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支出分析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财政支出分析

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趋势分析

一、中国财政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一般包括原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三大类。

从1999-2008年,这10年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数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迅速增加后,又回落并维持在一定水平

表1显示, 从1999-2008年,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从1197.4亿元增加到6804.3亿元,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99年的9.08%提高到了2008年16.63%,上升了755个百分点。从表1中不难发现,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增长主要发生在1999-2002年间。主要原因有:一是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攻坚战,从1998年开始实行的“两个确保”工作暴露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大部分地区基金收不抵支,财政兜底性支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二是为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1999年较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负担。三是1998年11个行业养老保险系统统筹下划地方管理后,因调整缴费率和军工等行业困难造成的缺口由中央财政负担。

(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长

从1998年开始,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一直保持持续增长,1999年更是比1998年增长了1倍,2001年这一增幅达到了65.4%,只有2004年和2003年基本持平,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

(三)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距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特征。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以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为例,2001年,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村人均仅15元,相差30倍;直至2002年底,全国8亿农民中,有404万农民享受了农村低保。

二、影响未来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经济

1999-2008年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了迅猛的势头,我们以陕西、重庆、广西、新疆4个地区为例。如表2所示。

(二)就业形势

1.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大约有1500万新增劳动力,而按照经济增长和投资规模计算的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缺口大概为500-600万左右。

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在4%左右,但统计部门内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却往往在8%以上。特别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大量失地农民“被市民化”后,许多人都缺乏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尤其是妇女劳动者,多数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工作,社会劳动的时间很不充分,许多人实际上处于半失业状态。

3.我国城市化进程还要加快步伐,2020年前还有3亿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其中至少1亿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三)老龄化趋势

根据中国人口学会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会提速,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00万左右,在2015年总量将突破2亿,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所罕见的。日益增长的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无疑会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及其影响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人们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国近年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居民实际收入降低。这种收入的不稳定及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对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增加。另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使人们对医疗卫生、教育福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增加。

(五)政策导向

国家有关大政方针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也决定了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地认识到增加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上投入的重要性。本着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财政社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加大社保投入,将目前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提高到25%左右。同时,要将“各类未纳入社保制度的群体尽快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保”。

三、社会保障支出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未来5-10年间我国的经济依然会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经济增长率基本上会维持在7%-8%之间。因此,我国财政收入有能力支付大幅增长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

(二)为了解决就业、人口老龄化和通货膨胀等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政府会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出发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2009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农保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政府为了实现保障农村老年基本生活,在2020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人口的全面覆盖,势必会加大财政社会保障的支出。

(四)根据“十二五”政府工作报告,在未来的5年中我国要将目前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到25%。因此,可以得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会有大幅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作者:郑孟师

第2篇: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分析

摘 要:财政支出是社会保障费用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财政社会保障项目的支出水平较低,城乡支出比例不均衡,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和再分配作用都难以体现,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均衡城乡支出比例。

关键词: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城乡均衡

社会保障对保障国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抑制贫富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但仍存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城乡分配不均衡等缺陷。文章通过历年国家公布的官方数据分析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并就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

1.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稳定。根据历年统计数据,2007-2015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每年财政总支出的水平在10%左右波动,2007年最高,为10.94%;2009年最低,仅有9.97%。具体来看,2007-2015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水平成”U”行变化,2007-2009年持续下降,2009-2012年基本不变,2012年之后又开始稳步增长,2015年升至10.81%,与2007年的10.94%基本持平。

2.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流向城镇职工。每年我国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大约在10%左右,而在社会保障支出中占比重最大的两项为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和支付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两者合计占比达到5%以上,就业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几项合计占2%左右。2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用可近似看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所以我国每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有一半以上是用于补助社会保险。详细来看,2007年财政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总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56%,此后逐步上升,2015年达到3.75%,其中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每年占比都在2%以上,也即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用于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发放对象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可归属到城镇职工范畴,因此实际上每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对象是城镇职工。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大部分都流向了城镇职工,主要用于支付其养老金费用。

二、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的问题

1.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201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就提出“要逐步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但直到2015年都还没实现,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常年在10%左右波动。此外,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也不高。在OECD国家,公共社会支出包含老年、遗属、劳动残障、保健医疗、家属、促进就业、失业、住宅等九个项目,3 其含义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类似,因此可将公共社会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看作OECD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OECD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OECD国家中公共社会支出水平最高的为西班牙,为58.2%,最低的是韩国,也达到了29.4%,其余各国大多在40%-55%范围内,所有OECD国家平均水平为45.2%。4因此,不管从国际水平还是国内目标来看,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

