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情况汇报(精选8篇)
报
关于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情况汇报
太和镇地处县城,省道绵渝路穿越南北,途经我镇7个村,65个合作社,县城至陈古、县城至金家两条县道油路,穿越东西,途经我镇11个村,82合作社,村社机耕道路覆盖率达95%以上;前锋渠、人民渠、武安水库自流渠三大渠系在我镇境内纵横交错,全镇90%的村都已初具农业生产灌溉条件。同时,土壤肥沃,信息灵通,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和技术优势。,经县委、县府聘请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到我镇实地考察、检测,正式确定为全县唯一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镇党委、政府紧抓住这一难得的
历史契机,大力发展无公害基地建设。
一、基本情况
经省农科院检测,我镇已有1190公顷基地和莴苣、四季豆两个蔬菜品种,正式获得无公害认证。目前,已升级上报,等待国家农业部认证。通过县、镇财政投入近20万元,蔬菜业主、大户投资近200万元,菜农自筹1000余万元,引进西兰花、西洋芹等名优新品种8个,发展业主、大户56户,形成专业基地村4个,专业社21个。现已建成35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年产时鲜优质无公害蔬菜3700万公斤,年创产值3000余万元。
二、项目实施情况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争取人民渠、前锋渠配套技改工程,投资150万元,投劳万个,对6公里长的人民渠文云支渠进行彻底重新修建;投资80万元,投劳万个,对长公里的前锋渠王爷庙支渠进行石渠化整漏技改。目前,正积极争取项目对武安水库及左右两条自流渠进行立项整治。
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以蔬菜无公害生产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为手段,努力提升科技对蔬菜无公害化生产的贡献率。一是镇财政投资10万元,从省农科院等地,先后引进台湾清江白菜、鄂莲一、二、四号浅水藕,单、双季茭白、西兰花、西洋芹等名优蔬菜新品种8个。二是推广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种类、用量和施用时期,先后引进推广有机复合肥,微量元素肥料、辅助生物肥等6个品种。三是大力推广蔬菜病虫物理防治、机械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严禁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引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以及生物农药18种,同时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严格用药种类、用量、次数、浓度和施用时间。四是改革生产技术,全面提倡合理轮、间、套作,提倡高厢栽培和设施栽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蔬菜产量。五是严格控制植
物生长激素和保鲜剂的使用,提倡自然生长成熟,降低产品污染,确保风味品质。六是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咨询等技术服务,共开展培训6期,2800人次,咨询7600人次。
3、大力发展业主农业、大户农业。蔬菜生产、病虫害较多,技术性特强,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难以确保蔬菜生产无公害技术的全面贯彻落实。去年以来,我镇高度重视蔬菜业主和大户的发展,如帮助业主陈杰争取县财政无偿支农资金4万元,自身投资近50万元,成立大自然农业开发公司,在我镇王爷庙租地70亩,建大棚4个,占地2亩,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同时镇财政出资2万元,扶持奖励蔬菜大户50户。
4、为了让蔬菜生产在提高产品质量,规范生产标准、连接市场、适销对路、增加生产效益,逐步走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建立蔬菜协会。我们以大户为龙头,通过协会+基地+农户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5、围绕“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专业特色经济村社。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因地制宜,逐村合理规划,现已建成王爷庙的反季蔬菜、宝堂村的茭白、金鱼垭的鱼藕等专业村4个,专业社21个,蔬菜基地总面积达3500亩。
6、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以及避免污染、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建立了我镇规范化的生产技术体系,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坚持选择水质资源、土壤、生态环境和大气无污染的地域,并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物质进入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加强对菜农培训,使他们准确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合理使用肥料、农药,以生产高品质的无公害蔬菜。
三、存在的问题
1、政策问题。目前,我县尚无明确扶持政策,鼓励发展无公害蔬菜,也
无政策严禁有害蔬菜产品进入我县市场的措施。因此,大量有害蔬菜源源不断涌入我县市场,进入千家万户。
2、投入问题。我镇是在就被县委、县府确定为我县省级川中农业科技示范园六大基地之一——蔬菜科技示范园区,但缺乏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
3、规模问题。我镇有1190公顷基地,经过农科院检测,符合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但缺乏政策、资金投入,目前仅建成3500亩。
4、发展蔬菜生产需进行农民技术培训,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扶持业主大户。目前,乡镇贫困没有这项经费来源。
5、水利设施。我镇水利设施多建于70、80年代,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甚至废弃,同时,配套设施很不完善。
6、产品监控体系。无公害蔬菜属于绿色食品的范畴,在生产基地、环境、栽培、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的要
求,要达到这一标准,必须加强监控体系的建设,避免部分人以假乱真,以劣充优,扰乱市场,影响发展。
四、下一步打算
1、立足项目,促进发展。积极争取省、市、县涉农项目,搞好项目申报,科学实施,认真做好项目包装,加大项目落实力度。通过项目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以此促进我镇无公害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2、出台政策,发展业主和大户。制定优惠政策,对率先种植无公害蔬菜的农户,每亩补助70元的生产资料,并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加强指导、培训;对蔬菜业主、大户的用地进行协调,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对镇级业主、大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并给予500元/户的奖励。
3、完善体系,提高品质。进一步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蔬菜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生产环节的
质量监测,确保蔬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
【关键词】 无公害农业 无公害蔬菜 生产体系
1.现代无公害农业理念
现代化学的发展,使得化肥、农药大量应用到生产中,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代价:环境污染、地力退化、生态平衡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考虑将现代无公害农业作为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方向,无公害农业基本理念是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防止外源污染进入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类无公害农产品。同时,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已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发展无公害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打破农业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保障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2.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建设
2.1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建设生产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企业单位从事无公害农业生产都应从基地建设开始。由于现代无公害农业不是原始传统农业的翻版,而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升华。所以在环境条件适宜的前提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还应考虑交通、灌溉、土壤等条件,以便做到规模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销售。
要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看作是当地大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轮作、改善农田周围生态环境;生产过程中要有适宜的蔬菜作物轮作,同时要具备克服各种土壤障碍的配套技术措施;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的同时要有一只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指导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保障。
2.2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建设
所谓无公害蔬菜生产就是根据无公害食品标准,以低投入、高产出为原则,从全面改善蔬菜栽培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协调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各项综合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蔬菜生产、加工与贮运的生态环境,实现生产出达到安全和营养双重质量标准的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目标。
利用现代科学发展成就,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蔬菜栽培管理技术体系,能够在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有效控制病、虫、草的危害和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蔬菜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供给,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2.2.1 蔬菜种类(品种)选择
