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基地考察报告(精选8篇)
(实习考察报告)
摘要:通过对淮安市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环境特点进行调研,分析其目前发展的水平及优、劣势,借鉴先进地区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提出自已粗浅的看法和建议,并为日后真正跨入这个行业或在这座家乡城市工作做好准备。关键词:影视动画市场需求考察报告
一、淮安市产业发展大环境
当前,淮安市正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把淮安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全力推进“培育大产业、繁荣大文化”等五大建设,努力以开放的理念在有限的地域集聚无限的资源,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新兴产业。近年来,该市影视动画公司及动漫培训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进入,国内外大型动漫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淮安,淮安市首家动漫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清河,楚天极目动漫科技公司该基地总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预计8月中旬在清河新区教育社区正式启动运营。建成后主要开发具有淮安特色文化元素的精品动漫及衍生产品,形成一个融创意、培训、制作于一体的动漫中心区域。规划中的里运河古清口影视城、西游记影视文化公园、楚汉文化
影视基地等等正在积极酝酿之中。
二、本地影视动画市场需求分析
影视动画的发展无非决定于主体、主题和市场三方面。主体是否广泛、主题是否先进决定着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主体是以消遣为主,还是以教育为主决定着主体,从侧面影响市场的份额。目前,影视动画最大的发展瓶颈也就是主体和主题,我认为,以教育示范与市场引导两方面作为切入点,教育与市场统筹兼顾,影视动画发展才能不断完善。
随着该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淮安人的脚步越迈越大、思想越来越解放、思路越来越宽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于影视动画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可否认,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淮安是有很大差距,不过正是因为有此差距,淮安影视动画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目前仍存在着供小于求的现象,很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只要遇到宣传报导方面的项目,规划设计、后期制作等还是依赖大城市、大公司的技术力量。真正意义上的影视城、影视基地等大型项目尚未上马运行,届时,对于影视动画方面的人力资源需求也将是巨大的。
三、产业培育发展建议
1、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把第一、第二产业调整为以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工业化转型,吸引扩大国内外投资,可以将老工业基地通过土地置换变为影视基地,加快淮
安商业、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2、精心规划、精致建设,抢救性保护一批、建设一批红色、明清、民国等不同风格且各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充分挖掘河下古镇、码头镇等特色小镇的地域资源发展潜力,加快淮安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淮安城市品位,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和影响。
3、通过扶持影视动画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工程,有利于发展地方旅游产业。同时通过影视片、宣传片的拍摄、推广,扩大淮安的知名度,吸引外来游客,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新风尚。
一、先进而务实的课程理念
一个教研组的课程规划与课程建设必须理念先行。教研组特别是教研组长, 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还要有对这种理念的坚持。七宝中学英语组坚信, 高中英语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教成考试的机器。语言教学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而语言能力不等于语用能力。大量的输入是学生有效输出的必要前提。这些人人都会说的话, 在七宝中学成了选修课程开发的依据。该校坚持了十多年的报刊阅读课和这几年一直都在做的英语听与说的相关课程, 都源于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信念。该校的辩论课是由HARVARD (哈佛) 公司引进的。当然, 学校的大气候也很重要, 如七宝中学全校80门选修课程, 全校的外事接待多由学生完成;该校每周五均为“人文大讲堂”。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自从1999年以来都重视开设拓展课程, 每周一、二、四下午各开设2节拓展课。全校开设有80门选修课程。外语教研组长感觉到“就培养一个人而言, 不仅仅要关注高考, 还应该追求学生的个人修养, 人的品位”, 因此, “有理念、有课程、有做法”是该校外语组课程开发与开设的共识。学校把“高端、洋气”看作是“专业眼光”的表现。该校重视国际化, 因而“语言能力、视野开阔”是他们对外语教育的认知和认识。他们的外语选修课程主要集中在文学、文化的维度。《经典阅读》和DRAMA (英语戏剧) 是目前该校两门最主要的选修课程。
二、精致长效的选修课程建设
(一) 精品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要充分关注学校的办学现状
七宝中学的报刊选读与听说辩论等“招牌”课程源于10年前的课堂教学改革, 因为过去比较落后的应试教育怪圈逼着他们关注学生英语中“少输入 (听与读) 、少输出 (写与说) 、只做题”的现象, 而他们的变革就是从报刊教学开始的。他们以“一体两翼”来概括选修课程的体系。“一体”即教好国家规定教材 (牛津英语上海版) , “两翼”是指报刊读报 (关注输入量) 和小班化的口语课程 (关注输出) 。这种选修课程是必须落实的, 而不仅仅是摆设。《报刊选读》和《英语辩论》这两门课程在上海市均有一定的声望。
(二) 精品选修课程要充分关注学科的基本价值和特点
外语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语言教学必须关注语言并身, 还要关注其人文性。就语言而言, 一定量的输入是高效输出的基础。同时, 输入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 必须与目标语言社团的文化相关。七宝中学的《报刊选读》、《英语辩论》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经典阅读》、《英语戏剧》等精品课程均基于这些认识, 并很好地回应了外语教育的双重性。
学生在选修这些课程的过程中, 既学习了语言, 又有大量信息的输入。学生课外的阅读、课内的讨论、表达与倾听、辩论与表演, 无不让选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三) 精品课程应经得起时间和学生的检验
在对两校的考察中, 我们了解到, 精品课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打造, 而是需要边开发、边开设、边改进的。一门精品课程的形成, 往往还需要集体智慧的融入。一门课程要成为精品, 既要有精品的选题 (回应学科和学校办学目标) 、精品的内容、精品的教学和精品的评价 (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 , 还需要时间的支撑。
三、丰富多元的课程评价
(一) 探索多元评价的路子
选修课程的多元评价, 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是否有效。七宝中学利用“小测验”检验学生是否有效完成报刊阅读, 采用“周三发报纸、周四搞考评 (检测) ”的方式督促学生阅读。七宝中学还要求选修《报刊选读》的同学做“读报笔记”, 培养学生“做作业的习惯”, 如注明每期阅读的篇章、就某一篇文章写推荐文字等。
高一伊始, 教师提的要求不高, 以后, 学生会用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如一开始的推荐文章要求写50字, 后来学生自然会写到80~100字, 甚至更长。教师每周都得批改, 只评价好的词句, 以鼓励为主, 其他的也越来越好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会要求选修DRAMA课程的同学在艺术节等活动中进行表演, 并以此作为评价的手段。这两所学校都提到, 开设选修课程与评价方式必须同时让学生了解。
(二) 活动支撑的社团组织
有的选修课程的开设, 需要一个“外在的平台”。如七宝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均开设了DRAMA, 并正常有序地开展,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上海市每年都举办“上海市戏剧大赛”。七宝中学开设英语辩论和模拟联合国的选修课程, 因为在全市甚至在全国的层面有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模拟联合国活动。
四、迫切加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 开发、开设选修课程, 教师需要迎接各种挑战
无论是七宝中学还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均由资深教师牵头, 两校均由教研组长亲自挂帅, 身体力行, 其主力军是青年教师。资深教师领队, 使得认定该做的课程得以坚持做下去, 并做得得法。但所有教师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七宝中学教研组长承担《报刊选读》, 教师有推荐必读文章的工作, 教师自己先得读;做好重点语言话题的NOTES, 有时还得编写一些配套的作业。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英语经典阅读》, 每两周让高一学生读一本外国名著 (简写本) , 教师必须花大量时间读后备课。
凡此种种, 承担选修课程的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可想而知。其实所有课程都一样, 如果是承担英语演讲、戏剧等“专业化”更强的课程, 对个人的挑战就更大了。此外, 还有各种资源的配置、学生报名情况等都会影响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 奉献、合作、团结的教研组氛围, 对课程的开设与落实至关重要
1. 教研组长的作用
就英语课程建设而言, 教研组长是核心。这里有两层意思。
其一, 教研组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人物, 理应成为英语课程规划的核心人物;
其二, 教研组长牵头建设核心的、精品的选修课程, 调配组内资源;
其三, 鉴于教研组长的这些角色, 他们必须有机会经常外出学习。
