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谈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刍议

[摘 要]作为地区性大国,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决定了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应成为中国开展对外战略的首要区域。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责任需求”。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总体是稳定的,但仍存在隐忧。对中国而言,建立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可谓任重道远。良好的周边经济环境为中国致力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加强经贸合作、改善彼此间的政治关系、致力于区域热点和公共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实现周边外交目标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周边外交;目标;途径

[

[收稿日期] 2013-01-0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成果( 06JCGJW001)

[作者简介] 袁野,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王光厚,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① 尽管建国以来我国还没有成文的、可以被称为对外战略的权威文件,但是中国的外交实践表明“中国在最近的10年里发展出了一套相当连贯与完整的大战略”。参见唐世平,张蕴岭:《中国的地区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本文基本认同这一观点。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看法。例如时殷弘教授认为中国还没有形成一项匹配中国的历史机遇和前途的大战略。参见时殷弘,宋德星:《21世纪前期中国的国际心态、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有关中国是否有一个成型的对外战略的讨论请参考牛军教授所写的一篇评述文章。参见牛军:《世界的中国: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从综合国力上来看,中国是一个地区性大国。正因为如此,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是中国外交活动展开的首要区域。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日益重视,重大周边外交举措层出不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的轮廓与内涵也日渐清晰①。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基础

外交战略是一国参与国际互动的总体谋划。众所周知,一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以其国家力量为前提和保障的,国家力量决定了一国对外战略的方向、范围与实现程度。一方面,一国对外战略目标的确定必须量力而行,过高或者过低估计国家力量都会给自己的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国家力量是国家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一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实力为后盾。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也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所决定的。

就综合国力水平来看,中国现已成为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有关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水平评估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依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和不同的模型得出了不同的测量结果。但是无论就哪一个测量结果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均居世界前列。例如,中国社科院《2010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居世界第7位。[1](P275)美国兰德公司战略评估组认为美国拥有全球力量20%的比重,中国和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力量相当,各自拥有全球力量14%的比重。[2](P3)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黄硕风教授运用“综合国力动态方程”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2005年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居世界第6位。[3](P109)

尽管如此,中国在综合国力的一些基本构成要素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中国的人口基数过大。中国拥有13亿人口。“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4]例如,中国的GDP总量虽然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GDP仅居世界中下游水平。其次,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仅以发表科技论文的情况来论,尽管目前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但是篇均引用次数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P4)这表明中国的整体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缺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最后,中国的非物质实力还有待提升。这其中比较严重的有政府管理效率较低;腐败问题还比较严重;民族凝聚力不足;整个社会拜金主义倾向严重,等等。这些缺陷的存在不但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在绝对数量上远远低于美国等国家,而且在质量上与这些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差距。正因为如此,今天的中国虽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影响,但是远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而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

中国地区性大国的综合国力水平决定了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应成为中国开展对外战略的首要区域,即应当成为中国构建自身“战略疆域”的首选区域。“所谓‘战略疆域’(Strategic Territory),是指国力、影响力实际能够延伸或达到的区域;它不同于自然疆域或地理疆域,后者是任何主权国家实际管理的领域,由国界表现。”[6](P223-224)这里所说的构建“战略疆域”,主要是指在不损害他国利益的前提下,以和平手段谋求自身在国界范围以外的利益与安全。参见程广中:《地缘战略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陈峰君:《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战略意义》,《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战略疆域”的范围,取决于其综合国力水平。综合国力水平高则“战略疆域”范围广,反之亦然。受综合国力水平的限定,中国在境外的国家利益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同样受综合国力水平的限定,中国的对外活动主要是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展开的。可以说,周边地区是中国维护和壮大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关键区域,是中国构建“战略疆域”的首选区域。从这一角度理解,周边战略理应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全局中的核心战略。

就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尽管按照有关机构或研究人员的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有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请参考世界银行在1997发表的报告《2020年的中国》;2003年以来高盛公司所发表的《与BRICs一起梦想:展望2050年》和《BRICs与世界市场:原油、汽车和资本》;2005年韩国中央银行金融研究院所发布的《亚洲经济的未来报告书》等等。,但是由于受到中国的人口基数在同期不可能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还有极为漫长的道路要走。也正因为如此,在可预期的将来,周边依然是中国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首要区域,周边战略仍然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根基。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目标

国家利益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或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方面,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国家利益观念是一国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总的指导原则。中国周边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7](P10-11)从其构成内容来看,国家利益可以分成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文化利益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利益的层次是有差异的,一国所追求的核心国家利益是不同的。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伊始一直到今天,经济利益始终都是中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深刻反思“文革”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起步的。“文革”期间,整个中国忙于“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建设,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这与同期中国周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意在扭转这一局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利益日益成为中国人民最关心的利益,经济建设亦开始成为国家工作的中心,中国的外交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调整。冷战结束后,中国所面临的直接军事威胁消失,而此时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这种国际环境进一步推动中国去实现和壮大自身的经济利益。中共十四大报告就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8]。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的中国依然将发展经济视为自己最核心的利益,而外交工作仍将继续服务于这一核心利益。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外事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密切结合国内工作大局,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加以推进。”[9]上述分析充分表明,“讨论中国当代外交战略,在过去20余年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转型背景下应予强调的一大事态发展,就是中国对外战略基本目标在很大和显著程度上的‘经济化’”[10]。

除经济利益外,安全利益和“责任需求”利益[11](P307-314)也是当代中国的重要利益诉求。就安全利益而论,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一,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之间存在多个领土、领海争端;其二,中国的周边还存在许多“潜在热点”和“敏感地带”;其三,中国面临着“台独”、“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势力的侵扰;其四,一些外部势力试图干扰中国的稳定、制衡中国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但会直接影响经济利益这一核心国家利益的实现,而且将危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责任需求”利益是伴随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强大、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而衍生出来的重要利益诉求。中国要想成长为世界一流强国仅靠物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在国际领域,“软实力”的增强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与信任。这就需要中国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认真履行自身的国际责任,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目前,这种“责任需求”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之一。展望未来,伴随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对国际事务参与度的加深,中国的“责任需求”将会更加强烈。中共十八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外交的部署与思路时明确指出:“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12](P49)这意味着中国在推进周边外交时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上述三项国家利益构成了当前中国最基本的国家利益,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三者中经济利益是核心,其他两项利益诉求都要服务、服从于这一核心。时殷弘教授认为“经济第一”和“愈益并入世界体系”是概览和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项主要工具。参见时殷弘:《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与此同时应当看到,保证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从事经济建设和实现“责任需求”的前提与保障;“责任需求”则是中国综合国力逐步走向强大以后的自然诉求,是我国真正成长为世界大国的一项根本保障。从这一角度理解,这三项利益诉求是一体的,因而对其中任何一项的忽视或偏废都是不可取的。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利益是在遵守现有国际秩序的情况下实现的,中国的未来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一国际秩序。不容否认,当今世界以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秩序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在维护世界稳定、促进世界发展方面现有国际秩序的确做出许多积极贡献。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逐步转变对国际秩序的认知,愈益融入到现有国际秩序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越来越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支撑。正因为如此,维持现有国际秩序的稳定、逐步弥补其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是中国的重要利益诉求。

三、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

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都是其主观利益诉求与客观国际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国际环境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作用的时空范围与背景条件,对一国对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国际环境直接决定着一国对外战略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程度。例如,在战争的背景下,一国很难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反之,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一国的安全利益诉求则会退居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策略与一国的基本对外活动方式。例如,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国家之间难免会出现对抗乃至战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合作。

一般说来,一国的战略环境主要是由安全环境与经济环境两个部分构成。张蕴岭教授认为“分析预测一个国家所面临的环境无非基于两大方面:一是安全环境,二是经济环境,尽管二者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和影响”。参见张蕴岭主编:《未来10-15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就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而论,尽管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好的时期”[13](P313)。具体说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与所有的周边国家都建立起稳定的正式外交关系。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保持同朝鲜、巴基斯坦、尼泊尔等邻国的友好关系的同时,中国先后与新加坡、文莱、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韩国等邻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中国同苏联(俄罗斯)、蒙古、老挝、越南、印度、印尼等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建立了稳定的正式外交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表明所有的周边国家都不再以中国为敌,而是致力于发展对华友好关系。其二,中国与一些邻国解决了彼此之间的领土、领海争端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边境条约或协定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同俄罗斯、老挝、越南以及新独立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目前,除中印边界争端之外,中国所有的陆地边界基本划定。2000年12月25日,中越两国正式签署了《中越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协定》,第一次明确了两国在北部湾海域专属经济区的分界线,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与邻国海上边界谈判的帷幕。中国与邻国之间边界问题的部分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彼此之间一大安全隐患。其三,维护地区安全开始成为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共同愿望。20世纪80年来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大多数邻国都将发展经济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心,因而,都希望拥有一个稳定的地区环境。目前,“防止大战和新的冷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已经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最大的共同安全利益”[14](P340)。总的来看,目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从总体看是稳定的,但是如前所述,仍然存在一些隐忧,仍不容乐观。对中国而言,建立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可谓任重道远。

就周边经济环境而论,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中国之间的经济互动频繁,并且周边一些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为中国致力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首先,中国地处东亚,这一地区的经济崛起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或地区)先后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首先崛起的是日本,其后是“亚洲四小龙”指的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 。“四小龙”在英文中的翻译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NIEs”),意即“新兴工业国家”。,再次是“四小虎”指的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四国。这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经济迅猛发展,因而得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时间上恰好位于“四小虎”之后,因而得以充分吸收东亚先崛起国家(或地区)丰富的经济发展经验、资金与技术。尽管近年来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而多有波折,但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充满活力,这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依托。总之,“中国处在东亚崛起的有利环境中,受益可谓良多”[15](P210)。