2.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城乡分配不均。目前我国官方并没有公布分城乡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数据,而许多社会保障支出项目,例如对社会保险的补助、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也很难区分出其中的城乡比例。因此可将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作为城乡社会保障支出的代理变量,选取城乡居民的人均转移性收入之比、转移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转移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分配状况。5

如图1所示,2004年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与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之比为6.9%,之后比例不断上升,在2009年达到10.7%,在2010年有所下降后又逐步上升,到2013年达到11.2%。2004年转移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为5.4%,变动趋势与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与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之比的变动趋势完全相同,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9.4%, 2013年比值为8.8%。转移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则呈波动上升趋势,2004年为24.6%,到2013年上涨至26%。

从绝对值来看,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仅占城市居民转移性收入的10%左右,说明超过90%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均投向了城镇居民;从相对值来看,历年转移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均值為25.5%,而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均值为7.6%,即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农村居民的3.3倍。因此,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分配极度不均。

综上,目前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支出水平不高、城乡分配不均两大问题,若再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效果和社会公平,进一步危及社会稳定,政府应开始着手解决这两大弊端。

三、提高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

1.对劳动力供给具有双重效应。首先,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会使得劳动者的保障水平提升,免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也会促使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到正规部门就业以获取社会保障待遇;但相反,已经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也有可能为了提前享受社会保障待遇而提前退休,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其次,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意味着财政部门的负担会加重,财政部门可能会通过提高缴费率或其他方式将成本转移给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为逃避缴费压力,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现象增多,正规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

2.有利于宏观经济增长。一方面,根据外部效应理论,社会保障具有正的外部性,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能维护家庭和个人的经济安全,避免社会动荡。因此国家若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则会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促进其进行社会消费和增加劳动力供给,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出发,根据IS曲线,政府增加养老金财政支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会增加经济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总收入增加,间接增加消费支出和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所以,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增长。

3.倒逼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提高后,政府的财政压力势必会增加,考虑到增加的财政费用是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并且也不可能因为财政压力增大就提高税收,因此要减轻财政压力,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完善社会保险费用的征收。在现行体制下,我国社保费用仍然存在很多少缴、漏缴的情况,政府为减轻压力,势必会对社会保险费用征收进行更严格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在社會保险费用征收工作方面的工作效率。

此外,若每年财政收入水平固定,要增加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费用,则势必会压缩其他项目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费用最多的四项分别为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公共服务和农林水事务,其中一般公共服务主要包含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等事务内容,6可近似理解为行政事务费用支出。从这前四项支出来看,教育和农林水事务的比重都在逐年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所占比重也基本呈增长趋势,只有一般公共服务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2007年四项中占比最大的34.77%降至2015年占比最小的17.77%。7由此来看,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导致了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下降,教育和农林水事务并未受到影响。从政策走向来看,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扶持农村经济,即使财政社会保障项目支出要增加,也不会挤占教育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而中国本身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行政管理开支具有很大的压缩空间。8因此,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一个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压缩一般公共服务费用,再进一步就会促使政府精简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四、均衡我国财政社会保障城乡支出比例的影响

首先,均衡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会促进社会再分配,增加社会福利。根据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国民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越高。在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功能的作用下,均衡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比例,将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福利水平。其次,均衡财政社会保障城乡支出比例有利于社会稳定,消除城乡矛盾。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治理制度,政策大多向城镇倾斜,导致城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增大,农民在改革的过程中分享到的成果很少,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均衡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城乡比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推动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第三,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可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消费需求扩大的关键因素,收入的不确定预期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9财政加大对农村养老金的补贴,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会降低农村居民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最终使得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有所提升。并且,老年人养老问题得到保障,农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将会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用于投资,对发展农村经济有激励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均衡城乡支出比例的好处有:促进消费、提高在职者工作效率、促进劳动力到正规部门就业、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政府效率、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而缺陷就在于会导致提前退休效应和逃税、非正规部门就业现象的发生,从整体上来看是大于弊的,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均衡城乡支出比例。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根据《2008-2016中国财政年鉴》计算所得.

[2]数据来源:《2007-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16年中国财政年鉴》.

[3]林治芬. 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度量与比较[J]. 财政研究,2012(2):22-25.

[4]数据来源:OECD官方网站. http://stats.oecd.org/ .

[5]徐倩,李放.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差异与结构:1998-2009年[J]. 财政金融, 2012(2):47-52.

[6]资料来源: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情况》.

[7]数据来源:《2008-2016中国财政年鉴》.

[8]宋士云,李成玲. 1992-2009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08(3):38-46.

[9]张红梅. 财政支出与拉动农村居民消费[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1):49-50.

