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村工作制度(推荐7篇)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依法治村是当前法制工作的重,同时也是村民学法、用法、守法的需要,为了使村民适应当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新形势,掌握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现制订如下制度。
一、由依法治村领导小组组织村民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村民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二、分期分批分对象对村民、党员、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考试,组织相关的法律知识竞赛。
三、不定期的督促、检查依法治村的执行情况。
四、设立法律知识咨询处,向村民解释法律法规。
五、对法律意识不足的少数人,要予以重点开导,帮助使之成为知识法、用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六、开展依法治村、依法治家活动,提高村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运用法律武器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XX村依法治村小组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村,监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总数一半以上,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而, 依法治国的推进离不开依法治村, 只有实现了依法治村, 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本文从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村之间的关系出发, 对当前依法治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依法治村的对策措施。
一、依法治国理念和依法治村的关系
(一)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村的含义
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1999年3月,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写入宪法, 成为宪法原则。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主题, 并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我国提出依法治国, 目的就是总结过去经验教训, 加大制度建设, 减少人治理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实现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核心就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 赋予了依法治国新的内涵。
所谓的依法治村, 指的是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基层单位进行管理, 对基层干部行为进行规范, 从而加强基层事务活动的公开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进而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 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依法治村的实质和核心是村民自治, 其主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二) 依法治国和依法之村的关系
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村之间的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来进行分析。首先, 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农村法治建设的优良与否关系我国整个法治建设进程快慢。广大村民和村民干部懂法、守法和信法, 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和国家权益, 积极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如果农村法治的不健全, 那么我国就不会有健全的国家法治。其次, 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我国确立的基本治国策略, 任何的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农村地区的村民和村干部作为我国公民的组成部分, 必然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此, 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必然提出以法治村。最后,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可以确保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我国农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地区内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异, 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随之增加。只有通过依法治国把整个国家的利益格局进行整合和协调, 利用各种手段, 正确处理农民内部矛盾的同时, 加大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进而抑制源头上的矛盾, 在依法治村下实现个体利益的调和, 有效促使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当前依法治村存在的问题
(一) 村干部对于依法治村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
我国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能否成功, 基层干部是否严格执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是否带头遵守法律法规都将成为关键因素。村干部是国家体系中的“末梢神经”, 与广大农民“零距离”接触, 一言一行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众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对于村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后, 从立法上明确了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和地位, 村民自治的程序化规定更加明确, 民主自治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然而, 目前有的村干部对于依法治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对于依法治村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民主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 很多村干部依然沿用过去的方法对农民进行管理, 有些村干部的思想中还存在依法治村就是村委会搞自治, 就是依法对村民进行管理的旧观念。有些村干部对于依法治村制度, 对于宪法和法律实质缺乏应有的认识。由于不知法不懂法, 工作中长期乱作为、只求结果不按法律法规办事, 养成了简单粗暴的处事方法, 以为自己是“山大王”、是“政府”。“西安最牛村支书”葛七宝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 村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升
依法治村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村民法律素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提升, 但是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不同的地区的法治水平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依法治村的水平相对高, 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法治村的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大多都是忙于自己经济的发展, 很多农民外出打工, 对于村中的事务漠不关心, 对于自己的权利也不重视。部分农民正当权益遭受侵害的第一反应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崇尚于武力, 不懂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 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经常被拖欠工资, 拖欠者看中的就是农民工不会用法律武器。虽然有些村民也积极学习法律, 但是其学的都是和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 对于义务部分的法律条款却无暇去学。最终导致不能合法有效表达自身的诉求, 而是采取盲目上访、越级上访等非正常手段表达不满情绪。因此, 要实现依法治国, 需要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
