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精选9篇)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篇1

发[2003]11号}

中国网 | 时间: 2009-12-08|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当年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那样,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建国后,国家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

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整的基础条件,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是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有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中探索了经验,打下了工作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挑战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中央认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经过一段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当前重点是要做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工作。中部地区的一些老工业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条件成熟时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给予适当支持。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现振兴。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利用好沿海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继续发挥地方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

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坚持统筹兼顾,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整合、技术改造、企业改组,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和选择,同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振兴老工业基地绝不是不加区别地振兴所有产业和企业,要立足于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使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得到振兴和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向化。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内在活力,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

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充分认识振兴老工业基地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统筹规划,从长计议,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切忌追求过高目标和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在实施调整改造的各项措施时,要始终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人民群众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

三、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性障碍,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集中;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推动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企业替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选配好企业领导班子,扩大企业经营者的选择视野,从国内外招聘优秀的企业经营者。继续加强企业管理,建立重大决策责任制度和风险内控机制,强化财务、质量、采购和营销管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鼓励国有企业与国际资本组建合资、合作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同大企业建立密切协作关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盘活国有资产。借助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地区经济特色突出的大型民营企业。加大金融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向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投资入股,在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机会,鼓励个人创业,切实落实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的支持政策。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决实行政企分开,切实改变政府主导结构调整和对经济运行直接干预过多的状况,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来,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管理,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和优化第二产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按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路子的要求,培育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防止单纯扩大生产规模和盲目重复建设。立足现有基础,以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在搞好企业改革和改组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和安全生产,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引导企业按集团化、专业化模式进行重组、联合和分工,鼓励发展专业配套协作生产体系,解决企业“大而全、小而全”问题。

东北地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要加大对老油田的勘探力度,争取在周边及深层发现新的储量,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速度,加快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促进煤电联营和综合开发;要引导炼油、乙烯向集约化、大型化发展,积极发展合成材料及精细化工,建设大型石化生产基地;要鼓励骨干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轨道车辆、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重大装备产品,把东北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要加快现有造船企业改造,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生产基地;要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鼓励现有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联合重组,做强做大,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要积极发展与军工产品关联度高的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燃气轮机等民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要在初步形成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优势领域形成规模;要发展以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要按照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培育本地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避免产业趋同。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发挥东北地区农业优势,加大对粮食生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东北地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向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扩大农产品出口。利用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发挥农垦系统优势,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鼓励工矿企业参与农业资源开发。

保护东北地区较好的生态环境。继续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好森林资源和湿地,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纳入当地生态建设规划,给予支持。

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在调整中增加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加大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土地置换、“退二进三”等政策的实施力度。继续发展商贸、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流通体系。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七、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资源仍较丰富的,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长发展链条;对资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要抓紧研究接续产业发展问题;对资源已经枯竭和接近枯竭的,要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东北地区石油、煤炭、森工等资源型城市要着力调整单一类型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林木产品深加工、林下产业等资源精深加工和新的接续产业,扶持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支持泊页岩、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鼓励石油企业开发低产、低渗、低效油田和周边低丰度油田。加快矿区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解决好矿山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等紧迫问题。加大对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支持力度,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治理问题,中央对东北三省的补助比例提高到50%,各省的补助也要相应提高。继续做好辽宁省阜新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东北地区要加强与华北地区的交通、电网联系;规划建设现代化港口,对现有铁路进行电气化提速改造,建设纵贯东北东部地区的铁路工程,形成东北新的出海通道;改造对俄贸易铁路通道和边境口岸设施;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和输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供给和合理利用能力。加强老工业基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资源型城市电力、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设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和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保设施项目。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九、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

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大力优化投资环境,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扩大老工业基地的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口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吸收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和不良资产处置。东北地区要发挥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毗邻的区位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依托黑河、绥芬河、王军春等对俄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有实

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与经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和生产制造基地,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

大力推进对内开放,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市场,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进步,努力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培养和吸引人才,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和技术,以人兴企,以人创业。优化高、中等专业院校和职业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重视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队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十一、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国务院各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创造条件。创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环境,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和在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在总结辽宁省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并适时推广。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选择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进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试点,有步骤地剥离重点大企业办社会职能,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所需费用由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对老工业基地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优先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工作计划。允许商业银行进一步采取灵活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同时加强债权管理,防止逃废债务。

