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2022-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初探

摘要:阐述了西安外事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以社会需求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定课程,以工作过程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以及“根据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教育的最新要求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改革培养途径与方法”的专业建设重点。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西安外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于2000年9月。2002年8月,该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职教改试点专业。2004年10月该专业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高职教改优秀试点专业。2008年10月,该专业再次被省教育厅授予“重点专业”称号。新一轮的教改,旨在构建一个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高职教育理念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新模式。

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200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此为指导,西安外事学院确立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以社会需求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定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定课程,以工作过程定教学方法,即根据具体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明确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工学结合或模拟工作过程来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

重点推进专业改革与建设

(一)根据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004年,职业教育开始重视技能训练。为此,学院围绕教学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强调课内实践教学的同时,独立开设了实训课,实践教学学时数达到了总学时的40%以上。2006年,“双证制”成为高职教育关注的热点。于是,学院瞄准职业资格对技能的要求,规范了实训的内容和方法,使实训更具针对性。2008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突出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

根据具体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定位聘请各大酒店及旅行社的管理人员、旅游管理部门的专家,成立旅游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就业岗位(群)以及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从而明确专业培养定位,使专业建设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行业的发展。服务质量主要依赖于服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职业修养等。这些软条件,不是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具备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这正是学校培养的重点所在。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把他们培养成有教养的文化人,其次才是具有某种技能的职业人。文化人的素养根基是文、史、哲、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职业人的特点体现在岗位技能上,需要针对性强的训练。我院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陕西等西部地区,面向全国旅游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能在旅行社从事前台接待、导游服务、计划调度、市场开发等工作或在酒店从事前台、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与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按照“以职业能力定课程”的原则,在设置有关平台课程的同时,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确定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模块,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首先,根据专业定位,确定公共素质教育平台课及与旅游管理专业大类、专业类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平台课,如管理学、商务礼仪等。然后,在调查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办学条件,确定与导游、酒店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相应的课程。确保本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为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核心课程及其前导课程、训练核心职业能力及其基础能力的相关课程、训练项目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根据职业教育的最新要求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职教育的最新要求体现在2008年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之中。

按照“双师型”标准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校外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水平,增加其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或对师生进行现场技能培训。

按照工作学习一体化的要求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加强校内实训,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客房、餐厅实训实验室、形体训练室和模拟导游实验室以及两个实习酒店。同时,依托陕西旅游业的优势,与西安金花大酒店、中旅国际旅行社、陕西省旅游管理集团公司等多家旅游企业签定了协议,建立市内学生短期实习基地。此外,以学校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大连等外埠的实习基地为依托,建立起了遍布大半个中国的就业实习基地网络,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创造了条件。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编制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先后编写并出版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学、旅游食品学、旅游商品学、旅游心理学、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这些教材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突出技能训练。

(三)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改革培养途径与方法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通过工学结合或模拟工作过程来改革教学方式,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充分展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

开展“校企联盟、携手合作”的培养模式2004年,学院与西安宾馆组建了实验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学院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并对企业职工进行短期培训;企业作为学生实践的基地和未来就业的场所接纳学生实习。2008年,学院与西安金花大酒店及中旅国际旅行社等建立了学生实习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周末安排学生现场进行实战训练,并派专人到学校给师生进行免费培训。学校聘请企业管理骨干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企业聘请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管理顾问。

实行“顶岗操作、多向管理”的校外实习模式学校规定,第三学年安排学生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走进企业,熟悉实际工作过程,为就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顶岗操作”是指学生在实习单位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岗位的工作职责。通过一线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高,增强了就业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多向管理”是指实习期间实习单位的工作管理、学校的指导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在实习期间,学生扮演着多重角色,除了在校大学生的角色外,对实习单位来说是一名实习生,对顾客来说则是一名员工,必须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工作。每次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均能根据工作业绩获得相应的报酬,这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主动实习的积极性。

