实际上寄托着家国风雨飘摇的悲叹之感。稼轩雅量高致,胸襟旷达,气象磅礴,故而词豪。虽言当世之事,然豪气犹塞沛于天地之间。

之四:感慨之处诗意浓

约客不至,访友未遇,都是生活中的遗憾,常人不愿提及。宋代诗人赵师秀和唐代诗人贾岛却别巨匠心,专挑人生遗憾之处下笔,留下了《约客》和《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先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分析】约请的是一位棋友,不知什么原因,不曾践约。诗人从傍晚等到天黑,从入夜等到夜半,也许诗人为这次约会准备了多时,他准备了优雅宁静的环境,他准备了相互切磋的棋技,他准备了好酒好茶。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友人前来,他期望有一个愉快的夜晚,就这样,他久久地等着,苦苦地等着,痴痴地等着„„那漫无边际的黄梅雨无法阻止他对友人的盼望;那满池塘热闹异常的蛙声,不能干扰他对友人脚步的聆听。夜深了,仍等不来客人的身影,雨落在心上,留下难耐的凄凉;蛙声盈耳,令人伤感,“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无奈之余,诗人不由自主地敲打着棋子,振落那本应预示友人前来的灯花,来化解自己心头的失望、孤寂和无聊。虽然这是一次失望的约会,可它却暗示了两个朋友约会时的美好情景,语短情长,耐人寻味。就是写无数次的成功约会,也不如写第一次的失望的约会更具艺术魅力。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分析】不知神交了好久,也许仰慕了多时,抱着希望,专程拜访,不料人去室空,童子看家,青松迎客。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吧,急切地问,隐者干啥?行踪如何?归期可定?谁知童子却答,山中菜药,“云深不知处”。一个“不知”,仅有的希望也破灭了。

这是一次失败的拜访,或许是事先不曾约定的一次拜访,或许是隐者为回避尘世骚扰而有意拒绝的一次拜访。然而,从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从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从生活与生活的碰撞,从人与自然的沟通来说,有哪一次访问比这一次更精彩更完美呢?遗憾的是,世人都知道贾岛是一位以“推敲”出名的苦吟诗人,津津乐道地锤字炼句方面取得的成果,却几乎忘了他在布局谋篇上所下的推敲工夫。我就不信,诗人一次都没有拜访到他心中无限钦慕的隐者?偶而一次不遇是有的,竟无一次会面就绝对不合情理了。为什么诗人偏偏拿一次不曾见面的拜访来作诗呢?是为了表达诗人寻隐者不遇的遗憾吗?我想,不是。诗人的用意是力图用

最简洁的文字来展现隐者的灵魂,避免了过多的对话;“不遇”,隐去了隐者的形象。诗人闭上眼睛、集中心力,阅读隐者的灵魂。那纯洁的童子、那宁静的青松、那高洁的深山白云,不正是隐者灵魂的化身吗?

或许,这位隐者根本就不是尘世所能寻访得到的,他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梦而已。

两首小诗抛开常人取材立意的方式,截取人生最具个性最为精彩的瞬间,展示鲜活的灵魂、表现生活的魅力,在人生遗憾之处开拓了浓浓的诗情,给生活、给艺术、给人生都增添了新的情愫。

其实,生活并不因处处完美才显得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无所不在的遗憾更让人迷恋。可见,在不圆满处的圆满,在缺陷处体现着完美,这不仅是生活的本质,恐怕也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之五:谈古代诗歌鉴赏的几个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古典诗词的文化基础。这一点属于“语文素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体现了我们平时语文学习积淀的过程。更何况古代诗歌流派众多,有不少佳句脍炙人口,还有的诗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做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由此可见,鉴赏内容,可以只就诗歌所给命题要求,紧扣住诗或词本身引发读者就形象(人物、景物),语言(遣词造句(用词、炼字),节奏韵律(对仗),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比拟、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等),表达技巧(虚实、象征、托物言志、正反、抑扬、衬托、离合等),还要分析典故的作用(一定是家喻户晓的),思想内容(咏物、哲理、爱国、写景、送别、言情),进行主观审美意识的活动。

命题方式有三种可能:一是综合考查题。也就是说,就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二是单一命题。仅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对此作简要分析。或就形象,或就思想感情,或就语言艺术,或就表现手法。三是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直接让你写一段赏析文字,谈你对它的认识或评价。

所以说,要“赏”出东西来,就有一个切入角度问题。考生必须仔细认真的研究命题者的意图:是从哪个角度来考查的?所设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然后从这些设题点入“口”下笔解题。我们可以从命题给出的作者,题目,诗文或词(文字)等已知的信息,试作如下推断:

从题目上看:明确原材料所写内容。

从作者看:明确思想风格样式。

从正文看:挖掘语言艺术特色。(语言——手法——修辞——炼字——情感)

在此基础上,还要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一定从分析语言入手,完成下列思考。(不要盲从,对号入座,问啥答啥,想好再写)

1.炼字遣词名句。2.何种修辞方式?3.找准咏物性质。4.解读蕴含深意。5.体悟寄情言志。

6.挖掘思想内涵。7.用典作用赏析。8.类别风格流派。9.意象意境特点。 10.形象含义何在?

