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读后感(精选10篇)
帝王是封建统治中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帝王的路途确是崎岖艰险,因而,稍有差迟,却要走向死于非命的末路。
在中国的历史中,帝王无疑意味着尊贵,威严,高高在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提及此词的第一印象往往也是在《故宫的记忆》雄浑震撼的配乐中,百官跪拜,黄袍加身的九五之尊登坐龙椅,俯视满朝文武。他们坐在权力的巅峰之上,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在世人的眼里,充当着“神”,充当着“天之子”。他们可以尽情地放纵自己,穷极人生的享乐。整个天下都是他们的,天下人都是他们的奴仆。正因为如此,为了争夺帝位,一代代的人们演绎了无数血淋淋的让人心酸之作,帝王也就成了一个风险最高的职业。中华上下5000年,成帝者不下300,却有近100位未得好死。比如被杀死、或被逼自杀的帝王就有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婴,后梁的三个皇帝朱全忠、朱友硅、朱友贞等等;被毒死的有西汉的平帝刘衍(被王莽毒死);东汉质帝刘缵(被梁冀毒死);西晋的惠帝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等等;直接因纵欲过度而死的有: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和她的妹妹赵合德,荒淫过度而死);北齐的高洋(因酒色过度,不能进食而亡)。间接因纵欲而死的就无法统计了。因服丹药中毒而死的有东晋哀帝司马丕;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或说被宦官杀死),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明世宗朱厚熄等。死得不明不白的有明惠帝朱允坟、明代宗朱祁钰、明光宗朱常洛、清雍正等。
这些帝王的人生悲剧其实预示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最终消亡,这本书通过对部分帝王离奇死亡的关注,揭密他们被权力异化的人生悲剧过程。当我在茶余饭后品味藏在神秘宫帷后面的另类生活之时,历史的种种令我不得不思考这些帝王命运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轮回。把天下攫为几有是古来所谓“有志者”或“野心家”的最大愿望。纵观古今,皇位宝座下处处是阴谋的寒光,心术的剑影。真能终有一天稳坐皇帝龙椅之上、称孤道寡者,往往也如坐针毡。日子过得惊心动魄,有的帝王就是因惊吓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人登峰造极之后,对于跌下去是有多么恐惧,更何况是赌上了一生的荣誉与性命。
历史上父子之间为争夺帝位骨肉相残的事例很多,尤其是儿子操刀,父亲毙命,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这已经成了历史的怪圈。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一是父亲在位时间太久,老而不死,儿子等不及了,干脆来个快刀斩乱麻,早点把老子送上不归路。二是自己并非父皇选定的接班人,于是阴谋篡位,一旦成功,不但父皇脑袋搬家,往往株连其他亲人。也就是说,顺者昌,逆者亡,不管你是谁,碍事者杀无赦。三是父皇昏庸,胡作非为,欺儿霸媳,儿子冲天一怒,做了杀父逆子。其实是为国除害。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做儿子的盯着父亲的龙椅。由此可见,皇帝这个职位的风险何其高也,不用说外人了,就连自己的儿子都成了潜在的杀手。父死子登基,骨肉相残,人对于欲望的追求将人性泯灭了,我们都有欲望,然而,希望我们都时刻拥有任性。
后妃制为帝王提供了任意而为的方便,而对众多女人来说,一入后宫自己无形中就被引入了竞争机制——争皇帝的宠幸。她们各有各的资本,也各有各的办法。争到皇帝的宠幸就拥有了一切,否则,只能 “红颜暗老白发新”,“一生遂向空房宿”,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后宫中的女人为登上女人生存的峰巅,有的以德行开路,有的用色相架桥,也有的以生育子嗣做最后一搏。不管是走哪条道,策略和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目的达到,坐上后位,参政、干政的招数和结果也是形形色色:辅佐皇帝、安邦定国者有之;飞扬跋扈、祸国殃民的也不在少数。有的帝王就命丧在这些身边的女人之手。我看过一本书上说“让红颜成为祸水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身为女生,我并不完全认同,可是事实总是存在太多前提需要叙述阐明,所以,我们只为牺牲者叹息,并告诉自己其中的厉害种种。
在古代皇宫中,宦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有特殊的身躯、特殊的形象,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代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而不男不女的宦官则可以尽情穿梭于后宫佳丽之间,既为畸形之人,就可以行畸形之事。抛弃常人的尊严,以俳优自居,以主上戏弄为荣。在接通了自己与帝王和后妃的联系之后,在宫廷的明处或暗处,宦官都争到了位置和发言权,就放开胆子尽情上窜下跳、大行其道。本来是可怜可悲的一群,然而在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却发挥着穿针引线、左右疏通,甚至连正常人想也不敢想的政治中枢作用,有的宦官甚至权大欺主,大刀向帝王头上砍去。宦臣本身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矛盾的角色,可能他们是为前途甘愿入宫,可能他们是为生计被迫入宫,若为后者,则必是生活不及,皇帝治理不周,其心理也必定深积怨恨,加之与人接触甚密,机会较大臣皇子而言也更多,各种因素致使宦官弑君得逞。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就明令禁止宦官读书,干政,违者斩,然其死后却没有了这项规章。从各方面看,小人身边站,不得不提防。
“自古帝王多淫棍”,古代帝王拥有数之不尽的后妃与宫女,无非为了发泄淫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从六国掠来的上万名宫人、女乐据为己有,大修宫室以蓄女作乐。汉代宫闱生活的淫乱也不逊色,皇帝们均在宫中蓄有大批美女供其淫乐,少则几千人,多则过万。魏晋时期,道家宣扬的房中术,为统治者的荒淫与纵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了清王朝,荒淫早已成为一种名正言顺的“制度”,清代独创“翻牌制度”。翻到哪个妃嫔的名下,才有可能去承受皇帝的恩泽。正因为帝王们如此荒淫,所以他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多帝王因纵欲而早早地奔赴黄泉。此一末路实在荒唐可笑,可是史实如此,不得不花时间反省思考,“务实”才是真正长久之道。
皇帝的权力附着于皇帝身上时,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皇帝;如果皇权游离于一旁、或权力之柄操之于他人之手,双方发生你死我活的冲突,结果不是弄权者被杀就是皇帝成为牺牲品。外戚较之大臣更容易干政,而权臣是皇帝在朝中真正的政敌。权臣的权力大到能够废立皇帝的时候,皇帝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权臣之所以能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凭借的是智谋和勇气,这种本领远胜于昏狂无知的少年皇帝。而且历史有时还给图谋做皇帝的权臣提供道义上的机会,即某些在位的狂躁肆虐的皇帝实在该杀,其被杀乃是自取其祸。
————车辆一班陈碧川
早在很久之前,就听闻马克思的许多名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对于这句话熟悉不过的我们来说,了解一个伟人的生平,是学习他思想精髓是再好不过了。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
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白岩松在他的书上写着“新世纪的到来,把过去所有苦痛的记忆都悄悄地合上了,站在地平线上的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把视线投向远方。”过去在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乃至殖民主义的车轮碾压下艰辛活着的人,这一切的记忆绝不是可以忘记的过去。不好好回头,是不能走好前路的。国家有经历震荡,有一段时间也没有人看得清前方,我们的祖辈们曾在社会的大船上随之起起伏伏。历史总是被抓住智慧的微光的伟人。社会的守望者推动的。如今拥抱灿烂阳光的我们,在幸福地生活着的我们,更应该感恩马克思为这个伟大的国家做出的贡献,更应该以热血激情去筑就更好的明天。南方日报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力量,去以星星之火,燎
