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推进依法治市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如何推进依法治市(精选9篇)

谈谈如何推进依法治市 篇1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执法行为.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的能力和水平.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4.加强公共监督和问责制度建设;5、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6、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8、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学习、培训,真正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制约和监督,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等行为,严肃查处,真正落到实处。

谈谈如何推进依法治市 篇2

(一) 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合规文化欠缺

一是由于受到传统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影响, 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业务拓展上, 而忽视了合规管理的重要性。部分行社甚至冒着违规的风险来实现短期绩效, 加大了农村农信社合规经营的风险。二是从高级管理层的高管人员到分支机构的一般员工, 由于对合规管理存在模糊意识, 没有自觉地将合规风险当做一项重要的风险源却管控, 才导致积极参与合规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二) 规章制度执行没有落到实处

近几年, 随着农信社规章制度的不断更新, 联社基层县级行社组织学习了一系列新规和业务操作知识, 许多员工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 促进了学习意识增强, 但是存在对制度一知半解、执行不力等现象, 部分干部员工主要的精力依然放在业务经营和完成任务之上, 合规意识不强, 不能主动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三) 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农信社要守卫和争夺金融阵地, 除了其产品要适销对路和强化经营管理外, 必须重视维护客户利益。因此, 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就成为我们的现实要求, 我们要切实扭转过于注重业务经营指标的完成, 而忽视消费者权益的情况, 严格自律, 优化服务, 充分考虑客户心理, 兼顾客户利益, 维护农信社的良好声誉, 实现农信社的持续发展。

(四) 业务操作程序复杂, 责任分工不明确

随着农信社业务系统不断升级, 合规管理主要依赖于业务办理的事终控制, 柜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环节多、流程多、业务审核复杂等问题, 导致一笔业务的办理涉及到调查人、审查人、审批人、发放人等多个责任人, 责任划分不清, 无疑增加了业务的合规风险。

二、农信社完善合规经营体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 培育合规文化

培育合规文化是稳健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合规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推进信用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降低风险、控制成本, 促进业务发展, 而且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加强信用社员工队伍建设,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合规文化建设, 就是要紧密配合案件防范长效机制建设, 变堵为疏, 变被动为主动, 将检查处理与正面引导相结合, 着眼源头, 综合治理, 逐步走上安全、稳健、快速的发展轨道。首先, 转变观念, 加强合规意识。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 要进一步倡导“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与监管有效互动”等合规文化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通过加强宣传教育, 让员工了解和掌握合规知识, 引导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资本覆盖风险、业务增长与风险控制相适应、风险成本与风险收入相匹配”的风险意识贯穿到自觉行动中。一是针对性开展教育。对高管人员开展党风党纪和廉政建设的教育培训。对在岗员工按条线、岗位、环节开展业务操作流程及制度学习培训, 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警示教育、新制度新办法学习等方式,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合规操作工作。二是梳理修订制度办法常态化。对现有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及时制定新业务运行相关制度。三是部门联动强化问题整改。积极开展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对信贷业务、票据业务、跨业合作业务、外部风险等业务风险进行排查。

(二) 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提升合规管理效能

一是提高合规管理的独立性。进一步强化审计监察部与风险管理部职能, 增强其独立性。通过合规管理部门之间权限匹配和优化, 才能在部门协调的事务中形成风险防范合力, 而责、权界定不清、风险内控错位失调、制度健全优化滞后, 只会损害员工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敏感度。二是健全良性互动机制, 营造和谐合规氛围。通过各行社与外部监管机构以及信用社内部网点之间、部室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有效互动, 彻底走出过去那种的“猫鼠游戏”的“怪像”。

(三) 维护消费者权益

随着金融消费从单一的存取款、贷款、支付结算业务不断向理财、融资、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的同时, 我们及时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经营管理范畴。同时, 我们认识到, 农信社唯有从经营者角度和消费者角度出发, 依法合规经营, 提高产品透明度和服务质量, 强化教育宣传, 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权益。一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确立居民的金融消费者主体地位。二是细化基层行社诚信、告知、提示、保密、信息披露等业务, 通过制度规定, 防止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犯。三是建立以“市场化、差别化”为原则的利率定价机制, 根据风险状况和综合收益对贷款进行定价, 公开利率定价, 阳光操作;杜绝通过贷款捆绑和不当搭售, 强制客户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 严厉杜绝贷款拿回扣、报销费用、索要财物等各种“潜规则”;未经客户授权不得违法查询、使用、泄露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等。四是完善公正合理的服务收费制度, 公开收费标准, 充分告知客户, 做到了“明码标价”。严禁向客户摊派各种形式的查询费、风险金、咨询费、评估费等, 逐步实现了金融服务收费的市场化、规范化。五是合理调整和使用窗口资源, 提高服务效率。基层行社由于代理了国家粮食直补、低保、社保等发放收费工作, 窗口资源不足, 因此我们要求合理调整和使用窗口资源, 协调处理好代理业务与一般客户、黄金客户的关系, 提高工作效率, 维护客户权益。