实行班级“宾馆化管理”的仿真工作模式全体学生统一着装,每天分别扮演大堂经理、门迎、客房服务人员等角色,按宾馆的卫生要求和工作程序,负责本班教室当天的卫生和管理工作,并进行评比,标出等级,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专业素质,为适应企业管理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学生职业修养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1)以学生为主体,成立学生社团——旅游协会。学生自己收集图片,开办西安旅游景点图片展,并以“导游”身份自编解说词,带领参观者“神游”风景名胜。(2)每年举办一届导游词讲解大赛。(3)成立旅游专业礼仪队,进行社会实践。礼仪队不但为学校的各种会议服务,而且接受西安各种博览会、洽谈会的邀请,利用节假日进行校外实践活动。(4)成立学生模拟旅行社,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期间开展“外事一日游”等导游实践活动。(5)强化英语听说能力训练。根据旅游和宾馆服务人员的涉外要求,专门抽调两名英语教师,每天分早晚两次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训练。(6)组织驾驶训练,增加岗位技能。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驾驶训练,为学生的就业增添更多的砝码。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强化课内实训凡能在校内实训室或实验室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就不安排理论讲授。在全部专业课结束后,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前,安排一次36学时的综合实训。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推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尽可能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在坚持高职办学理念,明确教改思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条件,改革培养途径与方法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和监控体系,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和系统化,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松.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3]王喜雪,陈万本.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4]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5]赵兴刚,万苗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

[6]何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探讨——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作者简介:

李海峰(1975—),男,江西九江人,硕士,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宋银萍(1976—),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及旅游管理。

作者:李海峰 宋银萍

第2篇:中职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旅游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各个高校对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受到我国传统应试制度的影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教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体验式;旅游专业;教学模式

社会上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学校在增加相关专业人才数量的同时,也需要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质量。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想理论的一个教育尝试。它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教学环境中,领悟旅游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中职旅游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中职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旅游专业的人才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性的产业,对相关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旅游专业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上的需求,它通过把学生带入模拟的教学环境中,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需要学习的内容,在感悟和思考中来获取技能,有利于为旅游专业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1]。

(二)有利于旅游专业发展。

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许多中職学校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对学生传达相关知识,导致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所以,针对于不同的学科需要转换教学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化,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启发。

(三)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劳动节奏更快、工作强度更强,导致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的压力增大。旅游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接触大量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绪的把握至关重要。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生在进行体验式的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发生改变和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日后的工作质量,使他们的工作朝着可持续化的方向逐渐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

由于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起步晚,许多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专业的旅游方面的知识。因此提升旅游教师的整体质量十分重要。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不能仅仅机械性地为学生传达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做学生学习中的引路人。让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对课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创造性的教师,提高旅游教学的整体质量[2]。

二、体验式教学在中职旅游专业的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体验式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确定目标和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地分析,建立起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课堂教学是培养中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中职教师在教学前期,要对课堂的教学体系进行有效分析,然后指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讨论。同时需要在课堂中设置情境,通过设置语言和画面等情境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体验式教学的影响下逐渐成长。

(二)体验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旅游专业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验是旅游专业相关人才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它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加强日常操作的环节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运用模拟的实验来提高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对行社的管理能力。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真实性,可以在充满职业气息的环境下进行。例如:在实验教学中,让课堂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在模拟课堂实验室中模拟出景点、酒店等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另外,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可以减少企业中的资金投入。因此,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协作,增强日常的操作能力,以保证课程教学中的需要。

(三)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是体验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马克思原理中写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可见实践在学生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开展市场调研、资源调查等实践活动,在上课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情境和实验上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探究。通过真实的场景来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3]。

三、结论

要想提高旅游管理课程的质量,必须要引用高效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来改进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同时,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把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蒯敏. 中职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31):131-132.

[2]赵蕾.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探讨[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1(2):108-110.

[3]武晓文.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 当代旅游, 2018,(3):106-106.

邹陆彬 四川省旅游学校

作者:邹陆彬

第3篇:中职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旅游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各个高校对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受到我国传统应试制度的影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教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教育;旅游专业;体验教学

社会上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学校在增加相关专业人才数量的同时,也需要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质量。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想理论的一个教育尝试。它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教学环境中,领悟旅游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中职旅游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 中职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旅游专业的人才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性的产业,对相关的旅游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旅游专业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上的需求,它通过把学生带入模拟的教学环境中,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需要学习的内容,在感悟和思考中来获取技能,有利于为旅游专业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二)有利于旅游专业发展。

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由于许多中職学校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对学生传达相关知识,导致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所以,针对于不同的学科需要转换教学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化,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良好的启发。

(三)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劳动节奏更快、工作强度更强,导致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的压力增大。旅游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接触大量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绪的把握至关重要。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生在进行体验式的学习的过程中,思想发生改变和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日后的工作质量,使他们的工作朝着可持续化的方向逐渐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教师