根据蔬菜栽培农田的土壤状况、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因地制宜的选择优质、丰产、抗病虫,耐贮运,适合当地栽培的蔬菜品种。同时,注意选择对有毒、有害物质富集力低的品种也是农药使用和降低农药残留污染的有效途径。
2.2.2科学施肥
严格选用无污染的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几种肥料合理配施,保证养分平衡供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种类、产量、需肥量、土壤肥料残留量以及不同肥料元素的需求及利用率等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根据肥料种类和养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量,促进蔬菜健壮生长。
2.2.3节水灌溉
无公害蔬菜生产应尽量使用地下水,避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灌溉。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土壤含水量和天气情况确定灌溉时期和灌水量。温室栽培提倡推广使用膜下滴灌方式,应避免大水漫灌使得温室内的湿度过高导致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以及水资源的浪费。露地栽培可提倡推广喷灌、管灌等方式,禁止大水漫灌或不旱不浇水等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和节约水资源。
2.2.4加强通风透光
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蔬菜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硝态氮积累,同时促进蔬菜健壮生长、提高蔬菜抗病虫能力。蔬菜栽培一定要注意通风透光,尤其大棚蔬菜由于在封闭空间中生产,尤其注意及时通风透光,保持棚内空气流通,避免小气候下病虫害的传染蔓延。
2.2.5合理倒茬轮作
同一种蔬菜在同一块地上连作不能超过两茬,应当实行轮作、间作、套种,且合理安排茬口换茬,禁止连续种植同科蔬菜。栽培过程可以根据品种间的相互促进或相互拮抗合理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有效降低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基数,减轻病虫害发生危害,避免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
2.2.6推广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植保方针,实施预防为主,生物防治为重点,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辅助以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重点抓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做到早用药、少用药、早防治将病虫害控制在发生初期,降低防治成本和农药残留量;同时还要做好田间病虫调查工作,掌握病虫发生、发展规律,对症下药,实行苗田用药,控制和减少大田用药;农药首选生物农药、生化制剂,其次为低毒低残留农药,如遇到毁灭性病虫害时,选择药效好的中、低毒性和低残留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要求把握农药用量,合理安排农药使用间隔期。
2.2.7蔬菜收获后要及时进行保鲜加工处理
蔬菜收获后若长时间放置,硝酸盐容易转化为亚硝酸盐在蔬菜体内积累,使用后容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蔬菜(特别是叶菜类)不易久存,收获后应及时进行低温贮藏或者加工处理。
3.无公害蔬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科学规划、严格管理、诚实生产是现代无公害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终端产品的检测只是用于判断生产过程中是否按照无公害生产方式的要求进行生产的一种手段,而生产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都按无公害生产要求进行才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体系建设的目的所在。因此,无公害蔬菜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包括生产资料控制体系,制订内部规程和建立跟踪系统三方面内容。
3.1生产资料控制体系
为保证生产资料的安全,应当进行生产资料的严格管理,制定《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管理规范》。对生产资料供应商要严格审核、评估,只有在农药、重金属残留等诸多方面完全符合要求后才有资格成为合格生产供应商。一年中还要按照规范的要求抽检4—6次,对不合格现象要有记录、有措施、有追踪,避免不合格生产资料进入到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
3.2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
内部规程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加工、管理的标准和依据,规程一旦被确定,在生产、加工和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每个从事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企业都要根据NY 5010—2002《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及相应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加工技术规程》制订本企业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各种规程。
3.3质量跟踪体系
建立完善的质量追踪核查体系,保存能追溯到田间地块和实际生产全过程的详细记录。追踪核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控制点:
3.3.1 地块档案
绘制能真实反映种植基地及其周边环境状况的分布图,制定地块及其种植者造册表,建立每个地块的历史档案。
3.3.2 投入品使用记录
登记所有的投入品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日期、地块编号、投入品种类、使用量、使用方法、操作人员、天气状况等。
3.3.3 收获记录和收获后处理记录
收获、加工、包装、贮藏以及运输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详细记录,保持整个流程的可追溯性。特别是需要进行化学品处理的,要对化学品的名称、使用目的、使用日期、使用剂量做详细的记录,做到可追溯。
3.3.4培训和指导记录
只有全体生产人员无公害生产意识提高,各项技术措施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同时,生产人员必须进行关于无公害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熟练掌握各种无公害生产技术,才能真正做到无公害生产。
【参考文献】
[1]王 进,毛爱华,赵玉伟等. 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 安徽农学通保,2007(19):135.
[2]周彦忠,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8).
[3]曹彩风,汤新海,杨淑萍等. 气象条件与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
[4]李秋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93~130.
[5]陈永军.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与管理 [期刊论文] - 热带农业科学 2005(7).
材 料
(2013年11月20日)
尊敬的各位人大代表:
现在我代表中共南开乡委、南开乡人民政府就南开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园区概况
(一)园区规划现状
南开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范围涉及南开乡发仲、兴寨、浑塘、新发、合兴、双山等6个村。从业农民6840人,参与企业、合作社人数690人。园区规划总面积5万亩,由核心区和拓展区组成,其中核心区土地总面积2万亩,拓展区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特色优质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规划建设特色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其中大葱种植基地2000亩、红香蒜种植基地2000亩、辣椒种植基地5000亩、叶菜类种植基地1000亩,年平均种2季,年总种植面积2万亩。带动周边3个乡镇发展特色优质蔬菜生产。将园区基地建成钟山区、水城县及工矿企业消费需求和向外地市场提供特色优质蔬菜的专供基地。
(二)园区现状
产销主体情况:现有企业、合作社及种养殖大户共14
家,注册资金达500万元。园区设施建设情况: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主干道3条,长17公里,已硬化路面14公里,蔬菜基地引灌沟渠(含管网)8公里,电力线路12公里。园区主要生产性设施:加工厂房数量1座,建筑面积2670平方米,温室大棚数量226个,建筑面积50624平方米,喷(滴)灌设施1公里,辐射基地面积300亩,微耕机机数量160台,抽水机400台,沼气池数量161口,容量2415立方米。园区产业发展情况: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数2个,签约金额为200万元,到位资金160万元。园区建设投资情况:2013计划投资额2000万元,完成投资185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90万元,生产性投资1660万元。园区主导产业:种植类基地面积1.02万亩,产品产量1.53万吨。养殖业家畜存栏5792头,家禽55380羽,家畜出栏2924头,家禽出栏40075羽。园区总产值情况:园区总产值6588.5万元,其中:农业业产值5959.8万元,占90.45%。
二、2013年园区项目实施情况
(一)硬件项目: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楼已出台设计方案,选址征地完毕。道路硬化14公里,河道治理3公里。大发仲坝区蔬菜基地示范核心区喷灌、蔬菜生产塑料大棚(160个棚)棚内滴灌设施1千米,辐射基地面积300亩。“四在农家”住房改造实施了280户。秋季大蒜及蔬菜高产示范样板种植面积2200亩,种植红梨600亩。组建农民专
业合作社2个。
(二)产业技术培训:对园区核心区的农民进行了包括农机维修在内的5次培训,对全乡农技人员进行了2次培训。于5月份先后派出合作社负责人、大户、农户到本市内外考察参观学习。于6月份邀请全县33个乡镇的农技负责人、果蔬产业大户90余人到发仲村观摩交流学习。于10月份单独邀请木果乡乡村干部、农户40人到园区观摩交流学习。
(三)招商引资:引进水城县帮兴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园区落户,主营辣椒半成品加工,其年均收购加工鲜辣椒3万吨以上。
(四)园区富民型党组织建设:园区合作社推行村党支部办社工作措施,5名党员积极入社,成为实际意义的园区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0名,列为考察培养对象的有2名。
三、工作措施
园区建设按照“四个转变、四个支撑”的发展思路即:园区的经营模式从“生产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盈利模式从生产产品向价值链转变,耕作管理模式从传统模式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经济内型从单一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强化投入支撑,强化人才支撑,强化体系支撑,强化关键技术支撑抓好落实。一是强化行政组织管理。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搞好宣传动