(四) 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机制

加强授权、分权管理, 规范决策程序,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权责, 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制约制衡体系, 减少决策失误。杜绝个人或部门独立完成某一业务而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情况发生。同时, 推进管理决策信息化, 实现风险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程管理的转变。

三、总结

思考与体会笔者参加农信社工作多年, 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以合规为前提、以制度为准绳, 将依法合规融入到经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 才能更好地保障农信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 领导重视合规工作、带头示范是提高合规经营效力的关键

合规工作要从高层做起, 自觉做合规合法的表率, 严于律己, 率先垂范, 把向员工宣讲合规当作一项长期、持续、常态化的工作, 不厌其烦地沟通、解释、提醒。只有管理人员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 才能从上到下产生垂直影响, 才能保证合规经营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 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只有良好的制度约束, 才能使工作和谐有序地不断开展。实施依法合规经营, 一是梳理制度, 明确合规经营防风险内容, 有的放矢, 提高合规经营防风险的精度、力度和深度;二是与时俱进, 废止落后、不符合业务发展的制度, 及时更新制度规则, 从制度流程上有效防范新风险;三是完善、细化制度、流程, 让工作中的每一项操作步骤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丰富制度内容, 完善制度结构。

(三) 强化意识, 用心执行

合规经营是所有员工的责任。要全面树立“合规创造价值、合规防控风险、合规保障发展”的合规理念, 切实提升合规建设的自觉性, 通过加强合规防风险培训学习、强化全员规则意识、培养员工良好习惯等途径, 以合规文化软约束和持久力提升, 保证合规执行效果。

(四) 严格落实, 要脚踏实地

如何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探讨 篇3

关键词:推进;政府;行政探讨

一、把依法行政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增强依法行政的落实能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实际的主要内容,纳入到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依法行政的重视。但在当前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中,依法行政却始终未单独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鉴于此,今后各级政府在修订政府考核体系时,要尽快把依法行政作为独立的指标单列出来,实施单独考核,把依法行政真正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对依法行政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尚度重视,才可能花时问、花精力去认真抓这项工作,才可能逐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这一目标。

二、转变政府职能

基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有限政府,就要合理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化行政程序,提供公共服务,改变重审批轻监督、重管理轻服务、重制裁轻保护、重行政命令轻契约整合的现象。在制度建设中,把培育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管理和自律的职能交给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把市场主体的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主体,从而限制行政权力的无所不管,切断行政权力的无处不在,转化行政权力的无所不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來,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政府权威,加大“四风”整治力度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查处贪污腐败的力度加大了,效果也较为明显,但仍需要继续加大查处和惩戒力度。结合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于比较盛行的“四风”应下大力气惩治,对问题存在多、反映强烈的单位及人员要进行坚决的惩处,促使四风不敢冒头,将国家各机关和部门转到亲民爱民的轨道上来,进而回归政府权威。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涉及的黑恶势力进行决不手软的打击。只有消灭了宗派等黑恶势力,正义才能得以伸张,依法行政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进行。

四、改革用人制度

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中,把会不会依法办事、法律素养是不是高,看作是考察干部的重要标准。改革用人制度就是主要让老百姓来决定官员的去留升降,让服务对象来给服务者打分。杜绝那些盲从上级,甚至违法乱纪以博取领导欢心的人升迁。具体做法可以是:党委或政府决定提拔或任命人员时,提出较多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后由老百姓和服务对象决定人员,对于老百姓和服务对象选出的人员,只要不存在明显的问题,就可以放心使用。 五、大力提高基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如果基层领导和管理执法者是法盲、半法盲,把法律当手电筒只照他人不照自己,再多再好的法律也将被破坏,再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再好的社会秩序也会被破坏。要提高基层领导公务员的法律素质,首先要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专题法制讲座制度、集中培训制度,使基层领导干部养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习惯。虽然我们不要求

公务员都成为法律专家,但是对宪法、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以及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一定要熟悉。此外,要加强对公务员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知识培训。对于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培训和髟玳。

