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旅游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助旅游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精选8篇)

自助旅游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 篇1

自助旅游越来越有可能取代团队旅游,成为主流的旅游方式。

本文通过阐述自助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这种新兴旅游方式所应采取的管理对策和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自助旅游主流旅游方式管理措施浅

一、自助旅游的概述和现状

自助旅游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兴旅游形式。

对于自助旅游,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认为自助旅游是游客在向旅游企业订购机票和酒店后,当地的旅游项目可自行安排的一种形式,也有的认为自助旅游是旅游者完全自己组织、自己安排旅游活动的行为,把那些部分接受旅游中介机构服务的旅游称作半自助旅游;。

而这类旅游者被称为“背包族”。

有的叫“散客游”、“背包旅游”、“自由行”,自助旅游者通常被称为“散客”、“背包旅游者”、“驴友”。

自助旅游是以“张扬个性、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完全自主选择和安排旅游活动,且没有全程导游陪同的一种旅游方式,其特点是:自主性、消遣性、没有全程导游。

目前,自助旅游的类型有多种,按交通方式可分为:自驾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按旅游目的可分为:休闲度假自助游和专业目的自助游两类,而专业目的自助游又包括修学求知自助游、极限探险自助游、特殊兴趣自助游(摄影、登山、滑雪、高尔夫等)等。

自助旅游的特点是追求在旅游中的自主性,或张扬个性、或放松身心;与整体旅游市场相比,他们的出游率较高,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

由于对自助旅游的概念尚有待进一步廓清,因此尽管散客市场占据着国内市场的极大份额,但目前中国自助旅游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仍很难用量化指标来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助旅游正在快速增长。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自驾车游和背包族作为自助游的两大主要方式正在被人们所乐道,队伍也在逐渐的壮大。

我国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越来越多,自驾车出游成为有车族首选的出游方式。

此外,租车旅游业成为自驾车出游的另外一种方式。

学生族自然是背包客的主力军,还有一个细分市场――年轻的上班族――也开始形成规模,他们多为收入颇丰的.白领,经济负担小,消费潜力很大,他们很愿意选择背包旅行这种更自然更环保的方式去亲近自然。

二、自助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自助旅游正在成上升的趋势并将带动相关部门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并将成为其阻力。

1、安全问题

自助旅游者很容易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目前,国内公共救援体系基本还是空白,发生意外事故后,遇险者一般都是向110、120、112等公安、医院、交通等相关部门寻求帮助,但针对沙漠、雪山、大海等户外遇险的情况来讲,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常设的救援机构,因此,容易出现救援不及时等情况。

对于旅行社组团旅游,国家已经立法强制旅行社投保责任险,由旅行社对旅客安全负责。

而对于自助旅行者来说,只有在开发成熟的景区出现安全事故可由已投保的景区负责处理,而其他形式的自助旅游者却得不到安全保障。

2、旅游信息问题

电子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使得旅游信息增多,确实方便了旅游者,但离自助旅游者需要还有差距。

现各旅游网站上信息大多是景点的介绍、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广、票务预订以及一些自助游记,对自助旅游者所关心的旅游目的地的气象、路况、治安、交通网络,人文习俗等信息介绍较少,不够准确,信息更新较慢,许多新的旅游项目不能及时宣传与推广,旅游目的地的住宿(特别是青年旅馆和家庭客栈的情况)、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以及价格情况常常与实际有误差,给自助旅游者们造成不便。

3、配套设施问题

大量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是自助旅游者向往之地)的交通相对不便,很多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仍然比较差,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各个景点的停车场车位紧张,仅能满足旅游团队停车,碰到旅游旺季加剧了交通拥堵。

此外,交通路况、路标指示、加油站布局指示、汽车旅馆、汽车维修站点等信息和紧急救援服务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

4、旅游者自身问题

对于自驾旅游,需要对路况有一定了解,要有充足的精力应付旅途中的疲劳。

对于户外运动、极限运动、探险旅游的自助游发烧友,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

但是,由于国内的自助游发展太快,尤其在年轻人中迅速流行,很多自助旅游者这方面的知识非常缺乏。

目前自驾旅游和探险旅游越来越多,很多青年人为满足猎奇心理,通过网上、俱乐部等多种方式组成团队,前往一些未知地带,这种做法实际上有很大的风险。

三、自助游的发展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1、加强安全管理

为了确保自助旅行的顺利进行,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地政府及景区应该全面建立旅游预警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共救援体系。

及时预报景区的天气、交通、卫生、治安、习俗、疫情、医疗救助服务等游客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

应该学习一些旅游发达国家,支持旅游行业协会、保险公司和志愿者共同建立和承担的,设施完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机构。

在强制推行景区与旅行社责任险的同时,强制推行自助旅行者个人保险,包括旅游救助险、旅游人身意外伤害险、旅客意外伤害保险、住宿旅客人身保险等,适当的时候可以推出自助旅游特殊险种。

2、强化自助旅游信息

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网络布局、通讯网络设施建设。

同时加强网络化预定和信息咨询系统的服务内容并联手酒店、航空公司、景区、交通部门、旅游网站等向背包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网路预订系统等更全面的服务,更好地满足背包旅游者的需求。

3、加强和完善配套实施建设

旅游目的地在住宿设施的配备上应多样化、方便化。

对于“背包族”自助旅游者,可在景区内划出一块环境较好的空地,供旅游者休息、野炊、露宿之用。

通过建立综合服务站,向游客提供相应的服务,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到生活垃圾的处理和环保问题。

自助旅游没有导游,无人导游系统必不可少。

自助游手册内容应全面详尽、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便于携带。

近年来,国内一些景区设置了人――机交流的多媒体景区信息咨询系统,使旅游者在没有导游讲解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完成旅游活动。

4、提高旅游者自身素质。

自助旅游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自觉培养危机处理和应急自救的能力,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惧。

自助游需要旅游者有丰富的旅游经验和必要的出游技能。

还要掌握必要的户外运动知识和野外生存自救能力。

参加者要提倡团队精神,坚决反对个人的冒险行为。

此外,在装备和技能方面要认真学习和掌握,不能光图好玩而忽视安全防范。

四、结 论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自助游正成为许多旅游爱好者热衷选择的出行方式。

由于这一方式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这并不妨碍自助旅游整体的蓬勃建设和发展。

只要这些问题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并协力探索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广大民众在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顺利,从自助旅游中的受益也将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5.