古代诗歌的鉴赏内容非常广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建议同学们最好从朝代入手,选取每个朝代具有代 表性的诗人及代表作品进行赏析;还可以按思想内容的分类进行赏析(咏物的,哲理的„);还可以按风格流派进行赏析。当然了,重点还应该放在咏物诗和哲理诗两方面进行积累。因为这两者既有形象可言,又有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当然了,思想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

•盘点古代诗歌中有特殊含义的意象

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梅花——是孤傲、纯净的象征

莲(花)——往往借其表达爱情

草木——往往以其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松(树)——坚贞高洁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望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

蝉——比喻品行高洁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

鸿雁——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愁思

第3篇: 佛法是不二之法

今晚想与各位讨论的是如何整体认识佛教的问题,并希望从宗门(禅宗),不二法门的高度去认识佛法与宗教的关系,佛法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与精神文明(道德)的关系。佛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瞎子摸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认识要整体性,同时又告诉我们对佛教也要有整体的认识。不然要犯“瞎子摸象”的错误。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后来集结为三藏十二部。内容有权法、实法,权实截然不同。他老人家亦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立了一套对机说法的教育方法,就是对不同根基的人说不同的法,犹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对中下根器的人说权法,佛法比喻为化城、方便,即《法华经》喻说的羊鹿牛三车(乘)。对上根利智的人说实法,这个实法就是不二之法。唯独这不二之法代表了释迦牟尼的根本思想,因为不二之法直指宇宙人生的真相,直接解诀千古生死之谜。释迦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大觉”,大彻大悟的就是这不二之法,故体悟不二之法就是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古往今来很多宗教家,哲学家,思想家所追求的真理,虽然他们各有见地,阐述了种种颇妙的思想,但不能不无遗憾地说:从宇宙人生真相的层面来说,都只得其一隅而未能观其全貌,佛典喻为“瞎子摸象”。

佛祖告示我们:宗门不二之法和教下权法截然不同,权法教下要断烦恼,不二之法针峰相对说“若欲解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志公《大乘讃》);权法教下说三大阿僧祈劫修持成佛道,不二之法说“修行恐落断常坑”(永嘉《证道歌》),“佛是大杀人贼”(德山语)。

佛灭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南传入东南亚,称声闻(小)乘佛教。北传入中国等地,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与小乘历史上也有相互对立,小乘说“大乘非佛说”,大乘说“小乘是焦牙败种”。中国佛教一千多年来,宗派林立,有西藏密宗,汉地有所谓的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论宗、慈恩宗、天台宗、贤首宗、成实宗、俱舍宗十大宗派,各宗派因所列的宗义与指归而引起的对立,孰是孰非?翻译过来的经典浩如烟海,清末等明初的《频伽藏》多达8000多卷,就经论内容,有时说有为,有时说无为;有时说空,有时说非空;有时说不了义(权法),有时说了义(实法),使人如堕迷宫。有的学者如欧阳竟无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佛陀究竟是人还是神?不可思议的神迹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怎样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是否能透过历史的重重雾霾,还佛法的真面目?这是本讲想与各位讨论的问题。

当我们走进烟雾缭绕的佛殿,见众多的善男信女在佛像前顶礼膜拜,或祈祷消灾得福,或祛病延寿,或早生贵子,或生意兴隆,或诸事顺利„„有的说是佛菩萨显灵,因而久病得愈,故更为虔诚。这是佛力加被使其久病得愈吗?这是佛法吗?人们不禁要问:不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同样有庄严的教堂,同样有许多的

信徒在宗教主前顶礼膜拜,虔诚祈祷,同样有信徒说不可思议的神迹使他们久病霍愈吗?

