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2022-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太过教条化、刻板化,很多学生很难理解数学课的意义,也很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学生都是只知其方法不知其意义,而生活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堂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难度实际并不高,而且很容易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但在过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利用例题来教导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做题。这种重理论方法的教学方式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可以接受,但数学课本身建构逻辑能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义就失去了,不仅如此,在未来更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不明白自己过往掌握的方法的原理和细节,学习难度更高的知识时会越来越困难。数学的基础并不是做数学题,而是对数学逻辑的理解。因此,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重点阐述小学数学走向生活化的方法。

一、生活化引入要贯穿课程始终,坚持以兴趣为导向

生活化的引入首先要保证贯穿课堂内外,必须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实际意义。在过往的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了解数学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数学。这对小学生来讲很正常,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引导学生,让他们看到生活中的数学。以数学教材中与“方位”相关的内容为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一定的预习。预习就是让学生在回家路上和父母或者同学看一看自己生活中涉及方位的内容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回家的路上要经过几次方位的变化,都分别是什么。这种在课前引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先对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这样的形式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关联。

除了在课前的预习引入生活化以外,在课堂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可以更生活化。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做教材的“搬运工”,而是要从教材之中发掘可用的东西,把它和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活动,或者以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實践中进行学习。学生都很喜爱游戏,教师可以以学生熟知的游戏入手帮学生掌握知识。比如,在手游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如何将学习到的方位应用到游戏实战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更加直观地把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呈现给学生。

二、生活化引入要注意张弛有度,坚持以内容为导向

生活化的另一个重点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引入,教师往往为了达成生活化目标而盲目地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和方式。这种方式有时过于生硬,学生的接受程度反而不高。比如,在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就要考虑用别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不能勉强套用生活中的案例,有些教师会举出很复杂的情景和例子,这对学生的理解反倒没有帮助。

生活化教学坚持以内容为导向,就是要将教学的实际内容作为第一素材,而不要把教学的方法作为第一素材。一般来说,适合引入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大多是与生活直接关联的部分,其中最典型的包括时间、方位、钱币、概率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有一部分章节,如角、线、图形的面积等,这些内容相对抽象,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些例子和应用,比如房屋的面积等,因此也可以很好地引入生活化。而对很多代数内容,引入的方式就需要谨慎地考量和选择。如方程的内容就可以比较好地引入,但对于简单计算和涉及解析几何的内容就不太好应用。因此,教师要坚持以内容为导向,合理选择使用的范围。

三、生活化引入要结合其他方法,坚持以能力为导向

生活化的引入不能生硬地只选择这一种方式,因为生活化只能帮助学生提升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在关键环节形成一定的逻辑线索,但生活化的引入并不能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也不能帮助学生提升注意力。甚至有时候由于生活化的引入,学生可能会想到相关方面的其他事物,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的引入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关键性引导,并介入其他能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互动课堂的模式,或者是实践课堂的导入。生活化引入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依靠生活化。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坚持以能力的提升为导向,如果只注重成绩,生活化也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融入其他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可以让小学数学以更精准的目标服务学生,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它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尽可能贴近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学生不仅需要从中学习到知识,更需要学习方法和提高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走得更远,才能把这种能力运用到未来的工作和建设中,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彩香.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0(4).

[2]周永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学周刊,2020(4).

[3]李志刚.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1(11):107-108.

[4]郭丽英.以问启智,让思维放飞在数学课堂[J].家长,2021(9):179-180.

