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教改论文(精选8篇)
李**
()
【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高校的一个重点专业,其教学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旅游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符合“行业性”、“实用性”、“适合性”、“复合性”的特点,进而构建了旅游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内容包括差异化课程、特色课程、自主学习课程、学科前沿课程、特色实践课程等方面,以体现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本文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高校教育应主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旅游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一、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从业人员需求量也急剧增长,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孕育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专业在我国快速发展,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硕土、博土,专业层次日益完善,数量也快速膨胀。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产销方面仍然出现了脱节,据初步估计,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并且表现出诸多问题。在全球一体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该怎样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的需求市场,尤其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处于中坚力量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改更为重要。
(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方向一般是科技含量高,涉及知识广,技术实践性强的职业岗位。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非常多,包括熟悉实习、生产实习、行业实习、毕业实习还有众多课程实训等。旅游管理专业应该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和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实习、熟悉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学生在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等地实地学习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找到不足。学校在没有经济实力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校企合作,从而能够真正地完成实训教育的体系化。
(三)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
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劳动是综合的,贴近企业和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高校教学内容也应是综合的。注重教授学生的理论深度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可以划分为会展经济与酒店模块、国际旅游导游模块等。
二、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策略
高校高专院校专业的课程结构要努力实现模块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特别是旅游管理类的课程,要结合对口企业的案例、工艺流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一点适应社会,提高管理能力。
(一)。改“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
1、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操做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操做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2、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用人单位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依据企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采用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如:物流师、营销师、经济师各种岗位技能要求都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其岗位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
(二)改变课程结构
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压缩必修课如数学、哲学,增加选修课,与旅游管理类的课程相关的都可增加,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改变原来的结构变为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旅游管理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旅游管理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彻底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 的模式每节课老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2/3,留下的时间由学生支配,也可尝试由学生讲授,同学点评;使学生质疑、提问,辩论成为习惯,老师只需总结归纳,必要时加以引导。案例教学必不可少,但在讨论时应采用头脑风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打破传统文化对
创意思维的制约,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弱化思维定势,通过大量实务模拟的办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将模拟过程中的感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坚持开放式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与企业家座谈,将企业家请进学校举办讲座。
三、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旅游管理类专业可以尝试推行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因而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
