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生命 生命》读后感(精选16篇)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些生命句子如:“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双翅,我感到了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跳动,那样强烈。”这说明了昆虫也热爱生命更何况是人呢!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浪费生命。这时,我突然想到:“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一些人在浪费生命,比如有的人去赌馆里赌钱,有的人去网吧,还有的人就抽烟。”不过,这世上也有人珍惜如雷锋他在世时就做了很多好事。
一、内容要“真”
学生天天都在学习、玩耍;天天都与家人、学校、社会接触。每天都会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 为何到了作文时就无话可说了呢?究其原因, 不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小脑袋受教材、作文选中的范文影响太深, 以至于刻意地寻求统一内容, 统一模式;其次是不善于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不会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 不能从身边的小事中挖掘作文的素材。“巧妇难为, 无米之炊”。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范文的作用, 促使学生解放思想;在生活中,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从而使学生有“材”选, 会选“材”, 选“真材实料”。
二、感情要“真”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但不少学生还是在杜撰自己的想法, 有意无意地拔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创造说话、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敢发表、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这不仅是在教学生作文, 更是教学生做人, 教学生做“真人”。下面是两个《清明祭扫》的片段描写:
片段一:
今天, 天阴沉沉的, 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去“四零烈士墓”祭扫。一路上, 同学们完全没了往日的欢快, 大家不声不响地走着, 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祭扫活动开始了, 凝望着四零烈士纪念碑, 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冲去, 受伤了, 顾不上, 跌倒了, 又爬起来……想着想着, 我不由得热泪盈眶。烈士们的精神多么伟大, 多么令人敬佩, 今后我一定要刻苦学习, 以实际行动回报英烈。
片段二:
今天, 阳光灿烂, 可惜风稍微大了点,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四零烈士墓祭扫。尽管老师一再强调不允许讲话, 可一路上同学们依然窃窃私语, 一会儿为空中飞过的小鸟惊呼, 一会儿为路边盛开的油菜花赞叹。难得有机会放松, 大家心情好不舒畅。祭扫活动开始了, 校长先介绍四零年曹甸战役的经过。年年如此, 同样的话, 我们已听过好多遍了, 哪有心思再听?我人站在那儿, 思绪已飞出了很远:今天妈妈会烧什么菜?回去后老师会不会又让写作文?……显然, 片段一的作者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也表达了一定的思想, 可却给人一种“假”的感觉。而片段二却写出了真情实感, 让人读后不得不打心眼里赞同。真实就是美, 它使文章魅力十足。
三、语言要“真”
英国著名“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辞藻在第一个诗人的手中是显得自然与清新的, 因为是出于真情的流露。后来的诗人明明没有了那种真情, 专想锦上添花, 于是辞藻失去了最初的自然与清新。学生作文虽不同于诗人写诗, 但同样提倡用自己的话说想说的事。强调语言的“真”, 并不否定学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 实际上也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不过, 目前学生作文语言普遍存在滥用词句, 千篇一律的现象。如写柳条, 总是像小姑娘的辫子;写圆月总是像个大玉盘;写湖水, 总是清晨见底……还喜欢堆砌辞藻。诚然, 整齐华丽的词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真切、朴实的语言更耐人寻味, 更具有生命力。
教在今天:还孩子“生活镜头”
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也是一次偶然的尝试,我和孩子们一起放大了生活的镜头。三月,阳光特别暖,让你不由得深吸一口气,从心底里涌出:春天来了!早上我在二楼的走廊上捧着教参,书页随意翻开,乡下的春天,很美,我看得有点儿出神。回过神来,书上竟然有了几片香樟树的树叶零散的躺着,让我不免感慨“怎么春天才来,它们便落了”?后来仔细端详,竟然发现这些叶子“摆的造型”竟然有点像蝴蝶的轮廓,我便想起来以前在师范所学的“树叶贴画”,想着想着,心中便有了一个想法,今天我就和孩子们一起“玩叶子”吧。上午我马上通知下去,让孩子们准备好各种树叶和花瓣,同时我也买好了素描纸和胶水,自己利用午休时间加工出来了一幅简单的作品。
下午,当我向四年级的孩子们展示树叶贴画时,孩子们惊呆了,他们跃跃欲试。第一次,他们知道原来叶子还可以这样玩。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为班上孩子的想法和创意而惊叹。有人用树叶做了乌龟,有人做了秋千,有了做了露出半边脸的初升太阳……孩子们的作品让我倍感惊讶。我也突发奇想地说:“同学们,今天的活动这么有趣,我们来取一个活动名字吧。”果然是想法各异, 如“神奇的叶子” “好玩的叶子”“我学会了做树叶贴画”等。接着笔者组织了学生上来说说制作过程和感受,孩子们各抒己见。下课前笔者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将今天的事写在日记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第二天,我很激动地批改学生们的日记,这才发现班上以前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学生竟然写满了一页,而且字字朴实,虽不生动却也叙述有序。我的学生后来对我说这是他第一次想写日记,因为他觉得第一次有话可说。孩子们为何会有话可说?是因为有了生活的体会。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教在今天,还孩子生活镜头,我们的作文平台应来自生活,感于内心,让孩子去抒写生活,让孩子真正地写好作文。
想在明天:给孩子想象的翅膀
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我们的教育同样需要一片明亮的天空。教育生生不息,我们应当给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铺设情景吧,和孩子一起想象。
从那节自习课开始我便和孩子们一起想象。那天,学生们正在专心做作业,忽然一只蝴蝶飞入教室,在灯下翩翩起舞。一声“啊……好漂亮!”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吸引到蝴蝶身上,顿时教室里沸腾了,我刚想发怒制止,突然灵机一动。“这么漂亮的蝴蝶,它这时来干什么?为什么总喜欢在灯下飞撞?你想对它说点什么……”话毕,学生“来电”了,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有的说:“它看见我们学习紧张,来给我们表演节目,让我们轻松一下。”有的说:“它是来看我们学习是否专心的。”有的说:“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派它来给我们讲她的故事的。”……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想说的都一一记下来,以《一只蝴蝶》或《卖火柴的小女孩来了》等为题,写一篇作文。很快学生就写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抓脑袋、咬笔杆的现象没有了,其效果令人拍案叫好。后来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眼前的万事万物,让学生想象像什么?是什么?