员,产业规划布局,推进园区产业项目实施。二是重视园区规划。得到省、市、县高度重视园区规划由省级具有园区规划资质的机构对园区实地考察,调研并进行园区建设规划。规划工作已完成,正在申请评审。三是做好土地流转。四是重视园区建设业务指导。省、市农委领导多次莅临园区检查指导工作,以县农业局副局长刘祥友同志为组长的专门工作组常驻园区,全力帮助我乡抓好园区建设工作。五是争取建立园区信息网络,扩大园区产品知晓率。动员发仲村住在水城的村民(大部分从事蔬菜销售)组建合作社,实行产品直销。多形式多渠道做好蔬菜产品销售。六是积极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条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四、存在的困难
一是业务人员少,工作量大,工作种类多,其它工作分散精力,没有完全形成专人专抓。二是科技推广不力、生产技术水准不高,农业机械普及面不广,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薄弱。三是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弱。四是园区建设起步晚,彻底改变种植模式需要较长过程。五是招商引资难度大。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项目是根据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结合武陵区芦山乡、临澧县陈二乡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借鉴陈二乡历史上蔬菜种植经验提出来的。生产模式主要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过近三年来的生产运作及有关专家的多方论证和评估,认为项目确实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条件分析
(一)区位优势
武陵区是常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临澧属于湖南省绿色食品基地县之一。县城位于湖南西北部,长江中下游南部,距旅游胜地张家界风景区120公里,距常德市40公里。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在武陵区的芦山乡、临澧县的陈二乡境内,这里山青水秀,物阜民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交通便捷,境内无工业污染,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优势,是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首选的理想之地。
(二)生产现状
近三年来,武陵区芦山乡、临澧县陈二乡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主要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没有形成产业化,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保鲜设施不齐全,更没有理想的农产品深加工设备,导致大量产品积压,腐烂变质,损失较大,生产者往往成为受害者。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体系。
(三)资源条件
一是土壤、气候相当适应豆、瓜类生产。基地所在乡10万亩耕地,芦山乡为冲积平原,而陈二乡除少部分为冲积平原外,90%以上为低山丘陵,地处亚热带,长江中游作物区,历年无霜期267天,年平均气温16.4℃,年降雨量1256毫米。土壤主要为第四世纪红壤土,熟土层20—30厘米,有机质含量1.41—2.35%,水田多为沙质壤土,土壤肥沃。且境内无工业污染,适宜种植豆、瓜类无公害出口蔬菜。若能科学改造排灌条件,其田土增值潜力无穷。
二是有便捷的运输保鲜条件。芦山乡位于市城郊,陈二乡东距207国道仅3公里,北临石长铁路临澧火车站4公里,距县城保鲜库7.5公里,距常德市武陵区天然绿色蔬菜食品加工厂40公里,运输条件快捷,豆、瓜的保鲜储藏十分方便。
(四)科技基础
一是该基地聘请了北京农大毕业、曾留学日本的蔬菜专家作技术顾问,广东江门英华发展有限公司长年安排有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二是基地的当地农民有三年以上先进的豆、瓜类生产种植技术,而且生产积极性很高,具有成功的生产实践经验。
(五)龙头企业及产业经营状况
该基地建设和管理由“常德市武陵区天然绿色蔬菜食品加工厂”主办,两年内将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网络体系。
产品出口销售主要由“北京联安现代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和“中经现代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销售。主要销往香港、澳门、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三、市场分析
(一)市场需求
由于“陈二南瓜”和荷兰豆产品的很多优点,且又适合在临澧陈二乡丘陵地区种植,其色泽一致,翠绿可口,食味绝伦,正适合外国人的食用口感,倍受国外消费者青睐,“陈二南瓜”远近闻名,因此,产品更能在国际国内销售市场占据优势。
目前,我国主要沿海城市需求量在500万吨以上,国外需要量约680万吨,国内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近几年供应十分紧张,价格不断上扬。因此,下决心大力兴办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其发展潜力巨大,正是投资该项目的最佳时期。
(二)营销策略
打好“陈二南瓜”品牌,申请绿标,大力宣传乡土优质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广泛介绍无公害蔬菜食品,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绿色蔬菜食品。
(三)主攻方向
尽快申请绿标注册,抢占沿海城市大型超市、市场,依靠北京两家大公司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行订单销售。
四、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依托北京两大公司作后盾,全力组建龙头企业——常德市武陵区天然绿色蔬菜食品加工厂,着力抓好万亩无公害出品蔬菜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立商品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
(二)建设目标1、2006年5月完成“基地”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000万元(分两期投入)。
2、2006年10月完成申请绿标注册,创优夺牌。
3、2007年2月形成产业化经营,组建集团公司。
五、实施内容与任务分工
(一)绿色蔬菜食品深加工——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总投资1500万元,建设期15个月,地点在常德市武陵工业新区。
(二)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全年复种面积1万亩,总投资1470万元,建设期6个月,地点在武陵区芦山乡、临澧县陈二乡,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基地排灌渠道改造工程投入300万元,建设期3个月。
2、基地简易公路改造工程投入50万元。
3、基地土壤改良工程投入350万元,建设期2个月。
4、基地蔬菜保鲜设施投入280万元,建设期3个月。
5、基地良种繁育和人员技术培训投入20万元,时间2个月。
六、经费预算与筹资方式
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建设经费预算表
七、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1、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生产线项目,按2套603FFD100A设备计算,年产值收入3600万元,利税205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51.25%,投资利税率为70.93%。
2、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项目,按全年复种1万亩计算,年产值收入1680万元,利税1210万元,成本低,产值高,效益好。
(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对国家、地方财政将作出较大贡献。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建设,可直接安排人员就业120人,可带动当地农民5000人左右从事蔬菜种植业和运输、餐饮等二、三产业,对解决部分待岗和下岗人员就业将起到积极作用,对促进社会稳定将取得较好效果。
(三)生态效益估算
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项目建设,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生产线采用西安飞豹科技发展公司生产的二套603FFD100A设备,该设备工艺先进,造型美观,节能降耗,生产车间无废气外排,对生产周围环境无任何污染。基地均采用露天自然生产栽培,全程不施农药除病防虫,均采用生物防治的办法,保证绿色蔬
菜无毒无污染。从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实现严格的工艺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绿标要求。这对促进生态平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将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一是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为了保证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组建项目领导小组,实行统筹安排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是实施“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基地以农户自愿开发建园为主,采取统一领导管理、统一宣传发动、统一连片种植、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结算的管理模式。
(二)技术措施
1、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生产线项目,食品加工过程一般分为冻结、升华、解析三个主要过程,其中升华和解析过程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这是物料干燥的一项高新工艺技术,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干燥方法。该项技术已通过西安飞豹科技发展公司研究成功,属于成熟定型技术,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一、蔬菜生产的基本类型
我县地处贵州中部偏西南,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悬殊,最低海拔(370米)位于北盘江出境处,最高海拔(1850米)位于永宁镇旧屋基大坡,最大比高为1480米。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北盘江及其支流打邦河环绕县境,形成了北盘江和打邦河“两江”流域低热河谷地区自然温室条件,全县气候类型以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主,全年四季分明,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这就决定了我县蔬菜生产既有“两江”流域低热河谷地区实现冬春反季节生产的优势,又有海拔1200-1400米中高海拔气候温凉地区实现夏秋反季节生产的优势。因此我县蔬菜生产的基本类型主要由四大块组成:一是打邦河流域沿岸24公里范围内,覆盖关索镇、断桥镇、上关镇、八德乡等四个乡镇的3.82万亩早菜和冬果菜生产基地;二是以新铺乡为中心的北盘江流域0.83万亩早熟菜用豌胡豆基地和0.18万亩早熟西瓜和延秋西瓜基地;三是海拔1200-1400米地区,覆盖关索镇、顶云乡、永宁镇、沙营乡、岗乌镇、上关镇、花江镇以及八德乡的扒子片区的0.85万亩夏秋淡季蔬菜生产基地;四是以关索镇为中心的0.5万亩县城近郊常规蔬菜生产基地。结合销地市场市民消费习惯和我县蔬菜生产的气候优势,已经形成了茄果类、豆类蔬菜为主,叶菜类、根菜类、细香菜类蔬菜为辅的蔬菜生产基本格局。
二、市场建设情况
