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生命

2023-03-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拯救生命

拯救生命,珍爱生命

初一(1)班 汤文妮

毒品,人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它会让人吸毒上瘾,神志不清,胡作非为,倾家荡产,它会让人折短自己的寿命。它甚至会让一个完整的家庭支离破碎。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毫无顾忌,一个个一次次地去尝试去吸毒。只有当自己尝到了吸毒的痛苦,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后,才懊悔莫及。

星期五,我们看了一段校园禁毒短片。吸毒者在戒毒所中改忏悔。他们大多数是十

六、七岁的花季青年。他们本该在学校读书迎接中考,度过自己最灿烂的青春年代。然而,吸毒让他们只能在牢狱中后悔、流泪,看着自己的青春,慢慢流逝在大墙内高高的铁窗之中,永远也抓不回来了。

在短片中,我了解到,这些吸毒者都是在一些不良青年,贩毒者等人的怂恿下才吸的。他们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一起去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在那里认了哥哥或姐姐。其实他们都是些贩毒的人,为了能赚钱而骗他们说,吸一点点不会上瘾的,这个东西能消除人的烦恼。他们不知情,吸了一点之后就上瘾了。起先是摇头丸、海洛因、大麻,之后就是静脉注射。久而久之,量越来越大,需要的费用也越来越大,有时毒瘾发作,又没钱,就去骗父母的钱。之后,父母不给了,就卖家中值钱的东西。再不行,就去偷去抢。

所以我们一定不能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为伍,也不能去青少年学生不应该去的场所,以免不小心遇上毒品,染上毒品,当然,如果知道有人贩卖毒品,我们不能畏惧,应该义不容辞地去报案,积极参加到打击毒品犯罪的行列之中。

现在开始,让“远离毒品,严禁毒品”的口号,化为每一个公民的实际行动。拯救生命,珍爱生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要抵住毒品的诱惑

初一(1) 陈东亚

毒品是我们的一大危害,我们一定要远离它。在许多电视中,我看到了那些吸毒者为了毒品家破人亡,为了毒品连自己的亲人也杀了,为了毒品能不顾一切„„

在班会课上,学校给我们放禁毒的宣传片。我看了十分有感悟。吸毒者有的二十几岁,很年轻(却被毒品害成这样,迓了大牢。毒品其实是十分可怕的,及要一沾到它,就永远都离不开它,也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了。

我从这些吸毒

第2篇:用阅读拯救生命

高万祥对话张硕果:把诗意和温暖带给未来

用阅读拯救童年

高万祥:张硕果老师,和你对话交流,我有一种甜甜的感觉。我早就知道你的名字,是“新教育实验”把我们链接到一起,更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憧憬,这就是书香校园和儿童经典阅读!

两年前,我就知道在你的影响和带领下,焦作市的“新教育实验”后来居上,成了样板,令全国注目。当时,我十分惊讶,你是高中历史老师出身进入市教科所工作的,在2000年你就凭自己的实力,荣膺一共只有73人的“河南省教育教学专家”称号。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专家,怎么又成了搞“新教育”和儿童阅读的专家?你是因何实现这一美丽的转身的呢?

张硕果:高老师好!我记得您说过,童年是人生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回首自己的成长,正是一个快乐而无忧的童年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幸福的底色。遗憾的是,今天的孩子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童年,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成为孩子童年生活中的三大杀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城里孩子,是妈妈的希望/是爸爸的梦想/吃一次汉堡,那是对我的奖励/玩一次电子游戏,乐坏了我和弟弟/城里的孩子/天天都做学习机器/星期六语文、数学、英语/星期天跳舞、画画、练琴/城里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看到这样的文字,总让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孩子享受童年的快乐,成为我的一个梦想。于是,出于直觉和良知,借着 1

“新教育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项目,我开始致力于用阅读拯救孩子的童年,用美好事物润泽孩子的童年。

一本书穿越了一个生命

高万祥:用阅读拯救孩子的童年,说得太精彩了!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便是忽视经典阅读。有人这样概括:现在的孩子,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马可的越来越多,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少儿时代是人生不可再生的黄金年代,也是阅读的最佳年龄。没有童书的童年是悲哀的童年。现在的孩子,不光发育好,而且应该知道和不应该知道的都知道得太多,越来越早地懂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但同时更明显也是极为可怕的,是孩子越来越缺乏童心,缺乏天真,缺乏诗意和想象。拯救孩子最好的办法是阅读,是用阅读唤醒童真和想象。童话童书的魔力就在于能给人天真、快乐和创造。把阅读带给孩子,便是把诗意、温暖和幸福带给他们,你能举例具体说说吗?

