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参考书目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参考书目(通用8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参考书目 篇1

2007-11-19 10:33:48|分类: 教学 阅读93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

6、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10、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1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参考书目 篇2

一、两部教材具体内容的递进性和重复性比较分析及处理建议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2)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在高中的《生活与哲学》中专门以“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框题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一框题分为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和“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问题, 高中教材阐述和大学教材阐述差不多, 而且难度也不大, 所以可以考虑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学。而要重点介绍和详细论证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所以, 中学所学的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充分理解大学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下的分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关于其他方面的分观点中学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及, 并没有详细说明。所以大学思政课教师, 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在这一点上多加分析, 加强理论传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与之相关知识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

第二单元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单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 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 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本单元主要设置了三课。前两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关系, 第三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的主题相同: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只是本单元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这一主题, 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本单元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经过比较发现, 除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外, 其他内容在高中《生活与哲学》中都有详细阐述。所以大学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抓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重点说细说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的学习, 为科学世界观的树立打下理论基础。高中已经详细学习过这部分知识, 为了避免重复学习带来的学习厌倦, 建议大学教师不要局限于具体知识点的说明上, 而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章的论证思路和知识间的逻辑结构,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 认识的本质。

(3)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7)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高中知识是在《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学习的。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通过比照发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知识点, 高中《生活与哲学》没有提及。而且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要求辩证思维能力较强, 尤其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对待真理的态度, 直接关系着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所以, 大学政治教师在本章其他知识点略讲的同时, 建议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而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几节课内完成, 更不可能在学习“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这节课上一下子铸就。我们的思政课在学习“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时, 就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忌讳纯理论讲述, 建议选取学生身边的、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使学生处于价值取舍的两难境地的真实场景,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从而发现问题, 做到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与《生活与哲学》的内容相关联的部分就在于绪论和前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章到第七章内容, 与高中课程也有交叉, 但散落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内容中, 我将在其他文章中作论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6)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及其意义。

(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比较分析与处理建议:

与这部分知识相衔接的高中知识在《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本单元设置了两课内容:第一课介绍社会历史观, 第二课专讲人生价值的实现。

经过比较发现, 其中, 第一课学习的理论与大学教材直接一致。而第二课内容大学教材是渗透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中的, 所以就没有再单独设置一章。这种思路也符合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在这部分知识方面, 论证思想非常一致, 重点难点也相差无几, 只是在个别问题上与高中教材有详略差异。

第一, 关于社会发展状态问题。《生活与哲学》是直接点明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介绍的“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观点。作为老师, 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 尤其是介绍社会形态的内涵时, 一定要说细说透。只有概念清晰, 才能有效理解和分析相应问题。

另外, 虽然这里提到的观点在中学教材里没有明确提出过, 但观点论证所用的史实和道理, 高中生却早已掌握。所以, 突破这一重点, 建议教师在讲清概念, 观看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反映的哲学观点。

第二,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对高中毕业生来说, 科技的重要作用非常熟悉, 但不是《生活与哲学》中强调的, 而是在学习其他课程中获得的。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 “科技的作用”这一命题是一个经济命题, 而不是一个哲学命题。所以, 大学教师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上要加强学生的哲学意识。

第三,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生活与哲学》是在“实现人生价值”这一问题下提到了个人, 但也只是强调:个人离不开社会, 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价值。所以, 如何正确看待个人的作用, 不仅仅要向学生讲明白这个道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信服,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对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建议

(1) 树立资源观, 把教材当做资源之一。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但作为大学政治教师,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要求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大学政治教师应把教材当做资源之一, 而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 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收集编辑更多的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将书本内容与生活事件结合起来, 在指导生活中落实教材知识点, 在教学知识点时指导生活,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

(2) 树立学生观, 把学生当做教学中心。

教学, 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起主导作用。但是, 教学的效果却不是看教师状况如何, 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依据。所以, 大学教师要树立学生观, 时刻把学生的状况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依据。

(3) 树立实践观, 注重身体力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参考书目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生发展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仅从以下几点哲学原理谈谈对人生发展的启示。