五、完善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监督效果

一是创新行政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监察、审计、政府法制监督的有机整体,实现监督的整体效能。要像四中全会提出的那样逐步把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体制机制理顺,从而改变监督机关“位低、权微,手段弱”而不能实施有效监督,以及人多势众却监督无力的现状,试行“各类监督联系会议”、“定期联合办公”、“案件移送”等协调机制,使分散的监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股“监督合力”。

二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将行政执法监督的对“事”权,扩大到既对“事”又对“人”,将对“人”的“建议权”转变到“直接处理权”,以提高行政执法监督的权威。加大对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力度,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重要标准。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追究的范围和具体程序,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完善重大决策法律分析、论证和决策信息公开制度。凡涉

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先应由法制机构或委托专家顾问进行法律分析、论证;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尽可能通过公开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向社会予以公布。要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防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强政府法制监督。政府法制监督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强制性的特征,监督的内容是全部的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范围包括行政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但当前政府法制监督及监督结果的运用缺乏法律依据,具体实施比较困难,因此要尽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是加强政府法制监督的当务之急。同时基层政府要重点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行政执法督办制度、申诉和检举等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增强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责任感,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谈谈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篇4

根据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计划安排,在自己先行学习的基础上,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有关依法治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意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立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什么叫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

线和基本方针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段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到兴国安邦的战略高度来实施。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

依法治国,是一种先进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文化,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年志。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发展,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条:一是以市场经济的相当发展为经济基础;二是以民主政治的相当完善为政治基础;三是以发达的法律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思想基础。

一般地说,实行法治的社会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就是经济较发达,一般居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秩序稳定,有一定程度的民主,社会成员拥有基本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等。在金钱就是一切的社会里,有钱有势的人违法犯罪,往往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在阶级斗争的激烈时期,资产阶级政府往往置自己制定的法律于不顾,自己破坏法治原则,违背依法治国的方针,而以残酷的手段,对反剥削、反压迫的广大劳动、进步人士实行血腥的镇压。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国家,能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实现了依法治国方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必须具备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相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相当完善,社会主义新文化要相当发达。

三、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提出、发展和完善的。依法治国的实践,必须坚持这一方向。

(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法治建设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同时,依法治国也是党的领导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执政的重要方式。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依法治国重要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权基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依托,依法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治国方略。人民民主专

政决定着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本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一)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可依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资依据和遵循。有法可依已不仅要求立各种各样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的需要和符合时代的精神的法。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主要表现在: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广大社会成员要依法办事。

(三)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四)违法必究。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信于民。

五、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

(一)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党的十八大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遵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

依托依法治国,推进依法治企 篇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企业是重要的社会细胞,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推行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推行依法治企,才能实现社会资本的安全、有效运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而依法治企关键在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只有企业员工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在工作中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才能保证依法治企顺利实施。

当前,企业中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合理、经营不合法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权责不明、监管缺失、个人决策凌驾于民主集中智慧之上、权力寻租、国有资产流失、腐败问题频出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依法治企。

一、推进依法治企的有利条件

在党和国家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当前正是推进依法治企的好时机。首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都为推进依法治企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其次,中央针对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创建现代化的公司治理体系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为企业法制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再次,现如今,大部分企业的员工文化水平、思想层次、法律意识都比较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已积累了丰富的公司治理和改革经验,为构建法制化的现代企业提供了内部基础。

二、依法治企的好处

依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依法治企将会产生良好的效益。第一、法制化的现代企业将会运转更高效,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实现利益更大化。第二、依法经营的企业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第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将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依法治企的措施

依法治企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依据《公司法》等法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公司组织结构,推行监事会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企业健康运营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二是明确权责,依法规范业务流程,建立公司法务部门为公司经营提供法务服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是政府通过组织企业管理层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注重正反案例剖析,借助真人真事达到警示效果,使他们形成依法经营的理念,并在企业管理中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形成示范作用,由上而下养成依法经营、依规办事的意识。四是加强司法援助系统建设,强化司法助理人员队伍,使司法助理人员不仅管社区,也管企业,构建律师咨询服务公共网络平台,为推进法治进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良好的土壤。五是加强宣传,采取组织集中培训、开展讲座等方式,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法治理念,为推行依法治企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这些措施以破解企业中存在的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治理不够规范,内部机制不够市场化,“拍脑袋决策”,激励的动力和约束的压力不够到位等问题。

四、推进依法治企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依托依法治国,推进依法治企的过程中,要注意规避风险和创新深化企业改革举措。一是要注意顶层设计,在企业向股权多元化、经营多样化转变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和机制,避免“害群之马”钻法律空子、捡制度的漏洞。二是企业在签署合同、授权经营、产品生产、对外合作等方面,必须依法行事,降低经营风险。三是企业在实施财务透明化、管理制度化、企业市场化过程中,当触碰到少数人的利益,甚至在需要打破现有利益藩篱时,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将改革进行到底。

