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建筑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小论文
Analysis of quality accident of Shanghai construction of a residential project
作者:陈浩 土木1002 08号
摘要上海楼盘倒塌事件已经过去四年多了,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损失,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对倒塌原因的争论也随着“专家调查组”得出权威结论、政府权威公布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沸沸扬扬的事件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更能反映出问题的本质来,本文希望探究其中的真实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故,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下面就对这一事故的真实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
Abstract:Shanghai real estate collapse has been more than four years, causing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casualties, resulting in social impact is very bad.On the causes of the collapse of debate with “the expert investigation group” the authoritative conclusion, government authority announced a full picture of the next.Raise a Babel of criticism of events often after a period of precipitation can reflect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wants to explore the real reason, avoiding similar problems in the futur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real reason of the accident of thinking and analysis.关键词:上海 倒塌 工程事故 分析
Keywords:Shanghai Collapse Engineering accident Analysis
案例2009年6月27日清晨5时30分左右 ,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 ,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整体倒塌,由于倒塌的高楼尚未竣工交付使用,所以,事故并没有酿成特大居民伤亡事故。不幸的是,造成一名施工人员死亡。记者当
日在现场看到,该栋楼整体朝南侧倒下,13层的楼房在倒塌中并未完全粉碎,但是,楼房底部原本应深入地下的数十根混凝土管桩被“整齐”地折断后裸露在外,非常触目惊心。该小区临河原本有六七栋在建的13层小高层,远远望去,沿河的这排楼房之间出现了一处“空当”。事故发生后,引起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事故可能原因分析
(1)建地下车库导致
据了解,楼房倒下的南侧地面下方,原本是一个在建地下车库,土建已基本完成,防汛墙边的大量渣土就是从这里挖出的。有人分析猜测认为,很有可能是地下车库挖得过头了,一旁的楼房地基松垮后,房子就倒了。
(2)防汛墙损毁导致
距离倒塌楼房百米远的该小区范围内一堵长70多米的淀浦河防汛墙发生损毁。据现场勘查,损毁原因很可能与渣土重量过大,造成地面沉降后挤压防汛墙体有关。
从记者当时的现场报道来看,临河的这排小高层与淀浦河防汛墙之间仍然堆积着大量渣土。不过,倒塌事故发生地和防汛墙损毁地中间有百余米的距离。
对于防汛墙导致楼房倒塌的说法,有网友在搜房网发帖称,自己是学结构设计的,防汛墙的问题是借口,房屋设计时要考虑沉降的,包括不均匀沉降,如果与防汛墙有关,那么倒塌的方向应该是向着防汛墙方向,但是实际却是相反的。
(3)房子质量问题
有网友怀疑该房的基础施工有问题。还有建筑业内人士在看了现场图片后分析认为,最有可能是地基出现问题,因为莲花河畔景苑所在的区域属于上海流沙比较严重的区域,如果没有牢固地基,很容易引起房屋倾斜。该人士认为有可能是对土芯取样出现问题,导致设计存在偏差;或者是打桩不深、水泥标号等存在问题,因为地桩的水泥有高标要求,如果没有达到会发生断裂。
二、经正式结论得出
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江欢成说,事发楼房附近有过两次堆土施工:第一次堆土施工发生在半年前,堆土距离楼房约20米,离防汛墙10米,高3到4米。第二次堆土施工发生在6月下旬。6月20日,施工方在事发楼盘前方开挖基坑,土方紧贴建筑物堆积在楼房北侧,堆土在6天内即高达10米。专家组成员、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顾国荣说,第二次堆土是造成楼房倒覆的主要原因。土方在短时间内快速堆积,产生了3000吨左右的侧向力,加之楼房前方由于开挖基坑出现凌空面,导致楼房产生10厘米左右的位移,对PHC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产生很大的偏心弯矩,最终破坏桩基,引起楼房整体倒覆。
从结论来看,楼房的质量确实不是原因所在,在随后的房产开发商的表态中,各个地产开发商也都非常自豪的讲这一点。这一点就像是在一棵大树的一边挖一个深坑,把挖出来的土堆到另外一边,大树由于承受不了这么大的侧向压力,最终导致侧倒。如果是大树倒下了,没有人取笑更不会怀疑树的“质量”有问题,包括树根、树干、树枝等等。
三、事后处理
同济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表示,在建楼房整体倒塌的事情一直较为罕见,尤其是在上海。他表示,这种高层建筑的桩基都会深达20-30米,并且都是钢筋混凝土建成,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倒塌。该教授认为,从技术上讲,这栋楼必须全部拆除掉,并且查明倒塌原因。如果要在此地重建楼房,必须重新做设计,并考虑地质方面的情况。
莲花河畔景苑除了倒覆的七号楼以外,其他在建的还有10栋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倒覆的7号楼以外其他在建的10栋楼均没有发现倾斜以及沉降的问题。并且,以上海建筑科学院、上海市地质勘察研究院为主体的权威部门也已经进行了一个前期的检测,对周边发生事故的周边小区,道路还有地下的煤气管道,电缆水管检查,确认是否出现渗透,断裂,移位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完全符合安全的标准,发生再次灾害的可能性比较小。
事故发生之后,抢险施工队集中精力清理现场的土方,回填基坑,消除隐患,已经对其余的10栋楼以及沿线的防汛墙,周边居民的房屋、管线等进行不间断的监测。
四、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一般原因(1)人的不安全行为: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违反规程,操作锗误等。
(2)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机械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等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护目镜及面罩、防护服等)缺乏或有缺陷。
(3)环境的不利因素:施工现场照明光线不足,视线不畅;通风不良、粉尘飞扬;作业场所狭窄、杂乱,沟渠纵横;施工现场道路不通畅;材料工器具乱堆乱放,杂乱无序;噪声刺耳。
(4)管理上的缺陷:对职工没有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就上岗作业;没有对各工种进行各项安全技术交底;没有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投入少;安全生产检查流于形式,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没有按“定人、定措施、定时间”进行整改,对发生事故没有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等。
五、总结
工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乎,作为工程人员,我们就必须对施工工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尽量考虑进来。竭力减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技术上把关,遵循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规程施工。在材料质量上把关,避免因材料制品质量低劣而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管理上把关,重视质量检查及验收等工作。总之,在建过程中,我们因该建立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加强现场安全监督。在这里,作者摘录了预防事故的具体技术措施:
以法治人:按照《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制度管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制的设置,要结合建筑安全的特点,按建筑工程项目的大小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人员,以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
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建筑工地上农民工必须先进行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方可上岗作业。对变换工种的工人要进行新岗位的操作规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安全技术知识等的教育培训为一体,实行“一条龙”管理,未经培训人员不得上岗,切实解决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欠规范、安全措施乏力”等问题。
预防事故的技术措施:为了达到预防事故和减少事故损失的效果,应采取以下安全技术措施:
(1)规范现场施工用电。重视采用TN-S系统,确保专用保护零线被用电设备使用;重视“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和落实“一机一间一漏一箱”;重视总配电房的规范设置;重视漏电保护装置参数的匹配;规范使用合格的标准配电箱,正确出入配线;抓现场配电线路的规范布设;高度重视外电防护和懂行持证电工的配备。
(2)规范现场施工机具的防护。如塔吊、井架、物科提升机、圆盘锯、电焊机、搅拌机、水磨机、潜水泵等的安全防护。要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提高它的使用期限和效率。
(3)高度重视基坑支护。规范基坑的开挖和临边洞口的防护,加强对基坑及基坑周边的监测,并按规定建档;重视机械、气瓶、潜水泵用电等的安全规范操作。
