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含义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治国的含义(通用9篇)

依法治国的含义 篇1

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五、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六、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全局性

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实现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这一方针应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共同行为准则。那种认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法治有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之分。古代法治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代表着先进的阶级、阶层以及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当时的统治者往往把法律当做治民的工具。现代法治与此则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为虽然也要受法律的约束,但法

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专制政治所决定的。宪法出现在近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宪法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设定和约束国家的权力,使其不被滥用。同时,那种认为法治只是一项具体工作而不是一项影响和决定全局的方针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方针和政策,其中有四项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远战略意义,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从实行闭关锁国转变为实行对外开放;从人治向法治过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整体性

依法治国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应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那种认为依法治国只是中央的事情,“依法治省”、“依法治村”、“依法治水”等等提法不科学、措施无意义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实行依法治国,首先是中央的事情,首先要从中央机关及其领导成员做起;制度改革首先要从中央一级的层次上实施,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实行这一治国方略成败的关键也在中央一级。不强调这一点也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不应低估从1985年前后开始的、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和深入开展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依法治理包括区域治理(省、市、县)、行业治理和基层治理,内容涉及立法(还有行业与基层的建章立制)、执法、司法、护法(法律监督)、普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现在它已经超越“学法必须用法”的视角和把依法治理仅仅当做普法的一个环节的眼界,发展成为一个把依法治国方针和措施从中央推向各级地方、各行各业和所有基层单位的宏伟局面。

目的性

战略目标是相对于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国家作为现代一种最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标模式,其基本标志和要求是丰富的、具体的、确定的、可预测的。它不应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法治国家”概念,在以往党和政府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从未出现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当然,学者早已提出过)。我们强调狭义上“依法治国”是方针,“法治国家”是目标,主要意义是说明“法治国家”有其具体的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上的类型与模式,它应具有一系列现代法治原则,不应简单地将它理解为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应有中国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备现代法治国家的各种共同特征;它应有自身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可循,又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创新。研究、发展、设计和明确其基本标志及具体内容,以作为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向导,是完全可能的和十分必要的。

长期性

法治国家的建成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而必然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具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也须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其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国大约还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长期性决定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程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而操之过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实现在观念更新尤其是制度变革上的持续性,以始终保持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选择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响和推动全局的进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 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法律泛滥不仅会贬低法律的价值,而且还败坏法律的质量”。关键并不在于法律的数量,而在于法律的质量。

(2)要转变“立法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坚持立法力求严密细致的原则,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

(3)要转变“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思想,从全局出发,有步骤.有规划.有预见地开展立法工作,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

二、有了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不会因此而自然而然地实现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遵行,无异于一纸空文。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关键就在于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1、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1)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无法律即无行政”,严禁超越法律行使职权。

(2)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定职权,从事行政活动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实体法,也包括依程序法。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星鉴于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强调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在今天乃至今后显得尤为重要。

3)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3、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 司法是匡扶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依法治国的含义 篇2

青青小草

她就像小草一样,墙角里、大树下都有她的身影。青青的给人以希望,柔柔的给人以欢愉,美美的给人以慰藉。她陪伴着我,在我不如意的时候提醒我振作,在我高兴的时候分享我的快乐。有了她,我的生活中就有了绿色。她使我开阔了眼界,知道除了自己的生活以外还会有更美的新天地,就像春天满院的青青芳草,充满生机。

活力精灵

她就像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在我的心上飞来飞去。她是那样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领引着我一直向前飞奔。她释放着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我,每天朝气蓬勃地向着自由的天空飞翔。她从不拘束,从不消沉。她带给我的是与众不同的快乐,使我的,心灵感受到久违的欢愉。她是我的开心果,也是我的忘忧草。小精灵有时就这样笑着跳着跑到我的梦里来。

悠悠白云

她就像白云一样美丽,她的心纯洁干净,没有一点世俗的污染。她带领我走进清雅脱俗的美妙世界。文学是我和她共同的话题。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畅谈着属于自己的秘密。在阳光下,我们咏着古老的唐诗;在花丛里,我们吟着婉约的宋词;在柳树下,我们品着殊丽的元曲……我们时而游览在李白的天姥山上,时而流连在晏殊的小园香径上,时而驻足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下。她就是悠悠白云,纯净的心里藏着一个纤尘不染的文学世界。

深秋明月

他就像天上的满月,月华皎洁,不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而是普洒给大地清辉。他的心里装满了动听的歌谣,总爱向我讲述古老美丽的传说,让我的心灵宁静平和。

幸福的含义是什么?我心中已有了答案。幸福是和“青青小草”一起倾谈人生,幸福是和“活力精灵”一起快乐蹦跳,幸福是和“悠悠白云”一起品味生活,幸福是和“深秋明月”一起追逐我们各自更美好的明天。

(指导教师:齐维娟、王洪丽)

教师点评

“人文”的含义 篇3

是啊,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知道“人文”更丰富的内涵吗?

