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5篇)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1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交外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趋对峙之际,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另起炉灶”“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决定了中国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而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中国正在以独立自主的步伐走在国际政治的舞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二、难点:

1、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2、亚非会议。

【教学过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复习并导入〗

自1840年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讲授新课〗

一、建国初外交方针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建国初的国际形势如何?

2、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我国外交的总原则,是什么?

3、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其含义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4、你认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5、建国初,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6、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6、活动探究:

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读史感悟

①新中国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出卖国家的主权;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的?

③从中可得出哪些历史认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二)讲解

1、国际背景: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内容:(1)“另起炉灶”;(2)“一边倒”;(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奉行原因:①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自主的政策;③旧中国采取耻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采纳新的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政策,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④当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亚国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⑤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就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十个国家建交。(2)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率团出访苏联,双方就各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会谈。(3)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5、一边倒的必要性: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形成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有哪些?他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4、活动探究: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第3集

读史感悟:

①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列出其内容。②“这些原则”首先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③“这些原则”在处理国际事物中有何意义?(二)讲解

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

3、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成就

(一)学生阅读第三目,思考:

1、简述日内瓦会议的情况

2、简述万隆会议的情况。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3、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外交成就?(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

4、活动探究: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读史感悟

①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 ②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一方针的?

③这个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P79学习思考)④“求同存异”中的“同”与“异”分别是指什么?(二)讲解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2)会议召开:1954年4月中、英、美、法等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外长会议。(3)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4)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5)意义:①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推动了会议的进展。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背景:50年代中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仍在继续,而这时,亚非广大地区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这些亚非国家为维护和平和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进行积极的外交活动。他们在两极对立中采取中立立场,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参与任何军事集团,在两个超级大国间推行平衡外交,以保留自己的战略主动权。同时主张刚摆脱殖民压迫的亚洲新兴国家和睦团结,以共同抗衡大国特别是西方大国的强权势力。

(2)会议召开: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3)内容: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5)意义:①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②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3、取得成就原因:

国际:(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国内:(1)卓越的外交家;(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作业】

1、《填充图册》及《课程探究》。

2、搜集资料,统计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列出简单表格。提示:可以让学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查阅相关内容,然后按建交先后顺序填充在表格里,表格应该包括国家和建交时间,查找过程中注意当时有些国家今天已经并入别的国家(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的国家已经分为几个主权国家,国家名称也有变化(如苏联、南斯拉夫)。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片段教学精彩,积极性

所谓片段 (片断) 教学, 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 一般说来, 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 让教师进行教学, 时间限定在十分钟左右。 也就是说, 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 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 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教学技能比赛中, 片段教学常常放在说课之后, 作为说课的教学实践, 以克服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片段教学与教学片段容易混淆, 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

近年来, 片段教学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本学期学校的各个教研组都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学活动, 本人也接触了一些, 因此对片段教学有所体会。 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建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个子目为例, 认为一个好的片段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教材, 合理整合资源, 注意片段教学的完整性。

片段教学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 但教学步骤必须完整, 如同平时授课那样实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现教学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 片段教学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学步骤实施过程, 应设计片段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堂探究、片段总结、课后作业等环节。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确定本片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本片段的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 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 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他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片段的难点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 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高一学生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 知识储备不足, 因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片段教学过程层层推进, 展现种种精彩。

1.视频导入, 设置悬念。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视频材料声像具备, 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情境, 仿佛历史重现, 使人身临其境, 联想翩翩。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并且,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

师:这段简短的视频反映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1949年10月1日,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 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将如何搞好外交呢? 本节课就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板书) 。

2.图说历史———展示图片, 思考历史问题。

一张历史图片, 反映一段历史。 并且, 在高中历史试卷中, 有不少图文并茂的题目。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

图片展示:战后世界形势图

师: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 请同学们看这张战后世界形势图, 说说我国面临的有利形势和不利形势分别是什么? (停顿了一会儿, 给同学们一点思考时间后) 要注意图片的特点, 有三种颜色, 红色代表社会主义阵营, 黄色代表资本主义阵营, 而绿色呢? 对, 代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这三类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如何呢?