试举一例:一位久病百医无效的的基督教女信徒,她坚信朝圣城耶路撒冷,主耶稣定会使她的病不治而愈,她怀着极度虔诚的心态,不辞万里,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当她望见日思夜想的圣城时,感动得跪倒在地哭泣起来,又战战兢兢进了圣城,几乎是爬进了教堂,更激动地匍伏在主耶稣的十字架前,当她用颤抖的手,摸触祭台一刹那间,她的病霍尔而愈。

这是主耶稣的神力吗?并不是。

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治疗,因为她深信主耶稣会使她的病好,当她从家出发,一直到用颤抖的手触摸祭台的这一段时间,是一种心力集中训练过程(只是她不自觉而已),而到了触摸祭台这一刹那间,是心力高度集中的顶点,确实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病愈只是千百种效应的一种而已,这是现代心理学家、医学家早已说明的问题。这种效应不管是什么宗教都是相同的,各宗教首先强调“信”,信则灵。佛教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愿行”;基督教说信上帝,信主耶稣,伊斯兰教说信真主阿拉,故宗教徒易产生效应,从这层意义上说,越迷信越有效应。各宗教的殿堂造得巍峨庄严,使人感到崇高伟大,加之殿堂之布置,宗教活动的仪式、音乐等都使人强烈的感染到一种宗教气氛,使人不知不觉感到自卑、丑陋和宗教主的伟大和圣洁。这一切都加深了对宗教主的信仰。毋庸置疑在这种圣洁的气氛中是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且对那些在人生旅途上彷徨、迷茫、无所适从的人是良好的安抚剂。

自然,倘若对一根木头或一块石头虔诚地礼拜祈祷,深信它是万灵的神,同样会起到某种效应,效应也是随着人的信心、心力集中程度不同而不同(催眠术暗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佛教高僧永明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也早说过:“卧冰鱼跃,寒林抽笋,非神力也,乃心力也。”《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但这与佛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佛经记佛对五百商人说因果,说布施福德,舍一可得万,说人生无常,“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要为来世培福,守五戒、行十善可升天道,商人根性的人必然盘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财富,妻子是带不走的,可带走的是善恶业,多种福田,现世得安乐,来世可不失人身,甚至可升天道,故信受皈依,佛陀堂弟难陀前期正是这种“为欲修善”的典型。

这是否是佛法?这不是佛法,这是佛陀针对商人根性的人所设的方便教化。梁武帝集一国的权力,造寺度僧,甚至几度舍身出家,以为功德无量,达摩针峰相对地说,无功德,乃是人天有漏小果。永嘉《证道歌》说:“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佛法是究竟不二之法,有漏福德都是不究竟法,故说不是佛法,从现实意义来说,佛劝人布施,使人不执于财富,为社会穷

人办些好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守五戒,行十善,使人改过从善,有益于世道人心,对稳定社会、起了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

佛陀四十九年说大小乘,二乘修道阶梯为四谛十二因缘,所证者阿罗汉果,辟支佛。大乘以三学五道,六度万行,为修道阶梯,所证者十地等妙二觉。

这是不是佛法?这同样是权法,不是佛法。

三乘亦是法华会上有名的羊鹿牛三车之喻(三车即三乘,喻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乘)。佛视众生犹如赤子,众生贪着五欲(财、色、名、食、睡),不知三界犹如火宅,故佛陀权设羊鹿牛三车,方便诱化众生,离苦得乐,出三界,羊鹿牛三车比五欲更好,故众生愿弃五欲而登三车,此所谓以贪出贪,亦不过是针对我执贪心所设的方便法门吗?故六祖说“羊鹿牛权设”(《坛经•机缘品》)。

为什么说以上说的都是方便权法,不是佛法?

佛菩萨保佑,是为我,商人根性为欲,修善布施为我,乃至羊鹿牛三车也是为我。法华会上佛陀开权显实,“十方佛土中,无二亦无三”,明确扬弃了大小三乘。《法华经》又说“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三乘。”《楞伽经》又说:“三乘皆以方便,无有实性”,“无有佛涅槃,亦无涅槃佛。”《华严经》云:“而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涅槃。”《华严经》又云:“实无菩提,也无涅槃,而众生妄谓诸佛有菩提涅槃。”《大集经》云:“凡愚之人有如是分别戏论行,此是生死,此是涅槃。”黄蘗《传心法要》云:“言化城者,三乘十地等妙二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大般若经》卷八十六佛说:“修四谛、三十七道品、三解脱、十地、乃至断烦恼成佛道皆是戏论。”佛说“诸法无我”以破我执,而以上一切为了我,恰恰加强了我,有我就有能所,有能所就是二法,不是究竟之法。三乘说禅定解脱,谁禅定?谁解脱?无不是“我”禅定,“我”解脱,故六祖答印宗“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金刚经》也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彻底否定了教乘权法。不二之法广见于大乘经典,如《大般若经》云:“善现白佛曰: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色无缚无解,受想行识性无灭,故无缚无解。”《诸法无行经》云:“贪欲之实性,即是佛法性;佛法之实性,即是贪欲性!”“贪欲与菩提是一而非二。”《大宝积经》云:“诸佛法与凡夫法无有胜负差别之相”,“一切法如,与佛真如无二无别,非一非异。”

佛法核心思想是无我、空、无常三法印,三法印即一法所印,通达无我即通达无常、空。佛陀“夜睹明星成大觉” ,就是彻悟宇宙万物及人生,无不是缘起性空,由缘起明无我、空、无常,如《中论》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即“不二法门”。

然则佛说“诸法无我”,何以要说三乘十地众多方便法门?