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位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滴,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儿,不断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对他们的司机嘀咕了几句,然后回到车上,把车靠边,让他们先过。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回答:“他说,‘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边,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几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这让我想起在澳大利亚的侄儿讲过的另一个故事:周末,侄儿随一位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捞捕鱼虾。每撒下一次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位华人总要一番挑拣,将剩下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我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华人平静地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去海里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不管你啊?”那华人淡淡一笑:“住久了你就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非得要别人来提醒,来督促。”

两则故事,大体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在我看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里?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的层面,它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里,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心灵深处。又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想想我们有多少时候不要别人提醒就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尽可能为别人着想、给他人帮助?

言及此,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国。”我想,为国家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为我们自己更自在、更快乐,补经济课、补科技课、补法律意识课,都不错,但我们现在最需要补上的还是文化这一课、“人文”这一课。

“好人有好报”的真正含义 篇4

我好心地帮一位同学打扫卫生,结果老师表扬的却是他,他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表扬,对我却只字不提,到了下次值日还依然来找我帮忙。还有一次,一位同学身体不舒服,我去食堂打了午饭带给她,她非但没有说一声谢谢,反而还埋怨我打的菜不合她的胃口。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多,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傻瓜,捧了一颗真心去待人,却得不到同样的回报,这种感觉太叫人难受了。

小耳朵姐姐,你说我该怎么办,以后还要继续助人为乐吗?

小耳朵姐姐的话:

同学,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告诉你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1963年,有一个名叫玛丽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在信中她提出了与你同样的困惑:为什么上帝不奖赏好人?

当时负责这个栏目的编辑西勒库斯特,面对玛丽的问题,感到很沉重,因为他曾收到过许多相似的问题,但他却不知该如何作答。正当他踯躅之际,他受邀去参加一对新人的婚礼。

婚礼当中,新郎新娘忙中出错,在互赠戒指的环节,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了,轻声提醒道:“右手已经足够好了,我想你们还是用戒指来装扮彼此的左手吧。”

正是牧师的这一句提醒,让西勒·库斯特茅塞顿开。他立即给玛丽回了一封信,他在信里写道:“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样的,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也就是对好人最高的奖赏。”

今天,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你。你要记住:让好人成为好人,就是对好人最高的奖赏。当你长大成人,走入社会,在你经历了更多的事情,体会过更大的失望之后,也希望你能不忘这句话,始终做一个善良的好人。

还有一点你要明白。心怀善意,并不意味着去做一个“滥好人”,在必要的时候,你应该明智地选择说“不”。另外,获得同学、朋友青睐的方式,除了乐于助人、真心付出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呢?例如,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魅力的人。故事里的牧师说过,右手已足够好了,所以无需再装扮。那你呢?已经足够好了吗?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

心怀善意,并不忘提升自己,这就是我给你的建议。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做一个不断进步的好人,你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同学朋友的喜爱。

一村一品的含义 篇5

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

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5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

(1)农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经营形式。从事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必须是优质专用品种,并与产业化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B.主导产业的规模。从事种植、水产养殖的,种植面积或水产养殖面积要达到本村农用地面积(指耕地、林地、园地、牧地、滩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从事牲畜、禽类养殖的,要有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养殖量要达到总养殖量的50%以上。C.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D.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E.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其他类型专业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B.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C.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发展模式

按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形成过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及其他类型。

政策导向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石棚的最初含义 篇6

审视先民的巨石文化现象,都带有十分强烈的表现意念,粗略说来其本质无外乎反映史前先民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并达到他们认可的与天地神明沟通的目的。对巨石的“安排”是他们认定的一个现实,用此“对巨大事物的征服”来显示当时的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