[2] 曹宇.成长期的自助旅游宇迎合策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 朱璇.背包旅游者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探究[J].旅游科学,.4.

[4] 彭艳:浅析我国自助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4.

自助旅游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 篇2

1 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期,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 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开始起步了。近年来,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也逐渐热闹起来, 并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全国的一些大专院校纷纷在开设其他专业的基础上, 先后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为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专科和本科为基础, 包括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新体系, 这些旅游人才并逐渐成长为我国旅游管理的生力军。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如何, 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我国旅游管理的整体状况。经过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 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并没有与我国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形成正比。这是因为, 旅游企业通过招聘旅游人才以后, 发现所招聘来的旅游管理人才在开展工作时眼高手低, 根本不符合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 企业还需要对其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比较大的时间和经费, 代价一般比较大。另外, 一些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以后, 普遍感到不太适应, 总认为岗位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也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发展目标, 因而选择转行的现象极为普遍, 致使了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动极为频繁。实际上, 这恰恰反映了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严重错位。长期以来, 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都是立足于理论知识教育, 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 使得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经验, 不仅竞争能力弱, 而且实践操作能力极为低下。

2 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 我国一些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上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 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由于旅游产业是一项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非常强的行业, 要想真正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 就必须要熟悉旅游企业的性质、工作、内容和方法等。反之, 所进行的一切管理都只能是空谈, 成效不会很好。实际上, 由于学校定位的模糊, 导致了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人才大多数希望从事旅游管理工作, 而普遍不愿意从事层次低、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基层服务工作。这样, 就必然使得旅游管理人才只能停留在空谈与梦想中。纵观我国的一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构, 一般很少有从塑造旅游特色及品牌出发, 大多都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这就使得培养出的旅游人才缺乏特色, 竞争能力不够。

2.2 人才培养手段比较单一

一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构依然延续过去传统落地的人才培养模式, 过分地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对人才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养。此外, 一些培养机构在旅游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大同小异、重复开设等问题, 有些则把旅游专业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同时进行、先后颠倒, 必然造成了大家普遍感到无所适从。而且从教学进度上看, 由于缺乏层次与梯度, 加上机械地照搬其他机构的培养模式, 没有真正以旅游市场需求为主导, 没有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塑造以及以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中心。这样, 必然使得了旅游管理人才虽然有比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基础, 但却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而在开展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 则普遍表现为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 更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2.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也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 我们必须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在我国, 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属于二级学科, 在建设方面一直滞后于其他专业学科。许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仅仅是挂靠在其他专业学科下的一个学科, 而真正拥有独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机构屈指可数。此外, 大多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构的教师一般都是来自于地理、历史、经济和外语等其他专业学科, 对于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相对比较缺乏。特别是在开展旅游管理实践操作方面, 不仅教师的知识缺乏, 而且一些培养机构更是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 使得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严重脱离实际, 陷入空对空的尴尬境地, 直接导致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与旅游事业的发展需严重脱节, 降低了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

3 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3.1 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人才

由于一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构存在着目标方向模糊不清、定位不够准确等实际问题, 这样, 旅游管理人才必然就成了牺牲品。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构的层面来看, 要本着对旅游管理人才高度负责的态度, 认真对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 根据旅游产业及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 进而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需要。此外, 要善于立足自身的专业与特点, 正确地把握区域环境和评估师资力量, 有机整合自己最大的优势资源, 努力打造独具特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这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我们必须做到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准确定位。教师应当深入旅游产业一线, 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反复沟通, 了解掌握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需求, 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与方向。另外, 培养机构要认真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跟踪, 了解、掌握和收集他们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正确把握旅游管理人才今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 做到胸有成竹, 使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明确。

3.2 合理设置旅游管理课程

旅游管理一项集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行业。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着实践。当前, 我国许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机构在旅游课程设置上, 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而且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并突出了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 旅游管理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此外, 从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实际来看, 旅游管理人才比较集中在酒店, 而在景区、旅行社及其他旅游企业等的则比较少。这对于综合性、复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旅游产业来说, 就显得十分狭窄了。因此, 我们必须在旅游课程设置上听取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人才等的反馈意见。他们都是通过开展实际工作以后, 对旅游产业未来的需求、发展与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3.3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积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继续学习深造, 不断巩固其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 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继续教育、学习进修、留学深造、外出考察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 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 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了解和掌握旅游管理的业务知识和新动态, 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研究理论水平。也可以聘请有旅游管理实践经验人员来兼职, 以专题、讲座、讨论、报告等多种形式, 着力提高教师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的能力。此外,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尽量摒弃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 使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摘要:当前, 我国旅游管理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旅游管理人才与旅游行业的需要出现了脱节现象, 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专人才的竞争能力比较低下, 适应性不够强。本文结合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唐跃工.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科技教育创新, 2007, (19) :228~229.

[2]赵建军.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J].旅游学刊, 2006, (21) :67~70.