因为众生根有利钝,佛陀不得已,权立化城,黄叶止啼,此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入佛智”才是佛陀四十九年说法的终极目的,此即《法华经》

所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倘如直示“佛之知见”,中下根性的人未免疑谤;正如佛在法华会上说的“疑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大宝积经》也说:“恐生惊怖,隐覆如是甚深之义,但以杂句绮饰文辞而为演说。”《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也说:“为将获初学心,故隐甚深法不为说。”《法华经》云:“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为说甚深法,令其闻者不惊怖。”故不得已,方便提携。又如《大般若经》记跋陀罗说佛是大惑乱,因为佛“不见少法是生死往来而说往来,如我意者,唯有如来是大惑乱”,佛回答说“善男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诸法如来于无我中乃至无有生死往来随世俗广说,众生等亦无有少法,名为涅槃。”《阿差末菩萨经》云:“五浊之世甚难开化,当分三乘,开化诱进,然后能入无上大道。”因此佛弟子如果离开了“悟入佛知见”这一大事因缘,把方便当作目的,那就如俗言“出丧忘记棺材”了。遗憾的是:从历史至今,众多的佛弟子,恰恰忘记了这一大事因缘。然则什么是“佛知见”?就是体悟缘起性空;体悟“诸法无我”(直下无我);体悟“一切法如幻”,体悟“一切法皆是佛法”,体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六祖说的“佛法是不二之法”。亦即是《大般若经》说的“若能了知诸法无二,即能了知一切佛法”。《大宝积经》也说:“便知诸法但有名字,是佛智。”故《华严经》说“无尽古今,总不移毫念,须当如是信解、修行,名佛知见,入佛知见。”

有人问现在美国盛行“禅宗热”、“寒山热”,一些嬉皮士以为反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皆是佛法”,并从寒山诗中找到所谓理论依据,高唱所谓“虚无飘渺的禅,无处不在的禅”放纵恣欲,无所不为,不亦是佛法吗?不是“淫欲即是道”吗?

“佛法是不二之法”,难道佛法是诲盗诲淫吗?佛法令众生“入佛知见”,使人彻悟宇宙的真相,我与宇宙不二,然而觉悟的人是如何状态呢?佛是裟婆世界第一位觉悟的人,佛是如何行履的?继后衣钵代代相传的祖师是如何行履的?哪一个有嬉皮士的形态?嬉皮士只学得寒山的外相,而不体悟寒山的内涵,此乃东施效颦者也,斥之为豁达空,恶取空可也,此所谓下士闻空而放恣,嬉皮士之流“盍归乎来”!

青原惟信禅师说了有名的“三见”偈: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才是真见性者,真见性者,智与悲必定同时升起,亦即是悲智双运的大菩萨(菩萨请勿误解为寺里泥塑木刻的像,而是现实生活中发心度众生的人,决不是放纵恣欲的酒色狂徒)。“见山还是山”,故古德所说的“且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华严经》云:“知一切法无我,故教化众生无疲厌。”彻“一切法如幻”,“于无作道未尝废离。”《维摩诘经》云:“幻士为幻人说法。”此所谓上士知空而勤行。“见山还是山”,既我辈缘起此幻人,那么世人还是行人道,六祖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出家人行出家道,士农工商学士

农,行工商道,各行其道,各行其本份,请问嬉皮士之流行的是什么本份?

那么觉者与迷者行本份,是同是异?

觉者知缘起无我,一切如幻,知我身但缘起假合,以此幻身在人道行其本份,且以四摄行菩萨道,唤醒尚在迷道中的众生,此所谓晨钟暮鼓以醒世人,而迷者不知根身器界乃是缘起性空,以假为实,处处胶着,终生役役,如黑夜中虚生浪死汉。

然则觉者是否要持戒?

佛法最彻底解决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虽然持犯不二,但为度众生故仍严守戒律,此乃为人持戒,乃是大悲心的流露。

然则与不觉者持戒是同是异?

