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活动纪实(精选4篇)
——凤翔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活动纪实
凤翔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
2011年4月7日
改革创新求发展
素质教育拓新路
——凤翔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活动纪实
一、“基地”创办的背景
凤翔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在县委、县政府、县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的关怀和支持下,根据县上撤点并校布局调整规划,由县政府拨专款,在原姚家沟镇姚家沟学校基础上改建而成,有效地利用了撤点并校后的教育资源。“基地”的创办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
“基地”始建于2010年10月,2010年11月8日由县教育体育局在“基地”隆重举行了开班典礼暨揭牌仪式,“基地”正式开班投入运转,至今各项活动开展正常,运转良好。
我县创办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尚属全省第二家,全宝鸡市第一家。
二、“基地”基本情况
凤翔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位于县城东北部22公里处的浅山区,是凤翔县“十二五”教育改革重点工程之一。“基地”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育人功能强。
占地23亩,建筑面积2513平方米,有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共22人,设有实训部、安保部、后勤服务部三个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有基地教师自编培训教材四大篇共计两万五千余字。每期培训时间为一周,可培训学生近200人,每年可完成6000人次的培训任务。
三、基地办学方向及培养目标
“基地”以中小学生为服务对象,依托当地资源,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自省、自理、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让每位学生“感受一段经历、尝试一次创新、体验一次成功;解决一个问题、积累一些经验、掌握一种方法;张扬一次个性、培养一种意识、塑造一种品质”,让学生“到社会中了解社会,到自然中感受自然,在劳动中体验劳动,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在探究中学会探究”,达到“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育人目标。今后我们将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将基地打造成名蜚西府、享誉三秦的特色学校。
四、“基地”活动内容
根据全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求,“基地”以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为重点,开发了法制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烹饪、洗衣、军训、内务整理、手工缝纫(编制)、蔬菜种植、体能训练和社会调查等活动项目,并设立了“五室两房一区”等实训场所。“五室”为:德育室、手工缝纫操作室、影视播放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其中德育室有70平方米的写真版面,以丰富的内容、典型的事例、生动的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家乡人文地理知识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增强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珍爱生命,向往真善美;手工缝纫操作室设有台桌9张,实习工具和材料齐全,通过讲解演示,人人参与,巡回指导,使每个学生掌握家用一般手工缝纫技术、仪表整理、领带的打法,并教授初级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继承凤翔“姑娘手”的优良传统;影视播放室主要是让学生接受法制、安全教育,并配合德育室播放优秀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二房”为烹饪练功房和洗衣房,房内设备齐全,烹饪练功房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练就初步的烹饪基本功,掌握各种常见烹饪电器安全正确的使用方法及凉拌、炒、炸、烩等调味的一般技法;洗衣房让学生掌握手洗及机洗的一般要领及操作方法。“一区”为种植园区,占地面积5亩,主要让学生掌握蔬菜的栽培种植和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通过手工缝纫、烹饪练功、手工洗衣和宿舍内务整理,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生活,感知父母养育的艰辛,达到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通过体能训练(爬山有氧运动)、社会调查(参观水库、移民新居、新农村建设),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感受自然、感受祖国变化,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塑造品德,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育人目标。
通过“基地”内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基地创办以来取得社会效益
“基地”的创办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全县中小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全县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课堂,必将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凤翔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跨越。
至今,基地已举办培训活动15期,培训了11个初中学校的八年级学生2560多人次。“基地”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磨砺学生意志,强化动手实践,培养良好习惯,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大胆而又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动我县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生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家长、参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基地”建立后省“创强”复验专家组组长柳谋同志,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副主任宗辉同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明明同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董润丽同志、县教育体育局局长王新立同志、县文明办主任、宣传部副部长许小林同
志、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洲奎同志曾先后到“基地”检查指导工作,对“基地”各项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基地”创办以来,《宝鸡日报》分别在2010年11月16日第三版和2010年11月27日第一版两次做了报道;《宝鸡教育新干线》第537期以“丰富第二课堂,推进素质教育”为题做了专题报道。“基地”被县委评为“2010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今后我们将继续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创新机制,让“基地”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发展,将“基地”打造成名蜚西府、享誉三秦的特色学校。
凤翔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
