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读后感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读后感(推荐5篇)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读后感 篇1

对于“风水”一词,我先谈谈我之前的一些愚见吧。之前没有认真关注过它,凡是在电视上看到或者听身边的人谈起,我都是会表现出一脸嫌弃的面孔,而且之前我有家人也曾经被这些风水大师欺骗过,当那些“算命大师”、“风水先生”手拿罗盘、五指一掐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浮现时,我会讽刺它,批判它,嘲笑它,否定它,觉得它就是“糟粕”,“迷信”,我们必须摒弃。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的。这本《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一书就有一节重点介绍对于风水,我们要分清迷信与科学、精华与糟粕,看到这里时,再加上上课老师的介绍,我基本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了,而且,我会因为想弄懂这种文化,我会上网百度查相关资料、去图书馆借相关的书籍去进一步了解它,认识它。

其实,风水所涉及的领域是方方面面的,与健康、旅游、室内设计、建筑选址、中医、历史、艺术、哲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譬如“五行学说“,一般人都会想起“金、木、水、火、土”,但其实这五行可表示的可多了。可以表示五脏的心肝脾胃肺,可表示五色的黑青赤黄白,也可表示五味的酸甜苦辣,也可表示季节的春夏秋冬长夏,还有方位的东南西北中,等等。其中,各种解释都有相通的地方,但各自又有自己的独特内涵。看着看着这本书,我真的是十分感叹,若是真的要学习它,真是要多少个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才能学好,学精啊。

那么,到底“风水”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专家对此都是有的别样的解释,这本书的给出的解释就有好几个,各有各的道理,我就觉得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说的这句话解释的蛮好的——“风水是准科学。”为什么我比较喜欢这个解释呢?因为确实如此,风水的很多理论在应用实践当中确实是有发挥作用的,中国历史几千年来都有流传继承下来就可以看出风水是有一定的存在价值的,跟自然跟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但是,如果要用公式、科学依据、数学符号等科学的方式表达又实在表达不出来。

另外,当我看着看着这本书时,我觉得它的内容都有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风水紧密联系着,不管是什么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人们都是希望能通过这些来找到一个很好的居住环境、找到一个适合生存的气候、找到一个保持身体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等等。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这本书主要讲了风水的基本理论,如:风水的起源、发展、流派、“八字”、“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形势法、理气法、风水与中医、风水吉祥物„„规划选址与风水,单体建筑设计与风水,室内装修与风水等等这些主要内容章节。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特别想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所以,我就卖弄一下自己的知识,大概对我们我们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进行一个小小的风水分析吧。

宏观上看,1、学校依山傍水,有森林,有河湖,符合中国古代理想房屋的选址条件,能从环

境中获取好的气,住的人也会身心愉悦。

2、树木较多,能减少大街上的繁闹喧哗,使人保持清净之心,特别适合读书人居

住,但是树木太多也不好,会阻碍室内接受阳光,妨碍气的流动

聊到我学到了什么东西,真的很难直接用简单的言语来表达,而且,看书学了一些知识,我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实践实践,那我下面就大概的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一般,我们若在古代建筑大门前看到摆放着一缸水,是否知道是何原因呢?。水缸,在此不仅仅有干燥救火、美化环境、湿润空气的作用,还有一个是聚财的原因,风,随风而行,遇水则止。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

另外,在我们的右手位的位置,有没有知道是有很多禁忌的。右手位属于白虎位置,它忌陷,就如我们的地下车库入口就是这个道理了,如何破解了,这时候就可以放一缸水在门

口侧部。它忌高,原因很简单,因为白虎不能抬头。

还有我们神奇的八卦图,我真的是十分的佩服。不要看它仅仅是那么几笔几画,它代表的含义就数不胜数了,例如金木水火土、赤白紫黄碧黑、春夏秋冬常夏、肝胃脾肾心,等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都是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它们可能看上去并不真实,似乎并没有那么科学,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千百年被保存下来,并被应用着,被相信着,它确实有自己的解释和用意。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读后感 篇2