在抓蔬菜产业发展上,我们始终坚持“大市场带动大基地,大基地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方针,市场建设方面在抓好产地市场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销地市场建设。在产地市场建设方面我县于XX年12月成功申报了农业部断桥定点蔬菜批发市场,使断桥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吞吐量逐年上升。每年的早菜销售高峰期,日均吞吐量达到了850吨,建成了批发市场电子交易中心,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开通了农经信息网,基本完成了水果、蔬菜的专家信息系统建设,为我县蔬菜产业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销地市场建设方面,我县始终坚持“立足西南,面向东南沿海”的方针,那就是早菜和冬果菜主要销往除本省各地州市以外的重庆市,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内江、宜宾、泸州以及湖南省的长沙、怀化、衡阳、娄底等大中成市,蔬菜外销率达到53%;夏秋淡季蔬菜主要面对华东、华南市场,并且通深圳布吉蔬菜批发市场重新分级包装销往香港,产品供不应求,蔬菜外销率达到100%,带动了我县中高海拔气候温凉地区夏秋淡季蔬菜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夏秋淡季果菜达到了平均亩产量6000公斤,亩产值7500元,亩利润5000元以上的目标,吸引了机关干部、个体工商户、蔬菜营销经纪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投入资金搞规模生产,涌现了郭建国、黄兴明、黄兴江、蒋大才等一批年收入10万-20万元的生产大户,产生了极其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如此,我县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在贵定县、麻江县的邀请下,有组织的带着技术走出县外,为当地政府、群众进行规模示范,一方面宣传了x蔬菜品牌,另一方面也为我县农民技术输出找到了一条路子。在XX年年夏秋淡季蔬菜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我县断桥镇、八德乡的科技示范户杨顺富、郑仕斌、杨清江等应邀到贵定县德新镇进行示范生产,在5—10月份短短的6个月生产周期中,也成功地获得每人平均纯收入7万余元的业绩。目前这种经验正在逐步被接受和推广。年前,我县果蔬办应遵义县邀请,到该县的鸭溪镇、泮水镇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农民技术培训,并且作好了规划,谈妥了300亩夏秋淡季蔬菜的示范栽培合作项目,年后实施,可输出农民技术员10人以上。从x向贵州农业最发达的遵义进行技术输出堪称农民技术输出的典范,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品种结构调整情况
蔬菜产业化,必须坚持大生产与大市场接轨的方针,方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县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根据不同地区市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要,适时调整品种,促进我县蔬菜产品参与全国蔬菜市场的大循环、大流通,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的整体效益。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冬吃白菜萝卜,夏吃瓜瓜豆豆”的传统消费方式正在被一种全新的现代消费理念取代,蔬菜消费逐步从传统意义上的餐桌消费向现代消费方式转变。这是消费习惯的改变,更是蔬菜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蔬菜消费水果化、营养化、保健化、美容化,无害化等正在与国际消费潮流接轨,这种消费潮流,对蔬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XX年以来,我县果蔬办加强与粤农(香港)农业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率先引进以色列0378、0379、189、r-2403(红将军)、r-2408(铁将军)、r-2416(红将军超市)等系列番茄品种和韩国白玉春萝卜、五尺人参胡萝卜、台湾睡美人菜椒、中蔬牌中农八号黄瓜等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70余个投入生产,从根本上调整了我县蔬菜品种结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上升,已经产生了极其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x蔬菜产业化发展方向
x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弱质状况,使其在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方面越来越显得后劲不足,这就需要一个大的突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环境和农业发展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山区农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和初步运作后,正式提出“建设旅游大县,绿色经济强县、道路交通梳纽县和电煤基地重点县”的工作方针,把x未来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建立生态农业上。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从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建设绿色x,其基本立足点就是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品牌,谋求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县确定建设生态农业之路,不是附会潮流的作秀之举,而是科学分析客观进势和条件,正确把握山区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战略抉择。
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这是建设旅游大县和绿色经济强县的基础,是强化x农业的必由之路。
XX年,县委、县政府把我县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认证工作作为当年拟办的十五件实事之一,投入专项资金20万元,顺利通过了1.8万亩的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认证,这就把我县农业的发展定位在生态农业上。蔬菜产业作为我县农业的支柱产业,早在XX年就完成了《x自治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写工作,并在此《规程》指导下争取了省财政科技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实施了x自治县优质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从此,x蔬菜的发展就走上了无公害和有机蔬菜发展的道路。围绕做大做强x蔬菜产业,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紧紧围绕“无公害品牌”建设,抓紧申报几个主要蔬菜品种的无公害认证,并注册商标,实现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包装,进一步完善无公害蔬菜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x蔬菜”品牌。
二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东南沿海夏秋气候炎热,无法正常进行蔬菜常规生产的实际和蔬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未来五年,把我县海拔1200-1400米地区气候温凉地带建成东南沿海的夏秋淡季蔬菜生产基地。因为生产上的淡季恰恰就是消费上的旺季,经济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
三是抓住因广西龙滩电站建设,罗甸菜区面积锐减的机会,积极扩大我县早菜和冬果菜生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大幅度提高我县蔬菜生产的整体效益。
四是加快以蔬菜、水果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把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去年十月,我县就基本完成了《x自治县断桥八德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议书》的编写工作,决定把断桥八德建成我县乃至贵州西南部的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这是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提高x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建设旅游大县,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的需要。同时,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充分体现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娱悦功能和文化功能,既满足了物质和精神享受,又丰富和增强了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x自治县断桥八德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是应用生态资源互动理念,吸纳国内外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成果,集约现代农业资源互动的示范基地,并在实践中完善和丰富生态农业文明理论,成为我县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农业示范中心,同时将这一理论通过示范扩展、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蓄积“后发优势”为x农业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郭金明
2009年7月22日至27日,桂东县委党校2009年中青班学员第四组成员,深入到桂东农业局、寒口乡、三洞乡、大塘乡、城关镇、沙田镇等乡镇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对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情况,根据“把桂东打造成为华南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南方生态休闲避暑基地,建设成为生态大县、教育强县、旅游名县”的战略要求,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一个老、山、边、穷的地区,2002年被定为国家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77.29%,海拔落差大(294—2061m),无霜期240天,年平均气温15.4℃,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空气负离子含量高,环境质量好,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最佳地域。2008年全县共发展种植了5万亩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年产量13万吨,年产值达14000万元,亩产值相比种植一季中稻增加纯收入1000余元。其中有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地认证面积达28100亩,专业菜地面积3000亩,产量1.05万吨,亩平产值3000多元,高的亩平产值达6000多元。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比较效益明显,农民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热情高涨,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已成为桂东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创建产销平台,促进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桂东县委、县政府抢抓“国扶县”机遇把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与发展做为了“富民强县”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会议精神,积极落实“菜篮子”工程行政首长负责制,研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招商引资于2007年引进了郴州市文化事业发展总公司法人代表李治平、郴州腾龙公司法人代表王海平,与自然人周晓东、陈永恒三方出资组建了郴州大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相继又组建了桂东县南方高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桂东齐云仙花豆有限公司,引导农民成立了桂东三洞甜玉米专业合作社、桂东县大塘东坡花豆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发展桂东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奠定了产销平台。
