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选8篇)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1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推进公正司法。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人民群众每一次经历求告无门、每一次经历冤假错案,损害的都不仅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他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法律本来应该具有定分止争的功能,司法审判本来应该具有终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这些功能就难以实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推进公正司法,要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我国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合理有关,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公正司法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推进公正司法,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一纸判决,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心结”没有解开,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要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加快解决有些地方没有律师和欠发达地区律师资源不足问题。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如果不懂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熟知群众诉求,就难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推进公正司法,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一般都要公开。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完善机制、创新方式、畅通渠道,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裁判文书。对公众关注的案件,要提高透明度,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2

一、围绕改革总目标, 走法治强国之路

曾经的中国在外国人的眼里只是一个“东亚病夫”, 中国是一个被欺凌的国家, 甚至曾经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谈到以前的历史, 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气愤, 不论是鸦片战争还是甲午战争, 我国都遭受了巨大的欺辱去损失。而现在, 我国是外国人眼里的“东方雄狮”, 这身份的改变, 也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越来越强。是什么让我们国家在全球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毋庸置疑, 制度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 它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制度文明决定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所以, 一个好的制度必定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只有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国家的发展才能越来越好, 一个国家在全球才能够拥有话语权。

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制度文明的方式有很多种, 而法治就是其制度文明最根本的体现, 这也是一种管理过的方法和手段。在现在看来, 我们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的。首先, 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 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第三, 它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四, 它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最后, 它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可以说, 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法制化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 各个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那就是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但是, 要想真正的实现这个目标, 却具备很大的难度。法治强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决策科学, 只有国家的决策正确了, 在实施的时候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都是太平的, 总会出现一些动乱, 在这个时候, 就可以通过法律来进行治理, 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文本来进行治理, 不失公平, 也不会让大家觉得我们国家出现以权谋私等现象。社会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 必然会推动我们国家的改革, 而在整个改革的过程当中, 我们也需要利用法治来进行管理, 保证国家改革的正常进行。

二、改革与法治发展的历史与实践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必然选择和唯一途径。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曾提到, 我们应该积极汲取中国法律文化的精华。在以前法治理论的基础之上, 不断的进行创新。当然, 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外国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的成份, 然后根据我国发展的实质, 进行改变, 使其最终适应我国的发展。另外, 我们应该积极的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的文化有很多优秀的成份, 而很多被引入到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 现在已经被贴上了其他国家的标签。实质上, 这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文化侵略。根据以前国家发展的历史, 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些经验, 对于以前的教训, 我们更是要认真的总结, 避免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曾经的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变法,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商鞅变法来说,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 就暗自下定决心图强改革, 于是他就下令招纳贤士。而商鞅是从魏国迁移到秦国的, 他就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这个策略一提出来, 就深得秦孝公的赏识。于是任他为左庶长, 先后两次实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逐渐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刚刚提到的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变法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 虽然在古代变法中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在很多变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有时候, 变法所涉及的面不算, 没有对农业, 商业, 手工业等进行全面的变法, 而是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 有时候所提出的变法根本就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但由于君主的大力支持, 最终强制变法, 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 我国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最基本的治国方略。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 现在在逐渐进行创新。在了解我国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的前提下, 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 最终实现我国的目标。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 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 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 也揭露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 我们更要坚持依法治国。

三、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法律, 是国家的产物, 它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 经过一定立法程序, 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 国家的统治工具。法律是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只有拥有一部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 治理国家才能更有保障。不管是社会阶层中的那一部分人, 只要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国家的法律就对他有约束性。拥有一部好的法律, 也能够有效的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变法最终成了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在变法的过程中, 也有一部分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就是要注意变法前后法律的衔接, 其次就是要做到公平公正, 要保证国家人民的权利, 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同时, 地方, 中央的法律也要做到协调一致。

总之, 我们必须要做到全面的深化改革, 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让其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摘要:通过法治, 国家的总体能力和社会风尚都在不断的提升。从古至今, 我国的制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其发展进程也是特别的曲折而漫长。经过了很多次不同的“变法”, 但是最终都由于其局限性而没有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虽然我们提倡创新, 但是在国家制度这个事情上, 我们还是需要坚持法制化, 把这个作为我国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经历过改革开放, 很多事情都多多少少发生了改变, 但是, 一般的本质还是没有被时间所冲刷掉。我们可以“变法”, 但是要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不能出现一点点纰漏。法制化的社会当然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 都要进行改革, 最终使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好。

关键词:制度文明,改革,依法治国,法治轨道

参考文献

[1]罗嘉, 李强.在推进依法治企中加强“四铁”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6) :102-103.