中敖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其前身为鳌溪书院, 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1821~1850) 。2011年秋, 因学校布局调整, 该校迁入原中敖镇初级中学校址, 占地26849平方米, 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相对分开, 现有32个教学班、1870名学生。
中敖镇中心小学地处农村, 长期以来, 如果从应试的角度衡量, 该校是大足区农村小学中的“优质”学校。可是, 该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并不满足于现状, 又迈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步伐。
1 反思学生短板, 探寻课改新路
该校的老师们做了一些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不会使用菜刀、镰刀、螺丝刀、钉锤等简单工具;不熟悉水稻、小麦、油菜等普通农作物;不认识蒲公英、桃树等常见植物;不了解蟋蟀、蝗虫等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 对农村、农业、农民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是知之甚少。老师们思索着, 当今小学生最缺什么?如果一个农村学生远离大自然, 对农村、农业、农民知之甚少或没有感情, 今后谁来种地?为此, 老师们总结反思道, 当今小学生最缺的, 不是知识, 而是实践。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本原因, 是教育脱离实践、远离社会。实践能力差, 已成为当今小学生的短板。
用什么办法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几年前, 该校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 期望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些做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毕竟还是收效甚微。后来, 他们觉得, 既然实践不足, 为何不以加大学生的实践机会为突破口呢!于是, 该校确立了“实践育人, 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
如何实现“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没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载体支撑, 再好的理念也是空话。该校领导认识到了课程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育人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又是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要方式, 它正是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最好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 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整体认识, 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克服多重困难, 开发课程资源
哪些资源最适合作为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怎样获得这些资源?这是摆在中敖镇中心小学领导面前的最大困难, 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反复思考, 该校制定了“因地制宜, 勤工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因地制宜, 一是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 (包括教师和学生资源) 、教学设施资源;二是利用农村的植物、动物、岩石以及山、水、田、林等自然及社区资源。勤工俭学, 就是尽量不花钱或少花钱, 多渠道获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2.1 统筹规划校内实践基地
该校除校园绿化美化外, 还根据地形和教学需要, 将校内的空地规划为“两园”:突出植物种类与生存环境多样性、学习种植技术的“植物园”;了解动物生活习性、学习养殖技术的“养殖园”。
2.2 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
一方面, 自力更生采集。校长带头, 发动教师到附近山上采集瓶兰、鱼藤、鸢尾、石蒜、野棉花、火棘、羊奶子、十大功劳以及蕨类植物等, 栽培到植物园。
另一方面, 寻求有关部门支持。学校领导找区市政局、区林业局、镇林业站、校友以及社会成功人士捐赠楠树、香樟、桂花、银杏、雪松、女贞、杜鹃、柳树、白杨、梅花、玉兰、天竺桂、红叶李、洋紫荆等乔木、灌木栽种入园。
再一方面, 到集市购买。学校领导和教师经常关注农村集市的花卉销售情况, 购买了桃树、梨树、石榴、海棠、金桔等, 这些植物经济实惠、成活率高。
2.3“两园”建设初具规模
1) 种类繁多、环境“复杂”的植物园:长方形的植物园, 总面积为2700平方米, 其中陆生植物面积2200平方米, 水生植物面积500平方米。园区设计别具匠心, 中央是“二龙戏珠”, “宝珠”由直径为1.5米的宝珠香植物修剪而成, “二龙”由钢架支撑下的长30米的金银花藤、八月瓜藤、鱼藤组成。“二龙戏珠”将整个园区分为六个部分, 其间林荫小道四通八达, 便于学生劳作。每个区域是一个年级的责任区。在每个责任区内, 学校种植一些基本的植物, 然后由责任班级的学生自己补充种其它植物, 植物的培植、除草等管理, 全都由责任班学生负责。
植物园重点突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园内共有陆生植物165种, 如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 (蕨类、苔类和藓类) 和宿根、球根、仙人掌类等。园内的红豆杉、银杏、楠木、罗汉松、苏铁等, 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还有奇花 (如巴西牡丹、千层金、双色茉莉等) 异果 (如葫芦瓜、蛇瓜、丝瓜、指椒、西红柿、向日葵等) 争奇斗艳。园内有荷花系列 (太空红旗、大红袍等太空荷花) 、睡莲系列、美人蕉系列、大车前、纸莎草、黄花鸢尾等水生植物32种。
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 园区内专门创设了多种环境。堆积“小山丘”, 营造干旱“沙漠”环境, 其间种植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树。开箱挖沟, 箱上营造半干旱环境, 以适应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生长;沟内营造湿地环境, 其间种植湿地植物。园内修建了长20米、宽20米的池塘, 其间种荷花, 养青蛙、蟾蜍和鱼。“绿色长廊”长26米, 漫步其间, 仿佛已被不同形状与颜色的葡萄藤、葫芦瓜藤、蛇瓜藤、金银花藤包裹, 进入了植物王国。
该校业已成为植物的世界, 校内绿化别具特色, 植物高低错落有致、搭配合理、种类繁多, 学校还正在开辟约1300平方米的两块空地, 作为学生知农学农的实践基地。
2) 建设中的“养殖园”:正在建设中的养殖园, 能为学生养蚕、养兔等实践活动提供场所。
3 形成校本课程, 实施实践育人
中敖镇中心小学开发的教育资源, 形成了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 不但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载体, 而且对课程资源特点、活动前准备、活动方式、探究的问题、活动成果体现形式等, 都提出指导性建议 (详见下表) , 为师生具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如今中敖镇中心小学的植物园, 不但成为凸显农村学校特色的靓丽风景, 而且还发挥了多重功能:教师利用它上课, 不仅资源丰富、教学方便, 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利用它广泛开展种植、养殖、园艺等实践活动, 足不出户就能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和学习农业技术。学生亲自参与实践, 自主获取知识、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综合素质大大增强。
双休日、清明、端午、五一、国庆,加上寒暑假,学生每年在校外的时间约有170天。闲暇时间该去哪里?该做什么?在城里孩子忙着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的时候,农村孩子又是怎样度过这闲暇时光呢?