作者简介:翟婷(1993—)女。民族:汉。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作者:翟婷

第3篇: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摘 要: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收入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保证社会公平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我国在“十五”工作计划中提出将社会保障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社会公平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中重要的一项和社会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在快速增长的GDP背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却没有相应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1.1 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府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一直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虽总量不断增加,但与GDP的相对增加量基本保持不变。自2000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从1517.9亿增长至5447.16亿,绝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GDP水平同时在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比重保持在11%左右。这一数字相对较小。同时,若将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比可发现,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及行政管理费用高。并且,这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如果此种现象不断发展,必将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失衡,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与建设廉洁政府的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这一事实还可通过与其它国家对比发现。我国自2006年起,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已达到了中等以上发达中国家的水平。然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以1980年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为例。1980年,哥斯达黎加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了在人均生产总值中占30.80%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尚不如八十年代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是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达40的各发达国家了。可见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很低的。虽然,在发达国家,高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福利病”,但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距国际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就无法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2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缓慢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时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先富带动后富”等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增长方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较大。如今,先富者已然先富,就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实行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后富者”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以达到社会公平。

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每年绝对数量有增长,但相对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没有相对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的年增长率除2003年外都以较大增长率在增长,但是同时,财政支出总额也已2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持续增长,而从最后的弹性系数可以看出,除2003年外,其它各年的弹性基本在1左右。这也就是说,近10年来,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并没有扩大。

前面说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处于失衡的状态,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平衡这种失衡,但实际上收入保障支出的规模却没有显著的扩大,这种社会保障支出在“供需”上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这既不利于社会保障支出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社会职能,又不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制”现象,即存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而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城市经济增长快却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另一方面农村收入低却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支出之外,只有救济性的社会保障如“五保户”等。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城市劳动者,而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者。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目前经过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介入,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效果较好,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低保”经费由1996年的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73亿元,享受“低保”的人数由1996年的85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2201万人。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央财政在农村“低保”中的“缺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实施此项制度过程中,限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同,“低保”制度在农村推进非常不平衡。截止到2003年,全国只有400万左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大部分农村贫困群体只能享受不定期的救济。

社会保障支出应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应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对象,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支出有些“本末倒置”,未将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领域,是实现了优化城市人口的“福利”而忽略了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4 增值困难、安全隐患

现在除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外,大多数地区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行业认为有利可图,为争夺社会保险管理权而成立各自的保险机构,政出多门,交叉管理,不仅互相掣肘,而且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保资金增值困难甚至出现减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能够保证社保资金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地社保案件频出,社保安全令人堪忧。做到社保资金透明运作、杜绝出现违规拆解、挪用需要建立健全社保资金专业管理机构。

2 重新认识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对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社会公平、效率之间的定位关系不清造成的。要解决之一问题,首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1 政府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有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布,用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给予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保障,实现其生存权。实现相对公平。

其次,社会保障支出有一定的生产性。消费同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用100亿的政府财政支出制造远超过100亿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最后,社会保障支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障社会的公平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如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2.2 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定位

我国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但时过境迁,我国现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此方针已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国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国富与民生的失衡,应将公平与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实现公平,就需要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

3 结语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增长缓慢、地区分配不均、强制力度差等情况。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必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应通过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处理好农村与城市社保分配及加强立法及执行力度等方式来改变现状,促进社会团结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冉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分析[J].社会保障制度,2007,(12).

[2]董豫婷,石美洁.社会保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信息科技,2008,(1).

[3]刘畅.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困境及对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

[4]柯卉兵.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问题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7,12(12).

[5]王子龙.中国社会保障的财政问题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5).

[6]中国统计年鉴.搜数网[EB/OL].www.soshoo.com,2007.

[7]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J].财经研究,2004,(3).

作者:王玥

第4篇:论文: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分析

中国财政支出研究

摘要

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 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财政支出不平衡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探讨,对我国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关键词:财政支出、公共、经济发展、趋势

目录

一、引言… … … … … … … … … … … …

2二、财政支出的含义… … … … … … … … …

2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 … … … … …

2四、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问题 … … … … … … …

2(一)财政规模方面的问题 … … … … … … …2

(二)财政范围方面的问题 … … … … … … …2

(三)财政结构方面的问题 … … … … … … …

3(四)财政效率方面的问题 … … … … … … …3

(五)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 … … … … … …3

五、财政支出结构演进展望… … … … … …

3六、参考文献… … … … … … … … … …

4一、引言

中国的财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经济建设,是生产

建设型的财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顺着四个方向调整:一是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二是由于党政机构得不到控制,行政运转费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三是预算外的自收自支 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收费被收支两条线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越来越多,数额巨大,五是财政支出结构中,近两年开始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二、财政支出的含义

