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用5篇)
2010月10月 15 星期五 10:35:42
首页 罗田林业 林业掠影 林业信息 政策法规 森林旅游 重点工程 林业技术 招商引资 给我留言
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热 荐 ★★★
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64 更新时间:2004-6-21 文章录入:admin ]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责任人:陈晓阳(罗田县林业局局长);
(三)项目地点及区位:全县12个乡镇;
(四)项目承建单位:罗田县林业局;
(五)技术指导单位:罗田县林业局;
(六)建设规模:90万亩(其中:新建基地20万亩);
(七)项目建设期限:6年(2003-2008年);
(八)项目建设投资总额:10900万元。
(九)项目建设效益情况:年农业增效可达1.7亿元;年农民增收可达1.19亿元;财政税收可达0.221亿元;出口创汇可达2.04亿元;能进一步壮大罗田板栗支柱产业和开发罗田甜柿产业,促进罗田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二、罗田县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南麓,东邻英山,南靠浠水,西与团风、麻城接壤,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全县总面积320.69万亩。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最高海拔1729米(天堂寨主峰),最低海拔48米。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四季分明。土壤分布从东北到西南,依次为棕壤、山地黄棕壤、黄棕壤和潮土。属北亚热带植被区,乔木、灌木、草本种类繁多,共有高等植物167科,616属,1043种。全县土地总面积320.6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02.2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3.94%。
(二)社会经济概况:全县现有12个乡镇、6个国营林(茶)场,计411个村,4126个村民小组,152661户565683人,其中农业人口494169人,占总人口的87.36%。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1亿元,农业总产值5.81亿元,财政收入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全县现有公路47条,全长902.50公里,318国道在境内。
三、罗田县板栗、甜柿资源
(一)板栗、甜柿资源特点:罗田板栗、甜柿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且名扬中外。板栗品种达19个,其中:通过省级签定优良品种6个(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中迟栗、红光油栗、乌壳栗),罗田板栗属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甜柿原产罗田县,是世界上唯一不经人工脱色的柿子品种。我县甜柿品种分布多,全县有“秋焰”甜柿、“宝盖”甜柿两种大果型甜柿,还有四方甜柿、小果甜柿、野生甜柿等三个小果型甜柿品种,其中“秋焰”甜柿、“宝盖”甜柿两个品种通过省级优良品种鉴定。罗田板栗、甜柿分布广,海拔800米以下都有分布。板栗、甜柿栽培条件要求不高,平地、邱陵、山地均可发展,技术容易掌握,群众喜欢,可大面积推广。
(二)板栗、甜柿生产情况:2002年,全县板栗面积发展达到60万亩,年产量达到3250万斤,年系列产值达到2亿元,实现了“全县人平1亩栗”
的奋斗目标,板栗产量居全国第一。全县甜柿栽培总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其中基地面积3万亩,四旁树折合面积7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2002年甜柿总产量达800万公斤,收入达300万元,居湖北省第一位。
(三)产业化发展情况:生产规模化发展带动了罗田板栗加工业的发展。十余年来,罗田板栗加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产品由少到多的启步发展阶段。全县现有加工企业181家,其中,国有企业5家,乡镇、个体加工企业176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为8000吨,冷贮藏能力2500吨;加工产品在清水和糖水板栗罐头两个主导产品的基础上,新近研究开发出了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四大系列10余个品种。1998年,全县加工鲜板栗8100吨,实现加工产值6500万元。板栗产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8%,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4.42%,全县人均板栗纯收入达到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53%,板栗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县级财政收入的20%以上。板栗产业已成为罗田名富其实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好项目。随着甜柿生产规模化发展,也带动了罗田甜柿加工业的发展。全县现有甜柿加工企业18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乡镇、个体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为500吨;加工产品在晒柿和柿片两个主导产品的基础上,新近研究开发出了食品、饮料、化工三大系列近10个品种,先后试制生产了柿醋、柿子罐头、冻柿、柿漆、柿汁、果胶、柿叶茶、甜柿蜜饯等多种新产品。1995年,由县科委牵头引进柿叶茶加工技术,利用甜柿树叶生产柿叶降压茶,已取得成功,年加工产品达25吨,市场前景广阔。1999年,全县加工鲜甜柿650吨,实现加工产值260万元。
(四)市场销售及出口创汇情况:全县建成13个板栗专业市场、2个甜柿专业市场,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武汉等南方大都市广泛设立窗口市场,引导农民参与经营,形成了千名栗农挺进上海滩的农民经营队伍。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本项目建设是罗田板栗、甜柿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罗田县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和“全国甜柿之乡”。我县在市场的引导下,按照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板栗与甜柿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步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板栗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的支柱产业。甜柿已成为我县第二大经济林产业。
2、本项目建设是罗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罗田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同全国各地一样,农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从县域资源条件出发,板栗、甜柿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县委、县政府已作出“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建设三大板栗经济带”和甜柿产业带发展目标。本项目建设,可以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本项目建设是落实“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重要途径。建设板栗、甜柿基地,发展板栗、甜柿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可以大幅度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户脱贫致富,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
5、本项目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我县退耕还林及造林绿化工作,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步伐。
(二)可行性
1、自然条件适宜。在地理环境上,罗田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四季分明;全县山场面积广,土壤肥力状况较好,发展板栗、甜柿生产自然条件适宜。
2、品种资源丰富。罗田县是全国板栗、甜柿主要的原产地、南方板栗的中心产区,板栗、甜柿品种资源丰富,品种类型以果大质优享誉海内外。
3、群众具备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罗田板栗、甜柿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的产业化建设促使板栗、甜柿生产超常规发展,基地遍布全县12个乡镇412个村,覆盖13万农户,在大力推广科技兴栗兴柿的生产活动中,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和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板栗、甜柿产业准备了条件。
4、全县上下对板栗、甜柿基地建设空前重视。根据我县板栗、甜柿产业建设规划,全县已经规划了板栗、甜柿下一阶段的发展仍将以巩固基地规模,夯实产业基础为突破口,确定了以县南板栗、甜柿新区为重点的发展方案。另一方面,在连年受益的推动下,全县广大农户对板栗、甜柿基地建设活动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积极,本项目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与群众基础。
5、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可以促进板栗、甜柿产业建设。2002年我县成功地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的要求,我县科学地利用了罗田的乡土树种,树种设计主要是以罗田板栗、甜柿为主,有力地推动了板栗、甜柿产业建设前进的步伐。