(一)提供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成了大多数教师惯用的一种课堂基本组织形式。所谓“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兴趣和创新,学习效率很低。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 讨论式的教学法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转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自然都会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进行系统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排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理论上看,所谓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为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对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整体化实施方案,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新思维的教学智谋,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学改革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现在学生受当前就业形势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潮的影响,学习目的、态度、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存在问题,不改变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任你怎么改革教学方法基本都是徒劳。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判断、分析和研究能力。
(三)理论教学和案例实践教学相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强调理论的精英化教育向加强应用的大众化教育转型。老师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赶进度,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上课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在旅游管理课程的授课中提倡使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反映企业客观实际情况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来发现企业旅游管理中的问题,在经过论证和判断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人才素质与企业
需求脱节。本文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更新课程设计、全面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并在实施中进行“适度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教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卫论文联盟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09(9)。
[2] 张义刚。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6)。
[3] 何瑞卿。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20)。
[4] 张晴, 金荣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9)。
[5] 康杰。关于经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8(8)。
[6] 郭风,董萍萍。创新教学模式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07(13)。
有非常多的学生在抱怨, “广告专业的老师讲的理论太老套了”, “能不能讲点新鲜的”, “能不能把世界上最新的提案给我们分享一下”……我不知道广告专业的教师是否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想来应该有不少教师曾经为此伤过脑筋。笔者从事教学工作时间尚短, 经验肯定谈不上, 因此, 我也实在想不出何以对待如此提问。笔者在上《品牌管理》课的时候, 不禁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创造力被老师剥夺了吗?如果没有, 难道被他们自己消耗了吗?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已经以90后为主了, 个性、叛逆等不雅的标签难道注定了就是创造力丢失的法门?以下是作者对本门课程的教改思考, 寥寥纸上, 以飨读者。
《品牌管理》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 的确有着太多可供改进的地方。但正是由于这样一门一条腿在艺术之门, 一条腿在广告旗下, 甚至还有一条腿伸向了管理学范畴的跨学科门类的课程给了这门课更多的发挥空间, 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上本应该既能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平面设计理念, 又能在哈佛营销案例中畅游, 还可以对大卫·奥格威的广告思维进行评判。然而, 事实却并非如此。本该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课程基本还是以填鸭式教育方式灌输给学生, 如此既扼杀了学生对于广告和品牌知识的兴趣爱好, 又将他们孤立于广告意识的四维环境之外。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摸索了一定的经验, 希望能和同仁们分享共勉。
一、“魅力”教学: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品牌情感
西方营销人在管理品牌的无形因素方面训练有素, 然而, 本土企业仅仅还是刚开始理解和测量位于忠诚后面的情感网络及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 研究品牌情感就像问一个人为什么爱他 (她) 的配偶一样, 或试着解读常看或听音乐会的人为什么露宿几天只为能买到明星演唱会门票一样, 很难。但这种情感网络体现在学生对于课程的热爱程度上是很容易被洞察的。实际上, 作为一个教授广告的教师来说, 应该时刻都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导向等放在心上, 因为, 学生永远都是老师的消费者, 学生永远是我们的客户, 而客户永远是对的。我们不能把他们不喜欢的知识强加给他们, 不能让他们在一种不和谐的环境里接受广告知识。所以, 培养他们对于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品牌忠诚是很重要的。这难道不就是把品牌管理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吗?试想, 如果一个教授品牌管理课程的老师每天面对的学生都在打瞌睡、磕瓜子、聊天甚至起哄, 那他教授的品牌管理知识值得学生信服吗?林晏妤认为一个具示范性和感染力的老师、一群用回馈为创意课程守门的学生、一个鼓励创造的整合学习环境是构成创意互动的三大因素。虽然这是基于广告创意课程教学的认识, 但是, 对于品牌管理课程仍然有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品牌情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 依靠主讲老师的个人魅力。大学老师的作用已经不是简单的教授知识, 更多的应该是树立学生崇拜的对象、模仿的榜样。因此, 主讲教师上课的艺术感要强, 内容条理清晰, 逻辑严密;应善于通过表情, 甚至夸张的动作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广告专业的学生应该会喜欢他们的老师站在桌子上讲课或者突然有一天学生们发现老师的发型发生了360度大转弯。这些教师的创新行为会正面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有新的创意产生。另外, 丰富幽默的品牌管理案例同样是体现一个品牌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部分。品牌管理课程研究的不仅是品牌, 还应该有管理。笔者将丰富的管理学知识带入课堂, 用品牌学的品牌态度、品牌意识、品牌忠诚等理论解释管理学的这些有趣案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 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地用激励教学法增加学生对老师和课程的好感。研究显示, 激励法比批评法更能让学生接受劝导, 也具有更持久的说服力。笔者要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意走动, 随时发言, 可以展开言论对攻, 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上课的完全轻松状态。在这其中, 给予鼓励和掌声。学生在轻松的参与中获得肯定, 既深刻地体会到广告的激情又获得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教改结果发现, 学生的出勤率几乎100%, 而且, 课堂上学生自由发言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肯定或口头鼓励通常要具有一定的煽动性, 否则激励的效果有限, 而且用于激励的语言最好不要重复, 最好能不断创新, 学生才会有新鲜感和想再次获得鼓励的欲望。