作者:板扶刚

第2篇: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生活本就是教育的延展,数学学习是少不了发现生活的,这也让数学课堂显得弥足珍贵,整个课堂也变得有亲和力了。在生活中寻觅知识的印迹,而数学知识孕育于生平世间,小学生对于未知的生活充满好奇,驱使他们进行探索,教师如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独有习性,为学生搭建起生活化环境,这对于数学教学的展开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小学数学能够发散自身的思维,协助学生增强合作及自学能力,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学会让出主动权,留出余地给学生,以便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数学课堂

引言

将数学知识浸透入日常点滴中,在小学教育中,也显示出了非凡的学习氛围,构建生活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是现今教师应不断思虑的,以此推动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走向生活化的过程,教师也能够细致看到学生的一切,在实践中汲取真知,并借助现今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生搭建学习氛围,让其对实物有直观的理解,激发学习热情。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生活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必要性

所谓的生活化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的现实照应,在小学数学整个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首先,生活化进入课堂中整体氛围更为浓厚,扭转其歪曲的理解,小学生见识的不够多,教师施行的生活化小细节,得以呈现在堂上,这是新时代教育下的突破,也与教学目标匹配。而数学抽象性难度大,让生活走入数学课堂,疏散学生的负能量意识,帮助学生较快适应数学进度,实现教学成果的显著提升。其次,生活化细节得以贯通,改良了传统教学的瑕疵,道尽了生活的真实,学习起来通俗易懂,打破了双方的陌生感,缓解老师的教学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上化被动为主动,巩固学生的信心防护。最后,生活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弄清如何学,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更改学生的习性,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力,也起到耳濡目染的成效[1]。

二、生活化教学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一)借助生活情境,导入课堂知识

有效导入课堂中的数学知识,才能让学生重燃对学习的热情,并借此不断思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动脑的习惯。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化的内容,融入课堂教育中更能招到学生喜爱,增加对好奇事物的理性认可,学生的情绪也会高涨,学习也会更自信。当然,数学中的生活化情境是不可凭空臆想的,结合生活素材,导入课堂知识更能将数学学科的魅力释放开来。受环境因素与生活习性的影响,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实现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最后逃离被动的状态,选取适用之需,认清其实用性。就以小学四年级《大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材内容定生活主题,主题要环绕多个数展开,并结合学生的习性,进行拟定相关的内容,从学生身上着手,以让学生汲取实践活动课的阅历。

(二)运用情境教学,勉励学生思考

生活是整个教育中的主要源头,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浸入其中,使得老师指挥孩子感悟生平事物,不断适应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在相处中提升自我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本是达到有关思维习性的树立,需要学生有一定条理性,但数学涉及的知识简单,大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上更加注重算术,对于学生思维方面的注重程度不够,学生的思考不到位。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中,未能平衡学生的整体所需,而情境化的出现,既能够转变学生的思绪情感,也能调节教学平衡,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开朗,在数学整个阶段中期望展开自学,并从中领悟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例如,在小学数学加减法课堂上,数学教师可将数进行拆分运算,52可以拆分成50+2的运算,并让学生思考转化为其他数学的运算方式,让学生课后协助家长收拾物品时,进行结算记录,形成多样化的算法,如此来看,学生的思考也变得有意义,数学学习也变得实用起来。

(三)与生活相联系,引起学生情趣

小学数学知识想要走入生活中,教师须正视自身的想法,其教学成效如何归因于观念,只有深入反省,及时扭转思维,才能实现教学最终目的。搭建生活化的情境还要融合生活中,在其中寻觅部分的思绪,对生活进行深度挖掘,并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触及学生的兴趣点,推进教学的进度。小学时期的学生知识面较薄弱,教师需要结合日常事物进行包装引入课堂,给予学生新鲜感,在交流中得到与众不同的知识。除此之外,于数学教学而言,问题的设置是无法规避的,结合多样化的问题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留意学生对于生活知识的掌握,找到教学方位的冲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活化的知识引入需要朝向生活方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在课堂表面上体现,对于生活问题的联系也需要优化,最终才能有所突破。

