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命的尊严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了生命的尊严(精选8篇)

为了生命的尊严 篇1

湘乡四中C326汪晓岚

阿尔伯特史怀哲曾经说过:“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确实,上帝既然让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有了它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尊严是不论高低贵贱,更何况这世上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世上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任何东西都无法决定其他事物其他事物的存在与灭亡,人也是如此。纵然人类有着别于其他事物的智慧——能思维,会创造,却永远不能妄想主宰万物。而有时人就是这么自大,一定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最为尊贵,不可侵犯,便对其他生命视之不顾,蹂躏践踏着生命的尊严。

为了生命的尊严 篇2

一、对课题进行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结构等的能力。上课伊始,板书课题,在学生读完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读了课题后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他指谁?是谁为了他的尊严,又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为了他的尊严?什么是尊严?提问引发了学生读书探索的兴趣,这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学习。再交流汇报,有的让学生直接回答,有的放到讲读课文中学习解决,有的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前面所学或说理解或举例,然后老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指点。

二、从矛盾点找疑

讲读课文时,给学生指点提问的方法———找矛盾。在某些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学生按老师的指点,一边看书,一边寻找这些矛盾点。而后提出如下问题:(1)独臂乞丐刚开始不愿搬砖,后来为什么又搬了,而且还要留下脏毛巾作纪念?(2)双臂乞丐来乞讨,老妇人也让他搬砖挣取二十元钱,可双臂乞丐为什么不搬却鄙夷地走开了?(3)老妇人为什么一次次地让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又让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在引导理解后,我又让学生注意课题,再读一遍,强调:看一看,想一想,课题与文章所写人物有无矛盾之处?于是有学生又提出:(1)课文题目是“他”,应该指一个人,为什么文章中却出现了两个乞丐?这时还会有学生提出问题(2)他们两人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虽然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分别解决了,可当学生再次提出此问题时,老师一定不能怒形于色,更不能斥责,而应当鼓励他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并给他机会和时间,让他思考一下再回答。

这样,在对问题进行点拨、理解、分角色朗读等教学活动中,又通过诘问,引导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文中人物,进而上升到了对文章主题、选材、写法的提问。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矛盾之处加以质疑,深入探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三、从关键处提问

在讲读课文中,我又告诉了学生另一种提问的方法———找关键。《为了他的尊严》一文的第10、11自然段是理解全文的一个关键处,我请学生们用心读,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提出:老妇人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再读、分角色读,联系独臂乞丐与双臂乞丐他们两人的命运谈体会。通过品读,加深理解,从而体会老妇人的良苦用心。

四、从违反常理处设疑

《为了他的尊严》一文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独臂乞丐当上董事长获得事业的成功后,来谢赠老妇人,老妇人不肯接受他的赠送。在讲读此部分时,我又告诉了学生一种提问的方法———在违反常理处设疑。学生默读后质疑:(1)老妇人为什么不接受独臂乞丐董事长的礼物?(2)老妇人拒绝赠礼时说“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是什么意思?(3)文章最后,老妇人为什么还“笑”着让独臂乞丐董事长“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围绕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学习,不仅增进了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品质的认识,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使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

当然,能够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很多,比如:在初读课文后可让学生结合自读提问。学生也会提出许多问题,但是因为此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较浅,提出的问题大多是表层性的,或者是不理解词语。而且所提问题多而杂,这时教师一定要对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梳理,有的让学生直接回答,有的放到讲读课文中学习解决。对于学生所提的价值不大或不着边际的问题可以放在学文后解决,教师不能不予理睬更不能有讽刺或挖苦,要给与学生解释与指导,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与水平。

当然,质疑作为一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长期的训练与培养,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收获。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的教学环境,为学生主动提问创造条件,更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赞可夫也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以情动情”,以情促思情促问,以自己的语言、态势、目光向学生传达你对他们的信任、尊重、期望与赏识。更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当学生“灵光一闪”时,要允许学生插话,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自身固有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并依靠积极因素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不断进步。

摘要:学贵知疑,能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是非常可贵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一种表现。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并教给“会疑”的方法。质疑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长期的训练与培养。

