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治理总结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周边环境治理总结(推荐8篇)

周边环境治理总结 篇1

一、牢记指导思想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巩固以往整治的成果,以深化安全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为工作重点,切实落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工作方案,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做好周边工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集中时间、力量,有步骤、计划的对本校周边环境全面整治,为全校1965余名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二、把握工作目标

我校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总体目标是:校园内外一片安全有秩,控制各种案件发生,网吧、小贩远离校园经营,各种车辆有序营运,师生安全感和对社会安全的信心十足。教书育人环境有所改善,争创佳迹。

三、具体工作措施

1.保证校门口的交通畅通和安全。

2.禁止查处了校园周围的各种小贩和它们出售的若干三无产品及可能给学生带来传染病等危害的小卖户,组织专干人员进行检查监督。

3.坚决打击了校园周边的有学不上,有业不就专门盯着学生的一些未成年的社会底层游民,做到了有事处理、无事安全教育工作。

4.禁止了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干扰,班主任做好了宣传教育,并能实施有效的监督制度。

四、今后打算

5.完善机制,坚持长抓,形成局面。

6.深化创安,创建文明,加强教育,发挥法制校长专长。

7.再接再厉,毫不松懈,牢记责任,争创佳绩。

总之,我们要充分运用安全文明创建这一载体,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建设,教育师生在校做文明生,在社会做文明人,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职能,认真开展好法制教育活动,使活动内容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扎根人心,努力创设一个稳定、和谐、文明、的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学习作出贡献。

五十一团中学综治办

2013年9月

五十一团中学校园周边安全治理

五十一团中学综治办

周边环境治理总结 篇2

可以发现, 这些研究大都是从定性角度考察高校周边商业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主要分析高校与周边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而没有针对某个行业具体研究。由于商业环境范围广泛, 其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餐饮业, 所以本文以餐饮业环境为例来考察这个问题。以山西师大周边餐饮业环境为研究对象, 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重点访谈等形式从餐饮业环境治理效应分析高校周边商业环境治理效应, 进而通过调查数据, 了解高校周边的餐饮业环境治理目前的现状, 并针对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规范的建议, 以发挥周边环境治理对高校发展的正向效应, 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调研设计与样本分布

(一) 调研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以及重点访谈的方法, 首先选取了山西师大附近的居民及在校师生, 涵盖了所有样本的90%对象。这样处理的原因:附近的居民居住时间长, 可真实反映近年来相关部门的治理成效, 也可对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学生是良好周边商业环境的受益者, 通过在校几年的观察会有自己的见解。运用观察法进行实地考察, 发现治理之后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周边商业布局中随机选取至少50家及一些学生进行重点访谈, 由调查员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面访 (表1) 。

(二) 调查内容及样本分布

问卷调察了受访者对餐饮业整体环境的满意度。从食品质量、价格、种类、服务态度及卫生状况五方面来考察, 用卫生状况、改善口味、服务态度、调整价格等指标来显示餐饮业整体质量;以餐饮业整体质量来反映高校周边商业环境治理效应。

调查样本98%以上分布在距离师大各个校门2公里以内。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收回了192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96%。

二、山西师大周围餐饮业环境治理效应

高校一般都有环境优美的校园, 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但高校又是比较单调、枯燥的学术场所。其周边的商业环境给学生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促进了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 影响着高等院校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因此其治理成效深受当地政府及高校的重视。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山西师大也不例外, 尤其是住宿区在校外, 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就出现了食堂提供的食品供应不足的情形。而附加美食街上的店铺林立, 食品价格实惠便宜, 为学生就餐提供了场所与丰富的选择, 弥补了这一缺陷。近几年经过政府和学校的努力, 周边餐饮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设施越来越人性化, 种类也越来越齐全, 但自租房小餐馆与流动摊位的餐饮仍不规范, 这就加大了对餐饮业管理的难度。经过分析数据, 对餐饮业环境调查, 41.23%的受访者满意程度较高, 22.51%满意度不高, 说明经过这些年来的整治, 周边餐饮业环境确实有改善但仍待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餐饮业卫生状况不佳

我们对师生进行了有关餐饮业环境看法的调查 (表2) :