其次,印度与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与它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与经济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间。1991年印度开始经济改革以后,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据统计,1997年至2011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4231亿美元增长到18479亿美元。目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俄罗斯经济的复兴始于普京执政以后。据统计,2000年至2011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597亿美元增长到18577亿美元。资料来源:世界银行GDP统计数据,http://data worldbank org cn/indicator/NY GDP MKTP CD/countries/ID-TH?page=1&display=default目前,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由于大国经济的崛起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联动效应,所以印度与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近几年来,作为印度与俄罗斯的近邻,中国与它们之间的贸易额增长十分迅速,这意味着它们彼此都开始享受对方经济崛起的“红利”。尽管如此,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总量与它们的大国地位并不相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它们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经济合作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最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业已展开,这将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战略依托。作为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物,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肇始于1997年。1997年的危机使得东亚国家普遍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在东盟的主导下实现的,最初是由三个“10+1”和一个“10+3”框架构成。在这些框架下,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就双边以及地区经济合作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已初步形成一些类似建设中国东盟贸易区(CAFTA)的实质性结果。2005年12月,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首届东亚峰会,这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向更大范围扩展。中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必将深受其益。2009年10月10日,在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与会各方共同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机制的建设将进一步密切中国与有关国家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上分析表明,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取得很大改善,而良好的周边环境的形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四、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国的对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不但取决于客观的国际环境,而且还有赖于具体的实施途径的选择。如果实施途径选择正确,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有碍于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因而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其途径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周边战略目标的。

首先,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合作。经济利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追求的核心国家利益。三十年来,为实现这一利益诉求,中国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放在了突出位置,采取了许多推进同周边国家经贸往来与合作的措施。一方面,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仅以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情况为例,1978年,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总额仅为48 2亿美元。[16]2012年1至11月,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028 48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亚洲司,http://yzs mofcom gov cn/aarticle/g/date/v/201212/20121208499616 html。另一方面,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起多样化的经贸往来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持同周边国家的商品贸易和对周边一些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的同时,中国在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中相继采取了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新的形式,并积极吸纳周边一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它们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经贸往来与合作的加强,不但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利益的实现,而且大大增进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

其次,不断改善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国周边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中国与周边各国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同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中国采取了许多建设性举措。其一,努力解决同周边一些国家之间存在的有关争端。例如,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先后解决了彼此间的陆地边界划界问题。其二,与周边多个国家建立了高层次的、稳定的会晤机制。过去的30年中,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导人通过双边互访、共同参加国际会议、建立热线等多种形式,进行了频繁会晤。仅2005年,“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访问朝鲜、韩国、蒙古、越南、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并在亚非峰会、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亚太经合组织第1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峰会等多边场合与周边国家领导人会晤”[17](P24)。除此之外,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部长一级的会晤更为频繁。仅2011年,中国同亚洲国家外长以上高层出访近90起。[18](P25)这些会晤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双边关系的良性发展。其三,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强同周边国家经贸往来的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安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些交流与合作的展开,大大增进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最后,致力于区域热点与公共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的发展。中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到地区事务之中,力求成为地区负责任的一员。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地区热点与公共问题的解决。近些年来,在柬埔寨问题和平解决过程中,中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调停角色;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遏制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在“非典”和“禽流感”蔓延期间,中国政府及时公布疫情,并协同有关邻国共同抗御灾害;为解决朝核危机,中国倡导建立了朝核六方会谈机制,等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合作。1990年中国加入首个区域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APEC);1997年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共同开启了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吉克五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共同创办了上海合作组织(SCO)这一全新的区域合作机制;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的序幕,2010年CAFTA正式建成。中国的这些外交举措不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有利于整个区域的和平与发展。

实践证明,中国上述这些外交举措的实行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这充分表明中国的周边外交方向和具体实施路径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目前的周边外交战略将延续下去,而中国与周边国家“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关系亦将不断深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慎明,王逸舟 2010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Gregory F Treverton and Seth G Jones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 in Strategic Assessments Group, Rand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Division[EB/OL] http://www rand org/pubs/conf_proceedings/2005/RAND_CF215 pdf

[3]黄硕风 大国较量: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国际比较[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温家宝总理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N] 人民日报,2003-11-24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王逸舟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阎学通 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8]江泽民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N] 人民日报,1992-10-21

[9]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06-08-24

[10]时殷弘 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J] 国际政治研究,2006(1)

[11]王逸舟 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探寻新的视角与解释[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颜声毅 当代中国外交[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5]吴建民 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委会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Z] 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4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中国外交(2006)[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 中国外交(2012)[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Comment on China’s Peripheral Diplomacy Strategy

YUAN Ye, WANG Guang-hou

(Northe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Key words:China;peripheral diplomacy;target;approach

[责任编辑 孙广耀]

作者:袁野 王光厚

第2篇:中国水资源与周边“水外交”

【内容摘要】 随着国家间跨界水资源争端日益加剧,“水外交”作为一种预防和化解争端、开展合作的新兴外交形式,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从国际政治资源的视角来看,尽管跨界水资源主要表现为一种硬性国际政治资源,但与跨界水资源相关的科技、制度、组织、观念等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在外交活动中,各行为体掌握资源的多寡和利用程度决定了其外交的质量和效果,在跨界水资源权属、总量、分配等硬性国际政治资源既定且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如何在“水外交”中发挥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显得尤为关键。从中国在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四个周边区域的“水外交”实践来看,科技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和观念资源等软性国际政治资源已经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功能和作用,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对相关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从而为周边“水外交”提供更多选择。

【关键词】 国际政治资源 软性国际政治资源 跨界水资源 周边外交

水外交

【作者简介】 肖阳,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武汉 邮编:430072)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1803006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对跨界水资源的需求空前上升,而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增多。作为一种预防和化解争端、开展合作的新兴外交形式,“水外交”(water diplomacy)以其独特作用和战略意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学界围绕“水外交”的定义、目的、对象、范围、方式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目前,国内在因水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安全化应对、区域性的水公共产品供给、跨界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法适用、“一带一路”建设对跨界水资源问题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水外交”背后的国际政治资源运作以及中国开展周边“水外交”所依托的资源类型、来源和方式等本体性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首先从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视角出发,从与水有关的科技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观念资源四个方面尝试构建分析框架,厘清中国水资源中的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现状,然后从东北亚、中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四个区域进行评判,分析中国在利用软性国际政治资源方面的差异,最后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资源”从词义上看,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资源在构成国家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资源”在政治学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不同。

(一)文献回顾

在国外学者中,以罗伯特·达尔(Robert A. Dahl)、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等为代表的行为政治学家最早将经济学中的“资源”概念引入政治学,如同经济学中的商品和服务一样,政治资源的稀缺性、价值性和竞争性是导致政治影响力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达尔认为,政治资源是指一个人可用于影响他人行为的手段,包括金钱、信息、食物、武力威胁、职业、友谊、社会地位等形形色色的东西。 拉斯韦尔认为,物资既是战斗潜力的量度,又是战斗效率的工具。取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方法就是运用物资去引起敌国人民的不满,争取同盟者、维护中立者和提高国内士气。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和宾厄姆·鲍威尔(G. Bingham Powell, Jr.)认为,政治资源是指支持候选人的选票、文官集团的支持、武装力量等。要使各种政治要求成为真正的政策选择,必须要得到政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资源的充分支持。 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将政治资源分为个人资源和集体资源,认为政治资源是政治权力运行的基础,最重要的集体资源是团结和组织。 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石油资源作为一种外交和军事武器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梅尔文·科南特(Melvin A. Conant)、弗恩·戈尔德(Fern R. Gold)、约翰·米切尔(John V. Mitchell)等为代表的“能源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 of Energy)开始形成,认为地缘环境与能源资源政策密切相关,对稀缺资源的控制开始成为国际政治的一种重要权力。 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对16世纪到21世纪世界历史上主要大国的权力资源构成进行了分析,强调技术领先地位、军事实力、经济规模、软实力、跨国流动信息枢纽是构筑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重要因素。 国外学界对政治资源的认识是从政治学领域逐步延伸到国际政治领域的,关注对象也从个人发展为国家以及国际社会,尤其突出了政治资源在权力政治中的重要角色,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国际政治体系运转以及行为体对外行为的根源。

国内对政治资源的关注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而兴起的。王沪宁最早将政治资源分为物质性资源、非物质性资源和功能资源,认为非物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而政治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最有力量和能力产生非物质资源的,对政治体系的资源配置能力不仅要有认识还要有恰当的战略。 王冠中提出了“资源政治学”的概念,认为应从“小资源观”向“大资源观”转变,将资源的范畴从自然资源进一步扩展到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等。政治资源建设的本质就是政治主体为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拓展政治资源的动态过程,包括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四个环节。 陈文新建立了政治资源和政治资源配置的研究框架,认为政治发展过程不仅是一个消耗政治资源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過程。 政治资源配置不科学,不仅会导致政治权力的流失或失衡,还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能力。 唐国才以外交资源为例,认为它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既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长远的;既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既可以在国内,也可以在国外。外交资源重在国内和地方,必须向下看,向内反刍。 舒梦强调了差序化开发与利用中国外交资源的重要性,指出外交手段与外交资源未能实现有效对接是导致目标与手段之间脱节的重要原因。 傅菊辉提出了“国际政治资源”的概念,认为对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争夺已成为21世纪国际政治的一条主线,相对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国际政治资源的角色、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为研究国际政治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尽管国内学界对政治资源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在政治资源的分类、运行和配置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拓宽了对政治资源的认知和理解范畴,为中国内政、外交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和理论解释。

从总体上看,在国内学界的研究中,一个共同特点是不再将资源局限于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在既有的“水外交”研究中,物质形态的水资源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水资源的相关非物质形态资源的关注则相对不足,这也导致在“水外交”研究导向上往往陷入对跨界水资源争端问题本身的被动应对,缺乏对“水外交”所需的资源类型、来源、应用方式等进行主动谋划。因此,从资源的视角来分析“水外交”,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分析框架