巨石建造的发展是伴随着史前先民的原始宗教观念的发生而出现的。在此之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巫术观念,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繁殖力的渴求和面对死亡的畏缩,另外反映为对自然力的恐惧,唤起内心中与生俱来的虔诚心态,这就是宗教感情的丰厚基础。而巨石时代人类的宗教精神则表现出对生命永恒的祈求,体现为对死亡现象的超越,向神表明恭顺敬服的仪式,其中就包含有强烈的娱神功能。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超自然的生命意识的膜拜,史前先民的巨石建造因而确立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不同形式的巨石建造所营造和渲染出的各种空间及构成的艺术氛围,使之具有了一种超越自然,赋予生命永恒的感觉。他们以超越自身能力的巨大热情,切割、搬运、打磨、垒砌石块,这是人对宇宙世界认识上的自觉行为,尽管它和宗教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为精神观念的极端形式。这种把人内心积蓄的巨大能量物化的行为,具有精心动魄的感染力,形成了后人所称之的“伟大的艺术风格”。后人的这种认识,或者说被先民的强悍精神所召唤,或者说被来自自然精神的鼓动而形成的崇高感受。

对现代艺术中各种形式的表现主义(此处泛指不以客观再现现实的浮光掠影者)的深层研究,都可能发现这样一种共同的现象,在艺术家的内心中,往往把自己夸大为世界的创造者,用夸张的描绘使人的精神有所依附,以期建立强大的“自我”来抵消外部世界的压力。这或许并不是因为某个艺术家的自负,而是来自此类人群敏感而脆弱的内心感受。许多艺术家常表现得自命不凡,就个体而言,这恐怕是潜意识状况下人的一种自我调节,避免孤立的自我精神淹没崩溃于现实的自我调试,这是可以从心理学上找到充分依据的。

史前先民在探究心灵表达时,无意踏进了表现主义的行为模式也未尝不知,但是他们表达的精神更加深厚,建造起的“艺术体系”更加难以被毁坏。将“现代艺术作品”与“巨石作品”相互交叉认知,对那个遥远的巨石文化时代的了解,对现代艺术本质的体验,或许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结果。

以石棚而言,它是对建筑在地面之上、以数块较小石块支撑起巨大顶石的建筑形式的统称。石棚在全世界分布很广欧洲的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非洲的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亚洲的叙利亚、土耳其、印度、缅甸、越南、日本、朝鲜以及中国都有大量发现。中国的石棚集中在从东北到西南走向上,其它地方也有零星分布。尽管石棚建筑样式各有不同,形式大小不一,但其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就是用小块石头支起巨大的石块。最早的石棚做工粗糙,仅用三块原石支起另一块巨大的原石,到了青铜时期,做工逐渐变得精良,许多石棚是由巨大的原石磨制成形制尺寸规范的石板,覆盖在形制规范的较小的三面石壁之上,形成更为规范的石室……以此足见石棚在人类建造史上的广泛分布和其历史沿革的久远。石棚的大量遗存,应该说反映着人类巨石时期普遍的文化心理状态。

有关石棚建造的最初含义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中国东北民间就流传着“姑嫂修石升天”和三位仙女为比试法术而修石棚的神话。其实世界各地对石棚都有各种各样的揣测,创造了完全不同的神话与传说。朝鲜半岛流传着天上的巨神把石桌移到人间的神话,德国人把它称为“巨人的墓”,比利时人把它称为“恶魔的石头”,葡萄牙人把它称为“摩尔人的家”,法国人称它为“神灵的家”或“商人的桌子”,而英国爱尔兰人称之为“迪尔梅德与格兰雅的婚床”,说是一对私奔的男女曾经匆匆搭起的床……将种种的说法联系到一起分析,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指向,即:后来的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史前先民建造这样石头建筑的真正原因了。考察在如此大的范围里都有巨石建造的石棚遗迹存在,其中所蕴合的主要功能,我个人认为是以祭祀为主,因为它直接与先民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相关,这两点是人类文化形式面貌的主要支点。