烧梦想的原野。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出人的本质理论,并历史性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见马克思是一个敢于突破的思想家,他关注的不仅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问题,更是每一个个人的个人幸福。
马克思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具有重大的意义,正如他所论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人民群众又是由每一个个人组成的,因此,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显得很重要,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机械,不是单纯的实现某种目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认为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因此联系当前实际国情,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既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必须不断的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人实现了全面发展,自然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每个人都想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拥有成功的机会。”也正是重视每个个体作用的体现,当代中国,必须紧紧把我马克思理论的精髓,不断的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认识社会发展的目的所在,也是经济财富创造的意义所在,因此
不管什么形式的社会活动,归根结底,最终都是要落实到每一个社会具体的个人身上,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成为我们研究一切事物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辟论述,并不等于我们在强调“个人主义”这二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人虽然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但是每个人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区分。
第四章《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与我国民生之改善》观后感
马克思对民生问题有大量精辟论述,在其名著《资本论》中提到“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状况。无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斗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并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这一论述是非常深刻的,因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人民大众关心的始终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把握住了民生问题,就把握住了群众工作的根本。
当前我国经济工作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总体来说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民生问题趋待解决。如;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农村和偏远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令人堪忧,大学生就业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理论指导,并且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关键要点,马克思指出:保障民生,首要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有体现,如《物权法》的颁布。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条件下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需要不断的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推进分配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推进经济体制转型升级。总之,牢牢把握住一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保障民生需要政府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忧虑。马克思关于民生的理论,对我国全面改善民生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必须在实践中全面的贯彻落实,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把我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第九章《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我国防范经济危机的对策》观后感本书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做了相当的扩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根源上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的表现,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宿命。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活动资本家在利润的支配下,进行的一种盲目性的生产活动,由于资本家个人不能很好的了
解真实的市场供需状况,往往盲目扩大在生产,而当生产的产品量超过了社会实际购买了时,便会产生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以上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的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加上经融资本家的投机活动,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更加复杂,破坏力更加巨大,影响更为深远。加上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导致一国的经济危机往往牵连到全球,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萧条。
本书在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经济的现状,提出来我国在防范经济危机应注意的要点,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在深化经济改革,推进市场化,随着与国际经济的联系的日益密切,我国面临的经济危机风险也日益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加强防范经济危机的意识尤为必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表现在市场上是产品的供需不平衡,生产的相对过剩。因此我国在防范经济危机中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市场盲目生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尤其要重点防范投机活动导致的金融风险。本书在正确研判现实的情况下,提出来一些防范经济风险的大体建议,值得思考。