6、优质的板栗、甜柿种苗资源为板栗、甜柿产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2002年我县完成板栗、甜柿育苗面积达1600多亩,可出圃板栗、甜柿苗木近2000万株,确保了项目建设苗木的需要量。
7、不断发展壮大的板栗、甜柿加工业能进一步推动板栗、甜柿产业建设进程。
五、板栗、甜柿产品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罗田板栗、甜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板栗、甜柿是罗田的优势特产资源,罗田板栗、甜柿以果大质优享誉海内外,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年来销售一直走俏,市场覆盖国内近30多个省市,出口东南亚、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近十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罗田板栗”、“罗田甜柿”精品名牌战略的逐步实施,生产基础越来越雄厚,板栗、甜柿加工业日益发展壮大,市场体系也日趋完善,罗田板栗、甜柿在海内外所占市场份额正在日益扩大,市场前景广阔。全县建成了8个板栗、2个甜柿专业市场,其中,凤山镇城西板栗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2万吨,现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都市设立了窗口市场,为罗田板栗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一)位置和范围:全县12个乡镇,以“罗九”、“罗胜”、“318国道”三条沿线为主,建设板栗、甜柿三带。
(二)交通、通讯、运输及水文地质、供水、供电等情况:全县已达到村村通路、通电话(包括移动通讯)、通电,80%以上村水源充足。
七、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
到2008年,板栗、甜柿发展总规模为90万亩。其中:板栗拟建设总规模到达72万亩(原有基地面积60万亩,新建基地发展面积12万亩),年产板栗1亿斤;甜柿18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0万亩,新建基地发展面积8万亩),年产甜柿5000万斤。新组建罗田县板栗和甜柿两个加工企业集团,负责开发和研制板栗、甜柿加工产品;实现板栗、甜柿加工增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实现人平增值2000元。
八、项目建设内容
(一)建设内容:主要为板栗、甜柿人工造林。包括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作业项目及附属配套工程。新发展面积为20万亩(板栗12万亩、甜柿8万亩)。新组建罗田县板栗和甜柿两个加工企业集团(龙头企业)。
(二)建设范围与规划布局
1、建设范围:“罗九”(罗田县-九资河镇)公路线、“罗胜”(罗田县-胜利镇)公路线、“318”国道线两侧,三条公路线全长309公里,共涉及全县12个乡镇352村140800户。其中:“罗九”线:全长101公里,涉及凤山镇、大河岸镇、白庙河乡、九资河镇4个乡镇,109个村,43600户;“罗胜”线:全长105公里,涉及凤山镇、平湖乡、河铺镇、胜利镇4个乡镇,118个村,47200户;“318国道”线:全长103公里,涉及大崎乡、三里畈镇、凤山镇、骆驼坳镇、白莲河乡、匡河乡6个乡镇,125个村,50000户。
2、规划布局:产业带基地建设总面积90万亩,其中:板栗72万亩(原有基地面积60万亩,新发展面积12万亩),甜柿18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0万亩,新发展面积8万亩)。“罗九”、“罗胜”、“318国道”三条公路沿线两侧建设板栗产业线具体规划如下:
(1)“罗九”公路线建设规模为30万亩,其中:板栗25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0万亩,新发展面积为5万亩);甜柿5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
(2)“罗胜”公路线建设规模33万亩,其中:板栗26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3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甜柿7万亩(原有基地面积5万亩,新发展面积为2万亩)。
(3)“318国道”线建设规模27万亩,其中板栗21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7万亩,新发展面积为4万亩);甜柿6万亩(原有基地面积3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
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种苗需要量测算:按74株/亩、后期补植需30%用苗计算,共需苗木2054万株;
2、用工量测算:人工造林投工20个/亩,共需用工量400万个;
3、投资概算:概算投资90元/亩(其中,苗木50元/亩,农药化肥等投资40元/亩)。概算如下:
(1)种苗投资:50元/亩×20万亩=1000万元;
(2)农药化肥等投资:40元/亩×20万亩=800万亩;
(3)附属工程投资:概算投资100万元;
(4)投工折资:400万个×20元/亩=8000万元;
(5)加工企业投资: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投资800元/平方米,共投资400万元;设备投资概算600万元;
项目总投资为10900万元。
(二)资金筹措:申请上级扶持资金3600万元,县级自筹3600万元,群众投工折资3700万元,十、项目建设年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建设年限:6年(2003-2008年)。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2003: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3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2万亩; 2、2004: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3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2万亩; 3、2005:基地面积达到83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2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4、2006:基地面积达到86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2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5、2007:基地面积达到88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1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6、2008:基地面积达到90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1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十一、项目实施措施
(一)组织领导:全县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全县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工作;各乡镇设立项目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各乡镇项目建设工作。
(二)技术保证:由县林业局及12个乡镇林业站参与,组成技术服务网络,具体承担项目建设技术工作。
(三)奖惩责任: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行政领导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责任人和奖惩责任,实行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兑现。由县林业局与各乡镇林业站签订技术承包责任书,确定专人责任。
(四)制度建设:制订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和奖惩责任制度。项目建设要实行定专人专责负责管理,各级实施单位要建立项目工程档案。工程项目实施要严格把握质量关,按工程建设作业程序进行检查验收,上一作业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作业施工。工程建设好坏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十二、效益分析
(一)农业增效:项目建成5年后可以全面投产,按现有板栗基地平均产出效益年产板栗150公斤/亩,收入5元/公斤,板栗每亩年可获经济收入750元,12万亩基地年板栗总产量1800万公斤,年收入可达9000万元;按年产甜柿500公斤/亩,2元/公斤计算,8万亩基地年甜柿总产量4000万公斤,年收入可达8000万元;年总收入达1.7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农民增收:按平均扣除20%成本和10%费税,农民增收为1.7-1.7亿元×(20+10)%=1.19亿元。
(三)财政税收贡献:按50%进行加工增值,增值幅度为30%,直接收入1.7亿元可实现加工增值1.7×30%=0.51亿元。总收入可达2.21亿元;按国税、工商费、林业费等财政税收按10%计算,可达2.21×10%=2210万元。
(四)出口创汇:按30%的产量出口创汇,板栗可出口量为1800万斤×30%=540万公斤,甜柿出口量为4000公斤×30%=1200万公斤,按出口价格板栗20元/公斤,甜柿8元/公斤计算,可出口创汇2.04亿元。
上一篇文章: 湖北省平原绿化建设工程
下一篇文章: 退耕还林地抚育管理要点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省林业局检查我县中低产林„[284]
县林业局:学习四中全会精„[210]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检查考„[187]
县林业局:栗农的好靠山[120]
我县早部署、早行动扎实做„[179]
最新5篇推荐文章
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895]
县林业局:发展现代林业建„[1436]
县林业局:贯彻落实“十七„[1443]
县林业系统:学习十七大精„[1466]
