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精选7篇)

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篇1

(一)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依法执政的基础在于全民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知法守法,以法律作为衡量行为的标准,而法制宣传教育正是把法律普及给人民群众的一项社会工程,通过普法使干部群众掌握法律,依法管理国家,为依法执政打下坚定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能力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依法执政能力的提高,首先体现为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建设法治政府,迫切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然而我们领导干部中官僚作风、权本位思想还大有人在,如果说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基础,那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则是主干。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增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所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实现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需要。群众利益是相对的、具体的,要依法予以保护,要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传播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分清合法与非法,依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通过法治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和问题。要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修订的《信访条例》是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上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学习、宣传并在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信访条例》,对于我们促进改革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今年应将《信访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放到重要位置上,认真抓好。

二、把握重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要紧密结合“平安池州”、“和谐池州”的创建,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应有的位置,广泛深入开展以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根据不同对象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自觉依照法律程序解决矛盾纠纷。突出领导干部、公务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对象,促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水平;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拓宽渠道,扎实抓好外来人口、城镇居民、农村村民、企业职工等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在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篇2

依法执政的提出,意味着党在执掌政权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和法律,以制度和法律为准绳。各级党委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要紧抓制度建设,并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严格依照制度的规定办事。作为党政领导,绝不能以个人的意志来指导工作,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当做是法,强迫下属去贯彻自己的意志,依照自己的意志来行政。

强调依法执政,是否意味着党政领导必须摒弃领导权威的树立和运用?笔者认为,依法执政和运用领导权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各级党政领导既要坚持依法执政,又要注意树立领导权威,将法的客观性与权威的主观性相结合。

一、依法执政条件下树立领导权威的必要性

领导权威的树立,其必要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1. 法律和制度的模式化,客观上要求与领导权威的非模式化相结合。

宪法、法律和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其他需要而建立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相对稳定的一种规范体系,具有规范性、稳定性等特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完成党和国家的目标和任务,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热情和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党提出依法执政的方略。宪法、法律和制度,体系严谨,内容规范,形态稳定,模式化特征比较明显。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运用非模式化的、非规范性的领导权威。领导权威没有固定的模式,是领导者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和领导者的知识、经验、性格、气质、意志以及综合能力分不开,其因领导者自身能力、素质以及社会阅历的不同而不同。党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既要严格按照法律和制度来执行各项政策,又要将法律制度的模式化和领导权威的非模式化结合有机结合在一起。

2. 法律和制度的强制性,客观上要求与领导权威的自觉服从性相结合。

法律和制度作为一种规范,还具有强制性的特征,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对于国家内的任何公民,都具有约束力。作为公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按照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任何违反法律和制度规定的公民,都会受到法律和制度的制裁。然而,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还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起民众的不满,引发阶层之间、群体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而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统治根基。

如果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党政领导灵活、适当的运用领导权威,讲究领导方法和艺术,就能够以自身的魅力对领导的对象施加积极的影响,让他们产生一种自觉服从。被领导者的这种服从,是发自内心的顺从而不是外界的强制,是愉悦的心理反映而不是心理不适。在实际工作中,对象对领导的这种主观肯定和自觉服从,会转化成巨大的精神动力,指导自身的实际行为。与法律以及制度的外界强制相比,自觉服从产生的能量更大。这样,在现代化建设中,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任务就能够较快的得到贯彻落实和迅速完成。与此同时,这种对领导的自觉服从,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会变成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自觉服从和坚决拥护。

3. 法律和制度的非人格化的权威,客观上要求与领导的人格化的权威相结合。

现代社会的法理型统治与传统社会的统治不同,现代社会的法理型统治来自于“法律和制度的明文规定,依靠对合法章程的有效性的信任,依靠由理性制定的规则建立起来的客观权限。”[1]简而言之,依靠产生于法律规定的服从观念。在法理型统治中,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其产生的权威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权威。人们对于统治者的服从义务,只限于法律秩序所承认的范围之内。人们所服从的只是社会的法律和制度,而不是统治者本人。也就是说,人们承认的是法律和制度的权威,而不是执法者的权力。在我们国家,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带头自觉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表率,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一种人格化的权威,这样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风气,从而使上升为法律的党的各项主张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二、在依法执政条件下如何运用领导权威

领导干部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自身权威。

1. 运用领导权威要以法律和制度作为基础。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略。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2]。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共产党员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把党的领导方式纳入法制轨道的基本依据。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觉遵守法律。