由于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起步晚,许多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专业的旅游方面的知识。因此提升旅游教师的整体质量十分重要。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不能仅仅机械性地为学生传达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做学生学习中的引路人。让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对课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创造性的教师,提高旅游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体验式教学在中职旅游专业的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体验式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确定目标和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地分析,建立起专业的人才培训机构。课堂教学是培养中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中职教师在教学前期,要对课堂的教学体系进行有效分析,然后指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进行讨论。同时需要在课堂中设置情境,通过设置语言和画面等情境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体验式教学的影响下逐渐成长。

(二)体验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让课堂在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在模拟课堂实验室中模拟出景点、酒店等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另外,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可以减少企业中的资金投入。因此,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协作,增强日常的操作能力,以保证课程教学中的需要。

(三)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是体验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马克思原理中写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可见实践在学生认识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开展市场调研、资源调查等实践活动,在上课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情境和实验上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探究。通过真实的场景来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旅游管理课程的质量,必须要引用高效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来改进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同时,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把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我国培育出优秀的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蒯敏. 中職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31):131-132.

[2]赵蕾.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探讨[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 31(2):108-110.

[3]武晓文.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 当代旅游, 2018,(3):106-106.

作者:刘小雄

第4篇:谈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已空前的速度发展,而且我国科技的进步也进步明显,在这些背景下,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选拔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企业要求员工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经代替了以前单方面知识技术强的考察要求,对于员工的选拔已经不局限于只是一张纸,而是要看考察的人员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而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一个对于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因此,本专业开设的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大大的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应用能力。本篇文章就中职学校对于此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职学校;实践;教育;管理

1.前言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讲究实践、知识应用的专业,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已空前的速度发展,而且我国科技的进步也进步明显,再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现在的旅游相关企业都对于自己公司所招的员工的要求大大的改变,对于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要求是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上手能力强,能够充分的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由此可见,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多么的重要。这篇文章就会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我国当前开展的情况,随即提出当前实施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此来提升中职学院中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缺陷

2.1 中职学校对于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重视力度不够

在我国传统教学的方式影响下,我国部分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教学方式缺少关注,校方认为实践教学在各个专业中都是辅助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课程安排很不合理,实践教学逐渐沦为可有可无的教学课程。在这些学校里,旅游教育的思维还比较陈旧,还在沿袭老式的旅游教育思想,对于实践教学的前卫教学方式漠视,这样老式的教学思想缺乏本专业应有的探索性、应有实践等性质。

2.2 中职学校并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制

因为我国现在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袭来,各行各业的合作交流愈加频繁,使得现代旅游业具备了许多新颖的特点,例如,跨行业、跨系统等特点,随着市场化愈加成熟,使得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变化愈来愈频繁,愈发的不稳定,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变化很多,使得其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定位变得扑朔迷离。现在我国的部分中职学校还没有符合当前时代的实践教学体制,还在沿用以前老式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得该专业的教学目标更较模糊。因此,学校建立晚上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3.针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缺陷提出的建议

3.1 实践教学需要得到重视

由中职学校的本质来看,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工作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强,知识应用能力强的人才。我国现在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袭来,各行各业的合作交流愈加频繁,使得旅游行业对于人才招收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不仅仅是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基本旅游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意外事故解决能力以及各项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的必要性,学校应该加大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需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所谓教学,还是需要教师的必要的引导,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只能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要让实践教学变得高效可靠,就需要提高学校师资力量。教师拥有良好的时间教学能力,能够减少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少让学生走弯路,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更加高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可以给学生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传授老师本人在相同情况下的经验,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和加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慢慢的学生们的经验逐渐的积累起来,可以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时遇到的事情可以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讲究实践、知识应用的专业,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下,我国现在的旅游相关企业都对于自己公司所招的员工的要求大大的改变,对于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要求是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上手能力强,能够充分的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旅游专业就需要要求学生拥有相当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突发事件解决能力等一些列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方面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中还没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制,在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实践教学体制的薄弱,这些都是不适应现在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本篇文章就对于中职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以完善此专业实践教学体制为中心,在完善体制的同时也根据学校对于实践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等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根据这些措施就能促进学校建设良好的时间教学体制。

第5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管理论文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1091所,高职院校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0.9%,高职院校在校生660万,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8%。可以这么说,高职教育成了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之,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旅游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压力。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应变、创新能力强,德才兼备,高质量的适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积极开展旅游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旅游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也成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1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首先教学内容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未来旅游管理人才的本专业学生需要拥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但有的院系教学内容脱离旅游业实际,学生毕业后用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旅游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学的结果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现在仍有一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旅游课程的教学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上面口若悬河的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都未能得到重视与发挥。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改进,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很容易疲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滔滔不绝的讲述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训练,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缺乏,由于资金短缺,院系无法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