二、善于制造意想不到的课程品牌事件
可以想象, 一个强大的品牌有25%的顾客可认为是“忠诚”的和三分之一的是“情感忠诚”的。而商业研究中发现, 对于这部分重度消费群的研究是市场调研成功的关键所在。反映到课堂上, 要想让品牌管理课程有可靠的、情感忠诚的学生群, 就必须研究那些几乎每次都来上课的学生, 看看他们为什么喜欢上这门课, 为什么比其他人来的次数更多。在日常的询问调查中, 笔者发现, 他们的回答往往是“每次来听课都能有一些收获, 听到一些以前没听过的东西”、“我们喜欢老师每次都讲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喜欢上次老师给我们看的影视资料”、“我们喜欢上次老师突然跳到桌子上的感觉”等等。实际上, 为了让这门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深刻地理解品牌管理的各项内容, 老师应该不断地在课上、课下制造各种和课堂有关或无关的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有意的, 也可以是无意的, 可以是制造出来的, 也可以是借题发挥的。但制造这些事件的目的应该是统一的, 就是要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态度偏好, 对老师产生正面的评价和支持。这样, 他们每次来课堂的时候都会期待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事件, 甚至会主动制造一些事件。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起来。
在商业竞争中品牌管理的魅力就是能让一个不知名的产品或厂商变成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实际上品牌管理的核心就是一种蜕变的力量, 通过情感的培育让企业蜕变成价值品牌的过程。那么在本门课程中同样要贯彻这种核心价值, 将这种核心价值的终端通过课堂呈现出来, 让学生乐于接受, 而课程发生过程中的品牌事件就是一种品牌管理核心价值的体现。
三、模拟实践提案:让学生体验失落感和成就感
品牌管理是基于广告学理论基础, 同时融合市场营销、管理学等各种学科的边缘科学。既然是源于广告, 就应该让课堂回归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案。一个强有力的提案是进行品牌建设的起点。因此, 笔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给每个小组不同的任务, 进行命题作业。比如, 有四个小组作为提案小组, 两个小组是专家评审组, 两个小组是企业评审组, 每个小组在课后准备所需要的材料。提案过程分成初选、复选, 最终选出最佳小组作品。通过这样的模拟操作, 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品牌管理知识完善提案PPT, 并能实际感受到提案现场的气氛, 这样他们在技术操作和知识运用层面上都能得到提高。此类模拟实战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还能寓教于乐, 锻炼他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 这种提案和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提案有一定的区别。应尽量做到新颖独特, 而且不能只涉及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等传统项目, 还应该有企业运营、管理、品牌分类、营销、竞争战略、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可以是单项的提案, 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品牌管理提案, 内容的设置可以是虚拟的, 也可以是真实案例改编的。当然, 教师最好能根据经济发展和品牌竞争现状虚拟品牌内容, 这样, 在竞争场景的设置上就可以灵活多变有所创新。
由此, 关于品牌管理教改的主要指标已经呈现出来了。由表1可见, 创造力贯穿整个教改指标的始终。而无论是任何一个一级、二级、三级指标都和教师个人魅力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由教师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个人创造力体现来获得。当然, 这无形中对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在理论、实践、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应地完善自己。
四、品牌管理课程不适合自习式教学
品牌管理就像羽绒服一样, 在寒冷的冬天它被穿在最外面, 然而, 它所包容的一切又太多太多。如果剥离了羽绒服, 冬天就没法度过了。品牌管理融诸多学科知识于一体, 是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的应用型课程。所有的广告、公关、市场营销、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在这里得到融合, 如果剥离了品牌管理的外衣单纯讲广告等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本门课程应该力求立足中国品牌, 重点解决如何应用品牌理论建立和保持品牌生命力的问题, 继而探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的方法。而在品牌建设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是我们的前辈, 他们总结了一整套打造强势品牌的成功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汇总成各种品牌建设案例资料库。这些智慧的结晶不是单纯靠自习就能获得其精髓的, 而最好能在有一定实战操作经验的教师带领下, 进行系统讲解。
品牌管理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 以整合营销视角统筹部署, 建立总体学习目标。在阶段操作中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实地调研、真实求证来发现问题, 进行科学诊断并准确定位, 最终解决问题。所以说, 品牌管理课程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作业”, 任何形式的单方面或单向传播都不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 如果放羊式地让学生自习, 不加引导地让他们只看理论或只看案例都只能获得袈裟而不能求取真经。
五、成绩评定不能单纯依靠考试
