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感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感(精选8篇)

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感 篇1

数学组唐丽聪

在寒假一开始,我闲来无事会拿起《用生命润泽生命》这本书,本想打发时间,没想到,越看越专注,直到看完。虽然天气很冷,但我感觉我度过了一个暖暖的寒假,因为心里一直热热的。感谢徐老师写的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学会“热爱”!

一、热爱职业

看书时,我总会想起以前教过我的老师们,他们一个个都非常的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都很尽心尽职,他们的精神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让我感动。在读到《只有15人的课堂》这篇文章时,我马上想起了我的一位大学老师。他上的是一节兴趣课,不是要求必须参加。那天天气很冷,又因为第二天是元旦,所以很多同学都不想上课,想早点回去,让我向老师请假。没想到的是,到铃响了,教室里也只有我一个学生。当时我心想老师看这种情况,应该不会上课了,会让我也回去,心里有一丝窃喜。但老师并没有这个意思,开始上起课来,似乎教室里有很多学生一样,我有点小小的沮丧。但渐渐地,我被老师的课吸引了,更恰当地说,我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他上课像往常一样,依然风趣,依然激情四射。课间,我们还讨论了对待人生的态度。他说他是个随性的人。我想,他是一个随性中带着一份认真,一份热爱。这个老师和他上的这节课令我很难忘。

二、热爱学生

虽然书中给出了很多小标题,但徐老师的每一篇每一段每一个字都透着对学生的热爱。“教师的工作对象不是机器、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着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相遇之后,老师还要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所以,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真诚交流,共同成长,在彼此的信任与感的交融中,一起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幸福与自豪。”“我珍惜每一次的美好相遇。”“恋人间的约会往往只是在婚前,婚后无需再约会,因为朝夕相处;朋友间的约会只是偶尔,久不相见了,找个时间聚一聚、谈谈天。而我的约会却发生在每一天,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徐老师把她的“珍惜演绎地淋漓尽致,把她的“约会”表现得非常完美。

三、热爱生命。

参加高考时,作文的题目是“回声的启示”,我写的内容是我们应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命。说句玩笑话,如果我高考前若看过这本书,我想说不定我的高考作文还会加几分。因为对于生命的热爱又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事业,如何对待他人?我在书中得到了答案——用心。如果你用心地做一件事情,生命就会如你所想的那样灿烂!

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感 篇2

一、认识生命的由来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生命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生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下来的? ……这些生命现象, 学生都非常好奇。部分学生从书本上看过生命的起源, 也有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人口中介绍得来的, 但他们知道的东西都不是很系统的, 甚至是根本无法考证的。在学习“生命进化的长河”一章时, 就对生命的由来进行系统分析,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其认识生命的神奇。

在学习“生命的由来”一节时, 我先让学生猜想生命的由来, 大部分学生认为生命是地球上慢慢演化出来的, 但具体怎样演化的, 就很难说清楚了。当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原始地球的环境及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然后参照书本的介绍,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生命产生的过程。学生的研究热情高涨, 小组内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我到小组中查访时, 学生都会询问我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最后我让每个小组发表他们研究出来的观点, 并且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最终得出一个最科学的观点: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无机物, 是历经无机物—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几十亿年的化学进化过程才产生的。由此让学生真正认识了生命的由来, 认识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此过程中, 任何一个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 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中。