为了祖国的尊严 篇3

“黑鹰”失事

1987年10月8日14时,一架刚执行完任务的“黑鹰”直升机,由青海格尔木机场升空后返航。当时,万里苍穹蔚蓝如洗,片片云絮薄如蝉翼。15时许,返航中的直升机后部突然发出“哐”的一声巨响。机身随之剧烈抖动起来,驾驶员无法控制飞行,直升机在空中快速下降并旋转起来。大约距地面600米时,以130度左右的角度坠向地面。坠毁时间为15时零7分,地点是都兰县诺木洪农场正东9公里处。直升机解体,机上人员全部被甩出,造成重大伤亡。

当地一位藏民见此情景催马跑到跟前,见有个人满脸是血,便问他是怎么回事?那个人不懂藏语,但手能动弹,写了个条子示意他快去报信。

这架直升机系美国制造,1985年3月22日出厂。我国于1985年5月21日购进,是我国当时拥有的最先进的直升机。该机在美国飞了28个起落,共飞行10小时24分。我方购得后,截至失事前,共飞行331小时49分,而该机的设计飞行寿命为5900小时。

这一事件令中国高层领导震惊,有关部门立即组织调查。10月10日凌晨,以游中校为主要成员的事故调查组火速奔赴事故现场。

泥沙“说话”

游中校和同志们经过综合分析,很快找出事故的直接原因:飞机尾减速器输出传动齿轮轴折断。10月11日,中国有关方面便将事故情况通知美方。半个月后的10月27日上午,美方专家组才迟迟来到我国。

当天下午,以游中校为首席技术代表的我方专家谈判组即与以白瑞士为首的美方专家组会面。听了我方情况介绍后,美方人员先是客气地赞扬我方对事故现场检查得细致周密,且调查材料丰富,并对我方花很大代价将全部飞机残骸运抵北京表示感谢。继而态度急转直下,开始大夸特夸其制造的直升机的先进性、稳定性。白瑞士狡黠地笑笑,以挑衅的口吻问我方专家:“请问阁下,你们有什么能表明可与我方共同调查事故的资格凭证呢?”游中校立即向其出示中国机械工程院授予的“失效分析工作委员会专家”证书,白瑞士顿时无言以对。

会面的第二天,我方专家组意外地收到美方一份长达100多页的事故调查表,要求我方按他们的要求一一填写。美方是想以此推导出其直升机没有质量问题,以达到在事故调查前就将责任推给我方之目的。“不行!表格不能填。调查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让检查结果来说话。”游中校一语中的。美方无奈,只好同意我方提议,双方共同拟定尾减速器残骸内剩余油料化验、输出轴客观检测、断口微观检查等10项事故调查程序,谈判进入正常轨道。

检测开始,美方专家提出,尾桨输出轴断裂的原因很可能是我方使用维护不当,怀疑我方在使用中加错了油或油质较差、油量不足等,从而导致轴承油路不畅、润滑不够,造成尾轴疲劳断裂。美方的这一推理还是有“道理”的,这也是一个只有内行人才想得出的计谋。因为一般情况下飞机坠毁后,油箱摔裂,油量多少已很难查证,那么,你无证无凭便无法反驳他的推理。但他们没想到,游中校等人在赶到现场的当天,便将油箱内剩余的油液收集起来,并且把浸了油液的泥沙也全部收集起来带回北京。当这些实物和检验结果一同摆在美方专家面前时,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泥沙都“说话”了,真厉害!

破译“外来物”

一计不成再来一计。美方专家在分解残骸时,从尾减速器的尚存油液中找出两段折断了的开口销。他们见到此物如获至宝,进而认为这开口销是“外来物”,是我方机务人员因操作不当掉入尾减速器中的,是这“外来物”导致尾轴断裂的。有了这个“杀手锏”,他们的态度立刻强硬起来,为让我们的专家“服气”,美方专家将有关直升机的几张技术图纸复印件交给我方。正是由于直升机进口后美方从未给予我方任何技术图纸,所以这“外来物”来自何方一时难以确定。现在’美方打破常规、看似胸有成竹的“大方”举动,使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当晚,游中校和同事们就投入到紧张的破译“外来物”攻关之中。直到次日清晨7时30分,终于有了突破性发现。

上午8时,新一轮谈判开始了。美方代表一个个神采飞扬,打油“残局已经收拾,打起行装可回家”的架势。我方谈判组组长坦然宣布游中校他们的发现:所谓“外来物”,并非外来,而是尾桨箱内部的尾桨边距轴上的开口销,是事故发生后内部零件之间相互运动使其折断落入油液中的!这一结论令美方代表们十分惊愕,当时便泄了气,他们低估了自己的对手,那“外来物”变成自己搬来反砸自己发的石头。美方代表马上单方面宣布休会。