七宝中学英语教研组长亲自执教其中的辩论课程, 但他反复强调, 教研组长应当经常“去外面走走”, 学习是一方面, 了解是另一个目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研组长已经连续干了13年。她有过在澳大利亚任教半年和在英国任教一年的经历, 担任组长后更是有“组长———领头的, 必须对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有思考”的感叹, 早在十多年前就带头开设了《英语文化面面观》《澳大利亚动植物》《圣经选读》等多门选修课程, 去英国回来后, 开设了《英语情景剧》, 进而发展成了现在的《英语戏剧》 (English Drama) 这一全上海的“拳头产品”。由于课程的需要, 学校还招聘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一名, 该教师在研究生时的课题就是“音乐剧” (musicals) 。
2. 外语师资队伍建设
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如果学校有条件, 就要多送他们出国/出境到英语国家进修。这不仅仅对他们语言能力提高有好处, 还能带回国外的理念和课程资源。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文学课程和戏剧课程, 就直接源于该组相关教师国外的经历。如果一门课程做到了学校乃至全省 (市) 的“精品”, 那么, 该门课程通常应当由两名以上的教师开设, 以便使得这个“精品”不因人事变动而消亡。
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岗与脱产培训相结合、多让老师参加国内外与中学教学相关的学术活动, 这也是培养外语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3. 学校着力提供保障
学科课程建设需要学校层面特别是校长的支持。一个学校良好的教研氛围, 不仅有赖于外语教师这个群体, 更有赖于学校文化。学校要为教研组创设良好的教研文化氛围提供保障。就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而言, 七宝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两所学校的教研组长, 都提到学校对于他们开发与开设选修课程的大力支持, 从开设什么课程到人力的支持。两个学校的外语课都是小班化教学, 选修课程也是小班化限额。学校有正常的拓展课程体系, 在课程开设的时间和制度上有了保障。教师工作量的计算纳入到正常的工作量计算中去等等。从两位组长的介绍可以看出, 他们对学校制度化的保障和对“特色”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感到欣慰。
结语:选修课程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个学科的课程规划与实施, 首先要求该学科要有“空间”, 即依据办学总体规划, 自主确定开设的课程, 选修课程更是如此。如果学校一味以期末统一考试乃至“月考”的分数评价一切, 那么一切将举步维艰。而学校要做到这点也并非易事, 因为这里还有学校以外的家长、行政部门、社会思维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空间”, 就无法发挥教师特长, 就没有实践学科教学教育理念的真正机会和平台。相反, 如果现行课程政策有充分落实的土壤, 那么, 这无疑是提升学科水平、调整学科教学思路的大好契机。但是, 在现有条件下, 要开好一门课程, 对教师的精力、时间、学科水平、学校的硬件甚至是教研组团队建设, 无疑是不小的挑战。
增加选择性是办“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的最重要选项之一, 而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在这一轮改革浪潮中, 外语教师能够作出应有的努力。
注释
考察人员参观了基地的标识标牌、科普橱窗、科普学校、科普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余江大塘葡萄基地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体现在选址好,标识标牌醒目,科普橱窗内容丰富,科普学校、图书室等科普阵地健全,值得推广;同时针对基地在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开展座谈。
座谈会上,程美华强调要在围绕基地创建与后续建设方面做到“三要二结合”:要选好产业,要有好的科普带头人,要选好地理位置;注重产业、带头人、村委会相结合,注重党委、政府重点项目相结合。
與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建设好科普基地,要加强管理,确保科普惠农资金的实际用途,要强化自身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要顺应市场行情,适时调整种植结构,要依托产业创办协会,发挥科普带头人作用,促进产销结合。在鹰潭市科协的带领下,全力做好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构建富裕、秀美、宜居、和谐新鹰潭添砖加瓦。(鹰潭市科协 陈党红 编辑:陈焕标)
(江西省科协)
又到了这个学期的实习周,早餐后乘大巴前往王家大院参观考察。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之后前往平遥古城。晋中市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参观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中国银行的前身日升昌票号、被誉为明清时期的华尔街--明清一条街(平遥协和信特产店、恒隆泰漆器店)、平遥故宫之称的古县衙、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学宫等。
古城街道大都是青石地面、砖瓦房屋;住宅是四合院,院中摆放盆景花木,但就是在这相同格局之中也有着许多不同。
悠闲地在平遥古城漫步了一个上午,想找个客栈餐馆歇歇脚,吃点饭。于是随便选择了一家。这家客栈临街,距离我们住宿的地方十分便利。农家妇女拿过菜单,主要的菜肴有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木须肉,糖醋里脊,酸辣土豆丝等。都是一些家常菜,唯一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平遥牛肉和莜面栲栳栳。由于是自家经营,厨师也是自家人,味道也是一般。因此,我认为,在装潢如此有感觉的客栈中,却品尝不到当地特色美食,实为一大憾事。该客栈应加强地方美食的挖掘,把古城内一些街边小吃的美食汲取到客栈中,如碗托,拨烂子,拔丝
长山药,平遥碗脱则,莜面搓鱼儿等。
早餐后乘车赴晋祠参观,晋祠始建于北魏前,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篇。“晋祠三绝”“三大国宝建筑”“三块牌匾”晋祠建筑群中的立交桥鼻祖-----鱼沼飞梁、难老泉、宋代国宝建筑----圣母殿。三千年历史—周柏“王氏祠堂”也是海内外“王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
翻越了重重山峰,终于到达了五台山,下车伊始,它那碧蓝的天空和浓厚的佛教气氛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片刻歇息,我们一行人便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登山路——爬上黛螺顶,由上至下望,整个五台山犹如佛教圣堂,包容着每一座佛寺,在为期两天的艺术考察中,我们的心仿佛在这片净土中变得纯净而虔诚,停停走走,不时为它那不同风格的佛教建筑而驻足、惊叹,五台山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洗礼,更是心灵的洗礼!云冈石窟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河南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因此,对它的期待也是可想而知的,云冈石窟位于美丽的大同,在那片湛蓝的天空的映衬下,云冈石窟变得神秘而又美丽,沿着第一条因保护遗产而修造的柏油路,片刻时间便到达了云冈,两棵美丽的槐树给云冈石窟开了门,沿窟而行,一座座佛像、一幅幅壁画令人瞠目,不禁感叹“是怎样的信仰使一双双手留下如此美好的艺术?”,由西向东参观,五六窟的精致,十六窟到二十窟皇帝象征的源远流长,露天大佛的壮观、祥和,回想起来,依旧记忆犹新。
山西,这个拥有湛蓝天空的土地,不仅使我们领略了它那美丽的西北风景,更是让我们学到了晋文化的智慧,佛文化的觉悟,给我们的西北之旅开启了一段优美的序曲。
班 级: 环境138班 学 号: 201305114817 姓 名: 田下下 指导教师: 王阿依
一、徽派建筑考察
考察时间:2016年4月11日——2016年4月18日 考察地点:安徽黟县的古村落 考察形式:速写、摄影
考察目的: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要求大家在实习中遵守实习纪律,争取从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筑文化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并在写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对西递周围环境的了解
西递,别称西川,安徽黄山市黟县辖镇。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位于黄山南大门43公里,黟县城东8公里处,面积77平方千米。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幢、祠堂4幢、牌楼1座,素有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明清古民居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等美誉。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荣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相继接待了江泽民、乔石、朱镕基、连战、安南、泰国王储等中外领导人和中外媒体来访,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前十名、中国首份“名村排行榜”魅力指数全国第七等桂冠。
2、对徽派建筑风格认识