一、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②,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不同存在形态。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只有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自觉能动性的反映。“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性和能力”③。人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出许许多多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从而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目的的变化。但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启示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从客观实际出发,即包括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又包括从社会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就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体能、学识、智商、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因素。在工作和学习中如果缺乏了兴趣和爱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相反,有了兴趣和爱好则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质和潜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仅有兴趣爱好,没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者自然禀赋,再好愿望和设想下的人生选择也是不适合自己的。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是指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考虑社会实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人生发展也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等,例如,如果没有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杨利伟的“飞天梦想”也很难实现。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启示我们,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为了承担历史的使命和责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鲁迅“弃医从文”,他用“呐喊”唤醒精神麻木的国民;钱伟长“弃文从理”,目的是为振兴中国的军力而学;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初只是一位小学教员,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走向了研究军事和指挥战争的道路,最终成为闻名中外的军事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思想家,成为深受中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伟大领袖。为此,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选择好一条更能适合自身成长和造福于他人及社会的成功之路。

二、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造积极的人生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④,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就必然得出世界是运动的结论。恩格斯指出:“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相互作用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和性质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东西的出现和旧东西的灭亡,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设积极的人生。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个人的人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顺境和逆境,也有成功和失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成功和失败。顺境为人生提供发展的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成功又使人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和自尊;逆境和失败会给人生发展带来挫败和困惑。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逆境和失败也可能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促使人创造条件使逆境和失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在顺境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于人生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忌安逸懈怠和骄奢放纵;在成功时忌沾沾自喜和忘乎所以。在逆境和失败时,我们用顽强的意志、执著的精神、必胜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避免心灰意冷,自惭形秽,从而战胜逆境和失败,创造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

三、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积极解决人生中的有关矛盾,促进人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既内部矛盾,是指“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⑥;外因既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⑦。“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生也如此,例如:成功与失败并存、优点与缺点同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正视和善于解决人生中不同的矛盾。由于人生发展中的矛盾既表现为内部矛盾,又表现为外部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生的发展既受制于内因,又受制于外因。所以我们既要立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又要不断地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或改变创造外部条件,使不同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和处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扬自身的优点和优势,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把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作為人生发展的生长点,用自身的闪光点照亮自己人生前进的路。

四、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认识者)对客体(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⑨。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⑩。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通过各种感官活动,获得认识所需的“第一手材料”;间接经验,同样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还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識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是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人生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获得并且表现出来。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知是行的要求,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行就会变得盲目。同时,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必须开展实践活动。如果只是重视知识的积累,没有自己的亲自实践,人的各种能力就不能从一种潜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在中国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初期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提高和发展的。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人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自身能力的高低,如果我们没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生的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个人及其活动对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体及其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及其意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真正的成功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个人超强的“武艺”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锤炼,反过来,如果空有一身“武艺”却不为现实生活的实践服务,这“武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从而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增长知识,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发现自身的不足。只有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才能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的劳动成果,也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3.

②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③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④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⑤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7

⑥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⑦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⑧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⑨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60.

⑩罗华江.哲学与人生[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8:70-71.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篇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求我们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参考书目 篇5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DE)A、原始森林的破坏与生物物种的减少;B、工业污水的排放与水质严重污染;C、彗星的出现与海啸的发生;D、过度放牧与草原荒漠化;E、毁林开荒与严重水土流失

2、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BDE)A、量体裁衣;B、对症下药;C、声东击西;D、因地制宜;E、因材施教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CE)2007

A、激变论;B、庸俗进化论;C、机械决定论;D、庸俗唯物论;E、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4、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BCDE)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D、是不可分割的;E、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DE)2006

A、2005年11月松花江污染造成哈尔滨市供水危机;B、植被的破坏造成沙尘暴频发;C、彗星的出现造成地球上爆发战争;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E、对森林的大量砍伐使生物物种减少

6、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ABCD)A、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B、生物界的生存竞争;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D、两岸同胞与“台独”势力的对立;E、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

7、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BCD)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8、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ABCD)2006,2005

A、积羽沉舟,集腋成裘;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ABCD)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10、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ABD)2005,A、因材施教,因人而异;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C、注意分寸,掌握火候;D、因地制宜,因时制宜;E、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11、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须战胜旧事物的有(BD)2005

A、黄河之水开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BD)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分泌物

1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BC)2005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AC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C、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的关系;D、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体裁的关系;E、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关系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BCDE)2004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D、存在就被感知;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ACDE)2004,2007