认定石棚是“开启巨石时代”的典型形式,也是鉴于它在如此大的地域范围里有遗存这个事实。如果说巨石时代的建筑是目前人类祖先的遗留物,就应该确信一个事实,当时的人们也是费了巨大的精力才完成了这些浩繁的建造工程的,因为这些工程是现代人在拥有先进技术装备的情况下,也不是很容易解决的事。所以问题就来了,有什么样的生存难题在困扰着史前先民?又有什么样的精神问题使氏族祭司们焦虑?这里关乎到了人类起源的文化问题,我们不同于昆虫、植物与动物,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人类在初始阶段,是不会想到这一类深奥问题的,他们为果腹而忙碌,与其它动物的行为没有太大的区别。人类在进步之后很长一个时间段里,因为氏族结构的原因,如生殖繁衍依然是困扰氏族人群的主要难题,也不会积聚起这样大的力量来建造巨型的石棚。只有到了氏族人群繁衍具有了一定规模,生存经验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人们的生活出现异常状态时,人才会产生独立性的思考: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史前先民是否想通过不一样的手段,比如“将巨石搬离它们原有的位置,放到高架的石头上”来向自然示威,来显示自身的存在,来凝聚人心,来谋得更多利益……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现代人的生存命题,有可能—万年前的史前先民已经被这个看似现代的问题所困扰了。如果说远古先民认定自己的氏族部落是太阳的子孙,不断升起的太阳就赋予了了他们巨大的力量。

随着人类文化在不同地域中的演化发展,石棚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被丰富。人类对超能力的崇拜使精神延伸进更为广泛的巫术领域,极有可能最初就是移动巨石这个极为单纯的行为。另外,对巨石的移动也凝聚了人群的向心力,人类在有记载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曾因精神与存在的困扰,无数次地发生过十分严重的问题,以至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因而倾其所有,建造恢宏的神殿,开掘伟大的洞窟……史前先民很可能用建造巨石建筑的行为,化解氏族人群内部的精神问题。这本身即是一个费尽心机的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化问题,也显示了先民们的非凡能力。同时也为人们找到了人的从属关系,“他”不同于这个世界上一般的动物,他们是更加神圣的主宰世界的太阳的子孙。

中英文中“黄色”含义的区别 篇7

中英文中都有很多颜色词, 展现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汉语中常用的颜色词有红、黄、绿、青、蓝、紫、白、黑等。在英语中有red, 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purple, white, black等。在中英文中, 颜色词的存在都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感受。然而, 在英汉交流中, 这些颜色词的含义往往是存在差异的。有些颜色词仅在汉语里存在, 在英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单词;有些颜色词只出现在英语中, 汉语中没有相同的表达;还有一些颜色词虽然在中英文中都存在, 但他们的某种具体用法和寓意又不尽相同。因此, 对中英文中颜色词的含义的区别的研究是促进英汉文化交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中都较为常用的“黄色”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和探讨, 以求促进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

1 中英文中“黄色”的含义

黄色和yellow除了描述事物本身的色彩之外, 还有很多和各国文化相关的、互不相同的含义。这些含义上的区别往往在交流中起着超乎人们想象的重大作用。

1.1 中文中“黄色”的含义。

黄色是一个基本色。在古代, 黄色在中国最原始的含义就是象征着土地。中国古文明在黄河流域开始, 土地以黄色为主, 是万物的基础, 最早的帝王之一就被称为“黄帝”, 所以, 中国人以黄色为尊, 自称炎黄子孙。后来, 黄色在封建社会中是权力和地位的代表。古代“皇帝”中的“皇”也是与“黄”同音, 并取其义;黄色还被钦定为帝王的服色, 禁止一般平民百姓穿着, 像“黄袍”就是特指天子的衣服;明清的皇家建筑的屋顶都是黄色。同时, 汉语中黄色是财富的标志。黄色是黄金的颜色, 用来充当货币, 因而我们经常用“黄白之物”指钱财。此外, 汉语中“黄色”还有吉利的意思, 像人们常说的“黄道吉日”就是这个意思。然而, “黄色”在汉语中也有一些截然不同的含义, 像起警告作用的“黄牌”;表示下流、堕落的“黄色电影”。

1.2 英文中“yellow”的含义。

在中文中黄色的含义要多于大多数颜色词, 属于有“特权”的颜色词, 然而yellow在英语中的含义和汉语中的黄色大大不同, 它没有多余其它颜色词的特殊含义, 并且它的含义常常偏向贬义。Yellow可以表示危险, 如yellow alert, 又如体育比赛中的yellow card;David is too yellow to arrest the criminal.此句中的“yellow”有胆小怯弱之意;英语中用yellow journalism表示低级趣味的的刊物。但是, 偶尔也可以表示财富, 象征金钱, 如yellow boy就表示金币。