语文教学是“充满生命的教学生活”,而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它便是“生命的符号”。它应当是逗号,让我们和孩子有交流的瞬间;它应当是省略号,让我们和孩子有思考的空间;它应当是句号,让我们和孩子有完美的旅途。我和孩子的作文课是一堂真诚的对话,是一次快乐的学习交流体验。教在今天,想在明天,我们的教育是明天的教育,是“充满生命”的教育,是长远的教育;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生命的符号才能更加鲜明,教育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文的生命符号更加精彩,让我们的教育之路更加宽广。
(作者单位:瑞金市壬田镇高轩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
我从顽强挣扎,向往自由的飞蛾身上体会到了,虽然生命短暂而脆弱,但是他又极其珍贵,飞蛾拼命地鼓动着双翅,为的只是这区区几天的生命,它尽管在我手中,却不轻言放弃生命,为了生的希望,它奋斗!它坚信!我又不由自主地想到:飞蛾在生命的边缘徘徊,没有自暴自弃,放弃生的希望。而我们人呢?更应该珍惜吧!可一部分人却被一堵堵“围墙”重重围住,迷失了生命的出口。
我又从身处逆境,不屈向上的一粒粒种子感悟到,无论你身在多么恶劣的环境里,只要你有生命的欲望,就会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可思意的奇迹。可一想到这,我立刻陷入了沉思:我们人类这么聪明,为什么一遇到挫折就倒下了呢?难道就这么容易被设在自己内心的牢笼给囚禁住吗?困难的时候想想种子,悬崖峭壁上,沙漠里,海底……到处都有种子不屈向上的身影。可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好多人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退缩,有可能因此放弃了成长!放弃了机会!甚至于一切!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飞蛾挣扎的身影,求生的欲望!生命是石缝中的野草,不屈向上,要有冲破石缝的勇气,茁壮成长的信心!这或许是对它们而言,而对我们来说,生命是自强不息,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勇气,是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的不屈精神。
生命!生命。它像一个玻璃杯子,脆弱易碎,像一根根纤细线,吹毛即断……所以说我们要珍惜生命,它就会让你的生活多姿多彩,并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生命生命》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习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文中主要写了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几件小事,让我感受到:人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而不应该虚度年华、无所作为。在我家的门前有一块草坪,草坪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有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暴雨。风雨过后,我赶紧去看那些小草。呀,小草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是过了一会儿,小草又慢慢地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
是啊,小草没有鲜花那样鲜艳,没有白杨那样挺拔,可是它们的生命力是那样顽强!有一次,我在街上玩耍,偶然看见一只流浪猫,它好像在寻找食物。我好奇的跟了上去,小猫来到一座平房前,用鼻子闻一闻,有没有老鼠的气味。果然,它跟寻着老鼠的气味来到了老鼠洞前。正好,一只小老鼠正在吃东西,看见猫来了赶紧往回跑,不料还是被这只流浪猫抓住了。尽管,流浪猫没有主人来喂养,但是它顽强的生命力已经足够维持自己的生活了。张海迪阿姨5岁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身体瘫痪了。
但是她身残志坚,对人生充满信心,与病魔抗争到底。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研究生的课程。她那种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虽然生命短暂,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杏林子用它那颗敏锐的心感受到,生命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是砖缝里瓜苗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的顽强,是心脏生命的跳动。
读了杏林子的这篇文章,我的心也开始变得细腻起来,我也开始关注生命:那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钢钱草死了,叶子倒在盆里,一捏变成了粉末。我把花盆连同铜钱草的残躯扔到了院子里。
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几天过去了,铜钱草的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几个小小的嫩芽。土红色的叶柄,嫩绿色的小小叶片,娇弱而又生动。叶子死去了,跟还默默的活着,一有机会,它使会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我不得不对铜钱草刮目相看。
一
在日常工作中,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当成一项负担,缺乏对作文的教学热情。不仅如此,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不了解写作的规律。此外,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不强,不能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中以下误区的形成。
1. 命题随意性。
教师往往缺乏严谨的计划,只有所谓的作文写作序列化的研究,却缺少针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及时调整的计划。部分学校和老师甚至没有作文教学的三年规划、年度和学期计划。轮到作文课,随手捡到一个自认为有质量的作文题便走进课堂。
2. 教学荒漠化。
教师往往不讲究写作规律,却要求颇高;重批改,轻指导;在有限的指导中极其粗线条;作文教学以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忽视学生包括收集信息、组织材料、写出初稿、修改定稿等在内的写作流程,荒芜教学的过程。学生对作文的关心往往也只限于得分,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也日趋荒漠化。
3. 指导形式主义。
教师片面强调形式的精致与华美,要求学生为此极尽所能,而忽视了内容与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写作的技巧,对于“写什么”这个本真的问题大多关注不到,对于“怎么写”这个次要的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教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修辞表达等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
4. 批改自由化。
部分教师往往批改缓慢,不能及时反馈;部分教师习惯于只打一个分数,不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意见;部分教师只是挑出了几个病句与错别字;少数教师批改作文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完全凭个人的喜好甚至是一时的心情;极个别教师甚至借着“好作文是写出来的”的口号只练不批。
5. 眼光功利性。
迫于升学的现实压力,相当多的教师选择了功利主义教学观。为此,他们细致研究满分作文与失误作文,以做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只盯着指挥棒而不练基本功,拼命教会学生新八股文的技巧。他们只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意愿、兴趣、情感置若罔闻,对学生的年龄、习惯更是不加关心。他们对猜题押宝乐此不疲,甚至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可供使用的套路宿构作文。他们反复叮嘱学生务必要讨好评卷者,千万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心话得罪他们;能歌颂的就不要去揭露(避免惹事生非),能歌颂教师的就不要去歌颂别人(因为阅卷人一定是教师);开头必须如何写(要考虑阅卷人是在高温下阅卷的),中间务必怎样写,等等。
二
上述问题绝非夸大其词,更非杞人忧天,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当前一线的语文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中,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期通过教师的提升来实现学生的提升,进而真正达成中学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目的,真正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要想真正将其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意识到思想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二是思想。语言的存在是为了使思想的表达更清楚。作为载体的语言只能起工具的作用,思想才是作文的生命。
当下中学生作文一个十分突出的怪现象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自身的真实认知水平不一致,写作文总喜欢写一些假大空套话,搬用一些政治性词句:“大爱无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吧”,等。这些话如果是由文章实际自然而生的,倒无可非议,问题是这些话与文章思想内容多半没有联系,甚至根本沾不上边。这表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尽管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但这些思想不是从客观现实中合理得出来的,他们只是用了时下的观念去应对。
因此,可以说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我们在教学作文时也着眼于其技巧的掌握程度,如行文的结构格式,作品的语言,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要求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且大多流于空洞的结论,对于学生个人思想的有无通常毫不关心。
而要想做到思想的出席,就必须明确写作的含义,理解思想对于写作的价值。写作是个体的主观精神体验,是书面化的表情达意,它具有鲜明的目的和个性。“《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表明了写作对于个体思想的依赖性。可以说,没有思想,便没有真正的写作;没有思想,便没有真正的作品;没有正确的思想,便没有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作文创新;充满活力;创新思维
不懈的追求是作文创新的生命,这是因为写作无论从积累、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都离不开不停地追求,作文才出新、出深,充满活力。
一、写作观念上——追求创意新
