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实训基地实施产教融合——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园林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研究背景

2004年, 在教育部与劳动部等部门联合颁发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 作为对我国长期以来对学科系统化课程批判的回应, 提出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

于是从2006年开始, 我省率先启动了数控、服装、汽修和旅游4个专业的课程改革,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先导, 以职业需求为依据,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制订了以上4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 为进一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2008年12月,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在《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指导意见》 (下文简称《指导意见》) 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1]。这些文件和措施, 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破”掉“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后不知道“立”什么的矛盾, 为进一步推进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园林专业创建于1979年, 一直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最有影响的园林技术专业之一。2007年园林技术专业被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浙江省技工院校示范专业。2010年园林技术专业被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浙江省技工院校品牌专业。目前我校园林专业招生规模为每年4个班 (含慈溪联合办学班1个) , 在校共12个班, 在校生总人数达400多。园林技术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4名, 其中技师以上18人, 占75%;高级职称9人, 占37.5%。同时还有浙江省技工院校省级督导员1人, 浙江省技术能手1人, 杭州市“131”人才1人, 杭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1人, 杭州市技术能手2人, 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10人。目前建有园林工程、栽培养护、规划设计、植物环境四大类实训中心, 12个实训室 (场) , 面积4754平方米, 同时还开辟有室外实训场地10亩。实训设施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完备, 总值近780万, 其中枝叶粉碎机、移动高空修枝车等设备均为率先配置, 智能型玻璃温室、专业机房等设施工位充足, 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现场化、任务化、项目化实训的需求。另外临安重点建设占地250亩的综合实训基地, 将基地内的苗木生产、花卉栽培、园林工程和园林盆景艺术等功能区建设得初具规模, 能够开展技师项目研修。2013年学校列为国家中职示范校, 2014年学校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园林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与省园林学会、在杭园林绿化行业协会、企业、大师工作室、高校建立了广泛的交流, 为专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 依托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

2.1 依托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改革的课程、课程结构编制

1) 课程编制。

根据人才总体的培养目标, 我校园林专业将花卉园艺师、绿化工、园林施工员、盆景工、植保工、花卉工、假山工、制图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应知应会知识与技能分解到各个课程中, 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主要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 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 形成岗位能力。

以《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植物形态解剖及生理》《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保护》《土壤与肥料》《养护管理》《盆景与插花》《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为例, 教材的教学内容相互间属于平行关系, 理论性强, 不符合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构建认知和能力规律, 本项目研究从岗位能力出发, 整合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项目化、过程化。具体方案是:将原有的《园林树木学》和《园林花卉学》中分类学部分整合成《园林植物识别》, 课程的教学主要目标从原先掌握植物分类学知识和植物生理特性转变为掌握常见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识别250种左右园林植物;将《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生产》和《植物形态解剖及生理》中的栽培知识整合成《苗木生产技能实训》和《花卉生产技能实训》,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常见园林植物的栽培技术, 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将《园林植物保护》《土壤与肥料》和《养护管理》中关于植物保护和绿地养护方面知识整合成《园林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和《树木种植绿地养护技能实训》,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以及不同等级绿地养护管理技术要点;将《盆景与插花》和《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知识整合成《花艺陈设及实训》《园林工程及实训》《盆景制作》《艺术插花》和《假山堆叠》, 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工程施工及盆景、插花、假山堆叠等技术要点。 (课程调整方案见表1和部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设定见表2)

2) 课程结构编制。

为了系统完成专业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岗位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结合园林专业的行业发展方向和岗位群设置,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8]8号) 和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 (浙教职[2008]233号) 文件精神, 园林专业开设课程 (不含公共基础课) 由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两大类组成, 相关课程又分为支持课程和其他课程两类, 主干课程共6门, 支持课程9门, 其他课程3门。整个课程体系由18门课程组成。以上课程均以一体化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表3) 。