1.2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严重脱节

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片面的要求科目全而多,但是并没有考虑到这个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确实像是一个多个专业的组合体,没有自己一定的特征和重点。此外,在课时的分配上存在问题,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许多院校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感到理论内容空洞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训练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再加之,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

1.3 教学考核评估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方式,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

2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安排适用和实用的教学内容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求,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前沿的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将有效的和有用的知识信息不断得贯穿于教学当中,不断革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使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获得相关的专业信息。对于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例如,目前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展望以及目前湖北省的五A级旅游区有哪几个等等。

第6篇: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

针对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实现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从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体制上来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而目前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来探讨实现其改革的策略。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有效的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在实习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全面的发展。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的意识只停留在对于理论的理解,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的应用理论知识。虽然我国现在也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实践教学缺乏资金

在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基地对于教学方法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高校中,实践教学的资金相对短缺。这使得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陈旧,功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使得实训内容跟不上理论内容的应用。这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从实训教师的机构来说,其中有一部分教师以前从事的是其他的专业,对于旅游管理的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虽然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却不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降低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习目标不一致

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企业为降低劳动成本希望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学生则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实习经验,希望能够接触更多的实习岗位,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而学校更希望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实习。因此,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都有着不一样的实习目标。

(五)缺乏对于实习质量的监控

学生在实习期间更希望能够通过学校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来减轻劳动力,而企业也希望教师能够使学生按照企业的规定来实习。但由于经费和师资的缺乏,学校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学生不能顺利的完成实习,造成了学校和企业对于学生的管理的不到位。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高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实习当中的职位。以岗位需要为基础,学校应从培养素质和能力两方面来构建课程体系。

(二)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应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抵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在实习中,学生希望能够更快的进入管理岗位,而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从底层做起。这更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都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习活动,定期进行实习经验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进行职业技能的比赛,选拔出职业技能较好的学生,并且让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对其他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的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首先,学校应规范专业教师的聘用制度,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加强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其次,学校要建立一定的培训制度,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并有效的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最后,学校应聘请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专家,全面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费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费虽然对于学校具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学校仍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一方面,学校应替换实训基地的设备和软件,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现有的招待所进行改造并对外开放,模仿实习酒店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对职业的适应能力。

(六)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学校应与企业建立相关的合作管理制度,为双方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确立。学校应为学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于人员的需要,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得到锻炼。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的结合,实践教学缺乏资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对于实习质量的监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的策略,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费,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全面的实现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第7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概述

一.专业情况介绍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院2006年申报,2007年经广西区教育厅批准开始招生的专业,是我院在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双重背景下,根据地方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与产业服务的基本原则开设的新兴专业,专业开设之初我们就制订了具有港口物流产业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目前,在广西区内我院是唯一开设物流管理(港口方向)专业的高校。2010年,在此专业的基础上,我们又新增了“采购与供应链”方向。从2007年至今5年时间,我们一共招收了693名学生,每年学生数量保持在三个班规模,目前,该专业在校生543人,是是我院专业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导,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大型港口有利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深化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北部湾港口企业及其他国际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较高岗位操作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港口物流人才。通过3年的建设,在广西区内高职院校中形成鲜明的港口物流专业培养特色。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北部湾港口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的深入合作,建立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用改革的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职业岗位分析和对应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全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我们专门针对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各部门工作岗位对技能的不同要求,以及北海四方物流有限公司、北海海格物流有限公司、北海赵文君货运有限公司不同岗位的不同技能,安排了教学课程和设计了课程标准,使我们培养模式与现实中的物流行业保持一致。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设备和情景资源,让企业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我们与北海四方物流有限公司、北海海格物流有限公司、北海赵文君货运有限公司,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模式改革合作关系。 3.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和骨干教师培养,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与专业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爱岗敬业的、技能精湛的、结构合理的和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4.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课程设臵,以典型港口物流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5.建立设备先进、功能完善、职业氛围浓厚的校内和校外两种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要集教学、培训于一体,校外实训基地要能满足工学交替要求。确定顶岗实习管理和考核标准,优化实训条件、创新实训手段、提高实训效果。