一直以来, 考试都作为学校评定学生成绩中分量最重的砝码。然而, 笔者认为, 在这门课程中正好相反,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不能超过40%。一是因为本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 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或纸上谈兵式的案例分析来考察学生的能力, 不能反映他们综合素质水平。因此, 在日常课堂上各种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在讨论下的发言水平、思考问题的深度才是评价一个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轻成绩, 重能力建设;轻理论, 重实践动手。这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效:首先, 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那种只讲理论的课程毫无兴趣, 甚至有反感, 当他们看到这门课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时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非“考试兴趣”。其次,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改革中,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准备课件, 课堂上交流, 选题不限。学生基本都能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研究论题, 而且有很多出乎我的意料, 不仅资料齐全, 而且对问题的分析都非常透彻, 有些甚至上升到比较高的理论深度。
对于一线广告教学的老师来说, 品牌管理课不是学生发挥创造力最直接的舞台, 但我们同样不能成为扼杀学生创意思维的帮凶, 我们不能让学生抱怨“不是我们缺乏创造力, 而是缺乏创造力的平台”。因此, 笔者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的一些期望和企盼是:教师有一天能够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或实践提案, 深入县市、走访企业, 运用品牌管理的知识提升城市品牌、企业品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学生和老师在承担项目的压力和动力下共同成长, 让学生在实战中获得最直接的品牌知识, 在走出去的课堂上体会到品牌管理课程的真正魅力所在, 并对品牌管理课产生更高度的品牌忠诚。
参考文献
[1]王亚君“.多媒体技术”教改中探索协作激励教育[J].计算机教育, 2007, (9) :122-124.
[2]赵子江.多媒体教学如何扬长避短[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68-70.
[3]陈文沛.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 2008, (1) :396-397.
[4]唐保华.工程测量专业教改思路分析[J].太原科技, 2008, (2) :92-93.
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的一个方面,当然要体现全民的意志,反映大众的呼声;也要与其它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我想,教育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老师,关注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人群。以往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切社会改革都必须谐调、全面、深入与彻底。如果没有发展的先进的管理观,没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单是教育技术、教材、考试、教学方法局部改革,那么教改只会是一种没有保障的浮夸和大肆的浪费行为。这种单一的改革不过是局部的肤浅的改良,如此孤军作战,结果总是要注定失败的。纵观中国教育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色彩较多,“为升学考试而教育”、“为分数人数而教育”普遍存在,片面的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科教兴国等功能。由于教育体制、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规律特点的不适应,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问题教育”、“问题学生”正因此大量存在。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转入到“为全中国发展而教育”、“为全人类进步而教育”的轨道上来。因此,我们不能为现实的功利所羁绊,被实利主义限制改革意义的深入拓展,对于教育中纯功利的冲动理应有很好的矫正和平衡。
学校管理的主体是老师,而客体却既有学生也有老师。该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式来管理这支庞大的队伍,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符合实际。我以为,教育改革中重点加强对师范队伍的管理,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只有老师管好了,老师会管了,才能管住学生,管好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也才能有相应的提高和全面的保证。师范队伍的管理,应当加强职业岗位培训,专业技能鉴定以及综合素质的测验。对一些考核不达标、不适应的教师,特别是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校长、教育局领导,应当毫不客气地叫他待岗、下岗或者转岗。这几年,在商品意识、官本位情结和党同伐异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中学因人设室,教学管理机构臃肿,书记、校长、副校与各处室主任乃至干事几十个,争名争位争职称,就是不争一线教学的扎实工作、务实研究,更不赞成表彰那些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这种泛名利的状态不改,教改难免受挫,而且还会给整个社会的发展留下沉重的包袱。为此,各级政府领导应当尊重现实,放出眼光,积极组织,加大投入,加强引导监督、加强管理协调、加强学习转变,以更快更好的服务于教改的推进。要知道,实现传统管理观念向现代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当代教育多元化的智能理论认为,只有承认并尊重教育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在学校广泛深入的开展个别差异性教育教学,才能真正的让每位师生都得到应有的自我发展,真正的让学校做为师生成就的舞台。既然不同地区不同学生要使用不同教材进行不同教育,那么不同地区不同师生当然也要采用不同方式实行不同管理了。可见,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多元化的差异管理。差异性管理要求学校既能看到管理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又能看到管理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立足教育教学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本地区、本学校师生的个别差异,实行目标管理、分层管理及优化管理。对于校长来说,这就要注意区域间改革的协调一致,南北方教育存在的各种差异,切实处理好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师生的适应性,促进课改与学校管理的同步发展,不断总结教改的成果经验,并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合作,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实行多元化的差异性管理。教育教学要承认和尊重对象的个别差异,学校管理也该如此。两者之间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共同完善的。