(三) 农村的民主监督落实不到位
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的一项权利。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 村民的民主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更多是流于形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中的主要事务和重大决策要由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实行村务和财务公开, 接受村民的监督。但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该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些村干部故意缩小公开的范围和程度, 进而出现违法行为。近些年来, 我国农村地区贿选、挥霍村中财产等现象频繁发生, 其原因就是监督不到位, 村干部的行为没有受到真正的制约。
(四) 农村民主选举问题严重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石, 更是村民自治的源头。选举权利是民众最为重要的政治权利, 但是在农村地区, 很多村民往往忽视自己的选举权利或者是不正确的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一部分经济发达的村, 在村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选举过程出现了以利益的形式或者恐吓的方式获取村民的选票的行为, 进而利用在村中的权力获取不正当利益;部分村民外出打工较多的农村地区, 很多留守的有选举权的妇女、老人, 都不愿意主动参与选举, 随意将自己的选票投出去。这些行为使选举权利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也破坏了选举法的有关规定, 影响依法治村的进程。
三、促进依法治村的对策
(一) 加强农村地区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
农村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 “法不下乡”成为农村法治的困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 有必要在农村地区加大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 使村民的心中建立依法治国的大理念, 才能够有效的进行依法治村。一是要在农村地区加强培养法律人士的培养。在各个村中培养出法律人士, 让这些人向村民解释法律规范, 积极解决村民所遇到的法律问题, 在农村内部将纠纷和矛盾解决, 有效的缓冲村干部的压力, 更好的促使村民法律意识的形成。二是要加强对村民法律知识输入。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教育, 比如书报、说法节目和法治节目等多方面搜集生动的案例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让村民掌握法律知识, 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让法治理念深入民心, 扫除“农民法盲”和农村“法治盲区”。三是充分发挥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 要发挥其在村民中的作用, 在积极帮助村民认识到自己在村中的作用的同时, 明确自己对村中事务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真正帮助村民实现权利, 履行义务。
(二) 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
时代的发展, 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村干部在日常的生活中接受培训的机会的不多, 且自己能力不足, 无法有效的服务村民。加强对村民进行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同时, 必须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一是对村干部培训要形成制度。通过一系列定期的培训, 不断更新和拓宽村干部的知识,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二是加强对村干部进行运用法律知识能力培训。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士对村干部进行运用法律知识能力的培训, 促使村干部真正懂法、守法和用法, 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村民权益。
(三) 积极落实农村民主监督
我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和村民利益相关联的事项是要进行公开, 但是这种公开的水平高低取决于农村地区民主法治水平的高低。从目前来看, 我国农村地区的民主法治的水平并不高。因此, 要积极引导村民对村中事务进行民主监督。针对村中村民外出务工无法监督的问题, 可以采用网络的形式, 将村中的事务放置到网页上, 使外出的村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村中的事务, 避免出现村中事务无人监督的事件发生, 做到“让村民明白, 让干部清白”;针对在监督中出现问题的村干部, 要加大惩罚的力度, 纠正村官“以言代法”, 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 避免村中“恶霸”的出现。
(四) 规范和监督农村民主选举工作
选举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充分保障。针对当前的农村地区村民对自己的选举权利不重视的问题, 必须加强对农村选举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督。第一, 要积极对村民灌输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法律权利等政治权利的知识, 使村民清楚自己所享有的政治权利, 明确正确行使权利的重要性;第二, 基层政府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积极引导村民进行选举, 不能流于形式。针对农村中出现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等垄断选举问题, 要按照有关的法律加大打击力度, 力保民主选举公开、公平、公正。只有保障全体村民的合法选举权利, 才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也是依法治村的核心要义。
依法治村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基础工作, 只有依法治村做好才能够真正推进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 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才能够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 才能够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房亚群.浅析当前依法治村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10 (18) :213-214.
[2]徐民.浅议依法治村[J].法制博览, 2015 (06) :189.
8月14日,四川省什邡市元石镇箭台村。《小康》记者在这里发现,村民人手一套《箭台村村民丛书》。
该丛书是箭台村自筹资金,由村民委员会编写的,一套共有十本。这是一套面向村民的实用与宣传并重的小书,内容广泛,涉及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如《箭台村村民丛书之五——村规民约共遵守》中包括了常用法律条文、小区卫生管理制度、小区停车场物业管理服务规定、生活小常识100招,以及名人趣事等内容。
这是四川省推进依法治村(社区)的一个缩影。
为夯实建设法治四川坚实基础,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落地生根,营造全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和谐稳定法制环境,四川在全省深入开展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并以此推动依法治村(社区)在全省展开。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四川省的依法治村(社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涌现出了数个典型村(社区)。
村规民约,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都江堰市中兴镇九龙社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及道教圣地青城山山脚,距成都市55公里。
《小康》记者来到九龙社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齐的房屋,干净宽敞的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傍晚,不少老人沿着社区马路散步,球场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在运动。
在九龙社区的村头,树立有一块公示栏,上面是《都江堰市中兴镇九龙社区村民自治章程》。《章程》包括总则、土地的使用管理、户口管理与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社会事务管理和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等和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共8章,47条。