对于卫生状况, 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食堂更加卫生, 仅2.6%的认为校外餐饮卫生, 8.8%的认为是食堂、校外都一样。山西师大住宿区位于校外, 所以有45.4%的受访者表示在校外就餐的原因就是为了图方便, 13.3%的认为食堂饭菜不合口味;27.2%的认为食堂人太多会很拥挤, 不愿意多等候;而14.1%的人认为食堂跟校外一样都是个体经营, 所以选择到校外用餐。虽有88.6%的学生认为食堂比较卫生, 但在食堂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 学生即便知道在校外就餐不卫生, 仍喜欢到校外就餐。而小餐馆及流动食品摊位很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 而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每隔一定的专项检查起不到太大监管作用, 致使出现了使用不安全食材给学生炒饭的事件, 这种情形仅靠工商部门罚款、责令停止几日经营进行整改就草草收场。

(二) 餐饮业发展较好

我们对师生进行了有关餐饮业的饮食种类口味需求改善的调查来反映餐饮业治理的效应 (表3) 。

70.5%的受访者认为口味不需改善, 只有4.5%的认为口味需要改善, 这从侧面说明师大周边的餐饮业治理成效明显, 市民比较认同高校周边餐饮业环境的治理。而在问及怎么看待校外餐饮时, 调查结果也显示39.9%的受访者认为口味好 (表2) 。由此可知, 校外餐饮的口味比食堂好, 菜品种类比食堂更为丰富多样, 虽然校外餐饮存在着一些不卫生的因素, 但却以服务态度好、菜品种类齐全、食品价格便宜的优势掳获了学生的胃口。

(三) 餐饮营销模式正在改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出现了新兴餐饮营销模式, 针对这一模式, 我们对消费者及商铺进行了访谈:

学生张某表示:他选择过团购和叫外卖等方式消费, 认为团购和外卖可能给的量不如实体店, 而且对商家的卫生情况和经营合法性有过担心, 有可能存在黑作坊。

接下来是实行该营销模式的店铺, 以下主要介绍对“小铁锅焖面”店员的采访。他表示:外卖网站的相关负责人主动找他们要求加入外卖网站, 目前还在活动期间, 不用交管理费。自从加入美团外卖, 该店的销量就基本上全靠外卖, 送餐时间为中午和晚上。遇到订外卖人数多、人手不够的时候, 会雇佣一些学生来送餐。

最后是大众点评网站的二掌柜张先生, 做大众点评工作已满4年, 表示随着政府的引导和规范, 网络营销在师大周边餐饮业中占到60%, 但是这种营销模式也有漏洞, 如下单无法成功、无法购买食品等。

这种新兴餐饮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的低成本互动, 不仅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有利于餐馆品牌的推广, 同时可以节省门店租金成本、增加商家额外的收入;此外也方便了学生日常生活, 创造了就业岗位, 带动了高校周边经济发展。

(四) 食品价格有待调整

餐饮业中除了小餐馆还有高档餐馆, 在问及去校外高档餐馆就餐次数时, 3.5%的受访学生从不去吃, 92.4%的受访学生偶尔会去, 仅有4.1%的学生就餐较为频繁 (表2) , 说明高档餐馆食品价格较高, 学生消费不起, 从而食品价格的调整对餐饮业治理效应影响很大, 我们选取了学生及高档餐馆的店家进行了访谈:

学生马某说:我喜欢去肯德基、麦当劳、好伦哥等地方去就餐, 因为那种氛围我特别喜欢, 在这种氛围下心情愉悦, 吃起饭来也感觉香, 但是这些地方的饭菜性价比不高, 次数多了就会心疼钱, 毕竟家里给的生活费不是很多。还是希望可以便宜点, 让我们学生吃的更加舒心。

学生苑某则表示:我家庭并不富裕, 每次都不想去那种高档地方就餐, 因为太贵了, 但是我周围的同学们经常去那些高档地方, 为了跟她们一样, 我每次都多向父母拿些零花钱, 我不能被她们看扁了。

