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精选7篇)

谈谈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篇1

河北省卢龙县刘田庄中学(066400)冯景东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主、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社区、家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一些不适宜学生们出入的场所频繁出现在校园周围,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已经危害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分正面、负面两个方面: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不良的周边环境不但不利于学校工作,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优化的校园周边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不良的周边环境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难以纠正的。

要使学校的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二、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

1、网吧违规经营,中小学生沉迷于网吧,荒废学业。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监管力度欠缺的网吧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焦虑。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成为公认的三大害,学生分心、家长伤心、教师烦心、社会担心、网吧违规营业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接纳未成年人违规上网,违反网吧营业时间规定,对浏览不健康网页现象不作为等。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迷进去,是受害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2、校园周边小摊、小贩增多,违法经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由于利益驱使,许多小贩将摊位摆在校门口。甚至于一些小摊小贩变着法子,以彩票、赌博等形式诱惑学生,而这些小贩往往没有工商、卫生部门经营许可证,产品质量低劣,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学生中间造成攀比浪费的不良习惯。更可恶的是,校园附近的许多小店置国家的“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的禁令于不顾,向中小学生兜售散支香烟。

另外,学校周围一些书店充满色情暴力的“口袋书”也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书包内,毒害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3、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交通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中小学校园大都在交通繁忙的公路、街道旁,来往车辆多,有些乡镇交通工具条件差,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差,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各种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又有回升态势。血淋淋的事实又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从周边环境来看,存在的主要交通隐患有:部分学校校门正对公路或主要街道,没有缓冲区,不利于疏散,学生一出校门就容易遭遇横穿的车辆;一些学校门口被不法商贩占道经营,小摊小贩围追堵截,交通秩序混乱;一些面临主干道的学校校门无交通安全警示牌或不明显;部分司机无视“前方学校,车辆慢行”警示牌,不文明驾车;一些寄宿制学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周末放假学生乘车难,超载现象严重等。

4、社会闲杂人员围堵校门,骚扰学生现象没有得到根治。例如:在一些中小学校门口,每到上学或放学的时间,总有一批社会闲杂人员在游荡,伺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或者强行找在校生谈恋爱,如同苍蝇驱之不散,搞得人心惶惶,社会反响很差;社会青年在课外活动时间进入校园,侵占学生的体育设施、场地,学校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此类行为,而学校的体育设施本身就比较欠缺,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一些无业社会青年到学校拉帮结派、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的恶性案件有所抬头。

三、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涉及面广,地理区位敏感,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1、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治理效果不持久,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一些治理工作职责不清,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好象谁都可以管,但是谁都不能完全承担管理责任,最后只有学校来承担,学校不是职能执法部门,又管不好,治理工作无法深入开展。多头管理势必造成权力分散,职责不清,校园周边环境得不到保障。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必须统一领导,综合治理。可成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依托教育、公安、安监、工商、文化、卫生、城建等部门,建立组织,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加大检查力度,重视交流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务实求真,狠抓落实。

2、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制度,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标准》,作为治理成效的一个参照标准;拓宽监督渠道,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开展群防群治,对突出问题(如违法违规收纳中小学生上网、向中小学生兜售香烟、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出售出借暴力色情书刊、音像制品等),集中公布举报电话,在各校门口悬挂警示,对重点问题区域、师生家长反映的热点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和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听取学校意见;落实奖惩措施,对综合治理小组的工作实行满意度测评,由师生、家长、群众打分,对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奖惩。

3、突出重点,多管齐下,消除网吧不良影响

要特别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工作,首先是取缔无照黑网吧,进一步把好网吧准入关;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对网吧实施监控;要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工程,建设“绿色网吧”、“阳光网吧”。

有效管理期待多管齐下、常抓不懈。可从五方面入手:“立”——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堵”——利用网络技术封堵有害信息;“建”——强化网络内容建设;“疏”——积极倡导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社会和舆论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向学生开放校园网,培养学生互联网应用能力,倡导健康文明上网的良好氛围,建设学生文明上网工程;“管”——加强管理。“网吧”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值得积极探索,鼓励信息服务业的大公司涉足“网吧”市场,逐步将“网吧”引向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规范化的经营之路。

