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反性探析

2022-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实践自反性, 是实践自身所固有的, 但并不像理论上的实践, 其自反性是在理论层面上, 人为地实现的。正如黑格尔的实践, 被他主观地规定为本身就含有肯定和否定两个反面。然而马克思的实践自反性并不是人为地, 而是其自身的属性, 实践自身就具有运动的规律, 人不能强加给它任何东西, 马克思发现并阐述了这一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将这一思想更通俗地表述为:“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首先, 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是对理性的自反, 抽象活动又是感性活动的自反。费尔巴哈突破以往哲学的限制, 力争从感性上理解人的本质, 这虽然已是很大进步, 但仍然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批判中, 敏锐地看到, 人不仅是作为感性对象的存在者, 而且也是时刻进行着感性活动的存在者。马克思指出, 仅仅把人理解为感性存在物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只要停留在“感性对象”而未深入到“感性活动”, 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感性的存在物。那么, “感性活动”又如何理解呢?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活动”基本上指的是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 这是社会历史的具体过程和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离开了这一点, 将无从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其次, 马克思的“社会生活”、“现实的人”都包含着“自反性”的维度。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指一切人类一切活动的总体, 人和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即广义的生活实践。正是这种广义的“感性活动”, 造就了能动而又受动的“现实的人”。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强调了他的理论出发点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人”, 活动中的人无疑是具有能动性的, 并在其活动中创造着这个世界, 在这里, 马克思显然是吸收了在唯心主义那里被“抽象”地发展了的“能动”的方面。但是马克思又强调, 作为其理论出发点的人, 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而是处在现实的, 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再次, 在马克思看来, 物质生产活动是构成现实的人及其生活本质的据有优先性的实践活动样态, 这是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理论实践论的颠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 直接用“实践”一词来称谓生产活动, 并认为这种人类改造对象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全面的、美的, 因而是构成人类本质的活动, 马克思无疑来了个大翻转:亚里士多德所排斥和贬低的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实践的基本内容, 亚里士多德极力推崇的实践活动及人际行为或伦理道德行为在马克思哲学中相对于生产活动却只具附属的意义;被亚里士多德赞誉为以“永恒的东西”为对象的、目的在自身之内的理论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 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样态, 或者说, 它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最后, 实践的自反性源于实践的有限性。第一, 历史是有限的。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的统一, 即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他还认为历史的时间维度是从未来到过去, “历史”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这些观点都体现着马克思的历史本事就具有一种有限性, 历史的这种有限性, 又说明, 具有历史性的实践必然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第二, 实践主体的有限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一方米昂是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 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由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的是一种自觉而有限的主体。第三, 实践自身的有限性。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都“内在地”具有多个方面、多种属性, 但具体的实践活动却不能同时满足主体的诸多要求, 也不能对对象的诸多特性同时加以利用, 而只能是利用对象的某一种属性来满足主体的某一种要求。

自反性并不是对马克思实践的一种补充, 而只不过将其原本就内涵在马克思实践思想中的实践自反性, 做了一定的强调。所以实践自反性的提出, 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人的实践能力虽然深不可测, 但人的能动性却不能任意妄为, 实践是不能随意驾驭的, 我们只能正确认识实践的自反性, 并且利用实践自身的运动规律, 才能人处理好人、自然、社会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实践, 才能通过实践不断地改变世界, 改变人自身, 使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 使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摘要:实践自反性就是在实践的运动过程中, 实践运动的主体不能随意的驾驭实践, 在人自以为是的实践过程中, 其自身可能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 向自己的反面所发展。自反性并不是对马克思实践的一种补充, 其原本就内涵在马克思实践思想中, 它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属性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

参考文献

[1] De Certeau, Michel,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Paris:UGE, 1988

[2] 贝克.自反性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第四十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浅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下一篇:基于Teklastructure的工业炉模块化制造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