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共8篇)
金融1402 吴芳琴
1406070435
2013年6月27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午餐会上发表演讲,宣布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王毅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以及“突出互利共赢”“追求公平正义”“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公共产品”“倡导新型义利观”“承担国际责任”等一系列新提法,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大国外交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新理念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国外交”,另一个是“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意味着,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要体现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气度和作为,要有大的国际担当,要负起大的国际责任,要做出大的国际贡献,包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中国特色”更为看重。王毅外长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坚持得到中国人民广泛拥护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
第二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三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第四是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一个重要不同。中国外交必须紧紧围绕国内发展这个大局,为此营造更为稳定、更加友善的外部环境。
所以中国在进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会存在不少突出的特点: 其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我国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二望一”,中国已站到国际舞台的中央,各种世界事务往往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有能力也有意志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以更加进取的姿态发挥更大作用,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塑造周边和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重视“对大国的外交”,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理念、做法和模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涵盖刚果、特多、文莱、蒙古等小国,反映的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待小国之道,这本身就具有中国特色。
其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别于历史上及当今一些大国的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精髓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其中,“共赢”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外交理念。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自己不搞也反对别人搞我赢你输、赢者通吃,展现了我国开放、包容、合作的大国姿态。
其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面临许多牵制和挑战。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外部力量对我国战略防范和牵制的增加,二者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国日益增长的力量还不足以使我们完全得心应手地应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挑战。这就需要我国外交运筹帷幄,多方周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并非只重视“对大国的外交”,其实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理念、做法和模式。所以在中国特色外交中,中国有许多坚持的特点,其中“合作共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打造全方位的合作共赢国际格局。
中国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以之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抓手,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对接,将“中国梦”与“亚太梦”、“欧洲梦”、“非洲梦”、“拉美梦”以及“阿拉伯复兴”联结起来,打造合作共赢大格局。同时中国倡议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倡议一经提出即得到域内外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合作、开放、包容特点。
同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结伴而不结盟,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中国构建的伙伴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中国积极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同时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力争摆脱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对抗的老路。习近平主席指出,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发展进步着眼,创新思维,积极行动,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不干涉内政而又积极介入国际事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张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和平解决争端。中国坚决反对日本背信弃义、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坚决反对日本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处理南海问题,中方赞成并倡导“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
最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并践行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的要义是,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对外援助上,要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飞机使人类进入航空时代, 火箭使人类进入航天时代。1957年10月4日, 苏联科学家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到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2011年7月8日完成其整个航天飞机团队的最后一次飞行, 就某种程度而言,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 它意味着人类航天产业的竞争已逐渐摆脱冷战思维的主导, 转向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同前一阶段相比, 新航天时代具有以下特点:航天产业呈现商业化发展趋势, 经济意义凸显;航天主题日益多元化, 社会效益及影响增加;航天活动的参与主体增多, 参与者身份日益丰富;航天活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 战略重要性达成全球共识;国际空间合作代替对抗与竞争, 日趋成为时代主流。
二、当前的太空格局
(一) 太空格局的定义
太空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或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 又称外层空间或宇宙空间, 是继陆地、海洋、大气层后,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与前三个人类环境最大的不同是, 当前的太空是一个未划界区域, 具有超越主权边界、物理疆界的新特点, 因而成为当前大国力量延伸和利益获取的新取向, 各国竞相发展航天事业的同时, 既有形成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合作的机会, 也有引发太空竞争和国际冲突的可能, 各国及地区在这一动态联系和互动中形成的结构状态, 组成了太空国际格局。
(二) 太空格局现状
影响当前太空国际格局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各国的空间能力和其在地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前者决定了其在太空领域的活动范围和深度, 后者奠定了其在太空格局中的政治基础。正因如此, 凭借着先发优势和大国地位, 以美国和俄罗斯为首的航天技术强国在当前与太空相关的国际机构中占据支配地位, 位居太空格局独具优势的第一梯队;而随着中国、欧盟、日本航天大国的崛起, 及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对太空研究的积极参与, 太空主要战略力量第二梯队已基本成型;除上述国家外, 部分国家如以色列、伊朗、朝鲜、韩国等已经具备独立发射卫星进而参与太空俱乐部的能力;另有南非、巴基斯坦等国也在积极探索航天技术, 意欲参与太空竞争, 这些国家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起构成太空政治领域里数量庞大、势力相对较弱的第三梯队。