通过对我校五(2)班49名学生的调查表明:有34.7%的学生向往一个“有意义的周末”,却感到“无事可干”;有10.2%的学生觉得周末“空虚无聊”;有18.4%的学生感到“没有意思”。有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我讨厌放假。每当假日,爸爸妈妈不能放下工作陪我,也很少有小朋友跟我一起玩。我只能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看电视。我感到真无聊……”49名学生中只有二人就读市区培训班;双休日看电视超过5小时的有21人,主动阅读课外书的仅占7人;除去作文选,没有其它一本课外读物的占18人,人均藏书量为3.4本。女同学大多在家看看电视、照顾弟妹、学做家务,男同学多数骑着自行车疯玩,进入电子游戏室、网吧的也不在少数(据对26位男生的调查表明,一年中涉足游戏室、网吧的共83人次,其中最多的一名学生达28次)。观看成人赌博的不在少数,有人甚至参与赌博。这项调查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这种现象在农村孩子中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即农村孩子既缺少闲暇的知识,也缺少闲暇的技能。
如果积极的闲暇方式不确定,不良的闲暇活动就会乘虚而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关材料表明,当前青少年犯罪有四大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有害的闲暇活动。(其余三项为缺少家庭温暖,受到歧视,不正当的好奇。)因此,闲暇教育——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摆到了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面前,闲暇教育的理念和引导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思考:让闲暇生活因综合实践活动而精彩
闲暇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格熏陶,也是学生的自我教育。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人的生命质量,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如今,闲暇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因为它更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学校,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的功能,组织学生参与和投入各类有益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恰恰正是闲暇教育的有效载体。《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应该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农村学生闲暇生活,同时,有益的闲暇时空可以充实综合实践的活动基地。
探索:依托小社团 开展大实践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从而激起学生实践研究的热情与信心。三是专题细化。如指导学生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有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闲暇时间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建议以“假日小社团”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以集体体验、自我体验、角色体验和情境体验为具体途径来丰富农村学生的闲暇教育。
农村孩子同样可以自己的小社团自己组、自己的社长自己选、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公约自己立、自己的基地自己建、自己的先进自己评、自己的指导老师自己聘,把“假日小社团”成立起来。社团名称,也让他们自己起,什么“编织小社团”、“绿化小社团”、“家政小社团”、“爱心小社团”、“交通小卫士”、“环保小卫士”等等。指导老师可以有老师、家长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社会热心人士组成。有了这些保障,在闲暇时间里,农村学生在设计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时还要注意一些最基本的“结合”:
1.与读书活动相结合: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与技术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的农村孩子由于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影响,缺少读书的气氛,缺少对知识的兴趣,于是,“我爱读书”小社团可以让孩子们行动起来了,让他们在结伴去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的过程中体验读书的浓浓气氛,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读书联谊活动,如“读书经验交流”、“故事大王比赛”等等,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认识到不断学习可以不断丰富人生的经验,提升人生的境界。通过读书体验教育系列活动,可以激励他们主动读书,自觉地拿零花钱买书,有的学生还会用卖废品的钱购买图书,甚至捐书成立“互助书库”,让同学们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2.与自护活动相结合:
比如:让学生对身边吃、穿、住、玩等几方面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不安全隐患若干条:如吃不洁食品、骑自行车乱跑、爬树、乱玩农药瓶、玩水、玩火等。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编成小报并开展“危险的事儿我不做”主题活动。“自护”活动形式多样,还可以开展“自我保护小卫士”、“健康小卫士”、“防火小卫士”、“交通小卫士”、“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活动,这对促进孩子们的自护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比如让孩子们通过寻找自身、家庭、学校、社会上的“道德垃圾”,收集道德妙语,阅读美德故事,对自己的言行提出要求,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搞好个人卫生”实践,把“道德垃圾”从自己的“道德档案”中清除,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道德好习惯。
4.与家政教育相结合:
比如让孩子们通过搞家庭卫生、买菜做饭等开展“今天我来当家”这一主题实践活动,从而体验家长做家务的辛苦,以及家庭理财和人际交往的重要。
5.与学农活动相结合:
比如利用闲暇时间让农村孩子体验“争当新菜农”这一角色,让他们走进大棚,在亲身参与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农活过程中,体味菜农的辛苦,了解菜农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在开展“争当科技小能手”活动中,理解科学种菜的重要性、必要性。
关键词 实践基地 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12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创、复制、创新变革、内涵提升等主要阶段。但在相当多的地方实践基地处于“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尴尬境地,实践科研相当滞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不把基地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给基地实践课程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尝试论述“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诸方面。