[2]陈万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J].消费导刊, 2016 (1) :325-325.

浅谈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3

关键词:法治;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并且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被认为是中国在法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里我们就结合《决定》的内容和对法治的理解,着重分析探究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为何成为国家治理的新常态,以及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为何法治成为国家治理新常态

早在春秋初期,管子就提出“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以法治国”的提倡,并且此后,“法为治具”也成为历代的传统性认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首次作为全会的重要主题。从古代的“以法治国”到今天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能成为国家治理的新常态,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1.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

第一改革共识需要法治凝聚。新一轮改革影响面大,触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只有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广泛的共识,凝聚强大的合力,改革才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预期目标。我们知道,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国内理论界思想界非常活跃,对于未来中国的路怎么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左右之争更是激烈,那么如何凝聚改革共识,统一大家思想呢?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國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因为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法治与现代民主又是紧密相连、共为一体的,

第二,改革本身需要法治引领和规范。因为改革中的利益平衡、关系调节和行为规范需要法治。法律是什么?法律是利益妥协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是一种行为规范。同时改革也需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依法治国要求改革不能突破法律界限,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所以有人说:“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2]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法治

首先法治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很多,比如神治、人治、法治等,但人类社会治理实践证明法治是目前最优的治理方式,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目前还找不到比他更好的治理模式。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3]著名法学大家罗克斯·庞德认为:对人类内在本性的控制,即实行社会控制,有三种主要手段:法律、道德和宗教。[4]但是从16世纪以来,法律已成为社会控制的首要工具。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合法性统治包括三种历史类型:“卡里斯玛型(个人魅力型)”、“传统型”与“法理型”统制。并指出,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的合法统治最优模式是“法理型”统治。[5]邓小平同志也多次不断强调“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6]

其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核心要素是法治。有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标准: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民主化;三是法治;四是效率;五是协调。“依法治国”的战略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密切相连的,两者其实都是在强调公共管理与国家治理的理性化,这不仅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而且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

二、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在明晰了法治已成为国家治理的新常态后,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在新的时期,我们又该如何践行这个新常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让宪法真正成为权威。这可以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

之所以为要让宪法要成为真正的权威,其根源在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用宪法来治理国家,用宪法来执政,怎能不先明确宪法权威?可以说,树立宪法权威,关乎依法治国的全局。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将宪法权威和监督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

2.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国家的法律法规靠谁实施?各级政府。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是谁?也是各级政府。一个政府的决策与执行是不是合法适当,不仅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也关系到国家依法治国方略能不能妥善落实。因此,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

3.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

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7]只有当法治成为一种全民意识,人人心中有法,人人心中尚法,人人行动守法,那么法治中国,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法治中国,铿锵骊歌。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为新时期的法制建设谱好篇章,吹起号角,亿万中华儿女,让我们踏歌而行,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聚力拼搏。

参考文献:

[1]《管子·明法解》.

[2]11月7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袁曙宏在广西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上的讲话.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4]罗克斯·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5]马克斯·韦伯《西方社会学理论》.