(四)借助生活情境,培養学生合作意识

教师需根据所讲数学内容知识,结合生活环境影响,使得学生对于知识产生好奇心,并开展小组讨论,显示出学生的合作意愿。受年龄影响及智力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度不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直视索然无趣的数学内容,学生们的注意力很难维持一整堂课,在课堂教学中一半的时间都会走神,不容易维持课堂效率[2]。因此,生活化的引入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而新课改教学下对于小学数学也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操作实践的应用,要求小学教师将小学数学与生活日常相联系,帮助学生较快适应并掌握,以期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进而形成友好的师生关系。就拿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教学来说,可发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哪些属于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进而比较他们的面积。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时期是奠定根基的核心期,数学教学以期生活入堂中,让学生得以适应社会,学生的心态呈现的更加积极,逐渐与社会接轨,未来也能够不断独立,进而健康成长,在学习上也充满着活力与激情。教育的革新将数学与生活融洽的汇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懂得拿捏经验,让学生做到享受生活。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较单一,在学习中极易见到部分问题,进而兴致消逝,将生平接触到的物或事引进来,与小学数学教育相汇是教师应不断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国和.让数学走进生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小学时代,2019,14(9):90-90.

[2]高静静.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J].读天下,2021,3(19):49-49.

作者:木慧 熊建宇

第3篇: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为了体现教育教学的实践价值以及引导作用,许多老师结合学科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以教育教学的生活化为依据,将符合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具有一定生活指导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融入课堂教学环节,真正实现生活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感知的过程之中实现举一反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之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在推动数学教学改革时老师需要注重核心问题的分析研究,了解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以及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的相关策略及应用要求,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及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中的核心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这门学科的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偏高,有的老师教学经验不足,无法抓住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直接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数学知识的说教上,要求学生识记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原理。尽管这种机械简单的教学模式能够保障教学进度,顺利完成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但是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对此,小学数学老师需要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调整,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明确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相关性,围绕学生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实现生活化元素与学科教学改革之间的完美融合,保障学生在生活情境感知的过程之中产生更多的学习意愿,主动实现举一反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数学学习成绩及水平。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策略

我国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数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较为紧密,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核心要点,鼓励学生站在专业的角度分析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老师需要注重生活化元素的合理利用,将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策略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融为一体,坚持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明确前期的教学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通过生活化情境的有效设置来揭示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让学生在主动分析的过程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收获及成长。

(一)设置生活情境

情境教学能够在实现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同时降低学生的理论难度,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之中加强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老师需要通过生活情境的有效设置来让死板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的生活化以及形象化。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能够减轻教学压力,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保证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老师可以以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情境,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集中个人的注意力主动完成相关的数学学习任务,顺利实现前期的教学目的。其中生活化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老师应该抓住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组成要求,明确数学问题提出的核心价值,根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调整后期的教育教学策略及方向,让学生在課堂学习以及课外活动的过程之中深入其境感知不同的生活情境,加深个人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从而主动利用个人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充分体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二)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之中因为自身的学习经验不足,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出现了许多消极应对的情绪和行为。对此,老师需要注重教学思路的调整,充分利用各种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完美融合,弥补学生在想象力上的不足,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之中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和收获。

(三)探究数学知识,让数学充分融入生活

学生的自主探究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及教学新思路的改革意义重大,老师需要积极利用各种生活化的语言教授数学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形象化以及生动化。整个数学教学环节比较复杂,老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将实际经验融入到课堂讲解环节,保障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个性化的调整以及成长。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较为复杂,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完善的逻辑思维框架,老师需要注重知识板块的分析以及研究,提炼出其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针对性的调整对学生的指导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背景选择先进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当可行的引导。在对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生活化元素与学科教学改革之间的融合对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老师可以结合生活化教学的指导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实现学生的综合成长性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及成长空间。在完成前期的基础教学环节之后,老师还需要实现数学教学回归于生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小学的数学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之中结合个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老师只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关注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分析,鼓励學生进行主动的归纳以及搜集,构建完善的逻辑思维框架,选择符合自身发展要求以及学习能力的学习策略,真正实现事半功倍的。为了构建高效课堂,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作用,老师还可以设置生活化游戏,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价值以及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动力,推动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不断下降,相比之下,生活化教育与教学理论则能够避免这一不足,体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符合学科教学的核心要求,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老师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的分析以及研究来推动教学改革,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科知识与生活以及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能够有效揭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以及本质,老师需要注重细节要素的解读,着眼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积极实现生活化元素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完美融合。