自助旅游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 篇3

关键词:衡阳市;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湖南省衡阳市高校实行工学结合办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年前,自1997年起,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率先开展工学结合,至2009年,全市已有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或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主要模式运行状况分析

1.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四环模式”。这一械的特色是“四环捆绑”,即:学生在校三年学习期间,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按照“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毕业实习”四个阶段依次进行“工学结合”学习,这四个阶段均在在企业进行。

2.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的“勤工助学模式”。具体特点,一是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办学直接办在酒店内;二是学生具有双重身分。主体身份是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酒店的实习员工,边读书边做工;三是企业代缴学费。三年学习期间,学生享受实习补贴和其它福利,学费由实习企业代为缴纳;四是毕业即就业。学生按要求完成三年学业获取毕业证书后,即可转为联办酒店的正式员工。

3.湖南工学院的“2+1交替模式”。从2005年开始,湖南工学院正式招收工学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读,采用三学年中,学生两个学年在学校学习、一个学年在企业实习,学习与实习交替进行的“2+1”三年制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协约性的合作关系,依靠协约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制度,目前以学校要求企业成为学校固定的实习基地和部分学生的就业基地为主,实习的内容、时间段多按教学需要协商,工学交替进行。即学生在校学习与到厂工作轮换交替进行,直至完成学业为止。

从目前衡阳3所高校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运行现实情况来看,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确获得了巨大的效益。首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为许多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不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提供了解决学习费用来源的问题,有的酒店甚至为学生实现“零学费入读”的初衷;其次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经受社会实际工作的锻炼,尤其是通过与社会从业人员的接触,加深对社会和职业人的认识,使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在认识、心理上对实习准备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二是企业经营性质与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定位存在偏差。大多数企业把“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劳务合作”,把学生当成是廉价劳动力,缺少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无法使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真正受锻炼、长才干。三是工学结合实施时间的干扰性。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中,许多高校缺少调研,人为主观地将“工”和“学”进行简单安排,造成对正常教学的干扰。四是实习管理不到位。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形式要么是“集中与分散式”相结合,要么是“分散放羊式”,其监控管理难度大,甚至有可能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形,实习效果参差不齐。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往往只是简单地安排学生在寒暑假的时间,深入到企业进行短期的社会体验。五是缺乏系统化实习管理和“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这里的“双师型”教师,不是简单的“双证型”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能够在教学上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同时能够出任酒店中层管理职位的人才。缺少了老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对自己实习过程中服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也会觉得无所适从,实践教学难以取得预期实效。

二、完善“工学结合”实习教学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1.认真、审慎地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单位。旅游企业应当正确定位自身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角色、功能和职责,应让学生在企业实践实习中,得到基层管理和项目策划等多方面锻炼、提高的机会。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要做好企业的甄选工作,做到企业经营性质和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相匹配。培养合格的旅游业人才有赖于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协同,学校的单一资源也无法培养出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合格旅游人才。所以企业不应该只是人才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因此,在甄选企业过程中要考考察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最终促进学生的就业,而有影响、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高的职业发展起点,提供一个优质的职业发展平台,学生优异的职业发展又能对学校教育产生众多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校外实习中要谨慎甄选实习单位,对实习单位进行一定的考察和评估,经营性质和学院专业定位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企业才是恰当和合适的实习单位。

2.加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管理,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应该采取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才能有效保证实践过程保质保量地完成。一是实践教学的日常管理依靠“双班主任制”,由校企两方各委派一名班主任,如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任命的班主任在学生日学的时候就可以见面;如果是一般的实习基地,在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的时候才见面。院校委派的班主任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管理,企业委派的班主任则负责在企业实习的日常管理。实习期间,院校委派的班主任要进行定期走访和探视,和企业委派的班主任及时沟通、分头协调,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有效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障实习的顺利实施。二是实践教学的监督评价依靠管理小组制。建立由企业部门负责人、专业老师、岗位师傅组成的管理小组对校企联合育人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生产一线的岗位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工作,以确保实习中做到真正的“工”和“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旅游企业应全面了解、及时总结分析学生的实践实习情况,与学校相关负责机构就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实习时间、项目内容等及时沟通商讨,并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改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旅游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或负责人,划出专项经费,对实习学生与员工进行差别管理。制定具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和教学进程安排,随时与学校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和协商,保证学生实践实习与学习正常有序进行。

3. 增进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然而,由于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所以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最有效方法就是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充实、更新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更新业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融教师和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素质的目的。因此,高校应从待遇保障、政策支持上鼓励现有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优秀旅游企事业单位,通过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了解最新行业信息;同时,学校也应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相关单位进行友好合作,把一线行业能手“请进来”,使之通过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形式参与到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活动中。

4.制定旅游专业相应的“工学结合”考评办法。在“工学结合”的阶段,学生承担着多重角色,要对学校、企业和自己负责,所以这个阶段的考评工作必不可少。而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分散,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管理难度非常大。首先,应建立多方考评机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生产的产品是服务,面对的对象是顾客,所以应采取由顾客、单位直接领导、学校带队教师进行定期评议,学生本人进行定期小结自我评议,辅之以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其次,考评内容多元化。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考评内容应从学生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三,考评结果只进行个体纵向比较。也就是将学生个体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比较,不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因为旅游行业实际情况差别大、变化多,且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不具有可比性。

5.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满足适岗应岗的素质拓展训练。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提高整体指导水平。高校扩招,需要不断扩大实习基地的容量,而旅游业发展对从业人员需求波动较大,需储备人才来满足“假日”服务需要,尤其是公假调整后,传统的“黄金周”会转变为多个旅游高潮,加上带薪年休假制度出台,更会诱发潜在游客出游,这使旅游服务人员的不确定需求性矛盾更突出。高校可主动出击,选择条件好、档次高、示范作用强,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如:酒店、宾馆、旅行社、景区景点等,形成一种层次丰富和类型多样的实习基地格局。特别是适岗应岗的素质拓展训练一般须依靠校外实习基地才能完成。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拓展训练一般包括带团、跟团、踩线训练,旅行社计调、外联、旅游公关与营销技能训练,旅行社线路设计与产品开发技能训练,景区(点)讲解与服务技能,导游词创作技能等;酒店管理专业素质拓展训练一般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筹备与规划、公关与营销技能、菜单设计与定价技能、个性化服务技能、会议会务安排与管理技能、宴会设计技能、主持与表演技能等。为达到以上素质拓展技能训练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旅行社、景区(点)签订双方互惠互利的实习、实训协议,根据旅游黄金时段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见习或顶岗实习。酒店管理专业必须与涉外星级酒店签订实习协议,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见习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上述实训课程也可以直接搬到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现场授课。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知识全面系统地运用到具体实习工作中,对市场竞争、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产品开发销售以及旅游业发展动态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加快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进程。

参考文献:

[1]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商业经济2009.3:98-99

[2]葛玲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17:154-155

[3]彭磊义.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理性思考—以C校工学结合为例.消费导刊,2008.2:143-144

