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叙事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后现代思潮的诞生,叙事学与其他学科发生了交叉。伴随着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时间和存在这些困扰当代人的问题阈开始受到后现代学科交叉下形成的空间概念的挑战,根据相关的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在哲学,叙事学,建筑学领域出现了所谓的空间转向趋势。在建立在西方价值观体系下的现代建筑学和城市思想的基础下,在近几十年来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着一部分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并且城市化过程中对中国地域性文化要素的缺失造成城市物质空间与非物质要素的文化、记忆等脱离。针对这些现象,本文旨在运用现象学的还原思想,首先回顾了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对人与建筑的关系的观点产生的矛盾,并发现了建筑与空间返回身体主体的趋势,引出人直接体验建筑的重要性。面对对建筑的身份和象征化的过度解读,呼吁关注以人的感知作为判断标准的要求,追溯建筑空间的起源,重新审视人与空间的深层关系。然后在叙事学和建筑学等其他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对叙事学的研究实现了从时间叙事到空间叙事的转向。对空间叙事中的空间和叙事分别进行解读和辨析,对从传统的空间到现代主义空间再到建筑现象学的空间的空间理论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对叙事理论进行了研究,对空间与叙事的关联性进行辨析,分析了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趋势。对空间叙事中的物质性要素和非物质性要素的定义进行总结,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辨析,选取了两者中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和体验进行详细解读。对城市公共空间叙事中的事件类型和事件机制进行了分类,强调了空间叙事中的事件、行为,运动等非物质性要素在城市设计中重要作用,感官是对城市公共空间中发生的事件的主要感知形式。这些要素引发了人的强烈的知觉体验,对城市意象的塑造和传播起了关键作用。根据空间叙事理论,返回身体主体的人作为空间体验者的还原视角去解析空间叙事物质性基础和非物质性要素,来进行非物质性要素的物质性设计转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意象的营造。以空间叙事理论和建筑现象学原理来对空间叙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空间叙事设计方法和设计转译策略,并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非物质性的知觉要素如何通过建筑质料等的物质性要素进行设计转译,完成了城市空间叙事的设计实践,引发人的知觉体验,建构和传播城市意象,强化城市精神与气质。

关键词:空间叙事;建筑现象学;知觉体验;地域性;城市设计

学科专业:设计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意义的变革

1.1.2 知觉现象学与返回身体主体

1.1.3 叙事的空间转向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空间叙事

1.2.2 知觉

1.2.3 城市公共空间

1.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1 空间叙事理论研究

1.3.2 建筑现象学的理论研究

1.4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空间叙事的理论基础

2.1 空间叙事中的空间

2.1.1 传统空间思想

2.1.2 现代主义的空间思想

2.1.3 建筑现象学空间思想

2.2 空间叙事中的叙事研究

2.2.1 叙事性的空间转向趋势

2.2.2 叙事与空间的关系

2.2.3 空间意识与叙事活动

第三章 空间叙事的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

3.1 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关联性辨析

3.2 空间叙事的物质性要素

3.3 空间叙事的非物质性要素

3.4 空间叙事的材料和体验

3.4.1 建筑材料

3.4.2 知觉与建筑体验

第四章 空间叙事的事件机制

4.1 城市公共空间中发生的事件

4.1.1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类型

4.1.2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参与形式

4.2 城市空间叙事的运行机制

4.2.1 城市空间叙事中的事件感知

4.2.2 城市意象

第五章 空间叙事的设计转译策略

5.1 空间叙事的设计转译

5.1.1 文学与空间

5.1.2 电影与空间

5.2 非物质性要素设计转译策略

5.2.1 异质拼贴

5.2.2 系统叠加

5.2.3 符号重现

5.2.4 形象隐喻

5.3 城市意象的营造和传播策略

5.3.1 城市意象的营造策略

5.3.2 城市意象的传播策略

第六章 城市公共空间叙事设计实践

6.1 设计背景

6.1.1 设计目的和意义

6.1.2 场地分析

6.1.3 事件分析

6.2 设计策略

6.2.1 设计策略分析

6.2.2 节点分析与设计

6.3 设计表达

6.3.1 设计整体表现

6.3.2 设计节点表现

6.4 设计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上一篇:平面媒体之互联网论文提纲下一篇:证券网络营销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