[6]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4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各位观众:

现在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于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决定》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二)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

(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推进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

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

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三)推进严格司法。

(四)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一)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五)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

(六)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依法行使中央权力,依法保障高度自治,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保障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发展和各领域交流合作,防范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保障两岸人民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七)加强涉外法律工作。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5

(甘政发〔2000〕70号 2000年11月24日)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驻甘各单位: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切实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为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和全省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要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各级行政机关承担着大多数法律、法规的实施任务,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法制化的整个进程。各级行政机关只有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据法定活动规范和行为准则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不断提高行政质量和效能,保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法行政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加快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调节西部大开发中各方面的关系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充发发挥法治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把各方只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建设就能真正健康、有序、优质地进行。因此,各方面都应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大力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行政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二、认真贯彻《立法法》,切实加强政府立法工作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立法法》,对于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贯彻落实。要把政府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密切结合起来,从我省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审慎确定每一个立法项目。对关系全省改革开放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立法项目,要深入论证,重点研究。要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有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改善投资环境、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教育和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的项目作为今后

立法工作的重点。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要及时进行清理、修订或废止。在立法工作中,要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反映民意,真正使各项法律规范明确具体,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立法工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防止部门通过立法手段,违犯政策规定,膨胀部门权力和利益。要进一步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认真审查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那些同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的,应依照法定程序予以撤销或责令其修订、废止。要加强政府立法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切实解决立法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政府立法程序,积极探索和改进立法方式。重点立法项目要逐步推行由政府法制机构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综合调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的立法起草方式。要逐步建立和健全立法听证制度、专家学者咨询论证制度,聘请立法顾问参与立法工作,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努力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严格界定行政执法权限,实现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要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彻底脱钩的规定。任何行政执法机关都不得向下级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下达罚款指标,不得设立“小金库”。要认真实施行政罚款与收缴分离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大对实施情况有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和消除腐败。实行执法公示和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各行政执法机关要从“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出发,将本部门的执法依据、权限、程序、标准、结果以及对违法行政行为的投诉举报方式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文明执法,热情服务。

积极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将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执法职责进行分解细化,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做到分工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位。通过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晰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县乡两级行政机关处在行政管理的基层和第一线,承担着大量的具体行政执法任务。因此,要作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重点,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督。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奖优罚劣的原则,制订行之有效的评议考核标准,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评议考核,并将评议考核结果作为评定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工作成绩,选拔、任用、晋升干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以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和优化国家公务员队伍结构。大力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坚决杜绝聘用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录用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

进人关。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

四、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积极配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搞好各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自觉接受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司法监督,虚心听取他们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曝光的案件和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和答复。要自觉地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重要情况和冤假错案,要及时、公正处理。要加强和完善政府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所属各部门的监督,把上级机关的监督与监察、审计、财政等专项监督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及时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无论是对直接责任者还是负有领导责任者都要依法追究责任。要严格执行国家赔偿和行政追偿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坚决防止和消除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腐败现象,纠正不顾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

五、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严格实行依法行政领导责任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人是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率先垂范。要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听取汇报,组织考核,加强规划和督导,及时研究解决政府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依法行政落实到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确保本地方、本部门严格依法办事。

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各级行政机关要通过举办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努力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重视和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作用。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繁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这次机构改革中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精神,在本级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一定要使政府法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与本地方、本部门政府法制建设任务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新形势相适应。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总结、完善、推广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典型经验,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努力探索依法行政工作中的规律和特点,用以指导工作实践,全面、扎实、有效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0年11月24日 实施日期:2000年11月24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6

税总发〔2015〕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现就税务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税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立足大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的全会,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描绘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征程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以下简称四中全会《决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形成姊妹篇。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推进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税收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在税收工作中的全面贯彻。只有坚持依法治税,才能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才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需求个性化、诉求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变化,才能为税

收改革和发展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有力推动税法体系完备规范、税制体系成熟定型、服务体系优质便捷、征管体系科学严密、信息体系稳固强大、组织体系高效清廉,真正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税收现代化。