三、中国的太空外交战略
太空外交战略是外交战略在太空领域的具体化, 是主权国家在太空领域开发与利用太空资源、处理与其他国家太空国际行为关系时, 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手段来实现国家利益的筹划和指导, 其从属于外交战略, 由一国在太空领域中的外交利益、外交实力、外交战略目标和外交政策等要素构成。[1]
(一) 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外交利益
1. 经济领域
航天产业作为新兴的高科技领域, 不仅需要高投入、具备高风险, 同时也会带来高效益。据不完全统计, 航天科技每1美元的投入即能换来7至12美元的回报, 预计“十二五”期间, 我国航天产业将以2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充分利用航天尖端项目, 可在新兴的空间产业中捕捉收益, 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另外, 航天产业的高覆盖性可以全面提升经济产能。航天经济的产业链是各经济类别中最长的一支, 从提供航天产业原材料的钢铁、能源、冶金行业, 到提供航天衣食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行业, 再到为航天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金融、信息、运输等现代服务业, 几乎涵盖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因而发展航天经济可以对诸多行业形成带动作用, 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 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统计, 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被移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投入产出比高达1:10。粗略估计, 受惠于我国航天技术辐射的产业链已经达到1200亿元的规模。因此, 航天科技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政治领域
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在探索与利用太空领域里不断发展与进步, 强大的空间能力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实力, 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在美国最后一架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退役后, 中国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同俄罗斯的“联盟TMA”载人飞船成为目前国际上仅存的两种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中国当仁不让地晋升为新航天时代重要的航天大国, 国际影响力剧增, 未来中国还需不断加强在太空领域的存在感, 以赢得更多的太空外交主动权。
3. 安全领域
随着国家在太空领域活动的增多以及地表活动对航天事业依赖性的加大, 国家安全已是一个陆、海、天、宇一体的全方位概念, 而太空更被认为是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制高点, [2]因此航天武器装备 (导弹武器和军用卫星) 在增强我国国防实力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以太空为主要战场, 以天基兵器为主要力量的太空战在可预见的时间内都不会发生, 但太空装备仍是我国寻求国家安全时不可忽视的国防力量。
4. 科研领域
首先, 航天技术能推动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的进步。航天技术的兴起是以应用数学、微重力科学、微电子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航天活动的推进可促成这些基础科学的发展。太空平台的应用使人类可以直接获取太空环境的第一手资料, 对空间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伴随航天产业链的延伸, 相关高技术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与集成会衍生出新型的技术与知识领域, 形成新的基础学科分支, 比如卫星气象学、卫星测绘学等。
其次, 外层空间能为我国基础学科及应用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无法复制的实验环境, 比如超低温、高真空、强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等, 这些条件在地球表面实现难度大、实现成本高, 而对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和电子材料、光学材料、生物制品等新兴生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 发展领域
在人类两百多年掠夺式地开采后, 地球表面的不可再生资源已近枯竭, 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但随着对太空勘探的推进, 人类发现了比地球上丰富得多的可利用资源, 甚至可能会将太空发展为未来生存的拓展空间。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和新兴发展中的大国, 对太空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将是更好地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同时, 航天工业的发展对高端学术与人才有着巨大需求, 激励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加强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航天产业对科教复兴的推动, 将有效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 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外交实力
1.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首超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年中国的外贸总额超越美国, 跃升为全球最大贸易国, 尽管近几年增速略有放缓, 但在全球经济暗淡的大背景下, 同仍未逃离预算窘境的其他经济大国相比, 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影响力正与日俱增。
2.航天科技实力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 航天产品研发水平不断提升, 航天发射和测控能力显著增强, 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若干重要航天技术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跻身世界航天先进行列, 成为太空利益攸关方和空间大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BD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俄“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方面,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相继成功, 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3.航天发展实力
当前中国政府对开发太空资源、发展空间技术给予高度重视, 将其看作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入2000年至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和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 航空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2000年、2006年、2011年, 中国政府连续发布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充分体现出中国对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三) 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外交战略目标
1.提升国际地位, 扩大国际影响力
首先, 中国应把握住新航天时代起步阶段的先发优势, 积极参与太空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太空机制的构建, 保证相关操作有益于本国的国家利益, 巩固和强化已有太空优势, 更好地掌握太空外交主动权。
其次, 中国在与太空相关的国际事务中, 要注重审视本身在太空有限的发展水平和所能提供的资源, 采取有选择的参与策略, 优先选择有条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符合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关系准则, 并与自身利益比较相关或紧密相关的部分。
此外, 中国应继续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保持在重点空间项目上的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 注重自身的太空反制能力建设, 以出色的空间科技水平和强大的空间活动能力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大国身份的肯定与尊重。
2.实现互利共赢, 促进包容性发展