(4)规范临边洞口及出入口的防护。落实使用工具化、定型化防护产品,重点抓电梯井口按规定使用工具化、定型化防护门;重视戴安全帽和高处作业系安全带;督促按规定使用合格的安全密目立网、水平网、安全帽和安全带。
(5)规范脚手架搭设。纠正架体与建筑结构固定的作法,设置首步固定;纠正和补全横向扫地杆;对架体进行内封闭和立面全封闭;规范立杆基础的设置;禁止违规劣质管材和劣质脚手板的使用;杜绝卸料平台未独立设置;正确引导新门型脚手架按国家建筑安全规范搭设使用;严禁钢管、毛竹混播;淘汰毛竹脚手架。
(6)规范模板支撑系统的搭设和拆除。高度重视支撑系统搭设的稳定性,严控立柱对接、严控支撑选材和立柱垂直度、严控主柱违规垫砖,严控纵横向水平支撑的规范设置和材质,严惩钢木混支,严惩违规拆除模板支撑系统,高度重视和严管高支模的规范搭设和拆除。
(7)规范井字架的搭设。规范架体与建筑结构的刚性连结;重视限位保险装置的设置;重视吊篮的防护;重视架体的稳定;抓卸料平台的独立搭设和稳固严密;抓首层落实设一单向门,避免兼作通道;严管架体违规一次到位超高搭设。
(8)合理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统一采购合格防护用品,妥善保管,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预防事故、减轻伤害程度的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
(9)季节性安全技术措施,由于季节性施工造成事故的突发性较强,应从防护、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10)加强和规范现场文明施工。重视文明施工意识宣传,抓现场场容场貌、硬地化、通道、材料堆放、工完场清、排水系统、封闭治理,高度重视和规范生活设施。
(11)规范塔吊和外用电梯的搭、拆和使用。确保塔吊和外用电梯由具备搭拆资格证的专业队伍进行搭拆;严管司机、指挥和司索的按规配备和持证上岗的落实,严防违规搭拆和操作,重视设备的防护,重视保险装置的有效动作,重视接规定要求资料建档。
(12)设置安全警示装置: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牌等装置,重视现场防火和施工现场标牌的设置。
参考文献 王赫 主编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在浙江嘉兴电网某110/20 kV变电站的某空载运行线路因导线断股引起的20 k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期间,发生了主变压器20 kV侧接地变压器接地小电阻二次回路被烧毁的事故。
该变电站主变压器采用Y/△接线方式,20kV系统接地方式采用接地变压器直接接于主变压器△形接线绕组的引线后其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而且低压侧带双分开关。变电站各20 kV系统间通过母线分段断路器成环联络,分列接地运行。
因为这起事故有其特殊性,本文介绍对这起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
1 故障情况
2011年1月16日6点52分37秒,变电站20 kVⅡ段上1条线路发生第一次单相接地故障,在6点52分至59分期间这条20 kV线路共接地10次,累计短路时间为144.95 s;在6点59分23秒,此20 kV线路零序过流Ⅱ段保护动作,线路断路器跳闸成功,故障切除,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在故障切除后,运行人员进行现场设备特别巡视,发现2号接地变压器接地小电阻室的观察窗有受热严重变形现象,透过观察窗发现,室内的二次回路配线、电缆线槽、通风散热设备严重烧毁。
2 故障检查分析
2.1 保护配置情况检查分析
为兼顾灵敏性、速动性和选择性,变电站内20 kV小电阻接地系统配备灵敏度较高的阶段式零序电流保护,作为设备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专用保护。变电站内系统保护用电流互感器配置和保护定值检查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数据计算可知,故障线路在前9次接地故障中,故障电流都没有达到保护动作值,仅最后一次故障电流达到了零序过流Ⅱ段保护动作值,保护动作情况满足线路保护整定设置。按《3~110 kV电网继电保护运行整定规程》、《浙江电网20 kV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及整定运行原则》的要求:在低电阻接地系统中,应考虑线路经高阻接地故障的灵敏度,线路零序电流保护最末一段的定值不宜过大。考虑线路末端经20Ω电阻接地保证2倍灵敏度,按照单相接地零序电流的计算公式,计算故障情况下动作的线路保护零序Ⅱ段定值为151 A。显然,线路保护零序Ⅱ段定值整定符合规范的要求。线路保护在前9次故障期间不能动作的原因,主要是线路接地电阻远大于规范规定的20Ω,接地故障电流太小。因此判断,线路保护在此次故障中的动作是正确的。而且通过对表1所列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变电站20 kV系统保护用电流互感器配置和保护定值整定情况也都满足相关标准、规程中关于灵敏性、速动性和选择性的要求。
2.2 箱式接地变压器检查分析
20 kV接地变压器和接地小电阻安装在同一个箱式接地变压器内,内部用绝缘板隔离成两个独立的小室,分别放置Z形接线的接地变压器和接地小电阻。Z形接线的接地变压器中性点引出后与接地小电阻间采用连接铜排连接。故障检查中发现:2号接地变压器室只受到轻微影响,除安装在上部的二次塑料线槽受热变形外,室内的接地变压器、保护监测用电流互感器和二次配线情况均完好;接地小电阻室内设备发热现象严重,接地电阻上多个连接处二次配线有过热后碳化现象。箱式接地变压器整体返厂检查发现,Z形接线的接地变压器和接地小电阻测试数据均合格,只是接地小电阻室内的二次配线受到了严重过热损伤。
根据故障数据分析可知,2号主变压器接地小电阻在线路保护不动作情况下满足接地电阻长期运行要求,在线路保护不动作情况下满足接地电阻额定发热电流试验要求。因此,按照《浙江省电力公司20 kV系统中性点接地电阻成套装置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制造的接地小电阻能够承受此次故障中故障电流的冲击,接地小电阻质量满足要求。
2.3 接地小电阻相关标准、规程分析
目前,有关20 kV侧接地小电阻的运行整定标准、规程与制造标准规程之间,由于电力系统管理部门按专业内部条块分割,造成存在专业技术管理盲区。按照DL/T 584—2007《3~110 kV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整定的20 kV线路保护定值与按照《浙江省电力公司20 kV系统中性点接地电阻成套装置技术规范》(下称《浙江省技术规范》)制造的接地小电阻之间存在配合不当的问题。在20 kV线路保护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情况下,相关线路保护不能满足灵敏性、速动性和选择性的要求。浙江电网在实际应用中选取的接地小电阻阻值为20Ω,零序电流控制在600 A以内,按照DL/T584—2007计算20 kV线路保护零序Ⅱ段最灵敏定值为0.796 5A,其值折合成一次故障电流为127.44 A。在20 kV线路发生高阻接地故障期间,一次故障电流大小可能处于60~127.44 A,此时故障电流达不到20 kV线路保护动作值,保护不能切除故障线路。但是按照《浙江省技术规范》制造的接地小电阻,有可能在这种故障条件下不能长期运行,存在造成接地小电阻烧毁乃至事故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3 故障处理及有关建议
3.1 故障原因及修复
由于此次20 kV线路故障原因特殊,在导线断股后,间歇性地发生多次接地故障,且故障时间较长,引发接地小电阻发热严重。因箱式接地变压器内密封性强,导致故障期间产生的热量快速在电阻箱上部聚集,使绝缘破坏。
《浙江省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仅明确了小电阻的相关制造要求,没有明确小电阻二次回路在相同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要求,制造厂家根据故障原因,采取了针对性的修复措施,在考虑小电阻长期运行允许电流条件下,对小电阻室的热稳定承受能力重新进行设计:改进箱内空气对流、散热措施,取消小电阻室上部的小功率排气扇,在下部将封闭用铁板换为网状护板、增加大功率排气风机,顶部开取大的气窗;更换所有二次回路配线,选用有石棉护套的二次导线,二次设备尽可能安装在箱内下部。修复后的箱式接地变压器到目前为止运行情况良好。
3.2 有关建议
为了保证电网正常运行,一个小电阻接地系统中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一个中性点接地运行,而且接地变压器所提供的接地点是构成零序保护所必须的,在运行、操作过程中应始终保证有接地点存在。但是接地变压器保护在投产时无法做带负荷试验,在实际运行时,部分110/20 kV主变压器接地变压器中性点电阻缺乏必要的监视手段(无法监测电流、电压数据),可能导致无法及时发现接地电阻故障而造成20 kV系统不接地运行,更为严重的是系统在发生接地故障情况下相关保护将不能动作切除故障,有可能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如下。
1)选用对接地电阻采取了足够监测和保护措施的箱式接地变压器,以监视、判断接地小电阻的运行状态。宜利用中性点电容电流判断接地小电阻的接地、退出等情况,并将相关信号接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以及时判断接地小电阻的运行状态。
2)监测小电阻和零序电流保护共用的电流互感器应该安装在Z形接线的接地变压器和接地小电阻连接处,而且宜安装在Z形接地变压器室内。接地变压器Z形接线的接地变压器中性点引出后与接地小电阻间也应采用连接铜排连接,避免用电缆连接。
3)加强电力部门内部各专业间的配合、协调工作,衔接紧密,避免出现专业技术管理盲区,避免出现各规范之间技术内容不配套的情况。
4)在《浙江省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和工程订货合同中,除应明确小电阻的相关制造要求外,还应包括对热稳定性的要求,可通过提高小电阻的长期运行电流允许值,使其在150 A以下电流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同时,明确小电阻二次回路在相同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要求。
5)制造厂家在制造过程中,重视接地变压器整体的热稳定性要求,从材料选用、制造工艺、设计结构等方面综合采取针对性的通风、散热措施。
6)运行单位应注重利用技术手段监控接地变压器中性点小电阻的运行状态,定期开展运行设备巡视检查工作,并按照设备巡视情况,及时排除设备隐患。
4 结语
通过对这起20 kV变电站接地变压器接地小电阻二次回路被烧毁事故的调查,发现相关标准仅明确了对小电阻的制造要求,没有明确小电阻二次回路在相同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要求,造成了该事故的发生。
本文提出了对今后接地变压器设施和运行维护方面的针对性措施,希望能为今后相关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以及标准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提高20 kV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万顺.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L/T 584—2007 3 kV~11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国家电网公司.Q/GDW156—200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国家电网公司.Q/GDW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关键词:建筑工程;事故;防范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特点是高处作业多、露天作业多、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立体交叉作业多、临时员工多。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个危险性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生产过程,属于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行业。因此,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建筑施工活动的持续和谐发展。