对手成“导师”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十几个回合的检测、谈判,事故原因已趋于明朗——游中校他们的结论是:根据痕迹检验和断口分析,发现直升机尾传动轴上有一条0.5毫米宽、0.06毫米深的加工刀痕,在刀痕底部延伸出一条深0.15毫米的沿晶裂纹。正是加工中的切削刀痕和沿晶裂纹这个“疲劳源”不能长期承受正常载荷下的高循环,又逐渐向外延伸成了大的裂痕,因而造成尾传动轴使用331小时49分就疲劳断裂,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显然,这一事故纯属制造质量问题,理应由美国方面承担全部责任。然而,他们心不甘、情不愿,又节外生枝,要我方提供失效样品,让其返回美国重新测试再作最后定性结论,并且一定要我方专家一同前往。其理由是,美未授予他们在中国结论报告上签字的权力,并且他们认为,结论应由美方安全委员会做出才算数。

“飞机是你们制造的,但所有权在我们,并且我们有做出结论的能力,岂有你们做结论才算数之理?况且,国际惯例是飞机在哪个国家失事,就由哪个国家为主进行事故分析!”游中校严辞拒绝美方的无理要求。理屈词穷的美方代表这才十分不情愿地在事故结论上签了字。

一个岁数不在游中校之下的美国专家真诚地说:“您具备的知识完全可以当我的导师!”就这样,美方专家组表示,决不推翻我方的事故分析技术结论。

“书生”亦咆哮

在关于赔偿问题的商务谈判中,美方代表团最初仍不肯按公理办事。他们认为,失事飞机已超过保证期(24个月)21天,所以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我方代表紧紧抓住飞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美方换件占用了几个月保证期、失效件发生断裂的时间在疲劳寿命期之内等一系列事实,据理力争,“逼”得美方代表无力招架,自瑞士气急败坏地大叫:“你们中国人这是在讹诈!”此时我首席技术代表游中校拍案而起,厉声怒吼道:“看来,我们只好将此案上告国际经济仲裁法庭了!”说罢,他拂袖而去。这位平时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书生”,此时一反常态地怒吼让美国人大吃一惊。白瑞士忙问翻译,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翻译在译完游中校的原话之后,又补充了一句:“您的话没有说好,好像一块石头仍进了粪坑。”白瑞士虽然不懂“激起公愤”这句中国话,但是他明白,若是此案果真在国际上张扬出去,岂不丢尽了美国人的脸?今后谁还敢再买美国飞机?他慌了,急忙跑出谈判厅,向游中校追去。

中国人得理也让人。考虑到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前景,我方谈判组应美方请求,承诺在10年之内不对外公开此事真相。1987年12月22日,美方代表在赔偿协议书上签字。这起索赔案以美方赔偿总价值300万美元的实物与现金的结果,划上了句号。

为了他的尊严教案 篇4

《为了他的尊严》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尊严”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使乞丐获取劳动所得,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并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要理解这样一篇情节复杂的故事,并悟出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对生活阅历较浅的五年级的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备课时反复钻研教材,为这篇课文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二、研读为本

初读文本:《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使乞丐获取劳动所得,从而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并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再读文本: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件出示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节课,我主要教给孩子们边读边悟并及时批注自己阅读感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我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乞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三读文本: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串讲的话,势必会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且显得琐碎。因此,在简单的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后,直入重点,启发学生围绕妇人的话进行思考、质疑,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多形式训练,突破重难点。①读中感悟,悟后对比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②角色互换,感悟内心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独臂乞丐复杂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感悟乞丐的内心世界。③范读引导,启发想象第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中我将采用范读引导、启发想象的方法,请学生在这段的发散点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巧妙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让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的“读悟”中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懂得劳动可以使人获得尊严的道理。(板书靠劳动有尊严)当学生理解了重点,再理解妇人的话就轻而易举了,从而也就突破了难点。

三、解读课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女主人的自尊和尊人之举,领悟乞丐尊严觉醒的动力和影响力。

思品教案-为了祖国的尊严 篇5

认知:

1.知道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尊严。

2.知道维护祖国尊严应该尊敬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

情感:

1.对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人表示敬佩。

2.感受祖国的尊严,并且有维护祖国尊严的愿望。

行为:

1.尊敬国旗、国徽、国歌。

2.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在对外交往中要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尽力维护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 “祖国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有困难,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感受才能认识。

教具准备

录音机、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提问:国旗、国歌代表什么?每当升国旗、奏国歌时,你是怎么做的?心里会想什么?(学生回答。)

2.出示幻灯片,师简介: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同志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2)欢迎外国元首的迎宾仪式,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三军仪仗队威武雄壮。

(3)7月1日香港主权交接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亿万人民欢欣鼓舞。

3.提问:看到这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小结: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生,从此,我们的祖国将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国迈入了一个新时期,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代表着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一课――为了祖国的尊严。

板书课题:十一 为了祖国的尊严

二、学习榜样,明白道理。

1.承接。其实维护祖国尊严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事。

2.教师讲故事《我是中国人》

3.提问:

(1)在美国,吉鸿昌准备往国内寄包裹,美国邮局职员竟然阴阳怪气地说:“中国在哪里?我不知道,无法投寄。”当时,吉鸿昌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他每逢参加宴会或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什么都要在胸前挂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

小结:当祖国的尊严受到威胁时,吉鸿昌极为愤慨,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一言一行都显示了中国人的骨气,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4.承接。随着我们祖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或经商,或进行访问,或参加学术交流。那么我们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要注意什么?我们应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呢?现在我们来学习梁帆的事迹,了解她是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的。

5.播放课文录音(3-6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看课文内容及插图,并思考:

(1)梁帆为什么要仔细寻找中国国旗?

(2)梁帆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升挂中国国旗?

(3)活动中围绕升挂中国国旗,梁帆的情感变化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4)人们为什么称赞梁帆是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过渡:梁帆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虽然身在异国,却心系祖国。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时时刻刻想到祖国的尊严,千方百计地维护祖国的尊严,赢得了赞誉。我们应如何做到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6.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归纳。

板书:无论何时何地,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小结:通过学习吉鸿昌和梁帆的事迹,我们懂得了: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祖国尊严,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

2.学生发言,启发学生列举自己从电视、电影、广播中了解的自觉维护祖国尊严的事例。

四、分辨讨论,指导行为。

借助“议一议”、“读一读”,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去做。

1.议一议(文字投影片)。

对下面四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1)在公园里,小兰和小花看见外国人用一次成像的照相机拍照,就缠着外国人,要求给他俩照一张。

(2)小刚和小强搀扶一位老人过马路,一位过路的外国人看到后,主动提出给他俩照一张照片,他俩大方地同意了。

(3)少年宫演出结束后,外宾赠送给每个小演员一件小礼物,由于小丽有事出去了一下,没有拿到小礼物。回来后就哭着向外宾要礼物。

(4)一个外国人看见小伟走过,故意把钱包掉在地上。小伟把钱包捡起来,双手递给他说:“先生,你的钱包掉了。”

(组织、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发言时,教师根据发言,进行小结。)

小刚、小强和小伟是对的,他们与外国友人交往,有理有节,表现了我国少年儿童文明有礼的风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小兰、小花、小丽的做法是不对的。

2.读一读。指名朗读,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明确国旗、国歌是国家的标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尊敬国旗、认真唱国歌,是对祖国尊严的维护,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五、对照板书,总结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热爱祖国就要维护祖国尊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尊敬国旗、国徽、国歌,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事。希望同学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刻想着祖国尊严,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板书设

《为了他的尊严》优秀教学反思 篇6

2、本课着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对文中的人与事谈看法、谈感受。运用商讨式、猜测式的各种提问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如评价独臂乞丐;分析完独臂乞丐和双臂乞丐的形象,让学生说说他们想赞美谁,让学生多说,多发表看法,这对他们理解“尊严”有帮助,为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有效的铺垫。

3、本课教学,我让学生“找出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语句”,展开教学。学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态的语句加以对比,在对比中逐步领悟尊严:如“可怜的独臂乞丐”变成“体面的独臂董事长”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尊严;“本来以为搬砖是‘捉弄’他,看见女主人也用一只手示范时,却‘怔往’了”;“本来‘生气’的乞丐却变得‘感激’”等等,这都是因为女主人唤醒他的尊严:他明白了一只手也能干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不搬砖的永远只能是乞丐。”(学生语)于是,理解女主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以这个为一条线索,加之女主人的话也为一条线索,两条互相映衬,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在课上实施的不够好,导致后面十分钟思路有点乱掉,可能学生就没有前30分钟体会的那么深刻。