我县启动省德援二期造林项„[1446]
相 关 文 章
省林业局检查我县中低产林„[284] 县林业局:学习四中全会精„[210]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检查考„[187]
县林业局:栗农的好靠山[120]
我县早部署、早行动扎实做„[179]
需求是人类社会谋求利益的“引擎”, 校企双方能否从对方处获得需求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 校企双方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就必须搞清楚对方有哪些需求。
1、职业院校对企业的需求
(1) 职业院校需求情况调研方法与数据。征求教育专家意见, 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教育规律, 为了不失一般性, 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被调查对象, 然后设计问卷调查表。表格中对各项目有需求者, 采用打勾方式填写;无需求者, 采用打叉方式填写;对于未收回的调查表, 按无需求处理。将所有项目数据汇总, 如表1所示。
(2) 高职院校对企业需求调研数据分析与结论。调查表1发出后, 全部收回, 调查有效率为100%, 说明本调查表有效可靠。下面对各项目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所有学校均需要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这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对企业生产经营不够熟悉,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迫切需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二是实习实训基地方面。从表1可知, 职业院校对企业在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方面的需求为100%, 表示所有学校都迫切希望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出现这一现象, 是因为职业院校无法添置这些电子产品生产设备, 因此他们均希望与企业合作, 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来训练学生的技术技能。
三是兼职教师方面。企业的技术技能专家和能手对电子产品制造设备最熟悉, 对电子产品制造要求也最清楚。因此, 高职院校希望聘请企业的技术技能专家和能手作为实践教学指导兼职教师, 为学生传授技术技能, 指导学生操作生产设备。这一点, 表1的数据得到了充分证明。
四是教材开发方面。表1的数据表明, 各高职院校均希望与企业合作合编校企教材。这与当前的教材编写现状, 以及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关。目前, 高职院校的教材大多数是自己编写的, 校企合编教材很少, 由高职院校单独编写出来的教材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 为了使教材内容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高职院校期望与企业一起开发教材。
五是师资培训方面。示范性高职院校对企业的需求率为90%, 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对企业的需求率为100%, 总有效率为95%, 这表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渴望企业帮助培训师资。出现这一现象, 一方面, 是因为高职院校有相当大一部分专业教师来自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他们没有企业生产经历, 或企业生产经历较短, 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另一方面, 是因为电子行业发展迅速, 原来具有生产技术技能的教师, 其技术技能很快就被老化。因此, 高职院校都希望聘请企业的技术技能专家和能手培训或提高教师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技能, 也希望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电子产品研发工作来提高与锻炼自己的科技研发能力。对于示范性高职院校, 因师资力量较强, 所以对企业培训需求稍低, 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弱, 对企业培训需求强烈。
六是知识产权物化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部分教师有了研发成果, 他们希望借助企业这一平台将其物化, 实现校企共赢。
七是学生就业方面。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职业院校, 特别是示范性职业院校希望企业能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含量高且待遇优良的对口专业就业。但总的就业岗位需求并不像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强烈, 原因是现在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非常多, 用工需求量大, 学生不难找到工作。另外, 还有许多非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也需要一定数量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 因此职业院校并不担心学生的就业问题。示范性职业院校毕业生, 其技术技能水平比较高, 社会能力也比较强, 学生毕业后自己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工作, 并不十分依赖学校安排就业, 因此他们只是希望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含量高的就业岗位, 而对普工劳动密集型岗位并没有多过的需求。非示范性职业院校在希望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含量高的就业岗位的同时, 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就业率。总之, 所有的学校都希望学生能学有所用, 高质量就业。
2、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
(1) 企业需求情况调研方法与数据。为了保证调研信息全面准确, 本课题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和企业专家咨询法, 按照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典型工作事务和完成这些事务需要的支撑要素设计调研栏目, 栏目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产品制造、市场营销和产品售后服务等五个方面。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栏目内容调研。为了不失一般性, 被调研的企业有公有制企业、私有制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调研情况如表2、表3所示。表格中对各项目有需求者, 采用打勾方式填写;无需求者, 采用打叉方式填写;对于未收回的调查表, 按无需求处理。将所有项目数据汇总, 如表2、表3所示。
(2) 企业对职业院校需求数据分析与结论。以下根据调研情况表2、表3对各项目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是企业管理方面。从表2可以看出, 不管是何类所有制企业均需要高职院校给予管理支持, 总体需求一般。他们主要需求的是管理人才, 而对管理理论需求比较低。从表3可以看出, 大、中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欲望较强烈, 小型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欲望偏低。这是因为大、中型电子产品制造企业需要较多的是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面向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另外, 他们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文职管理人员, 对高层管理人员无需求。对于小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 因员工较少, 对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不大。在管理理论支持方面, 大型企业需求少, 中、小型企业需求多, 这是因为大型企业管理比较完善, 管理理论与经验比较丰富, 而中、小型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比较欠缺。另外, 从表2可以看出, 外资企业对管理理论需求也较少, 这也是因为他们管理理论与经验比较丰富。
二是产品研发方面。从表2可以看出,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对职业院校产品研发需求不大, 私营企业对职业院校产品研发需求很大。从表3的数据也可以看出, 大型企业对职业院校产品研发需求不大, 中、小型企业对职业院校产品研发需求较大, 尤其是小型企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 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因自身研发能力较强或有新产品生产引进渠道, 因此这类企业对职业院校产品研发需求不强;另一方面, 企业对职业院校不太了解, 他们认为职业院校研发水平较低。其实, 现在的职业院校有较强的研发能力, 有许多研发成果需要物化。课题小组在调研中发现, 企业对职业院校在产品研发方面的需求主要是产品研发前的信息搜索、研发过程中的理论支持以及知识产权的授权。
三是产品制造方面。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 所有的企业均需要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力资源支持。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 电子产品制造业需要大量高素质、能吃苦耐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而这些人才主要来自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四是市场营销方面。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 所有企业对高职院校有市场营销需求。从表3还可以看出, 中、小型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很强烈。这是因为市场营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需要职业院校为其进行市场策划, 为其培养营销人才。