4、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教育主体作用

学校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变化最敏感,要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教育,对损害学校、师生利益的校园周边环境问题,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有关部门、人员关系,切实加强警校共建,共同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指导管理工作,在校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协调有关部门关系,做好政策处理,尽早解决一些学校没围墙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集中的地方,个体行为易群体化,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容易发生群体治安事件。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担负起保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不良的周边环境不但不利于学校工作,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并作为新时期社区和学校发展的共同课题,探索一条带动周边共同繁荣、良性发展的好路子,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善社区物质和人文环境,建立学校与周边社区共建、协作的关系,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环境资源,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

作者:冯景东

谈谈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篇2

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及民主、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社区、家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一些不适宜学生出入的场所频繁出现在校园周围, 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已经危害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因此,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分正面、负面两个方面: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积极作用。不良的周边环境不但不利于学校工作, 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优化的校园周边环境, 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 以及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 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培养自己的文明行为习惯。不良的周边环境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难以纠正的。

要使学校的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二、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

1. 网吧违规经营, 中小学生沉迷于网吧, 荒废学业

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 监管力度欠缺的网吧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 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焦虑。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 成为公认的三大害。学生分心、家长伤心、教师烦心、社会担心、网吧违规营业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为接纳未成年人违规上网, 违反网吧营业时间规定, 对浏览不健康网页现象不作为等。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容易沉迷进去, 是受害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2. 校园周边小摊、小贩增多, 违法经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由于利益驱使, 许多小贩将摊位摆在校门口。甚至于一些小摊小贩变着法子, 以彩票、赌博等形式诱惑学生, 而这些小贩往往没有工商、卫生部门经营许可证, 产品质量低劣, 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而且在学生中间造成攀比浪费的不良习惯。更可恶的是, 校园附近的许多小店置国家的“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的禁令于不顾, 向中小学生兜售散支香烟。

另外, 学校周围一些书店充满色情暴力的“口袋书”也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书包内, 毒害着学生幼小的心灵。

3. 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交通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中小学校园大都在交通繁忙的公路、街道旁, 来往车辆多, 有些乡镇交通工具条件差, 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差,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 各种车辆的增多, 交通事故又有回升态势。血淋淋的事实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从周边环境来看, 存在的主要交通隐患有:部分学校校门正对公路或主要街道, 没有缓冲区, 不利于疏散, 学生一出校门就容易遭遇横穿的车辆;一些学校门口被不法商贩占道经营, 小摊小贩围追堵截, 交通秩序混乱;一些面临主干道的学校校门无交通安全警示牌或不明显;部分司机无视“前方学校, 车辆慢行”警示牌, 不文明驾车;一些寄宿制学校由于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 周末放假学生乘车难, 超载现象严重等。

4. 社会闲杂人员围堵校门, 骚扰学生现象没有得到根治

例如:在一些中小学校门口, 每到上学或放学的时间, 总有一批社会闲杂人员在游荡, 伺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 或者强行找在校生谈恋爱, 如同苍蝇驱之不散, 搞得人心惶惶, 社会反响很差;社会青年在课外活动时间进入校园, 侵占学生的体育设施、场地, 学校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此类行为, 而学校的体育设施本身就比较欠缺, 如此一来,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一些无业社会青年到学校拉帮结派、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的恶性案件有所抬头。

三、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涉及面广, 地理区位敏感, 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1. 统一领导, 明确职责, 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 治理效果不持久, 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 一些治理工作职责不清, 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 好象谁都可以管, 但是谁都不能完全承担管理责任, 最后只有学校来承担, 学校不是职能执法部门, 又管不好, 治理工作无法深入开展。多头管理势必造成权力分散, 职责不清, 校园周边环境得不到保障。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必须统一领导, 综合治理。可成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实行组长负责制, 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牵头, 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依托教育、公安、安监、工商、文化、卫生、城建等部门, 建立组织, 落实人员, 明确职责, 加大检查力度, 重视交流合作, 形成工作合力, 务实求真, 狠抓落实。