4、主要存在一下几个不足:

A、课件中出错的字,可以在学生提出时当场改过来,省的一直强调说那个字打错了,浪费了点时间

B、过渡不是很自然,有时感觉有点突兀

为了生命的尊严 篇7

关键词:克隆人,生命,伦理,尊严

在电影《逃出克隆岛》中, 一群被复制的克隆人生活在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中, 他们都以为自己是污染事件的幸存者, 他们相信目前这个封闭的生活环境是最安全的港湾, 修整一新之后, 他们会被以抽奖的方式送往美如天堂的圣岛, 在那里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祖伟 (2006) 认为,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支持治疗性克隆, 从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是‘善’, 因为这是以牺牲早期人类胚胎的生命尊严为代价而获得的。”当男主角林肯一次次从同一个梦中醒来, 他的疑问越来越多, 一场寻找生命尊严的艰难旅程由此开始。

一、当人被当成物品而存在于这个世界, 生命便顷刻失去了尊严

镜头一:孕妇利玛顺利产下孩子, 小生命在啼哭, 利玛一脸释然, 她请求医生让她抱抱孩子, 两个医生沉默不语, 男医生给输液器里加了一针管液体, 利玛在女医生木然而淡漠的注视中痛苦死去。

手术室光线柔和, 利玛脸上满足的微笑和孩子的啼哭使整个场景显得极为温馨,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总是令人充满希望。一直以来, 基地里的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被抽中的幸运儿, 到圣岛开始新的生活。而此刻的利玛, 不仅可以去往圣岛, 还可以带上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这种双倍的幸福让观众陡然间有了一股强烈的不真实感。女医生脸上的微笑里完全寻不到一丝情感, 那种机械的表情让人心里不禁一震, 紧接着便是脊背发凉。在那双默默目睹利玛痛苦离去的眼睛里, 生命的意义显得如此渺小, 而作为人的尊严更是无处可寻。

在《论克隆人的尊严》, 翟振明指出:“生育性克隆的整个过程使人降格为物, 严重地损害了人之为人的高贵地位。因为克隆人是按照人为预先挑选好的基因、以技术工程的方式设计生产出来的, 整个过程开始于父母或其他人意识中关于最终产品的蓝图, 按照这个蓝图, 克隆人以工业产品的方式被制造出来。根据这些反对者的观点, 克隆人的基因组合在其出生之前被预先决定, 正是这种基因组合的被决定性, 使人降格为物, 从而损害了人的尊严。”

作为一个克隆人, 利玛存活的价值不过是充当一个有生命的子宫, 孩子出生了, 她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即便她有母性, 有感情, 有作为人的希望和梦想, 她的结局不过是被当作一件再无用武之地的工具, 被随意废弃。基地里的每一个克隆人的最终命运都会和利玛一样, 唯一的区别仅在于他们被取走的鲜活器官部位不同。利玛的捐赠者需要新生的孩子, 林肯的捐赠者需要健康的肝脏, 而乔丹的捐赠者则因为车祸生命垂危, 等着救命的各种器官足以让她花几百万美金复制的克隆体在摘除手术中受尽折磨。这些被称作“产品”的克隆人拥有和捐赠者几乎毫无差别的面孔和身材, 但是他们只能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 穿着统一的服装, 接受科学的健康料理, 稍微有点情绪的波动或者作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时, 便会立刻被“监管”, 他们甚至会因为在被复制的过程中遗传了人类的好奇心, 而遭遇被大规模“销毁”的厄运。作为生命, 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全然只是基因工程专家为满足非富即贵的上等人多活几十年的愿望, 而跨越道德底线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是寻找生命尊严的重要一步

镜头二:林肯坐在莫瑞克医生的办公室,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道出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 “是谁决定这里的每个人都要喜欢吃豆腐?为什么这里的每个人都穿白色的衣服?是谁把洗过的衣服折好放在抽屉里?我想知道得更多, 不只是等着去圣岛。”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 莫瑞克医生一脸惊讶和不安。

陈慧 (2011) 指出, “对于人性尊严这一概念而言, 它首先强调的是人性尊严源于个人某种自治的能力, 依据这一能力个人可以做出一定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其次, 人本身即是目的, 对人的尊重就是要求不能把人只是作为手段或工具来看待, 人永远是目的本身。再次, 人性尊严不仅是一种主观权利, 而且具有客观价值的一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它反映与代表了人类社会某种共同价值与利益, 如作为一个物种所珍视的那些价值。”