首先, 作为航天大国, 中国对外空资产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太空领域的唯一性、不可分割性与共享性, 决定了中国拓展太空合作将有助于我国太空资产的持久运行, 而且中国周边许多国家都参与了太空建设, 包括俄罗斯、日本、印度、朝鲜、韩国等, 中国要想为自身发展赢得良好的周边环境, 也需要接受对方在太空的合理利益,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双方太空活动的互惠。另外, 在太空权力分配中, 中国可以积极为广大航天弱势国家谋取份额, 从而减轻太空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提升新兴航天国家的国际地位, 寻求太空战略新的均衡。
3.维护太空安全, 构建和谐太空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 构建和谐的国际环境, 包括太空环境, 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诉求。一方面, 中国可以通过双边形式及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等多边论坛, 保持同其他航天国家的周期性安全对话, 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空间力量发展的担忧, 避免所谓的中国太空威胁论。另一方面, 中国应凭借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 督促国际社会尽快完善导弹和火箭发射预先通报等制度, 以规范外空活动, 维护太空和平与安全。此外, 中国还需在国际社会加强宣传和谐太空理念, 推动太空大国抛弃冷战思维, 以“尊重多样性, 共谋发展”的原则处理太空国际关系。
(四) 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外交政策
中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太空外交领域。
1.外交宗旨:推进太空的和平开发与利用, 促进太空领域的包容性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作为地缘政治敏感地带的太空领域, 当前与未来的发展能否保持在和平的范畴内, 更同人类整体利益休戚相关, 秉承这一外交宗旨将不仅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各国发展, 同时也能有效维护我国的太空利益, 更好地推行我国的太空外交政策。
2.基本立场:保持我国在太空外交上的独立自主。
当前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因而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增强自身实力, 才能在太空外交领域站稳脚跟, 有效拓展太空外交的影响范围, 全面发挥太空外交的独特优势。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权利, 实现太空格局的战略均衡。
对太空的开发利用, 不仅有利于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更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同时对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经济政治的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因而在太空外交运作中, 中国在履行作为航天大国应尽责任与义务的同时, 也要提醒国际社会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 坚定维护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太空领域应有的发展权利, 抵制太空霸权, 促进未来太空格局战略均衡的早日实现。
注释
1[1]《外层空间国际关系研究综述及其研究意义》, 徐能武、黄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5期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双方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
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将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世界在关注,中国也在思考和探索。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开拓,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可以说,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中国外交的特色,立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按经济总量计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按人均收入排名,中国仍位列世界80多位,依据联合国确定的标准,中国仍有超过一亿的贫困人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大国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定位。中国还并非富国强国。要让13亿中国老百姓真正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一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中国的外交首先还是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这个中心,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解决各种不可持续的问题,为维护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延伸的正当权益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这一基本国情启示我们,中国的外交应当紧紧抓住发展这把解决世界诸多问题的钥匙,更加突出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政策协调,不断扩大同有关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惠合作,大力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
中国外交的特色,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律,引领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定拥护,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道路。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
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中国的外交摒弃任何丛林法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坚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在当今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始终坚持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反对武力至上、搞政权更迭,维护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国际道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还要求中国的外交必须坚定有力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
中国外交的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的政治思想,兼爱非攻、亲仁善邻的和平志向,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待人之道。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外交提供着宝贵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困局,更折射出现代文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危机。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
以深厚文化传统为积淀的中国外交还愿意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致力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支持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鼓励不同文明彼此包容互鉴,共同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外交走过了六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等。这些成功的外交实践和理论,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六十多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本质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新时期,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风骨。中国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为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发挥更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担当。中国还愿虚心地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胸怀。
中国外交的特色,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金融风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加强相互协作,合力破解难题。中国,作为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推动者,愿意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