张硕果:好的。《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是我们推荐给三年级学生的一本共读书。书中的萨哈拉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个需要“特别的帮助”的笨学生。她不写作业,不开口读书,也不学习。但她热爱阅读,疯狂地喜欢上了写作。萨哈拉本以为“真正的自己”只有最好的朋友

才知道,直到波迪小姐成了她的新老师,崭新的生活才在萨哈拉面前展开。萨哈拉最终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一本童书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一个不了解儿童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小蕊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在整个学校生活中,她一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经常被同学们嘲弄。小小的年纪已经学会了用沉默来应对一切。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时她交上了自己的第一份读书笔记。她写道:“我喜欢波迪老师,因为她会听孩子的话,懂孩子的心。我觉得她是一个好老师!”想到小蕊的遭遇,班主任王老师回复道:孩子,你就是我的“萨哈拉”,让我来做你的“波迪小姐”吧!就这样,一次次的共读共写,一次次的生命唤醒,在老师有意的引导下,萨哈拉成为孩子生命的镜像,孩子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影子,也开始像萨哈拉那样逐步走出封闭的自我。一直躲在角落里的小蕊开始走入大家的视野,完成了对自我的一次超越。最后,孩子以全票通过,当上了学校的护旗手。一本书就这样穿越了一个生命。我想,真正的教育就是在一间间的教室里,经由这一个个教育故事、一个个教育细节写就的。听孩子的话,懂孩子的心,这些或许与分数无关,但却深刻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一本优秀的书,就是一粒种子,埋藏在孩子的生命里。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它会被突然唤醒,影响孩子的生命。而我想要做的,就是把此时此刻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带到他的面前。

向着明亮那方

高万祥:“新教育”是大教育、真教育、活教育,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教育。理想的教育一定是能够改变和塑造人的教育,一定是一种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新教育实验”倡导用读写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和质量。这种提升不仅指学生,也应该包括教师。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张硕果:不知不觉,凭借“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自己已在教育生涯中穿行了十几个春秋,林林总总获得不少荣誉。从一名一线教师成长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教育于我似乎只是一条并行的铁轨,不远亦不近。那些荣誉曾经带来一时的快乐,但始终没有让我享受到幸福的感觉。真正能够沉潜到教育深处,发出自己的声音却不过只是近几年的事情。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新教育”,走进了“毛虫与蝴蝶”,并因此改变了我整个的教育生命。我开始疯狂地买书、疯狂地读书,当然也开始疯狂地成长。新教育人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更多的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行动。于是,我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去真正影响和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去唤醒一个又一个的老师,去唤醒一个又一个的校长。“一朵花,可以拒绝香艳,但一定不要拒绝绽放;一个人,可以拒绝华丽,但一定不要拒绝成长。”当我不再需要任何证书来证明自己时,我知道,这才是我想要的成长。看到更多的孩子汇聚在美好事物的周围,沉浸在优秀的书籍中,一种来自职业的幸福感让我沉醉不已。借由着晨诵、午读、暮省这样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借由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我们用最温暖的方式,用最不着痕迹的方式

把教师、学生、家长凝聚成一个又一个的共同体,朝向共同的生命愿景,真正共同生活在一起。在焦作,和我一样成长的老师还有很多。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老师的优秀,不仅体现在他们自身的成长,更多的是借着阅读他们把班里的孩子们带向了优秀,带向了卓越。同诵一首诗,共读一本书,同听一首歌,带领孩子们一同沉浸于美好事物,这些终将作为饱满的种子、优质的煤炭,埋藏于儿童生命的深处,让他们不仅快乐,而且强大,不仅幸福,而且卓越!