A、庸俗进化论;B、庸俗唯物主义;C、激变论;D、政治上的改良主义;E、政治上的冒险主主义

17、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面是利,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面是弊,给我国带来了风险,提出了挑战。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必须兴利除弊,抓住机遇,化解风险。从哲学上看,这说明了(ABC)2003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B、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E、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8、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ABCDE)2003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长短相形,高下相倾;C、利害相生,祸福相因;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机关算尽,反害自身

19、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AD)2004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2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E)2007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对象;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1、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主要表现在(BCDE)2007

A、实践不断满足人们各种物质生活的需要;B、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E、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2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BDE)2006,2003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E、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23、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BDE)2006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理论联系实际;E、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的有(ABCD)2004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E、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25、1958年,我们以麻雀吃粮食为由,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大量捕杀。实际上,麻雀虽然吃粮食,但主要吃害虫。所以,后来我们把麻雀从“四害”中解放出来。现在我们又把麻雀列为保护动物。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了(ABCDE)2003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D、对事物的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E、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ABCE)2003

A、在一不定期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27、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DE)2007

A、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生产方式是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E、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2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BE)2007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C、人们在政治上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D、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2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DE)2007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生产方式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0、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表现为(BCD)2007,2005,2004

A、它决定生产的发展程度;B、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C、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E、它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1、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有(ABCD)2007,2006,2004,2003

A、渔猎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E、现代社会

3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我国当前的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的有(ABCDE)2007

A、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C、我国改革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D、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E、我国的改革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33、人的本质是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BCDE)2006

A、人的本质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D、人的本质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E、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不是超阶级的3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BD)2006,2003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风俗习惯;D、生产方式;E、国家政权

35、马克思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五种社会形态系列的有(ACDE)2005,A、奴隶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

36、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CDE)2005

A、投机商人通过贱买贵卖的聚敛钱财;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37、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社会形态的有(CDE)2005

A、传统的农业社会;B、近代的工业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D、物的依赖性社会;E、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38、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ABCE)2005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E、文艺、道德、宗教

39、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AC)2004

A、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生产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D、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活动;E、生产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0、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下列属于社会心里的有(ABC)2004

A、人的情感、情绪;B、人们的愿望、要求;C、人们的风俗、习惯;D、人们的道德观点;E、人们的艺术观点

4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ABC)2004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C、无产阶级推翻反资产阶级的革命;

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4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因在于(ABC)2003

A、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3、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ABD)2007

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B、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C、表明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有不同的影响;D、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E、为测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提供了计算指标

44、商品是(AE)2006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45、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本可区分为(AC)2006,2004,2003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通资本;E、流动资本

46、体现在生产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2006,2007

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

47、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BDE)2005

A、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B、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D、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性质不同,而抽象劳动的量上有差别但质相同;E、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者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BCE)2005,2003

A、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D、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E、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49、商品的价值量是(BDE)2004

A、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B、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正比;D、与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E、把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来计量的50、下列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货币是(BCDE)A、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B、支付的租金;C、发放的工资;D、偿还的债款;E、缴纳的税款

51、货币转化为资本即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CDE)2004

A、在流通中能低价购买生产资料;B、在流通中能高价出售商品;C、在流通中能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D、在生产领域中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中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E、通过流通领域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52、相对剩余价值是(BCDE)2003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的结果;B、在工人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所有企业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的结果;E、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缩短的结果

5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CE)2003

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B、自觉地调整各阶级阶层的收入;C、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自觉地促进社会生产关系变革;E、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54、根据不同的资本分类标准,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DE)2007

A、生产资本;B、流通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可变资本

55、级差地租的形式条件是(AB)A、土地肥沃的程度的差别;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土地的租种面积的大小;D、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E、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6、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CE)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

57、资本主义银行利润(ACDE)2006A、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B、由贷款利息总和构成;C、由存贷款利息差额构成;D、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E、由银行雇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

58、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BCD)A、土地价格;B、级差地租;C、绝对地租;D、平均利润;E、工人工资

59、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包括(CDE)2006,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货币资本;D、生产资本;E、商品资本

60、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CDE)2005

A、是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B、是银行利润与银行借入资本的比率;C、是银行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D、是通过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间转移实现的;E、一般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61、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AC)2005