定义: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因此也称预算支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财政分配的完整体系,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归宿,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选择,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所以,它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的环节。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的结构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可将财政支出区别为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政策的侧重点。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市场上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 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尚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它的公共性,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四、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1.规模方面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财政包揽过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财政支出需求刚性的增强,财政支出规模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却无法得到保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发 展中国家水平。

2.范围方面

(1) 政府职能越位

表现在: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务,这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又不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下。

(2) 政府职能缺位

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方面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某些社会文教、公益事业的保障乏力,对某些基础设施和某些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等。这不仅弱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

的正常分配秩序。

3.结构方面

(1) 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仍然偏高

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有下降趋势,但下降缓慢,比重还是很高。大量的经济建设支出,有效地增加了社会总需求,提高了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经过多年的增长,经济建设支出表现出了投资过度的倾向随着 经济建设支出投资过多和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制造业的边际资本生产率逐渐下降,甚至降到零。

(2) 行政管理支出增长过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扩大,机构人员逐步增加,行政管理费的增长是必然的。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费的增长已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GDP的增长速度。不可否认,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但也有由于机构不合理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过快、服务效率低下等不合理的一面。

4.效率方面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运行效率低下,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及其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对财政支出的失败也缺乏责任追究制度,财政支出决策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范的程序,导致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资金紧张和资金浪费并存的怪现象经常发生。

5.管理方面

管理方面,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支出预算编制粗化。二是支出预算约束软化。作为财政工作基本法规的《预算法》颁布后,国家同时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农业、教育、科技等财政支出项目必须达到一定的增长比例。这对促进和保证一些重点事业的发展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肢解了财政职能,人为地造成了法律之间的不协调,影响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主体的统一性、权威性。

五、财政支出结构演进展望

从政府合法性来看,财政支出是政府存在的唯一合法基础,政府只有通过适当的财政支出结构安排来实现执政的正当性。在个体化社会,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体现了政府为公众解决公共风险,政府介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由于市场无法有效的化解公共风险。

然而公共风险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一定的时期内不断变化,而且它还与公众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和政府执政理念有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风险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范围上都较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最突出的公共风险就是解决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生活遭遇的物质产品匮乏,因此财政支出的结构安排就必须服务于解决这一社会的主要矛盾,财政支出结构应服务于物质财富的创造,所以建设性财政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匮乏时代的基本结束,我国现阶段公共风险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进而导致内需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财政支出的结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日益个体化的情况下公众面临新的公共风险。这一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无疑有利于应对公众公共风险,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不断提高人的“可行能力”,降低公共风险。

1998年我国提出公共财政框架目标,2003年提出“健全公共财政”,2007年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从“提

出→健全→完善→加快改革”可以看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2004年中央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我国财政支出大部分已经投入民生领域,从财政支出的结构来分析,中国财政已经具备了公共财政的基本形态。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我国政府致力于化解个体化民众的公共风险,来实现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发式转变。

当下,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我们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农业支出等视为本研究的公共服务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不仅都属于流动性要素非常弱的项目,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公共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与服务性特征。下面我们通过1998-2011年14年的公共服务数据来分析我国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状况。

(1)公共服务支出由3376.03亿元增长到49695.2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2.9%。公共服务支出中,前7年累计支出44914.54亿元,占18.75%,后七年占到81.25%,因此,集中度非常高。与此同时,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也不断提高,由1995年的31.2%增长到2011年的45.4%,13年上升了14.2个百分点,如图4。

(2)分区域看,我们以教育支出为例,如表3所示,财政教育支出地区差距非常明显,支出总额与比例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在45%以上,但是优势在减弱;其次为西部地区,比例在不断提高,说明了国家加大了对西部教育的投入;中部地区第三,基本保持在19%左右,14年来基本没有变化;东北地区比例持续减少,2010年仅仅占8.25%,增长倍数和增长率均低于其他三大区域。

(3)分城乡来看,我们以医疗卫生为例,我国城乡差距非常大,如表4所示,通过卫生总费用、卫生机构、卫生人员3项指标农村比例不断减少,每千人床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由1998年占城市比例的43.4%下降到2011年的39.6%。因此,我国大部分卫生资源都集中在了城市,农村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政府降低民众公共风险的主要方式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力度,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个人。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是,公共服务在城乡以及区域间的差距过大,不利于农村地区及其中西部民众应对各种公共风险,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文军、朱稳根.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进研究.《中州学刊》2013年第3期.2013年07月16日