*此文系彭文武主持的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9]394号)和陈国生主持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湘教通[2009]321号)部分研究成果。

自助旅游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 篇4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

象山县旅游局 范良江

象山旅游与节庆从98年开始同步发展,纵观其中,以开渔节为代表的海洋节庆对塑造区域旅游品牌、传播区域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余年来,象山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围绕“海洋”主题,实现了节庆的三个转型: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办节理念向“节庆搭台、旅游唱戏”的转型;从单一的海洋节庆产品向“春踏沙滩夏海钓、秋日开渔冬品鲜”的三月

三、海钓节、开渔节、海鲜节四大节庆转型;从地方性的海洋节庆向“国字号”海洋节庆的转型。海洋节庆的品牌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文化效应得到集中释放,成为了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旅游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平台。当前正值我县“打造休闲象山、创建旅游强县”之时,同时也正面临2010年上海世博会、杭州湾大桥开通、象山港大桥建设和浙江沿海高速复线贯通等重大发展机遇,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将更加迅猛,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快速推进,如何正确把握节庆旅游的发展规律,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创新节庆旅游的活动内容,使象山节庆旅游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实现节庆效应的最大化,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节庆的概念和影响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节庆也是一种生产力,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发展旅游业不可或缺的文化经济因素。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节庆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的旅游产品被各国各地区所重视。节庆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在节庆经济的驱动下,在节庆品牌的影响下,节庆也成为提升国家、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有:

1.1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错位发展、跨越发展的经济符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视文化为核心竞争力,而节庆就是文化的最好结合点。节庆的发展,迫使当地全面、系统、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

1.2 有利于促进区域品牌的树立

节庆品牌效应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一个成功的节庆,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代名词。通过举办节庆,既能集聚大量人气,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区域形象品牌。

1.3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节庆的经济效应早被世人所瞩目,它不仅能够直接吸引外地游客,又能提高当地第三产业使用率,刺激当地商业活动及直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当地居民各种消费的增长,从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象山海洋节庆发展现状

自98年创办首届中国开渔节以来,象山海洋节庆已走过12年的历史。这12年里,象山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色,精心策划海洋节庆活动,始终坚持市场化办节模式,形成了“三月三”、海钓节、开渔节、海鲜节四大节庆品牌,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平台。回顾10余年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海洋节庆文化挖掘日渐深入,丰富了我县旅游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节庆的灵魂,节庆是旅游的载体,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文化、节庆、旅游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中国开渔节根植于象山独特的渔文化底蕴,集中反映了象山人与海相伴、靠海为生所形成的渔区独具特色的渔风民俗。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则正是象山人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精神写照。古老的祭祀活动被时代注入了崭新的内涵,除了祈求平安丰收,更增添了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三月三是象山石浦久负盛名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全国众多的三月三节日中,唯独象山的三月三与渔文化结合得这么密切,可以说象山的“三月三”是弥漫着浓浓“渔腥味”的“三月三”。象山海鲜节的举办进一步打响了“海鲜王国”品牌,也加快了海鲜文化的深入挖掘。象山国际海钓节的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来领略象山旖旎的海岛风光,打响了象山海钓品牌,加快推动了我县高端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这些海洋节庆活动的举办,一方面弘扬和传承了象山的文化,促进了象山文化产业发展,并赋予了象山文化的新内涵,另一方面,以海洋文化为内涵的海洋节庆成为象山颇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丰富和充实了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了象山旅游业的品味和档次。

2.2 四大节庆品牌效应的日益显现,有效拓展了象山旅游客源市场

节庆对旅游市场的带动是全方位的,不但直接带动游客来象山旅游,而且大大提升了象山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近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节为媒、以节促旅”的发展思路,在高起点策划四大节庆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节庆平台,来出游象山、宣传象山、推介象山。在节庆活动策划上,把宣传效应最大化作为办节的首要原则,积极引进和策划具有新闻冲击力的“国字号”、“国际性”节事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环球皇后竞选全球总决赛、中国海洋论坛等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新闻轰动效应。在节庆活动组织上,始终坚持“以节促旅”的宗旨,组织了诸如旅游开发洽谈会,象山风情摄影、象山(石浦)海鲜美食节、象山海鲜之旅、渔港灯会、黄金海岸观光游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借节造势,大搞旅游促销。据统计,我县

四大海洋节庆活动游客接待量已占到全县游客接待量的30%,已形成以沪、杭、甬、温为重点,遍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客源市场。

2.3 海洋节庆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海洋节庆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象山海洋节庆之所以能够持续做大,源自于对节庆发展机制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持久、旺盛、成功的节庆活动也迫使我们建立一套符合现代节庆活动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节庆运作和发展机制,在这方面象山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以开渔节为例,10年来,开渔节由原先全部由政府包办,发展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筹集办节经费,每年通过市场运作的经费达到60%。从原先政府主动跑赞助,发展到现在企业上门商讨“冠名权”。同时,管理模式上建立了县长挂帅的节庆活动组委会,专门成立县节庆活动办公室,定编制、定人员,同时,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涉及全国各相关部门的联络网络,等等。所以这些,都为我县不断做大做强海洋节庆旅游文章奠定了体制上的保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象山海洋节庆旅游仍处于发展的成长阶段,与成功的节庆活动相比,在大众化、特色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发展中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象山打造中国海洋节庆品牌的条件

经过10年的努力,象山海洋节庆已实现了“三个转型”,正迎来大桥经济、休闲时代等黄金发展期,加上自身发展的不断创新,将呈现出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象山海洋节庆完全可能打造成为中国海洋节庆的代表品牌。具体的说:

3.1 从我县节庆文化因素看,三月

三、海钓节、开渔节、海鲜节,它们的主题就是海洋、生态、文化,这是象山的优势所在。而且这些节庆本身都源自于海洋,也植根于象山深厚的渔文化,这是我县海洋节庆的文化基因。象山是海洋大县、渔业大县,象山文化的主流也是海洋文化,是人类生活劳动在大海这个特殊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包含着人类对大海、潮汐、岛礁、风浪、海流、滩涂、海洋生物的认知;对舟楫渔盐等交通、劳动生活、工具用品和生产方式的不断进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与海洋有密切关系的宗教信仰、精神生活、文化艺术和神话传说等等。海洋就是象山的特色,文化就是海洋节庆的生命力。