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对老工业基地予以适当支持。对部分企业历史形成、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按照规定条件经国务院批准后给予豁免。研究制定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对资源开采衰竭期的矿山企业,以及对低丰度油田开发,在地方具备承受能力的条件下,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对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实施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缩短无形资产摊销期限、扩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等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中央政府在一般转移支付时适当考虑对老工业基地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造成地方财政减收的因素。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简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审批程序。加大国债或专项资金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支持力度。国家在安排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重大装备本地化、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时,应充分利用和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营造有利于使用国产重大装备的市场环境,对重大装备科研、攻关设计要给予必要扶持,鼓励企业使用先进适用的国产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领域的专项资金安排,要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宏大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思想,发挥政治优势,精心安排,加强协调,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要牢固树立主要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想。要在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中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基本思路的教育,以及改革创新、第二次创业的教育,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要在老工业基地形成与改革开放新形势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调整改造机制,营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调整改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依据本《意见》精神以及国家有关行业、专项规划和产业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本地区调整、改造、振兴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资源枯竭型城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转型规划。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地区振兴规划的指导,并组织进行必要的论证,搞好规划的综合平衡和衔接。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配进领导班子,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勤政廉政,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妥善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矛盾和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振兴老工业基地,不仅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党同志和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统一认识,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要继续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并使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布局的决策。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狠抓落实,为振兴老工业基地而努力奋斗。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篇2

《意见》指出,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 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 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 要充分认识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宏伟事业推向新阶段。

《意见》提出, 到2020年, 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 再用10年左右时间, 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意见》从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篇3

摘 要:一年多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初见成效,东北三省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同时,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财税政策所能发挥的导向和调节作用。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 财税政策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年多来,在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东北三省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迅速,经济效益提高明显,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开端。论文百事通2004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东北三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231万吨,增长了15.3%,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的增幅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稳定和稳定粮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省农民年均纯收入首次超过3100元,增长16.7%,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扣除价格因素外,增幅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加强,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04年东北三省失业比率比2003年有所下降,同时扩大再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进一步完善。在扩大开放、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虽其绝对值仍低于沿海地区,但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2百分点左右,东北三省国有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5%、41.4%和55.8%,增幅分别高于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7个以上百分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

一、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缺少发展活力。在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大。2002年底,辽宁省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2%,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高20个百分点,而黑龙江和吉林的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更高,大约在80%左右。国企几乎在各个产业都占有主体地位,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挤出效应”,导致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而且,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自主的结构调整机制,大部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存在办社会职能,改组改制的负担重,企业负债率高,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严重不足,极大地束缚了国有经济自身的发展。

2.金融风险严重,金融形势严峻。由于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逃废银行债务情况十分严重,东北三省银行资产呆坏账比率比全国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在黑龙江和吉林则高出20个百分点,构成了区域性的金融隐患。如2004年辽宁省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约1900亿元,其中由政府发红头文件“点贷”的就有740亿元,另外还欠地方政府约700亿元,数额十分巨大。从结构上看,呆滞、呆账贷款占不良贷款总额的93.5%,风险高度集中。

3.就业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覆盖面小。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如吉林每年新增劳动力30万,再加上现存国有企业、集体下岗职工56万人和24万登记失业人员,每年约有11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能力过弱。城市中有权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障待遇的人员,只占城市总人口10%左右,90%的城市人口被排斥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

4.资源型产业优势消失,可持续发展受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部分重点地区的资源如煤矿、森林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部分地区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如黑龙江占全国石油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大大提高;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4大煤炭生产基地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并井的局面;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中,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有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同时,由于国内新的资源区产量增加,以及国外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量加大,国内众多品种的资源性产品由过去的短缺转为过剩,进一步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性产业地位的下降,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长期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改造欠账很多,设备老化、技术陈旧落后。如吉林省工业企业的工艺装备只有15%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60%以上属于70~80年代水平,还有15%属于50~60年代水平。另外,东北三省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且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支持政策

20世纪美国彼德教授提出:

城市竞争力(UC)=F(经济因素、战略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区位优势+经济结构+城市环境