实习的十天时间里,在老师、导游的帮助下,我们对历史悠久的徽派建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2.1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2.2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州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兼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徽州民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入宅则依天井的位置和布局的形状可以分为4种类型:凹型、口型、H型、曰型。凹型住宅,即俗称三间式为“一颗印”,一般是一明间两暗间,天井两侧各建廊房,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两厢房。口型住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其实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作客厅;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H型住宅,其实就是两座凹型住宅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曰型住宅,也是三间两进,头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房屋多进式显得有层次感,可避免一览无余。2.3徽派建筑的工艺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2.4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 徽州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结果。人们日常行为完全被纳入儒教礼仪规范。建筑的格局与形式,当然地受到宗法制度的浸染。为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抵御外族的侵扰,徽派古村落民居建筑,往往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族而居,杂姓不得混居。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居第之中,亦严格遵循宗法家族的孝悌伦理和礼乐秩序,按照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营造出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多元聚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2.5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3、徽派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徽州古村落数、古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具有极大的建筑艺术价值„„
二、苏州博物馆
考察时间:2016年4月19日——2016年4月23日 考察地点:苏州博物馆 考察形式:速写、摄影 考察目的:观察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从外形到内部功能分析,可以用于以后的设计中去。
1、对苏州博物馆的了解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
苏州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
苏州博物馆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
图2
3、展厅分布设计
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博物馆在形式上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常设展厅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都安排在院落 地下室。苏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只有一层,该馆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常设展厅:其中“吴地遗珍”系列包括晨光熹微、争伯春秋、锦绣江南、都会流韵四个主题展室;“吴塔国宝”系列包括瑞光寺塔佛教文物和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吴中风雅”系列包括书斋长物、陶冶之珍、攻玉巧技、雕镂神功、文房雅事、闲情偶寄、墨戏草堂(即宋画斋,室外)、锦绣浮生展厅;“吴门书画”尤以吴派及吴派源流诸子、四王吴恽及其源流诸子、扬州画派诸子等作品居多。特展厅、现代艺术展厅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特展厅位于负一楼,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特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现代艺术品展览,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
三、苏州园林考察
考察时间:2016年4月19日——2016年4月23日 考察地点:狮子林 考察形式:速写、摄影 考察目的:„„、1、对狮子林的了解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汉族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同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3号。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2、建筑布局
狮子林建筑可分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现园子的入口原是贝氏宗祠,有硬山厅堂二进。
住宅区以燕誉堂为代表,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沿主厅甫北轴线上共有四个小庭园燕誉堂甫以白、紫玉兰和牡丹花台为春景庭园。堂北庭园植樱花二株。小方厅为歇山式,厅内东西两侧空窗与窗外腊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构成“寒梅图”和“竹石图”,犹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九狮峰院以九狮峰为主景,东西各设开敞与封闭的两个半亭,互相对比,交错而出,突出石峰。再往北又有一小院,有黄杨花台一座。
主花园内荷花厅、真趣亭傍水而筑,木装修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结构,但形态小巧,体量适宜。暗香疏影楼是楼非楼,楼上走廊可达假山。飞瀑亭、问梅阁、立雪堂则与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应。扇亭、文天样碑亭、御碑亭由一长廊贯串,打破了南墙的平直、高峻感。主花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后错落,形式多变,但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和贝氏在重建时对园林的理解不同,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体量比例上看,旱船过于写实,问梅阁体量过大,见山楼外形中西结合,甚至有混凝土六角亭,建筑风格不够统一。
3、园林特点
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主厅燕誉堂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指柏轩,南面面对假山,下面靠近小池,古柏苍劲;见山楼上可以看到群峰;菏花厅雕镂精工;五松园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0余方。3.1堆山与理水
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山占地面积约0.15公顷。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奇峰怪石。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
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园东部叠山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此假山西侧设狭长水涧,将山体分成两部分。跨涧而造修竹阁,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园林西部和南部山体则有瀑布、旱涧道、石磴道等,与建筑、墙体和水面自然结合,配以广玉兰、银杏、香樟和竹子等植物。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
3.2狮子林植物配置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基调是以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狮子林的植物配置亦照此理,东部假山区以古柏和白皮松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则以梅、竹、银杏为主。配植色香态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不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气氛。更使山石、建筑、树木溶合一体,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山林”。指柏轩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数株,有白皮松五棵,姿态苍劲,皆成画意。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更有文天样《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身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借梅咏怀,体现了文天祥正气凛然的高尚情操。山石间有六百年年银杏一株,粗干老木,盘根错节于石隙间,夏日浓荫庇日。秋叶灿若织锦,成为狮子林中一美景。3.3狮子林假山王国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以“透、漏、瘦、皱”的太湖石堆叠。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石笋上悬葛垂萝。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东侧为含晖峰,西侧为吐月峰。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
4、最后总结
实习考察是环境设计中一种最为基本且重要的表现形式,当今的设计表现种类繁多,但实习考察近距离的观赏仍旧不可取代。在环境艺术写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观察力值得深入探讨。
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认识实习和纪录片观看的教学生活。在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通过这几天的实习生活,使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直接的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
(1)了解自然地理学概况,掌握地质、地貌形成原理,学习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有关知识;
(2)认识青岛著名景点中的显著地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和地貌现状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参与科研活动,学会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的使用,培养学习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三、实习记录及分析