作为领导者,首先,要不断强化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的效力最高,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基础,也是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法律保证。每个党员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其次,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们党是代表和领导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和社会事务的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人民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律化、制度化,实现和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治理国家必须“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3]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种治国主张强调德治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对法治的忽视,往往导致“人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一方面以法制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抓德治建设,并将二者紧密结合,力图使每个人的社会行为都合情、合理、合法。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承担着治理国家任务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领导干部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过程,也是领导权威的树立过程。领导干部应该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如果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不能做人民群众道德的表率,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就成为空洞乏力的说教,以德治国就会遇到很大阻力。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自身道德水平不高,不但会影响自身权威,还会使一些群众产生失望情绪,由对领导者本人德行的失望,转向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失望。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

3. 坚持职务权威和信任权威的统一。

领导权威实际是一种影响力,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授予的法定权力,一是领导的个人内在素质”[4],是由职务权威(权力)和信任权威(威信)构成的。职务权威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它是由领导者的职位和社会的观念决定的。信任权威则是领导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内在性,是由领导者的能力、性格、气质、品德等因素产生的。在一般情况下,职位权威是个常数,同一等级的领导职位都具有相同的权力,并不因领导者的不同而不同。信任权威则是个变数,它可因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不同而相异。所以,决定领导权威的大小的是信任权威,其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领导干部在组织领导工作时,一般不要施加职权影响力,主要靠使用非职权影响力即信任权威来对对象施加影响。领导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来影响下属,使他们心里产生一种自觉服从。在特定情况下,领导者可以使用职位权力、尤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要果断的利用职务权威下达命令,统一行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领导干部在运用职位权力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不感情用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主客观统一起来,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不能放弃职权,也不能乱用职权,而是要把职务权威和信任权威结合起来,大胆而谨慎地做好工作。

摘要:在依法执政的前提下,各级党的领导仍然要树立领导权威,将客观的“法”与主观的“权威”有机结合。在运用领导权威时,要以法律和制度为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职务权威和信任权威的统一。

关键词:依法执政,强制力,领导权威,人格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23.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R],2001-01.

高校领导应学会依法治校 篇3

一、高校领导要带头学法,增强法律意识,确立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

所谓依法治校,就是指学校严格依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对学校事务进行治理,其核心是学校管理严格依法办事,而非依领导的个人意志办事。实施依法治校,能够使学校管理过程更加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也是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手段。高校各级领导要带头学法用法,并在全校范围内加强法制的学习宣传,增强法律意识,努力做到知法、懂法、用法、执法。学法是基础,用法是关键,依法治理是目的。目前我国有关教育发展、学校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依法治校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实际上,只要高校领导工作作风严谨,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依法治校工作就会有保证。一句话,依法治校的关键在学校领导。高校领导要把学习和宣传法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提高全校管理者的依法管理水平,让广大干部、师生增强法制观念,并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制定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多年来,各高校都出台了各类制度和规定,有效地规范了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强化了管理,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规范和解决,一些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需要加以完善和修订,因此高校领导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在内容上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相一致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为依法治校提供依据。在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师生员工提出自己的建议,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因为学校规章制度本身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也是对他们进行遵纪守规教育的过程。一旦规章制度确定下来,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都要严格执行,作为学校领导者更要带头执行。

三、加强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

《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这种“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高校管理体制为高校推进各项民主制度的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高校领导者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对学校实行自主管理,要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扩大校务公开的范围。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内容,如收费、招生、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等要向社会公开,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如财务管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干部人事任免等也要向教职工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密切党群、校群关系,充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和社会支持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在学校内部更要注意发挥校务、学术、学位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各级干部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制度以及教职工参与干部考评制度,使干部的管理活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四、学会维权,理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有效利用法律武器,正确合理地处理学校的外部事务,创造和谐顺畅的周边关系,充分维护学校自身的合法利益,是高校领导者的重要职责。高校领导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管理者,在与校外的法律主体的各项交往中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在对外行为中上当受骗时有发生,作为被告的现象也经常出现,究其原因,除了有些因为个人主观上的违规违法行为造成以外,多数是学校没有事前及时了解相关法律规定,缺乏维权意识,结果导致利益受损。由此可见,学校不仅对内要保护师生员工的合法利益,而且在对外事务中更要切实保护学校的利益。

总之,依法治校是未来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方略。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只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创新决策和管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篇4

信息来源: 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 2008年08月11日 | 访问次数:600次

(2008年7月29日)