三.课程体系改革

1.以物流岗位特别是港口物流分工为依据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专业教师走进北部湾几个港口物流企业及国际物流企业,摸清这些企业目前以及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对岗位需要的技能进行归类和整理,充分发挥校外港口物流企业兼职老师的积极作用,校内外专兼教师献计献策,重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体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北部湾物流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符合行业要求和特点的职业技能,理论课与实践课二者结合,使这两大体系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有力地保障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理论课与实践课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实践课为重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70%以上,为学生更多地提供实践机会。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根据港口物流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依据目前和相当长时期内港口物流企业岗位分工,按照这些岗位对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设 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我们把港口物流岗位分为两个梯次,按照学生的能力的高低、知识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培养,职业素质基本技能是全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港口物流普通岗位培养的主要对象是一部分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一般,创新型能力普通的专业学生。港口物流高级岗位的培养对象则是一些专业基础好,操作能力出众,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改革 1.以项目课程教学为主体

按照目前北部湾港口物流的操作实际情况,我们对现有的核心课程教材进行了项目改造,如《现代港口物流管理》、《配送管理实务》、《物流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改造期间,专业教师多次走进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四方物流有限公司、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进行物流岗位技能现场调研,依据工作岗位对技能的基本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突出技能教学。 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主要成分,老师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实现项目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自动转变。

3.课余时间开放专业实训室

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技能教学,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了专业实训室,实行专业实训室无限制开放,实训教师课余时间也必须走进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义务辅导,学生学习专业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基本上,专业实训室晚上都是保持灯火通明。

4.在教学中引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我们每学年都要进行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比赛,如每学年5月份的“海格杯”物流技能大赛、物流前沿知识大赛,同时、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广西区教育厅的“广西区高职技能大赛”等,极大了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五.师资队伍建设 1. 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物流管理专业拥有共有专兼教师8人,以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为主,其中,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4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人,“双师型”教师4名,此外,我们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共聘请到5位港口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2.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鼓励、资助校内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校内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学校资助派送到省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等形式,提高校内专职教师教学技能;引导物流企业优秀操作型人才到该专业担任稳定的实践教师,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改革,把物流鼓励专业教学团队打造为特色鲜明的院级重点教学团队,然后,朝建设区级教学团队方向努力。

3.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

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规范专业建设,规范、带动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继续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共同构建专业培养计划与一体化课程体系。

4.培养理论与实践水平一流的专业带头人 在理论培养上,专业带头人及其培养对象通过主持建设项目和教研、科研项目,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到国内相关院校或企业调研等方式,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在实践知识培养上,专业带头人要走进港口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当前港口物流职业技术水平,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动手操作能力。

5.提高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采取“导师制”培养方式,专业带头人负责培训专业教师,以点带面,促进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同时,为专业教学提供更多的到高校和企业 深造机会,在提高理论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

6.以科研促进团队教师能力提高

2011年,《以港口物流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团队研究》和《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模式研究》分别获得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和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充分利用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同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2011年9月,我们又申报了该专业改革的院级课题《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的院级政策研究》,以及2012年广西区新世纪教改课题《面向港口物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一体化开发与研究》。如果这两个课题获得立项,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将使专业教师参加有更多的教学改革项目,在教改中进步。

六.实训基地建设

1.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形成了“校外岗位见习”+“校内实训室操作”+“港口物流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产生职业认同,在不同的阶段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使其步入港口物流企业就业时,上手快,适应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转良好

目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备较为齐全,现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一是“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软件实训室”、“物流特种技能操作实训基地”,校内实训设备基本满足物流技能教学的需求。同时,我们把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并已经建立6个校外实习基地,如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四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海海格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海赵文军货运公司、北海锦城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实训项目与实训教材开发成果显著

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时,我们严格按照目前港口物流企业岗位分工以及各岗位工作过程对技能的基本要求把实训分化为数个项目,根据项目的梯级结构我们组织校内专职教师和来自于校外港口物流企业的兼职教师编写了两本校本实训教材;《物流管理工作过程项目实训》和《物流管理证岗合一知识概要》,这些教材有目的性的针对港口物流技能教学,效果显著。

4.探索校企合作“定单”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2012于3月初与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进行了协商,双方初步同意在我院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中选取30名学生,双方共同举办“新邦定单班”,在毕业之前

9、10月份,由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派其人力资源处的培训师开设3门操作课程,《新邦物流部门工作流程》、《企业商务礼仪》、《新邦物流操作软件》,学生培训考核后,直接到该公司就业。

5.校企合作共建无缝对接的实训基地

以后我们还要加强现有校内实训室建设,主要是现有实训室功能要扩大,比如物流综合实训室要添臵14台电脑、一台电动叉车,物流软件实训室要增添报关与报检软件。在不断完善现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跟校外实训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到2013年,争取校外实习基地达到8个。