五是产品售后服务方面。从表2和表3可知, 企业对职业院校在产品售后服务方面需求欲望很强。这是因为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已经发展成用户导向型生产。对于电子产品来说, 由于科技含量较高, 普通用户在使用、维修维护方面需要企业提供售后服务, 而这些售后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支持、学生就业支持和知识产权物化支持, 而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也可以归纳为人力资源支持、员工培训支持、信息资源支持、知识与技术支持、知识产权物化支持和市场策划支持。由于校企双方都有需求, 因此校企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需求, 按照优势互补与共赢的原则, 实现校企合作,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二、校企合作优势分析
校企双方都想从对方获得需求, 那么, 校企双方又能否满足对方的需求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双方各自存在哪些优势, 分析这些优势能否为对方服务, 以便他们双方开展校企合作, 共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1、职业院校的优势与服务能力
(1) 人力资源丰富。企业的用工主要来自社会劳动力市场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尽管社会劳动力市场能为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 但这种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的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员, 对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来说, 这些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 技术技能不符合要求。而职业院校电子专业毕业的学生是针对电子企业需求而培养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种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才是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真正需要的人力资源。职业院校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 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另外, 职业院校还可以利用其纽带优势, 通过校友会等形式将往届毕业生组织起来为企业服务, 比如, 电子产品市场信息调查。
(2) 员工培训优势明显。职业院校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不管是新员工岗前理论培训, 还是老员工在新产品制造前的理论培训, 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团队在员工理论知识培训方面, 其培养人才的能力远超过企业培训人员对员工培训的能力。如果他们一旦掌握了企业的技术技能, 有了企业的实践能力, 会利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员工很快走上工作岗位, 为企业提前创造利润。
(3) 知识产权丰富, 产品研发能力较强。职业院校有科教机构, 科研人才聚集, 产生了许多科研成果, 这些知识产权需要物化, 这正好弥补了企业因人员有限, 产品研发周期较长, 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不但研发周期长, 甚至还愁于新产品开发的短板。另外, 职业院校教师团队理论知识厚实, 可以作为企业的兼职研发人员, 为企业研发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同时职业院校之间也可以联合起来组成强大的研发团队, 为企业提供更为强有力的研发支持。
2、企业的优势与服务能力
(1) 企业生产设备齐全, 生产技术和工艺先进。企业的生产设备可以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具, 将其先进技术技能移植于学校, 可强化人才的引领作用。职业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这些优势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实现学生与职业零距离对接。
(2) 企业有高超技术技能人才。企业的专家和能手的技术技能水平远超过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让这些专家和能手作为职业院校的实践兼职教师, 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技术技能, 使其更容易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3) 企业有培养科技人才的环境。企业科研器材丰富先进, 财力充足。其知识与技术技能用于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 其实用的科研工作更能培养研发人员的市场观, 有利于科研人才的成长。企业可以利用其研发环境优势, 引进学校参与其研发工作, 不但可以获得理论研发支持, 节省研发时间, 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研发社会服务能力。
三、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 以共赢为基础,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以上分析了校企双方的需求, 作为迫切需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一方———职业院校, 应该充分利用企业的需求, 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服务, 争取与企业一起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1、以自己的优势, 换取对方的优势, 弥补自己的劣势,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由于职业院校的优势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企业也需要职业院校的帮助, 有些需求甚至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支持, 因此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需求欲望, 以自己的优势, 换取企业的优势, 弥补自己的劣势, 利用优势互补, 调动企业积极性, 与自己一起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2、利用共同的期望,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1) 利用校企双方人才质量期望的一致性, 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企业需要使用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双方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一致, 而实习实训基地是培训学生技术技能的有效载体, 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出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正好可以满足企业希望获得有工作经验员工的期望, 从而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因此, 校企双方应该利用共同的期望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2) 利用经济利益的一致性, 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可以利用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廉价的劳动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学到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收入, 企业与学生在经济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 校企双方应该利用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摘要:校企优势互补与共赢是合作的基础和动力。然而, 现实情况是在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 “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也是有形无效。本文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等多种调研方法, 从学校培养电子产品制造业人才的角度和企业制造电子产品对人才要求的角度出发, 对校企双方的需求和优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研, 并明确校企双方可通过各自的优势为对方服务, 按照优势互补与共赢的原则, 推动校企合作,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关键词:需求,优势互补,共赢,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唐国华、唐志贤: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学校资源依赖度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 2012 (25) .