课程设置根据“三段制”人才培养模式分三个有机结合、上下衔接的阶段, 循序渐进地完成培养计划。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和生产实训, 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生产技术和养护技术, 达到本工种4级 (中级) 职业资格的水平。通过第二阶段的学习和实训, 使学生掌握小型绿地的设计、放样和施工, 具备假山堆叠、盆景制作和插花的技能并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达到本工种3级 (高级) , 或2级 (技师) 职业资格的水平。第三阶段以定向培养为主, 强化与就业相关的技能训练, 并能结合训练的内容, 训练内容依托实训基地完成学习和训练过程, 以形成“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 满足不同企业对不同人才技能的需要。举例说明 (图1)

2.2 依托实训基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

1) 依托实训基地教学的组织形式改革。

学生岗位能力的习得需要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为前提, 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实施需要具备实训基地作为硬件保障。实训基地能够创建和模仿工作情境, 但是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的巨大变革,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 依托实训基地实施产教结合的教学,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种组织形式得以实现:

第一种:班级的不同专业课集中在同一天安排, 如果上理论课或者在教室内即可解决的实训课, 教师可按传统方式安排自己的授课内容, 如果有实训安排的需要, 教师间可相互调整。如一天中安排《园林植物识别》《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工程及实训》三门课, 当《园林工程及实训》课需要外出完成项目任务时, 《园林植物识别》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课时调整为《园林工程及实训》课, 反之同理。主要适用于低年级的核心课程教学。

第二种:按季节需要, 有计划地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实习。主要用于高年级的综合实训实习。

第三种:积极开展技师研修项目教学, 每一项目围绕绿化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展开, 使学习内容专题化, 实训操作现场化、小组化, 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体现技工教育的特色。主要用于高技工、技师阶段的综合实训实习。

第四种:学生顶岗实习, 实行学校、企业共同制订实习方案, 共同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贴合岗位实际。主要用于学生毕业前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

以上四种教学组织情况相对复杂, 涉及的科目、教师、班级较多, 在制订课程计划 (包括实训计划) 和安排课表时, 需要科学、周密的论证和思考, 形成“学生课内实训—仿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轮岗实训—技能鉴定—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技能训练链的建立。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区别与普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原因[2]。

2) 依托实训基地教学的教法和学法改革。

(1) 教法。

(1) 项目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是通过项目教学实现的, 即通过完成项目任务, 完成对项目技术的习得。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学习适当、够用的知识, 运用知识完成任务, 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更强, 对工作的组织、思考、合作更加关注, 对任务的结果体会更加深刻, 并促使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项目教学法促进了学生经验的获得和思维的锻炼, 更有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2) 仿真教学法:由于仿真教学法模拟工作的实境, 为学生充分动手的机会, 更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 培养专业意识, 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接近于工作状态的岗位能力[3]。依托实训基地, 计划进行以下一系列仿真教学活动:开拓绿化家政服务, 承担单位绿地养护和公园景区局部景点花艺布展, 开展仿真花艺术插花、庭院装饰、花街铺地和研究新品种新工艺。依托实训基地, 可以进行苗木繁育、反季节生产, 进行园林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实践, 并在实训基地实践的基础上, 有效开展仿真教学。仿真教学的过程能使学生接触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 并在一线工作中, 培养岗位技能和素质, 真正获得企业用得上、学生能用上的岗位职业能力。

(2) 学法。

(1) 小组合作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通常有2~5人组成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合, 组内异质 (包括性别、能力、水平、个性等) 能形成互补而有利合作, 组间同质具有可比性, 能产生动力而有利竞争。小组可以按照不同项目的要求临时组合, 每人在不同项目中扮演不同角色, 也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机制确定下来, 由组长带队完成各个项目[4]。 (2) 课业学习法:课业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个体智能优势为“切入点”, 由于对学习的准备, 学习过程、学习结果都不做统一要求, 由学生在学习体验、实践中获得, 所以可以做到“人人参与, 个个习得;学会自主, 学会学习。”课业学习法让全体学生主动接受或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又符合专业要求的课业, 参与自主学习过程;让不同学生在同一或不同角度和层面独立或合作开展自主学习, 认真参与各类课业的学习过程, 获取成功, 并展示才华。课业学习法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记录、总结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