肯德基店的店主表示:由于水电费、门面租赁费这些成本太大, 自己店面环境和口味都比其他地方好, 所以提高了价格。政府职能部门很少来查价格, 所以一般自主定价。

由此可以发现, 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 进行群体性高档消费时, 容易产生拜金心理, 这种心理的存在会使学生自尊心膨胀, 盲目地追求一些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消费来表现自己。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产生一些功利性的心理;同时, 一些高档餐馆为追求利润而任意定价, 不利于高校周边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调整高校周边食品价格迫在眉睫。

三、对策与建议

调查发现, 近年来经当地政府、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努力, 师大周边餐饮业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但还存在不足。一是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学生规模迅速上升, 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使得这些措施有待改进;二是政府虽制定了相关政策及措施, 但由于相关部门执法人员监管不力、惩处不严, 使得治理措施没有完全落实;三是学校管理力度不够, 治理措施不足;四是部分餐饮业商家为了自身利益忽视长期发展, 采取投机行为, 无视法律法规;五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价值。同时, 也希望能为其他兄弟院校在此方面提供某些借鉴。

(一) 政府应适当调整资源布局, 引导高校周边高档餐馆进行资源整合,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在审批商业活动时应适当调控, 合理规制高校周边高档餐饮业的发展, 使其能尽量满足学生的正常需求, 避免学生产生攀比、拜金等不正常的价值观, 也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所带来的经济伤害与浪费。对于新型餐饮营销方式, 应聘专业人士加强互联网运行维护, 弥补互联网餐饮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带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 加强对高校周边小餐馆及流动摊贩的管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联合工商、教育、城管等相关部门进行整合, 共同监管, 并且应尽量缩短之前的专项整治工作的周期, 定期对高校周边的商家进行监督检查, 促使其按照生产经营标准进行经营。此外, 应对商家进行宣传教育以便让其意识到经营出售食品的违法性, 进一步规范不符合标准的商铺, 调控学校附近的食品价格, 控制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执法人员应积极完善建立的卫生监督和质量检查机制, 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不听劝阻的商铺加大处罚力度, 或是停业整改直到满足经营要求为止。

(三) 加强学校自身管理建设

一方面, 加强后勤保障建设, 加强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及食堂管理, 保证学生饮食的卫生, 增加食堂工作人员的补贴, 使他们有充足的资金为学生提供最可口的食物;另一方面,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 抵制不良价值观的诱惑, 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培育一批拥有高尚、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 学生自身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管理, 培育正确的消费心态, 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要:以山西师大周边商业环境为研究对象, 以餐饮业为例, 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重点访谈等形式来考察高校周边商业环境治理效应,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 得出高校周边的商业环境治理目前的状况。针对治理方面仍存在的问题, 提出发展高校周边经济的更加合理规范的建议, 以发挥周边环境对高校发展的正向效应, 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周边,商业环境,治理效应

参考文献

[1]陈飞昕, 张杰, 高小岗.高校经济辐射区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探讨探研[J].福建建筑, 2010 (04) :129-131.

[2]袁璐, 尹孟伊, 闫冬青, 杨旭燕.大学周边餐饮商贩负外部性的政府管制研究——基于杭州下沙大学城的调研[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07) :101-104.

[3]汤慧, 汤放华, 王彬.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以湖南大学周边流动摊贩为例[J].中外建筑, 2012 (10) :36-38.

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 篇3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不允许学生外出,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不只是这所学校,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是可以封闭管理,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或家里)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他们总要走向社会,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也挡不住内外互动,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然而,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没有学术的话语,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还应看到,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一——社会微环境,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不仅校园,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即使整治,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在此基础上,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有的学生放学后,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也非家庭的地方,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因此存在很多缺憾,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青少年通常(70%以上的比例)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当然也不乏(甚至亲密的)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更没有私密的空间,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丁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吸纳社会力量,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而不是关上校门,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总之,对于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教育部门更应该采取“教育的”而非“治理的”思想,关心的重点应该从“环境问题”转向“社会微环境下人的发展问题”,工作重点应该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转向“促进青少年在校园周边环境中健康的社会化”。研究者,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亦有责任担当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理解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与校园周边乃至其他环境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洞见。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篇4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我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乡综治办的指导下,按照县委及县教体局有关文件精神,经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综治各项任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秩序和周边环境,全校师生的法制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现将一年来的综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吴绵景任组长、徐兆勇和丁海军任副组长,学校行政其它人员及