【2】曾娟红、赵福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

第5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中重要的一项和社会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在快速增长的GDP背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却没有相应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1.1 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府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一直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虽总量不断增加,但与GDP的相对增加量基本保持不变。自2000年至2007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从1517.9亿增长至5447.16亿,绝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GDP水平同时在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比重保持在11%左右。这一数字相对较小。同时,若将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比可发现,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及行政管理费用高。并且,这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如果此种现象不断发展,必将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失衡,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与建设廉洁政府的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这一事实还可通过与其它国家对比发现。我国自2006年起,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已达到了中等以上发达中国家的水平。然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以1980年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为例。1980年,哥斯达黎加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了在人均生产总值中占30.80%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尚不如八十年代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是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达40的各发达国家了。可见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很低的。虽然,在发达国家,高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福利病”,但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距国际水平仍有较大距离。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就无法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2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缓慢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时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先富带动后富”等政策,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一直处于一种失衡的增长方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较大。如今,先富者已然先富,就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实行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后富者”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以达到社会公平。

而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每年绝对数量有增长,但相对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没有相对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的年增长率除2003年外都以较大增长率在增长,但是同时,财政支出总额也已20%左右的年增长率在持续增长,而从最后的弹性系数可以看出,除2003年外,其它各年的弹性基本在1左右。这也就是说,近10年来,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并没有扩大。

前面说到,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处于失衡的状态,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来平衡这种失衡,但实际上收入保障支出的规模却没有显著的扩大,这种社会保障支出在“供需”上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这既不利于社会保障支出发挥其收入再分配的社会职能,又不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二元制”现象,即存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而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二元结构问题,一方面城市经济增长快却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另一方面农村收入低却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支出之外,只有救济性的社会保障如“五保户”等。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城市劳动者,而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者。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目前经过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财政的介入,城市“低保”制度实施效果较好,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低保”经费由1996年的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73亿元,享受“低保”的人数由1996年的85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2201万人。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央财政在农村“低保”中的“缺位”,东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实施此项制度过程中,限于各地财力状况不同,“低保”制度在农村推进非常不平衡。截止到2003年,全国只有400万左右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纳入“低保”范围,大部分农村贫困群体只能享受不定期的救济。

社会保障支出应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应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体对象,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支出有些“本末倒置”,未将资源应用到最需要的领域,是实现了优化城市人口的“福利”而忽略了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1.4 增值困难、安全隐患

现在除少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机构外,大多数地区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行业认为有利可图,为争夺社会保险管理权而成立各自的保险机构,政出多门,交叉管理,不仅互相掣肘,而且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保资金增值困难甚至出现减值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能够保证社保资金规范管理、保值增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各地社保案件频出,社保安全令人堪忧。做到社保资金透明运作、杜绝出现违规拆解、挪用需要建立健全社保资金专业管理机构。

2 重新认识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仍旧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对社会保障支出与政府、社会公平、效率之间的定位关系不清造成的。要解决之一问题,首先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社会保障支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1 政府财政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意义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有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布,用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给予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保障,实现其生存权。实现相对公平。

其次,社会保障支出有一定的生产性。消费同出口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增长,用100亿的政府财政支出制造远超过100亿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最后,社会保障支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障社会的公平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如此,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2.2 效率与公平的重新定位

我国曾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但时过境迁,我国现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此方针已不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国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国富与民生的失衡,应将公平与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实现公平,就需要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

3 结语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增长缓慢、地区分配不均、强制力度差等情况。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必将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应通过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处理好农村与城市社保分配及加强立法及执行力度等方式来改变现状,促进社会团结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6篇:公共危机与政府财政支出关系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很难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能力去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所以当公共危机发生后其快速蔓延和严重的破坏,决定了市场机制和民间部门不可能在干预危机和消除危机的影响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现代政府应该是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我国近年来也大力推进服务性政府的建设。公共安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公共产品,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服务性政府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职能。从政府的经济责任来看,政府在公共危机中承担大量的经济责任,包括预防、治理和救助支出。作为现代政府唯一合法来源的公共财政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政学的基本原理表明:民间部门、慈善机构等组织采取一定程度内的集体行为,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种行为是值得称道的,但却有限度的,政府主体之所以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由于它能够凭借其企业的投资有带动作用,其投资到预防和控制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方面的资金必然也会带动私人或者企业跟进,由此带来的效应也会分担其公共事件发生后带来的治理成本,而各级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是发行政府债券,这其中,我国明显以政府的财政支出为主。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看出,公共危机与政府的财政支出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共危机的发生到结束都与财政支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我国公共危机的财政支出评价