国际政治资源是指国际政治各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发掘和创设能够为国际政治行为体贯彻其战略、实现自身利益时所运用,并且一经运用,则对其他行为体或国际政治产生作用与影响的公共性物质与非物质资源。 其中,物质资源又被称为硬性资源,非物质资源又被称为软性资源,前者是国家硬实力的主要来源,后者主要指外交影响力,两者都是外交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外交”是一国外交在跨界水资源问题上的具体应用和拓展,实际上也是一国综合、统筹、协调和配置各种跨界水资源相关硬性国际政治资源和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复合过程。在跨界水资源权属、总量、分配等硬性国际政治资源既定且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如何在“水外交”中发挥相关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显得尤为关键。从实践上看,跨界水资源作为软性国际政治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图1)。

一是科技资源。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跨界水资源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科学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战略实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在世界上的地位。 例如,以色列将水资源视为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全力投入,在节水灌溉、海水淡化、污水回收处理、城市智能水网等领域拥有世界顶尖技术,这使以色列不仅在水资源极度匮乏和争夺激烈的中东地区实现了“水独立”,还向世界各国出口水治理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极大巩固了以色列的中东强国地位。

二是制度资源。制度是规范或影响人类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治理配置等环节的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基本规则,集中反映了一国在水资源领域的治理能力和法治水平,也会对他国和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新加坡面对缺水的现实,在水源管理、公共环境卫生、制造业排污、公用事业供水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和制度,形成了一个全面、严格的水资源制度体系,在新加坡水资源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治水经验也成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产品”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

三是组织资源。人类在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各种不同职能的水利管理组织,它们是实施治水政策的主导力量,组织资源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治水目标的实现及其效果。例如,2012年3月,美国发起了“美国水伙伴关系”(U.S. Water Partnership,USWP)活动,并以此为纽带联合了美国国会、国务院、国际开发署、国家航空航天局、陆军工程师兵团等机构,可口可乐、福特、宝洁等跨国公司以及其他社会民间组织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各方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参与水资源对外援助项目,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水外交组织体系,成为美国介入全球和地区水资源事务的重要抓手。

四是观念资源。人类在与水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水文化,表达对水的感悟和理解、认识和把握,并在涉水实践中形成了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行为方式等。 随着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日益激烈,水文化等观念资源一方面促进了本国对水资源的认识,另一方面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对其他行为体产生了导向作用。例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院(Stockholm International Water Institute,SIWI)创办的“世界水周”(World Water Week)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水事活动之一,在保护全球水资源和环境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把一些研究成果推向道德与价值层面,增强了瑞典在全球水资源治理领域的引领地位。

随着各国跨界水资源活动的深入开展,相关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这些资源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其他行为体产生潜在影响,促进或阻碍跨界水资源相关硬性国际政治资源效用的发挥,是行为体自身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是亚洲大陆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位于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Asian Water Towers) ,在跨界水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上游天然优势。然而,在跨界水资源问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中国这种优势反而使其逐渐陷入了“上游发展困境” ,“中国威胁论”一度演变为“中国水霸权威胁论” ,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中国在相关软性国际政治资源方面的不足。因此,从科技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以及观念资源四个方面构建一个分析评估框架,可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周边“水外交”提供有益参考。
二、作为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中国水资源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水利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发展,中国在水资源相关科技、制度、组织以及观念方面形成并积累了大量软性国际政治资源。与周边国家相比,中国在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具有一定相对优势。

(一)中国水资源中的科技资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科技资源在水利建设中的戰略性作用,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水利科技成果,为中国开展“水外交”、进行水资源方面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水力发电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水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水利行业的引领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力发电成套技术,创造了世界水电工程史上多项第一。 随着世界水电开发进程的加快,采用或部分采用中国水电技术标准的项目越来越多,中国水电标准已成为世界水电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节水灌溉方面,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引进和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农业节水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得到了大面积应用和推广,并形成了成套节水灌溉技术体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节水技术已经输出到18个国家和地区,试验示范总面积为4.67万亩,节水技术已经成为中国面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的亮点。

在流域规划方面,中国已经建立了以流域综合规划为主体、水资源配置、防洪规划、水利战略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和成功案例,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水利技术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防灾减灾方面,中国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减灾的重要作用,在灾害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方面的水平不断提升。此外,卫星遥感、雷达、自动观测、地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和推广,为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中国水资源中的制度资源

中国在长期的水资源治理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与水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制度体系,推动中国水利事业迈入科学化、法治化轨道,也为周边国家的水利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和参考的经验。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面对人与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中国出台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 探索建立了以“河长制”为代表的河湖管理新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目标考核、行政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实践。

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管方面,中国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制定了《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实现了从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到竣工验收、质量监督的全程监管体系,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质量保障。

在城市供水、排水方面,中国在长期的城市建设中对供水、排水管理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出台了《城市供水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水源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使中国的供排水行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 也为中国对外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提供了制度支撑。

在防洪抗旱方面,作为世界上洪灾、旱灾频发多发的国家之一,中国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为主体、部门规章相配套、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防洪抗旱制度体系,涉及水情预警、防洪编制、应急预案、灾害防治、物资储备、库容调节等领域,多次成功防御了特大自然灾害,为中国乃至世界防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水资源中的组织资源

在水资源组织方面,中国立足于国情和自然规律,建立了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 为主的水资源管理架构,除此之外,还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功能和类型的水利组织,在中国周边“水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水利外事组织。在中央层面,水利部是国家最高水行政主管机构,其内设的相关涉外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对外水利和科技事务;在流域层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委)等七大派驻机构也下设专门的国际合作与科技部门;在地方层面,各省市的水利厅/局也都下設有科技外事处等部门,这种自上而下的水利外事组织是实施“水外交”政策的主要力量之一。

二是水利科研组织。中国根据自身的组织架构和流域特点在中央、流域和地方三个层面都设立了大量水利科研机构,例如,水利部下设有水文信息中心、水规划总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多个直属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下设有长江科学院、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等单位,在各省市多设有水利水电设计院及水利院校,这些水利科研和教学机构在助力国内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服务国家大局,承担了大量水利对外技术援助工作。

三是水利救灾组织。在应对水旱灾害方面,中国建立了以国家有关部门为领导,国务院各部门相配合,各级防汛抗洪指挥部门共同参与的水利救灾组织体系,并组建了不同层级和功能的救灾应急组织,涵盖工程、通讯、交通、医疗、装备、物资、资金、动员、培训等各个领域,为中国开展国际救灾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是水利企业。自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大量的水利水电企业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工程项目,同时也带动了相关设计规划、装备制造、施工建设等行业的发展,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水利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在加强周边外交、促进南南合作以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中国水资源中的观念资源

中国具有悠久的水资源治理历史,在长期与水相伴、相争、相安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水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水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这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水外交”提供了丰富的观念资源。

在水文化方面,水是中国古代极为典型的根隐喻。 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如“上善若水” “水乃万物之本”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等一直传承至今,并形成了一大批与水有关的哲学、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资源,对中国及周边国家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些资源已成为促进文化相融、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在水教育方面,中国建立了一套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水利教育体系,涵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层面,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中国水利国际教育的开展,这些优质的水利教育资源不仅提升了周边国家的水利技术和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中国水利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在传播方面,中国积极发挥主场优势,连续多年举办了中国水论坛、中国水务高峰论坛、青岛国际水大会 、中国水博览会等大型国际水事活动,这些活动聚集了国际组织代表、各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等,共同围绕全球水资源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成为展示中国的水资源治理理念和水利综合实力的重要舞台。

在有关水的理念方面,2015年以来,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力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创新理念不仅为全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还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中国周边“水外交”中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应用状况

从中国周边“水外交”所涉及的跨界水资源分布看,大致可分为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四个区域。从科技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观念资源四个方面对以上四个区域进行评估,可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国周边“水外交”中的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应用状况。

(一)东北亚地区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跨界水资源主要是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等界河,以及兴凯湖、长白山天池、贝尔湖等界湖,“水外交”的对象国主要是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由于东北亚流域汛期降水量较大,易发生洪灾,以及跨界流域沿岸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集中,防洪和防污一直都是中国与流域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中俄界河长达3 000多公里,水资源十分丰富,两国又同为地区大国,在软性国际政治资源方面优势相当。从总体上看,两国在科技、制度、组织等资源应用方面效果较为突出。例如,在科技资源方面,以2005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为节点,中俄在水体监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交通设施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不断深入。2007年至今,两国已连续10年在界河和界湖开展联合监测,建立了兴凯湖—汉卡斯基等6对跨界自然保护区。 在组织资源和制度资源方面,自2013年以来,为应对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汛期洪灾,中国水利部和有关部门与俄罗斯联邦紧急情况部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有效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双方以此为契机签订了防洪谅解备忘录,俄方表示将学习和借鉴中国的防灾体系建设。 中俄在与水有关的观念层面的互动较少,双方主要是对界河、界岛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合作,在水人文交流方面还未形成一定规模。

相对于中俄合作而言,中国与蒙古和朝鲜之间的跨界水资源合作差距较大,主要是中国单向对外援助,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应用整体相对较低。例如,在科技资源方面,中国与蒙古和朝鲜的合作仅限于水文信息交换和测量领域。2009年9月,中国向朝鲜赠送了30台流速仪帮助其开展水文测量和报汛工作。 2014年5月,中蒙在恢复沙尔勒金河天然水流、边界水文水质资料交换、贝尔湖水下及周边地形测量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共识,蒙方也表示希望学习中国在水资源规划及优化配置、利用与保护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造成中国在东北亚“水外交”中软性资源应用不均衡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蒙古和朝鲜自身发展较为滞后,还不具备与中国开展跨界水资源平等合作的实力;二是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与俄罗斯、蒙古、朝鲜在边界历史认知、流域水文化认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三是东北亚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各方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对中国在该地区开发和利用跨界水资源还存在戒备和防范心理。