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学校校长切实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综治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专管,学校全体成员齐抓共管的领导机构。

二、将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贯彻综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多次治安综治会议,进行多次综治专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如实记录及时汇报。我校经常与派出所联系,在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人员进校干扰学生的现象,在校外周边环境已没有非法网吧; 我校不断加强了“值周监督,值日坐班”的工作制度,明确值日教师的工作职责,实行24小时值班制,明确责任意识,日夜轮流巡视,确保学校师生的安全。针对教学楼楼梯通道狭窄及其它场所交通安全隐患严重的实际情况,我校制订了各种安全措施,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对

学生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在楼梯上设置“上下楼梯靠右行”、“文明礼貌,礼貌先行”等警示牌,结合乡镇,校路口画了斑马线,有效地防止了学生上学放学的安全隐患。

三、每学期学校都投入近万元的经费,用于开展综治工作,切实解决综治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问题。为学校综治工作保驾护航。如,改造电路、加固校园周边围墙,设置安全警示牌等。

四、认真总结综治工作的经验,深入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综治工作向前发展。尤其重视与周边农户的交流与沟通,争取周边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无毒无害、健康和谐的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五、在总结几年来综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校园及周边的综治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扰乱学校秩序及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的突出

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会同公安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加以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学校采用“领导值周加教师值班”的双重安保制度,负责检查登记每天学校内部环境及学校周围治安情况,促进了学校综治工作的稳定发展。

六、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创建活动。

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安全工作检查、汇报、整改及责任制度。一年来组织检查发现护栏、线路、教室防盗窗、学生宿舍楼后窗等多处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完毕,学校屹今为此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七、每学通过教育大课、集会、班会、队会等不同形式,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反对邪教、安全,消防教育等,本学期开学进行了两次全校性的安全应急撤离大演练,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控制了学校安全生产的事故发生率。

八、认真落实责任制。

学校与全体教职工、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分别签订了安全责任状,明确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工作职责。因不履行职责或因工作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学校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或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强化了全体师生安全责任意识的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篇5

一、精心组织,提高认识,落实各项整顿措施

11月10日至12月10日关于全乡各学校各部门充分利用广播、墙报、标语进行舆论宣传,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发动各党支部及各部门认识到集中整顿工作中各执法部门忠实履行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做好排查调处工作,察看是否存在偷窃、敲诈、抢劫师生财产的.行为,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及校园周边地的社会黑恶势力,重点察看校园周边200米以内的“三室两厅,学校及周边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音像厅、书刊摊点及饮食、食品、日常用品的经销点,察看各校园周边的交通秩序及各类交通标志。

二、部门配合各司其职,集中整顿,成绩显著

在这一次全乡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顿工作中,各部门均能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搞好各自部门的集中的整顿工作,镇综治办能取到牵头产、协调管理作用,宣传口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好法治宣传教育,为全乡师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参与学校周边环境地区存在的矛盾纠纷排查,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法律进校区活动。派出所能够严厉打击校园周边地区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危害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案件,并且派出警维持学校周边的交通秩序的整顿,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的整顿工作,为有关部门的整顿工作提供执法保证。中学、教办能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各机关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司法所能负责管理,考核指导学校开展校内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关于法治副校长的培训;文化站配合有关部门取消各种淫秽、色情、暴戾内容的经营活动;工商分局负责牵头关于学校周边地区文化娱乐和服务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重点整顿;卫生院负责加强校园周边地区餐馆服务业的检查工作。

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总结 篇6

我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乡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县委及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经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综治各项任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秩序和 边环境,全校师生的法制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孙校长任组长,牛校长和张主任任副组长,学校行政其它人员及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学校校长切实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综治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 导专管,学校全体成员齐抓共管的领导机构。

二、将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贯彻综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多次治安综治会议,进行多次综治专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如实记录及时汇报。一年来,我校经常与派出所联系,在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人员进校干扰学生的现象,在校外周边环境已没有非法网吧;一年来,我校不断加强了“值周监督,值日坐班”的工作制度,明确值日教师的工作职责,明确责任意识,轮流巡视,确保学校师生的安全。针对教学楼楼梯通道狭窄及其它场所交通安全隐患严重的实际情况,我校制订了各种安全措施,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方 法,如对学生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在楼梯上设置“上下楼梯靠右