企业在依托依法治国,推进企业法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适应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常态,立足市场经济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将企业法制建设与企业日常工作深度融合,优化企业结构,改变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方式,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明确企业各部门权责,构建合法化、标准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公司治理体系,企业领导要带头示范,形成上行下效的工作氛围,稳步推进企业法制化建设工作。综上所述,只有企业的全体员工坚定不移的去执行依法建立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实现依法治企的目标;只有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下合法经营,企业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把企业的改革发展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推进依法行政 篇6

考试时长:60分钟 考生: 总分:100 及格线:60 考试时间:2017-08-24 12:21-2017-08-24 12:29 92分

 1.当发生下位法和上位法发生抵消冲突的时候应该依据()做决定。(单选题2分)o o o o 得分:0分

A.下位法 B.上位法 C.法院的最终裁定 D.案情的具体情况

 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称的政府信息指的是()。(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A.有关国家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信息

B.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o C.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的信息

o

 D.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

3.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纲要明确了要用()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A.5年 B.10年 o o

 C.15年 D.20年

4.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方略落实的关键。(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o o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依宪治国 D.以道治国

 5.下列活动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是()。(单选题2分)o o o o

得分:2分

A.区政府机关派人到市场购买办公用品 B.公安局根据业务需要对机关处室重新调整配置 C.交警队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暂扣驾驶证 D.仲裁机构对民事纠纷作出裁决

 6.国务院要求行政决策要履行的程序是()。(单选题2分)2分

o

得分:A.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集体讨论

o B.集体讨论、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

o C.合法性审查、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

o D.合法性审查、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  7.郝劲松诉国家林业局假虎案、法大博士诉广电局“色戒”案,对于推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醒广大公务员要增强()的意识。(单选题2分)o o o o 得分:2分

A.依据合法 B.民主参与 C.程序正当 D.公平合理

 8.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纲要明确了要用()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单选题2分)得分:2分

o o o o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 9.2008年国务院发布加强县市依法行政决定,行政审批制度经历了()改革。(单选题2分)o o o o

得分:2分

A.三次 B.六次 C.八次 D.十次

 10.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方略落实的关键。(单选题2分)o o 得分:2分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o o C.依宪治国 D.以道治国

 11.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在于()。(多选题3分)分:3分

o o o o

得A.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保障

B.是推进民主政治,维护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 C.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

D.是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 12.法治政府的特征有()。(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透明廉洁 B.便民高效 C.有限有为 D.诚信负责

 13.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公务人员要明确增强的意识有()。(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民主参与 B.程序正当 C.公平合理 D.证据合法

 14.政府应如何提高用法治方式解决行政纠纷的能力?()。(多选题3分)o 得分:3分

A.弱化行政方式解决纠纷的途径 o o o B.减少领导的批示

C.降低诉讼的门槛,降低司法成本 D.解决司法救助的问题

 15.法治政府的特征有()。(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透明廉洁 B.便民高效 C.有限有为 D.诚信负责

 16.党的()报告中对建设法治政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 17.和司法方式相比,信访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缺陷有()。(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难以最终解决 B.直接有效 C.不公平合理 D.缺乏稳定性

 18.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在于()。(多选题3分)分:3分

得o o o o A.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保障

B.是推进民主政治,维护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 C.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

D.是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 19.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面临的挑战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急剧转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o B.价值观念多变、多样、多元,公民意识觉醒,社会心理失衡,新兴媒体发展

o o

 C.人治传统根深蒂固,法治环境难以短期内改善 D.行政机关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20.政府应如何提高用法治方式解决行政纠纷的能力()。(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弱化行政方式解决纠纷的途径 B.减少领导的批示

C.降低诉讼的门槛,降低司法成本 D.解决司法救助的问题

 21.和司法方式相比,信访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缺陷有()。(多选题3分)o o o 得分:3分

A.难以最终解决 B.直接有效 C.不公平合理 o D.缺乏稳定性

 22.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任务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决策,提高立法质量 B.推动法治GDP,保证法律的实施

C.推动司法改革,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D.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 23.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任务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决策,提高立法质量 B.推动法治GDP,保证法律的实施

C.推动司法改革,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D.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 24.我国目前立法存在的缺陷有()。(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0分

A.部门立法影响立法质量 B.立法民主参与度不够 C.立法程序不完善

D.全国人大的立法的范围太小

 25.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公务人员要明确增强的意识有()。(多选题3分)o o