关键词: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共存

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速, 各地现代建筑不断崛起, 一些古代建筑被现代建筑所替代, 使古代建筑逐步湮没在现代化、商业化的进程中, 如何使古代建筑生存在现代建筑当中,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 做到既让古代建筑保存于世, 也让部分古代建筑产生历史价值。

1. 古代建筑的历史

1.1 古代建筑的演变

古代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古代建筑按历史分期可分为上古或原始时期 (公元前200年以前) 、两汉时期 (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年至公元590年) 、隋唐时期 (公元590年至906年) 、五代宋辽金时期 (公元906年至1280年) 、元明清时代 (公元1280年至1912年) 、民国时期 (公元1912年以后) , 具体分类包括:民居建筑、皇家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墓建筑等。

1.2 古代建筑的特征

古代建筑从发展以来都离不开木构架结构形式, 即采用木质材料构成房屋的框架, 以用立柱、纵横木梁坊和顺檩等组合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斗拱形式组成, 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 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构架,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 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具有极强的抗震性。

1.3 古代建筑的价值

中国的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 还是园林、住宅, 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与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方面的条件有关, 它不仅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它的存世可以给后人在研究历史和科学上提供强大的信息, 为新建筑设计与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它还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 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如北京故宫, 其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2. 现代建筑的发展

2.1 现代建筑的含义

现代建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色各样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 以新结构、新材料、新形式为核心的建筑;狭义的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

2.2 现代建筑的特点

现代建筑主要是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 现代建筑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 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 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 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并发展新的建筑美学, 创造建筑新风格。

2.3 现代建筑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历来都是在老的建筑上拆除之后, 才建造的新建筑物, 一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一些古代建筑由于不符合规划的要求, 都让路于现代建筑, 加之保护上的困难和抵御自然灾害上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些古建筑被拆除;另一方面是现代建筑的方便性, 由于现代建筑的简单构造, 且大量使用高科技建造和装饰,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人们思想上对古建筑不方便生活产生了拆除的想法。

3.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共存

3.1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共存方法

在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中, 既要遵守国家的法律, 加大对古代建筑的保护, 提高古代建筑的利用率, 又要促进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 使现代建筑方便人们生活, 使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共存, 了解古代建筑的历史, 使历史文化不断流传。

3.1.1 法制保护古代建筑包括不可移动的、具有史迹性的等等。

要加快古代建筑的认定工作, 降低法律法规保护范围的门槛, 使之尽快受到法律法规保护, 如新发现的、新出土的、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要立刻纳入法律法规保护范围之中。

3.1.2 规范开发在建造现代建筑前, 要对所开发的土地上古建筑进行论证, 进行民意调查, 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在开发过程中, 可以用下列进行保护:一种方式是突尼斯形式保护, 采取能够保存就原貌保存, 不管从里到外, 让人知道古代建筑曾经的文化风味与建筑风格;另一种是华盛顿形式保护, 让古代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 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

3.1.3 合理利用保护古建筑群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就是说古建筑的保护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利用。

可以利用它作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实物资料, 可以利用它教育群众增强民族自豪感, 也可以利用它建立博物馆等等。而这种种的利用又应该是有利于保护的使用, 绝不允许造成丝毫的损坏现象。如山西汾城古建筑与学校相结合, 浙江杭州河坊街开发成商业街陕西西安曲江遗址建设成公园等, 既保护了古代建筑, 又体现了其应有的价值。

3.2 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共存注意的问题。

在古代建筑中新建现代建筑, 首先应当考虑协调的问题。它的目的是使个体和整体之间在既有各自的个性, 同时又有某种共性和统一性, 而且要避免空间、形式与形象、尺度、体量的较大反差, 以使个体与整体更加和谐。在设计之前要搞清楚将新建的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风格、功能和使用性质, 应使古代建筑保持原来风格, 又要使现代建筑有新的气质, 才能体现出今天的人对现代建筑的新的理解;从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性质上, 应该重点体现今天这个时代的空间及形象特点。其次还应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在考虑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协调之前, 应首先使新设计的建筑本身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 本着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不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态度去设计现代建筑, 并应充分利用古代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地势、地形、地貌、背景、光影, 从空间、形象、形式上, 使现代建筑成为自然环境中美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活力的一部分, 不应因现代建筑的出现而使古代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显得多余、紊乱, 或者是败作, 而应该是使人为的形态与自然的形态优美、柔和、协调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古代风水故事精选 篇3