(二)直面问题,清醒认识紧迫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税务系统推进依法治税取得了明显成效,明确提出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灵魂、依法行政是税收工作生命线和基本准则,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执法行为逐步规范,管理方式日趋科学,法治保障持续加强,法治正从一种治税手段发展成为税收治理的基本方式。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与四中全会《决定》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比,与实现税收现代化目标相比,与广大纳税人期待相比,税收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税收法治观念不强,一些税务人员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依法治税能力不强,部分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较弱、税法遵从度不高;税法权威性不足,税收立法级次和立法质量有待提高,制度建设存在一定的部门化倾向,有些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确定性较差;依法治税工作体制机制运行不畅,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没有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内部协同推进依法治税的合力尚未形成,一些重要的依法治税制度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执法规范化程度不高,执法不严、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在一些税务机关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监督的体制机制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依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权利保护制度机制不够完善,权利救济渠道不够通畅;税收法治环境不良,一些地方干预税收执法,脱离实际对收入任务层层加码,冲击税收法治建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政府部门协同治税、社会主体共同治税的制度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这些问题,违背法治原则,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妨碍税收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全面推进依法治税是税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税务系统必须站在历史和大局的高度,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更加自觉地实行依法行政,更加扎

实地推进依法治税,让依法治税生命线深深扎根全系统。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及实施路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原则,落实税收法定,坚决维护税法权威,坚持征纳双方法律面前平等,依法维护国家税收利益,依法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依法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以税收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税收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总体要求

从税收工作实际出发,严格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决策、规范执行、严密监督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一体建设,以约束权力、保护权利为重点,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创新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加强税法遵从和税收共治,推进税收法治化,促进税收现代化。

(三)实施路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税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既充分吸收已有经验,又勇于改革创新;既抓住税收法治建设关键,又体现税收事业发展全局要求;既强调顶层设计,又做到切实管用;既讲近功,又求长效。

一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回顾总结税务系统依法治税工作,研究制定“十三五”时期税务系统推进依法治税工作规划,明确推进依法治税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部署。

根据依法治税“十三五”规划,对各项任务进行分解,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形成项目化推进机制,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二是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根据依法治税“十三五”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统筹制定推进依法治税重点任务。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制定考评标准,纳入绩效管理。

坚持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推动部门联合、综合试点,积极探索破除制约依法治税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和既得利益格局,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税摸索方法、积累经验、取得突破。

三是内外结合、上下互动。深刻认识、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树立法治思维,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对待纳税人诉求,努力争取各方支持,内外结合促进依法治税。

坚持上下互动,发挥“司令部”和“基层连队”两个积极性,切实做到尊重基层、服务基层,认真听取基层意见,充分吸收基层智慧,共同推进依法治税。

三、依法履行税收工作职能

(一)依法组织税收收入。认真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和税收征管法,严格依法征税。构建新型税收收入管理体系,科学预测各地税收收入增长目标,探索从制度机制上解决任务层层加码问题。深入开展税收收入质量检查,坚决遏制“空转”、收“过头税”、越权减免税等违法行为,坚决依法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二)依法发挥税收调控作用。按照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升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着眼全局、积极作为,全面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税收改革,依法制定和执行相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税收减免核算管理制度,健全优惠政策制定和管理长效机制,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发挥数据优势,深化税收分析,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三)切实保障依法履责。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范化。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坚决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防止不作为、乱作为。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纳税人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四、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

(一)积极推动相关税收立法。扎实推进税收征管法修订相关工作,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税立法和个人所得税法修订等工作,主动配合把成熟稳定的单行税种法规上升为法律。将法治精神贯穿税收改革,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对税收改革中形成的、实践证明科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积极稳妥地推动其上升为法律制度。

(二)加快税收政策工作规范化机制建设。把法治要求落实到税收政策的立改废释中,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税收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好税收政策前瞻性研究和储备,提高税收政策服务水平。完善税收政策跟踪问效机制,定期进行效应评估分析,对引发涉税争议的税收政策及时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不符合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与上位法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税收政策,及时调整或者废止。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税收政策解读机制,增强政策执行的合法性、统一性和确定性。

(三)完善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修订《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体制机制,防止政策和措施部门化倾向。健全涉及纳税人重大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严格落实向下级税务机关征询意见机制,探索建立税收制度建设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公开征求意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公开听证制度,增强税收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拓宽税收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范围和内容。税务部门牵头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涉税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对外签发。加强规范性文件合理性审查,保证税收制度的可操作性,从源头上根除制度性侵权。加强世贸规则适用性调研,建立健全税收规范性文件合规性审查机制,防范和减少国际贸易涉税争端。