1、支出状况评价。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虽然每年大幅度增加,但是各级政府用于预防应对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的预备费用所占本级政府预算支出比例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增长,中央政府在2002—2006年这5年间所提取的预备费所占中央政府本级预算支出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与中央政府的预备费提取相比,地方政府(主要指省一级)在预备费的提取上存在着更多问题。一是有的省份在预算草案中根本没有将预备费用单独列支,二是有的省份即使是单独列支,其提取数额和比例也不容乐观。以山东和四川为例,2006年山东省省级预算支出为278.69

亿元,提取预备费为2.4

亿元,仅占本级预算支出的0.86%;同一时期的四川,本级预算支出为225.53

亿元,提取的预备费为2.5亿元,占本级预算支出的1.1%。

这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的预防和控制重视不够,往往重视危机的事后处理,而忽视了公共危机的事前准备和预防,很多危机在开始之初情况并不严重,甚至谈不上是危机,但由于一些政府决策者的错误估计或者错误选择,使得本不应该发生成公共危机的事件愈演愈烈,最终对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重大的损害,这其中与各级政府对于自然灾害、重大卫生事件等公共危机的事前财政准备不足有很大关系。

2、到位及使用状况评价。政府的公共财政是抗击公共危机最后的财力保障,公共危机中的资金管理,应该做到防治资金的及时到位,对支出资金进行有效管理。

(1)财政资金的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应付公共危机的成效。第一,影响了居民的个人行为。公共危机的事后处理成本是巨大的,信息的流通性以及财政资金的到位状况对于居民的选择至关重要,在2003年的非典中,我们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训,由于个别地方政府对治疗sars资金支出的到位状况不理想,使得一些非典病人或是疑似病人逃出医院去寻求治疗,非典疫情进一步扩散,导致更大的事后处理成本。第二,影响了医院的行为。仍以非典为例,非典肆虐期间,由于政府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医院成了潜在的埋单者,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因此有个别医院出现了不积极接收病人的现象。这些都影响了防治sars的效果。财政资金的不及时到位,一方面说明了政府部门对危机的反应迟缓,另一方面也跟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有关。如作为疫区的太原市在防治sars过程中政府支出6034

万元,而本级政府在2003

年的预备费仅为2000万元,经过转移支付、捐赠等途径筹集资金,尚有1155万元的缺口,县级以下的财政更是靠财政吃饭,无力承担巨额的防治资金。但在中央安排的20

亿sars防治基金中,向中西部的24

个省份各预拨了1000万元,这种平均分配方式的有效性肯定存在不足。

(2)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典的教训使得举国上下开始重视对公共危机的治理,各级政府也开始编制应急预案,成立专项资金来预防和处理公共危机。但无论是非典还是之后的一些公共危机,我们不得不承认,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首先,很多应急预案容易受到人为的打断,很多特事特办影响了应急预案的运行效率。其次,很多专项资金由于没有或者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个别人员挥霍了本该用于救急的资金或在一些方面过度支出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危机财政能力的建议

1、各级政府完善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预算制度。《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中明确提出,要保障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济工作资金。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体系和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合及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把应急管理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体系之中,并建立相应的财政应对公共危机管理预算,可按照项目支出滚动管理的要求,每年编制、滚动修改。既能保证支出项目的连续性和之间的衔接,又要偏重于可能的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安排。针对目前有的省份没有将预备费在预算中单独列支的现象,要进一步强化预备费预算约束力度,发挥预算资金管理的应有作用。

2、加大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能力面临着投入不足、财政保障水平偏低等问题。目前,随着我国财力不断增强,有必要也有可能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以预备费为例,预备费是预算规模按比例提供的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难以预料、预算执行中需要安排的支出事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投入比例偏低,预备费并没有发挥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应有财力支撑的作用。笔者建议,各级政府应该按照《预算法》规定的上限(

3%

)足额提取预备费,并扩大预备费来源,如预算盈余、超收收入等,只要程序合法,均可提取适当的预备费。防灾胜于救灾,如果能最大限度的防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必然能够降低因为公共危机发生之后的重大损失。

3、加强各级别政府与各地方政府的协调。按照属地进行危机管理的做法是世界上比较流行也比较有效的分工做法,但由于一些公共危机如瘟疫具有传导性和流动性,因此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多加强各地政府的协调,处于危机始发地周围的其他地方政府不仅要积极预防危机的进入,同时还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始发地政府进行帮助。中央政府也应该协调各地的关系,帮助地方政府尽快走出公共危机。