高万祥:校园呼唤阅读和人文教育的回归!教育呼唤诗意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回归!把文学和童话带给童年,把文学和诗歌带给菁菁少年和莘莘学子,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教师和校长的天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十分欣赏你现在衷情于儿童阅读的推广工作,十分赞叹你人生事业的这一美丽转身。同时,我也为你高兴。你说,成长是幸福的源泉。正是在“新教育”和儿童阅读的实验工作中,你感受着生命拔节的快乐,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的感觉。爱与幸福是生命的最纯粹状态,优秀和幸福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最理想境界。认同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才能拥有工作热情和人生快乐。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职业认同是教师人生幸福感的基础和源泉。换句话说,尊重自己的教师职业,是善待自己、寻找人生快乐的最好方式。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三种人,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为满足种种欲望而苦心钻营的人,为自我实现而不懈努力的人!你应该属于第三种人!

第3篇:血型:拯救生命的发现

凌光

血型的发现让输血救人成为可能。

兰茨坦纳

新闻背景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一所大学的演讲中,对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在海南大学学习期间多次参加无偿献血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并称赞他为“中哈友谊的使者”。

鲁斯兰的血型是Rh阴性血,在中国是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而说到血型的发现,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输血的困扰:救人还是害人?

血,是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出血过多者机体不能代偿而导致贫血,甚至发生休克乃至死亡。

失血就要补血,人们很早以前就想到输血治疗。起初是医生将未经检验的“健康”献血员的血,从静脉内引出,通过一根管道直接输入病人血管内,从而救活了部分严重失血而又生命垂危的病人。

孟宪惠所著的《血型趣谈》一书中讲到,1492年,年老的教皇若诺森八世体弱多病,虔诚的教徒们将三名男童的血液输进了教皇的血管里。然而,血液的输入,不但没有使教皇长生不老,反而使教皇送了命,教徒们都惶惑不解。

1667年,法国御医詹恩·丹尼斯把240毫升羊血输给了一名垂危的年轻患者,获得成功。后来他又给几个病人输了羊血或牛犊血,并不解其因地记录了输血后病人有排黑色尿的现象。第二年当他为第四个病人进行第三次输血时,病人在输血时当即死亡。输血事故轰动了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丹尼斯因“误杀罪”曾一度被投入监狱。法国议会断然宣布禁止输血。英国皇家学会也宣布,不赞成输血。从此,输血的尝试中断了近150年之久。

一个半世纪之后,英国伦敦的妇产科医生简姆·勃兰台尔,面对很多产妇因大出血死亡而束手无策的惨景,又进行了一系列输血试验,他发现狗与狗之间的输血是成功的,而羊与狗之间的输血则造成死亡。1818年,他发表了这篇试验论文。其后,他用健康人的血给8名大出血的产妇直接输血,有4人得救。勃兰台尔这一工作使输血又复兴起来。但这种方法传到欧洲一些国家后,多数病人输血后死亡,或者出现严重输血反应,于是输血的尝试又停滞了下来。大量的失血可以断送人的生命,而把一个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失血人的同时,同样也可能使人送命,这种矛盾的境地一直困扰着人们。

发现血型,救活了亿万人

1900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工作的兰茨坦纳注意到,正常人血清中存在一种凝集素,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于是他想到了输血反应。输血反应的原因,是不是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与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缘故呢?

于是他召集来实验室里的五位同事,同他们谈了自己的设想,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作一次实验。同事们很支持他。于是他小心地从每个人的静脉里抽取了一小管血液,再抽出自己的血。他把来自同一个人的血清,分别滴在6个载玻片上,又把从每人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几个载玻片上的血清滴入红细胞后,呈现均匀的淡红色;而另几个载玻片上的红细胞却凝结成絮团状,红色的凝集块散布在淡黄色的血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兰茨坦纳把凡是滴入红细胞后出现絮状凝集团的,用“+”号表示,不出现凝集团的,用“-”号表示。当他把六个人的血清按照同样的方法试验一遍后,就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

兰茨坦纳对这张表格着了迷,一连几天,他对这张表格凝神思考,苦苦分析。他发现: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而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产生凝集,那絮状团块就会堵塞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反应。这一点充分证实了他原先的猜想。他抑制住内心的兴奋,继续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六个人的反应恰巧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和第六例,全部红细胞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兰茨坦纳把它们划为A型;第二和第五例的凝集反应相同,划为B型;第三和第四例也相同,划为C型(即现在的O型)。