(五)深度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增强国际税收话语权和影响力,深度参与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等重要国际税收问题研究,做好涉税国际谈判、条约签订、转化生效等工作,健全中国特色国际逃避税防控体系和“走出去”企业税收管理服务体系,维护国家税收权益,服务我国对外开放大局。

五、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一)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把税务系统发展规划、税收改革及信息化建设、重大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纳税人切身权益和对税收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纳入重大决策范围。明确重大行政决策和内部重大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努力实现决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立税务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二)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以税务机关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明确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税务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明确重大决策责任的追责范围和追责程序。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评估机制,每年选取部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进行评估。

六、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推动业务流程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认真实施和完善纳税服务规范,制定推行税收征管规范、行政管理规范,研究制定完善岗责规范,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内控规范,实现税收业务流程的整体优化。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及信息共享,以科技为驱动,通过制度加科技,实现流程规范化、风险集成化、预警前置化、防控实时化、问责常态化,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或者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严禁以事前核准性备案等方式变相实施审批。加强工作协同和部门联动,确保取消或者下放税务行政审批事项有效落实。规范行政许可设定和实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范围、条件、程序实施行政许可。探索推进网上审批和“阳光审批”。坚持放管结合,强化后续管理,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收风

险管理为核心的税收征管改革。

(三)坚持严格公正执法。依法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活动,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加强税务稽查工作,健全税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保持税法威慑态势,为诚实守信纳税人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环境。加强技术创新,推行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让守法者更为便利,让违法者无隙可钻。建立和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落实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

(四)加强规范文明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完善税务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规则。稳步推行重大税收执法行为说明理由制度,积极探索税务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积极探索运用柔性指导、疏导等方式,促进税收共治,提升税法遵从度。

(五)完善纳税人权利救济机制。认真落实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进一步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工作体制及和解、调解等制度,发挥行政复议解决税收争议主渠道作用,切实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推进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专业化,税务总局机关和省国税机关成立专门的税务行政复议办公室,统筹、协调、处理税务行政争议,妥善化解矛盾。省地税机关可以比照执行。建立税务行政复议相关部门协同应对机制、行政复议发现问题回应机制,以及行政复议诉讼衔接机制。按照税收协定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对外协商,有效解决国际税收争议,维护纳税人权益。加强纳税服务投诉管理,认真受理和及时解决纳税服务投诉。

七、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

(一)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全面推进内控机制信息化升级版建设,实现

“两覆盖、两优化、两提升”,促进权力依法运行。严格执行税收个案批复相关规定,认真履行个案批复程序要求。

(二)推进监督检查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巡视、督察内审、督查、监察等方面监督的协调配合,做到各有侧重、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努力实现制度化、有机化、协同化。强化税收执法督察,重点关注易发生执法问题的薄弱环节,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和税收政策有效落实,对严重违规执法行为予以通报。加强对预算执行、基本建设、政府采购等重要资金和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坚决纠正违规行为,严肃财经纪律。探索督察内审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工作力度,增强对税收执法、行政管理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三)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健全纳税人监督机制,拓宽纳税人监督渠道,依法保障纳税人监督权利。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建立健全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公众监督投诉处理机制。

(四)严格责任追究。坚持加强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深化税收执法责任制,推动以部门规章等形式完善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定。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等监督问责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问责方式和程序。对发生重大违法案件、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必须严肃问责、依法追究。涉嫌违纪的,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八、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一)拓展公开领域和事项。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税收工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

(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税务部门政务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和评议。加强信息公开载体建设。在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不断拓展政务公开渠道。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推行税收执法公示制度。

九、增强全社会税收法治观念

(一)提升税务人员法治理念。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制定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计划,把宪法法律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健全税务人员法治培训长效机制。把依法行政知识作为各类税务人员培训的必修课程,规范设置法治培训内容,切实提高税务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增进纳税人税法遵从意识。准确界定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强化税收征管与优化纳税服务有机结合,既加强管理,又方便办税。落实纳税信用管理办法和税收“黑名单”制度,加强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奖优罚劣的税收信用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公平公正的税收秩序。支持外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税收治理,鼓励相关中介机构提供优质涉税专业服务,支持注册税务师协会等依法实施行业自律,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推进税收法治建设。