行”、“文明礼貌,礼貌先行”等警示牌,结合乡镇,做好交通安全宣传,有效地防止了学生上学放学的安全隐患。

三、每学期学校都投入近万元的经费,用于开展综治工作,切实解决综治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问题。为学校综治工作保驾 护航。如,改造电路、加固校园周边围墙,设

置安全警示牌等。

四、认真总结综治工作的经验,深入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综治工作向前发展。尤其重视与周边农户的交流与沟通,争取周边群众 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无毒无害、健康和谐的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五、在总结几年来综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校园及周边的综治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出扰乱学校秩序及周边环境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影响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会同公安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加以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学校采用“领导值周加教师值班”的双重安保制度,负责检查登记每天学校内部环境 及学校周围治安情况,促进了学校综治工作的稳定发展。

六、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创建活动。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安全工作检查、汇报、整改及责任制度。一年来组织检查发现护 栏、线路、教室防盗窗、学生宿舍楼后窗等

多处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完毕,学校屹今为此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七、每学通过教育大课、集会、班会、队会等不同形式,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反对邪教、安全,消防教育等,本学期开 学进行了两次全校性的安全应急撤离大演练,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控制了学校安全生产的事故发生率。

八、认真落实责任制。学校与全体教职工、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分别签订了安全责任状,明确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工作职责。因不履行职责或因工作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学校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或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强化了全体师生安全责任意识的同 时,有效地防止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九、存在问题与不足

1、学生宿舍存在安全问题,住校生晚上的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了 更大的挑战。为此我们严格控制了作息时间。

3、校门外马路交通安全隐患大,经常有矿车经过,又没设置警 示牌,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4、周边环境与学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合力,给学校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七道岭中学

2012年7月20日

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总结

某复杂周边环境的基坑监测分析 篇7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划巨州路(现为老杭印路),南为规划杭印路和严家桥六组,西侧为萍水路和西塘河,北侧为规划二号路。1#地下车库设一层地下室,采用钻孔灌注桩承台基础。本基坑主要开挖深度为4.5m,属三级基坑工程。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在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层分布依次为:

(1) 耕土:灰、灰黄色,松软,含植物根须。

(2) -1粉质粘土,灰黄色,饱和,软可塑。

(2) -2粘质粉土,灰色,很湿,稍密,局部中密,在横向上有一定变化,韧性、干强度低。

(3) 淤泥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韧性和干强度高,含腐植质斑点。

(4) -1粉质粘土,灰色,饱和,软塑,切面较光滑,韧性和干强度高,层里发育,夹粉土层。

(4) -2粘质粉土,灰黄色,很湿,稍密,震动易析水,层理发育,夹粘土层。

(5) 粘土,灰色,饱和,软塑,切面光滑,韧性和干强度高,上部层理发育,夹粉土薄层。

(6) 圆砾,灰色,饱和,中密,含粘土胶结,砾石岩质较坚硬,次棱角状。

3 监测依据及监测方案

本工程监测方案的依据相应的监测依据, 根据现场的复杂条件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如下的监测方法及相应的仪器。

3.1 测试方法及仪器

由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十三所生产的CX-03A型测斜仪,其构件是由测斜探头、电缆、测读面板组成。测斜管为铸模成型的塑料管,测斜管内壁有四条对称导槽,作为测斜探头定向滑动的轨道。计算机、打印机、专用分析软件用于现场的测量数据处理和资料提交;专用地下水位测试仪。将测斜探头感应方向对准侧向位移方向的导槽内,将测斜探管滑入管底。停置片刻使其稳定并测其读数。提升测斜仪,每隔0.5米测读一次,直至管口。然后将测斜探头旋转180度,放入导槽内,同上述方法再进行一次测量。数据自动采集并记录在测读面板内,获得的两次测读数据传输入计算机,由专用软件处理,计算出各测点的水平位移值并绘制成水平位移沿深度分布的曲线图。测点间距0.5m,系统误差±4mm/15m。在基坑开挖前测读数次,其稳定读数作为零读数;开挖初始阶段至底板浇筑完毕每天测读一次,底板浇筑好后至±0.00, 1~3天一次。如果侧向位移较大,则加密测试次数。(表1)