3) 依托实训基地教学的评价改革。

依托实训基地的教学, 教师通过项目、技能仿真进行教学, 学生依托小组合作, 在实践过程中习得技能, 培养岗位职业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以职业资格为标准, 开展多元性评价,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反思、改进和提高。

(1) 采取职业资格标准的评价制度。

依托实训基地的教学, 我们着重研究如何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借用社会化的考核方法, 使学生在完成了专业学习的同时, 取得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提高就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强调了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的重要性, 把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进行了修改, 突出了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能力的比重。同时推动考试形式的改革, 把期中考试由课堂转变为实训基地, 由书面理论考核转变为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考核和竞赛, 使评价体系更加适合构建岗位职业能力的学生的发展。在专业评价中强调理论够用, 技能要精, 逐一过关, 对照各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 评价专业技能水平。

(2) 开展多元化评价。

(1) 开展内容多元化的评价。评价内容应该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实训成绩, 包括认知结构和水平、情感态度、学习或操作技能、反思、交流与创造能力等等。学生评价模式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采取“四结合”模式, 即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程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评价工作贯穿于学习、实训的全过程, 分段、分项、分人评价。对学生在学习、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道德等进行全面的考察, 在整体层次上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重参与、重态度、重方法、重过程、重合作、重交流、重应用, 轻结果。

(2) 开展方法多元化的评价。不同学生、不同项目、不同阶段, 评价方法和标准都应不尽相同, 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方案或成果, 不追求学习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评价方法多元化主要采纳激励与诊断相结合, 严肃与灵活相结合, 个体与团队相结合。

(3) 开展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主要采纳“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先自我评价, 以便自我反思;再学生互评, 以便取长补短;后教师评价, 以便促进学习。凭借这种评价方式,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3 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1 与专业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从教师的来源和知识构建经验来看, 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高等教育, 学习的是专业学科体系化的理论知识为主, 具有抽象思维特点。而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者为主,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 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知识构建的经验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或按照自己知识构建的方法进行教学, 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受到学生排斥, 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 所以要求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时, 首先要求教师需要熟悉工作过程, 掌握工作方法, 具备工作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 转变教学理念, 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施教学, 在今后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专家的联系, 提高自身的岗位职业能力。

3.2 与专业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方案

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核心。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实施去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职业教育课程区别于学科体系化课程重要特征, 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 强调“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 从而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 而以理论性知识为辅, 概念和原理适度够用。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的排序上, 应与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 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相符, 从而使学生能在实践或模拟操作的过程中, 得到思维和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按季节或按项目开展, 这使得教学的组织和安排较普通较复杂, 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并通过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得以顺利实施。

为了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优势和存在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实施时, 尽量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给予学生相对丰富的选择项目, 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有倾向性的发展。

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改革力度, 从而进一步探究适应职教教学的新模式、新措施。

3.3 与专业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

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实训基地是教学实施的主阵地。实训基地为学生在再现或模拟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材料, 其对课程改革乃至专业建设和发展都是重要的物质保障, 但是城市用地紧张也使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最大的瓶颈, 学校后山新开辟的10亩土地虽然解了暂时的燃眉之急, 但不是长久之计, 临安重点建设占地250亩的综合实训基地配合示范校建设正在建设中, 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投入, 真正为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要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的产业运营, 使学生在真正的生产中, 获得岗位职业能力。

摘要:杭州第一技师学院园林专业教学在华东地区的行业影响力很大, 为浙江特别是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本文通过学校现有的教学实训平台, 结合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园林重点专业建设, 依托实训基地在课程编制、教学实施、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研究, 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园林,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现状,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 2008.

[2] 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于实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3] 陈翔.工学一体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学习系统.2009.

[4]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理性思考.2010.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中的设备管理下一篇:Ф28小泵、Ф32超长泵深抽工艺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