在活鲜鲜的七彩世界,如何用笔端把她生动形象地描绘表达出来,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创造过程。在写作观念上,要追求有独特的新颖别致的创意,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而是时刻开拓追求,勇于创新。这是作文创新的基础。
二、积材选材上——追求层面新
社会生活本身存在多角度多层面,要表现反映她,当然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表现。这就得要求各人表现的角度层面要深、新。从更深、更新的角度层面反映社会生活,无疑是给写作创新思维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载体运用上——追求形神新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依托一个载体,把文章的形与神很好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追求“形”(材料内容及文章表现形式)“神”(文章要表现的中心)做到完美的结合。如以平中出奇制胜的文章有朱自清的《背影》,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它们能把写作上的“形”与“神”别开生面、技高一筹、完美高度地统一起来,这一创新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前景是广阔的。这是作文构思布局上的创新。
四、在材料挖掘上——追求感悟深
我们写作上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应在材料的内涵挖掘对生活的感悟上多下功夫。追寻“材料特征”“内涵意义”“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就能在平常的材料中创新出深意。因为我们的学生无论是材料积累、生活经历、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要想创新写出来深刻的文章,并不容易。我们要对现有观察积累到的材料进行挖掘。追求更新更深层次的感悟,必定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况。
怎样才能追求文章的灵气新呢?在语言情感上表现为真实、生动、得体,充满生活气息,感人。由此,则要求文章的语言情感真实、真切,充满灵气,符合人们的表达和鉴赏习惯,突出个性。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写作上就要求语言情感表达的多样化、生活化、个性化,既要根据不同的写作材料和表达中心的需要,又要结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情感体验,选择最恰当最便于表现个性灵气的表达样式,写出“涓涓细流朴实式”等等充满灵气的文章。这是文章语言情感的思维、表达、运用上的创新。
综上所述,追求是作文创新的生命,在作文的各种环节上不懈地追求,作文创新的前程必然广阔,作文会逐步走向成功。
这本书是维吉尼亚·李·伯顿创作的,她是美国作家、儿童书籍绘图画家,她在这本书上花费了八年心血。这本书的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被人们称为“华彩丽章的生命诗篇”。
“生命的故事像一出永不谢幕的戏剧,常变,常新,永远令人欣悦和惊奇。”我想,我们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注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让我们人类扮演主角,在常变中能够常新,永不谢幕!
暑假里,我读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生命的故事》。
这使我联想到我们人类。我们人类在现在看来好像是无比的强势,对动物能大开杀戒,对植被能滥采滥伐,而这不就是在破坏生物链吗?这不就是在蔑视生命吗?这样下去,到头来也将毁灭我们人类自己!
一路走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生命不管是坚强,还是脆弱,世界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只要是生命,都应该视为可贵,得到尊重!同时,我也理解了什么叫“适者生存”的道理。三叶虫、恐龙等物种的灭绝,虽然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应该是环境的改变、生物链的断绝。
“因为我爱,我渴望。生命多美好,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情感,比如说思想,比如说一阵风吹过,比如说花草的香气,比如夜半起来看窗外的星河满天,静静地躺在床上,房间里一点声音都没有,忽然一根针掉在地上,那种声音也是清脆的,震撼的。其实只要一切鲜活的事物,它就是美丽的。”是啊。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鲜活,它的灿烂,它的坚强。雕刻家刀下的雕塑是美的,画家笔下的画是美的,刺绣姑娘针线下的刺绣是美的,然而比起这些鲜活的蓬勃的向上的生命,它们的美又算得了什么?哪怕是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朵无名的花,一只翩跹的蝴蝶,也比断臂的维纳斯美,也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震慑人心。
古人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命,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我们就可以得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只要我们不荒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我们来说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生命也是长久的。就像小草一样它们虽弱不禁风,却屹立不衰。以至于冬雪渲染了北国风光,它们仍撑起生命的希望。当它们悄然倒下时,却又一次绽放生命的光彩。
它们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生生不息的。小草的生命,何等的脆弱,却又何等的顽强。
文中的两个女孩的坚强、勤奋令人扼腕感叹,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感到生命无比充实浑厚,灵魂无比高尚健全------在这样的时刻,任何言语表达都显得苍白无力。
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生命的美丽只属于强者只属于自己,又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只属于善良的人同时也属于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其实,生命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延续,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是一朵美丽的花。因为有爱,她就释放着光芒,散发着清香,使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充满乐趣。
张丽钧老师把写作教学视为一种内心世界的唤醒和建构过程。她认为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的最高追求是要最高追求。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能力和精神的“双更新”,即把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从生命最底处唤醒,使其成为真正的写作主体;把创造力从文体写作的僵化教条中唤醒,使其具有创新意识;把“真、善、美”的人格从“假、大、空”的编造中唤醒,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真正达到“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在语文课堂上,张丽钧老师也时时践行着她“关注内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本教育观念。她的作文课处处跳跃着生命与生命相逢的惊喜,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灵感,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升华,真正达到了人文融合的理想教学境界。
一、人性化引导:挖掘写作潜能
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是人性。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对一个教师来说,人性应放在首位,以心灵和心灵对话,以人性来塑造人性。多年来张丽钧老师正是以一颗人性之心关爱学生、教育学生,以人性化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写作平台,创造了一个令学生心态宽松的写作环境,从而真正使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放胆作文,尽情释放他们的创作激情,充分展现写作的天赋与潜能。
(一)广义发表:呼唤主体价值回归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达与交流源于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付出劳动后希望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欲望,这就是“情感期待”。实际上,每个学生在作文课上都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感期待:希望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够获得老师的欣赏、同学的好评、大家的承认。一些著名作家在谈到他们的创作经历时也常常会提到,正是由于小时候上作文课时他们的作品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或者发表在校报或班报上被全校同学传阅,才进一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成为了作家。这种对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宣读或是结集成册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作文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广义发表”,这种教学法可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成功感,强烈地激发作文兴趣,真正实现写作主体价值的回归。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张丽钧老师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关注内心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在写作中特别善于激发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成就自我的主体意识。为此她曾专门为开滦一中的同学们编纂了一本名为《爱的盛宴》的“枕边书”,在序言中,她写道:
一直想为开滦一中的同学们编纂一本对大家作文、做事、做人有帮助的枕边书……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些文章中读出如下信息:我是为了成就一件大事来到这个尘世的,我不能浪费成功;爱我的人给了我那么多无私的爱,我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纳悦他人,尊重他人,玉成他人,是我美丽心灵的最好明证;我在世间行走,要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拥有与自我心灵对话的能力,听得见自己内心细微的声音……我衷心地希望——
你的名字是“纤尘不染的字”;
你每一天都过得“美丽踏实”;
你心里总能装着“暖心的故事”;
你的课桌能成为“放得下一个国家的课桌”!