2. 健全制度, 加强监督,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制度, 对照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标准》, 作为治理成效的一个参照标准;拓宽监督渠道,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 开展群防群治, 对突出问题 (如违法违规收纳中小学生上网、向中小学生兜售香烟、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出售出借暴力色情书刊、音像制品等) , 集中公布举报电话, 在各校门口悬挂警示, 对重点问题区域、师生家长反映的热点问题, 实施挂牌督办, 和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 听取学校意见;落实奖惩措施, 对综合治理小组的工作实行满意度测评, 由师生、家长、群众打分, 对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奖惩。

3. 突出重点, 多管齐下, 消除网吧不良影响

要特别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工作, 首先是取缔无照黑网吧, 进一步把好网吧准入关;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对网吧实施监控;要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工程, 建设“绿色网吧”、“阳光网吧”。

有效管理期待多管齐下、常抓不懈。可从五方面入手:“立”———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堵”———利用网络技术封堵有害信息;“建”———强化网络内容建设;“疏”———积极倡导并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社会和舆论环境,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向学生开放校园网, 培养学生互联网应用能力, 倡导健康文明上网的良好氛围, 建设学生文明上网工程;“管”———加强管理。“网吧”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值得积极探索, 鼓励信息服务业的大公司涉足“网吧”市场, 逐步将“网吧”引向品牌化、专业化、连锁化、规范化的经营之路。

4. 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教育主体作用

学校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变化最敏感, 要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教育, 对损害学校、师生利益的校园周边环境问题, 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 协调有关部门、人员关系, 切实加强警校共建, 共同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指导管理工作, 在校址规划时, 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 协调有关部门关系, 做好政策处理, 尽早解决一些学校没围墙问题。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集中的地方, 个体行为易群体化,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容易发生群体治安事件。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此, 我们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担负起保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篇3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校园周边环境及综合治理排查 篇4

工作汇报

2011.9.15

校园周边环境及综合治理排查

工作汇报

依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安排,我单位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排,排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在学校周围没有发现游戏厅、歌舞厅及网吧等窝点。

二、没有发现邪教组织或邪教人员的动向。

三、校外交通设有极为明显的减速带。

四、没有发现危害青少年儿童及公众身心健康的任何组织或设施。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 篇5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等八部委联合制定下发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大对学校内部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管理和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当前影响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突出问题,创造有利于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迅速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指示和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周边专项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为指导,结合学校“创建平安校园”的要求,突出重点,大力整治影响学校安全秩序的突出问题,通过专项整治,达到“案件事故少,内部秩序好,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家长满意”的目标。

二、整治重点

(一)梳理排查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扰乱学校治安秩序的不利因素。

(二)大力净化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环境,清理取缔违法摊点。

(三)全面排查消除学校内部安全隐患和漏洞,健全安全责任管理机制。

三、工作措施

(一)以强化内部安全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整治

1、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组织网络。校长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校园内部安全工作。各班级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等相关制度。

2、严格落实门卫工作制度。

3、加强学校内部人员教育和管理。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对教职工、聘用人员进行审查,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纪律教育,凡不符合任职资格的要坚决调离或辞退,防范和避免内部人员侵害学生事件的发生。

4.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训练。学校要把安全常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以安全常识为主要内容,针对广大师生尤其是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学习和训练。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以综合治理为抓手,全面加强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

1.校园周边200M范围内确有违规无证摊点,学校是教育部门,不是职能部门,因此,学校只能向社区、工商、卫生监督等部门进行呼吁,再内部制止学生不准去购买。

2.校园周边200米内无娱乐场、互联网、电子游戏厅。3.学校道路不够畅通,自身道路狭窄,再加上施工致使学生上学、放学(特别是雨天)造成交通阻塞。

4.校园周边虽无社会上打架斗殴现象,学校常派教师进行巡视效果较好。

(三)以排查调处为手段,及时化解涉及学校安全的矛盾纠纷

1、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涵盖师生人身、食品卫生、文化活动等方面,系综合性治理,应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通力配合。学校对周边环境应密切关注与监控。

2、学校在做好内保工作的同时,重视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治理工作,主动联系辖区的派出所、街道、工商管理、文化监管等部门共同抓好治理工作。

3、值日人员除做好校内的巡视工作,还应注意对校园外附近环境的巡查,发现社会盲流、恶少对学生骚扰及各种事故,要针对不同情况及时报告“110”或附近派出所,保护学生的安全。