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节时, 让学生能够解释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原因。通过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了解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第一个案例是:家里养的鸡有蛋鸡、肉鸡、斗鸡、观赏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主要是解释书本上插图里蕴含的答案, 使学生明白:家里养的鸡是人工选择出来的, 根据人们的需要把原鸡不同的变异选择了下来, 这种变异不断地积累, 就出现了现在不同类群的鸡。第二个案例是:在英国的一个小山村, 原来生活着很多浅色的桦尺蛾, 自从小山村的工业发达后, 浅色的桦尺蛾的数量明显下降, 取而代之的是深色的桦尺蛾, 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小山村上有很多树木, 原来这些树的树皮都是浅色的, 自从工业发达之后, 树木受到污染, 树皮变成深灰色, 并且那里还生活着一种吃桦尺蛾的小鸟。通过我的介绍及以前学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 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山村没有受到污染之前, 浅色的桦尺蛾停在浅色的树上, 就不容易被小鸟捕食, 因此浅色桦尺蛾数量比较多;自从小山村受到污染后, 树皮的颜色变成深色, 浅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容易被发现捕食, 数量会下降, 而深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不容易发现, 数量会急剧上升。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 最后得出自然选择的概念, 也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无情地淘汰, 现存的生物类群都是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斗争,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 才得以存活下来。在教学中, 再配上相关的视频, 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生物进化的残酷, 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 激发他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懂得珍爱每个生命

近年来, 学生自杀的事件频频曝光, 主要是考试没考好、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失恋……究其原因, 就是这些人缺乏生命意识, 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 懂得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学习“人体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 通过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首先我介绍人的生殖过程:女性一生排出400颗左右的卵子, 其中只有少数的几颗可以发育成新生命;男性一次射精可排出上亿个精子, 但最多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个体。因此你肯定是最优的那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来的, 你是“亿里挑一”, 你是竞争的优胜者。但在孕育过程中 , 处处存在危机, 母亲身体一旦出现问题, 你就有可能无缘来到这个世上, 所以说母亲在“十月怀胎”时, 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双重负担。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 每人在书包里放10本较厚的书, 然后把书包挂在胸前, 闭上眼睛, 站立10分钟, 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母亲在孕育过程中的艰辛。全班学生都一致反映实在太累了, 从而联系到母亲怀你的时候, 每天都是这样生活, 实在很辛苦, 让学生领会母亲生育自己很不容易, 进一步使学生珍爱生命, 好好学习,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呢? 除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外, 平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些在课堂上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除了人之外, 地球上还有其他生命, 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 这些生命我们也要珍爱它们, 因为它们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也不一样, 但都充满艰辛。如被子植物的繁殖, 首先要开花、传粉、受精, 然后才会结出种子, 只要这中间有一步出现问题, 就不会形成种子。种子萌发后才会形成植物个体, 种子的萌发也需要条件。首先自身必须是完整的, 然后需要空气、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 被子植物才可以顺利繁衍后代。被子植物的繁殖我们可以在课上做这样的实验, 让学生繁殖蚕豆, 虽然时间比较长, 但学生都很乐意做这个实验, 从而体会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易, 珍爱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在探究“不 同温度对 鲫鱼生活 的影响”实 验中 , 在完成实验后, 我问学生:“这些实验后的鲫鱼怎样处理呢? ”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我们要把这些鲫鱼放生, 让它们更好地在水中 生活。”最 后 , 我让学生 写一篇文 章 , 以小鱼的 身份, 谈谈在实验过程中怎样处理“我”, 怎样减少对“我”的伤害。从学生写的文章中可以发现, 学生很有爱心:抓小鱼时尽量轻拿轻放;不要立刻把小鱼从冷水中移到热水中;实验过程中不要惊吓了小鱼。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自然会珍爱生命。

三、欣赏身边的生命

有这样一则骇人听闻的报道: 某大学学生为了测试狗熊笨不笨, 居然用硫酸泼向了狗熊, 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一位大学生, 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难道不知道狗熊也有生命的吗? 地球上的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没有什么贵贱之分, 人类是无权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 我们要一起和谐地生存, 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

学习“地面上植物”一节时,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有自己特定的结构适应这样的环境, 如:仙人掌适应干旱的沙漠。我先让学生说说仙人掌哪些特点能够适应环境, 可以相互讨论, 也可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整理出来的资料要有理有据, 让其他学生觉得很有道理, 最后认识了仙人掌适应干旱生活的特点:茎肥大, 可以储存水分;叶变成针形, 防止水分的蒸发等。学习“水中的鱼类”一节时, 我让学生在课上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 认识了鱼类体型、鱼鳞、鱼鳍、鱼的侧线、鱼鳃等, 这些结构都和鱼的游动有关, 少了一样鱼都不能生活在水中。通过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大自然的造物之美,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天衣无缝的统一美。