(二)中亚地区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跨界水资源主要有额尔齐斯河、伊犁河等跨界河流以及霍尔果斯河等界河,“水外交”对象国主要是哈萨克斯坦。由于中哈跨界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欧内陆干旱区,地理环境封闭,降水量少且蒸发强烈,跨界水资源作为该区域主要的淡水来源,对两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自中哈建交以来,哈方多次主动提出开展跨界水资源合作,这已成为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個重要合作领域。

在软性国际政治资源应用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科技资源和组织资源方面的合作较为突出。例如,在科技资源方面,双方围绕水电开发、引水工程、农业灌溉、防洪防凌、水文信息交换等展开了大量合作。2008年4月,中国承建了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第一个大型电力能源项目——玛伊纳水电站,缓解了哈萨克斯坦南部的电力紧缺,也展示了中国在世界水电领域的先进成果。 2013年7月,中哈霍尔果斯河友谊联合引水枢纽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中哈跨界河流务实友好合作的重要标志。 为应对中亚持续严重的水危机,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节水滴灌示范区,并实现了滴灌器材装备输出。在组织资源方面,中科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众多科研机构对咸海、巴尔喀什湖等内陆湖泊和跨界河流开展了联合调研,为中亚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国家,中国多次积极协调各部门向哈萨克斯坦进行应急补水和防洪报汛,为哈萨克斯坦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及时帮助,获得了哈方的高度赞誉。

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制度资源、观念资源方面的优势并未得到发挥。例如,尽管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高层都表达了加强跨界水资源深入合作的决心和强烈意愿,而且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战略对接中将跨界水资源列为重点合作领域, 但是双方在具体落实行动上还显得较为迟缓,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哈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跨界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在水量分配等敏感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双方谈判的不透明和迟滞不前加剧了彼此的猜忌和担忧。此外,中哈在跨界流域的产业结构、用水方式、水坝开发等问题上还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而中国在上述问题领域相对更具优势。在额尔齐斯河问题上,哈萨克斯坦有学者提议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签订俄、中、哈三方协议,这可能产生哈方通过俄罗斯制衡中国以影响或改变中国立场的效果。

(三)南亚地区

中国面向南亚地区的跨界水资源主要是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森格藏布河—印度河、巴吉拉提河—恒河等跨界河流,“水外交”对象国主要是印度。南亚地区跨界水资源多为巨川上游,山高谷深,水能蕴藏量丰富,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中印围绕跨界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展开了激烈博弈,水资源已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之一。

从总体上看,在中印“水外交”中,相关软性国际政治资源应用整体层次较低。例如,在科技资源方面,中印仅限于较低层次的水文报汛合作,多年来不仅未有明显提升,反而还有倒退的迹象。2017年8月,中印洞朗军事对峙期间,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拉韦什·库马尔(Raveesh Kumar)称中方当年未提供雅鲁藏布江水文资料,暗指中国对席卷印度东北部的洪灾负有责任。 在组织资源方面,中印主要通过双方水利部门建立的跨界河流专家级机制进行对话,就跨界河流的水文报汛、应急事件处理等问题开展合作,受部门权限、官员级别、合作范围等因素的限制,对话机制在解决争端上的功能和作用十分有限。在制度资源和观念资源方面,受到中印边界问题以及印度大肆炒作和渲染“中国水威胁论”的冲击和影响,中印在水资源相关制度、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已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中印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软性国际政治资源方面理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较大的合作潜力,造成当前这种不佳状况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中印都属于缺水型国家,对跨界水资源需求较大,两国都将跨界水资源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并制定了大规模的水坝建设和引水计划,但在水资源分配和利用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矛盾且一直未能解决。二是中印跨界水资源争端与边界领土问题密切相关,印度一方面企图利用水电开发巩固其在藏南地区的实际控制,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在上游的活动成为对其施压的手段甚至军事威胁, 因此极力引导国际舆论抹黑中国,试图以“受害者”的形象博得同情,从而获得国际社会对争议领土“实际控制区”的承认。 三是中印跨界水资源争端也反映出两国在南亚的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的进一步显现和升级,印度对中国崛起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对中国的种种行为都保持高度警惕和防范,欲将跨界水资源问题安全化、政治化以达到牵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四)东南亚地区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跨界水资源主要是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独龙江—伊洛瓦底江、元江—红河等跨界河流,“水外交”对象国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五国。2015年11月,澜湄合作机制(LMC)正式启动,水资源合作被列为五大优先发展领域之一, 中国与湄公河五国的跨界水资源合作进一步加强。

从总体上看,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在与水相关的软性国际政治资源应用方面整体优势较大,合作成果较为丰富。例如,在科技资源方面,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在水电开发、节水灌溉、流域规划、防灾减灾、航运交通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技术合作,还为老挝国家水资源信息数据中心、柬埔寨国家水资源科技研究院提供专业设备援助。 在制度资源方面,中国多次派出专家组赴老挝、柬埔寨、缅甸,指导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开发、防洪灌溉等规划编制,并举办了城乡供水规划与管理、流域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等培训,积极分享中国在水资源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组织资源方面,中国水利外事、科研、企业、救援等组织发挥各自功能积极参与澜湄水资源合作项目。2016年3月,中国针对湄公河下游的持续旱情,由国家防总组织多方力量进行应急补水,有效满足了下游多国的用水需求。 在观念资源方面,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水利人才培养计划,复旦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参与发起了澜湄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这些水人文交流活动为“澜湄水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与水相关的软性国际政治资源在澜湄“水外交”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澜湄六国地缘接近、人文相通、经济互补,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均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次区域合作不断趋于成熟,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为各种软性国际政治资源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在澜湄合作机制建立后,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在跨界水资源合作方面进行了全面布局,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各方的合作意愿和动力,也有利于中国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极大提高了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中国积极落实“亲、诚、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通过对自身优势资源的转化和开发,为澜湄水资源合作提供了大量地区性公共产品,适应了湄公河五国在跨界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需求,促进了各方在跨界水资源合作上的良性互动。
四、对未来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思考

从中国在东北亚、中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四个周边地区的“水外交”实践来看,与水相关的科技、制度、机制和观念等软性国际政治资源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功能和作用。未来中国应从战略高度对与水相关的软性国际政治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畅通各种资源流动的渠道,继续推动相关软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力丰富中国周边“水外交”的“工具箱”。

(一)做好周边“水外交”战略规划,系统辨别和配置相关优势资源

当前,由于“水外交”在中国刚刚兴起,中国在开展周边“水外交”的实践中主要侧重于如何应对周边跨界水资源问题,对“水外交”理论层面和战略层面的关注相对不足,这也导致中国在与水相关的国际政治资源的分配和应用上严重不均衡,与欧美“水外交”强国相比,中国在方式和手段上还显得较为单一。因此,构建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周边“水外交”战略规划是进行相关软性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首先,在战略的制定上,中国应该明确“水外交”在国家改革发展和周边外交中的定位和功能,统筹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其次,中国需要对现有与水相关的软性国际政治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判断这些资源在周边“水外交”中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创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避免闲置和浪费;再次,中国在周边“水外交”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和配置,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中国有必要建立一套周边“水外交”资源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和调整资源的应用方案,为推进周边“水外交”积累经验。

(二)加强周边“水外交”组织架构建设,保障各种资源流动畅通

从理论层面看,“水外交”主要表现为各种国际政治资源的相互组合和应用,而在实践层面则需要相关“水外交”组织共同参与和联合行动。然而,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国周边各区域的“水外交”参与主体较为分散,且在职能上相互交叉,还未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导致相关软性国际政治资源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因此,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周边“水外交”组织架构建设,保障各种资源的流动畅通。

由于跨界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安全,涉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多个方面,中国可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立“水资源安全专业委员会” ,纵向上形成中央与地方的上下联动机制,横向上形成联合多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综合协调机制。针对各区域的水问题,中国可成立若干由中央多部门及地方政府参与的联合工作组,加强与周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联系,逐步提升合作水平。此外,随着周边跨界水资源问题不断增多,除传统的水利和外交部门外,中国还可以发挥环境保护、卫生医疗、减贫、开发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扩大“水外交”相关组织资源的范围,对周边“水外交”组织架构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推动科技创新和融合,为解决周边国家水资源问题提供技术方案

中国在水利科技资源方面相对周边国家具有明显优势,但在与周边国家合作方面总体上差别较大,特别是与蒙古、朝鲜、印度等国还处于低层次的水文监测和报讯领域。因此,未来中国除了要继续保持自身在水利科技领域的优势之外,还要注重针对周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和特点,提升科技资源的适用性。

具体而言,一是从长远来看,中国要在水利科技相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抢占国际水利科技制高点,继续保持自身在水利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二是要推动不同科技领域的交叉融合,例如,中国可以加快量子通信、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进成果在水利科技领域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扩大科技资源的范围。三是要发挥不同科技资源的功能和优势,为解决周边国家水资源问题提供技术方案,以务实合作消除对方的误解。例如,在东北亚水外交中,针对各方关注的流域污染问题,中国可主动与俄罗斯、蒙古、朝鲜等国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开展联合调研,共建联合实验室、流域环境信息监测等项目,加强科技信息共享和交流,共同发布多语种的调研报告,提高合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四)完善水资源相关制度,通过自身改革和实践增强制度竞争力

有效的制度供给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周边“水外交”中的制度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在制度目标设定与自身实践效果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在水资源制度方面亮点较少,制度竞争力相对不足。因此,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水资源相关的制度,通过改革和实践增强制度的竞争力。

具体而言,一是要针对水资源发展的前沿问题,建立健全中国水资源制度体系,对已过时、不合理的制度进行重新修订或清理,提高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加强水利制度方面的对外交流,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成果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广泛深入合作,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潜在优势资源,以更多的合作成果增强中国在制度资源方面的影响力;三是制度的优势和吸引力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成功实践,制度本身也是各方面实践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国要加强制度与科技、组织、观念等资源之间的耦合关系,以自身的改革和成功实践增强制度资源的竞争力。