2 中英文中“黄色”和“ye llow”文化含义的差异

尽管每个国家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基本相同, 但由于历史、地域、民族习俗、宗教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中西文化对黄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中英颜色词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英文化的差异。

不可否认, 中英文化对于黄色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像在中英语言中都用黄色来象征财富, 如“黄金”和“yellow boy”和警告, 如体育比赛中的“黄牌”和“yellow card”。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显著,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黄色在中国是权力和地位的代表。一提到皇室贵族的家, 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像《满城尽戴黄金甲》中的以黄色为主色调的富丽堂皇的宅院;而西方国家非但没有赋予yellow类似得含义还却用来表示背叛、邪恶之意。

2.2 汉语中“黄色”有表示吉利的意思, 至今大多数人们在选择嫁娶的日子时还要查看黄历, 寻找一个适宜结婚的黄道吉日;yellow在英语中没有这类意思。

2.3 现在, 汉语也用黄色表示下流、色情, 如黄色书刊等;而在英语中, 黄色书刊要用blue books来表示, 而不能用yellow books。同样, 英语中用yellow journalism表示低级趣味的突出丑闻甚至歪曲事实的刊物;在中国表示这类刊物时并没有用到任何颜色词。

3 中英中“黄色”和“ye llow”的文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各民族人民对于颜色的理解和表述也不尽相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中英颜色词含义的差别, 而研究和探讨这些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颜色词黄色和yellow上的体现。

3.1 对于人类起源的不同理解最初导致了中英文中黄色和yel-low含义上的差异。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自身的起源问题并有各自的结论。中国“女娲造人”的传说认为是女娲用泥土创造出了人, 人类就对土地产生了崇拜, 而中国古文明起源在黄河流域, 土地是黄色的, 中国人对于土地的颜色——黄色自然也是尊敬的、崇拜的;而西方文化中对人类起源的认知出要来自《圣经》, 根据《圣经》的描述, 是犹大出卖了耶稣, 而犹大总是穿着黄色的衣服, 因而yellow在英文中有背叛、邪恶等不好的象征意义。

3.2 政治制度的改变对中英文中黄色和yellow含义上的差异产生影响。在中国自从黄色受到人们的尊崇, 封建社会就开始用黄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庄严、吉祥等, 黄色逐步成为皇室、贵族、大臣以及道教专用的颜色。在隋唐两代, 黄色逐渐成为帝王与皇族的专用颜色。后来史料中用“黄袍加身”来说明宋代皇帝赵匡胤取得政权。到了明清两朝, 黄色依然象征着高贵和荣耀, 皇宫的主色调就用红黄两色, 皇帝的圣旨也是黄色的。虽然在现在社会中黄色已经失去了阶级特性, 不再代表权利和地位, 但是中国人推崇黄色的这种心理一直流传至今, 2008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身着红黄两色的制服就是中国元素的最好体现, 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两种颜色的推崇。可见, 在我国人心里黄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黄色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含义表示“色情的”。

西方文化一直推崇《圣经》, 《圣经》中的思想深入人心, 所以yellow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衍生的含义大多都是从犹大所象征的“邪恶”、“背叛”而来的。因此, 在英语中yellow常使人们联想到猜疑、胆怯、卑鄙、靠不住的等。Yellow这些带有贬义的含义一直没有改变。

结语

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发展和演绎历程, 黄色 (yellow) 是英汉语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使用范围广泛的表示色彩的词语。黄色在我国历史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体制的转变, 历史又赋予黄色其它的含义, 以致黄色在汉语中的含义很复杂。同样英语中yellow的含义也非常丰富。区分这个词的英汉差异, 正确使用这个颜色词是人们在与其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成功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 作为英语学习者, 只有着重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2) .