我国在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防范经济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既不能盲目的闭关自守,又不能完全西化,而是应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的伟大,在于思想的伟大.我崇拜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当中,能够得到我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马克思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直接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上。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马克思把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由此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因此,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
想,这就是我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在这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中,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漩涡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孜孜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马克思传》的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也证明了科学客观地学习马克思的正确性。
《马克思传》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根据实践的发展,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我发现,在许多大学里,都有专门开设马克思学院。我当时非常疑惑,为什么要去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呢?上了大学的思修课,老师也要我们去看关于马克思的书或者视频。于是,对马克思主义一向不感冒的我,决定趁此机会去了解一些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了解要为什么相信马克思。
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之前,我有一大堆的疑惑。对此,我看了老师发给我们的相关文件,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于马克思主义,当今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否还有现实性?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当今人类还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向前走吗?在陈学明和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几个句子,德里达:“我挑了一个好时候向马克思致敬”;詹姆逊:“我同马克思的联系出于兴趣”;哈贝马斯:“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吉登斯:“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
我们为什么要相信马克思呢?
首先,西方学者之所以也不得不推崇马克思,原因之一就在于,马克思的许多科学预见已经并且还在被社会发展所一一证实。他关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贫富分化、城乡差别、体制差别、工农差别变化趋势等预言,都一一得到了验证。这不能不让人信服,任何其他学者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说:“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论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
其次,不容否认,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消极的现象和问题,如贪污腐败的问题,践踏群众权益的问题,逾越公平正义底线的问题,鲸吞国有资产的问题,贫富分化的问题,诚信缺失的问题,道德滑坡的问题,等等。社会中不少人据此断定,这些都是马克思惹的祸,都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相反,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功伟绩,他们则认为这是向西方靠拢的结果,正因为学习西方,才造就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这些成就的取得,无关“马克思”什么事。其实,他们的这一推论逻辑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的丰功伟绩错误地归功于非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消极现象错误地归咎于马克思主义。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无一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道路的题中之义。只有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其次,为了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和多极的世界中,我们要维护好自己的“这一元”和“这一极”,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当今的世界,资产阶级的政要并没有安于现状,即安于目前的地位和影响,他们每日每时都在企图让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统领整个世界,他们把自己的社会称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社会”,千方百计地让“非主流”的都纳入这一“主流”之中,而他们之所以要“非主流的”纳入“主流”之中,并不是为了让“非主流的”与其平起平坐,与其一起过“美满”的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奴役他们,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它们。资产阶级政要的这一基本立场,不会随着双方宣布冷战已结束而有收收敛。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就职演说中明言,他在执政期间就是要让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及整个世界,对此他一点也不含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维护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要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安全,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其他的途径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自己宣布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思想武器”,在一定意义上,也就等于解除了自己的“护身符”。
通过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我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格。
许多人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品格。其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识形态,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科学理论。我们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信仰,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科学方法来接受。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 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因病逝世。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2月共同起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引言中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 梅特涅和基佐 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