4、加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专项财政资金的透明度。我国各级政府的政务透明程度向来不高,这一方面影响了资金的运作效率,使得一些领导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也使得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因此,加强专项财政资金的监管,使应急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有很大必要。可以采取多方参与制度,引入媒体或者是专业的非盈利机构进行监督,保证各项应急资金能够物尽其用。

第7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懂得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识记预算、决算、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3)领会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数据、大型工程的投资等资料,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经济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认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支出的前提,讲清财政收入需要把握筹集财政收入的具体渠道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财政作用(B)我国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通过财政的作用表现出来的,而且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是要发挥财政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财政政策,特别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而且理论性较强。

三、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内容目标: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构成,说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了解财政支出的种类;根据统计数据,描述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状况。评析财政赤字现象;结合实例,评析财政支出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2.教学内容 本课课题是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

承前启后作用,因为国家财政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就整个经济生活而言,在学生了解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后,本课要解决的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3.学生情况

知识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个人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关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但对国家如何参与社会分配还缺乏了解。

生活背景:本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高一学生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材料:。那下面请大家想想个人有财力兴建地铁项目,如果不能‘应该有谁来建设?钱从哪里来?

1. 若回答个人可提醒这类工程投资巨大,成本收回周期长,是追学生可能的回答:○

求利润的个人无力也不愿投资的。

2税收或财政收入。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有关国家财政的知识。

进行新课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财政含义

【板书】国家财政

那么,什么是国家财政呢?国家要想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就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叫做国家财政。

【板书】收入和支出

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国家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每年财政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国家都要做计划,上一财政收支的情况怎样,国家还要做总结,接受人大的审查、批准和监督。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第三项议程:审查和批准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10年中央预算。

这种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需要说明的是,预算和决算又都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决算、地方预算和决算。比如河北省的预算就是地方预算。

(二)国家财政作用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请看P65最上边的例子思考财政的作用?你能想出关于这一作用的其他例子吗?

1到2015年我省将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财【举例】义务教育免费 (○

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里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

2中央财政再次下拨特岗教师2010-2011学年工资性补助经费12.2亿元,截至目值增长。○

前,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30.5亿元已全部下拨,比2009年增加8.3亿元,全国14.8万特岗教师年人均享受补助20540元。) 先从农村开始,促进社会

3国家财政部日前已会同民政部对今公平。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民种粮补贴,家电下乡等。○

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将会同民政部指导各地采取适当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或补助水平、发放临时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等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影响。

4学校保持食堂价格稳定 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 ○各大中专

5中央财政拨付123亿元助力地方医改 院校要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

【归纳】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归纳出财政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财政可以改善人民生活。

【板书】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过渡语: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预算决算参与到社会财富分配中来呢?也就是说国家财政究竟有何作用呢?第四课我们将会学到市场调节的缺陷,市场在调节中作用是基础性的价值规律作用很大,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个人企业的追逐利益很多行业不原投资或者容易唯利是图而危害消费者的权利或公共安全,你比如说三鹿奶粉,假疫苗,楼歪歪等现象发生,因此需要国家调节而财政正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上面说的地铁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

【提问】请大家回顾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那些工程或项目涉及到国家财政。

【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场馆建设,

(四大工程,大家知道新世纪的四大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四项工程。此四项工程是2001年3月,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四大工程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一些行业、一些地区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通过地铁项目建设,归纳出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世纪四大工程,进一步概括出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还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板书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作用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之后,“糖高宗”和“苹什么”又浮出水面。而随之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达4.4%,也创下24个月以来新高。11月20日国家出台16项措施其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都与财政部有关因为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来实施。

请大家看P65中间的两个镜头(补充知识:长期国债是指偿期限在10年或10年以上的国债,可以使政府在更长时期内支配财力,但持有者的收益将受到币值和物价的影响。一

般被用作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地位)

回顾之前的4万亿

4万亿元投资属于财政支出,目的就是要刺激国内需求。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并不平稳,那么从图中看,经济平稳运行的条件是什么? 【回答】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看P66名词点击)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经常会不平衡,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思考】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萎缩或通货紧缩。请大家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通货紧缩?回顾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扩大财政支出、发行国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叫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

【思考】反之,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讲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这种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的政策叫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稳健的财政政策。

刚才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政策,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政策。

【板书】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过渡语:财政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钱”,这“钱”从何而来?又用向何处?这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问题了。其中收入是前提,要花钱首先得有钱是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财政收入。

(一) 财政收入

1.【板书】财政收入含义 2.来源

请同学们看看P66的相关链接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哪些?

【归纳】形式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看p66相关链接 强调)税收占90%以上,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可见,税收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自觉纳税。

【思考】请大家思考,非税收入可能包括哪些收入形式?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形式,如收费、罚款等。

【板书】财政收入的形式:税、利、债和其他收入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有税利债和其他收入那么如果要使2010年的中央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大家有什么建议?