据悉,九龙社区现有村民1458人,设有社区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等机构。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先是由村党总支提议,接着“两委”干部走基层汇聚民意,再交由社区“两委”商议集体研究。经由党员大会审议反复修改之后提交议事会讨论形成草案,最终由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票决通过,形成正式的村规民约。
据悉,制定村规民约总共开了13次村民代表会议。经过反复的讨论,甚至是争吵,这8章、共47条的村规民约才正式形成。而在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中,九龙社区坚持以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使制定、公布、实施全过程符合法定程序,条文内容符合法律规范。
村规民约制定之后,村党组织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起好示范作用。另外,村委会还通过广播、短信、张榜、编印微故事和口袋书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村民入脑入心,增强执行的自觉性。同时做好监督工作,对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给予表扬,对违反规定的村民予以批评并督促纠正。
《小康》记者发现,虽然村规民约公示栏显眼地树立在村头,但却没有一个村民上前观看。一位散步路过的老人告诉记者,这些内容早就烂熟于心了,因为每一条都涉及到了自身利益,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一说法在老村支书那里得到了印证。“以前没有这些章程的时候,村里的卫生哪有现在干净,谁家的宠物在路上大小便,谁也不会去打扫。但制定村规民约之后,就有了约束,破坏社区整洁的会受到批评。严重违反章程的会进行惩罚。”
法律进村,提升村民权利意识
“村民的法律观念转变很大,现在会主动参与村务和镇务,甚至是市务。像中央严抓的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我们村做的可是一点都不差!”什邡市箭台村村支书易华对《小康》记者说,“现在村里开了会议,村民都会向村干部询问喝了多少水,用了多少钱。前段时间村里打算购买一辆巡逻车以维护村里的安全,需要用3700多块钱,这可是一笔大数目,所以村干部比较谨慎,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才决定购买。。”
村民热情之所以如此高昂,什邡市开展的依法治村(社区)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据什邡市民政局介绍,法制建设是依法治村(社区)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什邡市积极推进乡村普法“六个一”工程,即各镇(街道)依托司法所成立一个法治辅导站,一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一支法制宣传队伍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每户发放一张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
此外,什邡市还建设了“五个一”法治文化设施,确保每个村(社区)有一个法制宣传栏、一个法制报架、一个法治建设意见箱、一间法制书屋,一个法制宣传员公示牌。
在箭台村法律服务工作台账上,记录着许多村民通过箭台村法律明白人张大兵的调解,解决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如箭台村二组张大富租十组土地,现张大富不再租了,地面上有杂物没有清理,十组村民要求清理干净。经组织双方协商达成协议,箭台村二组张大富负责把十组土地上的杂物清理干净。
易华告诉《小康》记者,箭台村在拆迁的过程中,曾经出现村民住进了新房却不肯拆旧房的情况。为了让村民了解拆迁的合法性,村委会请了律师与村民交谈,但是村民仍不太放心,自己向其他律师咨询。经过了解法律知识,村民最终同意拆迁。
“如今村民遇到困难都会主动问法律明白人和驻村律师。当他们需要法律知识的时候,也会自己到法制书屋里借阅相关的法律书籍。”易华说,通过这些法制建设,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让村民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
村民学到法律知识之后,不仅仅运用到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中,也运用到了监督政务上面。
农村集体“三资”是村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什邡市通过健全完善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资源登记等有关制度,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确保三资管理规范化运行。目前,什邡市15个镇都建立了“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在资产核产、摸清家底实施委托代理的基础上,通过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向各级群众进行公开,群众通过查询平台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即可查询本村组“三资”管理情况,做到全方位、零距离监管。
依法治村(社区)为基层繁荣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从全省情况来看,我省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孙文表示。
《小康》记者获悉,通过开展依法治村(社区)工作,目前四川省各地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培养了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夯实了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省的基础,激发了村(居)民有序参与村(居)级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全面提升了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和水平。
同时,依法治村(社区)推进了村(社区)经济协调发展,使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城乡环境整洁优美,也营造了村(社区)文明和谐,风气良好,团结和睦的氛围,为基层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 / 余弘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紧紧围绕全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实际,通过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加快推进我村法治化进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推进依法治村,要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此,依法治村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施依法治村工作的根本保证。村支部统一领导全村依法治村工作,确保依法治村规划要求的全面落实。
(二)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
(三)坚持依法办事。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宪法、法律的正确实施。村委会、村小组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依法行使职权、履行法定义务。
(四)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关系,依法保障“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五)坚持民主法制教育与依法治村实践相结合。要把学法与用法、法制教育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全村公民特别是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我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治乡工作的需要。
三、总体目标
通过推进依法治村,保障和促进我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和谐平安许坊奠定坚实的基础。
——依法治理工作摆上村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社会合力推进依法治村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依法治村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努力建设法治农村,基本建立起科学、民主、高效的行政决策机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依法行政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
——保障法律法规实施的执法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制约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逐步形成。 ——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全村公民特别是村干部法律意识、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全民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深入开展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根据国家、省、市、县“六五”普法规划,结合我村实际,继续深入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诚实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全社会和全民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