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聚光灯下,向中国投来的目光中,有欣赏,也有疑虑;有赞扬,也有批评;但更多的,应当是期待。期待中国在自身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承担应尽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此,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愿意把握自身国情与世情的结合点,找准中方利益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我们更为主动、积极的外交实践,回应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中国将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作出不懈努力。世界和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构建和维持和平,而大国之间尤其是新兴大国与既有大国之间由竞争走向对抗甚至冲突,似乎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历史宿命。作为当今最主要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相信宿命,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通过与其他大国的共同努力来避免和打破这一所谓定律。我们的决心来自于对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当今世界已今非昔比,全球化在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不仅大大弱化了大国对抗的意愿,更显著降低了彼此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风险。
中国已将探索与世界各种主要力量之间的关系付诸行动。今年初,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与普京总统深入探讨了如何推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广泛共识,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为新时期大国及邻国之间深化互信与合作树立了典范。
中美关系的走向始终为世界关注。不久前,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不打领带的战略沟通,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核心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奥巴马总统表示,美国欢迎一个强大、成功、繁荣、稳定的中国,愿与中国成为平等伙伴,共同应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习近平主席期待中美携手合作,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推进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强大的发达国家,这次历史性会晤明确了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与广泛好评。
——中国将继续把周边作为外交优先方向,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和平进程始自周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首先反映在与邻居们关系的变化。中国能否继续与邻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不断增大周边投入,积极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探索搭建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平台。我们愿努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中日韩两大自贸区谈判。我们将积极开展双边和地区海洋合作,把周边海域营造成和平、友谊之海。我们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我们还将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加强合作,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防务与安全交流。对于本地区历史遗留的一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中国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办法,反对采取使争议扩大化、复杂化的行动。在海洋权益争端解决之前,各方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将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朋友们会问,一个不断发展强大的中国,还是不是我们之中的一员?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与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共进?在此我想说,中国始终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里。当曾经与我们共同争取民族独立的朋友们还未摆脱贫困时,中国感同身受;当曾经将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朋友们还在受战乱困扰时,中国同样感同身受。中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离开发展中国家。正像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那样,我们主张在同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坚持义利并举、义重于利,这是中国外交得道多助的一个重要基础。我们将继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援助,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要告诉发展中国家的兄弟姐妹,我们是一家人,当你们需要中国时,中国就在你们的身边。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机遇、共创繁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中国的发展不能为世界所分享,这种发展将难以持续。攥着拳头,什么都得不到;张开双臂,才能拥抱更多的机遇。当前,中国正在努力发掘和释放自身巨大的内需潜力。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出境人数超过4亿,这是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重大机遇。今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将更加突出合作共赢,更加注重共同繁荣。我们不仅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更要打造中国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升级版。我们将结合中国自身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为促进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做出我们的贡献。
——中国将更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为维护世界稳定与安宁承担应尽的责任。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时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国际责任與义务,愿意根据能力所及,为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发挥中国独特的积极作用。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从根本上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也希望各方相向而行,争取早日重启六方会谈。我们将继续在亚丁湾打击海盗,为重要国际航道的安全保驾护航。作为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最多人员的安理会成员,我们将首次向马里派出成建制的安全维和部队,为非洲的和平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将积极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四点主张,努力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我们将继续坚定地谴责恐怖主义,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我们还将积极参与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极地、太空等全球性问题。
——中国将继续做当代国际秩序和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维护者,同时更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体系的变革与完善。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所构建的战后国际秩序来之不易,以《联合国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准则弥足珍贵。尊重主权,反对干涉;维护和平,反对侵略;坚持对话,反对暴力;支持平等,反对强权。这些理念历久弥新,永不过时,是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原则。我们将据此决定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据此来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我们也将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更大作用,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充实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