莫瑞克医生或许一直坚信, 只要对这些克隆“产品”加以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他们便能乖乖地接受洗脑, 为自己能从污染事件中幸存下来而倍感幸运, 并将那个伊甸园般的圣岛视为自己生存的唯一目的。然而, 再先进的科学手段也会有需要不断完善的漏洞, 克隆技术能够复制一个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的人, 但是无法复制人的经历, 思维和情感。用管理物品的方式来控制有生命的人, 其结果只会激起反抗。生活中的很多疑问让林肯越来越不安, 寻找答案的欲望已经足以证明林肯不是一件物品。他受自己思维的控制, 他在不断的思考中察觉生命的异常, 他潜意识中抵触按部就班的生活, 好奇的本能帮助他一步一步靠近真相, 而他最终以过人的机智和勇气成功说服上帝站在他的一边, 为他的同伴和心爱的女人赢得了自由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

三、当需要爆发为动力, 生命的尊严终将得以实现

镜头三:林肯和他的同源体同时站在持枪的黑人警察面前, 真假难辨之际, 林肯急中生智, 暗中将刻有克隆人身份的手环扣在了他的同源体手腕上。一声枪响, 花50万美金复制了自己的同源体倒地了, 林肯从此变得独一无二, 作为一个真正地人类留在了这个世界。

人类与物品的很大区别在于人是有生命的, 是有各种复杂的需求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934) 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划分成五个层次, 即生活需要 (如食物, 空气, 性等) ;安全需要 (如稳定的职业, 有保障的生活, 秩序井然的环境等) ;爱的需要 (如爱情, 友谊, 社交等) ;尊重需要 (如事业, 权力, 名誉等) 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潜能的发挥, 理想的实现, 事业的成功等) 。在马斯洛看来, 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人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将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 需要是组成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 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

林肯正是从获取尊重的需要中暴发出巨大的力量。林肯被克隆出来不过短短的四年时间, 这期间, 他从质疑身边的环境, 到发现基地的真相并带着乔丹出逃, 到最后学会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种种需要在推动着他以惊人的速度冲破谎言的禁锢, 避免克隆人的生存权利被继续肆意践踏。

影片的最后, 在林肯等人的努力下, 基地里所有的克隆人冲出牢笼, 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怎样, 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 至少离开基地的这一刻, 他们成为了真正意思上的人类。他们能够以完整的形态存活在这个世界, 能够自由地思考, 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所收获的自由在很大意义上意味着生命尊严的回归。

参考文献

[1].翟振明.刘慧.《论克隆人的尊严》[J].哲学研究, 2007, (11)

[2].祖伟.《治疗性克隆的伦理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 (21)

[3].陈慧, 《论克隆人技术与人性尊严的关系》[D].山东大学, 2011

为了一家人的尊严 篇8

搂着因惊吓而瑟瑟发抖的女儿,林心玉的心碎了。这时,她发现了丈夫买回来的汽油,她知道老实巴交的丈夫要用这玉石俱焚的最后一招。而林心玉决定,去租一间比自己原来的家还要好的房子过日子,必须比从前过得还要好。

搬家第一天,她精心做了一桌好吃的,对女儿和丈夫说:“第一,咱家的房子不能说拆就拆,咱必须讨说法;第二,不管有房没房,打今儿起,我们一家人都得乐乐呵呵的,把日子过好,永远在一起;第三,打明天起,你们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我去查法律条文,我就不信我告不倒他们。”

在林心玉锲而不舍的努力下,2010年9月12日,4个强拆人员被依法逮捕。同年11月,林心玉向瑶海区人民法院递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状,除了追究拆迁方的刑事责任外,还提出了8万元的民事赔偿要求。这时,拆迁方找到她,希望以高价私了。林心玉的话掷地有声:“我爱钱,也需要钱,但我更需要活着的尊严。”

2011年1月19日,瑶海区法院依法判处这起非法侵入住宅案,4个强拆人员获刑。拆迁方主动要求庭外和解,补偿林心玉一套112平方米的房子,并付精神赔偿两万元。

不隐忍,亦不过激,弱女子林心玉为全家讨回了公道。

上一篇: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案下一篇:写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