战略因素=政府效率+城市战略+公私部门合作+制度的灵活性

这个公式强调,政府有责任创造有竞争力的硬环境,创造有聚集力的软环境,尤其是在制度、文化和管理上应大力地改革和创新。就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从历史原因和体制性、结构性原因分析,东北企业特别是一些老的国有企业当中,社会包袱沉重,面临比较大的困难,需要政府的帮助走出困境;从建立新体制的角度分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任务属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从国有企业直接所有者的角度分析,政府在国有企业转轨过程中也应承担特殊责任。因此在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中,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适当地给予政策支持。财政和税收政策是政府支持的重要调节工具。

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供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

1.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并且提高税收立法级次,使其成为真正的税收法律;将企业所得税税率降至24%,减轻东北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税后留利,吸引促进民间资本进入东北老工业地区企业;对投资东北三省的企业用于再投资的资本和利润,实行投资免税和再投资退税政策,减少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流出;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减免企业所得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成本和壮大。

2.解决融资问题的财税政策。批准设立民营银行试点,对新设民营银行,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免企业所得税三年,鼓励民营银行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贷款难的问题;设立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基金,用于重点国有企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减轻老工业基地财政上缴比例;允许地方政府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和转让土地,多渠道筹集资金;继续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资金倾斜政策,对优势企业实行国债资金风险投资政策;降低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财政资金的配置率和地方转贷比例;允许东北老工业基地发行地方国债。

3.推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建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制度,加强对在职员工适应新技术的培训,对培训单位取得的收入减免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为就业转移创造做好准备;对安置大集体人员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难职工达到法定比例的企业,按照安置失业人员的相关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安置职工就业。

4.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财税政策。解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推广辽宁试点经验,实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大养老保险转移支付力度,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时机成熟之际,开征社会保障税。

5.鼓励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于针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并准予加速折旧,鼓励单一资源型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发展接续产业,促进就业由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移;对于高耗能、高耗原材料市场的约束型产业,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向国内外的空间转移时,减免企业所得税,并对其技术改造项目予以财政支持,鼓励其通过技术改造向高端产品发展。

6.支持技术改造的财税政策。扩大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不论企业是否盈亏,对于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含10%),除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均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鼓励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技术改造力度,加强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加快自主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并准予加速折旧,鼓励企业更新创造传统产业所需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对于国家掌握的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老工业基地布局,通过买方信贷、政策采购、国债资金等方式予以支持;对于光电子、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转化成果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带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提升东北地区的竞争力;取消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的规定,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将个人收入与业绩挂钩,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拔尖人才,改变东北三省人才外流的局面。

参考文献: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篇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问题和对策

论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对振兴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

作 者:南玉范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工商管理系,长春,130021刊 名: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5(3)分类号:F40关键词:东北 工业基地 结构性调整 振兴再造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篇5

循环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从东北地区的环境状况,工业进步,城市发展三方面论述了循环经济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分析了东北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雄厚的工农业基础和人员科技优势.提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几点:要发挥优势积极进行工艺设备改造和工业园区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循序渐进地发展;要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作 者:范芙蓉 范国庆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刊 名:鞍山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6(5)分类号:F037关键词:循环经济 东北老工业基地 资源环境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篇6

关键词:内陆型,循环发展,对外开放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与现状

建国初, 国家为了在短时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 举全国之力大力培育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基地。东北簇拥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密度是全国的2.2倍;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 东北拥有丰富的煤、石油和众多的矿藏资源, 因而东北地区依据其优越的地理以及雄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获得了国家大力培育的优先发展契机。东北经济快速发展, 在全国经济发展比重中长期占有优势地位。东北地区一直被誉为国家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天下粮仓”和“共和国装备部”, 因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摇篮, 建国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的快速发展, 正如上文所揭示的, 它明显得益于国家计划经济下的政策扶植与重点培育, 是国家为迅速在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基础上, 建立起一个完全的重工业体系而实施的推动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受益者, 然而, 这样的地区发展优势只是我国在特殊条件下, 基于所有制的选择和迅速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现实国情人为设计的结果,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与成果。但经济所有制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制效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所有制效率发生了变化时, 如果人为阻止资源流向的变化, 或者说阻止所有制转换, 出现了所有制的垄断, 那么必然带来效率的损失, 要获得最大的效率, 必须依所有制效率不断地对其进行选择与再选择, 在所有制动态均衡中使各种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在存在稀缺的情况下, 竞争决定着比较有效率的制度、政策或个人行为会存在, 而无效率的制度、政策或个人则归于消灭。”所以, 在计划经济体系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了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卓有成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地带迅速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1993年, 党中央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 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相对于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的其他经济发展区而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时间最长、实行计划经济最彻底的地区, 东北既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最早的入围者与受益者, 也是在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最迟退出计划经济模型, 因而是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最深者, 其改革开放的步伐因各种长期积沉因素的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地区, 造成了在所有制转换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弊端与落后, 与其他经济高发达地区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其经济增长乏力, 经济综合指标更由周期性振荡已经转为近乎持续下降, 在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的排名中处于十分落后的位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使其成为中国内地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政府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战略决策的实现无疑对解决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实现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 以及推动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加强国际合作都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分析

