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初一作文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语文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初一作文(推荐11篇)

让语文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初一作文 篇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体验更多的社会和人生,在生活实践中锻炼技能,增长才干,学到充满生命力的活知识。初一:苏涛

篇一: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

府西街小学 赵挺

教学以来,我们一直在思索,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通过这段时间的小课题研究,我认为没有比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更重要了。怎样才能使这种情感直接感染学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学生?我认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一、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教师在教课文时必须先“读出自己的感觉”,将自己融入文章,读出语言文字的情感意蕴,读出作者表达的良苦用心,而“读出感觉”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永无止境。

(1)要反反复复的读,或朗诵,或默想,或圈点,“品”出内容的味儿,“品”出表达的妙处,沉淀成自己的“感觉”。

(2)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不要局限于条条框框,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

语文教育传递的是言语的精、气、神,抓住这一点就更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课文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得好”是可以促成学生“写得好”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成长需要从“读”中得到多方面的营养,而“说”更能开阔学生的言语思路,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信心。在这学期,我针对教学存在着重书面、轻口头、重分析、轻表达的倾向。我经过学习研究实践采取了以下措施:(1)立足课程,把握时机,让学生越说越甜。(2)依托教材,精心设计,让学

生越说越好。(3)创设情境,巧妙引领,让学生越说越妙。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言语思路,增强了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信心。

二、在写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一直以来,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语文教学的 皈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客观当下小学生作文,写不具体文章是小学生最突出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学期我针对这一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课外活动,引领学生获取素材。

为什么学生觉得作文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写作素材。我们应多引导学生经常用探究的目光去观察、体验周围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2)引导观察,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通过重点引导学生“比一比、评一评、练一练”的写作实践中学习抓细节进行描写,逐渐领会并尝试将概括叙述部分写得具体生动。

(3)广泛阅读,引导学生读写互促。

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告诉我,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与发现。”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才使语文课更加充满了魅力。

篇二:让生活素材走进小学语文习作中

让生活素材走进小学语文习作中

作者:秦明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年

3.走进自然

讴歌生命,走近自然。小学生要有一颗爱心,爱护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农村的小动物很多,同学们很熟悉,也很喜欢。如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猪小兔等,在写这些熟悉的小动物时,可以写它们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新鲜的内容。一个小学生是这样写他家猫妈妈的:猫妈妈生了几个孩子,谁知小猫出来找食时,不小心被凳子砸死了,猫妈妈一直守护在孩子的身边,直到小猫被埋了,它才离开。有的同学在习作中写一只大公鸡啄他的头,头都被啄出血来了。还有的同学讲他家养的小鸽子,鸽爸爸鸽妈妈非常辛苦地给小鸽子喂食。把这些小动物身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写进文章里,定会感人。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要处处留心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目的是要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得到感悟。1.在简单的劳动锻炼中体会成功的感受

城里学生在家中就是小皇帝,事事都有爸爸妈妈代劳。而农村学生则不同,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爷爷奶奶生活,所以他们早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种菜、做饭、洗衣服等。有些事

(1)参与书法比赛。在班级中进行男生与女生比、小组与小组比、班干与班干比、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比、学生与家长比、学生与老师比,并参与学校及以上各类比赛展评活动。用每次比赛的作品不断丰富班级书法园地,并分别把每个学生的作品收集到他们各自的成长记录袋中。

(2)办好书法社团。社团的开展,主要是重视写字特长生的培养,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充分挖掘少部分学生的写字禀赋,张扬其特长,让小荷露出“尖尖角”。

三、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小学生的习作素材主要源于生活和实践活动,但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范围和时间都很有限。要帮助学生不断地积累生活素材,还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在语文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技巧,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有很强的兴趣,求知欲和上进心很强,他们大多会踏踏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努力把课本知识学好,但由于他们受到了太多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对课外阅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缺陷的根源就是因为平时阅读量少,造成知识的贫乏,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加课外阅读量。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通过长期引导,使学生知道了阅读的重要性,明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逐渐明白了课外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是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和必要补充。

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体验,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班级每月认真组织一次班级读书心得交流会,主要交流学生读书过程的喜、忧、乐,感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自我导向功能,通过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平台,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具有激励学习内在动机的作用。

篇三:让生活走进语文

让生活走进语文“综合性学习”

休宁县临溪中心小学 程新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还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主张在我们现今的《新课程标准》中加以体现。新课标指出:“强调课程与生活的整体联系: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应该说,其他课程、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之间的沟通桥梁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学生书中的全面提高。

一、开拓语文课程资源,让“综合性学习”生活化

1、利用现有教材进行生活深化。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源于生活,有的内容还是常见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学生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如能提前指导学生流行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为语文实践形成语言能力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如我教学四年级

教育服务于生活了。因此,教师要有敏锐性,有意识地把社会影响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到课程中,提高“综合性学习”的针对性。

如进行五年级语文下册篇四:走进多彩生活 写出真实感受

走进多彩生活 写出真实感受

——浅谈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天津静海模范学校 孙艳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很显然,课标对于作文教学的实施建议是可操作性的,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作文仍然是一项难题,而作文教学无疑也是令小学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习作成了令很多师生都望而生畏拦路虎,往往是教师口若悬河,费尽心机的讲,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的写,最终还是无法见到成效。我认为,作文教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将这些探索和启发加以锤炼和总结,才能从中得出一些对学生有所裨益,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的心得、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的作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只要我们教师指导得当、训练得当,作文一定会成文孩子们热衷的学点,成为师生乐于面对的话题。