据调查了解,我国南北方的基础教育,学校管理都普遍采用全封闭式的半军事化管理,中小学学校与军事禁区似乎也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如此管理主要也是针对学生。事实上,这样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早已无法同当代教育教学的过程特点与规律性质很好的适应,结果是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甚至也出现少数“问题老师”。曾记得,去年网上还有人专门给当代中学生归纳出九大堕落表现,看了后你会不得不信。面对学生的那些不良表现,国人该做何感想?惊讶,愤怒,不屑,还是毫不在乎?事实上这些都没有用。虽然新课改进展顺利,但预期结果究竟如何谁都不敢妄下结论。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把学校称为象牙塔,主要是因为它的三重围护:一是围墙和铁栅,二是教室和宿舍,三是教师和学干。其中,第三者是一种无形的围护,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想想看,高高的围墙,钢铁的栅栏,前后门有人看守,宿舍有人看守(有的学校教学楼也有人看守),课堂教室有老师看守,还有值周领导和值日教师定时巡逻,再加上民警的挂点卫护,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啊。一来学校可以少受社会大风大浪的影响,校园环境平静简单而且有序;二来学生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以充分的保障,能够专心致志的读书;三来交际关系单纯,主要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的心思受干扰小,此等好事何乐而不“围”呀?但任何事物都有利弊的两面,当它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时,弊端就凸现了。近些年,我国频频出现的学生自杀、学生犯罪、学生出走、学生同教师及宿管人员对抗、学生经常夜间大吼大叫、毕业时非得“打”“砸”“扔”甚至“烧”等恶性事件,无不与学校的管理失度或管理不当密切相关。当前很多学校的管理都越来越趋向监狱化,作息上的紧张严酷甚至超过了监狱,与人性化、人文化的管理相距甚远。
南方多数学校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做早操,接下来是早自习、早读,再下来就是上午的四节教学课;下午两点多便上课,共三节教学课(有的地方四节);晚上六点多又开始上自习,这一上就是四节,到九点半后才下;十点半左右便熄灯,不管你在干什么,干没干完什么。多数学校除了早自习早读课三十分钟外,其它每节教学课都四十五分钟。一天下来,铁定的学习时间就有十小时左右,但老师们谁都清楚学生的学习时间远不止这个数字。每个学期,作息时间的调整至少会有三次。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再来看看学校管理结构的两座金字塔:领导管老师与老师管学生。姑且不论前者,我们来分析一下老师管学生的这座金字塔。通常情况下,各年级都设班级组,班级组成员由班主任组成,负责本年级的班务工作和教学管理。学校另设有学生会,由团委负责,旨在配合学校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其中,班主任是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重心,科任老师从旁协助。班主任传达学校有关的班务工作安排或文件通知后,督促班委负责落实具体事务,班委又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班干部、科代表、寝室长和组长各司其职,管纪律、管学习、管劳动、管班费、管宣传、管安全……这样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怎不令人想到我们的国家机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堂上,教室的门窗虽然开着,可是老师把它们锁上了,因为老师的威严就是一把无形的大锁,打进入小学的那天起就已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它远远超过了那些“铁将军”。哪怕是下了课,有老师在或看到老师来了,学生还敢随意的玩耍说笑吗?其实,纵然老师不在,学生也没几个敢忘乎所以的放任自己个性的,因为老师的威严在学生的心里无时不在。何况还有众多班主任的“亲信耳目”在旁盯着?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学生的思想言行不成人化才怪!于是,学生管班主任叫老大,小学生都开始贿赂班干,班干竞选懂得如何拉选票等系列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啊!至于规章制度就更不用说了,中学生守则、新生入学须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违纪处罚规定、班规班约、各科老师的口头条例,甚至还有你想不到的小组规定,一条条清规戒律只把学生整的毕恭毕敬、噤若寒蝉。真有点“白色恐怖”的味道呢。殊不知,太封闭必然会造成压抑,过于压抑必定要出问题。难道一件件血淋淋的事情还不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吗?有人给当代中学生拟出九大堕落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只可惜,有些地方的学校出了问题却偏偏采用隐瞒包庇或花钱消灾的方式处理,管理上的封闭禁锢还变本加厉,以为这样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到头来,不幸和悲剧的发生显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内有位知名教授说:“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学干,学干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来去培养,学生而只学会了拍马屁、阳奉阴违、说成人话,世故圆滑。”是呀,现在的学校都额外造就了一批怎样的人才?教师是在呵护他们还是在呵斥他们?是在尊重他们还是在鄙视他们?是在培养他们还是在摧残他们?放眼世界,这是一个张扬个性、崇尚自由、讲究尊重的时代。学校惟有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管理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国教育,漫长的改革之旅,七年、八年、九年……究竟会走出什么样的天地,谱写什么样的篇章,国人在拭目以待。倘若只是“旧瓶”(学校陈旧的管理制度)装“新酒”(新课改、素质教育),那么结局可想而知。
作者单位:宁夏彭阳县第三中学。
摘要:跨世纪以来,伴随着时代互联网经济的空前繁荣,电子商务也呈现一派春季盎然的景象,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购物也引领时尚的光环不断丰富人们多彩的生活,物流企业作为时代的幸福使者,给世人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动各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空前的繁荣发展。为满足、推进市场深度发展的需求,有关物流专业如何应对市场管理人才战略物的话题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瞩目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教学纠结、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对策思考两个层面,给予粗浅的探讨与思考。对专业教改与物流管理人才战略市场应对探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市场人才培养;应对探究
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物流管理专业重在突出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尤其在市场应对面前,对综合能力的综合培养寄予学生较高的期望,而学生受管理知识领会潜在狭隘的理解所限,而结果导致物流管理教学工作问题不少,纠结不断。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教学纠结
(一)专业教学的实践纠结
尽管存在资金、场地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我们主观重视不够的因素影响,是导致实践性教学未落到实处的直接原因。综合而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较为复杂的一门项目课程,对多领域涉学科知识均有涉猎,如,交通学、财会学、管理学以及决策学等多领域知识,之所以多有涉猎,其目的性就在于培养市场物流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生致力物流生产与管理的市场应对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胜任企业的重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性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课题,位列是教学工作之首。然而,实际教学当中,却未让我们得偿所愿,实践教学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关门教学,凭老观念,不是与社会需要链接,导致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刚毕业就失业,学无所用,难以满足市场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观念的滞后纠结