[2]王文槿: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 .
[3]吉文林、胡新岗、黄银云、李巨银、蒋春茂、吴植、桂文龙、陈小权:基于企业视角的校企合作调研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1) .
[4]游贵巧:企业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院校的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
[5]李少辉、焦授青:企业资源需求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关系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0) .
[6]陈丽榕:校企合作的各方需求动因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5) .
[7]孙妍丽、沈亚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5) .
[8]张西江: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展企业培训的优势[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14 (10) .
[9]高维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浅析[J].高教高职研究 (上旬刊) , 2008 (12) .
“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提出着重建设的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2002年底南京都市圈规划正式出台,并获江苏省政府批准。这份规划提出到2010年,南京市都市圈形成以南京为核心,以扬州、镇江、淮安、马鞍山、巢湖、滁州、芜湖7个大城市为主体,形成以沿江、淮扬镇、合巢芜三大综合运输通道为骨架,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运转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完成并实现“南京都市圈”这一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建设和配套,其中信息技术是先导,信息传输是必不可少的通讯手段和纽带,而广播电视是信息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广大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广播电视由于其可信性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收信息和表达意愿的重要渠道。2008年四川特大地震,除了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悲伤外,还给人们带来了一个重大启示,如何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从灾区及时将灾害信息传递出来,并及时将外部信息(如政府的声音、救援的队伍、稳定人心等)传达到灾区内部,无疑是面对灾情发生时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广播电视在汶川地震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无线覆盖是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南京市目前除了草场门江苏广播电视塔以外,没有其他成型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覆盖基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发展需要建立多个无线覆盖点,才能对南京市及周边地区进行良好的信息覆盖,对江苏省关于南京大都市经济圈的打造具有重要的信息保障。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应急的和冗余的灾备手段,一旦遇到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仅有一处发射台站,往往有可能失去对应急情况的及时处理。以上两点重要需求促使南京市要尽快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无线数字发射基地,与江苏广播电视塔进行呼应,作为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不仅要制作良好的节目,还要建立能安全、可靠、能及时将信息传递出去的信号覆盖基地,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一个责任。
2 项目介绍
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选址在南京浦口区老鹰山,山上原有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一个发射台,对该发射台按未来发展需求进行较为彻底的改建,项目完成后将成为南京市又一个服务全省、兼顾南京都市圈、覆盖半径超过80公里范围、覆盖面积可达20,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到2,000万以上的综合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发射基地,并与现有的江苏广播电视塔进行战略呼应,作为面向新一代新媒体发展时期无线数字覆盖的战略基地,以适应未来南京广电事业发展、应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的需要。
原南京广电集团老鹰山发射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老山森林公园黄山岭,海拔高度320米,此山在全国来说不算高,但就长江下游平原特别是南京市来说它仍是较高山峰,对城市无线覆盖来说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其320米的地基已经与江苏广播电视塔的塔顶齐平,此台站距南京市市中心17公里,地理位置比较理想。该台站原为南京广电集团和南京市浦口区广电局合作建设,为南京市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主要用于广播电视传输发射,规模较小,功能比较单一,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差,发射机停播率一度很高。2003年南京广电集团成立后,曾先后投入了几百万元用于改造,但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特别是原铁塔锈蚀严重,抗雷击能力差,供配电系统容量小,以及面对大规模使用及现代化管理的机房设施严重不足。
建成后的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将成为江苏省境内的一座具有先进科技含量的数字无线信息发布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宽带数字信号无线传输中心,其良好的抗震、抗冰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先进的抗雷电击打的能力,未来将会成为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灾备中心;通过数字化,可使传输容量翻倍增加,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全面提升南京市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 具体运作项目分析
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建成后,除具备传统的模拟电视发射、调频广播发射功能之外,还为即将开展的高清数字电视、新媒体发布等提供优良的技术平台,按照规划,南京地区将陆续开展多项新媒体项目,其中包括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地面数字电视以及数字音频广播等,随着新媒体项目的开展,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的作用将愈加明显。
3.1 移动电视
南京广电集团现在播出的移动电视采用的是DVB-T标准,进行公交移动电视覆盖,因现有系统使用的标准为欧洲标准,未来准备将设备升级改造为国家标准,并进一步增加节目数量,将来节目和信息数量增加后,将开拓面向普通用户的分众市场。数字移动电视将采用单频网组网技术,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与江苏省广播电视塔一道作为重要的发射基站,承担着信号传输发射的主要作用,通过其发射的信号将直接关系到移动电视节目在南京地区的覆盖效果,也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运行效益。
3.2 手机电视
2006年10月24日,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CMMB标准,确定采用自主研发的CMMB标准,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在建设有CMMB试验网络的37个城市内实行了播出。南京地区手机电视也已于奥运期间正式试播,目前江苏、南京各有一套电视节目在手机电视中播出,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的建成将为手机电视的正式播出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传播手段。
3.3 地面数字电视播出
南京广电集团现有4个无线频率,考虑邻频应用,将来可以有8个以上的频率点。在此基础上可开设1~2套高清、30套左右标清数字电视节目的业务,准备在2010年前实现数字电视实验播出。
3.4 数字音频广播
目前,数字音频广播在世界范围的应用日益广泛,有36个国家已经采用或正在试验和测试。欧洲16个国家已播出数字音频广播,北京广播电台已经在2004年开始了数字音频广播。南京广电集团也准备开展这方面的实验播出,初步设想在2012年前完成试验播出。
4 实施方案
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项目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5月,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完成99米新铁塔建设,400平方米的新发射机房建设,400平方米的新生活用房建设,80平方米的新配电机房建设,电力增容至400kVA。从2008年1月到2008年底,该阶段完成广播电视中心和数字覆盖基地间信号连接沟通,主要完成光纤路由、卫星路由和数字微波路由三大路由建设;完成信号监播系统,信号监控机房建设;完成广播和电视天馈系统建设。