自2006年 “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十一五”依法治市工作开始实施以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扎实稳步向前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维护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和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和单位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不能持之以恒地抓好这项工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县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和不同的普法对象之间开展得不够平衡,农村普法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进城农民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普法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还存在空白点和死角;法制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执法中职能交叉、争权诿责、重复管理、执法扰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少数部门和单位以及少数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还有所存在;基层法治工作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法制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法律活动已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对法律知识、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公民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普遍提高,普法的手段和物质保障更加优越,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更加有利。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公民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对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完成“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快依法治市进程,任务十分艰巨。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对依法治市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制健全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法治社会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十年前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依法治国方略10年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作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工作部署,并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闭幕不久,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完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胡锦涛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抓好落实。今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我国首部法治建设白皮书,再次向世界昭示了我国推进法治的坚强决心。这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法治本质的准确把握和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马鞍山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马鞍山正处在加速实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不仅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确保科学发展观得到深入有效贯彻落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速实现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马鞍山的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又好又快新跨越、率先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努力把我市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第二,要加大普法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水平。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1986年起,我市已经连续实施了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也已经完成了一半,总体来看,普法工作的成效非常明显。完成“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为推进依法治市打好基础、营造好氛围,还需要我们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上作出更大的努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五五”规划的要求,继承过去工作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突出普法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向深入,确保全面完成规划任务,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要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农民这五个方面的重点对象,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普法需求,研究不同对象的不同普法方式,分层分类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素质,培育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引导广大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社会管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突出重点普法对象的同时,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六进”活动。注重把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实践相结合,切实把普法工作向纵深推进。要重视加强对已落户城市的农民、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建立这两类人员的学法制度,并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切实做好对转移进城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明,培养他们的归属感,激发他们为加快马鞍山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要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加强典型经验交流,利用各类媒体和其他各种宣传教育阵地,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法制宣传教育契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切实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加富有成效。第三,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任务,其本质是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核心是建设高效、透明、廉洁的政府。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要把推进依法行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加快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

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抓好依法决策,加强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强化和完善重大决策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工作机制,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和政府法律顾问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党委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努力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切实抓好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严格把好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法制审查关,防止不合法、不适当的规定出台,及时清理、修改和废止不符合法治要求、不适应发展需求的规范性文件,提升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职责不清、效率不高的问题。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能力建设,积极运用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渠道解决行政争议。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强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将依法行政与高效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依法行政中提高服务水平,在高效服务中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全面推行“阳光工程”,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第四,要着力促进司法公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线,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公、检、法、司等机关和部门,要始终把推进公正司法作为加快构建法治马鞍山、和谐马鞍山的重要任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理念,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正司法水平,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职权分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司法行为,大力推进司法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工作制度,保证司法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侦查权和司法行政权。不断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公正司法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增强司法为民的公仆意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司法队伍,为推进公正司法提供有力保证。坚持从严治警,加强内部督察和外部监督,进一步健全司法纠错机制,严格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严厉打击徇私枉法和司法腐败行为,切实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一步强化司法机关相互之间、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衔接机制和联动机制,避免工作的脱节和梗阻,切实保证司法工作高效运行,及时有效地维护好合法的权益。畅通司法救济渠道,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提高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工作水平,不断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五,要注重强基固本,夯实基层法治工作的基础。基层是依法治市工作的微观基础,也是依法治市工作的难点所在,只有坚定不移地抓好基层依法治理,才能全面提高依法治市的整体水平。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基层法治建设这个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基层法治建设水平,打牢依法治市工作的基层基础。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和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形式,严肃查处妨碍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阻碍基层民主建设的违纪违法行为,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以创建“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依法治理示范单位”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基层法治创建工作力度,提高创建工作水平,拓展创建工作覆盖面,加快推进依法治村、依法治社区、依法治校等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进程。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群众依法维权、依法信访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正确地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同时要加大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派出所和人民法庭建设,充实人员队伍,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基层法治工作的基础。

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篇5

2008年4月22日

【重要信息】

全国普法办出台《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 区)创建活动的意见》 【工作要点】

我市确定2008年依法治市工作要点 【简

讯】

福清 闽侯等地组织部署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福清市电信局举办《劳动合同法》培训 晋安区召开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交流会 长乐市地税局深入开展税收宣传月系列活动

【重要信息】

全国普法办出台《关于开展法治城市 法治县(市 区)创建活动的意见》

近日,全国普法办出台了《关于开展法治城市 法治县(市 区)创建活动的意见》。《意见》指出,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是“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要载体,对

于提高市、县(区)域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建活动工作原则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循序渐进地推进。