1、青岛及崂山的地质基础: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作为地盾的基础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经吕梁运动变质而成),主要为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麻岩、白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蛇纹大理岩、石英岩等。这些最古老的基底层在崂山湾沿海一带(下宫至王哥庄)由陆续出现。吕梁运动后,本区地壳基础即成为地台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壳基本稳定,但仍以上升运动为主,所以在本区缺少古生代的岩层。到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岩层发生深大断裂,产生断块。本区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发育中生代砂页岩系(莱阳层,在下宫东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证明在中生代,地壳曾有下降,部分地区接受沉积。 在中生代,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本区广泛分布的崂山花岗岩就是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岩浆多次侵入的产物。崂山花岗岩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分为四个阶段:①粗粒斑状花岗岩②钾质白岗岩④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崂山花岗岩大都呈脉状沿节理或断裂方向贯入到新老各期花岗岩中。属于喷出岩的有青山组的凝灰角砾岩、凝灰岩、安山斑岩、流纹岩、粗石岩等,分布在青岛市区和石老人等处。
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凿中,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山脉以巨峰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为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和午山支脉。崂山东部和南部紧逼大海,形成山海相连的独特景观。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攒簇,云雾缭绕;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每当风疾波涌之时,惊涛裂岸,浊浪排空,迸珠溅玉,咆哮轰鸣。古往今来,皆以“山海奇观”称颂崂山。
2、崂山北九水的地貌特征:
午山四条支脉。花岗岩地貌独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态,比比皆是,被人们誉为“天然雕塑公园”;山海结合处,岬角、岩礁、滩湾交错分布,形成瑰丽的山海奇观。 崂山北九水在崂山白沙河上游。白沙河源出山顶北麓,河水经山脚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转折处须涉水而过,亦九涉;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九水又分内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观最为著名。一水至九水是从水的下游上数的。白沙河的上游为北九水,北九水又有内外之分,自大崂至太和观(即北九水村)为外九水。北九水旅游路线以九水十八潭著称,这里奇峰怪石、悬崖幽谷、深潭激流、飞泉瀑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处大自然的山水画廊。北九水地处巨峰之阴,空气湿润,气候清凉,适于生长辽东半岛的植物,素有“小关东”之称,是全国有名的疗养、避暑之地。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内九水的尽点靛缸湾亦称“潮音瀑”三个大字。泉水随山势三折而落,最后倾入靛缸湾。湾内水深石壁上,刻有叶公绰写的“潮音瀑”三个大字。湾内水深石碧,呈靛兰色,水味甘冽。在夏秋之交雨水充足时,瀑布宽数米,以排山倒海之势倾入湾中,水沫飞溅,有如细雨,蔚为奇观。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地层: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其中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
构造: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
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
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崂山插图: 3、即墨马山
广义上的砖雕制品俗称“花活”, 包括所有具有青砖瓦工艺的建筑装饰材料。狭义上砖雕只是“花活”中的“硬花活” (即雕砖) 。而窑前工艺的制品和用灰做成模仿砖雕的花饰 (即灰塑) , 则被称为“软花活”。本文指的砖雕工艺是包括软花活和硬花活的、广义上的砖雕工艺。
砖雕是一种砖瓦艺术, 以砖瓦为基本材料, 用粘土坯经中低温烧制而成。从建筑角度讲, 砖雕一般位于墙面和屋顶, 起装饰作用, 在古代建筑中普遍运用。从雕塑角度看, 有浮雕、圆雕、镂雕等。表现的内容上, 以人物为主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图谱、琴棋书画、民间故事和习俗等;以动物为主的有狮、象、麒麟、蝙蝠、鱼、雁等;以植物为主的有梅、兰、竹、菊、荷、石榴、蔬果等;还有其他一些内容纹样如暗八仙、佛八宝等。从原料角度看, 砖雕是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 经过加工、低温烧成的陶制建筑构件。古建筑修复中常被称为黑活或灰活。
砖雕艺术在中国分布很广泛。地域和风俗的不同, 逐渐形成了各地的特色, 影响较大的是徽州砖雕、苏州砖雕、山西砖雕、天津砖雕、北京砖雕和甘肃砖雕等。其中徽州的砖雕以明清时期最为辉煌。砖雕在这一地区的兴盛是地理和人文等多方面因素造就的。
古徽州地处今安徽省南部, 位于三省交界, 包括现在的歙县、黔县、休宁、祈门、绩溪以及今天划入江西境内的婺源六县, 介于万山丛中, 《徽州府志》上说:“东有大障山之固, 西有浙岭之寒, 南有江滩之险, 北有黄山之轭”。徽州建筑材料丰富, 群山之间不乏适合烧砖制瓦的粘土, 又有大量的烧制砖瓦所需的薪柴。在这种地理环境条件下, 徽州民居建筑以当地出产的青砖瓦、木材、石灰、块石等材料建造。
古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在地理环境上, 它拥有群山环绕的自然地理屏障, 交通闭塞, 却环境幽静、山水秀美, 成为躲避战乱的北方人、失意的仕官文人的庇护所。但是徽州在地理结构上“八山一水”的格局, 属于丘陵地带, 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种客观条件造就了后来徽州人逐步走出深山、弃农经商。清人程佐衡指出:徽州“地瘠人稠, 往往远贾以逐利, 侨居各大都邑”。客观的说,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发展缓慢的古徽州, 徽商外出经商对本土的经济反馈、宗法社会的维系、人才的培养、村镇的建设乃至整个徽州文化的发展, 对后来徽州地区徽商的回归以及徽州砖雕的繁荣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明代中期之后, 徽州商品经济繁荣, 涌现出许多富商大贾, 他们富比王侯、财力雄厚, 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徽州志》中提到:“徽之山大抵居十之五, 民鲜田畴, 以货殖为恒产”。明王世贞《翁州山人四部稿》中说:“大抵徽俗, 人十三在邑, 十七在天下”。足见徽商之阔绰。这些商人依照传统, 回归故里则大兴土木, 建豪宅, 以荣夸富贵, 炫耀于世。但是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和官僚政府规条律的限制, 皇宫、王府采用红墙绿瓦、金壁辉煌, 却对民居装饰材料严格限制, 禁止使用这些材料。在这种限制中, 对青砖、青瓦相对限制少, 故被大量运用在民居装饰中。对于民居彩绘的限制, 也促使民居形成了以黑、白、灰为主的典雅的装饰风格, 而砖雕则是形成这种朴素风格的理想选择。客观上砖雕比石雕省工经济, 既具有石雕的耐久性, 又能像木雕一样的精雕细刻, 所以广为流传。再加之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徽商们期望在尽显富贵的同时在住宅布局、结构、装饰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化修养, 促使砖雕艺术在一段时间里登峰造极。总之, 徽州砖雕的发展得益于徽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儒商一体的文化氛围。
2 徽州砖雕工艺
现代徽州砖雕主要工艺可以分为窑前工艺、窑后工艺、灰塑 (堆塑) 等。砖塑是古老的窑前工艺, 先用泥塑或模压法使砖坯成型, 然后入窑烧制而成, 特点是易于加工, 但造型层次少、不够精细, 通常用于制作距离视线较远的建筑构件。雕砖则是在完整的砖的基础上加工雕刻的技法, 属于窑后工艺, 与砖塑相比较费工时, 但成品层次清晰适于近观。灰塑又称“灰坯”, 是砖雕的旁系, 在砖上用灰堆塑造型称之为“堆”, 在抹灰的作业面上刻阴线称之为“镂”。
2.1 窑前工艺
徽州砖雕作为泥巴与火和人工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 它既有粘土的柔软可塑, 又有石块的坚硬刚强。从目前保留下来的徽州传统建筑砖雕来看, 其成型工艺有多种类型, 除了雕砖和模印以外, 砖塑也是常见的手法。
所谓砖塑工艺是在成型过程中对粘土进行造型创作, 然后等物品阴干以后再入窑烧制成型的工艺。在目前保留下来的徽州传统建筑中经常可见这种砖雕的表现手法, 不同时期的砖塑作品也表现出不同的工艺特点。据徽州老艺人介绍, 当地灰塑与雕砖很少在同一件作品中体现。一般的做法是:有窑前工艺的, 在烧成之后不再做雕刻, 而雕砖作品用的材料是没有窑前造型的成砖。目前在徽州地区建筑中还用传统砖塑工艺进行造型的主要是屋脊的脊饰。从脊饰砖塑做法中, 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传统砖塑工艺。
原材料加工:
砖塑用的泥坯是取材于当地山上挖掘的地表下约3 m~6 m深的土。泥料在使用前要经过加工。首先在泥料中一定要混有一定比例的沙子, 这样造型过程中立性好, 干燥过程不易开裂。然后用拖拉机或牛踩踏混合均匀, 使用之前还要将粘土揉和, 增加韧性。泥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过干开裂, 过湿则会在造型时容易变形。
工具:
用于砖塑的工具比较简单, 主要有刀子、刷子和粗细长短不一的竹 (木) 枝及木模。刀子和竹 (木) 枝主要用来塑形和在泥坯上划线装饰, 刷子用于刷水, 用木棍作为比较大尺寸的尺子。另外有些艺人也用一些小木棍作为复杂砖塑泥坯的连接定形构件。木模用于较大和复杂的物体造型。
工艺特点:
砖塑是运用泥巴来进行造型, 一些简单的较小的物体可以做成实心的, 一次成型, 而较大的复杂的物体则需要分成几部分, 如徽州古建筑屋脊上的鱼兽 (鸱吻) , 做的时候就要分为身体、尾巴、鱼鳍等部分, 然后再把它们粘接起来。大的物体其内部通常是空心的, 为了防止在烧制中因升温不匀产生裂缝, 所以尽量要保持泥坯厚薄一致。更大的造型则要在泥坯做好之后、烧成之前, 分割成若干个部分, 以便于烧成之后的运输和组装。在制作砖塑过程中, 如何将复杂的物体准确地造型和把物体的不同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是个难点。泥坯之间的粘接要通过水和泥浆来完成, 通常先把砖塑的各部分做好阴干待用, 当它们达到七成干时 (坯能拿上手了) , 就可以粘接了。粘接的时候要仔细, 粘接完毕还需要认真修整表面, 使连接处没有粘接痕迹。在干燥过程重要找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阴干, 因为坯体十分怕风吹, 否则会开裂。等整个坯表面发白, 基本上就干燥结束, 可以入窑烧制了。
砖塑这种砖雕成型工艺, 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造价, 应该说和雕砖是相得益彰, 各具特色的。