2.突出抓好村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等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村干部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带头学法用法;青少年要以提高遵纪守法能力为重点,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守法行为的养成教育;企业经营管理
人员要以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为重点,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农民要以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维权能力为重点,在学习法律常识的基础上强化法律素质教育。
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继续推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考核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法制宣传教育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不断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巩固和发展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切实加强法制宣传园地建设、法制教育基地建设、法治传媒阵地建设和法律服务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二)全面推进依法,加快建设法治农村
1.继续推进村委会职能转变。依法界定和规范农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村委会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行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事业。
2.健全完善村委会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界定村委会和村小组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村委会内部决策规则。
3.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政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4.不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
(三)完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1.加强监督体系建设,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村委会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充分运用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监督及党内监督等各种监督手段,加强权力制约,确保公共权力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
2.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加强人民政协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监督。健全举报制度和举报网络,加强农村信访工作,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确保监督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完善村民自治,依法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保证基层自治的健康发展。
2.完善村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实行村事务公开,依法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全面推进农村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健全群防群治组织,维护农村治安秩序,积极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3.完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好单位事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围绕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抓住社会关注、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进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1.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根据乡党委关于建设和谐平安许坊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形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协调,以政法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会面、居民区和单位内部的防范工作为基础,以案件多发的人群、区域、行业、时段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大格局,做到“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协防抓合力”,实现运作高效、防范严密、控制有力、管理到位的目标。
2.健全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逐级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的协调领导机构,形成村党支部挂帅、各村小组联动、各方参与的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不断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3.健全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市、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专项预案,健全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应急救援机制,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五、组织领导
(一)依法治村工作在村支部的统一领导下,由村普法依法治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实施。
(二)普法依法治村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依法治村总体目标,确定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依法治村工作任务和要求,各村小组普法工作每年至少向村普法依法治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工作。
(三)村委会要把依法治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依法治理规划的落实。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明确目标和职责,并纳入领导政绩考评的内容,保证依法治村工作有组织、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四)村小组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并精心组织实施。
为了深入开展依法治村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建设宣传氛围,牢牢把握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和全民学法用法三个重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力争“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特制定本依法治村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依法治村”建设活动的重要性,把法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服务群众的实事来抓。及时调整充实“依法治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依法治村工作目标任务,做到措施落实到位,责任细化到人,依法治村工作的开展运转协调有保障。将依法治村工作纳入我村的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年工作计划。与各分工负责人员签订目标责任书,使相关责任人能充分明确各自责任。