A、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替换;B、社会决产品中所含的剩余价值全部实现;C、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D、两大部类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得到满足;E、两大部类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得到满足

62、商业资本是(ABCDE)2005 A、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B、商品资本独立化的形式;C、采取G-W-G’运动形式的资本;D、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资本;E、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资本

63、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成本包括(DB)A、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B、所费不变资本的价值;C、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D、补偿可变资本价值;E、全部预付资本价值

64、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表现是(ACD)2004

A、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专门由商人来担任;B、商品资本最终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由产业资本家兼任;C、商人必须有自已的独立的投资;D、形成独立的资本循环G-W-G’;E、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活动日益增多

65、农业资本家在优等地进行投资和追加投资获得的超额利润是(AB)2004

A、级差地租I;B、级差地租II;C、绝对地租;D、垄断地租;E、投资利息

66、固定资本是(ABC)A、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B、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其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C、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全部周转的资本;D、在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资本;E、以原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67、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BCE)A、商品内在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B、商品销售价格最低界限;C、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D、商品生产中的实际生产费用;E、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成本

68、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ABCD)2003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的所占的比重;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E、预付资本的数量

69、借贷资本主要来源于闲置的货币资本,包括(CDE)2003

A、正在周转中的商业资本;B、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职能的生产资本;C、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的折旧费;D、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E、暂时闲置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70、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有(ABCDE)2003

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银行利润;D、利息;E、地租

71、货币资本是(ABE)2003

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形式;C、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D、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E、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

72、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可以说明(ABDE)2004

A、等量资本投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利润率不同;B、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通过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形成;C、同一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只能得到平均利润;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积累会产生相对过剩的人口;E、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

73、垄断阶段的竞争同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ABCDE)2007

A、竞争的目的不同;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C、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D、竞争的后果不同;E、竞争的范围不同

7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BC)2007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B、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D、设立国际垄断同盟;E、设立国际经济组织

7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贸易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是(ABCDE)2007

A、新兴产业的大量涌现所导致的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B、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的要求;C、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更便捷、更灵活贸易方式的出现;E、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

76、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大体可分为(AB)2004

A、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B、间接调节和控制;C、国家直接投资;D、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E、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77、资本输出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ABCD)20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参考书目 篇6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5.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7.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8.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10.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绝对精神”的体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火是万物的始基

C.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4.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产生的途径包括()

A.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B.国家财政拨款新建的企业

C.国家向私人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D.国有企业购买私营企业的一部分股份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D.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7.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8.下列选项中说明量变是质变前提的有()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9.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构成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都是直接同一的

4.二元论是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第三条哲学路线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3.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3.A4.A5.B6.B7.B8.B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BD3.ABC4.BD5.ACD6.ACD7.ABD 8.ABC9.AC10.ACD

三、辨析题

1.错误。只有作为对象性的事物即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错误。这是诡辩论,它的要害是把运动绝对化,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3.错误。)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且这个“质”是指根本性质或全部的质,失去质事物就要转化为它物。而量不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因为在“度”的范围内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4分)

4.错误。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是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二元论是折衷主义路线,它虽承认有两个本原,一是物质,一是精神,但物质的本原是消极被动的,而精神的本原是积极能动的,所以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四.问答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二者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二者互相渗透。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3.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4.(1)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相比,主要有下列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保持社会稳定,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五、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部分的参考书目 篇7

关键词:普通化学教学,哲学原理,实践,真理

普通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较早接触的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化学教师,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将普通化学经典的理论传授给学生, 更应该向学生授之以“渔”, 即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同时又是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化学所研究的现象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化学同时又是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分支出来, 具有浓厚的哲学气息”。哲学和化学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 几乎每一个哲学原理都能在化学中找到例证。从化学的定义、分类、化学概念和学说的演变、到化学方法论研究、化学科学的发展, 都闪现着辩证的思维方法。虽然在普通化学教材中并未出现哲学术语, 但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中却渗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普通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素养, 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有助于其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从而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哲学思想, 开拓创新。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切科学的认知过程都是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形式进行的,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 当然符合这一规律。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是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基础, 是人类经验的总结, 无法从理论上来证明和推导。这两个定律的正确性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在宏观世界, 目前尚未发现与之相矛盾的经验, 这也就证明了定律的正确性。