不觉者持戒,处处从我出发,我持戒,我得定,我发慧,一切为了我,我成就,我涅槃,我升天,乃至我成佛。此佛陀所以说不得已,为下根劣机开的方便法门,黄叶止儿啼而已。法华会上所以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方便说法,断佛道故”斩钉截铁!。觉者觉缘起无我,一切如幻,一切示现,示现持戒,示现度众生,故与佛同。此所以说佛者觉义,觉即众生是佛。

然而菩萨道持戒不同声闻、缘觉,可开可遮,既了“诸法无我”,一切为众生,遮也是为众生,开也是为众生,度众生即是发心,发心即是佛。经云:“与菩萨同事,尚作奸偷屠贩,淫女寡妇,靡所不为。”“先以欲望勾牵,后令入佛智”(拙著《文集·核心思想传入中国历史过程和影响》有详述宗门宇宙道德律超越人世伦理围墙)。一切为度众生故,这就是持犯不二。菩萨在在处处,皆不离道,遮也是为道,开也是为道,此所谓“纵横自在,无非道场”。美国所谓“寒山热”嬉皮士之流,可得同日而语吗?此不言而喻的了。

有识之士都认为,现在高科技急剧发展,人更成为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奴仆,人类社会显得纷繁混乱,更感到失落了自身。现代人产生了如何认识,把握安顿自身生命的疑问。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问一问:一个把无量劫以来遮蔽在眼睛上的雾霭一扫而光的人,并彻底放弃了向上祈求的欲望,他的内心即刻获得了极大的平静和自在,他的全部身心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而是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引导人们认识人类自身和宇宙,引导人们抵达人类智慧的山巅,又省悟到无山巅可到达,只是安立假名而已,人世间难道再有比这更完美的人生了吗?这就是佛教的全部意义。

陈世忠

1990年暮秋讲于华东师大

第4篇:为政之法教学设计

为政之法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的为政主张。

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举出几个孔子为政的主张,理解“欲速则不达”“身正,不令而行”包含的道理。

知道“千乘之国”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的为政主张是本课的重点。 在诵读基础上简单了解孔子为政的主张、掌握成语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孔子入世的目的是宣扬大道,改革无道的社会。孔子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6》意思是:人不能与鸟兽同群,自己只能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如果天下有德政、政治清明,自己就不会参与变革社会了。孔子认为,越是乱世,贤者越应该肩负起匡正时弊、改良社会的重任。可见,孔子考虑的是世间众生,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自己才投身社会,变革天下。

二、识字、诵读

1、自由读,读出声,纠正难字读音

2、师范读,指导正确断句

3、指名读,检查字音、正确断句

4、字句梳理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动词,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乘,读作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乘。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所记载的城濮之战,晋文公也只七百乘。千乘之国,在孔子时期已经不是大国,因此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国:研究中国文化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习者都会产生误解。老子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政治,应该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的单位。所谓“诸侯就国”指的是中央政府下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封地)上去。 人:这里的人与民相对,指的是某个特殊阶层。很明显指的不是百姓,而只能是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

敬:一般用于表示工作态度,因而常常与“事”字连用。是指对“事”所抱的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

【译文】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定公的儿子,继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②何为:即“为何”,做什么。 ③举:选拔。直:正直。错:通“措”,放置。诸:“之于”的合音。枉:邪曲。 【翻译】

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

(3)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子说:“他身正,不用命令(就)行动;他身不正,即使命令(也)不行动。比喻关键在于自觉。

(4)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评析】

“欲速则不达”的观点是对的,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但是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官员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那就是坏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多化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许多人学习外语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渐进地苦练基本功,不去背记单词,也不去理解分析语法,一心只希望获得“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于是一些奸商便利用了人们的这一投机心理,制造了许多“快速掌握外语”的秘诀。其实这些秘诀唯一能起作用的只是能为那些奸商赚钱,并不能有效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外语。

又比如,不管是孩子或学生,还是家长或父母,总希望他们的学习能很快进步、成绩能迅速提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尤其是在上到高年级的时候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把以前学过的低年级的教材也重新学习一遍,才可能真正提高高年级的成绩。 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详细介绍,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5、小组读,争取熟读成诵

6、神奇的汉字

直:与课文中“举直错诸枉”一句紧密结合。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7、诗歌赏析

诗家为政别,清苦日闻新。乱后无荒地,归来尽远人。宽容民赋税,憔悴吏精神。何必河阳县,空传桃李春。

寄监利司空学士

教学研讨

孔子提出“欲速则不达”,成了至理名言,是指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反而达不到目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举例证明来进行。在举行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欲速则不达”。相关例子教师可以尽量往学生日常生活上引,例如:拔苗助长,例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俗语,例如过马路时,越是要赶时间越容易违反规则出事故等等。

教学反思

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犯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选文的理解感悟,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第5篇:制度执行难剖析与解决之法