二、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组织人员开展对开展依法治村,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宣传,要求六五普法领导小组将依法治村工作纳入2012的宣传工作计划中,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开辟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在各组及广大群众中宣传依法治村,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意义及内容,充分激发广大村民参与依法治村,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积极性,把依法治村的宣传推向一个高潮。
三、加强法治队伍建设
在村内选拔一批优秀的、素质较高的人员,组建依法治村信息员队伍,并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法治建设方面的知识,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使依法治村,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能深入到全村每个村民的心中,使广大村民能充分响应乡、村的号召,积极投入到依法治村,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中来。并建立有村民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对法治建设活动提出指导意见和监督法治建设活动的开展。
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在全村全面开展“六五”普法,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和认识,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在村支两委干部中开展关于政治理论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依法办事、依法治村的意识和能力;在广大村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另外,加强对流动人口等重点对象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水平。
依法治村工作是能否深入开展并扎实做好“平安新集”、“法治新集”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会精心安排每一阶段的工作,将各种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创建活动得以深入开展。
1、领导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各村级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落实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大人事、工作安排,较大数额财务开支,集体资产管理,社会稳定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搞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作好发展党员工作。
4、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5、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项工作。
6、支部班子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第六条村党支部建设制度
1、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认真总结党风党纪和目标完成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认识,改进工作。村党支部每年年终组织开展一次评先树优、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严格考核党员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对党员的年终考核与鉴定,由村党支部统一归档保存。
2、“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党课教育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1月、4月、7月、10月10日);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每月5日);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到二次(每月8日、18日);每季度应组织党员上一次党课(1月、4月、7月、10月10日)。党支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或遇特殊情况,可以随时召开相关会议,具体时间由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党员应按照标准按月缴纳党费。依照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组通字[1998]2号文件规定执行,对无正当理由长期不缴纳党费的党员,村党支部给予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超过六个月不缴纳党费的,按自动不愿上进的行为处理。
4、党员发展管理制度。发展党员必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按照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认真履行手续。村党支部要有计划地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按一职一备的要求确定培养后备干部,至少要有3名以上比较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做好领导班子的新老更替工作。
5、廉洁勤政治度。支部成员要做到“五带头”、“五不准”。即:带头履行党员义务,不准做特殊党员和特殊村民;带头清正廉洁,不依仗职权为自己或亲属谋私利;带头做人民公仆,不准贪图享受只顾个人利益;带头遵纪守法,不准违法乱纪。第二节村民委员会第七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代表全体村民行使职权。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换届选举。第八条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村民委员会要自觉维护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推行村级“四民主”,积极主动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并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工作。
2、按照党支部的总体部署,办理村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3、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经济活动,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5、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法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6、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和政策规定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协助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第九条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1、办公制度。每天按规定作息时间上下班,全年工作不少于300天。公休日或节假日应当安排值班。坚持在办公室办公,不在家中研究和答复涉及村务的问题。
2、会议制度。每星期召开一次例会,每季度一次总结会;特殊情况或特殊需要时,不定期召开“两委”联席会议,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就村中的一些重大事项进行研究。
3、自律制度。每月10日为村民委员会成员集体学习日。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正确行使村民赋予的各项权力,为政清廉,秉公办
规和政策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根据本村实际,召开支部会议提出决策方案;或者由村委会提出方案,报经支部同意后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讨论。(2)召开支部、村委联席会议,讨论修订决策方案。(3)由支部召集党员大会,征求意见,对方案进一步修订,然后形成党员大会决议。(4)将决策方案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第十七条民主管理
1、村集体资产(指集体土地、集体房产、集体企业等)的承包、出租、变卖等工作,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必须在严格遵守国爱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履行规定的四步决策程序,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
2、按照绣惠镇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农村集中计帐的管理办法的规定,本村所有村级集体财务活动纳入计帐中心统一管理。所有集体资金进入计帐中心村级帐户,所有现金支出从计帐中心村级帐户划出。每月的集体收入,报帐员必须于25日前按所开票据上的金额缴入计帐中心专户,并附报上缴收入明细表。