得分:3分

A.民主参与 B.程序正当 o o C.公平合理 D.证据合法

 26.问责机关采取的问责方式有()。(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责令公开道歉 B.停职检查 C.责令辞职 D.免职

 27.党的()报告中对建设法治政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 28.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面临的挑战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急剧转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o B.价值观念多变、多样、多元,公民意识觉醒,社会心理失衡,新兴媒体发展

o o C.人治传统根深蒂固,法治环境难以短期内改善 D.行政机关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 29.我国目前立法存在的缺陷有()。(多选题3分)得分:0分 o o o o A.部门立法影响立法质量 B.立法民主参与度不够 C.立法程序不完善

D.全国人大的立法的范围太小

 30.问责机关采取的问责方式有()。(多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责令公开道歉 B.停职检查 C.责令辞职 D.免职

 31.政府如果要撤销已经生效的许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必须给无辜的相对人赔偿。(判断题2分)o o

得分:2分

正确 错误

 32.政府的职权是有限的,所以政府在有触犯法律的风险下可以放弃执法、不作为。(判断题2分)o o

得分:2分

正确 错误

 33.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立法治政府。(判断题2分)o o 得分:2分

正确 错误  34.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的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判断题2分)o o

得分:2分

正确 错误

 35.政府如果要撤销已经生效的许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必须给无辜的相对人赔偿。(判断题2分)o o

得分:2分

正确 错误

 36.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权力机关的授予。(判断题2分)分

o o

得分:2正确 错误

 37.进入法院诉讼程序的法律只有三十多部,说明了我国大量的法律规章没有得到实施、执行。(判断题2分)o o

得分:2分

正确 错误

 38.政府信息、政务的公开透明,就可以保证政府的廉洁。(判断题2分)得分:2分

o o 正确 错误

 39.政府的职权是有限的,所以政府在有触犯法律的风险下可以放弃执法、不作为。(判断题2分)

得分:2分 o o 正确 错误

 40.行政过错责任人没有成陈述权和申辩权。(判断题2分)分

o o

建设合规文化推进依法治企 篇7

企业合规文化建设新机遇

2008年底, 西门子公司被美国司法当局和德国有关机构处罚,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标志着国际上已将企业合规经营、反腐败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目前, 无论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还是在华的外资企业, 都面临着一次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的非常好的机遇。

第一, 反腐败改善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十八大以来, 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反腐的制度规定和措施, 尤其在推动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方面有了重大的进展。2014年11月召开的APEC会议, 中国政府主导起草了《北京反腐败宣言》。据中央纪委国际合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宣言集中反映了各经济体就APEC反腐败合作重点及发展方向达成的共识, 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加强反腐败追逃追赃合作方面的关切和立场, 对于引领亚太地区反腐败朝着务实合作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后讲话时提出, 反腐败要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反腐败抓贪官只是“破”, 在“立”上, 习主席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的制度、用人管人的制度、深化体制改革的制度, 还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等。

第二, 企业合规风险空前加大。据专家介绍, 自西门子公司被处罚之后, 美国又陆续处罚了25家在中国涉案的外资企业。中国也开始处罚违规的外资企业, 例如葛兰素史克被罚款30亿人民币, 主要原因就是为增加定单而向中方有关人员行贿。中国国有企业的合规问题随着反腐败的深入也暴露出来, 民营企业违规的问题也很突出。比如, 为了拿到进口铁矿石, 有20家企业向力拓驻上海办事处4名员工行贿9000万人民币, 其中多数是民营企业所为。

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 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1400亿美元, 第一次超过了“引进来”。这么多企业“走出去”, 合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2009年时, 中国有4家企业上了世界银行的黑名单, 而最近增加到了12家, 合规风险加大了。

第三, 从“要合规”到“会合规”。在企业合规问题上, 国际上的跨国公司走得早、走得快, 中国企业应该借鉴经验、记取教训。西门子公司2008年被罚16亿美元后, 痛定思痛, 积极行动, 公司新领导提出, 无论何时、何人、何地, 都要把合规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责任来推动。

中国企业也在反腐过程中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中海油提出要从思想、制度、激励和监督等方面强化合规建设;中石油出台了“合规管理办法”, 将落实合规管理要求作为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民营企业中的吉利公司, 2014年在李书福总裁的推动下, 建立了一套包括13个制度的合规文化建设体系, 使企业有了合规经营的行为准则。