作者:郑琴

第4篇: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李政权

论文内容摘要:

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 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

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

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

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

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

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

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

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

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

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

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

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学生在书上的小男孩撑雨伞避雨的

插图中立即就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初步被激发起来。

紧接着在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我先让学生按照

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

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快就集中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

解决;“食”的问题稍难,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

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稍作点拨,并且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

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并且“将辣就辣”,

告诉同学们在给他们上地理课的老师“我”就是怕不辣的湖南人,同

时还将当初来潮州时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半月瘦七斤的事实也搬上了

讲台,听得有的同学的竖起了耳朵,答案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连新学期的老师自我介绍也就此完成了。还有一项“调查水果产地”

的课堂活动内容,“荔枝”和“香蕉”不用教师提醒,教室外的荔枝

树和香蕉林就是答案。而对于“苹果”和“水蜜桃”的产地问题,我

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结果他们在家里水果的包装箱上找

到了答案。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民居的分布特点之后,

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

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我们广东潮汕地区的饶平县境内。我提问学生:

“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潮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呢?” 故意设下了一个悬念,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兴

趣自然地又被激发起来,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明确,

这事与美国有关。美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太空中拍摄到中国

这一种民居时,误认为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曾一度引起惊慌,因为

这种民居的外形酷似核试验基地建筑物,而且还派情报人员进行侦

察,“客家围屋”也由此而出了名。“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怎样学习

地理”的问题我则要求同学们从教师的教态中去领悟。此类课堂兴趣

的激发不一而足,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

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古诗句的适当引用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

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我在《认识地球》这一章的

学习开始时就采用了引用古代诗歌激发兴趣的办法。

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的阶段,

最后由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真正地证实了地球是一巨大的球

体,教材上配有“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则用现代科学方法更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古代诗句来

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见同

学们一时想不出来,我就将《登鹳鹊楼》的头两句诗“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一念,很快在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读道:“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顺势立即在黑板

上画了两个表示地球的大圆,分别添上两个大小一样的小孩样子的图

象,一个站在地平面上,一个站在高出地面许多的高塔顶上,再分别

指出他们视野所涉及的范围,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诗

句吗?”没有让学生思考,我又脱口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大家说兴趣激发的效果

如何呢?其实这句诗的联想是来自课本的“活动”实验,实验说将带

帆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所得到的结

果是: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我通过逆

向思维,联想到了此句,同时将刚才的实验反过来做一次,解释给大

家看,从另一首诗中再一次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特

点,使学生觉得反复而又不累赘,这又与后面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证明地球的周长相得益彰。此时我

发现班内还有的同学拿出手中的小地球仪来并做了一个小纸船,自己

试着做实验呢。这样既增添课堂气氛又略带些文学色彩。

三、实验说话,别瞎猜测

在《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我过去曾遇到学生瞎

猜测的情况,基于此,我在课前要求每人自备小地球仪一个,教师则

准备一个大的教学用地球仪,以便用来解答课堂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统摄下的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彩色插图形象直

观,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手中的地球仪进行观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

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时将手中的地球仪与书中的插

图一对照,老师略作提示,地球仪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比如南、

北极的位置、经纬线的特点、方向的辨别、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极上

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的

问题等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瞎猜

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

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这也

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四、简制教具、即兴发挥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而言比较简陋,没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在学习“地图的运用”一节时,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

和注记都是基础。如何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不难,但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就得想法转变它,让知识得之不难失之

也不易。我就尝试自制方向标进课堂。其实办法十分简单:将两条一

样的长方形硬纸条钉成一个“十”字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定向法,在四端分别用钢笔标明“东”“西”“南”“北”字样

