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教育家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中如是说:“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 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 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作为课改的执教者, 我们理应站在教改的前沿, 身体力行, 让课改春风吹皱语文课的“一池春水”。本文拟从两方面谈起。

1 开放课堂, 共同参与

“更新观念,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革学习方式, 这正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代教育家张孝纯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很有眼光的。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家长共同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课可能会爆发出更大的生命力。

比如高中教材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 有些老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读、品味、鉴赏, 教学效果不明显。而这篇文章目的是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 期待用这一材料引发家长、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先感悟文本, 然后自由向老师诉说牢骚, 最后又邀请他们的父母陪着孩子一同走进课堂。上一堂亲情课。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个父母都有难以忘怀的体验, 他们乐于交流, 敢于思想碰撞, 形成了一堂独特的语文课。

一位单身母亲率先走上讲台, 感慨地说:“我儿子上初中时很优秀, 后来迷恋上网吧, 成绩就一落千丈, 当时我发疯似的找他, 恨不得砸毁所有的电脑……现在, 我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 我想, 我一定会救好我的孩子。”眷眷父母情, 濡湿了冥顽的心。望着流泪的母亲, 其他学生就此展开热烈争论, 最终达成共识: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 就像鲜花、爱情、美酒, 只能暂时满足一个灵魂……感化是最好的教育, 这样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最富于人文因素和情感因素, 对塑造青少年的灵魂有巨大作用。语文课一旦撒下爱的种子, 它就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萌芽。这就是语文课的功利性, 一堂开放的语文课它让那些郁闷的母亲和把心灵紧紧封闭起来的孩子健康、开朗起来。还有一位母亲动情地读着自己的忏悔录:“我曾经阻止女儿真挚的友谊, 现在想来哪怕是情窦初开的早恋, 我们也不应该偏执的认为就是洪水猛兽, 不要逼疯了自己的孩子, 让自己年轻起来吧!我们甚至可以和他们一同欣赏林俊杰的《小酒窝》、伊能静的《念奴娇》……世界是复杂多样的, 是无限运动的, 前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教训长长会被后一段时间否定掉。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这是一堂民主、平等、开放的课, 时而唏嘘感慨, 时而掌声雷动, 像聊天室, 亲情驿站, 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它集教育、心理、文学、道德、伦理于一体, 使学生获得了新的人生体验, 提升了境界, 增强了责任感, 使命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层次让语文课走出一种与世隔绝、固步自封的怪圈。让语文课火起来, 这正是语文课的期盼!

2 创设空间, 自由摆渡

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 而不是扎在“花盆”之中。语文, 天然地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语文学习,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摆渡的空间。然而许多孩子一触电视、音乐, 老师家长就勃然大怒, 殊不知“影视新天地, 语文大世界”。

2.1 观看影视, 滋养精神

老师、家长往往拒绝孩子接触影视, 殊不知得到社会认可的电视剧、流行音乐, 一个动作、一句歌词, 都可能是孩子成长的“酵母”, 能濡湿他们的情感, 绽放生命的花蕊, 最终向真、向善、向美。

比如, 2009年假期一部令人瞩目的连续剧《我的青春谁做主》, 有些台词极富哲理, 比如:“父母的爱就是湿棉袄, 穿上难受, 脱了冷。当他们俩都围着你转的时候, 你就会觉得你涝了。”

“你觉得父母理所当然都应为你考虑, 可他们也是人啊, 当他们的需求跟你的发生冲突时, 你要求他们一切为你着想, 是不是太自私了。”它让我们反思:爱是有度的、平等的、相互的。经典台词教会了他们如何鸟瞰生活、剪辑生活。

语文有时候不需要严肃, 嬉笑、怒骂, 皆能提升语文素养, 你的身边处处有语文。家庭休闲娱乐也是学语文的一个渠道, 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都和高考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实在需要“兼收并蓄”, 需要一点点“闲趣”, 一点点“浪漫”, 一点点“纵容”, 甚至一点点围坐荧屏前的“温馨”。要为他们创设更广阔的学语文空间。

2.2 听听音乐, 放飞灵魂

飞扬的旋律, 诗意的歌词, 迷离的意境, 缠绵的情感, 语文从遥远的《诗经》走向了《青花瓷》。北大将《青花瓷》的歌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作为2009年高考自主招生的考题, 让考生们纠错, 爱听音乐的考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语文, 切近生活。然而又有多少孩子在家长的断喝声中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学语文的机会。高考命题做了慎重的选择, 它让我们切实找到了课改的感觉: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程序。

2.3 打开窗口, 审视社会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置身大世界, 去读世间这本无字的活书。再如, 2010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与你为邻”, 如果没有一定的对新闻的敏感度, 就不会有“面向未来”如此高远的立意;如果没有对中日国际文化交流动向的关注, 就不会有对日本篡改《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中国借鉴日本动漫成功创作了《三国演义》以及《日本人是丑陋的》著作进入中国等等文化现象的评判。孩子们喜欢流行文化就给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让他们站在当代流行文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并引导他们朝着健康文化的方向发展。

日常生活中, 做家长的要尽量给孩子搭建一个瞭望世界窗口的平台, 比如《万家灯火》、《探索发现》、《人物》等等, 会让他们觉得语文的天地更广阔, 角角落落、方方面面, 俯拾皆是。他们会把自己慢慢变成一本语文书。那么考场上就会“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他们翘首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 他们喜欢意大利老牌导演朱赛佩·托纳多雷的《巴阿里亚》, 让他们喜欢去;他们关注好莱坞影星走上红地毯, 让他们关注去;他们热烈讨论2010年国足的名单, 让他们讨论去。这里有人类的文明, 人性的张扬, 家长、老师哪怕默许孩子在窗口发一下呆, 眼底也会涌起别样的风景。

语文的社会性、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课既要传承文化传统又应该顺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体现时代的特征,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学。

摘要: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社会性,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把语文课从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本文试从开放课堂, 给语文学习更多的摆渡空间, 打开语文之窗谈起, 从课内到课外, 从家庭到社会, 从语文运用到生活态度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提升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开放性,空间,窗口

上一篇: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合作式教学的研究下一篇:有关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