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工程事故的发生,不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声誉,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还会给家庭带来不幸,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设单位有法不遵。一些建设单位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将工程肢解发包,签订阴阳合同、霸王合同,要求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削弱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防护能力,致使安全防护很难及时到位,再加上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劳作业,最终酿成事故。
第二,监理单位监管不到位。一些监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还停留在过去“三控二管一协调”老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上,只重视质量,不重视安全,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还不清楚、不熟悉、不掌握,不能有效地开展安全监理工作,法律法规规定的监理职责和安全监管作用得不到发挥,形同虚设。
第三,施工企业安全责任差。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或未落实,目标管理不到位。没有相应的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缺乏安全技术交底。有的企业甚至把施工任务通过转包、违法分包或以挂靠的形式承包给一些根本不具备施工条件或缺乏相应资质的队伍和作业人员,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大部分一线作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这个问题非常突出。
第四,安全监督存在漏洞。有的地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人员缺编,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处罚依据,安监站的安全监督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纵容一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个体投资项目及旧村改造工程违法违规。部分工程无规划定点,无用地许可证,无施工许可证,无招投标手续,无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未进行施工图纸审查便进行施工,从源头上给建设工程带来了事故隐患,对安全监督造成困难。
二、防范事故发生的措施
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第一,搭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管理平台,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实行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制度,对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的安全监理业绩实行考评,作为年检或注册的依据,规定监理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夯实企业基础工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筑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责任。建议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总分包单位之间、企业与项目部之间均应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二是施工现场职工人数超过50人的必须设置专职安全员;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必须设置2名-3名专职安全员;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工地要按专业设置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组,负责管理安全生产工作。三是应建立企业和项目部各级、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
建筑企业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总的安全管理目标,包括伤亡事故指标,安全达标和文明施工目标以及采取的安全措施。项目部与施工管理人员和班组必须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并将安全管理目标按照各自职责逐级分解。项目部制定安全目标责任考核规定,责任到人、定期考核。
第二,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针对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发生事故。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规定;地面及深坑作业的防护;高处及立体交叉作业的防护;施工用电安全;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对采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制定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专门安全技术措施;预防自然灾害措施;防火防爆措施。
第三,施工企业建立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既要做到有针对性,又要简单明了。建筑企业和项目部必须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检查方式、时间、内容和整改、处罚措施等内容,特别要明确工程安全防范的重点部位和危险岗位的检查方式和方法。
第四,建议各级主管部门进一步高度重视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机构、人员、职能、经费”问题。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现场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和档案,明确教育岗位、教育人员、教育内容,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体而有针对性。建立长效机制,严格依法管理,将各类开发区、工业园、旧村改造工程安全管理依法纳入管理的轨道;强化基本建设程序及手续的严肃性,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把关,不允许“无手续”的工程开工;强化村镇建设单位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业主行为,取缔私自招投标、非法招用无资质施工队伍的状况,不允许施工队伍从事手续不齐全的建筑工程施工。
第五,加大建设工程施工机械管理力度,把好入场关。对塔机等起重机械作为特种设备采取备案、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管理和现场管理,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起重机械,对起重机械的产权单位、租赁单位实行登记、验收、检测制度,使起重机械的管理逐步规范化。企业要建立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定期报告制度和记录,并建立事故档案。每月要填写伤亡事故报表,发生伤亡事故必须按规定进行报告,并认真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调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将安全工作的违章情况、评估评价与招投标挂钩;对于“三类人员”不到位、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招投标手续;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在参加工程投标时按相应规定扣减商务标书分;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企业,酌情给予暂停投标或降低资质等级处分。
三、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建筑工程施工的性质决定生产过程存在危险性。但是只要认真遵守安全规程,从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制定科学的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监督管理,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志缙.土木工程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宗仁.土木工程施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砌体的裂缝有哪几类,主要特点是什么。1.荷载裂缝:
包括受压裂缝、受弯裂缝、局部受压裂缝、受拉裂缝以及受剪裂缝。由荷载引起,反应了砌体的承载力不足或稳定性不够;
荷载裂缝的出现,表明砌体承载力安全度不够,应及时进行加固。
2温度裂缝
温度变化所引起的裂缝,在砌体裂缝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温度裂缝的特点:
一般对称分布;
温度裂缝始自房屋的顶层,偶尔才向下发展; 温度裂缝经一年后即可稳定,不再扩展。
2、钢结构的防火防护方法主要有哪些?至少答出3条 1)紧贴包裹法
采用防火涂料紧贴钢结构的外露表面,将钢构件包裹起来。2)空心包裹法
采用防火板、石膏板、蛭石板、硅酸钙盖板、珍珠岩板将钢构件包裹起来。3)实心包裹法
一般采用混凝土,将钢结构浇注在其中。
钢结构防火方法的选择以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为依据,防火涂料是最为流行的做法。
3、混凝土结构工程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哪些?