执行是制度的生命力,但也是企业制度建设中的大难题。制度为什么执行难?又该如解决?本文以笔者的制度建设实践剖析了制度执行难的原因,总结了解决之法。

制度执行难的原因剖析

第一,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制度执行环境和积淀。从社会环境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人治”色彩依然浓厚,潜规则盛于显制度,缺乏制度执行的社会环境。从企业历程看,大多企业或脱胎于国企或为改革后创建的民企,发展至今,尽管认识到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普遍缺乏可资传承的有效制度建设实践,企业制度执行“摸着石头过河”。再者,如笔者一样的制度建设者,普遍缺乏系统的制度教育、培训,缺乏系统的制度执行技能和经验,对其而言,制度执行不可谓不难。因缺乏执行环境和积淀而导致执行难,在制度建设初期尤为明显。因此,制度执行难有其客观因素,也是特定阶段的特定表现。

第二,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本身存在难执行的因素。制度本身难执行一方面是因为制度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制度不符合实际、内容有所缺失、职责不明晰、流程不通畅、规定不明确、缺乏表单、缺乏奖惩、修订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制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在规定不明确方面,很多制度常使用“定期”一词,看似明确,实则不明确,由于缺乏具体到什么时间,给执行者留下了不执行的空间。诸如此类看似明确实则模糊的用词往往会导致制度难执行。制度自身难执行的另一方面是制度不成体系。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体系,相应的,制度也应成体系,彼此之间相互支撑,才能完全执行,但实际上,由于制度制订的不同步,或制度之间的不协调,往往会导致一个制度的执行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撑,导致制度难执行。

第三,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认同度不同。认同是制度执行的内驱力。在制度执行中,不同的机构和人员在不同的时期对制度的认同度不同,不同的认同度影响制度执行。一项制度,往往是高层、管理机构认同度高,执行意愿强烈,辅助、协同机构、具体执行人员却出于各种原因对制度认同度较低甚至不认同,敷衍或抵制执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制度制订过程中沟通协调不足,导致辅助、协同部门不认同制度,敷衍执行;二是制度执行比原来要付出更多努力、损害既得利益(潜规则)、改变习惯,执行者不认同制度,抵制执行;三是制度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往往会出现成本增加、效率下降、部门或员工之间冲突、矛盾频繁、大量违规等情形,导致一些人甚至主要领导开始怀疑制度,降低制度的认同度,乃至放松或变通执行。笔者认为,利益是认同之本,利益不同,认同不同,只要存在利益区隔,就存在不同认同度,因此,不同认同度与制度相伴相随不会消除。

第四,制度执行难在于制度认知不到位。认知是执行的前提,认知不到位,必然带来执行不到位、执行难。从实践看,对制度的认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

1 / 5

方面,一是员工不知道制度的存在或知道的内容不完全。笔者曾于制度发布两周后到车间了解员工对制度的知悉情况,发现不知道的大有人在,即使知道的,也不全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员工看不到通过OA发布的制度,而基层又缺乏对制度的全面宣贯。二是由于知识、能力、岗位的不同,员工对制度中的具体规定存在不同的理解,在执行中出现偏差。这种情形,在新人、新制度方面较为普遍。三是同一事项不同方面的规范分布于不同的制度中,如对销售合同的规范就分布于合同管理、合同评审、销售报价、订单设计、货款结算等不同的制度中,靠单一的制度难以形成对同一事项的全面认知,制度越多又不加以整理分类,这种情形就会越严重。

第五,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执行规划、执行资源配臵不到位。制度,总会有创设性规范。所谓创设性,就是原来没有而通过制度创设了新的权利义务、机制、机构、职责、流程、约束条件。不同的制度,创设程度不同,有的是实务的复制,创设程度较低,执行前后变化不大,这样的制度比较容易得到执行;有的制度创设程度较高。创设性规范往往缺乏实务支撑,没有经验可循,其执行和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资源配臵,需要对执行做出一定的规划。但实际上往往缺乏执行规划、资源配臵不到位,造成创设性规范执行就难。

第六,制度执行难在于缺乏检查、惩处。制度理论告诉我们,制度检查和惩处是促进制度执行的外部力量。但在实际中,往往缺乏制度检查,也做不到惩处。缺乏制度检查主要表现在检查机构、检查意识、检查规范三个方面。在检查机构方面,主要是组织体系不健全,检查机构缺失,制度执行几乎完全依赖部门和人员的觉悟。制度执行几乎在内部完成,没有外部机构的检查监督。在检查意识方面,一是缺乏检查意识,认为制度发布了,就会自动执行,不用检查;二是认为检查是企划、审计这样负有监查职责部门的事,不是各专业职能部门的事,推脱检查;三是怕得罪人,担心一旦检查出问题不好处理,从而不敢检查或敷衍检查。在检查规范方面,制度检查还没有形成一套像ISO9000内审、外审一样行之有效的检查规范,有时间、出了问题就查查,没有时间、没发现问题就不检查,检查方式、检查手段还比较简单,违章跟踪和整改不到位。不检查,就不知道制度是不是在执行,就不知道是不是在按照制度执行,执行中的违章就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整改,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修正。缺乏惩处,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没有罚则,没有规定违反了制度应受到何种惩处及惩处的标准,造成惩处困难;二是制度中规定了罚则,但在实际执行中不照章执行。依章惩处是制度权威和威慑力的重要体现,不依章惩处,必然有损制度权威和威慑力,影响制度执行。缺乏检查、惩处,既是制度执行难的原因,也是不执行制度的结果。