重点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作为课堂的育人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甚至一言一行,对教学成果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作为管理要求高、专业性的一门学科,抛开教学管理姑且不谈,而市场的需求性与应对市场的紧迫性,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反思,我们的教学成果与市场在一步步拉大差距,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目前,国内众多专业学校对此项工作的落实行动迟缓,甚至尚未起步,长此以往,专业教学工作必定大打折扣,不堪回首。因此,教育观念的问题不可小觑,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须施以重手,重点加以解决。
(三)教学方式的无助纠结
概括而论,就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在国内物流管理实际教学当中,偏执于传统、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仍大行其道,教师安于充当教学的教育主体,热衷于课堂的教学主导地位,高满堂灌,“讲多讲少在我,听与不听由你”的观念表露无疑。这种填鸭式教学,以老师问中心,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对市场人才战略的对策思考
(一)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对多领域广有涉猎,倘若每门课程均皆无巨细详细深入,徒增教学压力,也让学生身心疲惫,学习恐惧心理,失去全面学习的兴趣。通常来讲,专业学生的.学业应重在专业,物流专业学生应突出物流管理学科的学习,辅助性学科可以辅助性地学习。因此,基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考虑,必须对物流专业教学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切实保证实际教学成效,就需要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学科内容改革。
(二)强化实践课程落实
物流管理科目专业强,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打基础,更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切实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要积极为提供、创设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们在时间的基础上仅以完成认知过程的蜕变,通过实践不断巩固专业理论,逐步锻炼专业技能,为将来走入社会打好理论与实践双基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顺应市场需求的合格物流人才。同时学校要走出去、引进来,多同大型的物流企业联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实践机会,要带着问题下车间,进仓储,把课堂的心得即时嫁接到业务当中。并让学生及时掌握到物流企业的时代性变化,及时更新应有的专业知识储备。
(三)夯实教学方法改革
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韩式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实践让学生上讲台,让市场教案登课堂,全面开展问答式、讨论式、案例式于影视类教学方法改革。问答教学在于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才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并基于小组讨论展开课堂大讨论,让课堂动起来,让死知识变成活教材,让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案例教学就是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带领学生进企业、下基层,让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的对接起来,在具体业务一线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全面加强专业学习与实践的针对性;影视教学及时通过图像与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课堂,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加容易接受,打通阻碍理论与实践链接的绊脚石,从而有效融会贯通于专业实践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电子商务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孙丽芳,欧阳文霞.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
本学期音乐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音乐学科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的性格。并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纲要》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教学方面
对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培养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二、抓好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要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扎扎实实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艺术学科的研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业务和专业技能耐方面的提高与进修,抓好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组织并开展好学校“减负”以后的艺术类兴趣小组活动。
三、教学观念随教育教学需要改变、促使素质教育发展
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已成为其重要环节,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凭借课堂教学来落实,要发挥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研究音乐课堂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在音乐课中,给学生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无拘束的、自由的发展。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江湾中学音乐学科教研教改计划
江湾中学音体美组