第二阶段:前期广播电视信号播出
到2008年6月底,开播4套广播节目和3套电视节目,其中1套数字移动电视在新机房播出。
第三阶段:手机电视和数字地面电视播出
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完成手机电视(CMMB)的试验播出;完成数字地面电视的试验播出。
第四阶段:数字音频广播播出
从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完成数字音频广播试验播出。
5 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项目建设总预算为330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费用预算为2100万元,具体包括新建铁塔一座、发射机房、生活用房、供电系统、上山道路建设、生活用水、环境改造等,系统设备费用预算为1000万元,包括天馈线系统、发射机设备、播出设备、信号源及监控设备、防雷设备等,研发及其他费用预算为200万元。
目前,南京广电集团正在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一方面南京广电集团每年投入一定资金,逐步进行建设和播出,另外与周边协作单位共同建设,如与南京市浦口区、南京老山林场协商沟通,期望三方对上山道路进行建设;同时积极向省、市申请专项项目资金,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6 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建成后的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播电视通过数字化,可使传输容量翻倍增加,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对于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具有承担广播和电视多种无线发射任务的能力,具有多链路的信号传输通道,无线发射信号覆盖半径超过了80公里,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覆盖的能力,为江苏省打造南京、扬州、镇江城市都市圈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渠道保障,其宣传和广告效应突出。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新增广告一千万左右,总投入回收期3~5年。
7 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
7.1 项目风险分析
由于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的建设资金由南京广电集团筹措,经费受到限制,基地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隐患和不足,除了战争、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因素。
(1)供电系统风险
供电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遇到外线停电或电路故障,将严重威胁到所有的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播出。在目前的供电系统设计中虽然电力设计是两路输入,由于经费的有限,该项目资金需要缺口700万,目前实际高压线路输入只有一路,存在安全供电隐患,一旦该线路出现问题,将造成所有播出信号中断。
(2)交通风险
南京无线数字覆盖基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老山森林公园黄山岭,海拔高度320米,从山脚到山顶机房,上山道路全长4.2公里,由于经费的限制,目前上山道路仍为原来的碎石土路,遇到刮大风下大雨、下大雪,将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下大雪,如2008年的年初大雪,上山道路被大雪封路时间长达1个月时间,工作人员只能徒步沿山路上山,下大雨、下大雪后,上山道路的路基就要重新修整,车辆行驶特别小心,大型车辆无法上山,严重制约了事业的发展,随着今后事业的发展,上山的车辆和次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广电集团正在积极和南京市浦口区、浦口区老山林场协商,准备三方共同努力修建上山道路。
(3)项目投资突破概算
目前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建筑材料市场和设备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今后几年大幅度涨价的可能性不大。同时项目概算中留有一定预备费,因此出现投资概算超出预算的风险较小。
(4)广告收入、新媒体收入概算
传统的模拟电视主要面向广大农村服务,是免费服务,主要是社会效益,传统的广播覆盖主要还是通过无线覆盖的方式,这个方面有可靠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赖广告的分成。新媒体中移动电视面向南京市公交,也是有保障的收入,今后覆盖面积扩大,将会提高收入的保障水平,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广播将来会采用包月的形式收取费用,其关键点在于用户的数量,用户数量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此外,还有南京都市圈内各个城市对新媒体的态度和看法,和他们自己发展新媒体的措施,也是影响收入的风险因素。此外国家标准的采用和实施,国内、国外厂家对标准的支持程度,开发设备问题,也是影响新媒体推广的一个因素。
7.2 项目风险控制
(1)供电系统风险控制
为防范外部供电停电故障,无线数字覆盖基地配备了一台200kVA的柴油发电机组和一台120kVA的不间断电源,当外部供电中断后,供电电路首先不间断的自动切换到120kVA的不间断电源上工作,同时工作人员将200kVA的柴油发电机组开启运行后,再将供电从120kVA的不间断电源上切换到200kVA的柴油发电机组上工作。为了保障200kVA柴油发电机组和120kVA的不间断电源能够正常可靠运转,专门安排了两个房间放置这两种设备。同时尽快筹措资金,解决第二路高压用电上山。
(2)交通风险控制
为了解决上山道路这个问题,南京广电集团正在积极和南京市浦口区、浦口区老山林场协商,准备三方共同修建上山道路,希望山顶不仅是无线数字覆盖基地,而且还是南京市浦口区的一个新技术开发培育基地,也是一个观光旅游之地。
(3)新媒体开发风险控制
实际上无论是手机电视、数字无线电视、数字音频广播从当前的技术上来说,虽然是新的技术,但是从开播上来看,技术问题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是用户使用的问题,是用户接收度的问题。关于厂商开发设备和国家标准实施要求等问题,拟采用技术上跟踪,实际操作上稳步推进的方式,既要在国内做技术上的领先者,又要考虑到实际使用推广的问题,做到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实用性。
8 结论
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江苏南京广播电视节目向南京都市圈周边地区无线数字覆盖,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通过在南京市浦口区老鹰山新建一个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发射基地,作为面向新一代新媒体发展时期无线数字覆盖的补充,并与现有的江苏广播电视塔进行战略呼应,南京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发射基地项目完成后将成为南京市又一个服务全省、兼顾南京都市圈、覆盖半径超过80公里范围、覆盖面积可达20,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到2,000万以上的大型综合无线数字广播电视发射基地。
参考文献
[1]Zvi Bodie等著,朱宝宪等译.投资学(原书第6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2]Stephen A.Ross等.公司理财(原书第6版)[M].吴世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导言
我国高校于2002年和2004年组织进行了两次大型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活动。2002年7月由全国7所大学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浙江林学院) 组成实验学校在黑龙江帽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三个实验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活动。经过两年的课程体验, 又吸引多所高校 (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南京体育学院、中国科技大学、陕西大学生联队) 的积极参与。教育部2004年7月又在黑龙江帽儿山成功地组织了中日韩三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共同训练活动[1]。全国性和国际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起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 如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及多家地方报刊都积极宣传报道, 在社会上产生良好效应。