4、每天放学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交通等各项安全。

5、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及各类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敢于与坏人作斗争,并掌握正确的维护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

6、建立学校突发事件教师救护队,高度警觉,随时出动。

谈谈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篇6

确山一高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汇报材料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之间,一个学期又将过去了。本学期,我校仍然把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重点整治对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集中整治,我校的周边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书声朗朗、安全优美的学习环境。下面就我校本学期集中整治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贯彻落实平安学校建设精神,切实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创建安全、和谐、稳定的小学周边环境,促进我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整治措施

1、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亲自抓安全工作,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完善和落实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学校日常管理,签订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书,将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管理。

2、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本学期,我校继续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如:校园板报、学校引发资料、校园横幅等。组织师生开展应急预案的教育与演练,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根据预案内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上课,加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加强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人身安全防范的意识。各班的班主任每周至少要在本班强调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坐“三无”车辆,不坐超载车等。

3、做好一切防范工作

学校每天做好学生出入校门的安全工作。在上学和放学时段,由学校指派值日老师、学校治安人员在校门口附近维护交通秩序,疏导车辆和人流,保证道路畅通,确保学生出入安全。针对学校铁北路存在施工现象,有大型工程车辆出入,在学校上下学期间对师生存在危险,学校已经重点强调出行安全,在遇工程车辆时应及时避让到安全区域,尤其是车辆拐弯时,更应特别注意安全。

4、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教师是学生安全的维护者和责任人,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凡是学校组织的校内大型活动或外出活动,必须经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并制订相应的安全措施,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积极努力,我校周边环境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脏、乱、差的情况和交通状况等都有了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地方我们做得仍然不是很完美,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改进。相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一定能够做得更好。我们的目标是: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保护神,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确山一高

谈谈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篇7

1.1 农药、化肥的大量和不合理施用。

在广大农村地区, 为了追求高产、高效农业, 人们使用了化肥和农药, 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推广程度低, 农业科技人员配备有限, 农民施用化肥和农药完全靠经验来操作, 在这过程中, 往往就施用了过量的化肥和农药, 经过大水漫灌造成残留农药的水回流污染水体。

1.2 人和散养牲畜的粪便污染。

农村没有统一处理粪便的地点, 农民都在自己屋后建一个简易厕所, 而这类型的厕所都是靠河边而建, 主要为的是冲刷起来方便, 而冲刷的污水也就顺势流进水体。在部分农村, 农民家养的鸡、鸭、鹅、狗、猪等都散养在家前屋后, 只有在夜晚才会集中管理。这些散养家禽的粪便随处可见, 当有大雨来袭, 雨水就会带着这些粪便流入河道, 污染水体。

1.3 占用河道养殖。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 沿湖县、区实施白马湖渔业大开发, 无序和过度地发展湖泊围网、围堰养殖, 而有的农民想靠养殖渔业发家但碍于没有地方, 因而他们就占用河道搞养殖, 他们利用围网把河道一拦就可以放鱼苗养了, 大家纷纷效仿, 不久一条河上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网箱不下数十个, 而这些网箱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河道水体的自然流动, 而大量鱼苗的放养和饲料的投喂也给水体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畅通, 也破坏了水体环境, 降低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1.4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 农民居住地相对比较分散, 农村农民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集中处理,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民的家前屋后的小沟小渠中, 日积月累农村的小河沟基本都是臭气熏天。

1.5 生活垃圾到处乱放。

据统计, 中国平均农民每人每天都会产生0.5公斤的生活垃圾, 这些垃圾没有人回收处理, 加上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 这些生活垃圾就到处乱放, 有些重金属等的垃圾也是随处可见, 有的生活垃圾就堆放在河道边, 有的垃圾甚至就直接被抛进了水里, 这些生活垃圾完全没有经过处理, 对水体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

1.6 乡镇企业的污水肆意排放。

经济社会的发展越快, 社会污染的排放也就越多, 而乡镇地方既没有足够的经费来修建污水处理厂也没有修建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 部分企业生产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 有的污水甚至排进了用于农业灌溉的河道。这不仅直接污染了水体, 也间接污染了农作物, 进而也就危害了人们自身的安全。