把闺女送出去之前,唐肃宗派了一批人到回鹘出差,实际上是做考察,摸摸骨力裴罗的底细。考察团里有位奇人,一路上东张西望,见个小山包就爬上去,用土圭测日影,用罗盘定方向,还在纸上画些莫名其妙的符号。领队的表扬他.说军事勘测很重要。那人说得了吧,什么军事勘测,我在找龙脉呢。原来他是位风水先生.

该风水先生回到长安,向唐肃宗汇报说,经过他精心勘测,终于发现了龙脉所在,就在大漠之南,一座名叫福山的小山丘,只要毁了这坐小山丘,回鹘的王气就散了,骨力裴罗就完了。唐肃宗大喜,吩咐送亲的人一定要找到福山,把它搬回来。后来送亲队伍果然找到了福山,用火烧,用醋灌,把它分解成一块块,装车运了回来。后来骨力裴罗果然死了,回鹘走向低潮,边疆威胁解除了。

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属实,都可以写进风水书里.作为一个案例来讲。因为它能证明风水很神,很有用,很有历史渊源。

还有两个案例,跟唐肃宗挖人龙脉这个非常相似。11世纪后期,辽国皇帝担心女真人威胁国家安全,让风水先生去女真部落找龙脉,找到一座小山,火烧醋灌,挖了回来,堆在北京西安门内大街,现在叫免儿山。13世纪初期,金国皇帝担心蒙古人威胁国家安全,让风水先生去蒙古大漠找龙脉,也找到一座小山,火烧醋灌,挖了回来,堆在北京景山公园,现在叫万岁山。可惜都不大灵:辽国皇帝挖了女真人的龙脉,女真人还是灭了大辽;金国皇帝挖了蒙古人的龙脉,蒙古人还是灭了大金。把这两件事写进书里,证明的就不是风水学很神,很有用,而是很烂,很碍事。但痴迷风水的朋友会说:他们挖龙脉没挖对嘛,当时要是派我去,肯定能找到真正的龙脉,所以不能说明风水学不管用,只能说明他们学艺不精。

建筑环境与风水论文 篇4

摘要: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村镇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虽有迷信的色彩,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在选址方面作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优劣选择,创造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风水学,居住环境,天人合一,现代人居环境

1、风水学的概念

风水,亦称“堪舆”。体现在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天星、地支之中,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它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应。对传统住宅、村镇、城市的选址及规划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起到正面的作用。

“风水”一词来源于晋朝风水家郭璞的《葬经》,郭璞在《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这就是说人的墓地周围要有树屏蔽,才能聚生气,还要有水环绕,才能保持生气,这就叫做风水。历史上,风水的称谓繁多,诸如堪舆、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后来统称为“风水”。

2、风水学与古代聚落选址

在中国历史上,,从聚落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到施工营建,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无不受风水影响,风水理念可以说贯穿于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全过程。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水学的概念:风水学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术数”学问,它通过直接阐发和运用中国固有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如阴阳、五行八卦等),通过理论思维和附会类比的推演,建立一套直观的营建选址和空间经营的准则和方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风水作为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有着独特的选择模式。人们通常把风水地的构成概括为五个方面,即龙、砂、水、穴、向五大因子,又称为“地理五诀”。

风水中的“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确切地讲是山脊线,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它形成风水地的靠山,或称镇山。

风水中的“砂”指山,是护卫来“龙”的四周较小的山峦坡地形态。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为吉。此外,还有“水口山”,即环绕基址的河水的来处和去处。