作文教学中,在唤醒写作主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方面,她运用“广义发表”的教学方法,在优秀个体上做足了文章,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张丽钧老师说:“我希望老师们都树立起‘有写作天分的学生就在我的班级内’的信心。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相信,每个班级内都能找到大约10%~20%的有写作天分的学生。我们要充分挖掘资源,让这些学生真正尝到心灵受宠的滋味,进而促发群体的写作欲望。”张丽钧老师班上曾经有一个叫张俊雅的学生,痴迷文学,有着良好的写作天赋。张丽钧老师特地为她在学校申请了一块橱窗,办起了文学角,让张俊雅当起了“版主”。在这个优秀个体的带动下,“文学角”越搞越火,吸引了全校文学爱好者积极踊跃地投稿。 学生的作文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人文写作环境,带动广大同学的写作热情,张丽钧老师在开滦一中学生中间组织成立了“蓝雪文学社”,这个文学社的名字是由文学社中两个写作优秀的女学生的名字(一个叫蓝青、一个叫鲁雪)组合起来命定的。这个名字对同学们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有效地唤醒了学生们潜在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天分,多年来这个文学社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成绩斐然。
心理学家盖兹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探求成功的能力。以上成功案例表明,这种以人性化引导挖掘学生写作潜能,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的教学方法,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心理上自觉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充分实现了写作主体的自我价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花样儿”作文:激发主体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自我心灵的展现和个性的表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基本理念作了如下概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进行自由表达,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激发创作灵感,这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1.自由练笔:摆脱束缚。
长期以来,在“恶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被文本化、成品化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体训练所取代,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奉命作文”,“带着镣铐写作”,致使学生害怕作文,思维僵化,个体价值感缺失,生命热情匮乏,从而形成了可怕的双重人格。张丽钧老师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无米而为炊(内储不够,没的写);有米而不会为炊(无力外化,不会写)。这就要求老师帮学生解决“储米”和“为炊”的问题。
“储米”。法国作家布鲁斯说过:“生活先于文学,就像干活得先有材料一样。山里没有丰富的大理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雕像也就无从谈起。”在生活的舞台上,每天都有全新的剧目上演,一个“明眼”的人是可以看到那剧目的精彩之处的。有的同学以为生活乏味,不值得去留意,其实,乏味的不是生活,而是那颗不懂得停驻的人心。最有效的“储”就是做读书笔记。对于学生而言,再动人的文字,如果不落在纸上,就几乎不可能落在心里。摘录的过程付出了艰辛,这使日后的反复浏览成为可能,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美文就是过眼烟云。
“为炊”。这是一个思想外化的过程,怎样才能做到“放言高论,笔端不窘”呢?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很好地呈现出来呢?和“奉命作文”相比,日常练笔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更有帮助。日常练笔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是自主性,有感即发,我手写我心;第二是随意性,题材、体裁、字数均不受限,可以信马由缰地写;第三是跳跃性,对生活片断或人物片断的描写,偶发的联想,生活中非连贯性或非目标性的思考等,都可以诉诸笔端,往往更可闪现智慧的灵光。学生爱上了自己那个与自我心灵对话的也许是杂乱无章的小本子,才是值得语文老师欣慰的事。
2.另类写作:放飞个性
写作本身是一个创造过程,是自我第二次生命的成长和建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主体创作,允许学生以自由的思维方式、开放的表达方式完成自己的生命之旅,让一颗生动鲜活的心灵拥有自由飞翔的权利。张丽钧老师说,真正好的文章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她经常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作文中把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和个性表现出来。她的作文教学呈现出“三开放”的特点:
(1)开放的作文时空:强调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需要。通过写随笔、写观察日记等日常自由练笔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作文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2)开放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3)开放的表达方式:提倡写放胆文,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表达出来,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限章法,不论首尾,把作文的自由真正归还到学生的手中。
正因如此,她的学生也经常敢在她的作文课上写一些“花样儿作文”——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言、白话、文白夹杂……有的同学甚至在作文中配了插图,看得人赏心悦目,齿颊留香。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的写作潜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张丽钧老师曾为学生专门举办过一个“杨蒙诗歌鉴赏专题讲座”。在海报上她是这样写的:“在离你很近的地方 / 那个叫杨蒙的男生 / 摆出一场语言的盛宴。”杨蒙是值得老师为他举办这样一个讲座的,因为他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过人的创新思维,以下是杨蒙同学的小诗:
不应该的宴席
我要了一盅叫做泪水的酒
我点了一碗叫做哀愁的饭
我信手拈来了相思的餐纸
却忘记了那盘叫做爱情的菜
我感染了叫做痛心的醉
我舔净了叫做后悔的碗
我将相思的餐纸擦向背叛的双唇
却迟迟不肯退掉这叫做不应该的宴席
这首锦心绣口的小诗写尽了一个少年的心曲,是难得一见的文字。1999 年高考,杨蒙同学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完成了关乎他命运转折的高考作文。河北省历年高考作文分数线 48 分以上的大概在百分之十左右,杨蒙当年这篇诗歌形式的高考作文获得了 52 分的高分,学生的创新智慧之花终于实现了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的绚丽夺目的绽放!