(如图1所示)。插图中所举的辨向方法先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教师授新课后明确并归纳地图上的三种辨向方法即经纬线定向法、指

向标定向法和一般定向法后,出示自做的“方向标”教具,建议学生

也都亲手做一个,以备以后在遇到类似方向问题时使用。

门(图1方向标)(图2 教室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较难理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来诠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课前准备好教学用的皮卷尺带,课堂先要求大家准备纸笔和直尺,用以描绘本班教室平面图,明确概念的含义后,请两位同学来丈量教室的长、宽并报出数据。首先量得长为10.20米,再量得宽为7.25米。随即提问:“大家如何在纸上将本班的教室平面描绘出来呢?长度单位怎么确定?”“用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米。”“对!这就叫做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且长度单位为厘米。”并板书该图所需要的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1= 实地距离100

比例尺概念含义问题解决后,紧接着要求大家详细地标出讲台、教室门的位置,制出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比例尺在地图三要素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如何判断比例尺大小,比值是关键。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一个特殊分数式,我结合读图给学生明确: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再根据比例尺公式分别要求写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和求实地距离的公式(即: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接着再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问:“现在应该选择多大的比例尺较为合适?用画本班平面图的比例尺如何?”“不行!”最后大家商讨决定选择1:5 000的比例尺为标准较为合适。完成校园平面图后要明确标示出本班所在的教学楼位置,然后提问:“现在能否找出我们的座位?”“不能!”水到渠成请同学们记住书上的结论并朗读:“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学生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此时,我看见早晨的阳光正好从教室的前门射进来,便顺势“就地取材”,来了一个即兴发挥,利用在序图中 “有太阳时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提示,要求大家在本班教室平面图上添加表示阳光的箭头符号(如图2所示),教师亦绘出一幅同样的平面图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的教室与学校的大门是平行设计的,请问我们学校的大门朝什么方向?”此时,我拿出自做的方向标(如图1所示),将带“东”字的一端对准太阳光源一对比,让同学们来判断,结果很快就得出学校是朝东南方向的答案。这样巧妙地将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综合运用,课堂效果理想。

五、引时事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这学期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果是板块之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完这一节内容时,及时将2005年11月刚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巴基斯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被提问的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因为巴基斯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地中海在将来会消失的结论。其实这就是知识的时代性、流动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时再一次用我的一句口头禅 “学地理不会图,越学越糊涂”送给学生,强调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运用,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只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真正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地理》(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二版

《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自助游·旅游者大全》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

社2004年3月第一版

第5篇:让地理走进生活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2016 年秋季学期初2019级地理学科课时训练 ____班 姓名

学号

月 日第 周

前言 让地理走进生活 命题人:邓雪彬

【学习目标】

1、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

2、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到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主动迎接地理,将地理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基础知识】

1、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好地理要求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巩固】

一、选择题

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风土人情。观察下面的图,回答第

1、2题。

1.这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2.这种服装适应的环境是( )。

A.沙漠环境 B.水乡环境 C.日温差大的环境 D.年温差大的环境 3.下列叙述中,叙说天气的是( )。

A.武汉冬冷夏热 B.北京风和日丽 C.昆明四季如春 D.新加坡终年高温多雨 4.四川省的简称是(

)。

A.滇或黔 B.川或滇 C.川或蜀 D.黔或川 5.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

)。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6、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7.人们在海边总是最先看见进港船只的( )。 A.船头 B.桅杆 C.船身 D.船尾 8.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是( )

A.哥伦布 B.伽利略 D.麦哲伦 D.迪亚士 9.1957年,(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苏联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0. 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 )表示水,用( )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 )表示冰川,用( )表示山地沙漠。 A.黄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11.家住山东烟台的玲玲和爸爸准备寒假去东北旅游。下面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妈妈说的不对的是( )

A.“当地有著名特产东北ˋ三宝ˊ,别忘了给爷爷奶奶带一点回来” B. “当地天气很冷,要注意保暖”