(二)应用现代科技,提升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
桂东县大力推进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着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全面推动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质量提高。目前全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已达5万亩,其中经农业厅审核认定的面积为2.81万亩;经过农业部认定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品种14个,已制订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14个;建成了1个县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塘乡东坡村花豆生产基地;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普遍推广应用了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病虫害技术,以及大力推广了“猪——沼——菜”生产模式;小范围地实行了防虫网覆盖。如寒口乡党委、政府根据寒口地处高山无污染,最高温度不超过30度,空气湿度为65%左右,多为沙壤土,弱偏碱,PH值在7.5度左右,非常适合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生长等气候、土质情况,引进先进技术和岳阳老板刘节荣,在县委组织部和县卫生局的大力扶持下,鼓励乡干部参与投资,在省道S322线的寒口村公路两旁筹建了40个无土栽培大棚种植特色西菜——水培生菜(书名叫奶油生菜,也叫波斯顿生菜),每个大棚需投资2万元、占地300平方米,每年可种植6~8季,亩产4000公斤以上,产值达5~8万元,成了高寒山区的一项“富民产业”。特别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无土栽培技术——蔬菜营养液栽培技术和露地无公害化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推广,彩色生菜——红珊瑚在寒口乡进行试种成功,已发展种植了红珊瑚、球茴香、罗马生菜、苦苣、菊苣等10多个反季节无公害特色西菜品种。由于种植季节为每年10月~次年4月,错开了传统作物种植季节,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200亩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提质示范区。
(三)科学区域布局,实现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适地
桂东县因地制宜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种植日益显现,全县基本形成了五大区域:一是清泉、桥头、寒口等乡镇,以生产精细菜、新品种蔬菜为主。二是大塘、新坊、贝溪等乡镇,以生产花豆为主。三是三洞、流源、寨前、沙田、普乐等乡镇,以生产甜玉米为主。四是四都、流源、沙田等乡镇以生产茄子和辣椒为主。五寨前、新坊、东洛等乡镇以生产食用菌为主。一些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品种已经形成了种植气候,创出了一定名气,打出了特色品牌。如大塘的花豆,城关的萝卜,寨前的茄子,沙田的辣椒,三洞的甜玉米,寒口的彩色生菜,新坊的食用菌等等,全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已呈现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一乡多品)的发展趋势。
(四)广开销售渠道,建立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络
桂东县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成了11个乡(镇)小型集贸市场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供应点,初步形成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市场网络,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商品市场日益活跃,已经形成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加工公司(企业)为依托,以农民经纪人为桥梁,采用“公司(企业)+农户”、“公司(企业)+基地+农户”、“蔬菜专业户+农户”、“公司(企业)+中介组织或贩运组织(包括个体贩运大户)+农户”、“公司(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社员(会员)”等多种生产经营和销售形式直接或间接收购和销售反季节无公害蔬菜。
(五)增强加工转化,增加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品附加值
桂东县通过加强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加工企业管理,增强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加工能力和贮运能力。有一定规模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加工企业都实现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签订产、供、销协议,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建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实施订单生产和定向收购,让生产的甜玉米畅销广东、深圳、长沙等城市,其它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主要销往广东、香港等地方。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加工转化,延长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六)严格标准生产,确保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品安全
桂东县为了让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品安全有保障,加强了资金投入和产地环境管理,特别是加强了限用农药的管理,严厉查处了市场上5种国家禁用的有机磷农药遗漏问题,对市场上销售的限用农药如氧气乐果、克百威等类,开展了多次清查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基本杜绝了在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上使用禁用农药的现象,对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制订并落实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积极开展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产品认证工作。
三、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创新,有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前景广阔,但也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水平不高,服务滞后
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近几年来才形成较大规模,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施落后,在品种选择和病虫害防治上缺乏经验。同时,懂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的人员少,档次低,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种植技术及有效措施配套难以到位,服务滞后,造成比较效益不高,主导产品老化严重,出现了基地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的现象。
(二)市场流通不畅,销路困难
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都是鲜嫩产品,其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如得不到及时汇总,市场交流缺乏宏观指导,产品就容易积压,销售形成困难。而桂东县的农业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都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不尽规范,经纪人偏少,有组织的营销网络尚未形成,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销售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引导,影响了批量外销。同时桂东的菜农不懂得市场预测,有的不讲市场诚信,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出现季节性过剩,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
(三)风险因素众多,难以抗御
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既面临市场风险,也存在技术、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诸多风险。如蔬菜种子的质量风险,生产资料的价格风险,蔬菜种植、销售、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风险,病虫害风险,市场销售风险,如果价格不稳定,风险程度大,菜农将一年受损,三年难以恢复。
(四)龙头企业缺少,带动不强
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龙头企业缺少,加工企业没有,生产、加工、销售集约化和一体化水平低。不仅没有粗加工企业,就连起码的冷库也没有,更谈不上精、深加工。桂东县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大部分停留于一般购销关系层面,与蔬菜基地和市场联系少,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因而带动作用不强,不能适应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销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
(五)保障措施缺乏,后劲不足