在研究化学反应的自发性时, 人们发现许多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 有人曾因此提出以化学过程中的焓变作为标准来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 认为朝着放热方向进行的过程都是自发的。事实上, 虽然对多数反应的确如此, 但也有不少相反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的融化, 食盐的溶解, 都是吸热过程, 但却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 单纯从能量的角度出发把焓变作为判断反应自发性的普遍标准是不完善的, 它虽然包含了相对真理的成分, 但它是不完全的。后来, 经过不断地实践, 人们终于找到了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正确依据:吉布斯自由能。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同样也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在对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中, 发现了原子内部的复杂性, 同时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这一传统观念被彻底否定。在新的认识上, 科学家又设计出新的实验, 证明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提出了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行星式原子模型。由于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以上原子模型, 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了量子学说, 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量子化学, 建立了现在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这本身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克塞尔、刘易斯、朗缪尔等人也并不是直接依靠物理学理论创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而是主要靠对化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 将从实践中得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 成功的解释了一些分子结构。

通过以上实例, 我们可以看出, 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正是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在于不断地排除谬误、获得真理, 并通过实践使真理得到检验。

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 与此相类似, 化学中的原理和定律也都是有其适用的条件。如热力学中的四个基本公式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即内部平衡的、只做体积功的封闭系统, 而不能用于做非体积功的系统, 也不能用于敞开系统。如在讲授水的相图时, 需要向学生强调, 气液平衡线上任意一点对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系统处于气液两相平衡状态。如果相应的升高温度或者降低压力, 平衡就会被打破, 系统会向气化方向移动;反之则会发生液化。但这一规律是有适用范围的, 如果超过了临界点, 无论怎样增大压力, 水蒸气都不会液化, 也就是说, 气液平衡线是不能无限延伸的, 在临界点以下的规律在超过临界点之后就不适用了。克劳修斯认为, 宇宙中一切运动形式都必然会转变成热, 熵将不断增加, 因而整个宇宙的熵值必然将趋向达到最大值, 最后宇宙内将不存在温度差异, 一切过程都将停止, 从而得出所谓的“宇宙热死论”, 即热寂说。这是将漫无边际的宇宙, 看作热力学上的隔离体系;将有限的空间及时间内总结的规律无限外推至宇宙, 因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这类事例说明, 任何真理都是有其适用条件的, 如果忽略或无视这些条件, 真理将会变成谬误。通过这些实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因而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想要把握问题的实质进而解决问题, 从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找到并解决其中的主要矛盾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普通化学中“可逆过程”这一模型, 则突出反映了系统的热力学状态变化, 完全忽略了在实际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摩擦作用, 忽略了实际过程发生时必然存在的系统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强度性质的差异 (如在可逆膨胀过程中系统与环境间的压力差) , 忽略了过程的速度等性质。“理想气体”的模型就是忽略了分子的体积以及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忽略了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器壁之间的碰撞带来的能量损失, 突出体现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类似的, 在研究溶液时, 忽略了不同溶液混合后体积的微小变化和混合时热效应导致的温度变化, 突出体现浓度变化对溶液性质的影响;在研究晶体时, 忽略了晶体中粒子的运动, 只考虑晶体的结构特征对其性质的影响;在研究酸碱溶液的酸碱度时, 往往会忽略水或其他弱电解质的离解, 等等。事实上, 这些理想模型所描述的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这些理想模型能够很好地排除各种复杂的次要矛盾的影响, 突出体现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抓住这些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矛盾, 更有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在理想模型下, 可以更容易研究蕴含其中的普遍规律, 然后根据理想模型找出与实际的偏差, 针对偏差进行适当的修正, 经过这一过程, 实际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就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

四、化学与物质的运动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永恒运动的, 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著名的Brown运动实验充分说明了物质的运动属性。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物质运动的例子, 例如固体的升华、液体的蒸发、打开乙醇试剂瓶就会闻到气味, 这些现象都是分子运动导致的;即使固体物质中的粒子也并不是静止的, 而是在其平衡位置上不断地振动。因此, 运动是绝对的。同时, 物质又表现为静止的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化学平衡状态”, 从宏观来看, 处于平衡状态时反应看起来似乎停止了, 但从微观角度来看, 可逆反应仍然在不断地进行, 只不过正逆反应的速率相同。因此, 化学平衡是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一旦维持平衡的条件被改变, 已形成的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因此, 化学平衡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能量和质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这也是进行一切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中涉及的守恒主要有粒子守恒、电荷守恒和能量守恒等。