——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好中国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民为邦本,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密不可分。中国外交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才能有人气、有底气,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前进动力。当前,中国已有两万家企业遍布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8000多万人次出境。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公民每年出境将达到1.5亿人次甚至更多。每一位远赴海外的同胞都怀揣着自己的一份梦想,他们远离故土、身处异乡,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是风险,我们理应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强大后盾。要通过我们的外交努力,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安全的旅途,为中国留学生争取更好的教育,为中国商人营造更友善的兴业环境,为中国侨胞带去更温暖的问候,为中国商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为中国在海外的劳动者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只要每一个人的“中国梦”都能实现,汇聚起来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圆梦之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
世界上很少会有如此繁忙的元首专机;接待数百人次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华;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活动。一次又一次的出访和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无不彰显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和中国梦的逐步实现,中国的外交从大国到周边,从发展中国家到多边舞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更加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只有世界的环境整体和谐,中国的发展才会更顺利,取得更长远的发展,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独自向前发展;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重要经济体,她的发展壮大和政治态度对世界的整体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发展稳步向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谐稳定,世界整体环境才会更加稳定,中国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沧海横流方显大国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就我国外交战略方针和政策主张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论片《大国外交》的播出,为我们全景回顾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其中“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为耀眼的“中国名片”。
从“真、实、亲、诚”到“亲、诚、惠、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界奏响了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交织共鸣的恢弘篇章,努力避免陷入西方世界念兹在兹的“修昔底德陷阱”。“亲、诚、惠、容”作为构建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对西方大国如醍醐灌顶,从建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到“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全世界都在为中国点赞。
以“亲”为本,敦亲睦邻彰显大国担当。当我们翻开现代国际关系史,西方殖民掠夺带来的对抗冲突,让我们对世界大战带来的“冷血残酷”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虽然冷战的棋局终结,但霸权主义的阴霾总在导演列国的纷争,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国是否会像西方大国崛起那样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这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科学分析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和全球发展态势,提出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从“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下两个大国”到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亲”字让变乱交加的国际格局体会到了“中国温度”,更看到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力量”与“中国决心”。
以“诚”为念,坦荡胸怀共期四海升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拥有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以诚心诚意对待周边邻国,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是我国外交的重要战略。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满满地书写着世界外交的“中国诚意”。
以“惠”为桥,繁荣发展实现美好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献上了迄今为止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让我国的共同利益网络编织的更加紧密,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目标更好地实现,让“中国红利”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以“容”为大,求同存异共谱和谐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有容乃大”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大国外交的政治智慧。倡导包容的思想是中国外交最鲜明的主题,世界之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崛起的中国以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发展中大国、新兴国家,融汇了东方文明的复兴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梦,新兴大国梦,只有容大同存小异才能实现共享共荣的美好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艨艟巨舰才能行稳致远。
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民族复兴新的征程,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方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要求,开拓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统筹大国治理与大国外交,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完善,治党治国治军成效显著。同时,我国外交事业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 篇章。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长久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带一路”建设更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共赢发展的宝贵契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一、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发展