C. “当地经常会刮台风,游玩时要注意安全” D. “当地冰雕很漂亮,多拍些照片回来”

12. 2010年冬奥会,中国的滑冰项目共获得5块金牌,其中金牌得主申雪、赵宏博、王蒙、孙琳琳、张会均为黑龙江人。黑龙江省冬季严寒,这说明( ) A.气候不同,农业生产活动有差异 B.地形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C.气候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D.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体育大国。 13.下列河流是中俄两国的界河是 ( )

A.嫩江 B.图们江 C.黑龙江 D.松花江 14.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

)

A.太阳能、石油、电能 B.海洋能、核能、氢能 C.煤、石油、天然气 D.核能、地热能、煤

二、综合题

15.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南方房屋屋檐坡度大,是由于南方________多,有利于________。北方屋檐平坦,是由于北方

________少,有利于________。

17.人类的服饰的差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__________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_______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__________ 里;__________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18.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莽莽沙海里,__________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__________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__________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第6篇: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

新课程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门类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等,但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我们去理解和实验,去开发和创造。教师的主战场在教室、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此次改革的成败,而课堂的改革有赖于对旧有课堂的扬弃和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的建立。高中地理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有竞争更有协同和依存,具有整体性,也更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本文以新课改作为平台,将得到的启示总结并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中,让地理学科教学更具有生态理念。

从提出主题——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构建模式——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实战演练,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将学生、教师、环境的力量交汇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理念。即: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追求的是生命实体在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这种理念主要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1. 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师生互动的时空和感受成长的场域。

1.1建立了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征服和被征服”“霸权和顺从”的关系,让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和绿色的课堂环境,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

1.2构建了师生互动的时空。生态中的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学生对事物的重新选择组合和建构。

1.3构建了感受成长的场域。在本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情境、开放的氛围、自主操作对话沟通的场域,通过学生自主构建城市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收获的是对知识理解以及方法的内化。

2. 构建和运行了新课堂形态 2.1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机制

为了改变传统教师一讲到底和形式上活跃,在学生没有接触之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给予的主题,通过提出主题——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构建模式——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实战演练的流程,让学生自主探索,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尝试成功,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自觉地认识此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建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为一体的与新课程相应的教学体系。完成模式构建之后,我针对学生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完整地介绍构建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行为和思想的不足,然后根据主题,让学生现场运用,以便将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运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 2.2运用了形式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既有传统的讲述,也有合作探究、学生成果展示、学生现场演练,还运用了归

1 纳和演绎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是流于花哨的形式,而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信息,张扬个性,关怀生命,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理性和实践能力。 3. 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在考虑同行们常谈的问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中如何转变教师传统的控制和霸权的角色,如何体现新型的主导角色,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突显出来?能否借鉴“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中,始终努力把握这些“转变”原则,并以导的角色出现。

3.1师生关系中的角色转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 转向“人格培育者”,由“单向传递者”转向“对话交往者”。

3.2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转变: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重视教学方式的对话,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扮演好三种角色:引导者的角色、组织者的角色、合作者的角色。将设计的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师生的交流来获取知识,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生态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一种崇尚自主、互为互动、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的课堂,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虽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至少给自己的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综观自己和同行们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着几点共性: (1)对“课堂”的理解存在着偏差

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能够控制纪律,将教学内容讲解完,完成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部分目标就完成了任务

(2)地理课堂教师的专断现象

课堂既缺乏平等的对话,也没有经验共享,学生更不能发现自我。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静听式”的学习。虽然教师有时也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但只要学生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不符合他的“标准答案”,就难以得到肯定,而且,有些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本身就是问题,它们只是一些“假问题”,比如教师在已给出答案的情况下,只要学生接受他的暗示,简单回答“是”或者“不是”。 (3)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从众和退缩

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个体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细胞”。但在非生态的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常常表现为一味的从众和退缩,通常喜欢人云亦云,盲目符合。 (4)地理课堂的假繁荣现象