每种生命在地球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即使它再微小, 也有它的地位, 如细菌等微生物。在学习“土壤中的微生物”时, 我让学生培养微生物, 主要利用腐烂的食物培养, 要求每天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让学生知道它们虽然微小, 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 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没有这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地球上动植物的尸体将堆积如山, 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将无法生存。可见, 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要爱护它们, 欣赏它们。

四、倡导与自然界中的生命和谐发展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使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我们不能人为地破坏这种和谐之美, 因此, 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 培养学生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的情感。

在学习“生物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中, 在课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生物, 然后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进行排列, 然后假设中间的一个生物消失了, 让学生思考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都能理解一种生物消失了, 很可能会影响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 甚至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受到破坏。如:稻田中的青蛙遭大量捕杀, 会引起稻田中大量害虫的繁殖, 最终会破坏水稻, 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消失都是人为造成的, 据统计:每小时都会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样下去, 最后地球上就会只剩下人类, 可能由于没有食物人类最终也会灭绝。因此, 我们要和地球上的生物和谐发展, 共创美丽的家园。

在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生存”一节中, 我们知道环境因素有两种, 一种是非生物因素, 包括水、空气、阳光、土壤、温度等。另一种是生物因素, 与生物生存有关的其他物。非生物因素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我们通过小麦植株对水分需要的实验进行证明, 不管是给小麦多浇水还是不浇水, 小麦都不能正常地生长, 只有浇适量的水, 小麦才能正常地生活。生物因素主要是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 藻类则为真菌提供有机物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如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其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森林中的树木和草原上的野草, 可以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等等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明白整个自然界是和谐共处的, 生命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以前人们认为:人定胜天, 人类可以驾驭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人类只有适宜自然, 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 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近几年来的洪水、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 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无能为力的。出现这些的灾难是我们人类不懂得自然规律, 破坏了生态, 从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句话:只有和谐发展才能维持丰富多彩的生命。

地球上的生命来之不易,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有现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我们怎么忍心破坏呢;我们自己的生命包含了父母的心酸, 是父母身上的精华造就了我们, 我们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我们身边的生命同样珍贵, 都有权利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要懂得珍惜它们生命的美在于其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我们要发现美、体验美、学会欣赏美, 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长期的进化, 造就了生命的和谐, 我们只有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 生命才更有意义, 生活才会更精彩。通过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希望中学生再也不会出现自杀、他杀、破坏环境、虐待动物等事件, 让我们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珍爱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文章主要从认识生命的由来、懂得珍爱每个生命、欣赏身边的生命、倡导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课堂,生命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素梅.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生物学教学, 2009 (2) :28-29.

[3]徐国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学教学, 2009 (1) :18-19.

点滴积累 润泽生命 篇3

一.积累必须具备积极的态度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在不间断地学习语文,但仍感觉抓不住她。这是因为语文的范围既广又多,要学好很不容易。很多学生想找到学习语文的诀窍,就像数理化的公式一样,遇到类型相同的题目,公式往上一套,内心很有成就感。但这样的诀窍根本不存在。语文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容不得半点马虎,它需要我们有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积极态度。

二.积累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积累词汇

词汇属于语文的基本功。这一环节不容忽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特别是语言表达题,常常是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往往有黔驴技穷之感。只有学生积累的词汇丰富了,说话、写文章才不愁无米。

(2)积累语句

把脑中储存的词语组合成优美的语句,又是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除了自身的领悟之外,借鉴别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这是一条既快捷又有效的途径,就像陶宗仪一样。久而久之,不单对语言,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文化、人格、心理等都是一种极好的熏陶。