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的调查分析,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关键词 视听语言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03-02 《视听语言》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在本科院校开设,在高职院校也开设。一直以来高职影视类专业沿用本科院校《视听语言》 教材,借鉴本科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严重的不适反应,教师倍 感疲累,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倍感枯燥,学习热情持续走低。本文 旨在分析目前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及认识误区 《视听语言》是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部分影视艺术专业的主干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影视应用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 元素及其组织语法、镜头语言和听觉元素的应用与结合等,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也是摄影摄像、剪辑、编剧等实践创作类 课程的先导,起着沟通连接影视理论与影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因而将之作 为基于实践的理论课较为合宜。而从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陈旧的观念和认识误 区。1.作为纯理论课,忽视实践教学。在一些院校,《视听语言》被定位 为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老师照本宣科介绍视听语言的一些基本 概念,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到头来都还给了教材,对后续的实践创作 课程毫无帮助,影视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镜头感”“视听思维”成了口 头上的专有名词。实际上,《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仅满足于视 听语言基本理论的掌握,而应将培养“视听思维”,学习如何通过视听方 式来进行叙事、表情达意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2.教学方法上高职与本科无区别。在一部分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师看 来,《视听语言》课是影视类专业本科和高职的共有课程,内容浅显易懂,高职可以直接照搬本科的课程目标,沿用本科教材,借鉴本科的教学方法。然而实践证明了这种直接移植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创作被忽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死板,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授课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探索 笔者在几年的视听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一 些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新方法、新举措。1.强化实践教学 《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协调理论和实践的 比重。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1)简单拍摄练习每节理论知识点讲完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简单的设备(如相机、手机)进行拍摄练习,这样可加深理论的理解,帮助知识点的消化。例如 在讲完构图的原理和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相机去拍摄各 种构图形式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最后再总结 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就会很自觉地去运用这些构图方法和原理。(2)情境模拟演练 情境模拟演练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视听语 言的部分内容教学中适用。如在场面调度这节内容中即可采用这种教学方 法,场面调度的理论知识讲完后,设计一个拍摄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导演现 场进行场面调度,场景布置可以尽量模拟真实情境,安排演员,准备拍摄 器材。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设计、调度、总结陈述,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 学,并能直接用于今后的拍摄实践。(3)小短片创作 在视听语言理论学习、镜头拍摄练习、分镜头创作练习和简单的剪辑 训练完成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视听意识,可以进行一些短小作品创 作的实践。学生3-5 人一组,老师可以命题创作,也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 自由创作,短片时间一般控制在5 分钟以内。这一实践环节可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 全过程中。2.“拉片子”教学法 针对目前《视听语言》课影片分析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状况,我们 应提倡对经典影片进行深度分析,采用“拉片子”教学法。所谓“拉片子”,就是逐格逐段地分析影片,通过细致深入地观摩、解剖一部片子,从而完 整全面地把握它。“拉片子”的过程既是从整体上分析影视作品的文本内 涵、叙事结构和风格特色,也是割裂影片去分析它的所有视听构成元素的 特点和技巧。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论,掌握视听语言 规律,总结视听语言运用经验。3.改革考核办法 《视听语言》课的传统考核办法都是试卷笔试,考试内容都来自书本 教材,学生期末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应付,这样无法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程度,也无法考察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基 础上,我把《视听语言》的考核分为书面和实践两个部分。书面部分主要 是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分类、特性功能、原理方法等理论的掌握情况,采用试卷笔试的形式。实践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运用情况和视听思维 训练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实践考核方法,比如分镜头脚本创作、小短片拍 摄、规定素材剪辑、现场拉片子等等。综上所述,《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奠定影视 创作、制作基础的重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转变教师学生双“疲累” 的现状,让这一课程真正发挥其在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1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的目标较为模糊, 定位也不准确, 疏离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一些本科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相比, 二者在定位和目标方面相差不大, 致使高职学生需要学习“压缩饼干”式的大量内容和知识。另外, 高职教师在教授企业管理课程时存在三个“不准确”: (1) 对课程的定位不准确。课程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2) 学习角度和切入点不准确。授课内容多以了解企业知识和经营运作为重点, 没有从企业员工的角度出发, 而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传授知识。 (3) 培养方法不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 而对企业管理基本技能的教授不足。