老工业基地在发展一段时间以后, 出现相对的衰退,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一些发达国家都在某些发展阶段出现过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的问题, 如德国的匹兹堡工业区、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等。这是由产业结构转换规律所决定的, 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客观必然性。为了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体制性和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国家采取了各项系列措施, 重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解决东北地区长期形成的各种历史性的包袱, 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始转变长期徘徊停滞的局面, 但东北地区日益落后的现状仍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振兴东北国策提出以后, 关于东北落后的成因分析及“振兴”东北的解决对策, 热议、述评众多, 如观念滞后说、体制说、结构说、设备老化生产技术落后说、市场机制不完善说、地方立法不完善说、成本补偿说、国有企业比重庞大说、环境发展说、政策倾斜说、制度说、历史包袱说, 等等。这些观点从不同视角揭示了东北发展滞后, 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与问题所在, 是国家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在改革中共同加以改革与提高的具体问题。然而, 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比较长期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更是一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 因而对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应当首先从总体上进行系统设计, 找到系统中的核心点与关键点。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滞缓的根本症结在于封闭的内陆型循环发展, 其市场化程度低, 产业结构绩效低、经济外向度比例过小, 域外资金与技术吸引能力差, 持续产业发展缓慢, 因而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所以必须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即必须要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才能解决东北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等各种问题, 而这又必须通过制度与体制上的大力改革, 促使封闭的体系开放, 外在地驱动东北地区的改革深度, 因此, 解决对外开放的问题才是真正并彻底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的关键所在。通过扩大对外开放, 打破原有垄断性与管制型格局, 诱发竞争, 使竞争产生有效率的制度、政策与个人行为, 才能解决与清除阻碍市场发育的各种瓶颈, 最终形成市场化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体制。

在众多寻找东北地区落后原因的各种观点中, 都十分遗憾地没有把加强与扩大对外开放, 进而培育竞争环境作为一个首要的关键因素来考虑, 许多方法多是被动改革、政府微观设计与管制、就改革而改革,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与管制。例如, 国家扶植说, 十分强调国家对企业的政策改革与政策倾斜, 而没有首先把握市场环境的改革之于企业改革、产业技术转型与扩大融资渠道以及盘活区域经济的意义凸显。我们只有把改革放在开放的大环境中, 使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才能走出封闭性的怪圈, 只有把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视为市场竞争环境培育中的首要基数, 才能使改革更加自主, 更加顺利, 更加彻底。就我国三大经济增长区的历史发展来看, 其经验是显而易见的, 即把改革放在开放的条件下, 开放推动改革, 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开放;开放促进了内外交流, 为企业改革营建了必要的市场氛围。这说明, 经济系统的发展绝非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系统的良性运行需要内外交流。

三、以加强对外开放为核心振兴东北

第一, 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辽宁省省长张文岳在解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时曾表示, 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进程中, 辽宁一定要把国有企业的大门打开, 让民资和外资参与进来。与中国沿海地区与国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 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高度的“内陆型封闭状态”和“经济边缘化状态”, 区域经济呈现活力丧失和萎缩落后的状态, 只有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 进行市场化环境的转变与营造, 才能彻底解决东北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等各种问题。

第二, 转换政府职能, 正确把握政府角色。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实施靠各级政府来组织策划和指导, 起步阶段政府行为是必要的, 然而, 长远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政府要引导而不主导, 更多地要用市场行为来引导。如果继续沿袭计划经济下的万能政府、强势政府这种思维定势, 导致政府机构偏大, 职能偏宽, 对微观经济干预偏多, 就很难做到市场配置资源。因此, 政府要收缩权力, 减少审批, 变审批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努力构建小政府、大企业、大社会的格局。