(五)加强与水相关的人文交流,提升观念资源的国际影响力

水文化可以跨越时空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及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对话的领域。 相对于其他资源,中国在周边“水外交”中对观念资源的应用总体较为薄弱,无论是整体应用水平还是国际影响力,都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历史地位严重不相称。未来中国应从战略高度重视与水相关的观念资源,加强人文交流,改进和创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提升观念资源的国际影响力。

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水利专家、学者以及智库机构共同参与的二轨、一轨半对话机制,共同围绕跨界水资源问题展开研讨,减少双方的误判和猜疑,促进各方的沟通与合作。二是要加强对水利国际人才的培养。水利人才不仅是各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开展“水外交”的直接主体。中国要注重水利与国际法、国际关系、历史文化、遥感测绘、环境保护等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使水利国际教育成为中国推广技术、输送人才、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三是要丰富传播手段,精心构建周边“水外交”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水故事”,传播好中国“水聲音”。例如,可学习新加坡经验,举办水资源领导人峰会、论坛、“国际水周” 等活动,全面展示中国在水资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结 束 语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复杂,不同区域的跨界水资源问题也表现各异,随着各国对跨界水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跨界水资源问题将会长期存在。此外,美、日、欧、印、澳等域外国家纷纷利用资金、教育、医疗、科技等援助手段介入中国周边跨界水域,这些举动除了部分政治、经济利益外,也意图挑拨和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稀释和削弱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周边跨界水域有可能形成继南海地区之外又一个对华战略遏制包围圈。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国家对外政策的工具,其和平本质决定了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的根本不同。 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一部分,周边“水外交”既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解决跨界水资源争端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睦邻友好合作的重要平台。因此,一方面,中国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针对周边各区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战略,综合运用各种软性国际政治资源与周边国家开展“水外交”,着力提升自身对与水相关的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获取能力、整合能力、配置能力以及运用能力,通过沟通、协调、谈判、交换、合作等方式与周边国家妥善解决跨界水资源问题,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国还要继续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充分发挥跨界水资源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天然纽带作用,以水为媒,不断拓展、开发和利用其他各种类型的国际政治资源,从而带动和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中国与周边国家“水命运共同体”。

[收稿日期:2017-10-13]

[修回日期:2018-03-29]

[责任编辑:石晨霞]

作者:肖阳

第3篇: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发展历程及经验

摘 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开展周边公共外交。历经长期发展,我国周边公共外交取得了重要成就,塑造了我国良好国家形象,密切了与地区国家联系。本文分别从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分析了周边公共外交发展历程,同时指出了我国周边公共外交成就,并从凸显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增进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合作、重视政治引领作用以及公共外交手段多样化几个方面总结了周边公共外交的经验,以期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周边公共外交;发展历程;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金项目:河北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对周边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HB14ZZ003)

国际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注重发展与邻国关系。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相比,我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周边邻国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各国利益相互交汇。因而,周边外交一直在我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與传统外交不同,公共外交更为注重加强对外国民众的宣传和沟通,有助于增强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正确认知,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1]。因此,加强周边公共外交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增进与周边国家合作,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我们运筹外交全局,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周边公共外交发展历程

二战时期,交战各国开动宣传机器、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试图影响对方国家民众的认知及政府政策制定。二战结束以后,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2]。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概念由美国塔夫兹大学学者埃德蒙·格里恩提出。尽管公共外交这一词语来自于海外,不过,我国对这一概念并不陌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而不同”“以德怀远”“散游诸侯”等公共外交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注重加强与海外支持中国革命的友人合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公共外交也成为了我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内容。从总体看,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安全环境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了经济制裁、政治孤立、军事遏制等政策。如何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确保国家安全成为我国当时面临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等新闻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对外宣传工作。1958年,为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中央决定由中央外事小组负责对外宣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继用20多种语言对外进行广播,而到1966年,对外广播语种已达32种。这一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民间交流异常活跃,有力促进了与周边民众的沟通与交流,为政府外交开辟了新空间。同时,我国还通过乒乓外交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局面。中美兵乓外交也被公共外交研究学者视为公共外交领域的经典案例[3]。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八大是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的发展阶段。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邓小平结合世界形势变化深刻指出世界主题正在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政策开始调整与周边国家关系。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和国际政治中权力要素调整,各国更加注重增加软实力、大力开展公共外交。我国也因应时代环境变化积极开展周边公共外交。2009年7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开展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这为我国公共外交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2010年6月,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升格为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2012年底,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成立,其主要职责为动员、协调、组织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开展公共外交。

第三,十八大以来,我国处于周边公共外交的完善阶段。2013年10月,我国举办了首次周边外交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4]。此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还强调我国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以夯实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发展迅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我国周边公共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展开,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同时,周边公共外交服务于党和国家总体对外战略,构成了国家外交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国家对外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第一,塑造了我国良好国际形象。我国周边公共外交促进了周边国家民众对我国的认知,也使其对我国评价更趋于客观。“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更深层次的合作,建设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据调查,海外受访者对“一带一路”的整体认知度达到20%,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国对其认知度达到40%以上。近年来,我国周边出现了各种灾难,给当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我国积极提供各种援助以帮助受灾国家渡过危机,受到周边国家对中国外交的高度肯定。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对周边遭受疫情挑战国家进行了大量医疗物资援助,彰显了中国在本地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增进了与周边国家在各领域合作。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平稳发展,在各领域合作得到加强。在经济领域,周边国家注重和我国开展多形式经贸合作,我国已成为周边国家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商品主要出口市场。通过与中国经贸合作,周边国家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在政治领域,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周边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中国以促进双方在政治领域合作。我国提出的亚洲安全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倡议得到了周边国家积极响应。在文化领域,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异常活跃,交流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

第三,建立了较完善周边公共外交机制。在国家层面,中宣部、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等部门成为领导我国公共外交主要机构。上述机构与周边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大型人文交流活动。在地方层面,一些省市外事部门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多形式公共外交。上海、天津、广东等省市建立了本地区地方公共外交协会。此外,我国高校、智库、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公共外交,促进了我国公共外交主体多元化。

三、周边公共外交的經验

我国周边公共外交经过长期实践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非常值得从理论层面深入总结并继续发扬。

第一,凸显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在历史上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就提出了“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重要外交理念,形成了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5]。我们应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营养,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开展周边公共外交时注重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广交朋友,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关系健康发展,也凸显了公共外交的中国特色。

第二,重视政治引领作用以开创外交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公共外交,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周边公共外交向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外交理念。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来越多周边国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合作,共享治国理政经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深刻分析、准确把握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为周边公共外交指明了发展方向、开辟了发展空间。

第三,公共外交手段多样化。我国对于周边国家公共外交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包括首脑外交、文化外交、媒体外交。首脑外交一般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直接参与对外事务的外交方式。首脑外交有助于促进国家领导人直接对话,促进国家间战略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涉外活动中,非常注重通过公开演讲、接受采访、发表文章、与民间各界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介我国的发展道路、外交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应邀参加了俄罗斯举办的纪念卫国战争70周年胜利活动。出访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抗日战争与俄罗斯卫国战争对维护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俄媒体大量转发文章,给俄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广泛使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注重引用当地俗语,更好地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而文化外交有助于增进国家及民众之间在文化方面的理解和认知,为国家深入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文化外交在具体实践中,主要包括文艺交流、体育交流、学术交流等形式。媒体外交中,媒体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体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民众的认知和行为选择。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外交价值和意义更为突出,我国要重塑媒介观念,就要积极使用各种新媒体,以强化媒体传播力、渗透力。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也掀开了新篇章。在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将会更加紧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离不开周边国家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从这一点而言,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将直接影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从而加大周边公共外交力度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深入发展,有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参考文献:

[1]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韩召颖著.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Jan Melissen.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algrave Macmillan UK.2005.

[4]“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1).

[5]陈向阳.中国睦邻外交思想·实践·前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林丽华)

作者:沈德昌 郭琳琳

第4篇:浅谈中国周边形势及未来外交战略

13XXXxxx1班 xxx 2013111111111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周边某些小国在美国支持下牟取暴利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绵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使我国成为地缘环境最不乐观的国家之一。今天的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以下我将对近年来中国周边的形势和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外交战略定位做一次简要分析。

一、中国周边形势

1、南海争端

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总体上看,南海安全局势基本上处在可控范围之内,但仍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南海岛礁被周边海洋邻国蚕食,各种矿藏资源被周边国家盗走,域外强国介入南海争端,南海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多年来,越南在南海岛礁修建违章建筑,疯狂扩建,是侵占盗窃我国南海利益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981”钻井平台在南海开展勘探油气资源钻探活 动,越南出动了大批船只,冲撞中国在现场执勤的护航安全保卫公务船,非法干扰中方作业。越南甚至出动了水下特工“蛙人”,在水下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 碍物。越南的野蛮行为严重危及中国南海维权执法人员和“981”钻井平台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南海地区的航行自由与安全,给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此外,侵占南海利益较多的另一国家是菲律宾,采取多种手段染指黄岩岛。多年来,菲律宾海警强登中国在南海作业的渔船,抓扣中国渔民,公开挑战中国,掠夺南海利益。2012年,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菲律宾策划全球反华示威活动, 制造反华舆论、拉拢美国介入、单方面将黄岩岛问题国际化,不断侵犯中国主权。