(三)增强全民税收法治观念。加强税收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等主阵地建设,发挥税务报刊图书的作用。实行税务机关“谁执法谁普

法”的普法责任制。利用“税收宣传月”加强税收法治宣传。探索分级设立纳税人学堂。推进税收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校园普及税法知识。支持税收法治理论研究。着力抓好税收法治文化建设。

十、加强税收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一)健全税收法制机构。合理界定税务机关法制机构职责,确保其集中精力从事税收法制工作。强化法制机构人员保障,省国税机关应当配强专业力量,市国税机关应当配足专职人员,县国税机关应当设置法制机构,各级地税机关可以比照执行,促进税务机关法制机构和法制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二)提升法治队伍素质。加强税务领军人才库和税收专门人才库建设。建立交流机制,畅通上下级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干部交流渠道。加强涉外税收法律人才培养。提高从法律专业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和从基层遴选税收法治干部的比例。严格执法资格管理,实行税收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三)普遍建立公职律师制度。建立公职律师团队,使之成为税务系统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的骨干力量,带动提升税收工作的整体法治水平。统筹解决公职律师制度运转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公职律师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公职律师锻炼培养力度。

十一、加强党组对依法治税工作的领导

(一)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治税、依法带队的能力和水平。各级税务机关领导干部是推进依法治税的关键,应当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不断提高依法治税、依法带队的能力和水平,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问题,引

领带动推进依法治税。把能否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行政能力强的干部,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领导干部应当批评教育,不改正的应当调离领导岗位。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抓紧对领导干部推进法治建设实绩的考核制度进行设计,对考核结果运用作出规定。

(二)加强党组领导下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建设。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领导的明确要求,把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建设成为税务系统各级党组对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实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的核心平台。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党组成员是领导小组成员,相关部门参加,集体研究依法治税工作重大问题,审议依法治税工作规划,作出推进依法治税重大决策部署,总揽和监督本单位依法治税工作。建立和落实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听取依法治税工作汇报,分析研判形势,加强工作统筹,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三)积极创新依法治税体制机制。选择基层税务机关进行试点,并确定为税务总局党组联系点,由税务总局联合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省委、省政府开展依法治税综合试点,进一步探索破除影响和制约依法治税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总法律顾问制度,主要负责同志分管法治工作,开展主要负责同志述职述廉述法,倡导主要负责同志出庭应诉等。推动法治税务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法治税务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进基层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十二、狠抓工作任务落实

(一)加强统筹协调。税务系统各级党组应当充分发挥推进依法治税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法治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利用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全力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工作。对不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的税务机关主要负责同志,上级机关应当及时告诫和约谈,严肃批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强化出谋划策、调研指导、协调服务等职能,承担好相关日常工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当强化主体意识,积极协同、主动作为,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二)加强工作保障。对依法治税重点项目优先予以立项,将依法治税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所需资金纳入预算,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强法治工作部门组织建设,充实和加强法治工作专门力量。加强依法治税信息化建设,将法治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提高法治工作的信息技术保障水平。

(三)加强绩效考核。将依法治税重点任务纳入绩效管理,明确完成时限,对任务落实进度和效果进行绩效考评,强化推进依法治税各项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管理,做到年初有分工、年中有督察、年末有考核、全年有台账。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相对独立的依法行政指标体系,融入绩效管理,促进持续、深入、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督查督办。建立健全限期报告、调查复核、情况通报、责任追究和督查调研等工作督查督办制度,狠抓依法治税制度措施和工作任务落实,将法治精神和要求贯彻到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各省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四中全会《决定》和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实化、细化、分解各项任务,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并将贯彻落实情况及时上报税务总局,确保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税伟大实践,坚持崇法善治、厉行法治,坚持提升站位、服务大局,为加快税收法治化建设、推动实现税收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创新 篇7