2 治理对策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的吹响,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不但要有票子还要有好的环境去花票子, 针对白马湖周边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不断的摸索、借鉴、试验当中, 人们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2.1 发展“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 利用可再生能源 (沼气、太阳能) 、保护地栽培 (大棚蔬菜) 、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 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 以沼渣、沼液为肥源, 实现种植业 (蔬菜) 、养殖业 (猪、鸡) 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 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 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发展这种模式, 可以缓解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 也消除了人和动物粪便对水体所带来的影响。

2.2 退养还河, 生态清淤。

为了切实保持河道的畅通, 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当地政府积极实施了退养还河, 生态清淤计划, 清除掉河道中的围网和网箱, 把河道挖深, 清除淤泥, 在河道中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 积极恢复河道生态, 最大程度的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在河道两旁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树木, 这不但能防止水土流失, 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2.3 因地制宜, 人工湿地。

白马湖周边农村农民居住分散, 有的地方有几十户人家, 有的地方只有几户人家, 政府部门针对农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污染水体的现状, 就提出人工湿地计划。在农村地区, 由于人工密度相对较小, 人工湿地同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 一般投资可节省1/3—1/2。在处理过程中, 人工湿地基本上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 处理过程中基本无能耗, 运行费用低, 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废水的价格在1元左右, 而人工湿地平均不到2毛。因此, 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 建设人工湿地比传统污水处理厂更加经济。人工湿地以水生植物水生花卉为主要处理植物, 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有利于改造农村环境。另外, 人工湿地还拥有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在人工湿地上可选种一些具备净化效果和一定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 在污水处理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2.4 垃圾分类, 定点回收。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 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蚊蝇乱飞, 污水四溢, 臭气熏天, 严重地污染环境。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 降低处理成本, 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 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在广大农村地区要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 使农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 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 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呼吁农民积极参与。同时教会农民垃圾分类的知识, 使农民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社区回收站可由村民居委会负责管理, 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 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 贴补社区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 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化垃圾回收站, 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 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2.5 完善管网, 发展稳定塘。

政府应积极完善污水收集管网, 对生活污水, 生产污水和雨水等实行分流, 把生产、生活污水引入稳定塘进行处理。稳定塘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 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 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 形成人工生态系统, 在太阳能 (日光辐射提供能量) 作为初始能量的推动下, 通过稳定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 将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最后不仅去除了污染物, 而且以水生植物和水产、水禽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 净化的污水也可作为再生资源予以回收再用, 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 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采用污水处理稳定塘系统, 可以利用荒废的河道、沼泽地、峡谷、废弃的水库等地段建设结构简单, 大都以土石结构为主, 在建设土地具有施工周期短, 易于施工和基建费低等优点。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的基建投资约为相同规模常规污水处理厂的1/3-1/2。

随着白马湖保护与开发号角的吹响, 白马湖环湖大道的修建完工, 昔日的“病”湖, 摇身一变成为“清水绿岸”、“金水金岸”的斗金之地, 而白马湖沿岸的农民也以他们勤劳的双手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现如今, 当你走在宽阔的白马湖环湖大道上, 一边是碧波荡漾的白马湖, 一边是气象更新一派繁荣的乡村田园风光。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我们只有把和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水环境问题解决好, 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经济, 去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我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和努力下, 我们一定能够使白马湖周边农村水环境由原先的“脏、乱、差”变为“清、净、美”。那时我们的老百姓才真正是生活在风景如画的环境里, 真正的享受着幸福生活。

摘要:在淮安中心城市的南端, 在洪泽、金湖、楚州和宝应四县 (区) 之间, 白马湖——淮安的母亲湖, 千百年来一直以博大的胸怀呵护、哺育着淮安儿女, 见证着江淮大地的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湖区周边的农村农民生活用水、灌溉用水都依赖着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白马湖周边的县城和乡镇上马了一批又一批的工厂和企业,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也随着河道排入了白马湖, 日积月累, 白马湖由昔日的渔民可以在湖中淘米洗菜, 可以游泳, 水草茂盛, 清澈见底;到如今的湖水水色发绿, 散发恶臭, 水草绝迹, 死鱼漂浮;白马湖周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开始显现, 其中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尤其突出。

上一篇:来华商务签证邀请函下一篇:浅谈大学生如何对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