答:常用的混凝土加固方法有:1)加大断面法 2)喷射混凝土法 3)粘钢补强法 4)焊接钢筋或钢板法 5)锚接钢板法 6)预应力加固法 7)其他加固方法,如,增设支点法;另加平行受力构件;增加圈梁、拉杆等
4、什么事孔洞事故?造成孔洞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1)施工工艺错误,诸如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过大,混凝土运输浇灌方法不当等造成混凝土离析,石子成堆。
2)不按规定的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漏振等
3)在钢筋密集处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而形成孔洞 4)模板严重跑浆,形成特大蜂窝、孔洞 5)混凝土石子太大,被密集的钢筋挡住
6)混凝土有泥块和杂物掺入,或将大块件料具、木块落入混凝土中 7)不按规定下料,或一次下料过多
一、单项选择题:
1、挂网喷浆不适合(A)。
A.墙体严重酥碱,或油污不易消除; B.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隔墙
C.各类空心砖墙
D.使用砂浆标号过大的墙体
2、钢材化学成分缺陷的检测仪器不包括(A)。
A.CT扫描; B.色谱仪 C.光谱仪 D.核磁共振
3、以下哪种防火涂料属于膨胀型防火涂料(B)。A.普通型防火涂料
B.超薄防火涂料
C.湿法喷涂防火涂料
D.干法喷涂防火涂料
4、钢构件越长,越容易出现(A)。
A.失稳破坏
B.强度破坏
C.层状撕裂
D.锈蚀破坏
5、砖墙的水平灰缝厚度和竖缝宽度,一般应为(C)左右 A.3mm
B.7mm
C.10mm
D.15mm
6、砖墙的转角处与交接处应同时砌起,当不能同时砌起需留斜槎时,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比例为:(C)
A.<1/3H
B.(1/3~2/3)H
C.≥2/3H
D.>H
7、降低地下水位常用方法是(C)。
A、集水井
B、渗透
C、井点降水
D、沉井
8、《混凝土施工规程》规定 “柱子分段灌筑高度不应大于(A)。A.3.5 m
B.4 m
C.4.5 m
D.5.0 m
9、土方的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A),严禁超挖的原则。
A.先撑后挖,分层开挖
B.先挖后撑,分层开挖 C.先撑后挖,分段开挖
D.先挖后撑,分段开挖
10、下图中砌体结构上的裂缝是什么裂缝(C)。
A.受剪裂缝
B.温度裂缝 C.局部受压裂缝
D.受拉裂缝 11.我国一级耐火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规定为(A)。A、1.5 h
B、2 h
C、2.5 h
D、3 h 12 大体积混凝土早期裂缝是因为:(A)A.内热外冷
B.内冷外热
C.混凝土与基底约束较大
D.混凝土与基底无约束 13.下列哪一个是影响防水混凝土防水质量的因素:(C)A.中粗砂
B.25mm左右的级配石子
C.振捣
D.525号水泥
14.混凝土炭化会破坏钢筋表面的(B),使钢筋失去混凝土对其保护作用而锈蚀涨裂混凝土
A氧化模
B钝化模
C保护层
D三氧化二铁
15.砖砌体留直搓时应加设拉结筋拉结筋沿墙高每(B)设一层
A300mm
B500mm
C700mm
D1000mm 20.砌砖墙留直搓时,必须留成阳搓并加设拉结筋拉结筋沿墙高每500mm留一层,每层按(C)墙厚留一根,但每层最少为2根
A370mm
B240mm
C120mm
D60mm 16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期混凝土裂缝可能产生的部位是:(C)A.端头1/3部位
B.端头1/4部位
C.中部
D.中部和端部均有
17、钢板越厚,越容易出现(C)A.整体失稳
B.强度破坏
C.层状撕裂
D.锈蚀破坏
18、不均匀沉降不会导致(D)A.建筑物出现裂缝
B.建筑物出现倾斜 C.柱体断裂或压碎
D.建筑物瞬时倾覆
19.《混凝土施工规程》规定“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A)。
A、2 m
B、3 m
C、1 m
D、4 m 20.在已有建筑物附近且为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结构中,其支撑宜选用(D)。
A.自立式(悬臂式)
B.锚拉式
C.土层锚杆
D.型钢水平支撑
21.混泥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如有离析现象,必须在浇筑进行(C)。
A.加水
B.振捣
C.二次搅拌
D.二次配合比设计
22、地基与基础加固方法不包括(B)。A.排水固结法;
B.轻型井点排水法
C.置换法
D.挤密法
23、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泥浆突然漏失,可能的原因是:(B)A.护筒水位过高
B.塌孔
C.钻孔偏斜
D.泥浆比重太大
24、防水混凝土应自然养护,其养护时间不应少于:(C)A.7d
B.10d
C.14d
D.21d
25、在梁板柱等结构的接缝和施工缝出产生烂根的原因之一是(D)A.混凝土强度偏低
B.养护时间不足
C.配筋不足
D.接缝模板拼缝不严,漏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规定悬臂构件底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要求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D)。A.50%
B.75% C.90%
D.100%
27、某施工工地起重机倒塌,造成3人死亡7人受伤,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划分,该事故属于(D)。
A.一般事故
B.严重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28、砖墙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至少达到(B)以上 A.90%
B.80%
C.75%
D.70%
29、改变受力体系的加固方法不包括(D)。
A.在梁的中间部位增设支座
B.增设预应力撑杆
C.改变支点约束状况
D.增设预应力拉筋 30、下图中砌体结构上的裂缝是什么裂缝(D)。
A.受剪裂缝
B.温度裂缝 C.受压裂缝
D.受拉裂缝
第8题图
31、施工裂缝不包括(C)。
A.碱骨料反应致使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而开裂
B.反拱过大,构件顶面产生裂缝
C.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
D.模板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而膨胀,使初凝的混凝土拉裂
32、砌砖墙留斜搓时,斜搓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C)
A.1/2
B.1/3
C.2/3
D.1/4
33、基坑周边严禁(B)。
A.设排水沟
B.超堆荷载
C.放坡
D.与以有建筑相邻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1.建设工程质量特性中的“与环境的协调性”是指工程与()的协调。A.所在地区社会环境 B.周围生态环境 C.周围生活环境 D.周围已建工程 E.所在地区经济环境 答案:BDE 2.隐蔽工程施工完毕承包单位自检合格后,填写《报验申请表》,附上相应的(),报送项目监理机构。A.工程检查证 B.材料证明 C.试验报告 D.工程变更单 E.复验报告 答案:ABCE 3.在施工准备阶段,现场监理机构内部需要做好的质量监控的基础工作有()。P72 A完善监理规划
B.配备监理人员及明确工作分工 C 配备必要的检测工器具
D.及时完成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 E熟悉有关的检测方法和规程 答案:B.C.D E 4.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中分项工程是按()划分的。5.3p105 A主要工种 B.主要材料 C.施工工艺 D.设备类别 E.施工程序 答案:A.B.C.D
5、下列属于建筑物对地基要求的是(ABCDE)
A.可靠的整体稳定性
B.足够的地基承载力
C.沉降值满足一定要求 D.水平位移满足某一值要求
E.不均匀沉降差满足某一值要求
6、地基的破坏形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DE)。
A.土的种类
B.土中的水压力
C.地基的渗透性 D.基础的埋深
E.加荷速率
7、对主体结构的质量问题可采取(BDE)等处理方案。
A.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B.结构卸荷
C.用高强钢筋代替强度低的钢筋
D.限制使用
E.拆除重建
8.对于分部工程观感质量进行验收检查,通常给出综合质量评价,其结论分为()。P109 A.优 B.良 C. 好 D.一般 E.差
答案:C.D.E 9.下列可能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中,属于设计差错的有()。P119 A.沉降缝或变形缝设置不当
B.采用不正确的结构方案,荷载取值过小 C.挡土墙未按图设滤水层、排水孔 D.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 E.未进行技术交底,违章作业 答案:ABD
10、细石混凝土地坪质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ACE)。
A.材料不合格
B.设计计算问题
C.养护不当
D.使用不当
E.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11、下列属于错位变形事故的是(ABCDE)。
A.构件平面位置偏差太大
B.构件竖向位置偏差太大
C.柱或屋架等构件倾斜过大 D.构件变形太大
E.建筑物整体错位或方向错误
12.持续改进工作包括()。
A.确定、测量、分析现状及建立改进目标 B.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评价、实施这些办法 C.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D.测量、验证和分析实施结果 E.将更改纳入文件 答案:ABDE 13.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应由()签字。A.施工班组长 B.监理工程师 C.项目经理
D.项目专业质检员 E.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答案:BE
14、常见的钢筋工程事故处理方法有(ABCDE)A.补加钢筋
B.增密箍筋
C.结构或构件补强加固
D.降级使用
E.试验分析
15、下列属于内墙抹灰工程常见的通病的有(ACDE)A.空鼓
B.装饰线条不匀称
C.起泡
D.开花
E.裂缝
16.施工准备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有()。A.作业技术交底
B.施工承包单位资质的核查 C.施工组织设计审查
D.现场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 E.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答案:BCD
17、地下防水工程渗漏按照渗形式可以分为(CD)A.慢渗
B.急渗
C.点渗漏
D.面渗漏
E.高压急流
18、属于钢结构构件制作中经常出现的事故的是(ABCD)
A.钢材质量
B.加工制作
C.钢材锈蚀
D.焊接质量
E.构件失稳
19、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工程质量事故可分为(CD)。
A.轻微事故
B.中等事故
C.一般事故
D.重大事故
E.死亡事故
三、判断题:
1、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 mm。
(×)
2、砌体房屋中间部分沉降过大时呈正八字裂缝,(√)
3、钢结构的连接形式有焊缝连接,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其中焊缝连接是现代钢结构最主要的连接方式。(∨)
5、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裂缝的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设置伸缩缝。(×)
6、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使用权用过程中,出现细微的裂缝是正常的、允许的,一般构件不超过0.3mm.(∨)
2、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裂缝的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设置伸缩缝。(x)
3、砌块成型后,采用自然养护必须达到14d后方可出厂。(x)
4、钢结构由于材料强度高,所用截面相对较小,也就最容易产生失稳。(∨)
5、泵送混凝土堵管事故往往是由于水泥不合格、配合比不当或外加剂使用不当造成的。(∨)
7、长高比较大的砖混结构,若中部沉降比两端沉降大可能产生“倒八字形”裂缝。(×)
8、在受拉区,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百分率不宜大于50%。(∨)
9、砌体结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可以小于80%。(x)