根据上述结果,1901年,兰茨坦纳正式宣布:人类有三种血型,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而产生的凝集,是导致输血反应的真正原因。只要输血前预先测定血型,选择与病人相同血型的输血者,就可以保证输血的安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血型实际上存在A、B、O、AB四种。1930年,兰茨坦纳由于发现血型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医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为输血奠定了基础,它使亿万人通过输血获得了新生。

血液离开人体很快发生凝固,如何使血液不凝固,是输血工作广泛开展的又一难关。开始有人发现水蛙素能防止血液凝固,但对人体有很大的毒性。1915年,罗兹发现枸橼酸钠能和血液中钙离子结合而使血液不凝,而且对人无害。1916年学者们用枸橼酸钠和葡萄糖制成保存液,1918年应用于临床,开创了间接输血时代。

但输血真正广泛用于临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3年学者们用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制成“ACD保存液”,经过多年观察,这种保存液得到了肯定。从此,各国相继建立“血库”、“血站”、“输血中心”。所以说输血的广泛开展,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

血型抗原组合远远超过人类数

1939年,德国学者莱恩等人发现一种奇异现象。有一名产妇生了一个死婴儿,因分娩时大量出血,医生给她输了同型的她的丈夫的血(都是O型),但输血后她发生了严重的输血反应。对这种奇异现象,他们进行了研究。他们取这位产妇的血清与104名O型人的血液做凝集试验,发现了有83人凝集,21人不凝集。这说明这个产妇的血清里,存在着同ABO血型毫不相干的某些物质。

1940年,兰茨坦纳与威尔纳用恒河猴的红细胞免疫动物所得免疫血清,与纽约市白种人血液做凝集试验,发现85%的人凝集,15%的人不凝集,结果与那个产妇血清的凝集试验类似。经研究证明,产妇血清与免疫动物血清里含有相同的物质。于是,他们用猴子的前两个字母命名,凝集者称Rh阳性,不凝集者称Rh阴性。这样,又一种重要的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被发现了。需要说明的是,Rh阴性在中国人中只占约1%,相当稀少,故俗称“熊猫血”。

这样就发现了在输血实践中仅次于ABO血型系同样可引起严重溶血反应的Rh血型系统,该血型系统逐渐被后人发展、完善。Rh血型系统的发现与临床应用,使溶血性输血反应进一步减少,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且这种溶血病目前已有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事实上,在Rh血型系统发现之前,人们也发现了其他的血型系统。1927年,还是兰茨坦纳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MN血型,随后被补充总结为MNSs系血型。同年,仍然是兰茨坦纳又发现了P系血型。看来,在血型研究领域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兰茨坦纳实至名归。

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标记,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血液的特征之一。确切地说,血型是指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的不同。自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相继发现了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表面亦存在抗原的差异,在上世纪60年代又发现了红细胞酶型的差异。因此如今血型这一概念被扩展为各种血液成分的差异,亦即遗传多态性标记。人类血型抗原的组合数到底有多少,这是无法估计的。有文献报告,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的人类数。所以,世界上除了双胞胎外要想找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人类的血型没有绝对相同的,所谓血型相同,不过是指某一血型抗原相同而已。ABO血型系统只是其中最基本并与临床应用关系最密切和最重要的血型罢了。

前沿探索

人造血不存在血型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术等大型手术的开展,血液需求量剧增,使本来就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于是,科学家们试图以人造血取而代之。

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科学家克拉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人造血,从而谱写了输血史上的新篇章。当时,在医药研究实验室里,一只实验用的田鼠逃窜时跌入一只装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中,几小时后才被发现,其呼吸道里的氟碳化合物经排出后,小鼠竟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这使克拉克首先发现,曾用于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氟碳化合物具有运载氧的能力。从此,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们开始了以氟碳化合物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70年,日本医生内藤良一,用氟碳为狗更换了全身90%的血液,实验狗竟存活了几个月。1978年,他研究成功了人造血液——弗洛索尔达。

1979年4月,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的医务人员,给一名前列腺手术后大出血的患者,输注人造血1000毫升,疗效令人满意。1980年7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22届世界外科医科大学会议上,日本福岛的本多宪儿教授宣布:已给150名病危患者输注了人造血。

1980年,我国人造血液研制成功,这是工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第三军医大学通过五年的协作攻关结下的硕果,它标志着我国人造血液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业。