目前, 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已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野外生存、岛屿生存、沙漠生存等一系列运动, 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据对多所高校的调查,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体育选项或选修课中, 排名列前。网上选课时, 清华大学数十项体育选项课,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点击率排列前名;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同样点击率高涨;浙江工商大学由于报名人数太多, 只能采取对报名学生各测3000m (男) 或2000m (女) 跑的办法, 择优录取。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 把仅限于体育课堂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 使学生在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中学会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会安营扎寨、搭灶烧饭、下河捕鱼、分辨可食植物、获取食物和水, 学会如何看地图、学会如何处理蛇和蚂蟥的叮咬, 受伤自救和互救等, 掌握攀岩、下降与保护、漂流过溪等具有挑战性活动技能。2004年中日韩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共同训练就是最好的实证。本次活动共计6天, 第1天进营地, 第2至5天野外生存活动时间, 第6天出山返程。参加人数240人 (包括记者) , 分3大组, 每组路线不同。以A组6天路线方案为例, 第1天由帽儿山林场场部出发, 溜索过河、登帽儿山顶、寻找老道洞并穿越, 到1号营地宿营;营地活动:分组破冰 (团队组建和团队精神培训) (个人自我介绍、选队长、编队歌、起队名、设计队旗) 。第2天由1号营地出发, 穿越丛林、荡绳过河, 到2号营地宿营;营地活动:抓鸡、鉴别和采摘5种可食性食物, 搭灶烧饭 (野外生活技能培训) 。第3天由2号营地出发, 穿越沼泽、漂流、救护伤员, 到3号营地宿营;营地活动:抓鱼和扎筏泅渡 (野外生活技能培训) 。第4天由3号营地出发, 攀岩、岩降、定向, 回到帽儿山林场场部集合;营地活动, 篝火晚会、活动总结、联欢。从活动方案可以看出, 所有科目内容均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运动综合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 发现各位专家学者目前, 只是对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进行研究, 可这些虽然对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将起到典型的引路作用, 也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生活知识, 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锻炼大家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生存的能力。但是对于开展野外生存这一项目的开展, 以及对这一项目开展的地点环境挑选都没有怎么去研究。由于目前我国专门的野外生存训练基地很少, 参加野外生存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结伴而行的形式, 缺乏必要的紧急救援系统, 安全保障性极差, 意外安全事故频发。在我们福建目前还没有野外生存训练基地, 为了我省野外生存训练这一项目的迅速开展, 笔者认为在武夷山建设野外生存训练的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武夷山自然资源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建设的有利之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野外生存、野外生存训练的基地建设和武夷山地理环境的相关书籍与文献资料。通过福建师范大学和武夷学院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资料室以及光盘检索和查阅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 收集2000~2009年间有关野外生存、野外生存的实验基地建设和武夷山地理环境的研究文献及相关资料。
1.2.2 实地考察法
对武夷山的考察勘探实践, 收集了上述各岛的有关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水源的有关资源材料。
1.2.3 调查咨询法
调查咨询武夷山市旅游局有关人员、武夷山村民有关武夷山 (特别是无人山峰) 的地形地貌和水源等有关具体情况, 以及在武夷山参加野外生存生活的武夷山登山协会会员。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和整理。
1.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分析方法对所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与论证。
2、武夷山建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的有利之处
2.1 武夷山的知名度
武夷山前身为崇安县, 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 (公元994年) , 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全市面积2798平方公里, 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和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汉城遗址 (1999年12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我国第4处, 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 以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这里风景秀丽,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特产丰富, 历史上曾有过夏商、西汉和南宋等多次鼎盛时期。1998年7月, 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2000年, 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2002年被列入中华十大名山。武夷山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文化厚泽的人文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更以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而成为境内外客商开发的热土。
2.2 武夷山的地理优势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赣交界处, 介于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之间, 属中亚热带地区, 总面积约为70km。地质构造为中生代白垩纪, 是第三纪沉积的“赤石群碎屑岩”地层, 地质地貌属红色矿砾岩分布区, 为闻名遐迩的丹霞地貌。风景区海拔100~700m, 主景峰海拔512m, 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1717m[2]。气候类型为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815℃, 年均降水量2146mm左右, 年均相对湿度78%, 多雾。冬季温暖, 夏季日温偏高。风景区内主要河流有崇阳溪、黄柏溪和九曲溪, 此3条溪流均属于建溪水系上游区域。水清澈明净, 达到了国家标准。风景内巧妙地分布着99险岩、60怪石、72奇洞、18幽洞。在青山绿水间, 有3个乡镇和26个自然村星罗棋布其中。整个风景区被划分为7个景区, 分别为一线天、武夷宫、云窝、桃源洞、九曲溪、天心、水帘洞, 其中九曲溪和云窝2个景区的风景最为壮观。
3、武夷山建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的制约之处
3.1 自然资源的保护
武夷山作为世界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之一, 要想在这建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 首先自然资源的保护要作为重中之重。由于野外生存是在野外的一种生活训练手段, 人们在保护区中会有一定的破坏, 但不是没有办法去制止, 只要有合适的方法与管理手段我相信会解决这些问题。
3.2 意外事故的防护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作为体育课项目之一, 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需要进行各种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学习, 不同的是学生最后要到野外的大自然中接受考验。传统的体育实践课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事故, 如轻微或严重拉伤、扭伤、撞伤、摔伤等;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的实践活动却在校园外、远离城市的野外, 故不可预计的因素甚至意外事故则更多, 如突遇恶劣天气、野生动物、身体严重损伤、突发疾病、迷路等, 如果处理不当, 会给顺利完成预先设计好的实践活动带来困难和阻碍,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安全问题也是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4、结论
4.1 武夷山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开发能够促进武夷山的旅游业繁荣。
4.2 武夷山拥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的自然资源, 我国有较大的野外生存训练需求, 开发野外生存训练基地能够获得较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4.3 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构建应把安全防范、紧急救援建设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张惠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2~164.