中国企业还应强化合规文化建设。第一步是进行调查研究, 看看企业合规风险在哪儿, 识别合规风险。第二步是问题导向, 根据合规风险建立对应的合规制度, 同时要健全这些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机制, 比如考核机制。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 在《社会责任报告》里大都有合规经营的内容。这说明企业要想参与国际竞争, 在合规上一定要公开透明。企业可以把合规报告作为抓手, 就像当年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一样。

新常态更需强化合规文化建设

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合规经营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 十八大至今, 中央纪委网站共发布了124名国企高管被查处的信息。这些高管的共性就是违反党纪国法, 无视合规经营。这些教训必须引起我们的警醒。

还必须看到, 我国正处于健全法治的过程中, 现有法律体系尚需不断完善。由此看来, 如果把合规仅仅停留在遵守法律法规上, 那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 合规本身还包括对于职业操守、行业道德的把握, 这是和遵纪守法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因此, 要大力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合规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

第一, 企业合规是社会良好治理的重要组成。企业合规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平。以联合国的《全球契约》为例, 里面的很多要求, 与企业合规直接相关, 包括劳工标准方面、环境保护方面、反腐败方面, 等等, 都构成对企业合规的要求。也就是说, 企业合规的意义, 不仅仅限于企业自身,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 企业合规是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直接表现, 是经济发展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而企业素质的提高, 正是提质增效的重要的保证。在这个过程当中, 合规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第三, 企业合规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正面临新的挑战, 特别是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在稳中求进的过程中, 中国企业要更多地“走出去”, 特别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契机。现在, 门已经打开, 方向已经指明, 抓住这样的契机, 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就可以促进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促进产能合作, 实现出口升级、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 要通过合规文化建设, 确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推进依法治校 创建法治校园 篇8

贯彻中央部署,推进依法治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云南财经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后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依法治校与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党风廉政与干部队伍建设”等专题开展集中学习。同时邀请校外专家进校作专题报告。

开展主题活动,传播法治文化。2012年6月,云南财经大学印发了《和谐财大·法治阳光润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方案》和《和谐财大·法治阳光润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具体安排》,系统开展了校园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校园法治文化传播、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学校法治实践活动、法律服务活动等主题文化活动。

建立宣教阵地,加强廉政教育。2012年4月,学校投入资金2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160平方米的云南省高校首家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展出内容共分为5篇,分别是理论篇、风范篇、校园篇、自律篇、警示篇,共38块展板。截至目前,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已接待校内外师生7 000余人次。

发挥专业优势,创作普法动漫。由学校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与五华区司法局组编创作的云南省第一部动漫普法期刊《生活与法》,2009年至今已出版24辑。2013年,学校1人被五华区普法与依法治区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3件作品荣获全国高校美育成果展评学生组一等奖、1件作品荣获二等奖;2014年,学校1人被五华区普法与依法治区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2015年学校2件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法治漫画动画微电影作品征集活动漫画类优秀奖。

广开普法讲座,增强法律认知。学校建立了经常性法治讲座机制,先后邀请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田成有、香港大学法学博士熊浩应、西南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张晓君、美国法学院丹尼尔·米德夫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曲三强、北京大学法学院王新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江溯教授等30位知名法学专家来学校作报告。

开设廉政课程,养成规则意识。学校于2014年开设了全校性选修课《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占2个学分,至今共有600余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由法学院和校纪委办公室共同编写的《大学生廉洁文化读本》现已成稿。

阳光司法进校园,理论研讨促普法。2012年10月12日,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来学校开展了“庭审走进民众”阳光司法进校园活动。学校还先后承办了第六期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司法会计培训班和云南省法学会主办的“刑诉法修正案与执法司法能力提升”研讨会。

组织普法活动,培养法治精神。学校先后举办了“法律之星”辩论赛、“学法 识法 用法”法治影刊分享会、“喜迎十八大暨普及法律意识”晚会、“弘扬法治精神 保护传统文化”演讲比赛、“良法善治”讨论会、宪法日法律知识竞赛、“人人守法,守法人人”普法知识竞赛、“法治传递正能量”宿舍普法宣传手抄报制作比赛、“漫·法”手绘法制漫画大赛、法治小品大赛等活动。

展播法治影片,结合读书普法。学校把“六五”普法与“书有大益读书会”“悦读·阅青春”读书活动相结合,开展了法治图书阅读活动。通过组织广大师生观看《忠诚与背叛》《为了明天》《永不妥协》《毒海深渊》等法治影片,开展法治影片展播活动。