二、情感教育:实现人、文融合
情感体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认识。古人常说“情者文之经”、“为情而作文”,可见情感是作文的出发点,感动是作文的催化剂,大凡优秀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离不开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了在写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培养对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情感所包含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是健全人格精神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在的青少年似乎患上了“情感缺失症”,在作文中少有真实情感的表达与流露,有的只是一些矫情和蓄意的编造。张丽钧老师把这种少有真实情感的作文称为“圣诞树作文”,这样的作文像圣诞树一样徒有装饰,但上面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假的,结满了畸形的果实,“零生命力”是它最大的特点。时代不需要写作与做人相分离的“双面人”。为了彻底铲除这种虚假作文,作为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老师带领全校师生开展了很多特色校园活动,着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个个美好的“情感场”,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生命意识。这种将校园活动与学生的写作学习相结合的“大作文教学法”,特别凸现了“我”是写作的灵魂,“做人”与“作文”合一的写作规律。
(一)“蓝天下的学校”:让作文拥抱生活
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所谓“生活作文”,就是通过以生活为对象的写作,让学生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写作活动,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作文的生命力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情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俗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主体的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生成的,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育家于漪说:“生命之树长绿,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的河流流淌不息,写作的源泉汩汩喷涌。文章不应该是作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可见理想的写作是以尊重生活为中心的。汲取生活精华,撰写人生华章是我们所切盼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蓝天下的学校”这一理念,教育如果走出课堂拥抱生活,可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各方面提供无比新鲜生动的资源,可以唤醒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张丽钧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作过许多尝试,意在唤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热情,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如:把语文课堂搬到桃花盛开的公园,让同学们寻觅“春天的芳踪”,回到学校后打印出《阅读春天》的习作集,在校园广为传阅。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描写校园里的五棵山楂树、白玉兰花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将写作教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感悟,享受大自然带给学生的乐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学生的真情实感得到外露,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血肉丰满,充满了灵性和生气。
(二)流泪教育:让作文涌动真情
理想的写作过程是灵魂纯化的过程,是境界提升的过程,而灵魂的纯化、境界的提升,无不是以“感动和唤醒心灵”为前提的。如果学生写作的时候情感都未曾被触动,灵魂都“不在场”,又怎能期待其“共鸣”功能的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名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作为校长,张丽钧老师深感到了自己学生情感的缺失。怎样唤醒他们沉睡的情感?怎样让可贵的泪水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怎样让他们懂得垂泪是别样的美丽?怎样让一个个泪光闪闪的神圣时刻永远相伴他们的人生苦旅?带着这些凝重的思考,在她的倡导下,开滦一中有意识地将三个特殊的日子设定成了“集体流泪日”:
1.母亲节,让孩子流下感恩的泪。
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妈妈们拿着孩子的班主任发的邀请函,到学校来参加“献给母亲的歌”纪念母亲节的主题班会。教室里回响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每张课桌上都摆放着一枝美丽的康乃馨。妈妈们的怀里都揣了一封孩子写给自己的信,孩子也已把母亲写的信悄悄地珍藏起来。班会的内容是有趣的,孩子讲关于妈妈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妈妈讲关于孩子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母子(女)同时笔答“妈妈的生日”、“孩子的生日”,“妈妈最爱吃的一道菜”、“孩子最爱吃的一道菜”,“妈妈最近的烦心事”、“孩子最近的烦心事”,“妈妈穿的衣服的尺码”、“孩子穿的衣服的尺码”……在孩子们的笑闹声中,主持人开始宣读答案了。读着读着,孩子们就不说话了。接着,妈妈们哭了;接着,孩子们哭了;接着,主持人哭了。关于妈妈的事,孩子答对的那么少,妈妈却感动得哭了;关于孩子的事,妈妈答对的那么多,孩子也感动得哭了……
母亲节的泪,是感恩的泪,是愧疚的泪,是顿悟的泪。流过这样的泪之后,孩子的心就容易变软,孩子的骨头就容易变硬。
2.毕业典礼,让孩子流下惜别的泪。
每年高考来临之际,开滦一中的老师们都要为学生举办高中毕业典礼。在典礼上,首先校领导宣读“毕业寄语”,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代表发言;然后,学生向母校赠送礼物,老师向学生赠送礼物……这些程序,说起来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因为在其中注入了深深的情浓浓的意,所以,与会的每一个人都无不动容动心……
毕业典礼的泪,是伤感的泪,是惜别的泪,是誓师的泪。相逢是缘,师生之缘深似海,同窗之缘高于天。流过了这样的泪,孩子就成了大人。当他只身远行,我们就可以朝他挥挥手,放心地看他走远。
3.教师节,让孩子流下理解的泪。
在教师节这一天里,老师都收到了学生的由衷祝福和深深敬意——贺卡、信笺、鲜花以及各式各样的小纪念品。这一天,是老师最快乐的日子,而老师的快乐是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学校没有让学生登台赞美教师,而是让老师登台,开展“我和我的学生”的专题演讲。面对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学生(活动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老师们打开了自己心灵中最柔美、最温馨的部分,把满心的忧喜苦乐一并对着自己亲爱的学生倾诉……
流泪教育有三贴近的特点,它贴近青少年的实际,贴近他们的情感,贴近他们的身心发展。“流泪教育”的开展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个美好的“情感场”,在培养学生懂得铭记、感恩的同时,又于潜移默化中唤醒了学生麻木的情感、沉睡的记忆,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开启了一扇性情之门,储备了丰厚而真挚的情感素材。“流泪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的是自我内心世界和情感价值,让学生的心灵在血浓于水的家庭亲情、患难与共的真挚友情、感天动地的师生挚情中受到洗礼和升华,使学生明白作文要以抒写挚情感动心灵为最高境界、最高追求。这种把校园生活和学生的写作生活相结合的“大作文”教学方式,成功唤醒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焕发出了“人本”、“人性”的耀眼光芒!
我曾戏谑地对学生说:“我们必须感谢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文天祥、岳飞……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作文!”学生习惯了向古人求救,向古人那里讨灵感。殊不知,时间久了,就再也写不出司马迁第一次苟活时的悲壮,黄花第一次盛开的清新,月光第一次洒下时的透亮。无论角度怎样变换,语言怎样优美,这样的材料,给人的印象难免是陈旧而俗套。
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这样的俗套,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而不是只盯着课本中的人和事。我不否认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是一个好的途径,但是,只关注课本的结果,会使学生作文材料陈滥,眼界狭窄,思维定式,在思想本该活跃的时期,很难闪现智慧的火花。因此,我认为,在关注课本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能做到观察、思考、积累和运用。那么,关注身边的生活,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一、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
大自然的景象丰富多彩,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解读自然现象,思考联想,并积累材料。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描述了我在校园里看到的一幕自然景象:校园里有一片草地,种着三叶草,草地中间有一个喷灌式喷头,用来浇灌三叶草。喷头有点漏水,使得喷头的周围常常有一汪水,所以,这里的三叶草得到的水分远远多于距离喷头较远的三叶草。按说,这里的草应该长得旺盛,可事实却是这片三叶草枯而黄,并且有很多已经死去了。描述完之后,我说:请大家思考,从这个自然现象中,你联想到什么?一开始,学生有点茫然。我就进行点拨:水分多了,按说是好事,可是,那片三叶草几乎是天天泡在水里,所以,枯的枯,死的死,把这种情况和身边的人、事联系起来,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呢?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出几点结论:对于一种事物,拥有的多了未必是好事;过犹不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做事要把握好度;水分就像父母的爱,水分过多,就是溺爱,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要正确爱孩子。听到这些,我感到很欣慰,趁机鼓励他们要留意身边的自然现象。因为,大自然总会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学生能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有所感悟,也就渐渐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二、留心身边小环境中的人和事
为了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我规定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演讲的内容必须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并要讲出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认识和看法。这样要求,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能积累真实的材料,能有自己的思想。学生的表现,也令我深有感触。
有学生演讲时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市场有两个卖凉皮的,摊位相距不远,可是一个生意红火,一个生意冷清。她经过观察发现,生意红火的摊主,穿着洁净的白褂子,摊位前的矮桌和凳子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而另一个则看起来没他这里干净。由此,她得出结论:干净,是他生意好的原因;即使做的是小事,也要做好细节工作,细节决定成败。
还有的学生讲到他自己的发现:班里有两类同学,一类同学拿到作业或者试卷后,瞥一眼,就塞到课桌里了;还有一类同学,则拿出纠错本,马上摘抄、整理错题,认真思考,并向别人请教。前一类同学在班里是多数,后一类是少数。后一类同学,成绩往往是优秀的。他由此认识到,一个人能成功,天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事的态度。
能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生也就慢慢有了自己真正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有了自己的生活积累。而这,我认为,才是写出好作文的根本。
以全国新课标卷为例,不管是2013年的作文试题漆船工的故事,还是2014年的作文试题运动会比赛过独木桥的故事,都是选取小事作为材料,都是生动而鲜活的材料。这样的现象,我们在生活中未必没有见过,可是并不一定留意和深思。高考作文材料,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暗示:关注身边的现象,做一个思考者和思想者。
三、思考社会大环境中的热点事件
只读书本,不看社会,就会使学生眼界狭窄,思维不开阔,不能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能对社会上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
关注社会,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比如雾霾天气、环保问题、反腐问题等;也可以是国内国际的政治事件,如党的群众路线、中日钓鱼岛争端等;还可以是知名人士的成功之路,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品质等。总之,社会上有影响的人或者事件都可以作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但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了什么事,而要对事情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获得自己的个体认知。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能在关注课本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留心和思考以上三个方面,那么,学生积累的素材就不是滥熟的古人,而是有着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鲜活的材料。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学生的思想就会日渐丰富和深刻,这样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就会闪动着智慧的火花。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通过关注以上三个方面,积累材料,提高思想认识呢?