经过教师提示, 学生不难分析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了。 这时, 如预设学生上讲台发言, 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 效果会更好。

同时, 在讲到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是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时, 可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说明。 学生将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既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又很有成就感, 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

3.对片段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片段教学组成的, 只有片段精彩了, 才会有完整的精彩教学。 片段教学的关键就是对重、难点的成功突破, 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基础。

(1) 巧妙引入材料, 突破重点。

师:在此国际国内形势下, 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出示材料: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教材中已明确指出, 学生容易答出。 但教师还应根据材料介绍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 概括来说就是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 自己也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 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 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决定对待国际事务的立场。 材料就是对独立自主内涵的概括, 因为这一概念是正确、全面理解本课的钥匙。

(2) 采用表格和课堂探究的形式突破难点。

表格展示: 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这三项基本方针, 初中已经学过, 并且已在教材中明确指出, 可让学生自学教材, 当堂反馈, 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进而引出课堂探究:如果你是一位外交官, 你会“一边倒”吗? 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请一个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教师总结。

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探究题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活跃, 做到“乐中学, 学中乐”。 正如赞科夫所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

4.创设情境, 体现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所谓教学, 就是要注重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识图能力、教材的分析归纳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等能力。

课程到此, 笔者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 将本课堂所学的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对比, 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师再次出示材料 (《周恩来传》)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惧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随即, 进一步引导学生, 联系中国近代历史, 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从而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理解。

5.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好课所不可缺少的, 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片段教学时间短, 因而小结必须做到简短、精炼, 最好用一两句话说明。

师:请同学看板书,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 学生:我们学习了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 采取的政策, 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

6.不可忽视的板书设计。

片段教学的教学内容少, 且时间短暂, 因而板书设计往往被忽视, 然而板书可以使教学更具条理性, 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 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可取代的。 但片段教学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确, 使人一目了然。 本片段教学的板书如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

(2) 外交政策的方针—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3) 外交成就

三、灵活运用课堂练习把握片段教学时间。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做、学”合一, 以“做”带动“教”和“学”, 也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习, 把学知识和用知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因而, 课堂练习可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 片段教学要注意把握时间, 教学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本次教研活动规定片段教学的时间为15分钟。 但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预想不到的情境, 时间就很难把握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笔者选择了灵活运用课堂练习的方法把握时间。 准备了一道选择题, 做好了两手准备, 如果时间允许, 题目就用得上, 如果时间不允许, 就跳过, 直接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练习 (选择题) :新中国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

A.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 不与中国建交;

B.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 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C.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

课后思考题: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否与“一边倒”和苏联结盟相矛盾?

这次教研组开展片段教学活动对笔者启发很大, 要求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从教学内容的局部入手, 寻求最佳角度切入, 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 这与平时的教学完全一致, 而且更集中、精炼、精彩和需要讲究教学艺术, 更富有挑战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趋向与思考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外交发展的线索,基本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延续。那一段外交的战略、取向和政策基本是由邓小平确立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国际形势做出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二是明确了中国外交从“一条线”向“全方位”发展,三是重新阐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经住了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格局大变动的严峻考验,取得巨大的成功。世纪之交,中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可以说,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中国外交已占据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的局面相当有利。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外交基本沿着先前的路径和方向发展,总的来看比较平稳。外交工作主要围绕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同时也包括对国际和周边热点问题的应对,如国际金融危机、朝核、反恐和南海问题等。调整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明确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同第三世界关系和多边外交四者在外交全局中的定位,提出“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口号,倡导建立和谐世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但是,这一时期,特别是近两三年,中国外交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主要是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同少数近邻的关系甚至比较紧张,中国的安全环境看起来已不如前一时期。

这种情况使得国内和国际上的疑虑都在增长,中国外交发展的取向显得比较模糊。在国内,主要是怀疑外国敌对势力正在搞新冷战,遏制中国。在国外,主要是担心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不免要走争霸的老路。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是否依然正确?中国是否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

冷战结束后,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讨论一度十分热闹。现在看来,要建立一种新秩序比人们想象的困难得多。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大体是在半拉子旧秩序下运转的,其情形自然难以令人满意,不过也有新的机遇。

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突发事件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发生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动乱、全球金融危机和恐怖主义事件等。二是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全球经济力量的分布正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出复杂化趋势。总之,世界进入了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

外部安全环境趋紧是中国成长为大国的必经阶段。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广泛而深刻的变动、中国改革进入关键阶段,这种重合将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在一个敏感时期,中国承受的外部压力会逐步增大。

我认为,我国面临的形势真正和最大的变化是,随着我国实力的大幅增长和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形势发展中最重要、最引人关注的变量。世界各国判断形势,不能不先看看中国如何,再决定本国的政策。这种变化是个大好事,但在分析国际形势时先要把自己摆进去,我们对此还很不适应。

客观地看,造成中国安全环境趋紧的因素,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发酵,如钓鱼岛和南海争端;二是周边热点地区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可能酿成危机,如朝鲜半岛发生突发事件、中国西部一些邻国出现大的动荡;三是一些亚太国家因对中国有所担忧而调整政策,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一些周边国家试图依靠大国力量平衡来寻求自身利益等。