第三, 积极营造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环境要素的具备与提升在现代市场投资与竞争中往往成为区域增强投资吸引力、扩大资本集中、开拓市场的前提条件, 政府应把改善投资环境放在对外开放建立开放性经济模型中的最为积极的要素来对待。在政府职能转换过程中, 政府应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以市场为取向把政府经济管理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制环境上来, 努力营造和保持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 坚持内引外联, 积极扩大对内开放。东北地区的经济盘活, 必须强调开放, 其市场经济的完善应通过打破行政管制与行政垄断, 加强竞争, 突破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例如,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实行开放式招商改制, 鼓励民营经济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加快发展, 减少对民营资本的歧视性阻障, 创新促进优劣企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等。

第五, 正确分析地缘区位优势,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其解决除了应当在观念上、政府职能上开放改革外, 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找”市场,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借助东北亚的周边环境积极扩大国际经济合作, 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加强对俄技术合作为重点, 促进与发展多元化对外贸易格局。

此外, 东北地区还应注意三省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加剧, 国际国内的许多地区都在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系以形成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 东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近, 跨省间企业联合和资产重组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流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极易造成恶性竞争, 因此,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应该将构建东北三省区域一体化作为目标, 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 加强整体规划, 建立起优势互补、协调一致、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的区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吴振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 2003, (12) .

[2]王淑波.浅析东北老工业基地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5) .

[3]中国新闻网新闻中心国内新闻2004-05-23.

[4]金强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对外开放度[J].延边大学学报, 2005, (3) .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篇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障碍性因素及对策分析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和新一届政府在新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中面临着思想观念落后,体制、结构矛盾突出,政府角色错位严重,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分析其根源寻求相应对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理论参考.

作 者:胡德超 张洪伟 作者单位: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 社科部,吉林 长春 130062刊 名: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FINANCE & TAXATION年,卷(期):“”(2)分类号:F127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障碍性因素 对策分析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篇8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应科学定位、挖掘特色,树立“三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的大类通才型、宽基础复合型、“合格+特长”型、外向型等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关键词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 多模式 高级应用型

1 找准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东北地区地方工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地方工科大学要认清自己根在地方这一现实,考虑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发挥地域优势、传统优势,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建立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并于产业界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根据其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学校的地方特色。

2 树立“三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2.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各高校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龙头,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密切结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既较好地体现和保持地方高校特色,又紧随时代变革和社会需要不断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专业调整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新老专业交叉、渗透和相互支撑,构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平台,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开瓶颈、奠定有利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各项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并在业务方向、服务方向、人才类型与质量等方面,都应适应本地区的需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地方性。

2.2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一、二、三课堂相结合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不断明确第一、二、三课堂的教育理念及其分工作用,要做到“三个课堂”有机结合,既有主次,又有互补,明晰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理念。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这三大教育板块,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

首先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学生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第一堂指按培养计划在校内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充实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地方高校要根据学校自身教育特点,建设坚持经常、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教育空间。

第三要开辟多元化的第三课堂渠道,使之成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亮点。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努力建设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走向本专业实际工作岗位、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第三课堂与第一、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不断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保证人才培养的 (下转第79页)(上接第36页)质量。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及各类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有效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

3 构建“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3.1 大类通才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学科内的“通才”,指在文化科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基础上,以某一专业为载体,培养学生既能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又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要按共同的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培养,着重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教育,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专业口径较宽、文化科学基础较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等特点。

3.2 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宽基础指学生必须具备本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牢固打下广博的学科基础;复合型指学生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学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能跨学科(专业)工作的能力。培养这类人才一方面要拓宽专业口径,指导学生跨学科、专业选课,实现文理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实行双学位、主辅修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原专业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第二专业的主干课程,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领域得到扩展。

3.3 “合格+特长”型人才培养模式

合格是指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各门课程成绩合格;特长是指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上有特长。这种培养模式强调重视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某一专业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某一领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科毕业后能尽快承担工作任务。在制定这类人才培养计划时,要遵循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和行业发展,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又使所学知识贴近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4.1 高级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当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偏重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实际工作者,但并不排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实际应用中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际应用。一个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2 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是两大学习要素。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需重视实际应用技能的掌握,但并不降低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实际应用技能是指具有宽厚基础知识作支撑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掌握实际应用技能,不能排斥学习基础知识,学好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实际应用技能的形成。

地方高校应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历史机遇,科学准确定位,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诠释与应对.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肖海涛,向春.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中国大学教学,(2).