2、朝鲜核武器

2016年1月6日上午,朝鲜第四次核爆举世震惊。其实,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开发核武器,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则宣布无意也无力开发核武器,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由此爆发。所以,朝鲜说,它的威胁来自美国,所以它拥核是“迫于无奈”。其实,朝鲜的核遏制力只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并非什么保卫主权和生存权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正是如此,朝鲜在安全上所以更倾向于发展战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赖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何况,两国对朝鲜核武器发展政策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再看看第四次核爆后朝鲜发表的声明:自主权不受侵害下不会用核武器,自主权不受侵害的情况下不会使用核武器,此次氢弹试验标志着“我们的核武器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实,朝鲜这份声明意义,因为,对 朝鲜来说,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是存在主动出击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对朝鲜拥核充满了担忧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真正可怕的不是朝鲜是否拥有核武 器,而是它的不可控性。一个退出了六方会谈、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两度撕毁朝鲜停战协定,且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世袭制国家,如何让人放得下心?因此,可以断言,朝鲜第四次核爆引发的危机是深层次的,它威胁最大的不是美国,也不是南韩,而是中国。就目前朝鲜核武的科技水平及级别,美国太远它够不着,南韩用不着,但对我们国家,却是真正的威胁。

3、钓鱼岛主权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由于历史原因,钓鱼岛至今仍被日本占有。钓鱼岛主权之争始终是中日之间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日本却不顾历史钓鱼岛,断然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了此轮危机。通过钓鱼岛事件的产生及发展,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

首先,对于中方面来说,钓鱼岛事件日本的步步紧逼,导致了中国与日本矛盾加深,关系紧张。中国政府乃至中国人民都不能原谅这一行为.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平稳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双方在经济以及政治方面联系十分密切,但是此次钓鱼岛事件,激化了两国的矛盾,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给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蒙上了阴影,尤其是在经济上,使中国的出口贸易及旅游业都受到了一定波及,乃至中国的企业也受到了一系列的影响。

中国虽说经济以及军事实力都可以跟日本较量,但是目前开战的话,中国也将会付出惨痛代价,就两国而言,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海战上较中国占有一定优势。更 何况日本这个发达国家,他在军事上是有实力的,再加上美国等一些大国的幕后操控。一旦开战,美国与日本就将联合。在加上中国的南海问题,东南亚一些小国必 定会趁此机会攻击中国,那中国必将是腹背受敌。国际矛盾一旦产生,战争一旦开始,必定会影响到中国国内的安定与团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将会全部落空,而党的一切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另外,日本的损失将会小于中国,美国则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其可以从中坐收渔利,最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4、俄罗斯是友也是敌

说起中俄关系,可以说错综复杂。直到新中国成立,中苏之间才真正建立起了平等的友好关系,但好景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才又一次出现了和解。

此时世界局势也开始了新变化,冷战结束,苏联垮台。世界上突兀的出现了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这种一超独大的局面也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并且这个超级大国不断对中俄实行战略遏制与围堵。在这种态势下中俄不断被迫走近,结成了联手应对美国威胁的联合状态。然而就在中俄联手应对美国威胁的大背景下,却能不时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不正常的战略行为:与越南保持高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并且还在不断加强这种关系;除越南之外俄罗斯还与印度保持着高度的军事合作关系,印度的航母、舰载机、导弹无一不和俄罗斯有着密切的关联。

众所周知印越一个是中国西南邻国,一个是中国南方邻国,且都与中国有着领土争端,这种争端也一直缠拌着三国,使三国关系始终起伏不定。而俄罗斯是中国北方的最大邻国,与中国有着几千公里的漫长边境线。这种地缘关系处使俄罗斯对中国有着战略图谋和战略防备之心。于是和印越这两个于中国有着领土 争端的国家,达成稳固的军事关系,就成了俄罗斯的战略设计,与印越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之势,战时既可以相互牵制中国,又可以共同合击中国。是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布局。

而且中俄关系发展到了今天,俄罗斯还以应对美国太平洋战略为借口继续加强与印越的战略关系,这点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俄罗斯与中国互为邻国,两国现已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从战略上也达成了联合应对美国威胁的战略合作。但中俄的贸易也始终处在低水平的阶段,虽然因为石油的原因,中俄贸易于2014年开始剧增,但也是一种局部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不是俄罗斯人不会与中国人做买卖,而是俄罗斯人不敢大规模的向中国开放。他们担心的是一旦中国人大量涌入俄罗斯。就会造成中国人口以和平的方式迁入俄罗斯。最后占据了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因此俄罗斯即使任凭经济低迷也不愿意向中国高度开放。我想这就是俄罗斯一面于中国谈联合,一面防备中国的战略。可以预见,未来一旦美国不再对中俄形成威胁,那时中俄必然会成为最大的战略对手。

二、中国未来数十年外交战略

随着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周边环境出现了复杂而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增强;同时也导致部分周边国家疑虑增加、不安心理增强以及个别外部势力不怀好意的“介入”加深。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坚持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友好合作,推动建设和谐的周边关系。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应该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外交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准确界定周边外交的战略地位,我们的周边外交也需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

首要协调好与周边大国的关系。第一个要谈的就是俄罗斯,自从领土问题解决之后,中俄之间基本已经消除了结构上的矛盾,中俄之间的合作互惠利益远远大于矛盾冲突。尤其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应该不断加强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在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中俄应该抱团取暖、相互支持。要充分认识到中俄只有联手,才能共同迎来美好的未来!但我们也不能不对俄罗斯的阴暗的战略图谋有所提防。而防患于未然的手段除需要对俄保持军事平衡和对印越保持强大战略优势之外。最重要的手段还是要真正构建一个现代的中美俄三国相互制衡的大的战略关系。

接着就是印度。不可否认,不远的将来,印度的崛起是无法阻挡的。现在中印两国的经贸往来不断加强,这是十分令人可喜的。而面对中印的最大矛盾仍是领土争端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尽快解决与印度的领土划界,要开展积极有建设性的谈判,双方互相让步,相互理解相互谅解,以实现在未来的世界中的双赢目的!

其次,就是在应对美国重返亚洲的挑战上,中国要继续实施制度均势战略。中国要现实地认识到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历史存在和实际利益,以不损害美国重大利益的方式实现自身战略目标,但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行径和无理挑衅要有坚决反制的措施和手段。

第三,要协调好与其他邻国的友好关系。继续巩固发展与巴基斯坦的传统睦邻友好往来,增进互信友谊。

加强与蒙古的经济联系,使其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尤其中国应该加强蒙古对中国出海口的依赖。充分利用好蒙古屏障的作用,设法抵抗别国对蒙古的渗透和利用。

大力巩固与朝鲜的传统兄弟友好关系,只要双方都付出努力和行动,中朝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很稳定的。 最后要说的国家是日本和菲律宾。日本是我们的邻国,也是大国,尤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应加强同日本之间的经贸关系,这对我们都有利,同时中日之间的确矛盾有很多,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短时间之内双方很难解决的,要有诚意和耐心,可以心平气和地慢慢谈,也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是眼下面临着日本极右势力不断抬头、军国主义逐渐复活的不利形势,对关涉我们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坚决不能向日让步和妥协半步,更要勇于应对、敢于斗争,有些时候采取果断措施和强硬手段也是很必要的。

菲律宾虽说是穷弱小国,却不顾我们之间的传统友好,在一些外部势力怂恿下,多次挑起事端,一再侵犯我们的领土主权,公然视我们的忍耐退让为可欺,我们在一如既往地友善菲律宾广大人民的同时,也一定要放下所谓的“倚强凌弱”的心里包袱,该坚决的时候一定不要手软,既要显示我们捍卫主权的决心,也要让那些顽固不化者明白一再无理取闹、得寸进尺是注定没有好下场的。

至于其他的一些邻国,我们就要本着国不分大小、不管强弱的原则,一概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一同共创世界繁荣。

总之,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还将会不断加强,中国越发展同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因此我们必须智慧头脑,妥善周边外交,使我们未来的中国不断走向强大!

第5篇: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地处国家众多而又关系异常复杂的亚洲地区,而且幅员辽阔。中国的这种地理位置和特征导致了中国既不像美国等大国那样,没有多少邻国,并且实力都比较弱。美国两面濒临大洋,只有两个国家与其接壤,并且实力都无法对其够构成威胁。可以说美国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走向强大的。而中国又不像那些小国那样,由于国土有限,邻国不多,而且可以依附周边大国。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是相当难制定的!可以说唯一可以与中国相“媲美”的国家也就只有俄罗斯了。俄罗斯也是一个邻国众多而且周边关系复杂的大国。

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有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不但国家众多,而且面积大小,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对外战略,军事实力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应该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外交方针。

现在我们就从北边开始沿顺时针方向一一评析———— 位于中国正北方的国家是蒙古。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外蒙,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从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内地忙于革命,外蒙在沙俄的支持下开始谋求独立。后来的苏联也积极支持和帮助外蒙的独立运动。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没有承认过外蒙的独立。二战时在没有中国官员参加的情况下,外蒙独立地位的确定成了美英获取苏联对抗日本法西斯的条件和牺牲品。二战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曾向苏联做过交涉,但由于失败而被迫承认外蒙地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也曾做过努力,但由于当时正值建国初期,有求于苏联,所以在交涉失败后只能承认外蒙独立的现实。

我曾听到过很多朋友说,外蒙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应该收回来。我曾经也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由于外蒙很穷,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外蒙的经济联系,并加强对内蒙的发展扶持。让外蒙看到内蒙的好,中国的好,从而自动使其重新回归中国。我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痴人说梦。外蒙已经独立了,你再怎么做他们也不会放弃既得的独立地位的!想想新疆就知道了,经济发展了独立的倾向反而更强了,这就是民族独立倾向。

蒙古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俄罗斯和美国也都已经意识到了蒙古的战略地位。尤其是美国与蒙古多方面经济军事合作的展开,大力援助其经济建设,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且在其国境内安装针对中俄的军事侦查设备。让中俄感到很不安。外蒙很穷,并且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性很强,并且地处中俄两大国之间。正确的对策是,抓住外蒙的特点加以利用。

中国应该更加加强对蒙古的援助,加强与其的经济联系,使其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考虑到其内陆国的地位,没有出海口只有利用中国出海。中国应该加

强其对中国出海口的依赖。使美俄利用其对中国采取不利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其国家经济命脉依赖于中国而大大收敛。充分做好中俄之间屏障的作用,并且联合俄罗斯抵抗美国对蒙古的渗透和利用。