进入社区普法,承担社会责任。2012年9月22日,学校师生到昆明市南屏步行街广场、棕树营街道办事处、月牙塘社区等发放传单,制作版面,讲解法律知识,开展“流动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2014年12月4日,学校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在云财社区、水晶宫社区、翠湖社区开展了街头普法活动,向市民发放《交通安全法》宣传册200余份,发放《云南省市民普法问卷》500份。每年暑假学校都组织普法志愿者队伍参加“三下乡”活动。2011年至2014年,先后到社区开展了“普法宣传”“法律援助”“走访低保户”“关爱空巢老人”“法治文艺表演”等活动。

谈谈如何推进依法治市 篇9

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由于和谐社会只能立于法治基础之上,因此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遵纪守法,更加要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能够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法治关注的焦点是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依法治国就是把法律从作为国家和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手段和统治工具变为人民在当家作主的前提下以法来有效管理国家、约束政府权力,使其合理运用、不致滥用和腐败,从而使国家权力服从于社会公众的共同意志,政府的权威从属于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法治权威。从各国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在建构和谐社会中扮演双重角色:建构和谐社会主要就是通过削减政府职能和重塑政府来理顺社会关系;而作为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推动者,又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而不能消极无为。政府之于建构和谐社会的这种双重属性,就注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构法治政府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凌驾在社会之上最具权威的公共机构,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和体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由于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而且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直接关乎公民权益的得失,行政权力对公民权益影响具有普遍性,几乎是“从摇篮到坟墓”,与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行政权力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行政权是把双刃剑,依法行政有助于理顺社会关系,而违法行使则会导致社会关系的恶化。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法律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要求政府和行政机关承担责任。同时法治政府也应当是责任政府。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责任感,个人的发展就会变成自私自利。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没有责任感的社会,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社会的和谐程度更会受到损害。和谐社会法治基础中最坚实的根基就是规定明晰、追究得力的法律责任。如果政府在侵犯公民权益之后无须承担责任,社会公众也决不会自动地对社会尽义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建立在虚假的法治基础之上而不可能实现和谐。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国际社会普遍开展的政府再造运动使政府行政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也不再是与社会公众相脱离的力量,而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责任是社会公共责任的核心,政府承担责任是改善和发展公共责任机制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背景条件,这些背景条件对政府管理的要求也是共同的。这些背景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转轨并不只是经济体制上的转轨,更应是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从政府管理活动以行政组织的规则为导向到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从强调政府管理对维护统治的工具性作用到强调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性作用;从强调政府管理活动对上级负责到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建立政府责任追究机制,由只是注重规范社会其他主体的行为到注重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

和谐社会要求法治政府应当是一个责任政府,要有强烈责任意识,谨慎作为,不做不利于社会关系和谐之事;要敢于负责任,积极行使职权,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要有能力承担法律责任,一旦出现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能够撤销或者改正行政决定,纠正错误;能够通过行政赔偿等方式弥补公民的权益损失。

现代行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有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但并不能说我们的行政法律都发挥了充分的作用,虽然说法律制度生效之后便具有法律效力,但不少行政法律制度出台之后便不幸被束之高阁,并无实效,有的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如果行政法律制度仅仅停留在法律文本上却并未成为能够行动的“活法”,有效力而无实效,那就有可能诱致社会关系的失调;造成这种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行政法律制度因滞后于实践而无法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行政法律规定因过于抽象而无法付诸实施,行政法律制度安排不当导致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收益,行政法律制度因刚性不足而被其他制度取代,行政法律制度安排因不切实际而致实施成本高于收益,而更多的是行政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的。

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会以多种方式导致社会失调。一种行政法律制度安排通常负责理顺一类社会关系,如果行政法律制度安排徒有其名、缺乏实效,那就会导致这类社会关系因有法不依而失调。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还有可能产生传染性,一种行政法律制度的失效有可能殃及其他行政法律制度的实效。行政法律制度失效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示范效应,一起违法不究有可能引发同类违法事件的泛滥,一次违法成功产生再次违法的激励。这显然严重损及法律权威,产生更大范围的社会失调。

行政行为的失误和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而任何一种行政救济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不断拓展渠道和完善制度以减少失误也是行政制度的自身客观要求。尽管我国已实行行政复议、诉讼等制度,但实践中最终受到行政复议、司法审查的行政处罚行为仅占行政处罚事件的万分之一左右,而且无法通过复议、诉讼得到救济的情形仍然不少。何况事后的救济总令人无奈,从方法论的角度,要使一事达成最佳效果,必须要从事前、事中、事后加以全面的考量,就行政行为而言,就是要加强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面就行政行为的各个阶段加以监督,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从目前的监督体系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监督体制不尽合理,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一些监督部门力量薄弱, 地位偏低、权力不足、权威性差,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许多空档;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地区、部门的监督工作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对于执法者的腐败渎职行为往往靠搞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来“紧急救火”,追求轰动效应,但过后依然如故,未普遍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面对执法违法行为时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查究的现象。一些监督部门职能重复、交叉过多,监督权责关系未理顺;监督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对行政执法部门尚未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监督不力,惩处不严,;执法监督手段单一,效果差;执法监督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严重,在执法监督检查中习惯于搞“既往不究、下不为例、亲疏有别”,此种做法往往成为一些执法犯法、滥用职权、贪赃枉法者的避风港和保护伞,以上种种导致了执法行为的偏误及其损害后果往往难被追究责任,监督检查的结果往往无人负责处理,对监督者自身的违法失职行为缺乏监督。