10、瓦片的铺贴顺序一般由上而下进行,相邻的瓦片要搭接,脊瓦底部要垫塞平稳,坐浆饱满。(∨)
8、对于干缩已趋稳定的普通混凝土砌块,即使再次被水浸湿后,也不会再发生干缩。(×)
9、砌块成型后,采用自然养护必须达到14d后方可出厂。(×)
10、混凝土蜂窝、死洞由混凝土浇筑质量不良形成。(∨)
11、地震引起的墙体裂缝大多呈“×”形。
(∨)
1、钢结构的连接形式有焊缝连接,螺栓连接和铆钉连接。其中焊缝连接是现代钢结构最主要的连接方式。(∨)
6、沉降稳定历时长不属于软弱地基变形特征。(x)
7、与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屋面相比,刚性防水屋面具有造价低、耐久性好、维修方便等优点。(∨)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
1、某车间为多层框架结构,楼层地面在6月12~23日施工,7月18日发现局部脱壳,到9月17日检查已有80%脱壳和裂缝。调查结果:(1)该楼面结构层为预制槽型板,板面找平层为50mm厚,双向ф6钢筋网片,强度等级为C20的细石混凝土,面层为20mm厚的水泥砂浆。(2)查材料质量:水泥为矿渣325号,碎石子,粒径为15mm以内,用中细砂,含泥量达5%。(3)混凝土和砂浆为现场搅拌,按配合比计量,搅拌后浇筑。(4)对脱壳的面层凿开检查,发现面层砂浆底和基层面都有一层泥灰粉层状物质的隔离层。试分析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答:(1)基层面没有认真刮除石灰疙瘩,没有扫刷冲洗干净,干燥的结构层面浇水湿润不够,没有按规定先刷水泥浆,也没有设置分格缝。(5分)
(2)粗、细骨料中的泥灰,水泥中的游离物质,如粉煤灰、未熟化的粉尘,浮结在找平层面上和散落在找平层面上的灰尘等有害物质,形成泥灰粉尘的隔离层,是造成脱壳的原因。(5
【案例2】 沿海某城市一大厦坐落在软黏土地基上,主楼部分2层地下室,裙房部分1层地下室。主楼部分基坑深10m,裙房部分基坑深5m。
设计采用水泥土重力式挡土结构作为基坑围护体系,并对裙房基坑(计算开挖深度取5m)和主楼基坑(计算开挖深度取5m)分别进行设计。
当裙房部分和主楼部分基坑挖至地面以下5.0m深时,外围水泥土挡墙变形很小,基坑开挖顺利。当主楼部分基坑继续开挖,挖至地面以下8.0m左右时,主楼基坑西侧和南侧围护体系,包括该区裙房基坑围护墙,均产生整体失稳破坏,主楼工程桩严重移位。【问题】
1、试分析该事故原因
答:该工程事故原因主要是围护挡土结构计算简图错误造成。对主楼西侧和南侧围护体系,裙房基坑围护结构和主楼基坑围护结构分别按开挖深度5.0m计算是错误的。当总挖深超过5.0m后,作用在主楼基坑围护结构上的主动土压力值远大于设计主动土压力值,提供给裙房基坑围护结构上的被动土压力值远小于设计被动土压力值。当开挖深度接近8.0m时。势必产生整体失稳破坏。
2、试述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围护结构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需注意的问题 1)、在围护体系设计中,为了减小主动土压力,也为了减小围护墙的工程量,可先挖去墙后部分土,进行卸载。但必须注意卸载后坡顶余土对作用在围护墙上土压力值的影响。
2)、对于水泥土墙围护结构,基坑开挖引起的墙顶位移一般较大,对变形保护要求高的情况下应慎用。
3)、应严格控制水泥土墙后的地面超载。尽量避免在此处设置钢筋料场,当重车必须在坑边通行时,可以直接行驶在水泥土墙体上,以减小墙后侧压力。
4)、开挖引起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封堵,以防雨水渗入,降低水泥土墙围护的安全性。雨天应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检查工作。
5)、应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行信息化施工,防患于未然。
案例3 福州某校教学楼为三层砖混结构,二、三层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大梁和预制楼板,屋盖为木屋架、瓦屋面,西侧辅助房间及楼梯间为四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房屋中部有两个空旷楼梯间,三层是一个56m宽12m的大房间;房北端为阶梯教室,室内填土从北向南坡下。
此楼设计时即发现基础落在不均匀土层上:东南角下为较坚实的亚粘土,西北角却有高压缩性有机土及泥炭层。当时未选择移址建造而是对可能位于软弱层上的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并降低地基承载力计算值,同时在二、三层楼板下设置圈梁。
此楼建成使用后第二年即多处开裂,房屋微倾,不得不停止使用,12年后进行加固。请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建筑出现倾斜和裂缝可能的原因? 答:1)原有地基不良。东南角硬,西北角较软; 2)原有设计方案条形基础+圈梁+降低地基承载力计算值)不足以解决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 3)设计方案有严重错误。西北角软,但阶梯教室却是西北角重,东南轻; 4)建筑 刚度不足(每点2.5分)
案例4.某悬挑雨篷,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并经过养护到期,拆模板后发现在根部出现裂缝,并迅速发展,最终沿根部断裂。试进行事故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答:1)悬挑雨篷受力筋(负筋)绑扎位置不对,布置在悬挑雨篷板的下侧;2)浇筑混凝土时踩踏雨篷受力钢筋至板底;3)现场管理差,检查、隐蔽不到位;4)施工人员素质低。(每点1.5分)
防治:1)加强管理,做好检查和隐蔽,并提高施工人员素质;2)做好交底,将雨篷受力筋(负筋)绑扎固定在悬挑雨篷板的上侧;3)浇筑混凝土时,严禁踩踏雨篷受力筋(负筋);4)将现场断裂的雨篷凿掉,重新按图纸设计支摸、绑筋、浇筑混凝土并养护。(每点1分)
李X河南省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461002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总量性和结构性并存的问题。受到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教育成本与预期回报、劳动制度完善度与社会经济均衡度等因素的影响,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就业期望值偏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实施引导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校正;调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2002年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的势头。毕业生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也日渐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其原因,其中既有供求总量的原因,又有体制转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技术进步等原因,是一个总量性和结构性就业并存的问题。”[1] 而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关键因素在于毕业生自身就业预期与就业实际的脱节。他们当中的一些为了寻找到符合自身期望的工作,甚至不惜选择暂时性失业,甘愿成为大城市当中的“漂一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进行适当、科学的引导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准确定位自己,更将有效推动就业难问题的缓解。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现状
我们常用“就业期望”与“就业期望值”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的现状。“所谓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例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2] 从现实状况来看,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明显差异,就业期望值偏高。
一项来自北京地区的调查[3]显示,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2008年有63.1%的北京高校毕业生期望在北京就业,这一数据在2000-2002年分别为42%、62.6%和68%。而余下的毕业生中,期望到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占到了66%,有65.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最终的就业结果是,在北京就业的占48.4%,沿海地区为28.8%。实际就业比例与就业意向相比较分别下降了14.7和10.3个百分点。在对行业与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大学生最希望加入的行业集中在金融保险、文化传媒和党政机关等待遇高、较稳定的行业。选择这三个行业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1.8%,但最终只有37.6%实现了自己的期望。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以及以高工资为特征的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们就业选择的重点,但却有高达22.4%的毕业生最终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工资收入方面,尽管毕业生对起薪的期望值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与实际值仍有较大差距。“北京地区的毕业生起薪期望值远高于北京市的人均工资收入水平,75.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作为对自己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职业状况的预期,普遍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这是无可厚非的。这种理想化的期望会经由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逐渐向就业实际靠拢。特别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势下(例如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下滑、就业市场萎缩),焦虑、矛盾和从众心理会迫使他们大幅
[4]
调低自己的期望。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也同步下调。尤其是初涉职场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往往能够暂时接受期望与工作实际的差异,却仍然对“福利待遇好、发展机会多、工作强度适中、生活便利” 的理想状况翘首以盼。于是,他们当中的一些成为了城市边缘的“蚁族”,在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下奋斗,继续参加各种招聘、招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另一些则选择了继续深造,努力增强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据统计,2010年报名国家公务员通过审核的考生人数超过146万人,报考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140万人,均是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最高值。
二、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状况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因素,也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决定着他们在就业方面的群体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
(一)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