创建活动的主要任务在于推进地方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地方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强经济法治建设、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建立健全法治监督体系。

《意见》要求,各级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抓住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加强检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认识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扎实稳妥推进。

(福州市依法治市办摘)

【工作要点】

我市确定2008年依法治市工作要点

4月14日,福州市委、市政府批转了《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2008年工作意见》。确定了今年我市依法治市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要进一步加强立法调研,提高立法水平,突出立法重点,服务中心工作,探索立法形式,保障民主科学立法。

二、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要深入贯彻落实

十七大精神,抓好重点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突出重点对象,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普法载体,提高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三、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彰显公平正义。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发挥职能作用,保障司法公正,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民生法律需求。

四、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理“三大工程”的实施,加快“法治福州”建设。要以开展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推进地方依法治理;开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行业依法治理;开展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五、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的职能作用,研究制定为民、便民、利民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覆盖面。

六、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大和政协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委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福州市依法治市办)

【简

讯】

福清 闽侯等地组织部署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教育厅、司法厅、广电局和福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福州市国土资源局、教育局、司法局、广电局《关于开展全省县(市)、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福清市、闽侯县组织部署国土资源法律 知识宣传教育活动。3月28日,福清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国土资源局、教育局、司法局、广电局联合召开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动员部署会议。闽侯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国土资源局、教育局、司法局、广电局等六部门也于近日联合印发了《闽侯县乡(镇、街)、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福州市依法治市办)传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宣传教育培训的对象及内容。

闽侯县药监局采取措施确保用药安全

闽侯县药监局为了保证安全用药,采取四项措施确保用药安全:一是通过赠送《中国医药报》、《食品药品安全常识宣传手册》、开展“安全用药进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及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注重做到教育、规范、处罚三结合;二是贯彻落实首办负责制、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三是采取专业知识讲座、业务培训、依托闽侯、闽清、永泰“三县协作”开展练兵和每季度召开案卷评审会等形式,提升执法队伍素质。四是抓好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设置3个稽查片区,配备摄像机、照相机、电脑、车辆等设备。(闽侯县依法治县办)

福清市电信局举办《劳动合同法》培训

最近,福清市司法局、电信局联合邀请福清市普法讲师团成员、福建宇凡律师所游志兵律师为福清市电信局干部职工50多人举办《劳动合同法》培训。游志兵律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案例,就《劳动合同法》中强化签订劳动合同、细化试用期、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竞业限制和保密条款、经济性裁员的条件、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工伤等十个方面问题向与会的干部员工做认真细致的讲解。精彩的讲解受到与会人员的欢迎。培训结束后,福清市司法局给电信局干部职工赠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四法(福清市依法治市办)

晋安区召开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交流会

4月3日上午,晋安区在秀山中学召开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交流会暨中小学德育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省未成年管教人员管理所、市司法局,晋安区司法局、区妇联、团区委、区教育局和区属各校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省未成年管教人员管理所政委陈颖同志应邀作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两例”学习问答300题》、《2007年法律法规选编》等法律书籍200多册。

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讲座。秀山中学、鼓山苑小学分别汇报了一年来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情况,其它26所学校也交流了材料。会议表彰了2007年“法律伴我成长”征文活动的获奖作者,会上,秀山中学、福州十中、晋安区鼓山苑小学、晋东小学、晋安区第四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还与福建省未成年管教人员管理所签订了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共建协议。

(晋安区司法局)

长乐市地税局深入开展税收宣传月系列活动

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篇6

一、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就其内涵而言, 就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 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而法律, 必须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换言之, 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法治, 即在制度上, 应提高行政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化程度, 法律内容融合道德, 行政机关职权法定, 依法办事, 行政活动严格程序化和制度化, 强化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在观念上, 人治观念彻底向法治观念转变, 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并进, 由“治民”向“治官”演进。

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

(一) 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目标的实现

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 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轨道。但勿庸讳言, 行政过程中, 背离宗旨, 甚至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事, 也时有发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依法行政。

(二) 保证行政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个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依法行政有统一的规范, 因而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 有了统一性, 才能有公平和公正。连续性和稳定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朝令夕改, 政策多变, 必将使人民群众的活动无所适从, 大大损害人民群众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要保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也只有依靠依法行政。