人造血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不会发生因输人血所带来的传染病,它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

现代的人造血,实质上是一种“人造红细胞”,有朝一日,科学家们能研究出代替人血全部功能的真正人造血,那将是输血时代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知传递

血型可能会暂时性改变

于新发所著《血型的奥秘》一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阳春三月的一天,上海某医院为一个出生仅40余天的男婴做手术,术前患者血型为O型,曾两次输入O型血共400毫升。手术后,患婴并发肠道和肺部细菌感染,抵抗力极差,为了增强患儿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决定第三次输注O型血。半小时后,病婴突然嘴唇发青,面色萎黄,小便呈酱油色,医生们断定,这是输血后的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再次复查血型,结果为B型血,与术前O型血发生了矛盾。

难道血型会有改变吗?一般说来,血型是一种遗传性状,每个人的血型都是由遗传决定的,一生中固定不变。原来,婴儿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如O88株,产生一种与B血型物质相类似的抗原-类B抗原,抗原入血,吸附在红细胞上,形成所谓类B血型。

原因找到后,经积极抢救,病儿转危为安,半月后肠道感染被控制,肺部炎症消退,类B抗原消失,患儿血型回复到O型。

这是暂时性血型抗原的变化。除了细菌污染可使O型变为B型,A型变为AB型外,还有些疾病对血型抗原也有影响。目前国内至少报道了8例急性白血病血型抗原发生改变,主要是在发病过程中或晚期发生。白血病病前为A型者,发病后可变为O型,AB型可转化为B型。其他一些恶性肿瘤如大肠癌亦可有血型改变。

上述癌症引起的血型改变、细菌感染导致血型改变以及曾报道过的尿毒症患者的血型改变等等,都是暂时性的。

更加难以想象的是,人类甚至能将自身的血型加以改变。1981年11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将人类B型血液转变为O型血。纽约血液中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杰克戈德汀教授的指导下,用咖啡豆提取一种特殊的红细胞上某一个糖分子,使这些红细胞与O型红细胞真伪难辨。临床应用结果证明,这种经转换了血型的血液,对输入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这种加工过了的红细胞,在输血后一个月仍有50%存活。

误识纠正

O型血不是万能输血者

上世纪40年代,O型血对于非O型受血者的危险性还没有搞清楚,认为O型血除了输给O型受血者外,还可输给A型、B型或AB型患者,以至于目前仍有不少医务人员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而将O型血输给非O型血患者。

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吗?在ABO血型系统里,由于O型血可以输给其他任何一种血型的人,所以有“万能输血者”之说。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血源困难,加上人们对血型的片面认识,在医疗实践中,O型血的人确实作为“万能输血者”,经常输给其他血型的患者。

事实上,ABO血型系统,仅仅是几十个血型系统中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系统,所谓同型输血,多指ABO血型系统同型,对于其他几十个血型系统中的血型型别是否相同,是一个极大的问号。前面我们也已经讲过,在世界上除双胞胎外,血型完全相同的人,几乎是找不到的,同型输血经常出现输血反应,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O型血的人不是万能输血者了。

再者,O型血的人尽管其血细胞表面不存在A或B抗原物质,但在其血浆中却存有能对抗A或B抗原的物质,如果输入其他血型患者体内,常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所以,目前临床对输血的要求是,第一须坚持同型输血,第二对有反复输血史、如新生儿溶血症病史或经产妇等情况时,则应采用更多的方法鉴定其他血型和做输血前的配血试验,以保证输血安全。

统计规律

血型分布与人种有关

早在1918年,就有人发现在不同的人种中,血型分布存在差异。血型家族中的元老ABO血型在各种族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美洲的印地安人几乎都是O型,缺少A和B基因;欧洲白人O基因和A基因频率最高,而亚洲人中则以高频率的B基因为特征。ABO血型在一个民族中的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内,不论人群移居多远,或散居不同的地域,仍保持它固有的特征。

ABO血型在中国分布特点,从北向南B基因频率逐渐下降,而O基因频率升高,云贵川和长江中下游地区A基因频率升高。因此,中国人可被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群,前者以B基因频率高为特征,后者以O型频率高为特征。这可能是由于远古时代大陆上两大不同人群迁移和混杂的结果。