关键词:物流,课程群,课程建设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思路, 其基本思想是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就行建设, 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 从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通过课程群建设, 能够按照整个学科的教学要求及专业特点, 建设成一整套界定明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系列课程。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社会对物流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逐渐白热化, 高等院校在专业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 课程群建设逐渐成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条件, 也是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建设农产品物流课程群的意义
1.响应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的要求。
山东省是农业生产和出口大省, 同时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出口大港, 因此, 农产品物流和港口物流业将成为未来几年山东省重点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农产品物流和国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对既懂基层管理又懂一线操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大。青岛农业大学是山东半岛地区兼具地理区位和农业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 应及时通过教学改革, 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
2.突出办学特色, 提升农业院校竞争力。
高校规模化扩张造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青岛市5大本科院校和十几所高职院校均设有物流管理专业, 各校专业一致, 培养方案趋同, 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同化, 导致学校招生和学生就业竞争白热化。作为农业院校, 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 应突出学特色, 与其他院校形成差异化, 提升学校竞争力。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组建课程群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解决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课程群教学团队将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整合资源, 建设农产品物流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建设, 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 积累建设成果, 为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长期保障。
4.培养专业技能,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课程群建设的主要任务, 是通过课程变革提升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已开设的《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农产品物流》《国际物流实务》及拟开设的《冷链物流》共5门课。群内课程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物流管理》《仓储管理》是专业基础课, 《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是针对农产品物流开设的专业课, 《国际物流实务》是针对港口物流和国际物流开设的专业课, 以适应半岛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为培养学生农产品物流专业技能和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提升我校学生竞争力
二、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 培养通晓现代物流技术、国际物流运作以及农产品物流的基本操作规程, 知识面宽, 物流技术应用能力强, 能够适应沿海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特殊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而目前,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 10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过于宽泛, 农产品物流和国际物流的专业特色不够突出, 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不能凸显。
2.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统一性。
目前以单门专业课程授课为主, 缺乏系统性课程整合。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课程体系, 导致课程评估局限于对单元学科的价值判断,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专业课程之间在内容上不存在“系统性”和“连贯性”, 缺乏有机统一, 使物流管理培养计划难以达到整体优化与协调, 易造成不必要的课程重复建设、衔接不畅、教学资源浪费等。
三、农产品物流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和要求
1.建设目标。
课程群建设应从专业建设的高度,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强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 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改革思路, 大胆重组课程, 科学处理课程之间的关系, 全方位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促进该课程群中各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农产品物流课程群的构建:
(1) 课程体系体系改革。
“农产品物流课程群”所包含的课程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农产品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以“基础性、综合性、时新性、开放性、整体优化”为准则, 分析课程的性质、相互关系以及课程间内容的衔接, 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课程体系。包括《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实务》共5门课程, 其中《物流管理》《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 《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国际物流实务》是专业课, 形成打造学科优势、培养专长技能的一个有机课程体系。
(2) 课程群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农产品物流课程群构建过程中, 须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在课程组织上, 对整个课群进行整体规划, 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强调课程的关联性, 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因此, 需要统一编写课程群内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内容的关系, 使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知识系统化。
(3) 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为了实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之间共享课程群的知识, 仅采用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是不够的, 可以借助学校程群网络教学平台, 为群内课程提供多个教学资源的交流、协作、资源互补及信息的共享。包含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录像、例题及其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实验数据处理等、网上答疑等。
四、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通过课程群建设, 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优化课程内容, 将实践教学与课程群建设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青岛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应以物流管理学科群的整合和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 在课程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使之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玉昌.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138.
[2]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1) :110.
[3]廖旭晖, 戴建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5) :104-105.
[4]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7)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