2.2 烧成工艺
2.2.1 装窑
徽州地区砖瓦窑一般混装, 砖、瓦、砖雕在一窑烧成。通常是下部堆砖, 窑上部是放瓦。从里到外, 从下至上, 一层层往上堆。以罗田古建厂的砖瓦窑为例, 一窑一般可以装1万多块普通砖, 大砖大约可以装600多块。
砖塑的坯体在烧窑时通常放在窑的中上部, 以保证温度。这样烧制的砖塑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有很好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历经百年保持完好。另外, 砖塑在烧成过程中不能直接受火、淋水, 所以装窑时必须用普通砖将其完全围起来, 造成匣钵状, 使得火焰均匀, 成品率提高。
2.2.2 烧窑
徽州砖窑烧成制度比较缓慢, 属于间歇式窑, 生产效率不高。烧一窑时间一般一共为15 d左右。一年一般要烧13~14窑, 平均每20 d烧一窑。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砖成坯之后, 装入窑中, 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 二百钧则倍时而足。凡烧砖有柴薪窑, 有煤炭窑。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 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 火足止薪之候, 泥固塞其孔, 然后使水转泑”。
青砖的烧结初期, 一般前3 d为文火细烧, 因为青砖的干燥为自然干燥, 含水率还比较高, 如果温升过快, 可能造成坯体出现裂纹或炸裂。此时不封闭窑门, 窑内排除水分。每次添柴薪不宜太多, 以免因燃料状况不稳, 产生烟气量时大时小, 且马蹄窑无引风设备, 烟气流通不畅, 不利于砖坯整体升温, 浪费能源。3 d后, 用手摸窑壁如有发烫的感觉, 此时可以大火烧结。加燃料须少添勤添, 看火工作非常重要, 以免造成局部过烧或升温过快。再过7 d后, 当烟筒出口出现白烟时, 一般凭经验看排烟口的出烟力度和窑内砖的颜色判断温度。温度合适时开始准备窨水。窨水前须将燃烧室调成旺火后加足燃料, 用老火砖封闭窑门, 外抹上泥浆。经过10 d左右, 火焰呈现“凡观火候, 从窑门透视内壁, 土受火精, 形神摇荡, 若金银熔化之极然, 陶长辨之” (《天工开物》) 。这时初期烧结, 可以进入封窑阶段。
封窑前期, 用土将窨水口封闭压实。然后向窑体窨水, 即从窑顶土层上缓慢加入清水, 蓄水田不间断蓄水同时密切观察水渗入情况, 如发现有较大气泡或有较小漩流产生, 必须立即进行封堵, 以免因大量冷水的侵入, 造成坯体炸裂或塌窑。加水工作需维持三天四夜或四天三夜时间, 在此期间必须认真观察水的渗入状况, 日夜不停蓄水使水位始终保持在20 cm左右, 不能断水。
三天四夜的窨水结束后, 用土将窨水口和储水田完全封盖起来, 此时窑顶成土丘状, 之后再过1 d~2 d便可开窑、出窑。
封窑、窨水结束时和开窑, 是整个过程最为关键的时刻, 时机的把握完全凭经验和感觉。一般老师傅只有这三个时候才来看窑。砖瓦烧的好与坏, 以及它的硬度就完全控制在这里。
2.2.3 开窑
从封窑到开窑这段时间, 是控制砖瓦颜色的时候, 所以把握开窑时间, 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时机没把握好会返火, 由于烧窑时是整体烧透, 在冷却好几天后, 窑体外表会觉得已凉了, 但里面还是温度很高, 如果是没把握好时间, 在开窑当时没事, 但在几小时后, 由于进入的空气带有氧气, 会发生返火, 这样就会前功尽弃, 砖瓦会变质和变色。所以只有老师傅才会烧窑和把握开窑时间。
对于砖的颜色, 从直观上来看红色黄色的砖硬度低, 还原不到家。烧焦一样的黑色则是被火焰直接烧到, 火大, 表面通常有一层像釉面一样的玻璃质。这种情况容易变形、开裂, 而且黑的砖与其他砖颜色不一。《天工开物》记载:“凡火候少一两则泑色不光, 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 他日经霜冒雪, 则立成解散, 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 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 屈曲不伸, 击之如碎铁然, 不适于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 则亦有砖之用也”。
2.3 窑后工艺
徽州地区窑后加工以雕砖为主, 还有灰塑 (堆塑) 、包金、包银、镶嵌等工艺。这里主要介绍雕砖工艺。考察地点在歙县七里头方氏砖雕厂。
2.3.1 雕砖的类型
雕砖一般作为建筑立面的装饰, 距离人们的视线较近, 所以雕刻相对较细致。通常是以特制的水磨青砖为原材料制作需要的图案。
分组合型和单体型两种: (1) 所谓组合型的, 即是以多块砖雕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较长或较大面积的砖雕整体。一般常见于八字墙和影壁上; (2) 单体型的, 是指镶嵌在一些墙面起到一种点缀墙体作用的建筑构件, 此类砖雕在古代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技巧, 多数部位镂空, 其层次高达七至九层。
2.3.2 雕砖的材料
一般说来, 作雕砖用的砖材一般比普通砖厚, 通常要5 cm以上。所以通常需要订制砖材。与砖塑工艺不同, 雕砖需要质地细密含沙量少而且质地均匀的澄浆砖。在同一种砖材中, 应选用材质较细致、硬度高、色泽一致、砂眼少的, 敲击时不可有劈裂之声。砖的火候要合适, 不能太脆太酥, 太脆刀容易刻过、刻“崩”, 太酥入刀易碎, 软硬适度方合格。一般图案越复杂、镂空要求越高, 越应该仔细挑选。
雕砖的适宜材料就是窑烧的特制水磨青细砖。制作这种砖首先应从选土开始, 一般都为积沉土, 与普通砖不同的是, 这种材料需要人工淘洗后制成砖坯, 阴干后进窑烧制。其装窑的位置一般为窑的中上部, 不能直接触到火烧和水的冷却, 以免老化变形和变色, 烧制的火候以青灰色最佳。一些特殊的砖如异形砖, 需另行确定尺度或制模加工烧制。
2.3.3 雕砖的工具
主要有: (1) 用于画草稿的纸、铅笔; (2) 各类雕刻刀; (3) 砂纸和电动打磨工具; (4) 磨刀石; (5) 锯和电动切割机; (6) 毛刷和吸尘器; (7) 手电钻 (8) 雕刻案桌。
2.3.4 雕砖的工序
现代徽州雕砖一般有这些程序:
a.选料或订制砖材, 根据建筑物所需装饰的内容、各种式样、规格挑选砖块, 一般为敲击音响清脆、色泽灰青、没有破损、质地细腻的砖料。
b.磨面, 即是人工或用电动机械将各类砖块需雕的一面磨光。大方砖四边都应切边后, 才可进行雕刻。
c.画稿、放样。砖雕制品图案花饰的描绘与普遍绘画作品的描绘方式不同。绘画作品的透视感凭线条和色彩来表现。而砖雕作品的透视感主要靠雕凿工艺来表现。所以, 砖雕的绘画是为下步的工序服务的。在各种形式的雕砖中, 除平雕和简单的浅浮雕外, 雕凿往往需要多道工序、多个层次才能完成, 描绘也就需要分多次进行。一般说来, 每雕凿一个层次就要放样一次。最初的描绘一般只需要描绘出第一个层次的图案或形象的大概轮廓, 以后随着工序的推进再逐步完成。如果不这样进行多次放样, 许多线条就会在雕凿过程中被无意中凿掉, 致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描绘。在放样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某些砖的缺陷 (如:沙眼、裂缝等) , 应尽量躲开缺陷。
d.凿线, 这一工艺在古代称为“耕”。用錾子和敲手沿着画出的笔迹浅细地凿出沟来就叫做“耕”。一般说来, 只要画一次, 就要耕一次。当雕凿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只要不影响操作, 也可以不耕。
e.钉窟窿, 根据耕出的凿出的阴线凿去花面以外的部分就叫做“钉窟窿”。具体地说:首先, 根据放样的图案, 先用小电钻在图案边缘钻窟窿, 然后用电钻在图案外轮快边缘“走”一遍。再用敲手和錾子凿去花面以外的部分。其意义在于决定作品的最底层的深度, 分出图案的各个不同的大层次, 并确定出每个大层次中形象的外部轮廓。
f.雕刻, 古时这道步骤分得很细, 分为鏕打、铲磨、齐口、捅道、净地等工序。现在工序则比较简化, 大体可分“打坯”、“粗雕”、“出细”三道工序。打坯, 即是在主题图案的部分劈雕刻出大体轮廓, 雕凿造型, 分出局部层次。粗雕, 就是将应保留的画面部分保留, 轻轻凿出比较大的起伏, 粗见镂空, 基本感到立体感觉和层次分明之效果。出细, 即在雕出的立体画面上进一步加以雕琢, 进行细部镂空。
g.修残补损、上药磨光, 如遇到雕刻时失误, 或砖内有颗粒较大的砂子、孔眼引起雕面残损, 古代匠师都用“火柒”粘补。现今如遇上述修补情况, 用原砖磨下的粉末掺和一些树脂、墨汁配成与砖块同色的粘合物, 将残毁雕砖用清水冲净湿透, 以堆塑方式刻画成形。
3 考察总结
砖雕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传统建筑装饰。由于现代新材料的运用、新式建筑的出现, 传统砖雕的应用范围正在缩小, 其工艺正在改变。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其消失之前是非常值得我们记录的。砖雕的原料是特殊的、原料加工也要求十分严格、窑后雕需要一些特殊的加工工具。然而, 现代工业化使砖雕工艺改变, 很多地方使用机械化工具加工砖雕。效率虽然提高, 但是制作不精、材料粗糙、不耐久、不耐看。这些缺点和制作加工工艺是分不开的。记录和整理这些工艺我们可以看出工艺的变迁、建筑的更新、地域的不同甚至文化的兴衰。因此, 现在对砖雕的考察, 其意义在于: (1) 继承传统低温制陶工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 砖雕工艺研究, 是低温制陶工艺的研究; (3) 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文化、地域文化。
一、江西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江西省的老区工作开展比较早,针对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江西省的老区扶贫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老区扶贫方面,江西省采取的以下几种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1鄱阳湖地区移民建镇
移民建镇是1998年长江洪水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由于解放以后长江上游地区的滥砍滥伐,中下游地区的盲目围垦,使生态循环遭受严重破坏。对大自然的索取并没有解决湖区群众贫困的世代承袭问题,反而造成当地农民无限制地向鄱阳湖索取资源,导致鄱阳湖地区的贫困状况一直没变,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在1998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央安排江西省14期共移民22.1万户,90.28万人,中央补助资金36.7亿元,移民户数和补助资金约占四省总数的35.5%。到2003年底,共新(扩)建集镇126个,中心村363个,基层村2097个,累计完成投资72.24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7亿元,完成建房投资59.17亿元。通过移民建镇,在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新跨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新跨越。过去的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缺水少电,道路泥泞且不平,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过移民建镇,各级政府投入7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水、电、路,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敬老院、邮政、电信、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二是人居环境的新跨越。过去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鄱阳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行蓄洪面积缩小,湖区湿地锐减,血吸虫病盛行,十年九灾,广大群众淹苦了、淹穷了、淹惨了、淹怕了,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过移民建镇,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并远离了水患,血吸虫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移民生计的新跨越。移民建镇伊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恢复与发展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治穷与致富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了“一年安置,二年恢复,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实现移民真正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返迁。