第4篇:拯救幼小生命 的姐以身作则

车祸无疑世界上最恐怖最让人措手不及的事之一,无论是肇事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而在其中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反应能力拯救他人的人无疑可以称之为英雄。

7月28日这天,有位姓蔡的女士来到文安县出租车和城市公交管理站鑫怡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送来感谢信,感谢一位做拯救了幼小生命却不愿留下姓名的好司机。

据悉7月12日晚上,蔡女士的妹妹在过马路时被一辆行驶的轿车撞飞,然后一辆无牌照的轿车无情的轧过幼小的身体后逃之夭夭。当时妹妹的生命危在旦夕,围观的人很多,可是没有一个愿意上前帮忙。直到一位女士挺身而出,不顾众人闲话,叫来救护车,将小姑娘送往医院抢救并通知了家属,然而却并没有留下姓名。蔡女士和其家人通过多方打听终于知道那位好心的大姐是出租车公司的一名司机名叫高秀兰。

如今小姑娘虽然还在抢救中不能行动,然是已经脱离了危险,“如果没有她的爱心,我妹妹也许就再也见不到我的亲人和朋友了。”信中蔡女士对好心的司机大姐及出租车公司表达了真挚的感谢与祝福,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撰稿人:王显铠)(共印3份)

第5篇:拯救自我与拯救天下

——中国近代爱国诗词选评听后感 何谓大学?

大学二字最早出现在《礼记》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朱熹说“民之俊秀,皆入大学”。何谓“大学”,他解释为“大人之学”。所以今天的大学校园只是形式,大人之学才是真正的内容,这个解释也许是万世通行的。

那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生呢?李开复先生给了我们四点参考:

第一、大专

“术业有专攻”,所有的大学无不以此为根本,当然所有的学生也就必须以此为根本。先专后大,才无愧于大学生的身份。

第二、大德

专业只解决了你做事的问题,品质才能决定你做人的问题。正直、诚实、善良、耐心、博爱、开朗、精炼„„只有拥有真正大的心胸、大的格局,才是真正的大学生。

第三、大识

就是你的见识与众不同,这不是偶尔的,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大识首先是大思,即训练自己的辩证思维,并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大识其次表现在信念上,是坚定的价值观。

第四、大为

所谓大为就是指能自己主导自己的行为。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就是开始用行动描绘自己人生的人。要热情就在行动上热情,要发泄就在行动上发泄,要爱就在行动上爱,要致富就在行动上致富„„

大专、大德、大识、大为,有多少大学生达到李开复先生对真正大学生的要求呢?少之又少。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篇网上热传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九宗罪》 。

罪名一:生活腐化

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对他人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在一些学生中,盲目浪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罪名二:堕落傍款

"傍大款"在今天的中国女大学生嘴里,说起来不再那么时尚了.时下全国高校的美女群就是傍款族,越是名牌大学越是公开,越是校花美女越有可能."傍大款"也不再是社会女青年的特许,随着商品狂潮的冲击,女大学生也毫不逊色地投入这一新兴的"第三产业",她们以自己年轻的肉体作为资本,参与傍大款的行业.

罪名三:玩物丧志

"一起床变开始玩传奇,半夜了还在激烈地打CS...."日前,大学生玩游戏的大有"人才",一些大学生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荒废了学业.

罪名四:寄生依赖

大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自己的收入,维持高消费无疑要依赖父母,有钱就花,花完就要,花得心安理得,全不顾父母的窘迫.在糟粕父母的辛苦钱,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时,从未想过脱离寄生后的日子只能靠自己.

罪名五:理性的侏儒

当今中国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大学生不敢怀疑现实,尤其是权威,无条件相信报纸,电视,教科书,用所谓的"唯物辩证法"来对待现实中的经济混乱,政治腐败,以及一切污浊的社会现象.

罪名六:政治的冷漠和投机

一方面,大学生们表示自己厌恶现行政治,但同时,他们又不可避免,不顾廉耻地投靠现行政治.他们既不理解又不相信共产主义,但同时,为了各种实际利益,他们又踊跃参加党课学习,主动申请入党.面对中国的腐败潮流,大学生们并不痛心疾首,而一旦他们有机会,则决不放弃腐败的机会.