首先,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要善于发现和感悟,并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分享给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受到启示。
其次,教师要能抓好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只有学生充分展开联想,调动思维,才能透过事情的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对学生来说,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调动已有的认知和积累积极进行思考、联想,并要真正动起来,而不是消极应对。
再次,教师要坚持去做这项工作,并要落实到位。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灵感闪现,要开展某项活动,但往往一遇到一点阻碍,便自己先灰心了,于是,这项活动就半途而废。所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要坚持不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形成书面文字,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而不是想想就算了。要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样,假以时日,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仅是在文采上胜出。华丽的辞藻,只是漂亮的外衣,而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和内涵,才是文章永久的魅力。养育思想的沃土,便是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择的根本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有待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环境只能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追寻生命的意义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是汪国真诗作——《热爱生命》中的一句话,它将执着灌注于字里行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全诗从成功、爱情、奋斗、未来四个意象着手,细腻地描绘了对生命义无反顾的不悔追求。诗句风格清新淡雅、凝练朴实,润物无声地熨帖读者心灵,兼具教化意义。汪国真热爱生命读后感。
“远方在哪里?风前面是风,道路后面还是道路”这种看似永无尽头的追逐,犹如西西弗斯不停推上山却时刻滚落的那颗巨石。于是,在这样一个现实胚胎中,分化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然而,不论乐观主义者,即使悲观消极如川端康成,依旧以一颗赤子之心珍爱生命。前方很渺茫,面对如斯其修远兮的追求,我们又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
飘撒在石缝中的树种,咬定青山、吸风饮露,几经寒暑、几度春秋,长成了遒劲葱郁的大树;秋风过境,衰草留根土中、迎霜耐雪,待到春来,又萋萋绿染了大地,于是岁岁枯荣,生生不息;失了双脚的鸭子,一个似乎应该遗弃的卑微生命,以笨拙的飞翔赢得了它的美丽和尊严……自然万物蓬勃生意,优胜劣汰,以其顽强展示其不容亵渎的尊贵。汪国真则淡淡言明:不论是否成功,选择远方,就只往前追寻;不论是否获得,选择爱情,就只往前追寻;不论艰辛与否,选择奋斗,就往前追寻;不论难过与否,选择未来,就只往前追寻。那么,在我的世界中,还有什么理由不义无反顾地追我所求呢?
当生命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将我们陷入岌岌可危的困境。与其被动畏惧退缩,不如主动地奋起搏斗,做生活的主宰者。汪国真热爱生命读后感。在坎坷的生命里,曾经的我们是生活中的西西弗斯,也许抱怨不平,但当回首往事时,也许却如普希金般,将过去的一切视为亲切的怀念。我们义无反顾的追求,需要的是一个作为后盾的坚定信念——热爱生命。这信念是对生活的一种体会、一个态度:让生命璀璨如红日、刚劲如松柏;抑或是幽微如烛光、脆弱如朽木。有了目标,有了追逐,才有了人生;一个人消磨时光,自暴自弃,那么他的人生也将跟着裹足不前,其活着的便是具躯壳。而怀揣信念,便就带上了希望,晕染了快乐。那么,活着,就是在追求中陶醉,抗争中灿烂,挫折中完整。
奋斗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对所有的瞬间与长久的珍视。热爱,不仅是这样至死方休的情感,还有对生命的充分利用和无悔奉献。我清楚地知道,人生路上不仅仅是纯净湛蓝的天空和静美幽香的风景,更多的是大浪淘沙、霜风雪雨和荆棘拦路。但“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也会相信“只要愿意去做,人,无所不通”。纵然理论付诸实践总差一步距离,但我将不懈努力。不论爱情,不论事业,不论未来,不论奋斗历程,我将秉持坚定的信念、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鼓起百折不挠的勇气,追我所求、义无反顾。那么,总算是不辜负生命,总算无愧于生命的价值。
汪国真热爱生命读后感
汪国真的这篇《热爱生命》我读了又读。
首先,我不得不说这篇短简的美文读起来有很好的语感,情感也容易引起我的共鸣。所以我每次读它的时候都会尽量地可以在念到每一个字,过渡每一个词的时候都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文字融在一起。
也许我喜欢它的标题——热爱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种劝告,也是一种激励。它的内容更是分开了成功、爱情、行动几个方面。对于成功,是需要落实的,而在行动的过程中未免有许多风许多雨,困难阻碍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阻碍自己前进的东西才更能丰富你行走的道路。一直向前,一切顺利是不可能的,也是缺乏美感的。因为经历过的人生才是美丽的。要想成功,要想有自己的舞台,要想为自己或长或短的生命增添斑斓的色彩,我们就前进吧,和着风伴着雨。
而面对着爱情,萌动的青春总让人蠢蠢欲试。想要有美好而纯真的爱,这种追求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自己的真诚。有朋友和我说过:“爱情就像是流水,水面有声音。刚开始,是很激烈的,但是深处的流水,没有声音。水越深,则无声。爱情也该一样,成熟的爱情,应该更深入,不必多挂口,太多话就显得太简单。”我向往有友谊作奠基的成熟爱情。而我知道,要在这种交往与发展的过程中,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实属不容易。在期满自己与别人时,爱情要枝繁叶茂,需要自己的真,自己的实,自己的纯。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而崎岖。成长穿越了疲倦与乏味之后,记忆里只会有自己真正的影子。那时光尴尬过,无知过,但深刻的是曾经如此执着地接近梦想。
从地平线开始,开始了,就只任自己的背影紧贴世界,听到的,是自己的声音。很是喜欢这样的一段话:“坚定你的信念吧,我的心。天会破晓的。希望的种子深藏在泥土里,它会发芽的。睡眠,像一个花蕾,会向阳光打开它的心,而沉默会找到它的声音。白天是近在眼前了,那时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我相信哪里有力量哪里就有力量的作用。成长中,我选择,我行动,我前进。有风,我让风吹;有雨,我让雨下。
《热爱生命》读后感
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
《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
汪国真的诗歌总是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教化功能,因此他的诗歌甚至可以进入语文教材。汪国真的诗歌,曾经掀起过一个热潮,使他成为诗歌界的新秀,成为年青人的朋友和老师。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得助于他的诗歌的富有热情的教化作用?