第二个要谈的就是俄罗斯了。

俄罗斯自从叶利钦时代就注重与中国的关系,在普京时代更得到了大踏步前进。由于刚上任的梅德韦杰夫会继续继承普京的外交战略,所以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从领土问题解决之后,中俄之间已经消除了结构上的矛盾,可以说中俄之间的合作利益远远大于冲突矛盾。可以说两国相互之间越来越依赖彼此了。

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应该不断加强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上的合作。北约东扩,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地建立,车臣问题,伊拉克问题等等上,俄罗斯都需要中国的支持。中国在台独,藏独,“东突”,人权等问题上,也相当需要俄罗斯的支持。

中俄之间还应该加强军事上的合作。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中国唯一的武器来源就是俄罗斯,应不断加强俄罗斯的对华武器出口。

在经贸上,中俄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还应该不断加强经济往来。

在能源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本国能源的不断减少,越来越依赖国际能源的进口。中国的能源安全就成了一个问题。来自中东的石油要走水路,很容易受到美国、印度等国的威胁。中国应不断拓展多方位的能源来源渠道。而俄罗斯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与俄罗斯加强能源合作有利于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

由于中国的不断强大,俄罗斯开始减少了对中国的军事出口,并且国内也有一些中国威胁论的支持者。中国应不断加强与俄罗斯的文化交往,使其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战略。让其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于俄罗斯是机遇而不是挑战。中俄只有联手,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中俄将是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亲密两级。

第三个要说的是朝鲜。

中国和朝鲜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中国曾经帮助过其抗击美国的入侵。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朝关系应该是很稳定的。

朝鲜的经济水平现在是相当落后的。现在韩国想统一朝鲜。但是应当看到,如果朝鲜不爆发战争或特大的饥荒等灾难的话,短期内是不会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如果朝鲜半岛统一,对中国将是相当不利的,朝鲜是中国的天然屏障。不然的话美军将直逼中国的边界,对中国构成相当大的威胁。而且韩国的野心也是相当大的。韩国人一致认为中国的朝鲜族地区是韩国的领土。韩国人在收回朝鲜后,肯定还会对中国的朝鲜族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对中国将是相当不利的!

所以中国应将强对朝鲜的援助,使其能够维持住政权。

对于朝鲜核问题,中国应采取在国际上反对朝鲜研制核武器,劝说朝鲜放弃的态度。这样才会是中国不会陷入孤立的局面。也会是朝鲜免遭美国的打击。事实上中国就是这么做的,六方会谈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法。

接下来要说的是韩国。

韩国经济水平比较高,是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中国应加强与韩国的经济往来。

在军事上,韩国有驻韩美军的存在。中国应依靠其庞大的经济总量来是人口和面积都很小的韩国对中国形成经济依赖。迫使在如果中美开战时能够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澳大利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文化上,由于韩国受中国的影响较大,中韩之间应该不断加强交流。

在下一个国家是日本。

日本是世界第二好经济强国。中国应加强同日本之间的经贸关系。中国需要日本的资金和科技。

中日之间的矛盾有很多。比如历史问题,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在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彻底消除的,但中日之间应该把矛盾尽量缩小到最小。中日关系的特征是在经济上一直比较热,而在政治上时冷时热。这是中日之间的特有的特点。两国之间尽量宣传中日友好,这样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好处。加强中日之间的国家互访,政党交流,民间交往。让日本民众和政治人物知道,中国的和平崛起对日本是利大于弊。做这些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创

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东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因为在短时间之内双方是很难解决问题的。东海和钓鱼岛对于中国的长远利益是相当重要的,绝不能向日让步和妥协。等到中国强大了,在和日本叫板不就是水到渠成了嘛!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怕等,越等对中国越有利。

在往下就是东盟国家了,他们可以一起来讲。

中国现在正努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东南亚地区是亚洲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加强与东盟的关系,既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又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本身当年东盟的成立就是为了抵抗共产中国的,而且中国与环南海诸国有着南海之争,并且多国于美国关系密切,这就决定其战略意义相当重大!发展得好,未来东南亚很可能成为中国的“后院”!

对于南海问题,中国应采取与东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相同的对策,不用操之过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大,未来东盟国家将会相当依赖中国。而且中国正在研制自己的航母,等到有了航母之后,中国就有了收复南沙诸岛的资本和实力了。南海是中国的南海,未来的中国对于它的需要将是相当大的,南海一定要收回!

对于具体国家来说,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有大量的华人存在,加强他们对中国本已淡化的的中华民族民族认同感对中国在东南亚的长远利益是有利的。泰国和印尼是东南亚在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比较大的作用的国家,中国应加强与其的合作。之前提到的中国要投资泰国的新运河建设,不知为什么这两年又没有了动静,不过这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是相当重要的!应该继续关注。缅甸,老挝,柬埔寨,与中国的关系比较牢固,而它们在东盟国家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中国应加强对他们的援助,加强和稳固与稳定邻邦的友好。对于越南,应该有两手政策,越南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近几年由于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今年有了金融危机的征兆,大快人心!

往东南拐就是印度了。

印度本是个大穷国,从九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印度的经济整体水平还不如中国,但印度的软件业很发达,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工业。中印这两个人口大国在21世纪必将大展宏图,他们将成为未来多级世界的两极。中印的崛起是无法阻挡的。现在中印两国的经贸往来不断加强,这是十分令人可喜的现象!而摆在中

印面前的最大矛盾就是领土争端问题。面对这个现实,我认为中国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尽快解决与印度的领土划界。首先,中印有争端的领土除了水资源丰富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战略意义。不像东海,钓鱼岛,南海等那样,对未来中国的全球战略有着相当大的战略意义。即使搁置争议,未来的解决,也是相当困难的。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中印两败俱伤。随着中国的强大,环南海诸小国将无法与中国抗衡,而印度就不一样了。印度也是将会成为未来强大的大国,而且拥有核武器,与之斗争还会使中国腹背受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开展谈判,双方互相让步,对等平分,解决争端。这样中印出于战略考量,很可能相互妥协。这样中印就不存在矛盾的基础了,未来的世界只有中印联手才能实现双赢!中印联手可以打击美国的联印抗中的政策,而印度也不想为了美国而与中国激烈对抗。

对于夹在中印之间的尼泊尔和不丹,应采取像蒙古和朝鲜一样政策,在中印之间起到屏障作用。一直以来,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相当依赖和受制于印度,也希望减少对印度的依赖,实现中印的均衡。中国应在此寻找到一种平衡,将强对两国的影响力。

对于巴基斯坦,中国不能忘离这个老朋友。巴基斯坦对于中国加强与伊斯兰国世界的关系有好处。而将强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尤其是关键国家的关系,有利于打击新疆东突分子的分裂活动。还有就是牵制印度,而且还可以使中国在印度洋站住脚,为开拓在印度洋的利益打好基础。

对于中亚与中国接壤的三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将加强与其的能源合作,与俄罗斯一样,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包括三国在内地的上海合作组织,可以将强成员国在政治,经贸上的联系,将强反恐合作,打击分裂势力(中国主要还是东突势力),防止美国对中亚的渗透。对于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边疆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还将会不断加强。中国越发展同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就紧密,这样对中国就越是有利。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小国依赖中国,大国不敢抗衡,这样战争的几率就会减小,这样就能实现中国的全球战略。

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平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可以维持的。

在未来将成为世界多极化的各级中,有三个与中国相邻,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外交战略,还将是相当复杂的。怎样处理与这些周边大国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拉拢小国是相当重要的,其次还要合纵连横,在这里边有很多古人的智慧可以挖掘!

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要做的就是为自身的发展和稳定营造和平的周边和世界环境,埋头发展,等到中国强大之后还有什么不好办?

未来的中国必将走向强大!

第6篇:中国周边外交战略(论文)

浅谈我国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 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是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和外交战略做一些简单分析。

进人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基本态势

(一)影响地区安全的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不稳定因素增多。近年来,部分地区热点问题呈现出缓和趋势,但局部问题凸显,高危因素和敏感因素增多。朝核问题在六方会谈落实第二阶段行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朝鲜向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提交了核申报清单,炸毁其宁边核设施的冷却塔,重新允许国际核查人员进入宁边核设施开展核查工作。朝韩关系转冷,朝鲜半岛呈现紧张态势,双方经济合作受挫,军事形成对峙。伊朗核问题僵局难破,伊朗依然在从事铀浓缩活动,加快铀浓缩进度。美国伊朗舰艇在霍尔木兹海峡发生摩擦。双方还在同一天于海湾地区进行了互相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随着金融危机后续效应释放,亚洲国家经济风险突出,韩国、印尼、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已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泰国民主制弊端进一步暴露,政局稳后有乱,一年内两届政府下台,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持续数月,曼谷国际机场被示威者占领,造成数千旅客滞留,泰经济受到重创。尼泊尔建立共和制后国内局势仍不太平,忠于国王的势力依然存在,联合政府困难重重。

(二)大国关系稳中有变,斗争因素不断增加。中国与大国关系继续保持稳定。中美之间沟通渠道畅通,双方元首已多次会晤,战略经济对话也是多次举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公开表示反对台湾当局的“入联公投”。中俄关系保持平稳高位发展,在汶川地震、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奥运等涉及中国重大利益的事件中,俄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中俄在黑瞎子岛举行了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至此,两国边界线全部确定。在能源合作方面,中石油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将在俄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中澳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密切在气候变化方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将在政策对话、扩展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此同时,大国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美国仍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防范两面下注,继续在台湾问题、涉藏问题和人权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指手画脚。中国周边国家对美倚重增加,新加坡与美签订了新的军事协定,韩新任总统李明博在战略上力争强化韩美同盟关系。俄美在反导和北约东扩问题上矛盾突出,俄的战略空间受到美国的挤压,被迫绝地反击。总之,今后一段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斗争也会不断增加。