(3)积累古代诗文

从学前的启蒙到高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也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文。但这其中包括很多弱点,突出的就是学生自以为是,一提起哪首诗哪首词好像都知道,但具体落实就错误百出,诗句背错写错,作者记混,理解模糊甚至错误等等。古诗文都是古代名家的作品,写作中运用恰当会给文章增色,假如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不但不增色,反而暴露学生知识的漏洞。所以,这项工作既可以打牢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积累思想认识

高中生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理性的思考,所以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思考,学会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只有这样,在看问题时,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我们的作文才能立意新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5)积累生活知识

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语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生活,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自己、让他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美好。

三.积累的途径应该灵活多变

(1)立足课本,及时积累

语文学科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清晰的系统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明显的阶梯可循。语文的知识点,零散地分布在一篇篇课文中,需要师生一齐动手进行系统整理。课本既是语文知识的例子,本身又承载着若干的语文知识,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所以课本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施积累就应该依纲据本,从课本开始。

(2)拓展阅读,延伸积累

要学好语文,光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把知识向课外延伸,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要与课内知识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优秀的文摘报刊杂志学生都可以看,文学名著可以利用假期阅读,但不能只注重情节,而应学会欣赏、分析等等。

(3)联系生活,体验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不联系生活,只是纸上谈兵。所以语文学习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加学生的积累,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激发其积累兴趣。

学习语文是慢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学好语文,从“积累”始。让我们从积累中,感受文字的馨香、语文的魅力。

代艳丽,教师,现居山东东营。

征文:品读经典,润泽生命 篇4

看来,品读经典的确如观案头上的山水,给予人类享受和思想的启迪。但不知何时,这种沉静宁谧的美感被浮华喧嚣所打破,散落一地。

当震耳欲聋的流行乐淹没了李白的踏歌,当哈里·波特的魔法棒打落了青藤老人的画笔,当浮躁喧嚣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时,品读经典是否成为一种非主流,那含蓄典雅或睿智深刻的经典是否也要随风飘去?

且不说经典著作,任何文学创作都难以排名论资的,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然而,版税却是可以计算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所谓的“作家富豪榜”、“文学版税榜”便应运而生。可是,当我们看见位居三首的是郭敬明、南派三叔、当年明月时,那种文化的失落感是难以言语的。再看《飘》《百年孤独》等世界经典之作被小资文学、快餐文学远远甩在后面时,那种羞愧感同样是难以言表的。莫说品读经典,我们竟连“读”也失去了。

现代人太忙了,忙得没有时间去阅读厚重而生涩的经典文学。然而,他们究竟是“忙”还是“盲”呢?

品读经典从来都不是时间问题,是内心诉求的问题。约瑟夫说:“当水流经管道时,管道是什么形状,水就是什么形状;当生命之泉流经你时,思想是什么形状,生命就是什么形状。”经典便是生命的塑形模板,品读经典的过程便是塑造生命的过程。

然而,当经典阅读成为一种任务,压在孩子们心头时,他们还能品味其中的甘甜吗?怕只剩下苦涩的渣子吧。我们要读经典,更要品经典。阅读一旦蒙上功利的灰尘,如何能“润物细无声”?

八十岁瑞典诗人至今仍在反复阅读海涅、雪莱的诗歌,为远离世俗功利,他常年独居小岛,十年磨一剑,《画廊》的问世震惊欧洲。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而享誉文坛,而在这之前,他反锁书房苦读经典,为自己打造一座抵挡浮华的围城。这才是真正的品读经典,不因外物,只听心声。

品读经典润泽生命优秀作文 篇5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为响应学校号召,我带女儿选择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因为我对里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语映像深刻,希望女儿开阔自己的胸怀,立下远大的.志向。

这篇古文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著,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作者在略叙原因之后,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再岳阳楼上观看到的景色,通过写景反映人们的心情。

我的感受是,大部分的人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时刻把国家放在心中。我们的祖国不单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实现航天飞船载人飞行的成功。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感到骄傲和自豪。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中国等着他们去建设。

悠悠历史千载事,说不完,道不尽。《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本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我喜欢作者用细腻逼真的笔触刻画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意义深远的文字所传达出的终极价值高标。

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感 篇6

湘西的白日,虎耳草娉娉婷婷地立在远方,石头喷出泥土的芬芳,只翠翠一人,立在渡口,等那个人“明天”回来,或者,不再回来!