3.2 监测点布置

(1)测斜管布置:紧贴基坑外侧0.5M预埋有定向刻槽的PVC塑料的测斜管,沿基坑周边埋设,共有7根测斜管,管长约15m,编号为CX1~CX7。

(2)支撑轴力布置:轴力共6组,编号为Wz1~z6。其监测点的布置如图1所示。

4 监测成果分析

4.1 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基坑开挖前完成零点测量。观测期为2008年10月9日至2009年1月19日。观测结果绘制成侧向位移沿深度分布的曲线图 (见图2) 。从图中可见,随基坑开挖的深度逐渐增加,侧向位移逐步增大,所有土体位移方向都朝向坑内。监测点cx3、cx4、在一段时间位移值较大且超过预警值,现场施工单位十分重视并及时有效控制了土体位移量,保证了正常施工。随垫层浇筑完毕侧向变形基本稳定,底板浇筑后侧向变形完全稳定。

4.2 支撑轴力监测结果

支撑轴力观测自2008年11月5日至2008年12月26日止。支撑轴力观测结果见图3。随着基坑开挖的逐渐推进,轴力逐渐增大。

5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局部监测点出现警戒状态,通过监测单位与施工单位及时信息沟通,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了基坑开挖施工的正常开展。本次监测工作是成功的,各种测试仪器工作正常,测试结果也较真实可靠,为基础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依据。

摘要:基坑监测是基坑及基础工程施工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工程施工中保证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 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实例, 介绍了基坑测量的技术和资料处理, 以及在一些开挖深度深, 局部地区的安全等级较高的工程其基坑监测的必要性, 从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及水平位移监测等探讨了监测成果及分析, 并进行了综合分析, 得出基坑支护方案合理、安全的结论。

关键词: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基坑监测,支护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浩, 覃卫民, 汤华.关于深基坑施工期监测现状的一些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 2006.11.2:1789.

[2]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

[3]任丽芳, 穆兰, 杜玉林.深基坑工程安全监测和信息化监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 (2) :10.

[4]魏玉明, 沈辉, 王丙辉.深基坑预应力钢支撑内力影响因素分析[J].市政技术, 2005.12. (2) :181.

[5]陈清标.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监测[J].四川建材, 2007 (2) :23.

[6]裘洪明, 沈涛, 张文健, 等.200m特大基坑的支撑围护及其施工监测[J].建筑施工, 28 (5) :342~343.

[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1997.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1999.

周边环境治理总结 篇8

关键词:于桥水库;污染;饮用水安全;生态环境补偿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12

Research on Compens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in Rural Area around Yuqiao Reservoir

ZHANG Yang,DA Zhi-xiang,ZHANG Dong

(Bureau of Water Resources of Tianjin,Tianjin 300074,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ens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was introduced. Som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example, encouraging farmers to product green food and organic food, investing in livestock breeding dirt harmless treatment facilities, controlling of the exposed ground, attaching the importance to nurturing an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 were suggested to reduce the water pollution and protect drinking water safety.

Key words: Yuqiao reservoir;pollution;drinking water safety;ecological compensation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于桥水库之于天津,类似密云水库之于北京。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水库周边农田和果木等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禽畜养殖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以及周边村落的污水、水土流失等一直是污染水库的重要来源,严重威胁着于桥水库的水质。由于资金和技术等问题,目前还无法实行库区村落农业人口大规模的生态搬迁,因此,需要有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技术上的支持来减少库区受上述点、面源污染。实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正是减少库区水质污染,保护饮用水安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1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必然趋势

我国有关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效益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办法等方面,并于2001年l1月开始在我国一些省份和自然保护区开展试点工作,这些理论的研究和政策的实践探索对于我国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意义非常重大。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生态补偿原则是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即以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相结合,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局面。

为保护水源地的水质,政府对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进行了严格控制。然而,目前对于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要做出更严格的规范。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也正在研究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天津市也在积极开展和筹备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工作。

健全和实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安排。《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要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方针,处理好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决定》同时明确指出,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绿箱政策。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稳定的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明确补偿环节、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于桥水库周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2.1发展有机和绿色食品