3.2 从我县节庆资源特色看,象山海洋资源丰富,拥有华东地区少见的大批陆岸沙滩,是宁波市唯一拥有山、海、岛、崖、滩等特点的滨海资源地区。绝大部分岛屿由于人为干扰少,自然生态较好。象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6.8℃,常年阳光充沛,空气新鲜。象山又是全国渔业大县,海产资源丰饶,象山海鲜闻名遐迩。象山虽然缺少重量级、震撼力的资源,但象山的海洋资源具有种类齐全、系统庞大、特色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千百年形成的海洋文化底蕴深厚、魅力独特、极具韵味,经过整合和开发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些都为象山打造中国海洋节庆代表品牌提供了基础。

3.3 从我县节庆品牌建设看,已经实现了地方性节庆向“国字号”节庆的转型。中国开渔节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中国海洋论坛、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环球皇后竞选全球总决赛等“国字号”、“国际号”活动落户象山,中国开渔节连续四年列入国家旅游局主题旅游活动,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30个最具实力节庆、中国十大品牌节庆、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节庆、宁波市三大旅游节庆之一,近日又在上海举办的“2009全国节庆工作会议暨中国节庆(会展)创新发展论坛”上,荣获“全国知名品牌节庆百强”。开渔节已真正成为全国的知名节庆活动。象山国际海钓节已连续举办三届,吸引了来自日、韩、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海钓品牌日渐打响,今年海钓节又成功引进了全国海钓锦标赛,渔山列岛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全国海钓竞赛基地。象山海鲜节发动分布在沪、杭、甬等地的象山餐饮网络,主打象山“海鲜王国”品牌,树立了区域节庆品牌形象,海鲜旅游节列入全国十大餐饮节庆行列。石浦还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3.4 从我县海洋节庆群众基础看,这些节庆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支持和参与,节庆期间当地群众自发地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如:在开渔节开船仪式、祭海仪式现场,呈现出万人空巷的壮观,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三月三”活动期间,当地群众都自发地组织请妈祖、拜菩萨、抬城隍,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数以万计的群众来到皇城沙滩,或漫步沙滩,或对唱渔歌,或交友踏青。等等。这是我县办好节庆牢固的群众基础。

当然,象山节庆活动也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上级各部门的支持。综上所述,象山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海洋节庆代表品牌是完全可能的,既符合象山实际,也顺应时代潮流。象山打造中国海洋节庆品牌的几点想法

在今后办节过程中,我们要围绕海洋、生态、文化主题,以打造中国海洋节庆代表品牌为目标,立足区域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市场运作,树立精品意识,力求在大众性、文化性、集聚性、可持续性上取得重大突破,走出一条“以节养节”、“开放办节”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把象山的海洋节庆办成海洋大节、文化大节、旅游大节、群众大节,真正打响“中国海洋节庆看象山”口号,树立“休闲象山”旅游目的地形象。

4.1“还节予民”,在海洋节庆的大众性上取得突破

改革创新办节模式,“还节予民”、“顺应民意”,增强节庆的参与性和大众性,逐渐实现政府办节向民众(社会)办节的转型。具体到节庆的主题、内容、形式探讨上,在节庆的广告语、会徽、吉祥物、纪念品的制作上,都要集中民智,体现民意,达到民乐;在节庆策划上,要植根

于民众、游客,探索“万人祭海”、“万船开海”、“万桌品鲜”等万名群众、游客参与的节事活动,真正使节庆成为当地民众参与、游客参加的自发行为,把海洋节庆办成群众大节、旅游大节。

4.2 “开放办节”,在海洋节庆的区域性上取得突破

要弘扬开放、包容、进取的象山精神,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促进象山海洋节庆与全国海洋节庆的交融和发展。要在“人无我有、人优我特”的基础上,让现有的四大节庆主动融入到全国海洋节庆的大家庭。中国开渔节、象山国际海钓节要主动与山东荣成国际渔民节、广东阳江南海开渔节、舟山国际海钓节进行互动办节、品牌联姻、区域运作,树立中国开渔节、象山国际海钓节的国字号形象。适时提升中国开渔节、象山国际海钓节档次,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海洋休闲博览会”,打响“中国海洋节庆看象山”口号。三月

三、象山海鲜旅游节要提出“走出象山办节”的理念,通过举办地品牌的联姻、市场的企业联动,使象山海洋节庆刻上“可以移动的海洋节庆”的烙印,加快象山海洋节庆的特色化步伐。

4.3 “植根文化”,在海洋节庆的文化性上取得突破

要始终坚持“文化办节”不动摇,坚持用简单的形式表述文化,用文化的底蕴展示魅力,把海洋节庆办成文化大节。要成立象山节庆研究机构,对节庆活动的设计、管理、营销、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深化节庆活动实践调研,从而形成象山节庆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要不断总结象山办节经验,编纂《象山海洋节庆大全》,记录象山海洋节庆历史,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为实现象山海洋节庆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

4.4“以节养节”,在海洋节庆的可持续性上取得突破

自助旅游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 篇5

摘要: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的旅游招牌城市,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黄山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内涵深厚,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提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黄山;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引言

黄山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黄山市不仅拥有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还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着称于世。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运用SWOT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以此论证可持续发展对其重要性,为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SWOT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着名学者韦里克提出。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广和前人的规范研究证实,SWOT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战略分析中来。显然,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也是可行的。

下面将具体分析黄山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

2.旅游资源的积聚性高。黄山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积聚性很高,旅游景点多,可游性强。黄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

始风貌的国家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着。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黄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已家喻户晓。徽商文化也被看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黄山市政府也积极通过广告、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4.消费市场广阔。安徽位于中国中部,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向北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南有经济实力强大的珠三角地区。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的旅游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较广。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城市和休闲会议城市,也很大程度地增加其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不便。黄山市多山区。多山伴随着的是交通的不便。现今黄山的交通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仍然存在着运载量不足的情况。