沈从文在《边城》中将他心中的人情美、乡土美展现到了极致,又暗含对乡土文明流失的惋惜,此部著作可谓经典。对于经典,我们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于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可窥知一二:真正的经典,是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实现人性向善、精神向美、艺术向真的美好追求。

所谓艺术价值,是指一部作品的语言质量是否禁得住“推敲”。经典书籍的文字,既有“长歌楚天碧”的大气,又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致。《诗经》中没有一处是“我爱你”,又处处都是“我爱你”,这是语言之巧妙;钱钟书在《说笑》一文中将假笑比作“铅笑”,这是语言之形象;孔子编纂《春秋》时一字意含褒贬,这是语言之丰富。只有值得玩味品读的作品,才堪称经典,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所谓社会价值,是指一部作品与社会百态人情冷暖是否能共呼吸。经典作品都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未来图景的倡导。西方乌托邦文学是这一价值的代言人,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从扎米亚京的《我们》到奥威尔的《1984》,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流派的较量使人们保持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想象力,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葆有心中的希望火种。

经典有大美而不言,真正的经典一定是远离尘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滋润每个人的心田。经典是有生命力的,生命都有追求永恒的渴望,像古代帝王追寻长生不老的秘方,对于经典,这秘方在于品读,经典的价值在品读中实现,前人的思想在品读中升华。

经典属于每个人,但不属于大众,经典会被追捧,但永远不会摆上喧闹的畅销书架。经典的姿态是“疏”,而不是“挤”。

润泽生命的生物课堂 篇7

一、使课堂成为源于生活、丰富生活、提升生活的教育场

生命以生活为载体, 关注课堂教育的生命化, 也必须关注教育的生活化。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教学更加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让教学源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

我们的课堂, 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投入的生活世界, 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生活味十足的课堂环境中, 体现出教育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在;在日常生活中, 彰显出教育所独具的魅力。

1. 要善于从生活中引“活水”来激活我们的课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 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努力从生活中搜寻教学的素材, 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 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比如, 我在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课时, 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让学生去端一杯滚烫的热水, 通过这样深刻的体验, 学生对于反射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讲反射弧时,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与学生熟悉的电脑各元件相对应, 抽象而陌生的知识也就变得形象而生动了。这种联系日常生活的环节设计非常自然, 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象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2.“回归生活”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收获学科知识的同时, 还要以知识点为切入点, 回归生活, 体验生活, 感悟人生。

比如, 在学习了氮、磷、钾等无机盐的缺乏症及作用后, 带领学生去试验田看我们自己栽种的植物, 学生就很容易辨别植物缺哪种无机盐, 然后亲自施肥。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进行了一次回归生活的极好体验, 还能真切地体会到收获果实的艰辛。

总之, 我们应该广泛搜集学生的生活之所见、所思、所悟, 通过相互交流, 用这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无形课程资源,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关注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着的无尽知识, 使学习贴近日常生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日常生活并搜集生活中“可用资源”以及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双慧眼, 把生活中的“活水”源源不断地引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把课堂中的“金种”及时不断地播种到现实生活中去, 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二、使课堂成为尊重生命、丰盈生命的教育场

语文课上, 老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有的同学说想成为科学家, 有的说想成为艺术家, 有个同学站起来回答:“我想成为一个园艺师。”其余的同学一阵爆笑, 眼神中流露出不屑。