1.2 内容和方法欠缺
企业管理课程设置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 内容侧重于宏观, 其原因在于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以某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现代企业管理》来说, 其内容涉及现代企业综述和管理概况, 包含企业经营、人力资源、信息、质量控制、财务、设备等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学习这些知识, 只能单纯地了解企业的管理知识, 无助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技能的提高, 与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与此同时, 教材体例是以高层管理者为出发点安排的, 不符合基层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普遍依照教材体例授课, 虽然现场参观、情景排练、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出现在某些省级精品课程中, 但从整体上来讲,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还是受制于体例和内容, 以知识讲授为主, 侧重于理论学习。
1.3 实际教学效果欠佳
通过走访调查几所高职院校后发现, 这些高职院校的企业管理课程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考核, 因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把精力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上, 而企业管理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四基”为目标, 即基本的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由于内容定位不准确, 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除了掌握了一些管理术语和知识外, 管理技能却没有得到提升, 使用管理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管理的思维模式也没有完全建立。在培训班组长等基层企业管理人员时发现, 他们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时较为困难,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时更加不易;与之不同的是, 高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转化能力较强。因此, 越早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技能的培训越好——能够使其自觉地将所学技能和知识转化到工作中去, 有利于工作能力的提高。
2 构建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实践教学和基础理论教学同等重要, 二者是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其技能的训练, 加强教学管理, 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 使师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鲜明的商科特色专业的理念, 以学生为教学体系的核心, 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也使其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从而大大缩短了消化知识和技能的时间。与此同时, 学生也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 增强学生对实际专业环境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
2.2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实践能力
在教育体系中, 高职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联系最为紧密, 因此, 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必须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方法, 还是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都必须以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市场为导向, 紧紧围绕市场需要, 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这种完整的教育体系, 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 建立符合企业管理发展需求,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企业吸纳学生实习, 使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能使学生检验所学知识是否有遗漏, 也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缩短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的差距, 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
3 结束语
总之,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摘要:当前, 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重理论、轻实训,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师生互动不足, 考核方法不完善等, 因此, 改革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从实践出发, 重新设计和开发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和考核方法, 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技能, 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和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改方向,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焦明.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难点剖析[J].职教论坛, 2011 (10) .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实践性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教改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旅游管理论文10-27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07-13
林州旅游营销与管理论文11-28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提纲06-01
旅游管理优秀毕业论文10-26
自助旅游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07-24
旅游管理问题及有效对策的论文07-19
旅游管理专业下的会展管理教学探讨论文07-02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12-13
财务管理专业教改项目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