制度执行难解决之道

以上,从环境和历史积淀、制度本身质量、制度认同、制度认知、制度执行规划和制度检查惩处等方面分析了制度执行难的原因。客观地看,制度执行难的成因,有的不是企业在短期内能解决的,如环境和历史积淀问题;有的是与人性、制度相伴而生的,如认同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

2 / 5

的,如制度质量、制度认知问题、检查问题。因此,作为一个企业,解决制度执行难,不在于制度执行还难不难,而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化解了执行难,限制执行的消极因素,培育和张扬执行的积极因素。笔者从2009年从事制度建设,在解决制度执行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几年来,大力倡导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氛围,依章执行、照章办事成为企业和员工的主流诉求;修订、制定制度100多项,基本实现了制度对业务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制度体系,做到了有章可依;不断学习制度订立技术,总结实践经验,制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和保障,做到了有章能依;建立制度检查机制,加大制度检查力度,做到了依章奖惩。

第一,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

作为一个企业,在适应大环境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开展内部环境建设,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将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重点建设,出台了《规章管理办法》、《规章检查办法》、《制度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制度制订奖励规定》等制度建设的重要规章,为企业开展制度建设,建立和推行制度文化,营造制度执行氛围提供了制度依据、规范和保障;建立了以企业管理部为中枢以专业职能机构为主体的制度建设组织体系,明确了各机构的分工和职责,为企业制度执行提供了组织保障;企业高层积极倡导制度管理,将管理决策、管理意志转化为公司制度,通过制度贯彻高层决策;将遵守和执行制度作为企业的基础秩序,纳入员工的教育培训,引导员工自觉、自愿执行制度。通过近几年的制度文化建设和营造制度执行氛围,有章依章、无章建章、规章不适修规章,已经成为企业和员工的主流诉求。

第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高制度订立质量,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

健全的制度体系既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和结果,也是制度执行的前提和保障。总结和反思笔者制度建设实践,笔者认为,解决由制度自身质量所带来的执行难,应首先从整体上构建一个制度体系框架,对经营、技术、生产、采购、质量、成本、财务、人力等各方面及相互间关系有一个全面的制度安排,并根据紧要程度安排制度制订的先后顺序。然后通过3-5年持续的制度建设,形成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基本全覆盖、有章可依,满足制度执行的基本需要。

有了制度体系框架,接下来就要学习和掌握制度订立技术,保障制度质量。实践告诉我们,制度订立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制度质量之优劣和制度可执行性之高低。但遗憾的是,目前还缺乏一套可以指导制度订立实践的独立、系统的制度订立技术。笔者的体会,企业制度如同国家法律,企业立制技术如同国家立法技术,国家立法在语言、语法、条款顺序、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通用技术和规范,完全可以应用到企业制度制订中。笔者是将国家立法技术应用到制度订立中的实践者,也是获益者。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家立法技术,笔者乃至笔者同事订立制度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制度质量大为改观。在借鉴立法技术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和提炼制度订立实践,将有益的经验转化为技术规范并反哺制度订立。笔者是这方面的实践者。比如原因分析中所提到的“定期”问题,笔者就将“定期”具

3 / 5

体化为“年定月,月定日,日定时”,就是年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月份,月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日期,日内定期就要具体到时点,如此一来,执行的确定性增强,提供了检查标准。正是由于“定期”具体化,在笔者制订的制度中几乎看不到“定期”这个词,凡是需要定期的,都具体到了特定时间。像这样的技术,还有制度的全面性假设、制度必须要有罚则、制度要配套流程和表单、制度评审、制度生命周期管理,等等。正是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制度订立技术,提高了制度质量,增强了制度的可执行性,为制度执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有章能依。

第三、提高制度认知

认知才能执行。要通过制度公告形式多元化、开展制度培训等方式提高制度认知度,为制度执行奠定认知基础。可以通过局域网公告、企报刊载、公开场所张贴、车间部室内部看板宣示等多种形式,“广而告之”,将制度显性化,扩大制度的知悉面,让员工多途径了解制度。同时,对制度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编撰制度汇编,以电子版和纸版并行的方式予以发布,使之成为员工工作的必备手册,便利员工学习和执行制度。