生物课上, 在讲到由于染色体缺失而患上猫叫综合症, 患者在婴儿期间有猫叫般的哭声时, 班里有几个同学竟然发出猫叫声, 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当展示由于激素缺乏而患上呆小症、肢端肥大症患者的照片时, 班里同学也一阵大笑。

当听到这些笑声时, 我的心中不免感到悲哀。这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吗?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中还会出现这些不和谐的音符,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些本应值得感动或同情的现象时却无动于衷、不以为然, 甚至以此作为笑料?为什么许多高素质人才的人格、人性却大打折扣?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回归到我们的教育场,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知识层面的讲授上, 而更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在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关键地位。因此, 我们务必及时抓住教育时机, 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 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重视提升学生人文关怀的素养和水平,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中, 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坚韧, 心存感恩。通过学生观看沙漠中的骆驼刺、冰山上的雪莲、石缝里的松树、盐碱地中的碱蓬等的生长资料和视频, 使他们感悟到生命的顽强, 使他们形成“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的坚韧性格, 使他们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怕吃苦, 与时间同行, 做学习的主人。

让我们的心灵在教育体验中丰盈起来, 用满满的爱来灌溉丰盈的生命, 我们的课堂定会成为尊重生命、丰盈生命的教育场。循着这条道路执著地走下去, 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成为激扬生命的教育场, 我们的教育也会因为它的激扬而熠熠生辉, 一派欣欣向荣。

摘要:以学生为本, 以“生命”为本, 高效、和谐的课堂, 需要教师与学生“生命在场”, 实现知识、生活、情感、生命的深刻共鸣, 享受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润泽的过程。我们要努力使课堂成为源于生活、丰富生活、提升生活的教育场, 成为尊重生命、丰盈生命的教育场。

欣赏,润泽生命的呼吸 篇8

小女孩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老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老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的大片大片的空白而雷霆暴怒,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儿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老师看了以后,轻柔地朝小女孩一笑,不由得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心头一暖,胆儿也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老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以她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

无疑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小女孩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因为她被老师重视了,被老师欣赏了。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孩无穷无尽的动力,那天夜里,小女孩把没有做好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因为老师的赞扬在班上引起轰动,同学们争着要借她的练习册看,怎么能丢脸呢?以后的日子里,小女孩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为班级第一名。

故事中的小女孩便是当代女作家乔叶。一句出自老师内心的赞美之言造就了一位作家,其力量令人无法想象。赞美带给小女孩自信和喜悦,同时也使她战胜了自卑。她不再自暴自弃和愤愤不平,不再觉得自己是灰溜溜的“丑小鸭”。她爱上了语文课,爱上了学习,她每天都欢快地背起书包去上学,因为她的心里藏满了被老师欣赏的目光和由此而来的欣慰与幸福。

教育者是懂得欣赏的人。如果没有了欣赏,那么教育就成了冷若冰霜的“机器”,成了没有生命的“花瓶”,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在我看来,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为拥有了欣赏,而使自己的心变得更为敏感而丰富,细腻而真挚,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感动与纯真,也就是说拥有了本色的生活。

反思我们的教育,历来太重视孩子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而对如何做人,对爱心、同情心、欣赏之心的培育,对青少年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品质的教育的确是忽视了。家长关心的是今天的功课学得怎样,作业完成了吗?教师关心的是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考试的成绩;学校及行政部门重视的是升学率,排名次。有谁关心孩子的理想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谁关心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如何相处,如何做人?有谁关注孩子的生命、生活状态?

教育的生活是灵性的生活,有“源头活水”的生活。而有的教师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没有“心灵的律动”,就是因为没有源头活水,没有生命的激情与愉悦。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想像力的枯竭,对生命的漠然。

欣赏,并不是我们就只是快乐与高兴,就没有了痛苦与烦恼,而是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我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欣赏,她是生命之间的尊重与敬畏,是润泽生命的呼吸!

上一篇:关于表达思念的句子下一篇: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