2深山区搬迁式扶贫
江西省目前有90余万贫困人口,其中有25万人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贫困山区缺水严重,自然村落不通机动车,不通广播,无电视信号,没有动力电,照明电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走数十里山路,孩子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且路上也不安全。由于山高坡陡,严重缺水,耕地少、土壤贫瘠,粮食靠天收,缺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大部分劳力远走他乡,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温饱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的扶贫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山区搬迁式扶贫的决策,并于2003年开始在九江市修水县、吉安市万安、遂川三县进行试点,2004年起在全省铺开,用5年时间把这部分困难群众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江西省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整体搬迁,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操作办法是先易后难,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群众。为了使移民户搬出后有生计,规定有土安置的,要保证人均5分田,无土安置的要实现每户1人务工或经商。国务院扶贫办认为江西的移民扶贫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施移民扶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江西还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3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山江湖区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历史上出现毁林种粮、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鄱阳湖湖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进而导致湖区群众贫困。1983年开始,开展了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治理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和源头抓起。由此得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科学共识。在流域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与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规划与实施经验,制定了《规划纲要》,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山江湖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现状,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战略构想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加以制定,并在省人大立法。具有法规效力的《规划纲要》,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广大农民在山江湖区域开展开发和治理工作。山江湖工程积极贯彻“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和加强了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了UNDP一、二期无偿资金6360.20万元,贷款42.50万元。此外,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参与式农村发展途径、开发式小额信贷扶贫方法、探索湖区替代产业途径等),为江西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4“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江西省革命老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扶贫方法。所谓“参与式扶贫”,是指通过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为贫困农户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赋予贫困农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发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施“参与式”扶贫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行政过程的机制,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行为的可持续性,使扶贫行为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扶贫资金的中间渗漏更少。从2002年开始,江西省扶贫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采用“参与式”的扶贫方法。为实施好“参与式”扶贫工作,对全省
扶贫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1200个重点村的扶贫骨干进行了培训,重点学习“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制订的要求,重要工具、实施步骤、重点环节。在规划小组的组织和召集下,对村级基本情况进行“参与式农村调查”。掌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和资源情况、社会状况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为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全乡、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前景好、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产业,形成村级规划的发展思路。将扶贫项目及其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项目规划,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村级扶贫规划制订后,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规划经批准后,重点村的整个扶贫工作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首先,政府扶贫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扶贫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增强了贫困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和脱贫致富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第三,贫困地区群众和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第四,扶贫政策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通过对农户进行分类,从中确定了社会保障户,贫困户,有利于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办法,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第五,贫困地区发展思路更切实可行。通过综合分析贫困的现状,经村民和贫困户的充分讨论,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项目和存在的困难,选择了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项目,并逐个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
5以工代赈扶贫
以工代赈是江西省政府针对需要救济的特殊困难群体(一般为低收入者,如贫困人口或受灾人口),通过组织其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劳务报酬(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以工代赈管理始终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度实行项目管理。国家将以工代赈计划指标和建设任务下达到省区,以省区为主实行以工代赈管理。江西省老区面积广,山丘面积大,重点贫困地区基本分布在东西南北四边,由于地理、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依据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四大片区即赣南、井冈山、鄱阳湖、赣西北片区,针对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片区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紧紧把握扶持目标和重点,确保项目和资金安排向人口集中连片且贫困程度深的乡村倾斜。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年安排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江西省以工代赈工作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突出建设重点,实行综合配套治理,切实提高扶贫效益”的原则,帮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生产生活设施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定点扶贫模式