七.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1.定期学生座谈会

每学期末,我们都定期举行学生代表座谈会,询问对专业教师教学和对教辅的意见,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然后,及时向教学人员反馈,使其改正和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

2.学生网上评教

每学期,专业学生对会专业教师进行网上评教,教师进行网上评学,并且,评价结果及时公开。

3.教学质量评价

每学期结束,学院组织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采取学生评价爱、同行教师互评、系部领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后,按照分数的高低排名,对前三名进行表彰。

八.专业改革取得的成效 1.2008年,我院物流管理(港口方向)专业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 2.2009年, 院级课题《物流管理教师团队研究》批准立项;

3.2009年,该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立项为院级精品课程; 4.2010年,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编,具有鲜明的港口特色的《物流管理工作过程项目实训》校本实践教材开始试用,经过两年的不断修改和调整,该教材日益完善;

5.2011年,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编,依据港口岗位分工和职业资格证两者合一的《物流管理证岗合一知识概要》,校本实践教材开始试用; 6.2011年,《以港口物流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团队研究》批准为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

7. 2011年,《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模式研究》批准为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

8. 2011年9月,我们申报了该专业改革的院级课题《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的院级政策研究》,以及2012年广西区新世纪教改课题《面向港口物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一体化开发与研究》;

9.2011年10月,物流管理专业批准为我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10.专业学生参加广西区高职技能大赛分别于2009年、2010年获二等奖奖;

第8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陈瑜 陈俊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与改革的目标

(一)宏观就业形势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生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人数达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加上20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5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其二,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有创造力、有一技之长。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都非常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核心竞争力总是以核心员工为依托的,因此,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过去,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凭经验、靠感觉,但在目前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甄别、培训、考评、激励、职业生涯规划等,需要更加缜密、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增多,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企业找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并不多,整体上的就业质量比较低。造成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具有共性的问题是: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系统性、理论性、完备性,忽视了对技能与胜任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在专业教学方法上,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为主,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缺乏学生的模拟训练和情境体验;三是在师资培育方面,以科班出身的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操作型教师。以上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表面上看,似乎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那些知识只是存在于特定的“理想”状态,当毕业生真正接触工作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出现手足无措、不能马上胜任HR工作岗位的现象。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更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环节设置等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改革措施,力图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熟悉和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几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同时要熟练掌握各模块对应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胜任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1.增设人力资源市场参观实践课程。人才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最佳的实习实践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看到真实的专业实践与应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至少应有两次深入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的经历,并把它列入假期实践的范畴,给予相应的学分。参观考察人力资源市场,试图达到目的有两个。第一,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一大二学生一部分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应该休息一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参观人才市场可以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就业压力,重新调整坐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二,现场观摩招聘面试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是人员招聘,招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是企业用人的第一步。通过参观人才交流市场,学生可以学习企业方如何设计招聘问题,面试应注意的技巧等,这种观摩比传统教学更直观、冲击力更强。第三,了解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思考企业对招聘岗位的要求是什么,要胜任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什么。只有抓住企业的需求,专业课程学习才更有针对性。这种观摩实习往往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2.增设人力资源管理专题实务模拟课。专题实务模拟课程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等模块,由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一些管理任务、场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模拟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扮演某些角色去完成任务,在身临其境中体验所学的知识,增加经验,提高相关技能。比如,“招聘模拟”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参与、评价招聘面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应聘的基本技巧。具体过程是:将学生分成特定的几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组是求职者,保证每个企业有几名应聘者,准备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面试问题。第二组是招聘方,负责招聘广告、职位的设计、考核表格的制作和面试问题的设计。第三组是点评嘉宾。由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按照成绩评定标准,为每个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对每一个环节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最后给出考核成绩。再比如,培训模拟环节。通过模拟培训方案,让同学们了解整个培训活动流程,把握关键点,掌握演讲培训的技巧。具体过程是:每组选定一家企业作为模拟对象,根据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其中一门培训课程的展示,主题自选。然后,请同学和指导老师现场点评每组同学设计的培训方案以及同学模拟培训课程的表现,互动交流,给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1.善用课题展示、团队讨论式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那么同学们将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角色,会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逃课的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程模块的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题,如“请调查并评论某企业员工福利制度体系”、“评议某劳动关系纠纷引起的争议”、“评析某企业的组织结构”等,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汇报。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尝试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企业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讨论式教学法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讨论和交流,形成最后的汇报材料,用PPT或视频的形式按组进行展示。通过和同学们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态势,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享汇报和竞争合作,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