(三)军事竞争日趋激烈,部分热点问题继续升温。近年来,中国周边军事竞争更加复杂尖锐,日趋激烈。美国加速了在东欧地区部署导弹拦截系统的工作,在捷克和波兰建立了反导基地。美国继续推动武器研究和更新,还计划组建“全球打击司令部”,专门负责对洲际导弹和核导弹部队的指挥和管理。为了应对美国部署全球反导系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取消裁撤驻科泽利斯克的导弹部队三个团的计划,在俄西部加里宁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以应对美新的反导设施实施电子压制。俄海军也将参与有关计划,除了试射导弹以外,俄还在乌拉尔、太平洋、波罗的海、地中海等地相继举行了一系列军事演习,并在近15年来首次在大西洋举行军演,向西方展示自己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与此同时,大国在外空领域的争夺更加激烈,中国和俄罗斯再次在日内瓦共同向裁军谈判全体会议为防止外空军事化进行了努力,但美国仍是强烈反对。美国不顾其它国家的担忧和反对,发射导弹摧毁其一颗间谍卫星。各国担心美国此举是测试其新型外空武器。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允许将外空用于防卫目的的《宇宙基本法》,标志着日本对宇宙开发一直奉行的“非军事”原则已开始松动。同时日本内阁还成立了宇宙开发战略总部。

(四)三股势力威胁继续上升,中国反恐怖形势严峻。近年来,中国周边地区恐怖活动活跃,反恐形势日趋严峻。新疆云南等地多次出现暴恐事件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概述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周边各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的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益被公认为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果。我国与世界各大国关系基本面保持稳定,各领域互利合作持续发展。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发表了《中俄元首北京会晤联合公报》,中俄边界问题已全部解决。中印边界第13次谈判已经举行,中印边界谈判进入实质性前行阶段。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两国领导人以及各部门、各阶层会晤和磋商频繁,共同推动建设性合作关系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国继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扩大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渐入佳境”,中国与东盟现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我国与新兴国家关系更加密切,协调合作不断深入和拓宽,协商机制日趋健全,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粉碎了“藏独”势力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图谋,对一些西方国家借西藏、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几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恐斗争和国际维和行动。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目前有近两千官兵在联合国9个维和任务区和联合国维和部执行任务。对气候变化、环保、能源安全、国际救灾、公共卫生等一系列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都采取了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推动有关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五)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连续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全民动员大力救灾,一方面克服困难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特奥会,随后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亚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有力的组织与工作能力。我国在救灾、举办奥运会和亚欧峰会的卓越表现,受到了世界众口一致的积极评价和热烈赞赏。这些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最后,无论今后中国发展取得多大成绩,睦邻友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中国将永远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对待领土海洋争端,中国主张有关国家以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为重,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和管控争议的办法,避免局势恶化升级。在争议得到彻底解决前,各有关方应避免采取使争议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行动,以维护地区稳定。对于有关争议,邓小平先生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仍不失为破解难题的可行思路。

第7篇: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周边外交 形式与政策

论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周边外交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字:中国、周边安全、周边外交、睦邻友好、形势、政策、民族崛起、增强综合国力。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国家的名誉,领土的完整。虽然我的力量很微弱,但如果中国十三亿人都有这样的信念,那汇在一起那将是一堵无坚不摧的城墙,任它暴风雨打,永远都会屹立不倒。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不能被这暂时的安逸所迷惑。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利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应对未来国际战略的变化。

古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现如今,我们要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讲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③。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

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概述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所以,我认为总书记强调周边问题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我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

(一)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周边各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的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益被公认为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果。

(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粉碎“藏独”势力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图谋,对一些西方国家借西藏、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几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恐斗争和国际维和行动。

(五)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连续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全民动员大力救灾,一方面克服困难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特奥会,随后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亚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有力的组织与工作能力。

三、结语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最后,无论今后中国发展取得多大成绩,睦邻友好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中国将永远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第8篇:论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受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的国家之

一。从冷战时期强调意识形态与领土安全、奉行结盟到新时期提倡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原则。从冷战时期的阶级斗争与阵营对抗思维到冷战后追求经济安全,倡导合作机制,提倡互惠、互利,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根据时势不断深化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节选《沧桑》)

国家安全形势与外交政策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力。由于我国的边境地理环境复杂,这决定了我国周边形势的复杂和外交政策的多重性。周恩来外交思想中有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观点,叫做“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就充满了这种智慧,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失控。正因为如此,尽管中国周边各类矛盾纠结、复杂异常,问题有时甚至很尖锐,但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的周边总体上是睦邻友好、和平稳定的,中国外交为中国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尽管现在国民有部分人在看待国家外交政策上说太过弱势,现在的中国是大国了,今非昔比了,不需要在忍气吞声了„„,我原来也一直这样认为。可是多方考虑来看,中国目前的形势还真不让人乐观。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在如今的外交中仍然适用。弱国无外交不是空话。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强制干涉他国事物,没人敢说一个不字。我想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切都是基于其铁血手段为基础的。当今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是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想借这个机会真正的强打起来,必须要制定一个适合中国自己的外交政策,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既要保全自己、发展自己,还要担负起“一个负责的大国”应尽的责任。

美国为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必然把把中国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在各方面遏制中国发展。从“藏独”,“台独”,“钓鱼岛事件”,“南海问题”等一系列事件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诸多国家都对中国持敌对台独,对于萨科奇公然会见**这样名目敌视的事件不少,所以中国外交政策的防御重点在于这些国家,当然则并不是说要武力相向,能在外交手段上改变最好。看中国现在的外交,我个人认为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外交政策上也可以看出中国采取的是睦邻友好的政策,对于某些国家的挑衅,我国也从来没有用武力回复,尽量用最和平的方式来应对这些事变。

“2011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变革进程将继续演进,各国围绕后危机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的合作与互动将继续深化。2011年也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目标一致,合作领域更加广阔,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将积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合作发展、

共赢发展,与国际社会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节选《杨洁篪部长在新年招待会上的祝酒辞》)从杨部长的致辞从,可以看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的外交政策仍是以努力搞好双边关系,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主要目的。

外交部在新时期对周边问题上,有人用“稳定两翼,强固后背,经略东南,斗而不破,打牢依托”来勾画。看过其文章后,我个人总结:“稳定两翼”具体就是稳住朝鲜、日本和印度。“强固后背”就是巩固发展中俄关系,把欧亚大陆发展成中国的战略腹地;“经略东南”就是解决台湾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国际地位;“斗而不破”就是不管和美国的关系好不好,但表面上都不能撕破脸;“打牢依托”是形成以我国为首的圈子,即发展自己的伙伴。外交部提出过,现今中国要加强首脑外交,增强中国和邻国之间的信任,消除周边国家的戒心和疑虑。

纵观中国近几年的活动,我个人认为中国如一个巨人一样,开始站起来了。尽管国际上阿以冲突不断,伊朗核问题严重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但中国依然在如此动荡的世界格局中展现自己,奥运会的壮丽举办,世博会强势展现都表明了现今的中国在慢慢崛起了。外交上,我国积极与各国的合作,来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从金融危机中可看到中国外交的成功。最近的钓鱼岛事件,中国外交强硬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多余敌对势力,我国是不会妥协的。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上,以和平发展为主,但必要时刻仍会采取强硬措施

第9篇:中国周边形势与外交政策-《形势与政策》式

中国周边形势与外交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崛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但与此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进而激发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矛盾。

一:我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相应的地缘矛盾也最多,我国与周边多个国家有领土和领海之争,除此之外,我国周边地区在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日本

中日钓鱼岛之争继续僵持,而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而东海不但涉及到主权问题,其下更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我国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来日本疯狂修改宪法而一度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这更多的是针对中国,而美国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更令这个问题复杂化。

(二);南海

近年来中国与菲律宾与越南等国的海洋权益争锋不断加剧。近来菲律把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法庭意图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且非法捉捕中国渔民,更使得中非关系陷入低谷,除此以外越南菲律宾还把当事国以外的国家引人,引入外国投资公司在南海开挖石油天然气,这一且都提醒我们南海问题的严峻性。

(三):印度

中印关于藏南问题一直纠缠着。尽管这些年来两国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但印度在军事上的耿耿于怀,以及政治上的莫名失落中印之间矛盾重重,使印度持续向中印边境增兵,欲打破这种局面出现了中印边境帐篷对峙。

朝鲜半岛作为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密切相关,但中亚的宗教极端注意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国家领导人的更新换代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时刻威胁着我国东北的安全。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要说美国,中国的崛起,相应的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为保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利益,美国处处围堵中国,防止中国替代或者削减美国的存在与影响力成为美国“重返亚洲”的新战略。

二:我国周边存在着这么多的安全威胁,时代不同,对于这些威胁,一味的忍让只会无济于事,以前的那一套已经不完全适用的了,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总的来说中国应对周边国家的威胁方法有:

(一)搁置外交:在领土领海问题上,搁置外交仍然不可弃用,毕竟打仗也未必能解决问题,如英阿马岛之战,英国虽然取胜,马岛问题实际仍未解决,以后仍然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搁置外交”同时,必须强调“主权在我”,且凡是涉及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是不能“搁置”的。还有一个就是当对方违反了这一约定是,我们必须作出反击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绝不能是当越南菲律宾在南海开采石油天然气而我们却在“搁置外交”只有抗议时的憋屈。

(二)强化周边,维持稳定。我们要重视周边,加大投入和开发,对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积极引导,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只有发展好周边,才能在维持周边局势稳定的同时有效维护我国的利益。对于争议领土领海,只有我们自己重视了,我们才有底气,才能有效维护权益。

(三)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同时设定底线且严格坚守。与主要大国美国,俄罗斯等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来自各方的挑战,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致力于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四)加强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安全问题。与周边国家发展双边关系,对恐怖主义,极端宗教等的情报分享,共同打击,维护边境安全。

上一篇:曹操短歌行诗词赏析下一篇: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