于桥水库周边分布着128个行政村、10多万人口、6 667 hm2耕地果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是由传统的农业方式向对环境无污染的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转变。有机食品包括粮食、蔬菜和作物,其生产过程中要求不得使用任何对环境有污染和残留的农药、化肥,主要使用农家肥,其对农药、除草剂、化肥的使用要求比绿色食品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其农产品产量相对较低。如果在于桥水库周边生产有机和绿色食品,则区域农产品的产量和经济收入会有一定程度减少,这在一定时期势必会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一定影响。在目前社会对有机和绿色食品尚缺乏认识的情况下,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意义和前景,加上产量低、收入低等原因而不受欢迎。

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调动水库保护区内农民的积极性,应当对于桥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农业生产实施必要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政策给农民适当的经济补偿,鼓励和扶持他们进行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自觉性,落实好相关政策,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2.2投资新建禽畜养殖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畜禽养殖污物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我国猪禽年产粪8.3亿t,年排放污水近80亿t。按粪便排泄量计算,1头猪和1只鸡的排粪量分别相当于2个人和0.1个人的排粪量,按BOD5(5 d生化需要量)的排泄量计算,则1头猪和1只鸡的排泄量分别相当于13个人和0.68个人的排粪量。再加上牛、羊、马、兔和鹅、鸭等的排泄量,数量之巨大不可想象。这样巨大的畜禽养殖废弃污物在未经无害化处理而随意堆弃、排放,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畜禽养殖业的特点来看,由过去的分散经营逐渐转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畜禽养殖废弃污物对环境的污染日趋加剧,控制和消除畜禽养殖废弃污物对环境的污染已刻不容缓。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引进先进技术,建设污物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如目前比较成熟的沼气池、湿地生物技术处理法、污水处理设备等。

2.3控制地面裸露

在无保护、干燥、松散的土壤上,当风速大时,一般的风蚀会发展为尘暴或尘霾。风蚀破坏地表,使土地“沙化”,成为沙尘暴的重要物质来源,给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极严重的损害。于桥水库周边在冬春季节,由于降雨少,易干旱,裸露的地面在风力的作用下,易产生风力侵蚀。大面积的耕地冬春季裸露,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形成的风力侵蚀还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

控制地面裸露,防止扬尘污染和风蚀。合理利用土地,营造农田和牧场防护林;冬季造林种草,种植各种饲草、果树;推广冬春播保护技术;实行保护性耕作,也叫免耕法,它从根本上取消了铧式犁翻耕,把作物秸秆留在地里并覆盖地层表面,任其腐烂,春播时采用免耕播种机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免耕播种。而且,秸秆留在地里变成有机肥,增加了土壤肥力,这种做法不仅保水、保墒,同时也减少了冬、春季的农田扬尘污染,保护了环境。

2.4发挥生态林功能

生态林就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林分。于桥水库周边的生态林主要有水土保持林和库岸带生态保护林。研究结果表明,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和多树种的混交林分生态效益最为显著,因此在制度建设时,应该在封禁治理政策和生态林的种植养护技术上加以确定,发挥其生态作用。

为培育和保护于桥水库周边区域内林木灌草资源,提高生态林质量,发挥生态林的功能,增强人们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管护意识和责任,保护于桥水库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应由蓟县水务局和有关乡镇政府统一划定封禁区,采取建碑、书写标语、订立乡规民约、设围栏等形式设置醒目标志,明确界限,组织管护人员专门负责管护。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林的管理,从制度上和资金上给予保障。

3建 议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作为一种综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适应性的管理制度,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并越来越多地为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所重视,但其具体内容和理论方法尚存在许多争议。在制度的制定和实行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可行性研究。为了保证于桥水库周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现状、产业结构和有关政策进行研究。

(2)参与式。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是为广大农民谋利益,让农民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科学发展。任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要根据时空差异,针对具体情况,适时补充和完善。

(4)技术支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一种新的制度,科技支持不可或缺,我们可以借鉴正在逐步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补偿制度和其他成熟的补偿制度。

上一篇:公共区域卫生管理办法下一篇:帮扶贫困学生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