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谓探究性学习, 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围绕学生, 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和创造活动, 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 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那么,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1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 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之一。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魅力,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做到乐学, 主动地学, 学有所得, 越学越爱学。为了让课堂更贴近学生,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2 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 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 如教学过程引用有趣的例子、实验、离奇的事实,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导入、问题设计,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 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我们在音乐教学中, 一是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参观、访问、旅游, 甚至故事、游戏、美术等方式再现形象,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 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音乐的兴趣。二是注意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作用, 从满足学生的一些重要需要入手, 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使学生在发展求知需要的过程中, 尽可能充溢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满足对美的需要。

3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指导其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更大程度上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 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音乐教师,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关注学生音乐学习探究过程:

3.1 突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经过音乐教师精心设计,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掌握方法, 培养能力, 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 意义是深远的。

3.2 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在音乐课堂上, 创造氛围、空间, 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 使音乐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 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 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 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像, 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 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 也使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老师之间相互学习,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也更加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地感受到, 探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有更新, 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 还要不断摸索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其次, 音乐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有变化, 要从单纯的传授者变化成既是传授者又是组织者、参与者、出谋划策者、鉴赏者、也是收获者。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可能都是万事通, 学生不见得都不如教师, 因此, 教师要放下架子, 虚心向学生学习, 做到教学相长。

再次, 音乐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特别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 这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会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展信息。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支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师队伍,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才能焕发出更大活力。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探究习惯和提高探究能力。

摘要: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音乐有体验、比较、探究和合作的四种方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历, 创设音乐情景, 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探究音乐, 并让学生亲自体验音乐, 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到高中音乐欣赏的课堂中, 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更大程度上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鉴赏,探究性,学习

上一篇:浅谈估计量的优良性标准下一篇:钳工理论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