2.挖掘本土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教学方法,它本身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以往的实践教学证明,哈佛大学商学院或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虽然代表性强,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与同学们产生的共鸣并不多,容易让学生丧失兴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仅经济建设成就显著,而且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近在咫尺,贴近生活,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讨。教师可以把学校、生活以及企业的案例引入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体验性。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同学们积极思考。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总结,把案例中的道理揭示出来。

3.善用情境模拟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特殊“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操作性、趣味性强,注重实效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也适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主要通过模拟的方法设计出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中可能面对的场景,并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当管理者,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对的模拟情境,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素质测评模块,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周末在博物馆加班时突遇大火,该如何处理?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考查其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

1.成立HR讲师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价值取向。高校应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来说,依托企业人事经理协会成立HR讲师团,可以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局面。第一,除了定期邀请人事经理来校做专题讲座,还可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根据合作深度和教育实效,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的税收,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建立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多种合作。让企业的人事经理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开发体系,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第三,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让企业与学校的人才流动起来,鼓励专业老师兼职、挂职、交流、培训,加速知识结构、技能的更新。第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基地。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文科课程,理论偏多,要想让理论指导实践,就需要创造各种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去体验和感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

2.成立校友分享会,整合校外资源。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经成为骨干和精英,通过校友分享会,一方面可以让优秀的校友分享自己的职场心得,分析专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另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在校学生的距离,有亲切感和说服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树立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情况,也影响着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还可以围绕专业问题、就业、面试技巧等问题向校友展开提问。通过优秀校友的经历,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发挥校友分享会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积极做好校友会会员发展工作,在现有通讯录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校友资料的搜集、整理,完善校友数据库,不断壮大校友会队伍,为今后开展校友工作打下基础,进一步增强校友会的发展后劲。第二,校友会不是法定的组织,要为大学生、校友提供有价值的活动,才能让该项活动持续进行,这就需要设定主题、长远规划。为此,可以通过开展平等交流、互帮互助以及各类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加深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校友们排忧解难,共同分担彼此的艰辛与困苦,不断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3.以“双师型”为目标,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一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是硕博毕业直接任教,缺乏专业工作经历,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匮乏,与企业的接触较少。还有一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公共管理或心理学等专业转过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力有所欠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推荐教师到企业挂职,推动教师积极转换角色,增强实践经验,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可积极探讨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师资队伍,成为兼职教师。学校应在促进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和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方面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所有在岗教师都有必要定期在企业对口岗位学习实践一次,每人实践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而且要把此作为硬性规定,严格执行。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业绩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与企业互动,同时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四)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氛围改革 1.开展拓展性意义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意义学习,拓展性意义探究包括兴趣、思想和技能拓展。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思考内容的科学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技能并合理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或困难。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缺乏一技之长,仅靠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塑造。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决定了企业对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理论知识显然很难支撑同学们能力的提升,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多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兼职,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2.运用迁移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迁移有两类:一类为特殊迁移,主要是动作技能的迁移;另一类为非特殊迁移,即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的效果是指提高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将原有的信息片段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融化在经验中,使个人经验产生积淀,就完成了迁移。大学生属于高认知表征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引导,让同学们掌握学习迁移理论,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员工激励等各个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让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去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同学们把已经掌握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五)建立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发挥企业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层次。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与企业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向,但往往停留在签订协议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各院校建立实习基地以后,真正能起作用的也为数不多。如果双方能深入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高校能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减轻招聘压力,获取所需的人才。所以,高校与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拓展合作的深度:一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企业为高校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基地;三是企业和高校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企业缺乏积极性,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和企业享有共同责任,我们需要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

2.促进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发展。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均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校而言,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企业而言,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用工需求。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普遍处在较松散的状态,没有计划性,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实现良性发展,关键在于合作机制是否具有长效性。高校应主动深入行业协会、企业宣传学校、了解企业,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才。企业也应与高校联系,了解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困难,认真思考校企合作双赢问题,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出一份力。政府更应牵线搭桥,鼓励企业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地方高校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学校、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长期合作。

第9篇: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酒店服务与管理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方案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依据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宁夏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经过10-15年时间,把宁夏建成21世纪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区,把旅游业建成宁夏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中卫市以具有“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之称的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为依托,围绕“黄河水城、魅力沙都、休闲中卫”旅游品牌建设为目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57万人次,预计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