[3]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开创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新局面 篇9

一、实施振兴战略三年多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东北三省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确定的方针政策,积极谋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着力转变思想观念,着眼于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结构趋向合理,对外开放度增加,发展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国有工业企业逐步摆脱困境,正在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一)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的经济步入快车道。一是增长速度逐步赶上全国平均增速。2003年~2006年, 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8%、12.3%、12.0%和13.48%,改革开放以来被拉开的发展差距逐年缩小,赶上了全国平均增速。二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2004年~2006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当年粮食总产量比重分别为15.4%、16.4%和16.5%,逐年上升,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三是投资持续高速增长。2004年~2006年,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39.3%和37.4%,高出全国当年增速5.9个、12.1个和12.9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由2003年的7.6%提高到2006年的10%,遏制住了投资下滑势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好地贯彻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四是居民收入稳定提高。2006年辽、吉、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6%、12.5%和11.0%,增速高于全国2.2个、2.1个和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9.0%、11.6%和10.3%,增速高于全国1.6个、4.2个和2.9个百分点。

(二)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实施振兴战略以来, 东北三省加快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步伐。截止2006年底,辽宁省85%以上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吉林省3228户国企完成改制, 改制面达到98%。黑龙江省完成改制企业3302户,占应改制企业的96%。

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鞍钢与本钢联合重组为鞍本钢铁集团。大连造船和大连新船两大船舶生产企业合并成立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造船能力达到全国的1/5以上。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沈阳矿山机器厂重组为北方重工。中铝集团出资5亿元收购了抚顺铝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重组了辽宁华锦化工集团。中钢集团公司重组了原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厂、沈阳压缩机厂、沈阳水泵厂重组为沈鼓集团,并引入中石油、中石化作为战略投资者。沈阳一、三机床厂和中捷友谊厂合并成沈阳机床集团,在上海产权交易所通过公开挂牌引进国外基金重组,一举扭转了债务负担沉重的局面。国有经济在改制中控制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2006年, 辽、吉、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分别为52%、63%和86%。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辽、吉、黑三省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7.0%、25.5%和20.1%,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1.8%、37.0%和37.6%。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改组改造。特变电工与沈变实施了战略重组。山东晨鸣纸业收购了严重困难的吉纸股份,重新启动了生产。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局面有所改变。

(三)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

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外向度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振兴东北办成立伊始,就把促进东北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摆在突出位置,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起草并印发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东北三省以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精神为契机,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工作。

三年多来,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利用外资迅猛增长。2004年~2006年,东北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1.7%、89.5%和48.3%,分别比当年全国平均增幅高37.6、37.9和43.8个百分点。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一大批项目落户东北。二是外资银行在东北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外资银行在沈阳和大连共设立了9家分行、9家代表处。三是成功实施双向的投资并购,与一批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集团联姻。黑龙江哈量集团成功并购了德国凯狮集团;大连机床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公司的生产制造公司和德国兹默曼公司;沈阳机床成功并购德国希斯公司。

(四)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重振雄风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使重点老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能力不断增强。沈阳、大连两大机床公司产量双双进入世界机床十强。齐二年产重型数控机床能力突破百台,居世界首位。哈电集团大型发电设备年产量突破2000万千瓦,创世界发电设备制造史上的新记录,并开始成套出口,承接了苏丹吉利电站工程和麦洛维大坝输变电项目。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大型电站空冷系统的国产化,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垄断。大连船舶重工手持订单跃升至全球第五位。一重集团的加氢反应器和中宽带钢冷热连轧机、沈重的大型盾构机等重点产品大幅度拓展了市场空间。2006年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超过全国4个百分点,利润增速也远高于同期全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和东北三省工业的利润增速。