3、建立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推荐或选举产生,一般3人至5人。“两委”成员的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4、村级一切财务开支必须按照规定的批准权限进行审批,实行支部书记一支笔签字制度。一切开支必须由当事人(经手人)、村支部书记签字,并经村民主理财小组理财加盖理财公章,然后由计帐中心负责人签批后,方可由计帐中心会计审核并报销。第十八条民主监督
1、积极推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终召开一次评议会议,参加评议的人员主要是村民代表或户代表,可以扩大到18周岁以上的村民,评议对象为“两委”成员及享受集体承担误工补贴(工资)的其他村务管理人员。
2、健全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村务工作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由绣惠镇人民政府负责,审计事项主要包括:
3、建立村务第十九条村务和财务公开第十九条两公开一监督
1、村务公开要从农民群众普遍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村里的重大问题都要向村民公开。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方面:(1)本村享受补贴的人数和补贴标准;(2)从村集体经济中所得收益的使用情况;(3)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4)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5)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7)计划生育指标分配方案;(8)救济救灾款的发放情况;(9)村民认为应当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其他事项。
2、财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1)村财务计划及其执行情况;(2)各项收入和支出;(3)各项财产的购置费用;(4)债权债务;(5)各项收益分配;(6)水电费收缴特别是村干部的水电费缴纳情况;(7)以资代劳收入;(8)企业出租、承包费、农业补贴;(9)招待费支出、福利费发放;(10)干部工资补贴。
3、实行村务和财务统一公开日、质询日、接待解答日制度。统一公开日,即规定每年1、4、7、10月的15日为公开日,届时各村要按照规定的内容将上季度的事务和财务情况公之于众;统一质询日,定在每年的1、4、7、10月的17-18日,即在公开日两天后,村民对公开结果不满意或认为不实的,可以向村干部提出质询;统一接待解答日,即在公开日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对村干部不愿回答、不能回答和回答不能让群众满意的问题,由镇包城关办事处领导到城关办事处,负责接待解答问题。第五章村务管理第二十条印章管理。凡涉及贷款、承包、签定合同等重大事项须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的,要严格按照决策程序讨论通过后方可使用。换届选举工作结束10日内,上届党组织和村委会应当向本届党组织和村委会移交印章。第二十一条经济合同管理凡涉及村级重大问题或大多数群众利益的经济合同,必须先经城关办事处、镇司法所核准后再予以签定第二十二条计划生育管理
1、全体村民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计划生育服务条例》,按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知情选择的规定,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
2、持有准生证的夫妇允许生育子女。生育一胎后必须采取节育措施。第一胎为男的孩的不再准生第二胎;第一胎为女孩的,其母亲年龄达到30岁的可申请准生第二胎;第一胎为残疾的,办理有关手续后可准生二胎。不论何种原因,不准生育三胎。
3、本村及村内暂住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均属本村的计划生育管理对象。育龄妇女必须服从本村计划生育管理,自觉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孕情检查和透查。
4、严禁非法同居、未婚先孕、未婚生育和非法抱养、领养、寄养孩子。计划外怀孕的,必须引产、流产。拒做引产、流产手术的,交由上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处理。
5、不得藏匿外来逃避计划生育的人员,藏匿不报或由此造成计划生育外生育的,藏匿人承担相关责任。
6、积极协助工作人员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是每个村民的义务。严禁刁难、围攻、打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任何人都不得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假舞弊。
7、村民自治委员会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健全育龄妇女档案,定期公开生育指标安排情况。第二十三条村民建房管理
1、严格建房规划。按照市政府城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本村村民住房以居住公楼为主。公寓楼建设由村集体统一组织施工,统一办理房屋权属证书,需要住房的村民提出书面申请,按规定缴纳房款。
2、村民翻建、改建村内原有房屋必须服从村民委员会的统一规划。事先用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由村民委员会派员实地指定划线标高,并签订建设协议,方可施工。未按规划标准、故意超高或扩占建房户,一经发现,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拆除违章建筑。否则,将依据有关法律程序严肃处理。
3、村民旧房影响整体规划,应办理拆旧建新手续,必须先拆除后建设;暂时无能力翻建的,由村建房领导小组协调置换空闲房屋暂住,旧房屋必须拆除影响规划的部分。否则,将申请有关部门依法强行拆除。
4、因国家或集体建设征用需要拆迁的民用建筑,按有关规定补偿并优先安排住房。
5、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6、村民新建的住房,必须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和《房屋权属证书》,未取得以上证件的房产不受法律保护。第二十四条土地管理
1、按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属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耕地、林
人负责保管。
2、村民档案记录作为评比“星级文明”争创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参加评选。
对依法治村的内在观察
一 我们知道法治道路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和社会演进型两类。打开国门后,要“尽快”变革国内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应对外部的压力与挑战是使中国走上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关键原因。在政府的推动下,依法治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而依法治村,也就成为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为使农民“懂法”以推动依法治村的进程,政府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法工作,这种普法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福利引导型模式,即由国家组织人力、物力来开展普法工作,引导村民逐步依据法律这种“正式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十多年过去了,客观而冷静地看,农村普法取得的真实成效很难令人满意,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过于迟缓,不少“正式规则”并未如预期所料那样落到实处。村民的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只是本村法治建设现状的反映,我们不能单单指望村民上好法制教育课、听好法制讲座,依据教科书、宣传册上的概念去形成和增强法律意识。因为村民们更为关心的是“活法”、是“现状中的法”。当我们反观农村现状时,就会发现普法宣传与法治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书面法律”( law in books )与“实效法律”( law in actual operation )之间的严重对立。村民们读完了从“送法进村”活动中得来的宣传册后,将其束之高阁,照旧依据着许多带有传统法律文化色彩的民间规范来组织社会生活,来调整生产和生活中大多数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民间规范作为一种传承性极强的“非正式规则”是不可能短期内仅仅以一套书面上的、外予的、理念化的“正式规则”所能代替的。例如,在许多村庄,有关外嫁女待遇的民间规范明明与书本上的“正式规则”所强调的公正、平等原则背道而驰(外嫁女在村集体经济分配中常常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但仍然得到了相当多村民包括相当多外嫁女本身的认可,其在农村中也仍在有效的运作。 我们知道,与民间规范相比,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更具有优越性,更能够保证公平、民主的原则,也更能够保证村民的基本权利。但恰恰就是如此优越的法律,却无法较好的在农村得到实施,原因何在? 二 现代法律有效运作的前提假设一般是陌生人社会或个体主义社会。而在农村中,许多村民从出生、成长到终老,整个人生的过程中很少能够跳出一个“本人――亲人――族人”的有限的圈子,这个圈子是个地缘和血缘的双重封闭圈。土地仍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村民们紧紧的依附于祖上留下来的土地之上。