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目的 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神话的神话的时候了。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 法文 德文 意大利文 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之后被译成了更多的版本问世。至今,在全国发现中文第一版本《共产党宣言》只有11本,浙江两本,上虞一本。在建党80周年前夕,上虞市档案馆珍藏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让身为上虞的我,倍感自豪。
《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 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僵尸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我们学习《宣言》就是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开拓创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是科学发展 开拓创新的产物。当今世界和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在我国进入全面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境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思想家之首。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这也是我国历来在应用或解释马克思的著作时候经常犯的一种理解者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也是对于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被歪曲的思想,一种被误读误解的思
想,一种被人为强行阉割的思想,我们有怎么能从中领悟其中的真正思想的精髓呢?并以这种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带领我们航向不明的彼岸,想来都是非常之可怕。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来体现。
首先,哲学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决定了理论和体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密切联系的。体系虽然不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目的,但体系却是理论所不可缺少的,它是理论的载体和组成形式,一切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我们知道,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或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作为对普遍联系的对象的揭示和反映,哲学理论本身必须要有系统的逻辑体系,否则,理论就是凌乱的、随意的拼凑。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由于忙于现实的哲学斗争和写作《资本论》,没有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整理和系统的阐述,但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写作的巨著《资本论》就是理论与体系结合的最好典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微小的细胞——商品入手,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科学结论。可见,科学、合理的体系有助于理论的准确阐述,理论与体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探究,同样需要体系。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但方法与体系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体系或方法之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体系或是方法?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泛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所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新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是针对旧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而言的。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对立不是方法与一般体系的对立,而是方法与强制性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的对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自己的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所以,超出了这个批判的范围,体系就不能等同于教条,方法和体系也不能绝对对立起来。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与理论体系相对立的,方法与理论体系是密切联系的,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不会有科学的方法。注重于“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需要体系。
再次,哲学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一样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抽象思维所借助的工具就是范畴,哲学正是通过范畴、范畴与范畴的关系以及范畴与范畴之间的推演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但任何哲学的范畴都不是机械地拼凑的,而是有机统一的,这就决定了哲学的范畴有其逻辑的顺序性和层次性,即要求哲学要有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不是反体系的。对待体系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克服近代欧洲体系化哲学的弊端。任何建立绝对完满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1“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2今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一时兴起花了一个多月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不再是一种思想,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敬仰的人。下面让我来带大家更深入了解马克思。