辽宁沿海经济带、吉林长吉经济区,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等一批产业积聚地,正在规划和建设中。沈阳铁西新区依靠自身力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成功地对原铁西区的200多户老工业企业实施了搬迁重组重建。以沈阳机床、北方重工、沈鼓为代表的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并涌现出大成、皓月、远大、北方交通、特变电工、路明等一批民营高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妥善安置了大批下岗职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托煤矿、森工、有色金属、石油兴起的资源型城市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一大难点。2005年以来,国务院批准资源城市转型试点范围扩大到大庆、伊春、辽源、白山和盘锦市,试点工作有序展开。

自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国家累计投资65亿元, 用于东北三省15个采煤沉陷区项目的治理改造,新建住宅面积907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5.24万户。东北三省棚户区改造工程稳步有序展开,国家先后投资12.2亿元用于棚户区改造配套的基础设施、学校和医院建设补助。至2006年底,辽宁省完成5万平方米以上连片棚户区改造面积1212万平方米,吉林省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开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黑龙江省棚户区改造规划已经开始实施。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深入人心,被誉为民心工程,并已影响到其它地区。西部有些省已开始按东北模式, 把棚户区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民生工程。

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代拟稿),并已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第三次领导小组会议上进行了审议,即将由国务院颁发,形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制度性、政策性文件。

(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一批关系到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开工建设。哈大高速客运专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将在年内开工建设。大连到烟台的火车轮渡、长春新机场建成投入运营。沈大高速公路扩建成为中国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大连港30万吨原油和25万吨矿石码头、营口港20万吨矿石码头等工程交付使用。大窑湾集装箱码头二期完工,三期工程开始建设。大伙房输水一期工程、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进展顺利。哈南到合心和方牡敦包两条500千伏的输电线路建成。大连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2007年9月开工。沈阳地铁一号线建设进展顺利。长白山、漠河、大庆等支线机场开工建设。这一批项目建成后东北地区的发展后劲将大大增强。

(七)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吉林、黑龙江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并通过了国务院组织的验收。东北三省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截止2006年底,三省共完成491万下岗职工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并轨工作,累积做实个人帐户基金380亿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推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工作来抓。针对“4050”等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加大就业扶持力度。2006年东北三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作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结果,也是东北人民抢抓机遇、团结奋斗的结果。三年多来的实践也证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转型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依靠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坚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实现经济转型具有典型意义。党中央做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作为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大战略,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从而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是我们经济转型期的一场新的“辽沈战役”。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东北地区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与发达地区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影响长远发展和振兴进程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实现把老工业基地建成“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的目标, 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目前, 困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突出问题是:

(一)体制机制创新和思想观念转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东北三省地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虽已取得重大进展,但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机制不活。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也不容忽视。民营经济仍然弱小。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企业多,改制资金缺口大,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缓慢。“等靠要”思想还在部分干部群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度低,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等问题。东北三省成套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但装备制造业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力不足,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产品配套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成套能力不强,东北的装备制造业要重整雄风,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还要下更大功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巨额不良资产制约东北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近1400亿元,占整个地区不良贷款总额的近50%。巨额不良资产以及亟待改善的信用环境, 导致东北地区资金大量沉淀或外流。截至2006年底,东北三省存贷差高达8000多亿元,资金外流严重,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减弱。

(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任务突出

东北资源型城市多达30余个,占全国的1/4强。目前,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形成,资源枯竭城市面临困境。接续产业亟待发展、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有待建立;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有的城市稳定就业率仅为60%左右;困难群体比重高,一些城市低保人员占非农业人口的10%以上;生态破坏严重,部分地区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

(五)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很大

东北三省森工、军工、煤炭行业等困难群体近500万人,枯竭矿山和破产重组老企业的富余人员较多,再加上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东北地区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国企改制重组、破产矿区历史欠账、大集体职工生活困难等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亟待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很重。此外,东北地区森林、湿地和黑土地保护等生态建设亟待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要深刻认识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做到支持力度不减,确保政策措施到位,努力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三、三年振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体会

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和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世界性课题。在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也面临过英国伯明翰、德国鲁尔、美国匹兹堡等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问题,并仍面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难题。中国在人均GDP不足1000元美元的情况下, 出现大面积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 更有其特殊性。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三年多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的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对东北振兴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深刻体会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四个坚定不移”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三年多来,我们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始终不渝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振兴工作的切入点,在东北地区开展了解放思想、二次创业的讨论,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自力更生、靠艰苦创业实现振兴的观念,同时开拓创新,冲破旧思想旧体制的束缚,提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改革措施,在东北开展了大面积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社会保障改革试点,近500万产业工人转变国有身份并得到妥善安置,如此深刻且涉及面巨大、平稳推进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