对自身能力、专长的认识和评价是形成就业心理预期的基础,它能够说明择业者是否具有明确的就业动机以及对自己的社会定位是否有清晰的了解。在气质、性格、认知方式、自我调控等方面的不同则是个体在自我认知和判断上产生差异的重要内因,它们也因此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内部因素。以气质和认知方式为例,拥有情绪体验强烈、精力旺盛争强好斗等气质特征的大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往往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会存在较大差异;相反,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同学则反应较慢但精确性高,他们能够敏锐感知外部环境所发生的细微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而后者中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
同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由于更多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好坏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况与他人进行对比,才能对自己的状况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5]。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会对就业期望的稳定性和它与就业实际之间差异的大小产生影响,但就业期望具体内容的形成还是在社会生活当中逐步习得的。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经验、周边同学的求职经历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评论都成为应届毕业生们比较的对象。教育程度和教育层次的高低与就业期望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应关系,这也是一些就业预期不能满足的大学生选择留在学校中继续深造的原因。
(二)教育成本与预期回报
自1997年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学生缴费上学以来,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上大学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根本动机在于实现个人
[6]利益最大化,即个人期望通过接受大学教育,给自己及其家庭带来较高的净预期收益”。据
估算,现阶段在中国大中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每年的直接成本就在10000元左右,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毕业生就必须首先计算这笔经济账。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较之就业实际,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居于偏高的位置上。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个体差异。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社会资源较为丰富的毕业生,不需要过多考虑成本-回报的因素,所以就业路径更宽,反映在就业预期上就表现为期望值的范围较广,能够接受更多不同类型不同收入水平的岗位。而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会相对高一些,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高,在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矛盾时受到的挫折感也较大。
(三)劳动制度的完善度与社会经济的均衡度
在大学毕业生自身及其家庭之外,社会制度与社会、社会经济结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在城乡范围内公平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在职业上会有更多的选择,就业心理预期因之更多元化。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大学生们无法负担“二次择业”所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城乡、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缺少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亮点。与此同时,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他们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跻身更高的社会阶层。这样的外部条件紧缩了可供毕业生们选择的职业范围,客观上抬高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当然,在更广的时间维度中考察,制度环境和社会流动状况都在持续发生着变化。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保障下一些大学生开始调整心态,相应号召去基层、去西部就业。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社会流动状况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诸多因素种最直接、最活跃的部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校正与调适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适当的就业心理预期应该具备下列三个要件:(1)基于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和社会意见的准确把握,可以融入对成本-回报因素的考量,但需更注重职业兴趣和终身发展的维度;(2)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政策、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均衡度等外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3)是个体职业选择范围的反映,不理想化地将预期限制在特定行业的特定岗位上。然而,让初涉职场的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就业心理预期调整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也许并不现实。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他们在就业心理预期上所产生的偏差进行校正,对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遭遇的心理问题进行调适。简略地来说,我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通过着眼于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分辨社会信息,鼓励他们在认识自我方面进行探索。“终身发展”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必须端正的态度、理念和指导思想。当下,高校中的就业教育专注于简历编写、着装化妆、面试技巧等表层内容,期望在就业率上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不仅向学生释放出了功利主义的错误信号,也无法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只有将“就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兴趣、专长所在,进而鼓励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二,深入分析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走向,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桥梁。应届求职者中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校园之外的社会空间。有限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无法把握社会的复杂性,对社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诸多“潜规则”没有基本的戒备心理,对社会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不敏感。这些恰恰是高校教师应该传授给他们的信息。
第三,正面看待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差异,密切关注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变化,运用科学方法加以疏导。就业预期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适当高于实际的预期,不仅不应该被看作是负面的,它还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它督促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尊重、适应社会现实,以更好地在其中生存;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努力的方向,成为他们在职场中继续拼搏的不竭动力。当然,陷于理想与现实冲突之中的大学生们很容易会出现焦躁、低落的心理状态,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自身压力的排解,但一旦这些负面情绪超过必要的限度就十分危险了。高校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建立长效的预警机制,教师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监控学生心理状况,以备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科学看待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差距,正确
加以校正和调适,让学生们真正做出符合自己终身发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陆义敏:《金融危机冲击下女大学生就业预期变化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32页。
[2]吴薇,吴瑞君:《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关联性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56-57页。
[3]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62-65页。
[4][5]叶忠:《当前毕业生就业预期过高的原因分析》,《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第501、502-503页。
摘要:工程质量是建设项目的生命,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具体设计阶段必须根据具体设计差异性,对影响工程质量事故形成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建筑工程在整体设计阶段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质量安全隐患。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为研究点,结合具体要求,探究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事故原因;解决对策
建筑工程事故指的是在建筑工程勘察、设计、事故及监理过程中,由于某些安全隐患的干预,在具体设计阶段存在比较大缺陷,甚至演变为比较严重的事故。如果对事故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则会出现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或者路面悬空的情况,对建筑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必须结合施工要点,按照固定的应用程序和规划条件对其进行整合,进而达到提升工程质量的目的。
一、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
建筑工程整体管理阶段涉及到多个影响因素,基于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在应用阶段必须根据工程质量的具体要求对工程质量事故原因进行分析。
1.建筑材料