所谓定点扶贫,就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到乡,工作重点在村,扶贫措施落实到村。中央国家机关在江西省有5个定点扶贫单位,确定江西省贫困县18个。2000年后,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江西省定点扶贫单位增加到8个,确定贫困县增加到21个。从省内来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江西省确定的贫困乡为492个,现在增加到563个,重点乡覆盖到全省82个县。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省各级有2000多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定点扶贫工作,定点扶持了493个贫困乡、2171个贫困村。新时期的定点扶贫工作有新的进展,2002年,全省各级定点单位共派出干部64200人次赴点开展工作,使受扶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各类扶贫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7小额贷款扶贫
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下达江西省扶贫贷款净增计划20.7亿元,实际投放20.2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共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实体5955个。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3.74亿元,直接投放到贫困户37.7万户,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资金需要,因地制宜的种植或养殖项目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结束以后,从2001年起,江西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多种扶贫贷款到户的模式:一是因地制宜直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实现扶贫直接到户。集中力量支持其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以增加收入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优化种养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支持农户介入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使农村贫困户受益。三是支持农户连靠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项目辐射到户。在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新机制,发挥其对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支持贫困农户进入市场,采取订单农业等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桥梁。五是支持农户开展劳务输出,通过精心组织农民进城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8井冈山老区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把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广大老区贫困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科技部领导多次亲临井冈山区检查、部署工作。至“九五”期末,科技部先后为井冈山区科技扶贫设立项目82项,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十多年来的科技扶贫实践,使井冈山区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促进了井冈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壮大了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扶贫,择优选择了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蚕桑、笋竹、水禽、果茶四个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良种推广、建立丰产样板,到产品深加工,进行系列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开发,使之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是建立了“井冈山科技扶贫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与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心网联网。山区各县的相应机构也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等终端设备,大大改善了科技服务条件。四是培训了一批科技管理和乡土技术人才。五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井冈山区的对外开放。
二、赴江西革命老区扶贫考察的的启示
对江西省革命老区进行的实地考察,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江西省老区扶贫工作方面的理论方法,但是,江西省针对革命老区所采取的扶贫策略,取得的一
系列成功经验,对于内蒙古搞好革命老区建设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结合内蒙古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老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全区与老区的关系
虽然,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全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存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扶贫开发仅仅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后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就我区老区农村牧区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因为他们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更差的山区、浅山丘陵地区、黄土沟壑区、荒漠区等地区,与全区总体贫困水平相比较,脱贫的难度更大;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巩固温饱的任务也很重,一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农牧产品卖难,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虽然这些都是局部问题,但却与全局紧密相联。少数地区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对扶贫开发工作抓得时紧时松,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认真解决。
老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牧区的稳定。就当前来说,老区农村牧区能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党的家庭承包经营、减轻农牧民负担、扶贫开发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家庭承包经营解决的是农牧民能否掌握基本的生产资料问题,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的是以农牧民轻徭薄赋的问题,而扶贫开发则是解决农村牧区中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生计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三项政策是互相联系的,都关系到农牧民的生存、生计问题,无论哪一项没有落实,老区农村牧区都难得稳定。老区农村牧区稳定不了,就谈不上农村牧区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扶贫开发,也直接关系到我区老区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全区的崛起,必须也要有这些老区贫困地区的崛起,否则,必然拖全区的后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历史上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一旦开发对路,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崛起也更有潜力。为了实现全区的崛起,必须着力促成这些地区的崛起。
老区扶贫开发,还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尚未解决温饱的、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群众是最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关心的,是最需要我们去为之服务的。