(二)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东北三省认真贯彻《若干意见》精神,在振兴工作中把改革开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打开放牌,走改革路,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和振兴。东北三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各项工作之首。大规模、大力度的国企改革促进了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大调整,也为招商引资释放了巨大空间。民间投资和外资增长迅速,如吉林省在2006年新增投资中,民间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规模的53.6%,逐步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国有投资上大项目的“项目怪圈”,告别了国有经济一股独大的历史。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

东北三省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业较多。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三年多来,在振兴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解决“三农”问题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地位。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东北三省在三年振兴过程中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五小”企业基本得到控制,没有借振兴之机而盲目发展。

(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必须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和谐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下岗失业人员多,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群众生计艰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三年多来,按照《若干意见》要求,在实施调整改造的各项措施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和社保体系建设, 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人民群众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得到实惠。针对“4050”等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政府出钱买岗位,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在开展城镇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中,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向失业保障并轨工作与促进再就业紧密结合,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经振兴东北办积极推动协调,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解决阜新海洲煤矿破产职工群体上访事件及阜新市经济转型等问题的七项政策措施。

四、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任务、政策和要求都已明确,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适应新形势、采用新办法、走出新路子,不断开创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的新局面。

(一)巩固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继续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东北尚有大片低产田,粮食生产潜力依然很大,要加大对大型灌区和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搞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重点建设。引江灌溉工程应尽快统一认识,付诸实施。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要江河防洪治理。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扶持现代养殖业,建设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支持粮食主产区道路建设,提高农产品运输能力。改善农村饮水、道路、居住、通讯、医疗、文化等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装备、石化、钢铁、农产品深加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装备制造、大型冶金和石化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搞好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东北地区服务业,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支持体育、文化创意、展会、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产业的发展。

(三) 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

继续完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出台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实施细则,制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依托工程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装备采购管理办法。推进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围绕百万千瓦核电、高速列车等16个重点发展领域,结合重大工程促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组织若干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协同科研攻关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鼓励国内各类所有制资本参与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支持国内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加大对重大装备研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四) 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已批准鞍本钢铁集团重组,要尽快实质性联合。进一步落实并完善推动东北地区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加快东北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跨国公司参与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改制的引导和规范。进一步推动沿海沿边开放和图们江流域国际合作,开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开发结合的规划制定,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资源领域的合作。

(五) 大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抓紧出台《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建立起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搞好已批准的阜新、大庆、伊春、辽源、白山和盘锦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子。对资源型城市分类指导,培育壮大接续产业。安排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集中扶持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建设一批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并能充分吸纳就业和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高度重视阜新海州露天矿、抚顺西露天矿、矸石山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提早做出预案并组织治理。

(六)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

协调东北地区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抓紧实施松花江、图们江、辽河、环渤海湾水域环境治理。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治理,解决农村、林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与恢复、黑土区水土保持、科尔沁沙地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严格限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推进电厂脱硫等工业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替代能源。

(七) 积极推进能源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已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快哈大客运专线、长春吉林城际铁路、哈尔滨齐齐哈尔城际铁路、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以及东北干线公路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红沿河核电工程等重大电源项目,推进鹤岗电厂和双鸭山煤电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庄河电厂、康平电厂建设。加快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加强大庆油田深部和周边区域风险勘探、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的开发,加快建设东北天然气管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八) 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进一步做好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努力扩大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切实解决森工、煤炭、军工等困难行业、困难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完成15个采煤沉陷区居民的搬迁改造,尽快编制完成棚户区改造计划,抓紧完成原中央下放煤矿企业棚户区及5万平方米以上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适时开展林区棚户区改造工作。

(九)加强对振兴工作的协调指导

做好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指导工作,对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执行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行统一管理指导,促进全国范围内老工业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制定, 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贯彻落实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推进东北地区农业、交通、工业、高技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的实施,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市场一体化进程。

上一篇:树立文明新风 共建美好家园倡议书下一篇:乡2011年党风廉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