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总投入要高出许多,且存在着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如一旦品种选择错误或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危害,其损失也是毁灭性的。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没有加工企业,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大,缺乏促进发展的有效机制,致使菜农种菜投入大、风险多、保障缺、效益低,收入无保障,发展无后劲。
四、桂东县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港、澳、台及广东等地对桂东县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越来越亲睐,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带动桂东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机遇,遵循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科学规律,结合实际,完善制度,规避风险,稳步发展,切实提升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收益,让桂东真正成为港、澳、台及广东等地的“无公害菜园”。
(一)强化领导,健全组织
实践证明,组织领导强的区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就快,领导抓得紧的年份,反季节无公害基地就稳步发展。因此,县里要成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主管领导挂帅,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归口县农业局),具体负责本地区蔬菜产业工作的生产管理、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督查工作。重点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明确第一责任人,并确定专人抓好具体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区域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走设施反季节菜、大路菜、订单菜、野生菜“四菜”并举之路,重点建设原生态反季节蔬菜产业带,把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纳入重点产业项目进行扶持,以加强组织领导,抓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收益,促进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健康发展和加快发展。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提高群众对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认识,把群众的传统生产观念转变到反季节无公害生产的认识上来。我们要采用广播、录像等宣传媒体以及召开群众会、发放宣传资料等的方式,广泛向群众宣传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意义、生产操作规程及其要求,宣传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和检测制度,使群众懂得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显著特征,无土栽培和露地无公害生产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两种主要生产方式。应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的生物防治方法代替化学农药防治、实施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是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的本质要求,从而激发群众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搞好培训,提高服务
为切实提高干部对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认识,提高干部服务群众、指导生产的能力,以及提高科技人员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县委、县政府要引进懂科技、精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科技专家和科技人才,对全县的科技干部进行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培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知识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并将生产环节的措施要点,禁用农药的名称、种类等技术资料印发到干部手中,督促干部加强学习,做到能熟记、会运用。要通过培训,有效提高干部服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能力。从而以加大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的指导,增加科技含量,提升种菜水平
(四)强化规范,推广种植
农业科技部门要研究制定适用于桂东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栽培模式,形成涉及环境质量、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监测管理、栽培制度、病虫草综合防治、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等方面内容的一整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以确保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达到无公害标准,并通过这套技术体系的研制和应用来控制农药、销酸盐等的污染。同时,要做好新品种、新肥药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和管理规范工作。精心选育一批品质好、抗病力强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继续完善蔬菜产品病虫害预警、预报制度,指导农户掌握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积极推广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及时帮助解决农户在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创新机制,增添活力。
为提高营销加工企业与菜农的利益连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并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企业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产品,农民获得完善的服务和最大化的利益,保证菜农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综合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推行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机制。实行严格的菜田保护制度,对规划用作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耕地,采取依法有序流转方式予以调整,切实解决 “想种无地、有地不种”的突出问题,调动和保护农民种菜积极性。二是推行重点项目与产业开发配套运行机制。所有涉农项目及水、电、路、信息等建设项目,应尽量向产业靠拢,统一规划设计,资金集中捆绑,实行配套综合开发,以利于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三是推行产业“龙头”运作机制。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桂东县原生态无公害蔬菜产业开发,按照 “公司(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社员(会员)”等模式,扶持发展一批蔬菜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经纪人及贩运大户,开拓蔬菜外销市场。四是推行示范带动工作机制。层层抓点树样板,从园点突破,带动整体。实行县、乡领导实名包抓蔬菜园点责任制,县建科技示范园、乡镇创建蔬菜示范样板村,增添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发展活力。
(六)加强营销,拓展市场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从东南到西北分属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直线跨度达1655公里,海拔1000~3000米,气候包含了北亚热带润湿区到高寒区、干旱区、荒漠区的各种类型,年降雨量40~800毫米。全省耕地面积5202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干旱缺水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是我省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特定的地理、气候和生产条件,决定了甘肃发展特色农业的地位。
甘肃是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产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是被农业部列入规划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近年来,1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省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基本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
甘肃蔬菜产业发展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八十年代结构调整、九十年代快速发展和本世纪的稳步扩大三个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实现基本自给,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逐年增大,蔬菜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渐显现,全省上下按照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打造甘肃蔬菜,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植模式更加丰富,品种不断增多,产量连年增加,效益显著增长,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近年来,随着“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实施,全省蔬菜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全部种植蔬菜,其中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有5个县,10~20万亩的19个县,5~10万亩的26个县。2012年底,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分 别达到681万亩、1460.4万吨、236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26%、128%和354%。
(二)基本情况