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20世纪是战争与革命的世纪,也是流血最多的世纪,21世纪是新的世纪,只有顺应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才能实现全世界的共同繁荣。传统的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零和游戏”早已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美国曾为了一己私利在没经过联合国安理会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发起对伊拉克的战争。这种违背国际行为准则、违背全世界人民意愿的行为,无疑遭到了国际的批判。同时这种与时代潮流相悖的行为,也使得美国自身吃下了自己酿的苦果。首先从伊拉克战争的经济成本来看,2003年4月16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官方统计的伊拉克战争的直接经济成本,仅仅一个月的战争美国军方已经花费200亿美元。数字之庞大,令人们吃惊,如此重经济负担需要美国独立承担;其次从战争过程中美军的行为来看,在伊拉克战争过程中美军的“虐囚事件”和“黑水保安”事件给全世界传递的信息是,美国引以为豪的人权只是“披着羊皮的狼”,无疑使得美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受到损害;最后从战争带来的后果看,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且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借口,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不但没有有效的解决事端,反而使战乱的环境再次成为了恐怖分子的滋生地。美国在和平时代公然单方面发动的战争,使其国际威望严重受损,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领导能力也受到广泛质疑。这场战争不仅使美国和伊拉克的发展受到影响,而且给整个世界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从“一边倒”到“反帝、反修、世界革命”,再到“一条线、一大片”,最后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纵观我国外交历史的演变,除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外交政策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以外,其他外交政策都是符合特定的时代特征的,是取得一定外交成果的战略。然而,60年代,整个社会都处于“左”的状态下,在对世界形势的判断也表现出左倾的特点。错误的认为帝国主义正在走向灭亡,认为苏联出现了修正主义,并预计第三次世界革命即将到来。我国外交界也盲目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开展“反帝、反修、世界革命”、“两个拳头打人”的对外策略。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外交战略是失败的,实行“反帝、反修、世界革命”的对外策略,加剧了我国阶级斗争扩大化。对国内来讲,过多的对外援助,扰乱了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秩序。在国际上,“左”的思想在国内盛行,使得外交政策出现了左倾错误,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影响了在国际上的声誉。
无论是美国的对伊战争还是中国的“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政策,都是和平历史潮流中的错误决策。在21世纪,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实践证明试图通过非和平的方式实现某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遵循和平发展、坚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作为发展最快的新兴大国与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的守成大国之间除了合作没有捷径可走,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时代的呼唤,亦是两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至今已有四年时间,2012年起步,2013年定调,2014年充实,2015年推动,体现了中美两国最根本的战略利益,符合时代的潮流。
二、符合中美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
“国家利益是决定外交政策和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然而,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不仅是由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决定,还与两国日益扩大的共同利益有着不可轻视的关联。
首先看两国的核心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调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所作的战略抉择。强调绝不能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顺着中国核心利益的思路来看,美国并没有与其他国家的领土纷争,也没有闹独立的国土;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本国的安全;美国至今仍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科技还是军事等领域上都是处于无人能动摇的领先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美国认为自身的世界霸主地位是全方位的,因而十分在意其他国家对其国际地位造成冲击”。在此看来中美双方的核心利益并没有威胁或损害到对方的利益,为两国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再看两国的共同利益。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两国发展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经济上,两国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双边贸易额从建交初期的20多亿美元到现在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金融上也已经达到媒体上报道的那样“金融恐怖平衡”的程度;政治上,中美两国开创了包括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中东事务磋商等在内的60多种对话机制,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文化上,据统计中国留美学生已经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美国也成为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中美两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已经形成深度地相互依赖,两国共同利益的不断扩大,推动着中美关系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
中国提出与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界交往的角度分析,认为任何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该互相合作、共创和平。在继承了马恩的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列宁在1919年的俄共(布)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关于国际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指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江泽民也曾多次强调,“大国间关系也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胡锦涛曾多次强调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与各国发展合作关系,并提出“四用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继承中国宝贵外交遗产的同时努力创新,习近平一再重复“同心维护和平”、“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
中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时代的召唤。虽然至今还不能对这一外交政策给出一个确切的评价,但是通过对其时代逻辑的罗列与分析,我们认识到新时期的对美政策是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背景下,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外交理念为支撑,致力于维护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和扩大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外交政策。中美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崛起国与最发达的守成国,两国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的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我国在对美关系上采取“奋发有为”的外交策略,积极主动提出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美方也对此充满信心,希拉里·克林顿曾说:“中国和美国无法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但如果没有我们合作,就很难解决任何问题”。中美双方正在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就是给那些持怀疑态度的学者最强的回应。
摘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最迅速的国家,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关乎亚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发展和稳定。本文从时代背景、国家利益和理论渊源三个方面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逻辑作出解释,来阐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关键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代逻辑
参考文献
[1]楚树龙,金威.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2]郑启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978-200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3]倪世雄.世纪风云的产儿——当代国际关系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王莉,强薇.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2-5-4.