一些地理教师也在做着有关改革课堂的思考,也似乎注重师生的双边交流,但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教师搜集了许多地理素材,运用多媒体,在课堂内采用许多教学方法,作了许多探究活动,表面很热闹,似乎完全为活动而活动、为提问而提问,为形式而热闹,热热闹闹的背后是对教学主体漠视与应付。 (5)地理课堂的单调现象

表现为地理教师形象的单调、课堂活动的单调、教师语言的单调、地理学习方式的单调、教学内容的单调。

2 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现实要求我们反思“今天,我们怎么上课?”,是“坚守应试教育的堡垒,继续推行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态势”,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革故鼎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很明显,后者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求地理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死气沉沉的课堂,引进“生态理念”,形成“地理生态课堂”。我们认为,在构建地理生态课堂的过程中,需要地理教师共同商榷以下几个问题: (1) 关注课堂教学语言

要想得心应手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就应该具备准确性、生动趣味性、精要性、多变性、通俗性

(2) 关注优化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师生关系:从控制到对话;教学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3) 关注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重视调动和维持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创设,围绕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体现不同教学方式、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效统一;建立开放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 (4) 关注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角色

有人是这样评价中国大陆、香港、美国的课堂的:中国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记背而不发言,香港的课堂教师也讲,学生也记背,但学生要发言,美国的课堂是教师给予问题情境,教师听并点评,学生发表观点。虽然有些说法不太现实,但有它的道理,我认为最善于关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角色的是美国的课堂,它体现了课堂充满绿色的生态系统,我们是否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作深刻地反思?

3

第7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李 亮 凤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生活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知识、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防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去引导学生学习,以便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1、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前开放,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的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之前,让学生在课前体会一分能干些什么事情?测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数量;测量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米;一分钟能阅读多少个字,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也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而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的数学并不神秘抽象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准备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李老师今年(2008年)准备过第10个生日,而儿子明明过第13个生日,妈妈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进行新课的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的冲突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2)现在妈妈的生日反而比儿子的少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生日跟什么有关系?

(4)妈妈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顺势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新课导入艺术之处,就在于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习惯思维出现了“短路”,引起认知冲突并没有立即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把生活中的“过生日”的话题,逐步引向探讨“年、月、日”的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研究对象。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愤”和“悱”的思维情境继而引导学生探讨,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真正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全心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3、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气,使数学活动丰富而有趣味,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把学生感兴趣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但对教学确有辅助作用的生活实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具体,更亲切,这样学生学习和热情会更高涨,学习就会入境、入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妈妈从家到学校接小明,而小明从学校放学回家,他们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走100米,而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20分钟他们相遇,小明家到学校多少米?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行走情况,请同学们说一说。”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演示出来给大家看:

(1)运动地点:同地、异地;

(2)运动方向:相对、相背、同向;

(3)运动时间:同时、不同时;

(4)运动结果:相遇、相距等。

使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观察、生活实践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相遇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魅力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生活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知识来解决。

1、到生活中去运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图画、文字的形式描绘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更能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经历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应用,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我们班搞了一个“比手力”比赛,让学生排出比赛场次和每个参赛的运动员要赛几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实用性;在教学“铺地砖”之后,利用学校新实验楼铺的地砖为教材,模拟算出楼道的地砖的块数,让家里有房子正在装修的同学,结合书本的知识,帮助父母解决新房子铺地砖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有用;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 ,让同学们为自己的衣服、为妈妈的衣服作一个合理的搭配,也可以为妈妈搭配出一个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菜谱来;学习了《利息和利率》后,引导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帮妈妈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得

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

2、到生活中去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睁开”好奇的眼睛,用一双数学“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总觉得这个知识学生学得比较吃力。我把数学课堂教学移到操场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我提出要量旗杆的高度,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同学们看着高高的旗杆,怎么爬上去呢?个个面露难色,这时,我拿出1米长的尺子,立在旗杆的旁边,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旗杆和尺子的影子清晰可见。我问:“尺子”和“影长”,“旗杆”和“影长”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马上就领悟到“旗杆和影长”之间的关系,学会了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同时找到了测量最佳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数学,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的数学,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教师能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伴同行,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邮编:525000