开展制度培训,是提高制度认知和统一认知的有效方法。制度培训注重“二新”。一是新制度培训,由制订者为相关人员讲解制度背景与意义、基本规范、执行的基本流程、表单填写以及违反制度所要受到的处罚,以提高认知、统一认知。培训是制订者的责任,为落实培训责任,要将培训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项目,纳入制订者的绩效考核,避免制订者只管制订不管培训。二是新人培训。对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新任命的干部要实施岗前、职前制度培训。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制度是营盘,执行制度的人就是那流水的兵,其变动性比较大,尤其是对一些发展速度快、人才比较紧张的企业,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在新人任职、上岗前,要对其进行制度意识、基本制度、业务关联制度、制度执行方式方法的培训,以使其树立制度意识、了解业务规范和流程、掌握制度执行的基本要领,助其一开始就在制度规范下工作,就按照制度执行。

第四、编制制度执行规划,推进制度有序执行

编制制度执行规划解决创设性规范执行难的有效方式。所谓制度执行规划,就是根据制度要求和业务实际而对制度执行所做出的统筹安排。一是对制度创设项目执行先后顺序和时间的安排。制度创设项目往往并不能立即执行,也不能一步到位,这样,就需要对制度创设项目执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做出安排。如比价和年度招标,比价就可以先执行,年度招标则可以在年底或年初执行。二是业务梳理安排。制度设定标准,按照制度要求执行业务前,则需要对业务按照标准进行梳理。如《招标管理办法》对年度招标、集中招标的物资设定了标准,在执行前就应该按照设定的标准区分出具体哪些物资要执行年度招标,哪些物资要执行集中招标。三是执行方式的安排。制度创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执行的方式可以有所区别。如价格审查,受经验、人力、范围的限制,在初期可以以形式审查为主,主要审查价格形成过程、报审材料齐全性和规范性,而对价格是否合理不做

4 / 5

实质性审查,当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则可以开展实质性审查。四是执行技术、资源安排。制度不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也不提供具体的执行资源,但执行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配臵。比如要执行招标,就需要掌握招标的流程、技术,准备相应的招标通用文件,配臵相应的人员、办公场所和用品。如果说制度是目标,那么执行规划就是达成目标的过程、手段。编制制度执行规划并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步骤、方式方法和时间节点实施,可以有序推进制度执行。

第五、建立健全执行检查机制,加大执行监查力度,依章奖惩

执行检查,依章奖惩,是制度执行的外部机制。没有检查,就没有执行;不依章奖惩,就没有制度的威慑力。企业要通过健全检查机制,依章奖惩,有效促进制度执行。一是检查制度化,制定《规章检查办法》,规范和推动制度检查工作,为制度检查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二是检查职能化,将制度检查明确列入机构职责,明确谁管的制度谁检查,对于不履行检查职责和所管辖制度执行存在严重问题的实施问责,克服不敢检查、怕检查的畏难情绪和心理。三是检查方式丰富化,将检查溶于日常工作,随时随地以制度标准衡量业务执行;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随机检查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检查;利用ERP等信息化技术丰富检查手段。四是在坚持专业检查常规化的同时,加大制度综合管理机构——企业管理部的检查力度。通过参加专业机构检查和独立开展检查,既可了解制度执行实际情况,也是对专业机构制度执行和检查的监察,具有双重功效。五是依章奖惩。依章奖惩既是制度执行的结果也是制度权威的重要体现。执行优秀的,符合制度奖励条件的,按照制度予以奖励;违反制度,符合制度处罚条件的,坚决予以处罚,不姑息。六是公开检查和奖惩结果。公开是医治制度执行难的良方。要每月以《制度检查月度报告》、《奖惩公告》的形式公布制度检查情况和依据制度奖惩的情况。通过公告,表彰和激励遵章执制者,处罚和惩戒违规者,警告和威慑心存侥幸者、观望者。

5 / 5

第6篇:法理学之法的概念4

法的概念

(四)

1、关于实然之法和应然之法是哪个学科的研究范畴?(单选题)

A、 法社会学

B、 法经济学

C、 法哲学

D、 法心理学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C

2、《联合国宪章》颁布于哪一年?(单选题)

A、 1942.0 B、 1943.0 C、 1944.0 D、 1945.0

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3、《联合国宪章》的性质是?(单选题)

A、 国际条约

B、 国际法

C、 国家联合共约

D、 地区联合共约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4、下列能够说明法的现实属性的特征是:(单选题)

A、 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

B、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 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

D、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C

5、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个人以及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又称(单选题)

A、 法的本质

B、 法的目的

C、 法的价值

D、 法的功能

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上一篇:谷雨的诗句下一篇:弘扬红船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