[5]周方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路径与前景[J].当代亚太,2013(4):4-21.
[6]袁鹏.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12(5):1-8.
[7]张建.试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J].国际关系研究,2013(6):62-71.
[8]舒建国.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的内涵及其实践效应[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8-14.
[9]李霞.浅析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0(3):67
首先,应从周边外交的范畴认识中东的区域重要性。如何通过解放思想、增强对中东地区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是至关中国中东外交顶层设计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中东地区已从我国周边战略延伸地区调整为大周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反映了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战略定位不断提升。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认识上,中国仍习惯于从政治上的战略依托、安全上防范“三股势力”的屏障、经济上的能源保障和经贸利益来认识中东的战略地位,或者从中东对美国的战略牵制作用来认识中国的战略机遇期,缺乏从全球战略格局、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国际责任的高度对中东进行认知,也就是很少从大国外交的高度来认识中东。因此,如何对中东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已成为对中东外交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从中东地区与我周边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伊斯兰国家密切相连的安全态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中东地区事实上已成为我国的周边地区,或者可以称“间接的周边地区”。我国境内极端分子从西南地区出境转到东南亚、再赴中东参加极端组织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东成为我周边地区的具体体现。
其次,摆脱“总体超脱”的思维惯性,加大对中东的战略投入,履行中国在中东的大国责任。中国的中东外交在总体上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支持中东国家反帝反殖斗争、80~90年代总体超脱的不同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的经贸尤其是能源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在中东的海外利益不断拓展,对中东事务的建设性介入有所增强——如2002年以来“中东问题特使”的设立,但在政治和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与中东地区的各种争端和冲突保持着适度的距离,中国中东外交在很大程度上服从对美外交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总体超脱”的习惯思维的具体体现。而更为流行的看法是,中东是危险和麻烦丛生之地,中国应谨慎介入。但是,“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形势的剧变,尤其是利比亚撤侨、在安理会处理叙利亚危机问题上行使否决权、处理与转型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对伊核谈判的参与、防范伊斯兰极端势力内外勾连的迫切性增强,都使中国已经很难在中东置身事外,而中国国力上升、外交战略主动性增强等自身变化,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上升等因素,都要求中国成为对中东安全与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同时更好地确保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等重大国家利益。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在中东的经济、政治、安全、军事影响力却呈依次递减的态势。因此,中国应加大资源投入,探索适当的合作形式,开拓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安全和军事交流与合作,增强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最后,中国应加强中东外交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例如,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的工作已不再局限于解决巴以争端,已扩大到叙利亚、伊拉克、伊朗核问题等,虽已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特使工作机制,但仍存在人力和资源有限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特使层级,并增加相应的资源配置。又如,在巴以问题上,中国长期处于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四方机制之外,加之目前四方机制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可考虑建立某种形式的新机制,增强中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上的发言权。比如,在当前俄罗斯与西方矛盾激化、阿拉伯大国埃及外交独立性增强、以色列与美国关系出现裂痕的情况下,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联合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建立某种形式的巴以和平对话机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推荐阅读:
中国的大国外交原则06-13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特点11-08
走进新时代中国梦06-27
新时代中国特色党课01-18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变化09-11
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1-09
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