基于建筑材料的差异性,在具体应用阶段必须根据具体应用情况,以物质基础为研究目标。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重视材料的选择。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建筑材料应用不当的情况,部分工作人员采用劣质材料,进而造成断筋、开裂或者墙体变形的情况。其次存在建筑沙子纯度不够的现象,由于部分杂质含量比较大,因此应用含量比较高的沙子,会导致建筑顶部出现渗漏的情况[1]。
2.建筑施工原因
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如果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则会增加相关安全隐患,增加建筑施工的相关不良隐患。其次存在没有按照施工程序进行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需要提前对其进行勘察,在进行设计,并按照施工程序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审核。如果存在违背操作的情况,会增加事故的安全隐患,甚至带来不好的影响[2]。
3.技术人员的原因
施工技术人员是质量事故控制的核心,在应用阶段必须根据具体问题的差异性,明确操作程序。但是部分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和施工技术比较低,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直接对工程质量安全程序造成不良影响。部分施工人员技术操作能力差,没有掌握具体的操作程序,技术体系控制不当,进而产生不良影响。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按照固定的应用程序和方式对其进行分析,并按照固定操作形式的要求,探究合适的控制措施。以下将对具体控制方式进行分析。
1.以法律体系为应用基础
现有的法律操作系统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同时存在应用程序不健全的情况,导致建筑体系原则化严重,甚至存在操作不强的情况。根据建筑体系的相关要求,在设计阶段必须对法律体系进行适当的修正,如果存在原则化比较严重的情况,则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控制,进而保证施工单位支付体系的应用效果。基于进度发展要求的差异性,在建设过程中要对进度款项和支出款项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好财务项目的管理工作。最后以法律应用体系为基础,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审核,并禁止出现渗漏或者墙体损坏的情况[3]。
2.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针对建筑材料控制不当的情况,在整体控制过程中要严格对材料进行控制。在控制过程中必须强调设备和材料的控制形式,并按照固定的应用程序对材料进行分析。首先要强调材料的质量,必须保证材料符合工程体系的具体要求,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应首选正规生产厂家的,直接购进,减少中转环节,并索要质量保证书及出厂产品检验报告。要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建筑市场的混乱一部分是因为不法分子围绕建筑材料做文章,为了消除建筑材料质量问题给建筑质量事故发生造成的安全隐患,严格把好建筑材料质量关至关重要。同时要强化设备检查工作,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设备要进行适量检验,避免出现控制不当或者应用形式不规范的情况。
3.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差异性,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教育。首先施工单位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技术力量核心队伍,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技术进行创新,使其符合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并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设计需求,根据技术应用程序和要求更新设计技术,使其适应发展趋势,并不断投入到工程质量施工的应用过程中去,达到施工建筑施工市场要求的目的。
结束语
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种种事故,在最终控制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设备的控制意识,并按照具体的应用形式和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整合性分析。施工单位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做好综合性控制措施,减少不良隐患的发生几率,进而保证施工质量。基于事故对建筑工程的整体影响,必须明确施工主体,按照固定的应用程序对其进行审核,进而推动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现状问题
1 国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国家财产甚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建筑业属于安全事故多发行业, 在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以上, 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国计民生, 至关重要。近年来, 在建工程和新完工工程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一线施工人员占伤亡人数的大多数, 建筑安全形势严峻。故此,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应急响应能力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要提高国际竞争力, 更应加强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建设和规范。
2 建筑工程建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对过去所经历的惨痛事故的应对手段。由于没有事先建立针对重大事故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使得事故发生后, 抢险救援不及时, 无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能力,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因此,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着相当的必要性。
首先, 建筑工程由于工程体量巨大, 施工环境恶劣, 人员和材料集中, 施工工艺和程序繁杂,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建筑行业的施工现场处处存在安全隐患, 作业工人素质相对偏低, 重大危险因素众多, 可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有高空坠落事故、触电事故、坍塌事故、机械伤害事故等。第二, 安全是相对的, 危险是绝对的。虽然建筑工程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安全施工措施, 可以预防事故发生, 降低风险, 但还达不到绝对的安全。第三, 建立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可以大幅度降低事故的损失。有资料表明, 建立有效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事故损失只有未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事故损失的六分之一左右。第四, 由于建筑工程自身具有的生产安全特点, 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安全状况必将成为各级政府密切关注的对象。第五, 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 各级政府行政首长、企业法人应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所辖区域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登记、建档, 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建筑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各级政府、企业负责人履行法律责任的重要体现。
3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 各个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 内容、结构不一, 同一级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也缺乏沟通, 预案与预案之间的逻辑接口与相互支持性比较差。暴露出有关部门在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方面缺乏指导、协调、监督, 这不仅增加了今后主管部门统一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难度, 而且各个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由于缺乏交流、沟通, 各个建筑工程应急预案自成体系, 造成有限的应急资源的浪费。
第二,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编制的区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不衔接, 各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的逻辑整体性、相互支持性还有待于完善。建筑工程在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时不注重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 不去了解政府对建筑工程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有什么要求。政府在编制区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时, 不具体了解所辖区域企业重大危险源及针对重大危险源所编制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情况。
第三, 一方面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本身的安全意识不够强, 普遍出现“重质量、轻安全”的现象, 以至于安全措施资金不足, 应急救援体制不健全;另一方面, 施工企业会认为对安全的投入是一种资金的浪费, 是对企业效益的牺牲, 存在盲目的侥幸心理,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构虚设、救援设施装备不到位, 应急预案不切实际。
第四, 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建筑业, 由于众多的施工企业各自在独立的区域内进行生产, 使得政府在如何管理众多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这件事上办法还不多。
4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 按照“以人为本, 常备不懈”的原则, 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 国家要强化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 提高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统一性、整体性及应急效率。建议按照“政府为中心, 企业分中心”的模式建设, 即一级政府部门建立一个综合性应急响应中心, 全面负责整个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同时, 企业设立分中心, 政府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与企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高度统一, 依法管理, 分级控制, 条块结合, 系统联动。