“水”指水源、水流,是实际围绕风水地范围内的大小水系及其走向流势。水能“藏气聚气”。对水环境的选择主要考虑生活、农耕、交通、设险、调节气候以及优化环境等作用,于是水的选择要从水形、水质、水量、水色、水声等方面来考虑。总体来说,水以环弯、归聚、明净、平和为上。

风水中的“穴”指建筑的基址,是风水地中所谓的“生气”出露之处,为最后选定的合适位置。“穴”位的选择是风水选址的关键,是选择人居环境的最根本目的。

“向”指方向、朝向。基址的方向决定房屋的日照、通风、景观等。以我国所处的地理纬度,我国理想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但在实际中因考虑了气候、地形、景观和建筑功能等环境和美学因素,房屋的朝向只要求达到最优,并不一定要朝南。

风水地所具备的这些因素可形成负阴抱阳,被山面水的风水格局。这种格局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洪涝灾害;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局部的燃料能源。总之,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木、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

风水格局山川聚结,通过对内外空间界合、流通的限定及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细腻处理,使“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使影响生物圈最为重要的“风”和“水”的循环、运作得以整合,于是聚落处于与自然的最佳关系中,生态良好,生机盎然。

风水学说虽然是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风水学说来考虑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认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的概念之中。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左青龙、右白虎”体现了对称美。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讲究左右对称与均衡布局。“山环水抱”和“曲径通幽”体现了曲线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体现了整体美。有山有水,有阴有阳,有高有低,井然有序。这种模式体现了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因素的整体协调,以及所需要采取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创造了适宜于人类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

3、风水学与现代人居环境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观的共鸣。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紧密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实际上是一门人居环境科学,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居住地是古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地,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观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有机自然观。建筑风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大的生态系统,人居住在这个系统中,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份子,人必须同其他因子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共同维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

人地和谐观。即“天人合一”观或者说“天、地、人合一”观。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人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风水学在实际操作中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关系。这种人地和谐的思想正是现代人居环境构建所需要遵循的理论基础。

参 考 文 献

建筑风水与呈贡的点式塔楼 篇5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一只璀璨的奇葩, 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名,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智慧和文化艺术的科学总结和结晶。在它指引下中华民族建造了无数壮丽辉煌举世闻名的宫殿庙宇、玲珑精致巧夺天工的园林和吸天地之精华蕴大自然之灵气的民居, 护佑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息繁衍兴旺发达, 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风水一词, 来自八卦。八卦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有八大生态环境因素, 即天 (乾) 、地 (坤) 、山 (艮) 、泽 (兑) 、风 (巽) 、雷 (震) 、水 (坎) 、火 (离) , 风水来自巽卦和坎卦, 中国古人认为, 风和水对于人类来讲最亲密, 最重要, 变化也最大。研究风水, 就是要建立一个藏风抱水聚气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在这天人合一的环境中,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互补、人丁兴旺、富贵常在、光宗耀祖。由周易引出的风水学, 既是一门大学问, 又是一门大艺术, 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讲求人怎么才能适应自然, 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筑风水学是风水学在建筑上的具体应用, 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灵魂。随着时代发展, 建筑风水学由古代的朴素理论, 演化为今天的融汇中外、现代与传统结合、内涵丰富、富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理论。如今, 西方国家的建筑界, 在盛赞中国建筑风水学的同时, 努力研究它的合理内涵, 大力吸取其精华, 融于他们的建筑中。可悲的是, 我们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把老祖宗五千年的生存智慧抛在一边, 把西方都在积极学习运用的中国建筑风水学, 扔在了脑后。我们呼吁:人们要深刻的反思, 一个优秀的民族, 必须是热爱自己的历史、热爱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无视自己的优良传统, 蔑视自己的历史文化的, 叫做历史虚无主义。人世间的千秋功罪总是要被历史来评说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无疑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二、建筑风水学与点式塔楼