罪名七:学术精神的失落

他们睡懒觉,逃课,上网打游戏......但就是不肯认真读书.临到考试,他们便毫无羞耻地作弊,其作弊手段完全可以上吉尼斯纪录.至于学术论文,他们便四处剽窃,任意拼凑.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学术意识,一切为了混一个烫金毕业证,为了找一个出力不多,但报酬丰厚的工作,满足自己的高级物质生活享受.

罪名八:道德素质低下

当今中国大学生中鲜有雅皮士,而更多的是嬉皮,泼皮.他们行为放荡,毫无基本的道德感.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自身.教师上课,他们自顾聊天,吃巧克力,听MP4,化妆,呼呼大睡,半搂半抱谈情说爱,玩手机,旁若无人.

罪名九:生理与心理缺陷.

某校一们女生刚爬上八楼,变犯了心脏病,死在楼梯边,另一男生则死在800米的跑道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差,缺乏信仰,缺乏毅力,缺乏进取精神和承受力.稍有成绩,他们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他们便斗志全无,灰心丧气.即便是失恋这类的生活小事,也无法承受,或凶残报复,或痛不欲生.颓唐,堕落,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

面对条条罪状,当代大学生当如何自处呢?特别是在这个大学学历不值钱的今天。我认为这不是大学生到处都是的原因,而是我们自己做的不是太好。

《论语·卫灵公》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则说“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在这个混浊不清的世界里,在目前大学只是用来印刷学历的背景下,唯有自我拯救才能开启通往成功的大门。我没有什么很大的本事,有没有真正拯救世界的梦想。现实太残酷,众人皆醉。唯有保持自己一颗清醒的头脑,能苟活于然后不断适应这个世界,逐渐提升自我修养,从内心强大起来。这,就是我理解的拯救世界,拯救自己的心灵世界。

为什么一定要自助呢?

大学扩招对学校的影响,我们改变不了;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不高对岗位不足的影响,我们改变不了;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岗位不足的影响到,我们改变不了;中国人口众多对岗位不足的影响,我们改变不了;企业不给新人机会,我们改变不了;企业太多关系生进入,我们改变不了,

唯一能改变的是自己有能力介绍自己的关系或自己做好后让自己的子女有关系。 面对残酷的现实,留给学生的的选择是: 第一,改变自己,唯一的可能是自己的努力;

第二,改变社会,让自己成为推动社会不公平的社会推动者,如专家、学者、批评家、执不同政见者,但前提是让自己先生存下去。

除以上两种选择外,作为大学生的你还有什么选择呢?所以,我们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自助了!

自救,主要缘于个人的自省。如果你自己不想改变,不要自强,那谁都帮不了你! 自助才能天助,自为才能有为,自救才能得救! 要想达到自救,我觉得要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时间上具备等距意识。在以就业-职业为圆心的这个圆上,大一与大四是一样

近的!好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大四的努力才找到的,而是整个大学都是有所准备的。

第二,在准备上具备量变积累意识。改变源于积累,而且积累达不到程度也不会引起质变。不要指望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的努力就会取得你所期望的效果,毕竟每个事物的质变都要达到一定常数的量的积累,而且你那段时间的积累是否有效、是否对头还都是问题。

第三,在执行上具备谁收益谁付出的意识。大学生如果能完美就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那根据经济学的谁受益谁买单谁负责的原理,也就明确了责任,大学生自己要为就业付最大而且是全部的责任。那现在要为自己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就不需要别人的督促了吧!

第四,在决策上具备独立自主的意识。想要自主,首先要自立。如果你自己不能或没有解决自身生存的问题与能力时,你是无法自主的,所以培养养活自己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是十分紧迫的。

以上从实际行动的层次解释了如何拯救自己,拯救心灵的天下。但是,无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要自己的心灵获得拯救,我们还必须在心态上改变自己。

佛教有一种说法,即:

用四种心态喝一杯禅茶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拯救自我,付诸行动,改变心态,方能拯救心灵的天下。

第6篇:读书拯救自己,读书拯救社会

――致全校师生的信

同学们、老师们:

我们是鲁迅中学的学生和老师,整天面对着书不离手的鲁迅先生,读书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问题就在这里,正如苏轼诗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天生活在读书的学校中,却有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居然乎不愿读书。这中间有学生,甚至也

有老师。大家不妨自测一下,上学期除了读教科书,另外还读了些什么书?而教科书又读得怎么样?其它书又读了几本?在增添个人生活资料的时候,你有没有增添书报?你家里有书房吗?你床边有书架吗?你感到读书是一种负担,还是生活之必须?总之,作为书生,你到底爱不爱读书?