( 一) 此次决议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法治的决议

从党的全会的历史来看,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执政以来第一以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重大会议, 仅看我国1978 年以后的各届全会, 最多的就是关于经济建设以及改革方面的决议, 其次是党的建设方面的决议, 最后就是关于文化建设类的决议。而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议是1978 年以来的第一次, 由此可见, 这份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 在我国党和国家的历史上,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二) 总结了经验教训的伟大成果

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是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深刻反思了背离法治轨道的惨重代价, 正确的判断了当前国内国际的严峻形势, 创造性的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党已经深刻的认识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是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法宝, 是发扬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 三) 系统阐述了当代中国法治的核心价值和核心体系

新时期下我们党和国家的法治建设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 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还首次提出了人民主体这一当代中国法治的核心价值, 充分的凸显了我们党发扬法治精神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由此可见, 一个真正以人民为主体的, 切实的保障人民利益的法治理念, 必然会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广泛参与和全力支持。

二、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 一) 把法治中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在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 虽然法治建设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但还是没有把法治建设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 就是要明确宪法法律的重要地位, 人民民主更加健全, 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让我们的社会运行的更加稳定和谐。将法治中国的建设渗透到我国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去, 将法治活动成为每个公民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建设成一个人人懂法, 人人守法, 公平有序的的和谐社会。

( 二) 必须符合我国国情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吴邦国委员长指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但是在法律规范体系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存在着纰漏, 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我国法治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现实情况, 有效的解决人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规范我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法治建设。

( 三)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就必须坚定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 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 坚持党的领导下推进依法治国, 要严格的和西方国家搞“宪政”作区分。我国推行依法治国的方略,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使我国依法治国工作的推进和创新体现出中国特色, 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

( 四) 法治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

我国现如今法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理论与现实实际严重脱节, 反映出了过去我们要么一味的直接引用外国法治理论, 要么就是对中国的法治想象剖析的不够深刻。所以, 我国在实践创新中必须吸取别的国家的有益经验, 立足当前, 着眼于长远, 深刻的探析制约我国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从这些矛盾和问题出发, 明白法治建设的总目标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实施依法治国的有效途径

( 一) 保持法治信息畅通

只有获取法治信息的渠道畅通,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才能保证法治信息被公民所熟知。要有明确的法治宣传平台, 公民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到相关的法治信息, 还可以在微博、微信、qq、报纸、广播、电视等平台上宣传法制信息, 及时传达最新的法律动态。各级政法部门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法治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中去, 找与群众思想的共鸣点, 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依托当地的各个宣传部门, 完善各地区, 各乡镇, 各社区的法治宣传活动, 丰富宣传的形式, 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法治文化的建设中来。

( 二) 不断宣传法治文化

要积极全面的向社会大众各阶层宣传法制文化, 采用传统宣传与网络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首先,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用法律方式保护自己; 其次, 利用网络宣传法律, 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相关法律最新的动态, 在看新闻百态的同时学到法律知识; 最后, 开展法律专题教育活动, 向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进行法律教育活动, 使我们各行各业的各项工作都能井然有序的开展。

( 三) 弘扬和培育法治精神

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 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首先, 各级法律部门应当意识到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与宣传部、文化部等形成良性互动, 做好法治精神弘扬的规划、组织、协调、实施等工作, 同时, 积极的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来, 对法治活动进行指导、建议。其次, 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士参与到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的活动中来, 鼓励基层人民群众自编自导的法治精神弘扬活动, 使人人在这些法治文化活动中牢固法治理念, 树立自觉遵法守法的意识, 提升自我的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肖金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创新.山东社会科学.

[2]胡霞.浅谈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法治博览.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篇8

新华网 新华社近日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决定约1.7万字,分七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北京晨报 习近平所作的说明约1万字,分三部分: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背景和过程;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关于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说明指出,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二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体现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论法治。三是反映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四是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力争提出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五是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nlc202309040703

上一篇:食品安全ppt课件大班下一篇:野风车读书笔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