五、化学与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中两种最基本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质与量的转变过程。

在化学中, 物质浓度的变化, 相对分子量、原子数目、化合价、键能、压强、温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反应进行过程中反应程度的改变以及物质排列次序、排列方式空间取向、晶体类型等的变化等都属量变的范畴。而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同分异构体间的相互转化、分子组成和反应性能的改变等则属于质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质量互变规律在化学中非常普遍。所以, 恩格斯认为, 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原子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变小, 得失电子能力改变, 从而引起元素的金属性、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呈现递变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 由金属变为非金属。当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增到8个时, 元素的性质发生质变, 同时引起电子层数增加的质变, 为新的量变提供了条件, 开始新一周期元素结构与性质的递变。同一主族元素原子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 这种量的变化也引起一系列性质的变化。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完美的展示了科学哲学通用原理, 具有重大的科学方法论意义。

有些物质还常因浓度的量变而引起性质的质变, 如稀硫酸具有酸的一切通性, 但当硫酸的浓度增加时, 引起了性质的变化。浓硫酸具有稀硫酸所不具有的很强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有时外部条件的量变也会引起物质的质变, 如相变过程其实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温度升高时, 物质的平动能会随之不断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 物质就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若温度再继续升高, 就可能由液态变成气态。在发生相变之前, 温度的逐渐升高, 平动能的不断增大, 都是进行着量的积累, 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这也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形式。

六、结语

普通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将哲学观点贯穿于普通化学教学始终, 把蕴含于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之中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 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化学, 探讨化学理论的哲学价值、化学研究中的思维与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 从广泛的联系上去深入理解化学变化中的一般规律, 使同学们认识到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训练科学思维, 而且可以用哲学的科学方法去理解化学现象, 正确把握其规律。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每位普通化学课程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革, 武育香, 郑庆林.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2.

[2]魏光, 林银钟, 陈鸿博.论现代化学定义及其原则宗旨[J].化学通报, 1997, (7) .

[3]唐敖庆, 卢嘉锡, 徐光宪.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77.

[4]段莉梅.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中的辩证法[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4 (2) .

[5]倪静安, 张墨英.辨证的唯物的化学科学——化学科学及其发展中的哲学思想 (上) [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篇8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ByBNU灬没没

(做斜线处理仅作复习参考,可选择不答,仅仅是个人建议)

所有页码都是按新教材写的,内容也是新教材中的,可能与旧教材有差异,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2-16)

答:(那堆首先其次什么的应该可以不答)

①(最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③(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④(基本方法)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 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哲学的基本问题。(P25)

答: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P26-28)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4.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P37-41)

BNU灬没没制作蛋蛋网发行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注:此题书中没有完整地或者说没有比较明显地给出答案(没记笔记的后果),所以我百度了下,在百度百科中出了结果,推荐大家记忆百度中给出的答案。

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2941.htm

答:

书中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㈠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㈡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机器互相关系

㈢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机器相互转化

㈣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百度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6-58)

答:

1)认识和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有: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 真理的属性。(P64-65)

答: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都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

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价值及其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7. 价值及其特性。(P70-72)

答: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每个环节都是客观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

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

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

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8.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8-29)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P86-87)

注:此题,书中写的比较散,所以我引用了高中内容概括下(绝对不是我背的),同时还给出书中的内容。推荐高中内容和练习答案......刚找到一份练习题......里面有这题......答案附上......答:

书中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

观反映。

4)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

赖性。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偶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高中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练习答案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第三、在阶级社会中,上届建筑的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0.社会基本矛盾。(P89-96)

答: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偶能动的反作用

(就内容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心反作用于生产力。

就过程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基本相对稳定。)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 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1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

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意义。(曾经的作业,归纳性太强了,本人水平有限,不敢误人子弟)

(本人水平有限,希望有错误大家能指出,一起分享,祝大家考试一帆风顺)

上一篇:两委班子三年承诺书下一篇:2023中秋节系列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