【板书】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回答】征税,提高利润,债务收入 归为一类即分配比例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之一是分配政策【板书】。

【点拨】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分配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什么因素会影响财政收入呢?今年我国财政税收入预计达8万亿, 那大家想一想建国初1949年的财政收入与现在相比哪个多,为什么?对,显然是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当时由于连年战争而且生产力水平显然不如现在所以影响财政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板书】,而且这个因素更重要是基础性的,为什么这么说,经济不发展,没有钱,你国家再怎么提高分配比例也没用(把书翻到p66看最下面一行画出“基础性的”一词。)

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我们再回到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增加税收的方法,请大家思考一下能不能一味增加税收呢?显然不可以,我们回顾前面的课程便知道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有个人企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只有按照一定比例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才能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下半年预期,2010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应伴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让劳动者感受到国富带来的好处。老百姓上不起学了,看不起病了,退休生活没有保障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竟然没水喝了,电、气、水都要涨价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国民福祉的提高不成比例。如果说以前老百姓尚能理解自己在个人福利方面的牺牲是为了国家富强的话,现在就不得不问一下: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究竟给公众带来了什么?)

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宜过少,因为它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如可以比较2010南非世界杯场馆建设进展缓慢和我国大型场馆建设速度之快。

【总结】所以,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财政收入,而且影响是基础性的。如同我们“要把蛋糕切好,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大之后考虑如何切好也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有了,下面就看怎么花了,也就是财政支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P67相关链接)【板书】财政支出的含义 具体用途

从图中可看出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有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和债务支出等。目前在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这是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政策的反映,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类和保障类的支出将越来越大。(财政社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加大社保投入,将目前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提高到25%左右。同时,要将“各类未纳入社保制度的群体尽快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保”。)(可以和三个作用相联系)

(三)、财政收支对比关系(A)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但财政支出也会影响财政收入,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会是怎样的呢?大家把书翻到66页

【板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支关系可以表现为三种情况: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节余-----财政盈余;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相等(几乎不存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有赤字------财政赤字

其中收支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收支平衡。{补充:略有节余的状态,一般认为财政以财政节余数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根据历史经验,财政节余占财政收入的2%以下可视为财政收支完全平衡。略有赤字以财政赤字占财政总收入的3%为度。}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财政的含义和作用,知道了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了解了财政收入的4种形式和财政支出的5个主要用途,懂得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重点探究了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三个巨大作用。

知识结构:

第8篇:财政转移支出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文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第9篇:财政支出预算分类

1)部门基本支出预算

2) 部门项目支出预算

1、部门基本支出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 必需的支出,具体分为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

可列: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公用经费支出,

公用经费支出,包括日常公用支出和日常办公设备购置组成。具体包括支出内容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维修(护)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劳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税金及附加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设置购置。

行政、参公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由财政代编,除医院、学校外,其他单位比照编制基本支出。

2、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 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实行分级管理,分为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两个层次。一级项目是依据项目单位主要职责,且未纳入日常公用支出范围,单独设立的项目。每个一级项目包括若干二级项目。

二级项目按照其支出性质分为专项公用类项目和发展建设类项目。 专项公用类项目: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一般用于商品和服务支出的特定项目。具体包括: 1.大型会议、培训类项目;以及组织本单位以外人员培训的项目。 2.重大宣传、活动类项目; 3.重大课题调研、规划类项目;

4.信息化运行维护类项目; 系统软件运维费、应用软件和硬件运维费、租赁费(均需提供两办预审意见建设合同上年度运维、租赁合同费用清单(excel表格)) 5.执法办案类项目;

6.大宗印刷类项目;业务票据印刷、图书内刊刊物类印刷、业务文书、证件制作、宣传文本汇编印刷

7.房租类项目;

8.其他专项公用类项目。人员补助类、特殊公用类、其他专项业务类[其他专项咨询费、非本单位手续费、大批量被装购置费、专用设备燃料费、外聘人员劳务费(含劳务派遣人员工资、评审费)、委托业务费、专用材料费、工作补助]、部门机动经费。

发展建设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一次性或阶段性发生的发展建设性支出项目。具体包括: 1.房屋建筑物购建类项目;

2.大型修缮类项目;办公用房、专项业务用房大型修缮、公共基础设施修缮、大型设备修缮 3.信息网络购建类项目;

4.设备购置类项目;交通工具购置、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

储备物资购置项目 5.其他发展建设类项目。

上一篇:中考英语常见题型下一篇:施工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