[2]苑逸飞, 季明平.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 1997, 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篇8

失误展示

综合近年来的中考阅卷情况分析, 考生在解答这类题型时, 常见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类:

(1) 照抄原文。将题干中所要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在文中所涉及的部分完整地抄写下来, 错将此当做是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如今年徐州市中考卷第19题:如何理解“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而苦难却成为一道加法题”? (《善待苦难》) 有考生答: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 一点点减去你的斗志和气魄;而苦难却成为一道加法题, 不断地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 累加起来, 你就拉上了成功的手。又如今年上海市中考卷第21题:第 (1) 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蘑菇转了一个弯》, 阅读材料可参见本期P28) 有考生直接将“扫街”前面的“为了找个单位, 天天出去”抄写下来作为问题的答案。

(2) 望文生义。对词语或句子的真正意思不理解, 只从字面上去附会, 做出错误的解释。如今年连云港市中考卷第13题:请说出第 (1) 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读书是风雅乐事》, 阅读材料可参见本期P42) 有相当多的考生答为:隐身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 读书时自己沉浸于书本之中。又如今年无锡市中考卷第21题:文章 (《泉》) 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许多考生答为:老槐树树桩像一口泉眼, 作者展开思绪的翅膀飞翔, 似乎听到了想象中那泉眼不断流淌的水声。

(3) 概括片面。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偏于一面, 导致答题不全面。如今年盐城市中考卷第21题:“青春, 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 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 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 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 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去远方》, 阅读材料可参见本期P27) 有考生答为:“年轻的时候, 要外出闯荡、拼搏, 哪怕是你不认识的地方也要去。”又如今年徐州市中考卷第22题:“那是极深沉的欢喜结成的泪滴”一句含义深刻, 情感真挚。请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心田上的百合花》) 相当多的考生只答了“表达了作者对百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这一层意思。

问题辨析

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要能根据词语、句子的具体语境、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来综合概括。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照抄原文、望文生义、概括片面等失误, 一般基于以下原因:

(1) 不能如上海市中考卷第21题:第 (1) 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全句“那一年, 我即将大学毕业, 为了找个单位, 天天出去‘扫街’, 但仍一无所获。”不难理解:所谓“扫街”就是指“我”满大街地去找工作。

(2) 没有文章的或作者的而望文生义, 肤浅答题, 导致答题不完整或错误。如连云港市中考卷第13题:请说出第 (1) 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在这里“隐身”有表层意和深层意, 因此如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隐身”的表面意“把自己隐藏起来, 不让别人看见”比较好理解, 而文中的“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 自己可以随意翻阅”的深层意就不能明白。评分是分点给分的, 没答到的就不能得分。

(3) 不答题和, 以致概括片面, 答题不完整。如徐州市中考卷第22题:“那是极深沉的欢喜结成的泪滴”一句含义深刻, 情感真挚。请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要完整准确地答这道题, 必须关注题干中的重要词语“含义深刻, 情感真挚”, 因为这是命题者提示考生答题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答题指导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 而不是字面的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

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就必须要记住的原则。

所谓“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就是说在理解词语含义时, 不能离开具体的句子和语段去理解。因为词句除了有基本意外, 还有特定的语境意, 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来理解。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便可以找到充分的解释, 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 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其含义, 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加以理解。

所谓“段不离篇, 篇不离旨”, 意思是说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和文章, 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中心思想。一般来说, 中考阅读题中, 对词句含义的考查, 主要是对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但理解词句的基本意, 是理解词句特殊语境意的基础。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

(2) 根据句式的结构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 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是语义重点之所在;复句中, 强调的重点常常落在其中一个分句上。

(3) 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 尾括句往往作总结, 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 概括提示下段内容。

(4) 抓住相邻句, 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 因为相邻句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 扣住修饰语, 往往能够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 常常能破解作者运用一些警句的真正目的。如有时可以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既可用本体来解释喻体, 也可以用喻体来解释本体。

(7) 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文主旨的作用。

实战演练

(一) (2010年江苏无锡卷) 阅读《成功也会成为包袱》, 完成问题。

(1) 伟大的文学家泰戈尔曾经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 就再也飞不远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暂时的成功有时会给人带来自满自大的消极后果。人们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停止了不断进取的脚步。

(2) 有史以来, 人类就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飞上月球, 并由此产生了难以胜数的神话传说。因此, 阿波罗登月飞行的成功无疑是划时代的壮举。可是, 登月人埃德温·奥尔德林在获此殊荣之后, 却精神崩溃了。

(3) 埃德温·奥尔德林的悲剧, 主要是由于他对科学进步认识上的局限所导致的。的确, 登月飞行是人类宇航事业破天荒的壮举, 但它绝不是人类宇航科学发展的终点, 而仅仅是起点。退一步说, 就人类登月活动的远景、就人类试图在月球建立生存的另一处基地这一点来说, 埃德温·奥尔德林他们成功的尝试也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把登月飞行的成功既看作一项突破, 又看作一项事业的开端, 就不会产生这样无所适从的结果。