1、高原夏菜。以沿黄灌区为主的高原夏菜生产,到2012年底,种植面积490万亩,产量约980万吨,外销量590万吨。每年5月到10月,甘肃高原夏菜能够持续供应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的优质蔬菜,通过东南沿海53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走上南方22个城市的大众餐桌,有效填补了中国东部及南方蔬菜“伏缺”季节的市场供应,为保障全国蔬菜市场供应、促进蔬菜市场平稳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以甘蓝、花椰菜、、西兰花、娃娃菜、西葫芦、百合等优势蔬菜产品为主的“高原夏菜”是甘肃的亮点和“名片”。
2、设施蔬菜。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生产的主体,面积最大,种类最多。除水生蔬菜及多年生蔬菜之外,其余9大类60多种蔬菜在温室、塑料棚内都有种植。现已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培育出了二个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带。一个是河西走廊与沿黄灌区日光温室蔬菜优势产业带,包括白银、兰州、武威、张掖及酒泉等五市,冬春季生产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西葫芦、芹菜、韭菜、娃娃菜等。另一个是陇南、陇东塑料拱棚蔬菜优势产业带,包括天水、陇南、庆阳、平凉等四市,主要生产春提早和秋延后的辣椒、韭菜、蒜苗、大蒜、菜豆、豇豆、西葫芦、生菜、油麦菜及 菠菜等。2012年,全省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46.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6.7万亩,塑料大棚79.5万亩,小拱棚10.1万亩,占全省蔬菜总面积的22.5%,产值109亿元,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46.2%。农民人均设施蔬菜纯收入481.3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的10%,重点产区农民设施蔬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城乡居民的“菜蓝子”和广大农民的“钱袋子”。
3、今冬明春蔬菜供给情况
我省冬季严寒漫长,除陇南、天水部分地方外,全省绝大部分地方冬季不能进行露地生产。从11月至次年4月,长达半年的冬春淡季蔬菜供给一直是制约我省“菜篮子”生产的瓶颈,本省设施蔬菜生产和外地蔬菜调入是解决我省冬春蔬菜生产淡季市场供应的主渠道。据统计,今冬全省在田蔬菜面积约12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67万亩,品种以茄果类和瓜类为主,塑料大棚蔬菜16万亩,品种以韭菜、油菜、油麦菜等叶菜类为主,露地蔬菜约35万亩,品种以葱、蒜苗、菠菜、白菜等为主,还有6万亩左右冬播菜用马铃薯。由于今年劳动力紧缺和用工价格上涨的因素,目前,还有约2万亩新建日光温室还处在物资采购、扣棚、起垄、育苗等定值前的准备阶段。到目前为止,没有遇到大的灾害性天气危害,蔬菜长势正常。预计全省冬春淡季(11月至次年4月)设施蔬菜生产能力约370万吨,加上陇南、天水等地冬季露地蔬菜生产能力约40万吨。冬春淡季全省蔬菜生产能力约410万吨,按照三分之一外调的比例计算,调出量约136 万吨,可供给省内市场的蔬菜量约274万吨,省内蔬菜供应能力为40%,其余主要靠外调菜和冬藏大路菜补充。
二、取得的成效
(一)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甘肃省蔬菜有露地和设施栽培两种形式,设施蔬菜主要有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两种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成为我国“西菜东调”、“ 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也是农业部列入规划的西北黄土高原夏秋冷凉型蔬菜和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全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高原夏菜”基地达490万亩,占蔬菜面积的72%;以河西五市及兰州、白银为主的日光温室重点产区,温室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8.58万亩,占到全省温室面积的85.74%;以陇东陇南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塑料大(小)拱棚重点产区,蔬菜面积57.61万亩,占到全省塑料大棚蔬菜面积的72.44%,“西部温室东部大棚”的设施蔬菜优势区域布局正在逐步形成。设施蔬菜生产涉及的作物由原来的黄瓜、番瓜等少数品种,发展到现在的叶菜类、果菜类、瓜类、食用菌、特菜类等十几个种类的上百个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冬春季节消费市场。由于甘肃境内冬季降雨雪少,阴天少,光照充足,具有进行反季节瓜菜生产独特的气候资源。生产的各类蔬菜以其优质、无公害、价格合理而享誉省内外。同时,地处西北地区中心地带,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具有地理优势。加之甘肃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因此,区位和地域优势越来越明显。
(二)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增产增效仍有潜力
为了适应我省蔬菜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技、科研和教学部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致力于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露地生产中推广穴盘育苗移栽技术;测土施肥及增施有机肥技术;高垄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联防统治技术等生态物化技术。在日光温室生产中推广二代日光温室标准化建造技术,高垄全覆盖栽培、穴盘育苗及嫁接、高温闷棚、反光幕、测土配方施肥、生物菌肥应用、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在塑料大棚生产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多层覆盖多茬种植高产高效栽培、土壤翻晒及土壤消毒、防虫网应用、无公害农药选择及交替用药、穴盘育苗移栽及蔬菜嫁接移栽等综合配套技术。种植茬口由一大茬扩展到早春、秋冬、深冬等多茬口,实现了周年供应的目标。设施栽培的品种也由几个发展到几十个种类300多个品种,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设施蔬菜种植水平和效益逐年得到提高,2012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2.5%,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9%,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0元以上,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10倍,设施蔬菜生产已经成为甘肃省种植业生产 中单位面积比较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地区之间、重点县与一般县之间、特别是示范豆点与大面积、科技示范户与一般农户之间的栽培水平和管理技术差异较大,种植效益差异更大。因此,随着设施条件和综合技术的不断优化,不论是面积的扩大,还是效益的增加,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特色蔬菜迅速发展,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引进、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全省蔬菜良种利用率达95%以上,商品率达65%,优质精细菜比重达到30%以上。被省上认定的无公害产地达304个,面积566.4万亩;被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361个,产量462.3万吨。全省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园为契机,全力落实“五化”、“六统一”和六个“百分百”的创建标准。以甘兰、花椰菜、娃娃菜、甜脆豆、西芹等特色露地蔬菜为主的“高原夏菜”和以番茄、辣椒等优势设施产品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享誉省内外,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截止2012年,全省已创建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认证蔬菜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5万亩、绿色食品蔬菜64个;通过制定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历次全国大中城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省城兰州综合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四)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精深加工企业248家,年加工各类蔬菜150万吨,实现产值21.8亿元。以兰州榆中县为中心的冷链保鲜贮藏规模达50万吨,年周转量300万吨;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98个,成员3.62万人,涌现出了甘谷县盘安镇雒家韭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典型,有力带动了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以区域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蔬菜直销店、连锁超市等窗口式终端市场为补充的蔬菜市场营销网络开始起步;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区域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吨,交易额58.5亿元
(五)设施蔬菜生产在全省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突出
1、已成为比较效益高,产值提升快,增收幅度大的产业之一。2012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1.83%,总产值达到109亿元以上,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9%,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0元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实现了亩产量、产值双过万。
2、已成为农业增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多年来,各地始终坚持针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长期不懈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从而使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的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远远高于从事大田种植和露地蔬菜种植的农民。加之设施农业的高效益带动了农民科学投入积极性。因此,大量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首先在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 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首先在设施农业上得到转化。据调查,每年围绕设施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多达200个以上,新品种覆盖率达100%;以设施农业为主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结构达40多项,新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