还是来说《热爱生命》。在我读来,汪诗热爱的不是最终的成功和未来的美好结局,不是爱情的获得和奋斗目标的实现。诗作里溢出的热爱,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追求,“风雨兼程”、“吐露真诚”……这些都是体现热爱的种种表现。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这样,诗歌的主题就升华了。
《热爱生命》读后感作文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是汪国真诗作——《热爱生命》中的一句话,它将执着灌注于字里行间,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全诗从成功、爱情、奋斗、未来四个意象着手,细腻地描绘了对生命义无反顾的不悔追求。诗句风格清新淡雅、凝练朴实,润物无声地熨帖读者心灵,兼具教化意义。
“远方在哪里?风前面是风,道路后面还是道路”这种看似永无尽头的追逐,犹如西西弗斯不停推上山却时刻滚落的那颗巨石。于是,在这样一个现实胚胎中,分化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然而,不论乐观主义者,即使悲观消极如川端康成,依旧以一颗赤子之心珍爱生命。前方很渺茫,面对如斯其修远兮的追求,我们又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
飘撒在石缝中的树种,咬定青山、吸风饮露,几经寒暑、几度春秋,长成了遒劲葱郁的大树;秋风过境,衰草留根土中、迎霜耐雪,待到春来,又萋萋绿染了大地,于是岁岁枯荣,生生不息;失了双脚的鸭子,一个似乎应该遗弃的卑微生命,以笨拙的飞翔赢得了它的美丽和尊严……自然万物蓬勃生意,优胜劣汰,以其顽强展示其不容亵渎的尊贵。汪国真则淡淡言明:不论是否成功,选择远方,就只往前追寻;不论是否获得,选择爱情,就只往前追寻;不论艰辛与否,选择奋斗,就往前追寻;不论难过与否,选择未来,就只往前追寻。那么,在我的世界中,还有什么理由不义无反顾地追我所求呢?
当生命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将我们陷入岌岌可危的困境。与其被动畏惧退缩,不如主动地奋起搏斗,做生活的主宰者。在坎坷的生命里,曾经的我们是生活中的西西弗斯,也许抱怨不平,但当回首往事时,也许却如普希金般,将过去的一切视为亲切的怀念。我们义无反顾的追求,需要的是一个作为后盾的坚定信念——热爱生命。这信念是对生活的一种体会、一个态度:让生命璀璨如红日、刚劲如松柏;抑或是幽微如烛光、脆弱如朽木。有了目标,有了追逐,才有了人生;一个人消磨时光,自暴自弃,那么他的人生也将跟着裹足不前,其活着的便是具躯壳。而怀揣信念,便就带上了希望,晕染了快乐。那么,活着,就是在追求中陶醉,抗争中灿烂,挫折中完整。
奋斗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对所有的瞬间与长久的珍视。热爱,不仅是这样至死方休的情感,还有对生命的充分利用和无悔奉献。我清楚地知道,人生路上不仅仅是纯净湛蓝的天空和静美幽香的风景,更多的是大浪淘沙、霜风雪雨和荆棘拦路。但“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也会相信“只要愿意去做,人,无所不通”。纵然理论付诸实践总差一步距离,但我将不懈努力。不论爱情,不论事业,不论未来,不论奋斗历程,我将秉持坚定的信念、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鼓起百折不挠的勇气,追我所求、义无反顾。那么,总算是不辜负生命,总算无愧于生命的价值。
热爱生命读后感
生活有时对某些人也许是不公平的,但生活却永远在自己的手中掌握着,那么放弃和坚持也就全靠自己掌握了。
当你孤身一人行走在荒芜人烟的荒野上,当没有食物和水源,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这样的残酷遭遇是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接受的,但我看到文中淘金者独自一人置身于渺无人烟的苍茫荒野里时,他面对的是饥饿,是疼痛,是种种生与死的考验。“我该如何走下去?”这句话他无数遍的在心里问自己。但当他面对与他同样遭遇的狼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生命的追求,最终他战胜了狼,也战胜了他自己,他赢得了再次活下去的机会!
当我看到主人公面对不公平的遭遇时,却始终坚持不曾放弃,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意志的坚强!当我看到主人公命垂一线,万念俱灰时,却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依然坚守做人的道德。我想到了
人之初,不就是这样吗,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或逃避或面对,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就像主人公一样如果他放弃,很简单,被那条饿狼吃掉,生命也就从此终结,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终究是放弃了,那么他的一生都将因放弃而被生命淘汰。可是他却“傻傻的”“傻傻的”坚持着,因为他相信,生命的伟大;他相信明天清晨的彩虹是别样灿烂的;他相信自己生命的长度是无限的。所以他成功了,他的成功挽回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但是只要生命没有结束,危险就无处不在,我们不可以阻挡危险的发生,但我们可以用铁一般的意志去与它抗衡,直到胜利,直到成功,直到生命的尽头
读到书的结尾,我合上书又一遍重温书名“热爱生命”,这简单的四个字,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悟,更多的是震撼!
生活因为有了生命而丰富,生命也因为有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精彩!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比电视剧情节还丰富的经历连在一起便成了生活。我感谢生命,给了我打败困难的机会;我感谢生命,让我拥有超乎他人的“优越感”!