(4) 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际, 如果只是沉溺于现状, 就会很容易觉得生活乏味空虚, 就像有人说诺贝尔奖对许多作家是“死亡之吻”。既然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 许多人就被压得再难以创作。

(5) 其实, 暂时的成功只是对你目前成绩的一个肯定, 它并不代表你的最终成就, 真正伟大的人是绝对不会因此而停止进取的。

(6) 不要让眼前的“成功”成为你前进的包袱, 没有任何成功是永远的。

1. 为什么说诺贝尔奖对于许多作家来说是“死亡之吻”?请谈谈你的理解。 (2分)

(二) (2010年江苏连云港卷) 阅读《母亲石》, 完成问题。

(1)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 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2) 这石其身不高, 约半米;其形不奇, 略瘦长, 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 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 西望拉萨, 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 汗水抹于石, 背靠石头小憩时, 体温亦传于石。后来, 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 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 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 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 有的撒一把糌粑, 有的放几丝红线, 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 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 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 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 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3)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 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 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银针, 发出淡淡的轻光, 刺得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 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 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 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 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 街上车水马龙, 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 大约有几秒钟, 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 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 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 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 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外地工作, 后调回来没有房子, 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 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4) 我又想起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 高中毕业, 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 她年近80, 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 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 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 说好“明天走”就不见了。然而, 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 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女对他们的报答, 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5)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 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 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 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 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有改动)

1. 文章中, 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2. 文章第 (1) 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第 (2) 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读完全文, 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三) (2010年江苏扬州卷) 阅读下文, 完成问题。

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周国平

(1) 在中国历史上, 世界级的精神伟人屈指可数, 玄奘是其中一个。这样一位受到许多国家的人民崇敬的中国人, 今天在自己的国家还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呢?

(2) 玄奘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行者、信仰者, 更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3) 他身上, 有一般中国学者身上少见的执著求真的精神。去印度之前, 他已遍访国内高僧, 详细研究汉传佛教各派学说, 发现他们各执一词, 互相矛盾。用已有的汉译佛经来检验, 又发现译文多模糊之处, 不同译本意思大相径庭。因此, 他才“誓游西方, 以问所惑”, 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原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其中, 取经用了17年, 译经用了19年。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的人, 有极其明确的目标, 因而能够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取经途中, 常有国君挽留他定居, 担任宗教领袖, 均被他坚辞。回国以后, 唐太宗欣赏其才学, 力劝他还俗, “共谋朝政”, 也遭他婉谢。

(4) 超常的悟性加极端的认真, 使玄奘在佛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所翻译的佛经, 在量和质上, 直到1300多年后的今天, 仍无人能够超越。他的佛学造诣由一件事可以看出:在印度时, 戒日王举行著名的曲女城大会, 请他讲大乘有宗学说, 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 无一人提出异议。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 这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5) 世界知道玄奘, 则多半是因为《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其实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副产品, 仅用一年时间写成, 记述了他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 皆得到了证实, 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这本书为印度保存了公元7世纪前的古代历史, 如果没有它, 印度的这段历史会是一片漆黑, 没有记录历史习惯的印度人甚至不知道佛祖是印度人。正因为如此, 玄奘之名在印度家喻户晓, 而《大唐西域记》则成了学者们研究印度历史必读的经典。也因为如此, 不但在印度, 而且在日本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 玄奘都是人们最熟悉和崇敬的极少数中国人之一。

(6) 今天许多中国人只知道电视剧上那个娱乐化的唐僧, 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玄奘, 懂得他伟大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历史上的精神伟人, 就不可能对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贡献。应该说, 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选自《闲情的力量》, 有删改)

1.如果把“到会的数千人包括印度的大德高僧全都叹服, 无一人提出异议”中加点的“敢”字去掉, 好不好?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一) 《成功也会成为包袱》

1.获得诺贝尔奖会使许多作家沉溺在巨大的荣耀之中, 无法摆脱荣誉的束缚, 不再有努力的方向。 (或:不再有创造的动力。意思对即可。)

(二) 《母亲石》

1.母亲年近80, 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 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意思对即可。)

2. 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 外表平凡, 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 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 成为圣母石, 普通的石头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三) 《忘记玄奘是可悲的》