(三) 依法行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为此, 行政管理一般都采用首长负责制, 但首长负责制加以法制化, 将法律规定的程序、操作原则贯穿于首长负责制, 必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四) 依法行政为行政管理的监督创造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 决定了行政机关与公民、社会利益密切相关。对行政管理加以监督, 使监督、有效, 必须解决监督什么和如何监督的问题, 也就是需要有监督的标准和程序。而能够提供是非评判的唯一标准和程序是法律。因而, 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我国选择的依法治国道路是一条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由于我国本土资源中缺乏“法治”这一传统, 法制观念、理念不易在人们心中自发形成。为了适应世界趋势, 必须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人为地甚至强制性地完成社会制度法制化的过程, 把不具备的条件创造出来, 完成变革。如此一来, 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来推动, 而我国政府有这样的资本:我国有极为丰厚的本土政治资源, 有强大的政权组织, 这些组织支配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和知识资源。因此,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同时, 法律的实施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 但行政机关是重要的法律实施机关。实践证明, 依法行政, 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 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 有助于提高效率。

三、依法行政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 健全对行政规章的审查制度

实行正常的行政管理, 需要行政机关制定必要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立法是我国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有效地调整社会和经济管理关系, 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应当看到许多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因受部门利益的驱使, 注重的是:“设立机构, 行使权力, 收取费用, 罚款没收。”缺乏合理而有效的科学论证。一些规章与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某些规章甚至为乱收费、乱罚款提供了依据。从实践上看, 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的审查制度对保障依法行政十分重要。根据行政诉讼的有关规定和司法解释, 司法机关可以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对某些规章制度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当前, 为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一方面要对现行的规章进行清理, 对不合理的甚至在内容上明显违法的规章要予以修改、废除;另一方面, 也要尽快健全规章的审查制度, 对规章的制定和出台应严格把关。

(二) 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法, 确保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在程序上合法

程序是法律的生命, 行政程序的法律化是现代法治国家重要的法律原则。依法行政, 不仅仅是要求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在内容上合法, 而且应包括行政机关从事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惩戒、行政处罚、行政调处、行政征收、行政强制和行政救济等行为时, 都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例如, 当前为制止行政机关“乱收费”现象, 应当出台对任何三项收费都有严格程序的法律或法规, 对行政机关收费程序的责任, 对受损害的公民、法人的补救等, 都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

总的来说, 制定行政程序法, 用法律形式规定行政程序, 这只是行政程序法制化的一个方面。行政程序法制化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即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定的行政程序。从一定意义上讲, 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定程序, 是行政法制得以实现的关键。因为行政程序法制化的主要目的, 就是保证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而行政程序法不仅是为上述目的真正实现, 还得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 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定的行政程序。

(三) 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行政执法效率的高低, 执法人员是否廉洁公正, 是广大公民极为关心的问题。当前, 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行政执法合理的监督机制造成的。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为对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行政自由裁量权受司法审查的范围仍是有限, 司法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来说, 就是要审查行政行为的主要证据是否充分, 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是否超越职权, 行政行为是否滥用职权, 行政处罚是否有失公正等。

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方面, 尤其应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我国宪法及相关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同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经常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执法检查, 而不能做流于形式的检查监督, 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督促有关部门限期改正, 而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向人大报告改正的结果。

摘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依法行政, 领导干部当成为表率, 为此:一要健全对行政规章的审查制度;二要制定和健全行政程序法;三要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依法治市领导小组 篇7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法治国的历程,“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这个关系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者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好国家,如何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的领导集体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事业。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文化大革命”中,国家法制惨遭破坏,新中国的法制事业遭受了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依法治国进行了积极地顶层设计。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写入了政治纲领和党章,把它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新要求,从“全面”到“深入”,只是两字之改,却体现出依法治国的进度。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依法治国进行了顶层设计,制定出路线图、时间表。

(二)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引领者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法治建设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丰富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内容,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在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有针对性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呼声和社会关切。

(三)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实践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党始终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领导作用。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真正代表人民、带领人民、组织人民正确制定和严格实施法律。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依法治国就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我们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全过程。

(一)领导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领导集中代表了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只有依靠共产党这个政治领导核心的权衡和引导,立法机关才能把握立法的方向,才能捕捉立法的时机,才能使法律符合实际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二)保证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坚持党对法律监督的领导。实践证明,没有执政党领导与参与,这种监督是难以实现的。党的领导作用就在于健全和完善以权力机关监督为核心的,以党的监督为灵魂,以检察监督为主体的,包括社会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在内的法律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保障。

(三)支持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四中全会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

(四)带头守法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党要加强自身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的建设的制度体系。只有坚持依据党内法规从严管党治党,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通过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党内法规制度,强化“不敢腐”氛围,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确保各级党员干部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写奶奶的作文500字五年级下一篇:核电站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