今天我在困境中崛起,从泥潭里爬起,无论在任何困境下乐观坚强的我总会找到胜利的出口,寻找那属于我应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看吧!看吧!我就是那翱翔天空的雄鹰,不惧电闪和雷鸣;看吧!看吧!我就是那破土而出的小草,不惧风雨和阻挡!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立意,方法
文章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观点,抒发感情的载体,那么,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应该是系统的,有一个中心的,而作者抒发的感情,无论是爱恨,还是情仇,也都有一个中心,于是,中心就成为文章的灵魂。如果文章脱离了这个中心,那就只能算是文字的罗列,不能以“文章”二字而言。立意,就是要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感情的中心。写作要根据一定的素材而进行,立意就是选材的依据,是文章结构的轴心,文章语言的采用也要根据立意的不同而进行选择。就初中学生而言,引导他们立好意,不仅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对其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
一、以小见大,从细微处生发
作文讲究的是我手写我口,需要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从一定角度上说,中学生的生活有些单调(只能说从一定角度上说),要让学生在平时的衣、食、住、行和学校的三点一线的“小社会”的事件中能生发出自己的感悟,就需要深入挖掘材料或作文要求中所蕴含的主题,在普通、平凡的事件中发现重大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让主题得到升华。如以“体验”为题的半命题作文,在立意中,首先就要对体验进行理解。体验是亲身经历,是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那么,在构思文章时,就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体验成长为核心。如《体验成长中的困惑》一文,所写事件就是买花瓶,这是最为常见的生活事件。但作者在最后说道:“天哪,做人必须工于心计,巧于周旋,成长竟要以丢失真诚为代价!我真不想长大。”这“困惑”揭示的是人类生存的悖论,我们常常欣赏纯洁和真诚,但生活中又常常逼着我们放弃纯洁和真诚,人生的无奈、成长的困惑就从小事中生发了出来,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以小见大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抒发出来,从细小的事件中获得独特的自我体验。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体验不断就是发展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何种事件。
二、精雕细琢,从人物上构思
在初中阶段中,记叙文是一大文体,也是最常见的写作文体。但从学生的写作中不难发现,更多学生只注重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对事件中的人物描绘却着墨不多,导致文章成为“流水账”,更无法从人物描绘中看见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应该说,优秀的记叙文,不但要写出人物的言行,而且要写出人物的心理;不仅要写出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还要写人物当时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从而展现人物言行的思想基础,通过人物的刻画让思想更上一层楼。我们甚至可以说,言行是骨架,思想是灵魂,文无思想难存,人无思想难立。作文中的人物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投射,透过文章,是能看到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这也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人物刻画来立意。如鲁迅《故乡》中的闰土,通过前后形象的变化,就可知作者对封建思想和礼教的鞭笞。
那么,记叙文如何立意?首先,要立足于一个人,一件事写出矛盾、波澜,保证事件完整性的同时,将记叙和描写整合起来,特别是在对人物形象刻画时,要在整体的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描写。如写小偷,就要将其定位为“凶”的形象,写警察自然是从“善”的角度进行。在细化时,要综合应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在各种方法的应用上,要注重从整体到局部,如心理描写,是恐惧还是欣喜,首先就要进行定位。其次,所选择人物要具有典型性,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才能让中心更加突出。但要注意,在对人物和事件选择时,允许虚构,但虚构要符合事实,不能夸张或是漫无边际的瞎扯。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作文立意首先构建的骨架,是将自己的思想先理顺,然后借助字词来逐一表现。如果只是在大处做到了“精”而忽视了小处的“细”,总会让人感觉太粗糙。
三、标新立异,从文题上体现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窗户,读者对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就是题目,因此,在写作中,要让立意能抓住读者的心,题目构思也尤为重要。要在作文中从文题上来立异,就需要做到“新”。如一次相遇、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微笑都可成为拟题和立意的素材。如“那一抹抹淡淡的微笑”、“原来是你”、“这堂课真舒心”、“我渴望四处流浪”等题目就以小见大,能从生活事件来进行体验。同时,立异还要注重从反面着笔,要不落俗套,独辟蹊径,把目光锁定在自己最熟悉而又最感兴趣的范围内。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就可用“路在脚下”来写自己的成才,以“小路弯弯”写自己如何和困难做斗争。
追求新颖是在正确、积极、高远、深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能只为追求“新”而忽视了“实”。“新”要新得实在,要在宏观的指导下来进行主题构建。
意是作文的生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立意指导,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霞.初中材料作文立意技巧例谈[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3).
[2]周巧萍.浅谈初中作文的立意及对策[J].考试(教研版),2011(4).
关键词:习作;观察;积累;我手写我心;真实生活;真实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指出:“作文首先要求说实话。其次才看写得好不好。”习作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所表達的应该是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乃作文的生命之基。
小学作文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用文字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童真童彩、童心童声。倘若我们能引导学生多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人、事、景,这也就保证了作文的真实性。例如,写天气变化的、写活动、写感受、写事情等。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做生活的有心人,思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然后,“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放手描摹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情感,达到再现生活、再现情感之目的。
教学生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观察与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写真景。美妙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它既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又如一个千奇百怪的万花筒。例如,我班学生吴xx在《风真大》一文中写到“墙角的纸、土、沙、都卷了进来。电线呜呜直响,人们都眯着眼睛,手也挡在了眼睛前面,害怕沙子或者土都飞进眼睛里,人们要往前走,狂风又把人往后吹,人们眯着眼睛往下看生怕摔着,风刮来的土又飞进了小朋友的眼睛里,小朋友走得歪歪扭扭的,好像刚刚喝醉了一样。”这是学生观察、感受的真实体验,把这种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习作。
习作源于生活,源于感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例如,在丁xx《妈妈的爱》中写道“我不情愿地喝下了药。接着,妈妈为我盖上被子去熬粥了。(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3页)粥熬好了妈妈端过来,轻轻地吹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送到我嘴边,一口一口耐心地喂我。”这是学生体验后所写的真实情感。
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写真心。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是心里泉水的自然流淌。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生命,自有各自不同的喜怒哀乐。周xx在习作《可怕的第一次》中写道“晚上,我走进这间陌生的房间,东张西望,好像屋里藏着无数双眼睛在看着我,我害怕极了。在这黑洞洞的房间里,不知会有什么怪东西,电视里的鬼屋不就是这样的吗?”王xx在《比赛》一文中写道“尽管是第二次参加比赛了,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内心忐忑不安,像怀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乱跳。”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内心的真实告白。
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例如,马xx的习作《阳光伙伴》中写道“虽然比赛中我们没有取得胜利,但我们知道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滴水不成河,独木不成林,团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只有团结,我们才能干好每一件事,只有团结,我们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刘xx在《风筝营救队》中写道“说干就干,我们满广场跑着,寻找落难的风筝。不一会儿,我们就解救下三四个风筝,看着一只只风筝被我们救起,我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引导学生平时注重观察和积累,写作时有了素材,这样写起来地就会有话可说,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感。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真实的写作。
【作文 《生命 生命》读后感】推荐阅读: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作文06-17
六年级作文热爱生命读后感10-14
再塑生命的人初一作文读后感07-16
思考生命的小学作文:生命生命11-24
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优秀作文11-20
善待生命的作文400字:生命最珍贵09-22
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感06-02
小学生生命生命读后感11-02
生命平等作文07-20
安全=生命作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