工作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联系电话:0668—2871714

第8篇: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

要: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知识传递,而忽略知识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地理新课标提出最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知识与生活

教学方法

在地理科目的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照本宣读,那么课堂气氛会略显死板,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不是特例,是普遍存在的。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则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生活实例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还能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随口而出。

那么如何具体化地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是陡斜的?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冬天农民用熏烟方法保护农作物?为什么本地正午日影总朝?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终结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学生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建筑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出行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等。如何利用文化扩散规律,选择适当商品推销方式。近阶段房地产很热,假若你是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等。

二、以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奇异”事件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则是不合理的。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实例,让学在科学与传统的冲突中了解知识。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学生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的更准确一些。又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我国江浙一带盛产丝绸,新疆瓜果特别甜,徐州地区是淮海经济区中心,以及我们平时以面食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特产,聚落形成发展,环境变化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学业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甚至将学生学好地理的期望放在“考试”上,实践证明这种想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行不通的。学业评价的评定是:在教师采用百分制批改的基础上,以六十分为界对学生给出及格与不及格两种评定。地理结业评价试题的特点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事实;地图性,即所有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开放性,如暑期去云南旅游的情境题中,有方位、距离、行车速度、气温等的查算,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学以致用”。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第9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

宜宾市四中邬贵英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去吸取营养。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语言的百科全书,而实际上他的语言很多也是来自民间,从他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很注意到民间去搜集语言材料,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语言大师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的典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与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每个人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那些语言丰富的人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才能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在我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们就能积累200多篇古诗文和200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三分钟进行的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个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发表一篇演讲或时事评论,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语文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一片广阔的田野。

3.重视积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同时也重视训练学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做,使学生的说、写的内容显得比较丰富和充实。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在高一第一单元讲了孔子和孟子的文章后,就两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对立观点展开辩论,同学们争锋相对,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口才。

5.既重视写,又重视改。这里的改,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四人小组批改,二人互改,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他人

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作文与练笔的命题,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像马家爵事件发生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并以《心理素质与成材》为题写了一篇作文,结果涌现出很多佳作。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都是大可值得学习借鉴的,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就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而语文功底也影响着政治历史的答题的质量。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学生在看了喜欢的电视电影之后总有所感触,片中的情感、对白实际是都是学习语文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联系大家熟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兴趣,最近放了一部电影《天下无贼》,我将主人公胡黎的语言做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滑稽模仿”中分析他是一个有很高语言修养的贼,同学们积极参与,饶有兴趣,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基本都有上网的经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是信息的海洋,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交流媒介,合理的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我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好的网站,包括一些好的杂志报纸,像《中国青年》、《南方周末》,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的网站,也有一些像《中国高中生网》、《高中语文在线》等专业网站,还有《榕树下》、《黄金书屋》等文学网站,也鼓励同学们到一些著名的bbs上去发表言论 。通过网络淘金,很多同学都有不小的收获。

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研究性性学习实践中,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册,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让大家都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要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深入的开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更直接更真切地去获得独特的体验。无论教师多么精彩的讲解都比不上学生的亲身感受。笔者在讲授《就是那一只蟋蟀》时,许多学生朗读时不讲究节奏和音调,我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将同学们熟悉的周杰伦的《东风破》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这句歌词一字一句地唱了一遍,一个例子是把四川民歌《川江号子》中高亢的“开船罗——”用温柔低沉的声音唱了一遍,结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后面的朗读中同学们就很自觉的注意这个问题了。

总之,“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领域拓宽之后,语文学习的资源更丰富了,我和我的学生们也深深感到语文课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必须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儿童声乐课教学计划下一篇:遇见未知的自己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