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位于宁、甘、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上,是欧亚大通道的必经之地。近年来,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吸引了大量的旅游、经商和务工人员,中卫市除了中、高档档星级酒店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规模不断扩大,全年酒店入住率在80%以上,节假日入住率达到120%。庞大的商务客源和大批的旅游者,成了酒店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动力之源。我校成功跨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这给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预测和分析 作为地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主要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宁夏省及周边地区的酒店业发展对酒店人才所提出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使我们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范设计、开展酒店教学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教改过程中,我们对宁夏及周边地区酒店人才需求进行过基本的预测和分析。据统计,2010年底,宁夏全区有三星以上酒店66家。未来3至5年内,宁夏在建和拟建的高星级酒店3-5家,经济型酒店450多家。但目前我区酒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严重影响酒店业的声誉和发展。由于酒店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上有其特殊性,现今存在着“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专

业人才缺口达2万人。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驱动下,掌握较强对客服务技能、具备良好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品质的酒店服务专业学生深受欢迎。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和优势

目前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还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的情况。实践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形式进行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技术、规则等因素的制约,校内实训室设施设备不能完全满足酒店服务与管理岗位实训教学,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为此,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我校重点专业必须立足行业实际需求,改革教学思路,培养酒店行业适应型人才,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开展学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改革有以下优势:

1、有良好的教学基础

2、有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

3、有可观的生源

4、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5、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三、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社会调查,我们将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酒店管理与服务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大中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我们要结合行业对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现状,确定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为教学主线的动态的课程体系结构,充分体现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技能优势。

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时,传统的课程设计形式上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其中有的课程内容难免出现重复现象,浪费了教学资源。此外,理论为主,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导致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不足、教学不能适应酒店职业岗位需要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以酒店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学校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探讨分析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明确酒店主要岗位职业标准,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整合课程内容,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二)以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组织实践教学 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组织专业教师,邀请酒店行业专家,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标准为出发点,实施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酒店综合职业能力。教师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实景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从一开始的“要我学”逐步变成“我要学”,按照职业岗位标准进行评价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教、学、做”一体,达到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统一的目标。

(三)以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完善实践教学设施 如何培养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形成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角色,尽快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校与酒店之间变为“零距离”,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至关重要。

四、建设措施

(一)深入酒店进行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是深入了解酒店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是项目课程的设臵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了解酒店的组织机构、岗位设臵及对员工能力、技术要求,酒店行家的指导,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臵,又为工作任务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进行酒店工作任务分析可以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酒店工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可针对某门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工作。

(三)完善课程内容开发。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开发,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进一步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在项目下设臵若干模块,项目和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然后依次是相关实践性知识、相关

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练习。

(四)认真组织课程实施。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能力。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广泛开展内校外教师的学习交流活动;邀请酒店的高层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等,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其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设定,把教材的内容分为若干个大的项目,每个项目下再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将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融为一体进行设计。再次是酒店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酒店的工作过程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在酒店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学习,建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发展技术实践能力。最后是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五)完善校内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改建西餐实训室和职业形象中心,新增茶艺实训室。新增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教学模式

以岗位需求选择模块项目的学习,形成岗位—模块—项目的行动课程体系,遵循够用即可,实用为主的原则。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的课程,因此具体到某一技能的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 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技能知识点掌握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技能掌握知识点创设一个学习任务,从任务的解决中掌握相关技能知识。要注意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强化技能的训练固然重要,但不能轻视理论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有时仅是某一个案例、项目或问题的教学,知识点显得有些松散,应关注的是知识之间的链接,在综合运用中学习知识。

2.案例教学 与任务教学法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别于任务驱动法,主要是采取真实实践技能中的案例来布臵学习内容,在采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来源与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相关性。案例题材来源广泛,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可以是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的;还可以是借鉴他人的,总之,教师对所讲的案例要精心编排,紧紧扣住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随意主观臆造。

3.项目教学 比之上述两个不同的地方是:更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掌握的技能加以综合应用的方法。具体是给出一个项目,学生进行设计、综合采取所学过的技能加以完成项目要求,一般用在技能的模块综合训练上。如:给出一个酒店接待的任务,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将整个服务流程表现出来。

4.情境教学

应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其他教学方法除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方法外,还包括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实地调查、实习等方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并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

总之,我们要扎实做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中职教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与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具体运用于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坚持能力培养为主原则、实践操作为主原则、学生参与为主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实用的、完整的、系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走上酒店工作岗位,迅速适应酒店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英语中考真题书面表达下一篇:党代会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