命运的含义 篇9

我在皇后区过得很好。身为暂住一年的游客,我体会不到那些让人不安的东西——肤色、收入、地位、阶层,我只享受了一个廉价而安静的纽约:一美元三把葱,广东人开的西饼店咖啡齁甜,但有刚出炉的老婆饼。后院空旷破败,铁丝网锈迹斑斑,整个秋天我都在扫不可能扫净的落叶,彻夜大雪后有猫走过,留下梅花形脚印。当然我也经常去曼哈顿,在MOMA看凡·高,东村吃日本菜,去大学教授的家中过圣诞节,经过用查理·布朗和史努比玩偶装饰的橱窗——你也知道,就是那种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纽约生活。

回家时走出地铁,看黑人排着队吃4.5美元三荤一素的中式快餐,可以选一条黑乎乎的红烧鱼。我想到老家有类似的盒饭,专卖给干力气活的工人们,菜很咸,所以量不需要多,但随便添饭,有些人就一直添,我坐在边上的小炒店里,看他们蹲在路边,把那些饭吃完。我为纽约和家乡之间的巨大落差和微小相似着迷,于是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那个时候我已经写完《小镇姑娘》和《小城故事》,这两部作品有诸多毛病,却对我很重要。在技术上,它们让我在长达十年的中断后,渐渐重新握住写小说的笔;在情感上,则像往外吐出自我,在吐干净之后,我暂时对书写自我和记忆都失去兴趣,我想写他人,也想写当下。

《微小的命运》基于一个简单疑问:到底是什么决定生活的流向,是命运,还是人心?在前两本书中,我书写命运,尤其是苦难中人的不可选择,但在这一本中,我想写在那些谈不上任何苦难的生活中,人心是如何反作用于命运。以前我相信命运是一条不可辩驳的河流,我们唯有顺流而下;现在我却相信它在途中有诸多分叉,也许所有分叉最终又将汇合,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是选择让这一切有所不同。于是有了这本书的题记:“命运屈从于外力,也屈从于内心。”书中主体故事平行发生于纽约和自贡,又有一部分发生在北京,城市和际遇带来不同,却并没有那么不同,因为人心的相似带来更多相似,犹疑、软弱、动摇、勇气、决心,是它们带领我们,走向命运的结局。

在最初的想法里,它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最后它只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两年,中间我修改其它书稿、写两个专栏,又陆续写了一些看起来题材“更重要”的短篇,同时在酝酿一部新的长篇,这一度让我对这本书失去信心,觉得它试图面对的问题太小,也太不重要。但2014年冬天,生活发生了一些激烈剧变,两个好友在一个月之内先后出事,我们总是回家很晚,雾霾深重,在什么都不能做的暗夜里,我会打开这个文档写上几行字。这给了我无限安慰,它让我觉得,命运中有不可能被夺走的部分,最无用的东西,会在最无望的时候帮助你。就这样,在这几年难得的持续低潮中,我一鼓作气,完成了初稿和第一次修订,写到结尾,我想,没有什么比我们如何面对命运更重要的事情。

最后是题外话。有一天,看到朋友的新书,他在序言里说,朋友总说他应该有个定位,但他又不是一颗卫星。我也收到过如此劝告,“定位”的意思,大概是选定一个位置,让他人能更清晰地寻找到你。但我并没有找到这个位置,恢复写作五六年,如果给我写的故事加上标签,会发现既有“乡土文学”,也有“都市爱情”。这一两年我写了几个政治意味很重的短篇,而正在写的长篇发生在一百年前,属于“历史半架空”。在这些作品间隙,我还一度化名去言情小说网站写连载(写了四万多字,一共只有一千多个点击,不怪读者,的确写得很差)。写这篇自序时我生活在东京,因为看了一本叫《春画入门》的学术书籍(主要是看了插图),雄心勃勃地想写一个艳情故事,类似《金瓶梅》第二十七回,“李瓶儿私语翡翠轩,潘金莲醉闹葡萄架”。

有一天,我去超市买菜,发现日本人在每一种食物上标注精确产地,豆腐来自琦玉,冬瓜是冲绳直达,一种我不认识的鱼被开膛破肚,写上北海道某个地名。一颗葡萄也能明确定位的世界当然挺好,但我不是葡萄,我还没有想好长在哪里。

(编辑:彭宇)

上一篇:入团仪式团委书记讲话下一篇: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