对于上述事态,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有所准备。首先是防止其升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周边环境的这些变化并非实质性变化,只要应对得当,大多可以用和平方式化解。今天,中国拥有的综合国力已远超以往,中国与世界各大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已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中外双方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实际都处于“损招难用”,制人即是制己的境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对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更不能动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

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我的看法是,政策调整根据形势变化是经常需要的,但基本的外交战略方针不能变。

过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是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作出反应,参与塑造世界格局的能力还很有限,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来自本身内部的变化。现在可以说,中国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改变着世界。但我认为,中国改变世界的力量和方式仍主要源于自身内部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还需要学习、需要有更多的战略思考,这样才能避免挫折,较快走向成熟。

第一,培养健全的国民心态,客观、平和地看待本国和别国,摆脱历史悲情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尚存在不少短板,如现代化还没有完成、国家统一还没有最后实现、作为后来者参与大国博弈的经验还有待积累等。在成长为大国的过程中,中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国家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处理这类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冷静、妥善地加以应对。

第二,大国外交谋“势”为先,急谋小利,必损大势,不利成长。我国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如期完成国内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仍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中国的现代化是日本、亚洲“四小龙”发展的延续,在世界一些地区陷于动荡之际,维护好亚太地区和平是中国职责所在,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各国繁荣之所依。

第三,要认清地缘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历史经验决定了中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特质。从先天的地缘环境看,中国是惟一为四邻环绕的大国,三面是陆上邻国,一面是海上邻国。这种地缘条件决定了中国在传统上从不是一个喜好武功的国家,非外扩而趋于内敛,对外影响的扩大主要仰仗王朝的巩固和繁荣,维护安全则靠羁縻四方、藩属拱卫。一旦中央王朝势衰,一方告急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危机四伏的局面。

深谙历史的老一辈领导人曾总结说:“四至不定,四肢不灵”,他们因此高度重视睦邻关系。在处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时,总强调互谅互让,通过协商与谈判解决。对争议领土的处理从来置于更大的战略考虑之下,而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无一例外是通过谈判。有关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

现在还面临一个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势必会从传统的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变。但是不是要把陆上划界的思维搬到海上?传统海洋大国最重视的是自由航行权、规则制定权,依靠盟友取得海上战略支点。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海洋发展战略,亟须新的战略思维。

最后,关于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以为,韬光养晦并非一种策略,而是中国处世哲学中的智慧。中国曾是弱国,但敢于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的做法是绝不向大国示弱,但从不对小国逞强,一贯主张大小国家平等相待。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时,意在强调不为外部压力和干扰所动,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在国家实力倍增、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今天,我们究竟应如何行事?值得思考。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篇4

天门实验高中

历史组

谢艳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开国大典视屏

流程一:基础知识梳理

快速阅读,提炼要点: 1.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原则和三大政策.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四项成就.流程二: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说说你的看法?(看材料:从国际环境、美国的对华政策、苏联的对华态度、中国的考虑等方面思考)

探究问题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看视屏)

探究问题3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 ?(学生活动)

流程三:课堂小结

流程四:巩固练习

欢迎指导

刘大使

美国对我国参加亚非会议深表恐惧,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大做文章,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的谎言,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并派遣了一个77人的亚非会议工作小组,企图操纵破坏会议。

台湾国民党驻香港特务机关为了谋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人员,以60万港元的巨额赏金买通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清洁工周梓铭,令他在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上安放定时炸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遇难。总理是当时临时改道缅甸,才幸免遇难,然而针对总理的暗杀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为了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从2月开始周总理即着手会议的准备工作,主持制定了参加会议的方针和策略 :多谈亚非共性问题,少谈中国个性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攻击多做正面申述和说明,避免陷入不同制度的争论。但会议没开多久,先是伊拉克的发言人,然后是菲律宾,泰国的代表先后起来攻击中国,攻击共产主义。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大会公开发言形式急剧恶化。

浦翻译

是的,总理说主席、各位代表: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篇5

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理解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讲述法、谈话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通过学生模仿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使学生产生历史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课堂热烈氛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课堂导学】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结束后,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激烈。

2.内容

(1)“另起炉灶”

1内涵:○不承认,要另行建立的外交关系。

2意义:改变了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的外交关系 ○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内涵:先清除在华和,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为与世界各种建立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1

(3)“一边倒”

1内涵:坚定地站在一边。○

2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的斗争中,不致○

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1)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同,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知道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原则。

4.意义(1)标志着新中国。

(2)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停战后,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

(3)成果:达成《》

(4)意义

1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2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

2.万隆会议

(1)背景:,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目的:保卫,争取,发展。

(3)概况:中国提出“”方针,推动会议成功。

(4)影响

1加强了中国同各国的联系。○

2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

【问题探究】

1、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

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上一篇:辛弃疾诗歌西江月·遣兴下一篇:二下语文第六单元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