2.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配套设施齐全与否是判断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3.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黄山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欠缺。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客流量的加大,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度提高和破坏度加强;二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其保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资金难度。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层面的高屋建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黄山经济发展中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黄山市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和经济优惠进行招商投资,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业。

2.居民收入提高,节假日增多。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再加上一些传统节日列入节假日范围内,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温,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需求逐年加大,这有利于黄山市旅游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东向”战略。安徽省在近年来实施“东向”战略,将有利于安徽的旅游业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东向战略有利于黄山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黄山可以借“东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省内旅游业的竞争。安徽作为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省内各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六安市、亳州市、巢湖市等,这些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旅游特色,是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难以再生性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不具稳定性。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和客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因此黄山市的旅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另外,黄山的众多人文景观是具有非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破坏将不会再有。

3.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黄山市旅游存在着盲目开发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重复建设,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旅游主管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欠缺管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旅游业的形象。

五、黄山旅游业发展必要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SWOT分析,黄山市旅游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一目了然。我们认为,只有在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好优势、利用好机遇条件、化解劣势、克服威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是三者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任何片面的单方面的增长都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成为新的全球性发展的主流哲学,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

黄山市应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旅游业优势是黄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黄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黄山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的机遇,只有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的把握好这些机遇,才能真正的紧跟市场步伐,满足市场需求。

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黄山市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着劣势和威胁,这是客观事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黄山市存在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不稳定性的缺点,可以促进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持续稳定的贡献作用。

六、对黄山市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实行旅游资源有偿、有限、有序开发的方针,在保障旅游业发展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是应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旅游文化的内涵。只有将旅游景观与旅游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的吸引力的长期性和持久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开发的战略。现今黄山的众多地区仍然保存着徽商文化遗产,但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包装,从而令徽商文化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增强潜在吸引力。

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既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承载力,又不利于保护旅游资源。所以黄山市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将旅游设施配套、旅游服务配套、旅游管理配套并重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加强景区管理,特别是对国家级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要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实行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流景区。

四是注重旅游机制创新和加快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是创新旅游开发机制。鼓励内外资、民间资金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旅游开发格局;其次要创新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形成合作和互助的格局;最后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持有何种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体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只顾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长期效益的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结语

对黄山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宪章》所说:“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善环境质量。”黄山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一定要走可

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不竭的贡献。参考文献: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6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南宁市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情况。南宁市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其中又以旅游业所占比重最大。自2001年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南宁市新兴的支柱性业。并且,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很明显。此外,它的政治环境、经济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也都有明显的优势。环境方面,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年均气温 20 多度,属于比较温暖的城市,此外南宁的绿化覆盖率达 38.78%,因此被誉为绿城,因此南宁市也有一个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绿城南宁”。客源市场方面,国内客源市场来源广,并且游客人数也逐年上升。港澳台到南宁的游客一直以台湾居多,依次是香港,澳门市场还是属于起步阶段。国际客源市场方面,从来南宁过夜的外国游客数量统计情况来看,近几年都是东盟国家人数居多。随着东盟博览会的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提高,南宁的国家客源市场会进一步扩大。但是,南宁旅游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先天不足——产品单

一、特色不浓、缺乏精品,既没有闻名海内外的山水风光,也没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南宁市一直是有自己的城市形象定位的,并且是每一个市民都能张口即来的“绿城南宁”“民歌节”“东盟国际博览会”。但是正如所列出的,这些形象是深刻每一位南宁市民没错,但是更为严格的说它们只能算是贴在南宁身上的几大标签。然而它们尚未整合到一次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城市定位,因此也削弱了城市形象的推广能力。如果仅仅这样散开去推广南宁,那么客源市场接受的城市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多数游客不知道南宁除了有博览会、艺术节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市场结构不合理。这是

(一)引发而来的后果之一。来南宁旅游的游客中,有很大部分是冲着东盟国际博览会或者三月三民歌艺术节而来。因此在这两个节假日内就会产生游客爆满的现象。过了这段时间后就会有明显的“人去楼空”现象,酒店住宿率明显下降。为了迎接游客高峰期而建设的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会闲置,造成浪费。

(三)景区众多但不形成合力,宣传力度不强。南宁市虽然景区众多,但是未形成合力。各景区都是独立经营核算,单打独斗。以至于内部景区非但没有形成合力,反倒是宣传内容有很多雷同,形成竞争。大多数景区没有稳定客源,只有青秀山、动物园等少数景点有稳定客源。此外,南宁市对城市旅游重视不够,缺乏强烈的市场开拓意识。因此对外旅游宣传的重视还不是很强。近几年宣传量上升了,但是宣传效果也没有很理想。

(四)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开发缺乏特色,缺少精品旅游。正如现如今很多地区都面临的景区同质化问题一样,南宁也存在着很多景区的雷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旅游景点缺乏深层次开发,表面化严重。为了追求利益很多景区都追求一些快速获得收入的活动或者项目,旅游景区缺少可大力推广的精品游产品。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属于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对于交通,住宿,银行,饭店等基础设施要求能够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南宁的旅游业发展速度随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日益加快,然而南宁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达不到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的标准。

三、结合人文地理学而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在人文地理学课堂中有一章节讲的是“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我想其实这是很有用的一个提升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的方面。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更应该是自内而外深层次的开发,并且从素质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并且,我们应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

1、净化南宁市周边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旅游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旅游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体现着一个景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素养。因此,将南宁市周边的语言净化将会对南宁市整体的旅游形象有一个大提升。居民整体素质高了,也能增加游客回头率。

2、强化旅游宣传语言中的人文关怀。由于南宁市没有什么世界级资源或者顶级资源,就必须更加从细处入手,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城市魅力。以创造另一方面的魅力补上资源弱势。因此,在宣传语或者相关警示语的设计中,应当使宣传语人文化、新颖化、减少口号式,说教式的宣传语,给游客行程一个南宁市温馨、和谐的城市旅游形象。