1. 建筑风水当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

建筑风水学提倡天人合一, 但最终讲的是人怎么适应自然, 利用自然, 最大限度享受自然恩赐, 造福于人类本身的问题。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点式塔楼的建设, 完全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它不是创造一个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完全没有考虑到居住的人的生活享受、身心健康,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完全是考虑怎么多赚钱, 完全是以钱为本。

国家为了使我国居民的居住环境健康优美, 特别制定了一个建筑密度的指标, 明确规定:在平面上只能用百分之三十和三十以内的面积建设建筑物, 百分之七十的面积规定为绿化面积和公共走廊。点式塔楼就是在这种明文规定之下,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最丑恶的产物, 动辄就建三十层四十层, 建筑密度倒是保持在百分之三十, 但容积率却大大突破了。众所周知, 容积率是一个关系到住宅质量的关键指标, 人们为了追求居住质量, 建造别墅, 别墅的容积率只有0.3~0.4, 而城中村改造的点式塔楼的容积率已经到6以上, 试想居住在三十层四十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面, 不接地气地生活在高空的水泥的牢笼里, 不知道人们还能上哪里去找生活的乐趣、身心健康, 何谈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更何谈适宜人居。城市的规划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赚钱, 完全牺牲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俗话讲, 土地城市化了, 建筑现代化了, 人们的居住环境却恶化了。

这里我们要尖锐地指出:规划建盖房屋的目的是为人, 从古代为了遮风避雨, 到现代为了享受生活, 都是为了人的幸福健康生活, 这一切都应该是以人为中心, 不是为了钱。但是为了赚钱, 规划者、开发商, 完全把居住者的身心健康、生活便利、居住质量统统抛在了一旁。

2. 建筑风水强调坐北朝南、南北通透的建筑原则

这一建筑原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 位于北回归线上,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我们这一经纬度上, 太阳照射的特殊角度。若是坐北朝南的房子, 就可以实现夏天当顶照射, 冬天太阳从南向射入, 就可冬暖夏凉:冬天南向房屋可最大限度享受太阳光长时间照射, 温暖如春, 节约能源。夏天屋顶挡住直射的太阳光, 避开夏日的酷暑, 屋内充分凉爽, 免去空调之苦。现在建设的点式塔楼为争容积率见缝插针, 完全不讲究楼盘的座向, 甚至谎称塔楼的四面均可享受阳光照射, 已经成为一个违反常识、被人们耻笑的欺骗宣传。点式塔楼的北向房屋常年无法享受阳光照射, 进门就得开空调, 开电灯, 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长期居住北屋的人, 因为终年不见阳光, 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风水中讲求藏风抱水聚气, 是最适宜人居的基本条件。坐北朝南, 南北通透的房子, 空气流通, 有助于人们的呼吸健康。一个通畅的好的空气环境, 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保障。点式塔楼的建筑特性决定了其核心是中心的电梯井, 由于电梯井居中, 使南北房屋分隔, 不可能做到南北通透, 非常不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大家知道, 长期在一个封闭的难以透气的环境中生活, 呼吸健康都做不到, 更何谈健康长寿。更有甚者, 昆明地区风大, 点式塔楼的二十五层以上即不敢开窗户, 更要自我封闭, 不利呼吸健康。

3. 建筑风水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

有人说, 风水是寻找建筑最佳享受自然恩赐的位置的一门学问。昆明地处云贵高原, 人们受到过度的紫外线照射, 本来是一件遗憾的事, 但是在昆明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又是变不利为有利的一件特大的幸事, “这里离太阳更近”, 我们就可以享受太阳更多的优惠。昆明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 只要一天当中有四分之一的晴天就可以享受充分的热水, 可以用于洗碗洗衣沐浴和诸多的生活用热水。在昆明过去的住宅建筑设计中, 没有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住宅建筑是无法通过城市规划审计的, 这本是现代社会节能减排的一大进步, 也是昆明人享受得天独厚的自然恩惠的特权。

可是, 在点式塔楼建筑中, 昆明人的这项特权被剥夺了, 无法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因为三四十层的点式塔楼无法安装太阳能热水板。有人设想, 用悬挂式太阳能热水板, 可对于高耸入云、孤零零的点式塔楼来说这是天方夜谭。这里, 我们还要对高耸入云、孤零零的点式塔楼说几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话:因为昆明位于小江地震带上, 万一昆明发生地震怎么办?万一停电, 二、三十层以上的住户怎么回家?更重要的是按现在我国的工业水平, 电梯被密集使用六、七年以后, 停摆了怎么办?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 规划者、开发商在想钱之余可曾想过?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想过?