第二, 建议政府在编制区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时将所在区域内的建筑工程、重点企业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为此, 政府一方面要尽快出台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规范标准;另一方面政府要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研究, 如在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时如何参考同级、上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等。
第三, 建议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应建立统计备案制度, 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 对已有的各类应急救援机构、人员、设备、物资、信息、工作方式进行整合, 保证对事故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 一旦发生事故, 确保发现、救援、报告、指挥、处置, 调查等环节紧密衔接、快速反应, 协同应对。
第四,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加强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技术的研究工作, 按照事先预防与应急救援 (响应) 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如下问题:1.如何解决各级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的接口问题, 使不同级别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之间高度关联、高度统一;2.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过程中着重要解决的若干关键性技术难题, 保证预案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衔接性;3.如何开展桌面演练、功能演练与综合演习及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 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及其对经济效益提高的合理性, 从而促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救援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华.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优化措施[J].华章, 2012, (24) .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危险源;事故分析;事故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1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483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也随之扩建,但是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人身伤害和安全事故却频频发生。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能在事先控制事故发展苗头、预防事故发生的完整的有效的事故防范体系,在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基本属于“经验控制型”,在安全事故预防方面基本属于“过程控制型”。事实上,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基于一定的原因,这些原因包含管理缺陷、不安全的人为活动、物的不安全状态等等危险源,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导火索,所以危险源才是现代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管理重点是加强对事故的管理,实则就是对事后的管理。本文分析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提出了对危险源的管理措施和控制原则。
2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1 内部原因
依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特征,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人员、材料、工具、设备等等。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安全事件、一定的作业活动、不安全因素所组成的体系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生产施工活动是安全事故发生的载体,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是不安全事件与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所以有效控制、分析、识别导致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危险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预案、计划,采取有效的调整、检查、改正等手段和措施,及时对施工中导致不安全因素产生的活动载体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控制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2 外部原因
(1)公路施工主体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部分施工主体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安全培训教育组织不到位;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基础非常薄弱;安全防护未按标准执行。(2)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安全施工认识的不到位,主要是对于事故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事故防范措施采取的不到位,主要是针对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安全监管执行力度不到位,可能存在盲点,未能合理利用和发挥各种管理资源、管理环节、管理层次的整体效能。(3)保障安全生产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主要表现为:施工企业间存在着无资质单位挂靠、低价中标、以包代管、违法分包、恶性竞争、非法转包等严重问题;加强对公路施工行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
3 对危险源控制和管理措施
对危险源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是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
3.1 建立健全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系统
(1)要对危险源有充分的识别、辨识,明确各种危险源。(2)在建立公路工程施工危险源系统时,要以公路工程工艺流程和施工过程为主线,依照不同的施工标段绘制系统图,在系统图中明确表明危险等级、危险源所处施工环节、危险源管理所属部门单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危险源散、杂、广而难于预防管理的缺陷,可以更加系统地对危险源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促进危险源检查控制管理工作更加有轻有重、有条不紊,可以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和决策水平。
3.2 制定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办法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具有特殊性,有动态危险源和静态危险源,所以要根据公路工程点指定与之相适应的危险源管理办法,根据危险源等级不同建立各级危险源控制管理办法,根据直接管理者各种责任要求建立管理档案。主要表现为:(1)要对全标段危险源建立控制管理档案,有利于及时调整并控制危险源系统的变化,使得安全管理更有抓手。在档案中应明确四方面内容:一是各级危险源状况;二是危险源升降级情况;三是危险源控制措施;四是日常管理办法。(2)要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条件、施工状况、应急措施、控制措施等相关情况制定危险源安全检查表,并且根据该表分别按照施工作业班组、业主、项目部、监理的安全检查要求进行核查,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3)对动态危险源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控制。动态危险源具有情况复杂、变化速度快、难于掌控等特点,对此应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对一般情况的动态危险源,要由项目经理部安排人员跟蹤检查,相关安全部门要不定时监督检查。对于一些危险指数特别高、情况异常复杂的危险源,要由监理指定人员采取定点跟踪的办法,并有权在现场停工观察和采取应急预案及措施。(4)制定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的考核办法。考核办法要明确规定对危险源分级控制、危险源分级依据、危险源变化呈报、危险源审批制度、危险源管理责任人、建档要求与制度、检查情况汇报制度等实施全面系统的考核,奖罚分明。
3.3 细化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险源:一种危险源是因客观存在而产生的;一种危险源是因特殊气候特殊环境条件下而产生的;一种危险源是因机械设备缺陷而产生的;一种危险源是因施工过程中而产生的。在对施工作业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时,一定要明确怎样避让危险、如何加强防护、采取何等措施控制危险源的发生。
4 结语
公路工程安全施工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安全施工是公路建设和发展永恒的主题,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安全管理是保障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有效控制危险源是预防安全事故发展的有力措施。只有以安全第一作为指导思想,认真抓安全,加强严预防,才能更好地促进公路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建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分析与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建筑安全,2011,(9).
[2] 商红标,孟建丹.浅谈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J].湖南交通科技,2010,(1).
[3] 李作恒.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分析及管理控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简介:刘衍平(1980-),山东省东营市公路管理局公路工程处项目副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工程施工。
【学生建筑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小论文】推荐阅读: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10-15
建筑安全事故案例112-1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建议07-02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分析论文12-13
建筑电气工程安装技术要点分析论文11-27
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06-13
建筑安全技术管理的分析论文09-09
校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案例06-16
节能住宅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分析论文11-10
大学生安全事故典型案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