3、美化宣传标牌。这也是为了使游客形成一种知觉感受。宣传标牌注意感情色彩的使用、背景色,语言的朗朗上口等。充分利用语言方面能给南宁带来的旅游特色。

4、语言是无形的文化要素。南宁市其实是一个多语言的城市。壮语、客家语、白话。尤其是白话,其实大体上与粤语类似。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粤语,所以那宁也可以充分发挥好这些特色与优势

(二)在人口、人种、民族一章中介绍了民俗文化与民俗环境等。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南宁是广西的首府,拥有者浓厚的壮族文化历史与富有特色的壮族民居与灿烂的壮族艺术如大型艺术节——三月三民歌节(大地飞歌/歌圩节)等。南宁可以将各地景点与此活动联系起来,开展深度旅游项目,延长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民歌节的影响时间。这不仅带动景区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广了艺术节本身。

(三)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章中就首先讲了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对旅游者的影响。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也是影响旅游者去南宁旅游决策形成的关键部分。所以必须从宣传、城市形象推广、促销等方面做好相应工作。

1、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抓住民族特色,挖掘民俗节庆的亮点,与会展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等。加大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东盟博览会的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平台。例如微博营销。在全国及国际上的旅游宣传手段要根据地方特色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案。

2、扩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宣传促销南宁市“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旅游胜地、美食天堂”的旅游形象,尤其要重点宣传南宁“旅游胜地”、“旅游目的地” 形象,不断提高南宁市各旅游景点的上镜率和见报率。

3、规范旅游市场。从政策、规则上面入手规范南宁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提高整个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成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小组,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大旅游监管工作格局。严厉查处强买强卖、尾追兜售。价格欺诈、诱迫购物、无证经营、乱摆摊点、缺斤少两、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净化市场交易环境。

(四)旅游业发展要依托旅游资源。所以在旅游景区的打造方面,南宁市必定要下更大的功夫,改变缺少精品游、缺乏强有力自然资源、景区未形成合力等现状问题。

1、合理建设精品景点和组织精品线路。南宁市资源好、聘问较高的资源还是有的,只不过缺乏足够的管理或者管理理念落后才导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做好主导地位,不仅要加强建设监管和督促,还应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投入的力度,鼓励各景区景点创A工程等。此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或者出资鼓励景区企业。加紧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较好的景点串为精品线路。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线路的发展。

2、整合和推介南宁市旅游资源。南宁市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把对旅游业的整合和推介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大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3、通过一些政策加深市民对景区发展的支持。如可结合平时的节假日和带薪休假时间鼓动和组织市民分期分批前往全市各景区景点游览,鼓励市民自行安排时间前往游览;有关景区景点可采取本市居民凭身份证到各景区景点游览时给予一定幅度门票优惠或购买各景区景点联票给予优惠等办法,鼓励市民到全市各景区景点旅游观光。

佛教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 篇7

关键词:佛教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专业导游

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留下了庞大的文化遗产, 这些佛教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分布区域广泛,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佛教文化旅游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 佛教旅游文化在中国的旅游文化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 在不少地区还成为当地核心旅游文化。应该说, 这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成功例证, 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文化本身蕴涵的巨大发展潜力。

一.开发现状

“佛教旅游, 就其实质而言, 是一种以佛教文化内涵为主要吸引物的特色旅游产品”。从目前我国佛教旅游发展现状来看, 其产品大多仍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 主要凭借佛教场所中的寺庙、灵塔、偶像、佛教仪式、佛教圣物、佛教园林等资源作为开发载体, 以静态展示呈现, 而对佛教文化深层价值地挖掘, 无论在力度上, 还是在深度上都还远远不够。

我国佛教旅游产品在形式上与其它宗教颇为相似, 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藏传、南传和北传三大教派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上。但是政府或者企业在规划佛教资源时缺乏深刻研究, 创新点挖掘不够, 思路过于传统。就当前多数佛教旅游胜地开发状况来说, 仍以门票经济和烧香经济为经营主线, 结果导致各地的佛教旅游千篇一律, 找不出任何新意与特色。究其原因,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单一, 一些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浮于表面。二是陪衬于各景点之中, 不成主体和系统, 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风景点的点缀而未被视为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三是开发科学研究薄弱, 缺乏创新精神和思想。

二.开发对策

佛教旅游所要开发的不是佛教本身, 而是蕴含于佛教之中的极为丰富的文化。因此,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着眼于透过大量的实体性景观和活动性景观来挖掘其中包含着的, 能够满足人们旅游需要, 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子, 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

针对佛教的各种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由于佛教旅游项目开发风险小、回报高, 在旅游界和佛教界的共同推动下, 10年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修寺庙建佛像的热潮。这些大型佛教旅游工程个个规模宏大, 投资动辄数亿, 有的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一些佛教旅游项目在开发阶段缺乏精心设计创造, 在经营管理阶段又疏于大胆开拓创新, 使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外, 只能提供观光活动, 而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治病疗养等功能却很少挖掘。佛教不但被庸俗化, 甚至伪佛教也混杂期间, 严重破坏了佛教的形象。因此, 对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 要慎重选择开发对象, 认真考虑其开发之后的社会效果与影响, 不能仅从吸引游客、赚取利润考虑而片面的宣扬佛教或大肆营造一些并无多少文化内涵的仿古宗教景点。在开发过程中, 要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内容, 在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中适度增加有益的佛教理念, 以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 加深人们对佛教的认识。

2. 佛教旅游的参与性

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最与众不同的感受, 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的重要标准, 因而佛教旅游的开发应更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要求, 佛教旅游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开发, 例如开发“出家”旅游, 让那些对佛教有兴趣的游客到寺庙来“做几天和尚、撞几天钟”, 亲身体验一番“出家”的滋味;或是开展佛教研习旅游, 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佛教学术活动, 创办佛教讲习所、研讨班, 创立佛教学院等来传播佛教知识, 弘扬佛教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佛教武术旅游、佛教民俗旅游、佛茶文化旅游等, 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性活动, 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氛围, 忘却烦恼, 净化心灵, 实现佛教旅游的深层次收获。