即使在地处广州,一年生产总值超亿的村落里,村民们对土地还有着相当强的依赖性,村民们收入的一个基本来源是在土地上盖楼然后出租所得的租金。这相对于绝大多数的、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中的农民仍以种植业所得作为主收入来说只是换了一种“靠地吃饭”的方式。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局限在狭小的区域里,人流、信息流的运动半径都十分狭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外人的社会”。 至今,村籍仍然是外人进入村社难以逾越的门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血缘关系对村民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其依靠对血缘关系的认同来制约村民的行为;其以传统道德伦常为基本准绳,以血亲人情为基本取向,通常足以维护村社的基本安全和秩序。 在这样的农村熟人社会中,村民们对法律的需求是极其有限的。就算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农村里,尽管市场经济红红火火、外地人来来去去,但在本村人的圈子内,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封闭性以及文化观念的保守性、滞后性使得村民们的关系意识里仍旧与内地农村一样保持了一种以血亲人情为基础,追求平衡性的传统。村民与村民之间关系的建立往往还是立足于诸如“情大于法”、“公道自在人心”等一些传统的抽象的模糊准则之上,在追求伦理道德中的“义”时,常常极少会顾及到真正法律上的“正义”,即使在许多本应受法律调整的领域,村民们也往往坚持以宗法的儒家的“非正式规则”取代理性的可预见性的“正式规则”。村民们以“顾及面子”为出发点追求“人际关系和谐” 的心态普遍浓厚。在他们看来,要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依据伦理道德来进行教化乃是比依法治村更高级、更有效的手段。为避开外来的不通人情的法律,大家都愿意采用私了和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那么找谁来调解?村民们当然还是习惯于找家族组织或村长,而不会找“外人”。实施“村民自治”后,由于国家政权相对放松了对地缘的控制,从而使得农村中的家族组织又有所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长了农村中“调解”之风的盛行。由于在这种依据模糊原则的温情调解下,部分村民的权益极易受损,因此调解这一方式并不是所谓的村民们都“喜闻乐见”。由上可见,正是法律的“不实用”导致了村民对法律的冷漠,基于这种冷漠,若能产生对法律的信仰那才是怪事。然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 “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农村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没有达到使法律成为村民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时,以传统农村为场景的法治实现起来就会千重万难。而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变等是不能单单依靠法的发展就能实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把整个依法治村看作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要对那些非法律因素给予相当大的注意,例如政治的民主化、人际关系的合理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道德的提升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建设和维护现代化法治的前提和保证。 三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和解决在依法治村过程中“说法”与“做法”“两张皮”的问题。第一,我们对依法治村的进程必须有一个长期的清醒的预期。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法本身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法律缺乏西方法律背后所深藏的那种形而上的对法的信仰崇尚和终极关怀,而专制特权思想、法律工具论却长期发达的历史根基上,中国现代法治之路尤显艰辛。因此,在法治起步阶段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惧法、怨法、避法等严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另一方面,法治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的发展是并行的,而这些非法律因素的综合发展都需假以时日,尤其是传承性极强的文化条件的发展。因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由父母而子女的言身教化要远比那些系统的理论来得更有影响。要使积“千年之大成”的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发生较大的转变无疑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农村中的二元结构式的法律秩序状态将会较长时间地持续下去。 但是,法律在农村的实施难并不能否定法律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依法治村的意义,因为法律的存在至少为农村社会提供了一种调整方式,尽管用到的时候不多,但村民们在规避法律而采用“非正式规则”来讨价还价时往往还会以法律规范作为一个的参照标准。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将与非正式规则在讨价还价的动态平衡中逐步推进农村的法治化。我们指出依法治村进程中的不尽人意处,并不是要放弃法治的理念,而去一味的迎合村民们固有观念中的保守性和落后性;相反,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通过把“法治”理论置于中国传统农村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加以重审反思,加深对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其前进的方向,以使其在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法治只有走好本土化的道路,才能有效的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我们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存量,这些东西都积淀着祖辈们思考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智慧和经验。传统法文化作为一个活的历史连续过程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并未因其是过去的东西而全部丧失其自身的价值。相反,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在农村中以民间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获得了延续,进而影响着现代农村法律文化的面貌。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法律制度表层的建构上,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然习性和法的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法律制度来弱化农村中传统的民间规范,但我们相当长时期内还不可能真正彻底消灭民间规范后深藏的传统法文化,传统法文化仍然在深深影响着村民们的法律观念和行为模式,并且通过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抵制甚至架空了本本上的法律制度。而实施这种与实际生活有所脱节的法律制度所能取得的实效当然也就十分有限。因此脱开本土传统首先是一个可不可能的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应不应该的问题。 邓小平曾强调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2]那么,怎么办?“……要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其出路就是:打破二元文化格局,寻求法律文化结构的内部协调,实现文化整合;中国法制建设的战略选择就应是:……高度重视公民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价值观的培养,使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协调”。[3]这样,在实施依法治村的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对从传统形态中衍生而来的非正式规则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而要在强调通过政府的理性建构来规划和引导农村法治走向的同时,充分尊重非正式规则,并有必要为非正式规则保留适当的生存空间,甚至在法律制度供给时,也可将非正式规则的合理内容吸收到正式规则中来,从而尽可能的调和二者之间的偏差和冲突,最大限度的实现制度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一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者,尤其是部分学者型党政官员的重视。如在《制度立区》一书中,作为广州市天河区区委书记的作者就曾指出:“通常,人们都说,在制定政策(包括法律、法规)或者其他决策时,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说到底就是在制度(正式的规则)供给时,要特别重视非正式的规则,也就是历史的、文化的、习惯的因素。”[4] 在依法治村的过程中,我们要首先走好一条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有意识的逐步走上“把正式的法律控制与非正式的其他社会控制相结合的道路”。