从小到大,我就被灌输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的马克思是多么的伟大。总觉得他是那么高高在上,是我们无法所触碰到的“圣人”。然而,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马克思是如此的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他也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人,和我们一样吃喝住行、有恋人朋友家人、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总体印象,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即使生活艰难,他也每天去图书馆如饥似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他所积累的知识非常渊博,包括经济学、法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他也熟识德、法、英三种语言。他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除了天资聪颖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他的一生,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他在中学时就确立了自己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从此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积极努力奋斗。即使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他在批判的同时,他也不断的吸收、改进。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法拉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亚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琢磨过的作品。也不能忍受把为完成的东西公诸于世的做法。”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然而,整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马克思的.那些个理论著作,为革命胜利奋斗的不懈精神,而是马克思这个人的本身。他原来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和我们一样有缺点。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梁浪波
重拾书本,让心灵回归
读完这本书已有半月多了,确切的说是在去新疆出差途中读完了这本书,始终萦绕在脑海里忘不了的是:饥荒瘟疫战争与永生幸福神圣,科学与宗教,人文主义与数据主义,智人与智神,算法与意识,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这些词汇。总的说来,读罢全书总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未来进入“数据主义”时代,人类会充分享受人工智能及数据科技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当信不疑;但书中一些观点难免自圆其说,譬如“资本主义没有消亡,是因为资本家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后自我进行了修正后,才避免了危机”;“只有一小部分智人进化后变成智神,未来99%的芸芸众生将沦为无用阶层”等。
然而,读完这本烧脑的大作后,我心里突然多了一丝恐惧,这恐惧不是对到2050年手机被植入我身体的那种恐惧,也不是对未来人和人之间就是冰冷的数据的那种恐惧,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恐惧,一个是读,另一个是写。
曾几何时,我已然忘了书本才是最好的老师,已经彻彻底底的把阅读给扔了出去。我突然感觉自己与书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就像那茫茫戈壁和广袤沙漠一样一眼望不到头。读过的书除了专业还是专业,头脑里留下的除了会计那点东西,好像没有沉淀下来多少精神财富,显得苍白极了。每天忙的不亦乐乎,不是预算就是决算,不是审计就是会计……看上去还蛮有成就感,自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如今细细想来,其实多半是会计人的自娱自乐;自打手机更新为智能手机后,每天俨然已被手机所绑架,成了它的奴隶,沉浸在碎片中不可自拔。曾经也下过决心,重拾书本,坚持阅读,坚持写体会,可就是因自己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虚构的借口越来越占了上风,始终没有坚持到今天。看来,读书还真是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说“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读书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莎老先生也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家里的长者曾对我谆谆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多读书,读杂书,会读书”;家里的小大人也对我说“爸爸,你不要总看手机,给我念念书”;领军读书会的“地主”也说“再不交体会,下个月交租子”.这么多人的鞭策背后,如今才真正理解这些话的意义,再加上那份恐惧带来的警醒,离开集训后,在一年中较忙的会计人的7月,我仍然坚持完成了读书任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马克思的青春被柏林大学严谨的学风“闪了腰”,柏林大学让一个叛逆青年完成了到超级学霸的华丽转变,同时也重新点燃了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理想与抱负,也让我们青年明白,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后,一味地逃避和离经叛道,并不能让我们重回梦想的轨道,而我们该做的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继续怀揣着梦想的行囊,不断地丰富灵魂,丰盈精神,因为人生路上,目之所及,虽有荆棘,也有花香。
马克思的偶像是普罗米修斯,他的一生虽没有光鲜的物质生活,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因为他在选择职业上,所依据的标准是“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反复强调的“为人民服务”,他的一生所为也让我们青年明白,人的尊严不能仅用金钱来包裹,不能仅用物质来粉饰,不能仅用财富来假扮,一个有趣的灵魂,能让人身安为富,心安为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让我感动着,从他们的友谊中,让我看到了真正而伟大的友谊。在两位伟人的感情波折中,马克思表现了伟人的真诚坦率和自责精神,而恩格斯则表现了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宽宏大度,这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真正密码,也让我真正明白了友谊的伟大。伟人宽广的胸怀铸就了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和理论成果的辉煌,也成为我们今天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是人比其他物种优越的所在,然而,却也会将人引向毁灭,我们无法明确地得知自然变化的速度和规律,无法清晰地理解自然动荡的强度,无法清楚地明白我们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就像在一口深井中的青蛙,上方还有无尽螺旋的楼梯。我们怎么样才能弄清楚哪些未解的谜团?怎么样才能那些支持我们的思想和理论、精神与意志,有没有在自然的变幻中淘汰?如何确保那些我们引经据典,引以为傲的东西不只是我们心中的一腔热诚,或是我们以为是热诚的东西?我们的灵感须臾而生,处在变化之中,面对周遭的变化却又无法察觉。
我们从客观和伟人的一生中不停的为自己的大脑添加营养,我们可以模糊的总结道:“马克思忘我的,执着的,高效率和专注的精神贯彻他的一生,我们感受到他个人的伟大人格,初步认识到他的思想理论。”
你有什么感想?
我的感受就像是听到从前流行的歌曲旋律一样,“那时候原来是这个样子啊!”。但是2过去了,我们终于可以客观评价,让我们把“如今自然和社会面临的课题变化速度太快。”这种显而易见的粗浅的道理上划一道横线,写下这样一句话:
“现在,社会的发展者们已经开始发展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业务。”
马克思懂得这个道理,他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握住了自然赋予的权利。我感到不安,对自己面对这场变化无感觉,不自知,不思考,不行动,至今从未想到从中脱身而惊讶。
【马克思 读后感】推荐阅读: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07-26
马克思作业----《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1-26
马克思主义理论读后感11-11
马克思主义电影观后感05-25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作品读后感06-26
马克思06-13
马克思论文07-27
马克思简介09-15
马克思化12-17
读书报告马克思课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