2坚持开发式扶贫思路,不断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老区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老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要继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解决老区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大力发展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转移到直接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生产和提高收入以及帮助目标人群摆脱困境上来,从改善自然条件更多地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使老区贫困地区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特别是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开拓增加群众收入的渠道。一是下大力气在老区贫困地区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老区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多种经营。我区革命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老区群众近靠山水林区,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林、次生林、混交林名贵树种很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摇相互应:纯天然野生动植物如:山兔、野鸡、山野菜、棒子,蘑菇、藏菜、山杏核、中草药等品种繁多且存有量丰厚。另一方面,革命老区又存在大量的革命早期历史遗址、人文事迹,通过开展革命文物的募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资金引导,支持和鼓励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着力打造老区旅游品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向前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要以旗县、乡苏木为主,因地制宜,努力培育1—2个单一品种超粮食产值的扶贫支柱产业。二是要结合村嘎查、乡镇苏木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异地安置扶贫,将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贫困群众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提高群众收入。三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把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大力抓好贫困劳力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优先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务工。要切实减轻贫困户的负担,为老区贫困户创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条件。
3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处理好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建议自治区政府,一是将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每个革命老区旗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投入。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向革命老区予以倾斜。二是从2010年起,设立用于革命老区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专户管理,定向使用。三是参照国家今年拿出了近2亿元的彩票收入资金,用于江西、陕西等四个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做法。建议自治区也从彩票收入中安排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老区旗县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利用特色资源,精心培育老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四是协调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农牧业厅等有关部门按照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安排专项资金的时候,对革命老区予以重点倾斜。
在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正确处理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把财政扶贫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专项贷款中的一部分也要原则上重点用于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扶贫信贷资金要尽力用足、保证用好。金融部门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适当放宽扶贫项目贷款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更有效地发挥扶贫贷款的扶贫作用。小额信贷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应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扶贫资金的分配,应尽量向革命老区倾斜,使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接受群众监督。
4要强化科技文化扶贫,正确处理治穷与治愚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解决好治愚的问题,即解决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和科技问题。农村牧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农村牧区教师的素质和待遇,老区贫困儿童的经济承受能力,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等等,哪一项都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各级政府新阶段扶贫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上。
要加快发展老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允许出现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要加强老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老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革命老区农牧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非农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新型农牧产业,尽快增加老区收入的重要途径,关键就在于培训。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远,科技教育落后,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多方配合、加强协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培训工作。要从老区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步伐,在进一步完善各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做到老区重点村能通邮、通广播电视,逐步实现老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改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在老区重点乡苏木要完善卫生院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村嘎查要建立卫生所,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
5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重视革命老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老区农村牧区人口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新时期扶贫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只有在老区农村牧区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建国后的60年来,国家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表征,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逐步打破,进而加速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投入较少,现阶段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各有关部门对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方面:老区农牧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很高,但有的乡村参加医保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大力推动农牧民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改善老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确保农牧民病有所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农村牧区的保障水平偏低,由于低保的额度与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挂钩,处于相对贫穷的革命老区农牧民参加低保的比例很低,有的虽然过去参加了,但近两年却出现了断档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国家的要求协调配合,力争使老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低保的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在老区子女上学方面:老区农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子女上学距离学校较远,有些孩子还需要父母到县城陪读,成本很高。必须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区子女助学补贴,出台更加直接的优惠政策,降低辍学率,保证老区贫困农牧民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
【实习基地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苗圃基地实习感想11-14
优秀教育实习基地10-22
公司实习基地介绍11-10
化工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论文09-16
校企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协议书06-17
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a09-16
达内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方案11-21
莒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09-30
品牌基地申请报告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