作为学生不好好读书,这不仅是一时的失误,还会造成终生之大误。许多父母亲由于过去家庭条件不允许,或许也是自己不愿读书,今天在干事业中抬脚动手都碰到许多难解之题;而有的家长过去是优秀的学生,今天是优秀的人才,肩挑着社会的重任。这两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读书,为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找条件好的学校。家长的苦心,作儿女的应该理解。尤其应该清楚的是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文化将寸步难行。假如说在过去的年月里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找到了一些不错的工作,也干了不小的事,发了不小的财,那在今后将愈来愈不可能。你看看今天的政界,还有文盲干部吗?再看看商业界、企业界,儒商的成分愈来愈多。“胆大做将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干不了现代化的大事业,这是铁定的事实。因此有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志要长大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学生,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读好书。

要学生读好书,老师必须带头读好书。尽管我们的老师都是大学出来的,然而我们不能靠吃老本过日子。没有一个教师敢说自己教书的资本已经足够了,同样的教材,知识面广和知识面狭窄的老师教法是大有区别的。教师知识丰富,上课底气足,教育方法活,课堂气氛好。教师上课有声有色,学生就愿意听,思维活跃,便于理解与记忆。教师知识贫乏,语言干瘪,讲得响了吓人,讲得轻了催眠,自然收不到效果。青岛师范学校教师胡修江说得好:“教师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决定了课堂上每句话的分量,也决定着学生人生每一步脚印的深浅。”

要教好书必须读好书,不断地教书还要不断地读书,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不断地以新的知识武装自己。拿我们学校来说,像外语教师章炜丽,她在家里有许多书,到三亚又买了不少书。老教师张景宇,他的数理读书笔记厚厚的几大本,字迹工整,条理分明,可见读书功底之深。马惠著、张安莉、董庆来、严宏军、刘麓等老师都不但自己爱书,还率先成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买书、读书。

热爱读书吧,亲爱的老师与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个文化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无数的经典,值得我们一读。我觉得我们中国文化的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的脊梁骨,它能使你勇敢地直起腰,昂起头,顶天立地面对一切;它也是我们的饱满肌肉,使你仪表在端庄,形无委琐;它更是活跃的血液,使你永远热情澎湃,朝气蓬勃;它尤其是我们健全的神经,使你永远头脑清醒。言必信、行必果,身必正,几千年的经典,塑造了大写的中国人。当然我们也要读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人说过去的年代是文史时代,二十世纪是理化时代,二十一世纪是数学生物时代,我们不学新知识就跟不上时代。

读书吧,读好中文,你才算得上一个中国人,读好外语、史地你才是一个世界人,读好数理、经济你才是一个现代人。纵观古今中外,数不尽的风流人物,皆从书中走来: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夫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诸葛亮,“读书破万卷”的杜甫,“书卷多情似故人”的于谦,“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的鲁迅,“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泽东,“最喜欢做书蛀虫”的马克思,“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的高尔基,依靠知识“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的爱迪生……这里有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民族英雄等等等等,他们都得益于书本,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书本陶冶人、激励人、成全人,她使人高尚,使人完善,使人优秀。作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老师与学生,对读书这样“一本万利”的大好事,岂能不全身心地投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泣”啊,我的学生、同事们!

不读书的人难以成才,不读书的学校不成其为学校,不读书的社会,急功近利,一片浮躁。可怕的是今天虽然读过书的人越来越多,但不认真读书,尤其是读了后不再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人都知道社会发展很快,可偏偏学习可以停滞,据说社会上读书的人只占5,有识之士不得不发出要“培养读书人口”的呼吁。我们老师不但要在学校里面教育学生认真读书,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对学习的热爱。确实人活一辈子,就得学习一辈子,学而能进,不学则退。我们要以读书来拯救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要以读书,来拯救学校,使学校能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

的人才;我们要以读书来拯救社会,让真理战胜谬误,让科学战胜愚昧!

愿与大家结成真诚的读书朋友,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上一篇:企业文化培训小结下一篇:观看电影长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