一、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依据
以新时期党的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精神,以《教育部课程指导意见》为依据,以培养参训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克服不良心理障碍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制定本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程体系规划总目标
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和新课改的要求,根据参训学生年龄结构、身心特点、地域差异和参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以培养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八礼四仪”文明新人为己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坚强意志品质、克服不良心理障碍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用人才为目标。
三、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一)对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学生对活动重点、难点的理解、把握;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判。
2.学生操作技能、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果分享与内涵提升。
对学生评价方式
1.师评生:评全体,评小组,评个人。
2.生评生:评小组,评个人,评自己。
3.小组互评:团结协作等方面。
(二)对教师评价
评价形式及内容:
1.学生评价:基地教务处通过座谈会形式,召集参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破冰、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与分享;),情感、态度、专业知识等作出评价,并反馈教学的相关人员。
2.参训教师评价:每期要对参训教师发放《意见调查表》并及时收集、整理、汇总、交流。《意见调查表》可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包含基地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后勤管理与保障,基地文化、基地环境等方面。
3.教研活动评价:教研活动形式一是及时个人申报,教导处集中制定每学期《一人一课安排表》,按表组织教师听课并集中对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的实施状况,集体交流、研讨,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是基地管理层及教师随机“推门”听课,课后及时交流、总结。共性问题在集中教研时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
4.基地教务处评价:教务处对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情况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作出评价并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5.上级部门评价:以当地教育局教育常态化教学督导评估为主,勤俭办组织教研为导向,省文明办课程测评为标准。
6.学生家长评价:主要由教育局或基地主管部门为主,每学期召开参训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家长评价。
(三)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评价
为了共同做好学生实践活动工作,规范参训学校在师生组织、活动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活动作评价,可制定《实践基地对参训学校考核表》。内容涵盖学校动员学生、带队领导责任完成、带队教师跟踪管理、参训率、缴费情况、学生纪律、公物爱护、活动成效等诸多方面设置。
(四)参训学校对实践基地评价
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共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精神,实践基地每期都要求参训学校对基地在常规管理、教学实践、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给有关学校(具体见对基地评价《考核表》)。
四、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课程教学控制:
1.教学计划制订
(1)制订符合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课程教学计划。
(2)编写与有关文件精神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及其各实践环节大纲计划、教案(包括校本教材)及实施方案。
2.教案设计
编写符合教学要求,且重点突出的授课教案。教案中包含了适应于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与先进、易实施的教学手段的精心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祥见教案)。
3.课堂实施
有符合要求的教案设计,满足活动要求的场地、器械等设施;活动环节科学、有序,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4.教学研究
经常进行针对课程教学中内容。层次定位及对应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进行每个模块的集体备课,不断搜集、学习先进的科研成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观摩、研讨,技能培训,基地间参观学习。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
5.教师共勉
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二)课程活动控制
1.课堂活动
有很好的课程准备,课前破冰,课后评价分享;保持较好的活动纪律,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认真进行每一实践项目的训练。
2.课程综合
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课程结构体系等要求,关注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特别重视实践环节,以达到培养能力的要求。
3.课程实践
现场教学中,各教学模块(项目)内容,充分利用场地、教学用具,认真学习,努力适应,对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应认真操作,多加练习,达到实践目的。
【凤翔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活动纪实】推荐阅读:
凤翔小学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方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