三、人口密度与点式塔楼

有人说建点式塔楼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 解决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矛盾。但我们纵观世界, 人口密度比我们大的国家也没有把他们的所有住宅都建成点式塔楼, 或许他们城市建设中有那么一两幢点式塔楼作为点缀, 但绝大多数的楼盘都还是千姿百态、仪态万方, 各式各样不同民族元素的高层建筑。就人口密度而言, 从发达国家说起, 日本排在第一, 每平方公里338人;英国排在第二, 每平方公里248人;德国排在第三, 每平方公里231人;意大利排在第四, 每平方公里193人。中国排在意大利之后, 每平方公里138人。而英国、德国、意大利的古建筑比比皆是, 城市新区千姿百态, 也没有因为人口密度大而把住宅都建成三四十层的点式塔楼。

就国内而言, 全国三十一个省市, 云南的人口密度排在第25位。全国337个城市中, 昆明市的人口密度排在155位。走遍全国, 就是到了人口密度比昆明大得多的江浙、苏杭, 甚至北京, 上海都没见到全是点式塔楼的景象。所以昆明没有必要为有效利用土地, 把房子建得那么密, 而牺牲了昆明最适宜人居的环境。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 而不是建筑物的城市化!

昆明的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个制约因素, 就是滇池的污染。昆明城不可能无限扩展, 昆明市不可能无限地扩大城市人口, 所以, 从将来昆明的城市人口总量来讲, 昆明的城市建设没必要都是点式塔楼。并且, 从昆明的收入水平出发, 昆明应该是考虑最物美价廉、最适宜人居的建筑, 由于点式塔楼建筑成本高、售价高, 用点式塔楼来迎接进城的农民也是不现实的。

四、人口结构和点式塔楼

城市建设和宏观的人口增长、人口结构紧紧相连。住房建设与有能力买房的人口的刚需密切相关。

最近, 对于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研究的文章很多, 其中一个共识就是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在逐步消失, 即2013年始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已经由上升转为下降, 25岁~65岁的劳动人口数量从2015年开始将逐年减少, 简单地说, 这就意味着适龄人口结婚对于住房的刚需在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住房的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

昆明的城市建设也必将受到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就目前昆明的住房供求情况来讲, 去年9月份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所公布的全国三十五个城市供求状况调查表显示, 昆明在“2014~2015中国35城商品房供求关系综合指标排名”中, 供过于求的情况仅次于兰州排名全国第二, 供过于求已经非常严重。按有关统计, 昆明现有的房屋存量按往年的销售速度要三年到四年才能售完。可是就昆明的房屋供给来讲, 还有大量的在建房, 呈贡在建的点式塔楼就是其中非常典型、引人注目的。

从云南省的人口密度到昆明市的人口密度都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住房建成点式塔楼。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 人们对住房的刚性需求也没有必要再建那么多点式塔楼。

应该说每一幢建筑都是有生命和灵魂的, 历史和民族的符号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是它的生命, 文化是它的灵魂。每一幢建筑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它的物的外壳会折射出建造者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古罗马的斗兽场就折射了古代罗马贵族的奢华、疯狂和没有人性的残暴。在著名的旅游胜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全城有2700多个清真寺, 大大小小、千姿百态、肃穆壮丽的清真寺记录了历史的沧桑, 记录了土耳其民族的崛起, 折射了土耳其人民虔诚的信仰。北京的“水立方”和“鸟巢”折射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折射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呈贡新区的点式塔楼却折射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规划者的无知和开发商的贪婪。

上一篇: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学校总结心得下一篇:质检员变更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