[5]在另一方面,我们“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相互沟通、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妥协和合作将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否则,“结果只能是强化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隔,造成两败俱伤”。[6]这种俱伤所带来的重要表象之一就是:在制度提供者看来,人们尤其是保留传统太多的农村人老是“生活在别处”。 四 在知道了如何解决好“两张皮”的问题之后,我们要想更好的解决因“两张皮”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诸如对于农村宽广的社会需求来说,现行法治方略及其实效过于单薄和狭窄等,就有必要跳出法治的本身来寻求解决途径,要重视非法律因素的发展对法治的推动作用,而当前极其紧迫和重要的就是要贯彻以德治村的方略,要德法并举、文明治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社会治理方式的认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互蕴涵和包容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对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来说,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也始终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依托和最终归宿,而道德规范,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被提升为法律制度,以强化其规范力度;“法对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发展,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样,道德对立法、执法、司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7]法律是刚性约束,道德是柔性约束。在许多社会领域,只有刚柔相济,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法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其次,法律难以触及人的心灵,解决不了人的思想问题。……第三,法律不可能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统管起来,而必然留有一些领域由道德来管理。”[8] 因此“……从深层意义上加以考虑,之所以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虽严密,但法律也有它难以管辖的地方。”[9]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约束,是“外律”。道德关注的是人们的思想和内心活动,是人们内在的自我约束,是“自律”,这才是我们抑制违法犯罪行为之根本。 另外,“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段时期以来,反传统已成为新的传统,我们的传统道德因此受到猛烈的破坏:十年文革的毁损;西方强势文化对传统道德的冲击;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飞速转换所引起的道德缺空等等。同时,在这段社会变革和转型的时期中,因常常出现法律制度短缺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要加强刚性规范的建设注意得较多,相比之下对柔性规范的建设,即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建设的注意却还不够。传统道德受到了极大损坏,而在文化多样性下的主导道德的高扬还有待时日,因此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的一些不良影响以及商品社会的负面因素也就容易乘隙侵入到人们的精神领域,从而使社会道德有所滑坡。在这一大气侯下,再加上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极其有限,就使得不少农村中封建迷信开始沉渣泛起,涉黑的宗族势力有所抬头,黄赌毒屡禁不止等等。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声。 再者,“以德治国”的方略既是现实的需要,同时又是对我国古代优良传统的继承。儒家思想具有由来已久的重德传统,在西周之初,周公就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后人则进一步提出了“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等等治国主张。当然,我们所说的“德治”绝不等同于古代的“德治”,而是在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扬弃后,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即要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同时,要求人们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提倡和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婚姻、家庭等关系,提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扶贫济困等精神。”[10]我们单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就可找到其传承下来的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的精华的合理的东西,例如:传统道德注重内心修养,通过强调“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样一些准则来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这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传统道德中还蕴涵着许多的传统美德,诸如爱家爱国、敬老爱幼、舍生取义以及忠于爱情婚姻等。在农村中,这些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合理的东西往往仍是以风俗习惯、民间规范等非正式规则为载体,并在其运作中得以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农村,德治的被强调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部分非正式规则的被重视,“以德治村”的提出使这部分优良的非正式规则被“正式的、上台面的”确认为治村方略。 最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执行“以德治国”的方略,就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上,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我们的村干部在治理村社的过程中就要亦此亦彼,学会用两条腿走路;要法德并举、文明治村;在不断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带动村民学好、用好、维护好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的同时,也要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来发掘当地风俗习惯、民间规范等非正式规则中的积极因素,并用好它,发扬它,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而最为基本和首要的则是村干部们要带头实践、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做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带头人。总之,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不仅要并举而且两者本身是相辅相成、互相结合的。以德治村搞好了,就可以推动和巩固依法治村。 [参考文献] [1]伯而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3]刘作翔:《法律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 [4]曹鉴燎:《制度立区》,经济科学出版社,版,第244页。 [5]朱景文、[美]马考利:《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载《比较法研究》,(1),第65页。 [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第66、71页。 [7] 李宁:《德法同构: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载《南方日报》,205月20日。 [8][9] 蒋述卓:《德法并举 长治久安》,载《人民日报》 年4月7日。 [10]黄建武、邓伟平、彭娟编著:《法理学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依法治村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04年10-21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_加强法治烟草建设09-19
小学依法工作职责制度07-06
依法治校工作机构06-02
小学依法治教工作方案10-20
学校法治工作考核制度07-22
依法治县工作制度11-01
中铁法治工作讲话06-23
学校法治工作汇报10-20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