3、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设施农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加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调查,甘肃省常年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村劳动力在100万人左右,其中直接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总数约80万人,从事设施农业收购、运销、贮藏、加工、包装等相关服务的大约有20万人,两项占到了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 %。白银区从事日光温室设施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8万人,占全区总劳动力3.36万人的53.6%。靖远县东湾乡大坝村,现有人口5858人,1080户,劳动力1765人,现有3060座日光温室,占地面积6200亩,户均5亩,村中95%的农户有日光温室,全村不仅实现了现有劳动力100%的就业,而且每年还需雇工10%左右。设施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有效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点产业之一。
4、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产业之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试点村大部分都是以设施农 业为产业支撑的村。据统计,2012年白银、兰州、酒泉、张掖、武威、天水六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580个,其中以设施农业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村达到260个,占到试点村的45%。武威市在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和十乡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50%的村以设施农业为产业支撑。
三、存在问题
(一)生产效率较低,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省设施农业种植的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仍很低。全省设施农业平均亩产量远远落后于全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设施蔬菜平均亩产量按6000公斤计算,折合8.8公斤/m2,而国内先进地区大面积平均已达21公斤/m2,世界先进水平为50公斤/m2以上。我省设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每个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仅是日本的1/20、美国的1/40。而且,近年设施产品的产量增加幅度减缓,市场季节差价不断缩小,价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因此经济效益逐年下滑,甚至出现了部分温室、塑料大棚撂荒现象。
(二)技术装备相对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由于我省经济落后,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有限,一般温室、塑料棚投资为10~30元/m2。这样低的投资显然限 10 制了新材料与先进设备的运用,以及技术优化和创新,从而造成现有作物的产量质量很难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由于设施水平低没有条件生产,设施生产过程劳动强度高,而且设施结构抵御抗灾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冬春季节,受旱涝冰冻及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影响,蔬菜生产受灾严重,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给农民增收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产业化发展速度慢,产业链还不完整
目前,设施蔬菜种植主要靠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很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与应变能力差,生产经营的风险很大。而且,生产、加工与销售相互脱节,尤其是工厂化育苗、采后处理环节十分落后,洁净处理、贮藏保鲜及分级包装等都发展很慢,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
(四)行政推动力度不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省设施蔬菜发展速度不仅慢于山东、辽宁、天津等东部省市,而且已落后于宁夏、新疆、陕西等周边省区,原因是政府扶持推动不够。近几年虽然出台了一些设施蔬菜发展的扶持政策,但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对设施蔬菜的组织领导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我省设施蔬菜社会服务体系虽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急需建立健全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网络、全程服务的技术推广体系及高效运转的 产品贮运销售体系,尽可能降低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四、今后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到2016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8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16万亩(日光温室88万亩<非耕地开发利用12万亩>,塑料大棚128万亩)。集约化育苗统供比例翻两番,由5%左右上升到20%以上。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50%。培育40个10万亩以上规模的蔬菜重点县(市、区),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省的63%、65%和90%以上;蔬菜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750元。对重点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1200元。
(二)发展方向。在确保省内各地市场供应的同时,巩固省外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国内外新市场,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品种更新与新优良种推广速度,优质抗逆良种覆盖率达到98%,推进高端市场保健蔬菜、珍稀蔬菜的发展步伐。设施结构与装备要不断改进提高,努力向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工厂化发展。栽培技术要向节水、节能、节地、省力、无害化、集约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一是要优化设施结构,不断研发适合当地特殊气候环境的新型温室、大棚的棚型结构,提高抗灾能力。二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位。三是优化茬口结构,要按照“避旺、补缺”的思路,抓好时间差、季节差和空间差,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四)创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一是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引进一批新、优、特品种,加快良种更新换代。二是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栽培模式和技术。三是建好高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五是强化信息服务,避免盲目生产。六是加强协作攻关,聘请专家顾问,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不断创新技术,促进经济作物设施产业的升级优化。
近年来,某乡党委、政府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突出重点,政策扶持,扎实推进。目前,全乡共有蔬菜种植面积6115亩,其中温室蔬菜822.5亩(605座),大、小拱棚1392.2亩(2320座),大田蔬菜3900亩(大田辣椒2700亩),年产各类蔬菜2.45万吨。
一、设施农业产业定位
某乡某村地处伊犁河南岸,地下水位较高,土层薄、砂壤性土质,不适宜发展温室。根据多年来拱棚生产经验,拱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灵活的特点,且有效的填补温室蔬菜采收后露地蔬菜未上市的市场空白,同时与秋延后栽培相结合,实现一年二茬或三茬的多熟制栽培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率。为此某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设施农业结构,将原来的大力发展温室调整为大力推进高标准拱棚建设,通过钢骨架双膜拱棚示范,高标准全钢架拱棚连片基地建设,带动全乡高标准拱棚的大力发展。打造伊犁州高标准钢架拱棚生产基地。
二、高标准拱棚建设情况
今年,全乡原计划新建拱棚200座,其中高标准双膜拱棚20座,新建拱棚主要以某村三队规划区为主,旧棚改造以某村一队规划区为主,改造后高标准拱棚钢架结构较旧棚木质结构结实耐用、设计合理,防灾能力强,作业条件好、空间大适合机械化作业,节约劳动成本,透光性好,节约劳动成本,可提前7-10天上市,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原则,由合作社牵头,动员组织有种植技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菜农优先入驻建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有效保证拱棚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做到标准拱棚示范区整齐划
一、科学实用。
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牧民积极性,对按标准建设的新建拱棚每座给予2000元的资金补助,双膜拱棚每座给予10000元补贴,按标准改造的每座给予1500元补助,其余资金自筹。同时,为每户种植户配套建设30平方米的操作房,每个操作房补贴1.4万元;配套建设环保节能厕所;配套建设拱棚区的道路,排渠。此外还计划为每户种植户新建1座育苗棚,由乡政府每座给予6000元资金补助。确保拱棚区生产条件设施完备,生活环境优良。截止目前已完成占地面积245亩,长60米、高1.8米、宽7米的高标准拱棚350座,改造旧棚56座,新建操作房16套,节能厕所10个,铺设砂石路3公里,修建排渠1.5公里。2013年计划新建占地面积400亩高标准拱棚400座,2013年计划新建占地面积400亩高标准拱棚400座,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全力打造伊犁州高标准钢架拱棚生产基地。
三、大田辣椒新品种引进情况
【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绿色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09-18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07-13
大棚蔬菜基地创业10-29
关于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审核工作的通知09-23
蔬菜种植基地合作协议09-13
禹城市蔬菜生产情况调研报告07-18
某镇蔬菜加工产业情况调研报告10-14
无公害农产品证书07-20
无公害桃生产技术规程11-30
六盘水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