3. 注意专业导游人才的培养

由于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佛学专业知识, 而这些知识又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因此很少有导游懂得佛教专业知识, 这种状况对佛教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非常不利。例如, 目前在进行佛教旅游时, 我们大多数导游讲解的主要内容只是停留在对佛教建筑、造像等物质对象的介绍上, 而对由景点展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缺乏理解。因此, 在培养专业导游时, 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应利用年审、冬训的机会加强对导游员宗教知识的专门培训, 导游员也应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 在佛教旅游资源较多的地区, 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力度的支持, 准许出家人为自己所在的寺院充当专业导游, 为参观者提供高水准的专业讲解, 以弥补旅行社导游专业知识的欠缺, 这样才不至于使追求文化的旅游者失望。

三.小结

发展佛教旅游, 必须做好各方面的调查, 进行深入的研究, 搞好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建设, 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具地方特色的佛教旅游产品。我们相信, 中国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 一定会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4, 1.234—237

[2]文力.旅游产业——21世纪的支柱产业[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5, 1.6—9

[3]华钢.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 2008, 5

[4]李强.佛教旅游资源开发[DB/OL].中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 http://www.cnta.gov.cn

[5]王丽心.“佛寺与生态”[J].世界宗教文化, 2001, 3 (8)

[6]叶小文.与时俱进话宗教[J].中国宗教, 2001, 6 (4)

[7]蔡宗德, 李文芬.中国历史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5.115—192

探讨湿地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湿地旅游;开发与保护;责任旅游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被称为“地球的肾”。又因其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韵,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功能。由于湿地丰富的综合功能,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湿地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湿地旅游目前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原生态”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旅游界和环保界的研究热点。

1.湿地与旅游关系

“湿地和旅游一直相关,一方面,旅游需要湿地,游客喜欢游泳、日光浴、划船、跳水、潜水、垂钓、观看鸟类及其他野生生物,而海滨区、湖泊、河流和红树林等一些湿地可为游客提供这样的场所;另一方面,湿地需要旅游,旅游收入能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自2000年以来,随着湿地国际成员国的逐步增加和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和信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湿地生态旅游也在逐步发展。2002年,湿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提出,同时因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而首推采取生态旅游模式。

2.湿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攻势强,产品影响力弱,湿地旅游开发与市场衔接不配套。湿地旅游做了全面的、大量的、多管齐下的营销策略,但因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多地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与各个湿地区域特色相结合的特色湿地旅游产品,缺少具有特色鲜明的主打品牌;且目前的湿地旅游多为政府行为,多数景区与旅行社对接方面断档,没有市场营销策略,一味地等待政府宣传,缺少主动性和市场意识。

(2)景观产品多,湿地文化产品少。目前的系列湿地旅游产品,大多为景观类产品,缺少湿地文化产品。湿地景观文化没有与湿地生态旅游文化、湿地旅游社区文化、湿地旅游历史文化较好地融为一体,没有充分挖掘松花江和太阳岛的文化内涵并与湿地旅游相结合,缺少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的湿地文化旅游产品。

(3)行业管理不力,缺乏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缺少湿地旅游专业经营人才。湿地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因而对旅游专业经营人员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设计还存在不规范问题、行业管理不力等现象,缺乏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缺乏专门从事生态旅游业的人才。

(4)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社区参与程度不够深入。目前,在各景区,已有大量的社区居民加入到旅游行业队伍中,促进了目的地产业结构优化,社区居民收入有很大的增加。

3.湿地旅游开发对策

3.1堅持“保护第一,恢复原生态环境为首”的生态性原则

(1)保护第一原则。湿地旅游的主要卖点是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积淀,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才能使湿地旅游区的青山绿水、优美的自然环境永续利用,才能保证湿地旅游的可持续性。

(2)改善生态环境原则。湿地作为一种资源,其主体价值是生态效益,在生态效益充分实现的前提之下才能考虑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框架内进行,应强调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社区综合效益的实现等生态旅游发展的主题,必须尊重自然,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应把改善和恢复环境放在首位。

3.2开展环保教育,实行负责任旅游

(1)湿地旅游是责任旅游,而绝非户外休闲娱乐的物质享乐型的旅游。在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对游客适时进行环保教育引导,要尽量保持湿地景观的原貌,要求游客要具有生态意识、生态理念和生态道德,避免破坏湿地景观的原真性,实现“负责任旅游”。

(2)控制游客容量,提倡旅游规模小型化。游客容量实际上是一种环境容量,它的合理与否,应以不损害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持续使用,同时,保证游客最低的方便通达、舒适安全为标准。鼓浪屿每天限制游客为1500人的做法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

3.3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机制,凸显特色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基础,立足于资源现状,根据资源特征设计相应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保证旅游产品开发成功的前提。特色是旅游产品生命力之所在。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注重特色开发,必须由政府打造核心品牌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在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效果的同时,力求凸显湿地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差异,通过湿地游平台提升带动整个夏季旅游的发展,还要考虑夏季湿地旅游与冬季冰雪的衔接问题,可试在一些景区开展冬季越野滑雪项目及相应服务设施,真正提升“冰城夏都”的地位与声誉。同时,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必须考虑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旅游产品的核心在于价值交换,因此,在产品开发时要化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应根据不同市场消费群体开发相应的特色旅游产品。

3.4加强湿地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湿地生态旅游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服务的基本操作到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均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必须提高政府及旅游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应加强对从业者的管理,定期培训,增加服务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3.5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法制监管力度及日常执法

应严格执行《哈尔滨市松花江湿地旅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随着旅游业纵深发展,应不断完善、补充相关法律细则,加大加强法制监管力度,严格日常执法,切实把工作做到实处;应加大湿地景区开发保护宣传力度,同时可以借鉴国外一些生态旅游环保措施,增强市民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湿地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6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模式,实施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管理

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其经营管理模式,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积极引导和激发社区参与热情,让社区居民参与湿地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使社区居民既是旅游活动中责任的承担者,又是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配的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到使居民享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认识到保护湿地旅游产品的重要性,提高其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的动力和意愿。

【参考文献】

[1]赵磊,吴文智.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

上一篇:上市公司税务管理下一篇:城市环境问题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