为了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建设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理应严格实行责任制,从制度上明确规定某一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以及对它的监督检查究竟由谁负责,监督检查结果究竟由谁负责处理,责任必须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头上。如果执法者有违法、不当或失职行为造成损害后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真正做到“执法者受监督、负责任”;如果监督者有违法处理、处理明显失当或拖延不处理等违法失职行为时,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真正做到“监督者受监督、负责任”。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外,更要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完善监督程序。在坚持和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信访、公开电话、行政执法与监督机关负责人接待日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渠道和形式,以更好地弥补行政执法的失误和不足,切实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合情,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依法治理为具体实施手段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其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明确的职能7部门、依据有效的制度、运用合理的手段来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而我们现有的机制中就这样的部门、制度与手段,并不需要去重新创设,这就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赋予司法行政部门的依法治理和考评,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充分运用和发挥过,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依法治理的功能,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目前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将得到改善。

三、积极开展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四五普法规划要求把学法和用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开展地方依法治理工作,逐步实现各项事务管理的法制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依法治理不仅是具体地实践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会激发起广大公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时,法制教育又为依法治理提供思想基础,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反过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会严重削弱法律的权威地位,极大挫伤广大公民学法的积极性和热情,成为制约法制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心理因素。行政机关是推进依法治理的一支主力军,同时也是依法规范公共权力的重点对象。因此,需要通过行政法律制度创新来实现行政管理领域依法治理的目标。

1、抓好领导的学法用法。实现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由于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特殊作用,其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进而关系到能否确保“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贯彻实施,故须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抓好领导干部这个“龙头”。

牢固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为深化依法治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质。要克服特权意识,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中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当特殊公民。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要健全制度、突出重点、讲究方法。针对领导干部事务繁多,责任重大的特点,要强化中心组学法、党校轮训、学法用法登记、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学法用法考核检查等制度,并作为干部任职、晋升、奖惩的依据。

面对法律知识及条文的繁复,领导干部不可能全面掌握和理解,应把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能力作为重点。为激发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内在动力,要讲究方法,使学法用法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2、提高对公务员法律素质的要求。这包括在公务员资格考试内容中加大法律知识所占比重,采取多种措施促使行政执法人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就任行政执法机关领导职务前必须通过相应的部门行政法律、法规知识综合测评。

⑴对于重要行政执法部门的公务员资格考试内容而言,法律知识的比重目前至少应占一半以上。这是因为,依法行政是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而以往出现的不少行政违法行为和某些重大行政失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人员的法律素质低,缺乏基本的行政法律知识所致。首先应在行政执法队伍的入口就把好法律素质关。

⑵由于行政法律规范的面广量大,而且相对来说变动较快,这就要求有行使执法权的公务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熟悉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定。更新法律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增大业务学习内容中法律知识所占比重,脱产参加短期培训等。

⑶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如果不熟悉与本行政部门直接有关的法律规范,是难以胜任行政领导工作的;特别是对于重要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来说,其机关首长(包括其主要的业务部门负责人)的法律素质如何,对该项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凡拟就任行政执法机关领导职务人选,必须经过相应培训,只有通过了以现行部门行政法律法规为主要考试内容的专门和综合测评者,方有任职资格。

3、抓好司法、行政执法人员这个“重头”的学习。由于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是直接实施法律的具体者,一是要求他们对国家新修订颁布的政策法规先学一步,做到早理解早掌握;二是要求他们对专业法律法规要在掌握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加深理解;三是要求他们根据岗位实际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上,一是要狠抓学法制度的落实。坚持“一月一法”、“一法一考”、“考试”等制度,以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培训与系统学习相结合,提高法律知识水平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等方式促进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二是要严格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岗位资格培训,明确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依据、工作标准和程序要求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和过错责任,确保他们能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

上一篇:高三学生:高考备考冲刺阶段,这三点不容忽视!下一篇:面食制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