一、引领孩子遨游自由广阔的空间

作文应该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的反映,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很多孩子的作文是脱离生活的,他们也曾见到过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游览过生活中的很多美丽的地方,经历过生活中的很多难忘的事情,但是,在写作中,他们却很难把自己的这些经验和经历与作文联系起来,因此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让孩子整整遨游于广阔的生活空间,是作文教学的迫切需要。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套写、甚至背诵例文、范文的抄袭现象很普遍。从孩子们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经历和观察是有的但是认识的能力却是薄弱的,他们的作文,于生活是脱节的,没有生活气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现象描述出来。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在观察生活的同时去思考生活,在生活中去获取写作的素材,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观察方法,如观察自己生活的城市、社区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每天接触到得人的工作表现、言语谈吐和人物身份;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在一天中的变化,一年中的变化;观察日月星辰在一个月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并有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对于这些变化你的体会和感受,从中提炼出去美好的、值得你记忆的人、物和事,然后将这些写进你的

作文,你的随笔通过观察,激起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还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积累一些典型的写作材料。这样无疑可以促成到作文教学的成功,同时也能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提高学生所写文章的思想内涵。如组织学生开展“夸夸我我的同学”“我的妈妈(爸爸)真了不起”“他(她)是我最喜欢的老师”等内容的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儿童节、教师节、母亲节、国庆节等)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季节和父母去郊游、到野外、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走一走看一看;到爸爸妈妈的单位、工厂去体验一下„„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生活,也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的有益尝试。我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然后观察了解自己亲手种下的花草树木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记录自己和亲手饲养虫鱼鸟兽的小故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记录劳动的乐趣、辛苦和感受„„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并把这些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意地去应用。

二、让孩子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真正的作文教学应当是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积极的思考”十分重要,幻想靠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搞模仿来提高写作水平,无疑是纸上谈兵,是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新课改一直在强调提高学生的主题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作文教学怎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呢?教师只有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获取灵感,才能让学生做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试想,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连看文章的能力都没有,何谈写文章的能力呢?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无点墨,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的阅读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

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甚至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学生。就小学低年级而言,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冰心的小散文都是孩子们阅读的首选材料。

当然,我们的语文课本的功效也不容忽视,选入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筛选之作,都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优秀范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仿写,这里所说得仿写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套用,而是仿其文、仿其格、仿其法、即:学习文中精美语言的运用;学习文章谋篇布局的思路;学习文章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方法。学生经过这样的仿写练习,必然会掌握一定的写作基本方法,教师再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训练自己。例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主题;篇章结构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以运用“顺序”、“插叙”、“倒叙”的方法去练习。总之,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坚持写日记是很多教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首选方法。的确,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取材广泛,大凡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

让语文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初一作文 篇2

关键词:小学作文,走进生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对作文的教学曾明确提出要求, 大致内容可以概括为, 小学生写作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现实中许多教师却在教学的过程中偏离了这一初衷, 如今的许多小学生作文已经出现了一些在网络上抄袭或是运用一些不符合他们这个年纪的成人化的模式作文。

一、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 情境创设法的不合理使用

当情景创设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的时候, 发现许多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盲目运用这一手段, 效果也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了。例如, 在一次要求学生描写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的写作练习时, 教师为了在课堂上带领大家更好的观察小动物, 于是让学生将各自家中的小动物带到了课堂, 课堂瞬间演变成了动物世界, 课堂也瞬间被动物的叫声和学生的吵闹声所充斥, 这种做法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扰乱了课堂秩序。

2. 教学方式的形式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形式化, 没有真正为学生考虑, 不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 习作要求学生描述一处景物或是一个人物, 教师们通常会通过多媒体, 播放几张景物或人物的照片, 就这样草率地完成了他们的教学任务, 而没有考虑到这些学生是否真正接触过这些事物, 这样是无法将真情实感反映到作文中的。他们只能摘抄一些名人对于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或是加以适当修改, 这样的作文犹如行尸走肉, 毫无生机。

3. 作文形式模板化

我们不得不说, 教师在当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 而忘记了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现在的作文教学是从设置题目到读范文再到写作最后是修改, 这样千篇一律的形式根本无法使学生创作出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走出误区应采取的措施

1. 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俗话说, 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 为了克服学生对于写作的这种厌恶和畏惧,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对于写作不再恐惧。

例如, 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文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文章后, 展开想象, 续写狐狸在抢夺了乌鸦的肉之后的故事。还可以在讲述“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时, 为学生讲述本诗作者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 对绿字的数次揣夺。

2. 注重学生文字驾驭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转化为文字的形式,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 每一单元都会有关口头表达的一个训练, 教师要通过这项活动, 让学生大胆发言, 并将所说的落实到文字上, 既拓展了他们写作的思路, 也锻炼了他们与人交谈的能力。

3. 强化师生角色扮演

注重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总体说来, 学生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是一个主人公的角色, 教师则是一个配角, 一个线索, 一个引导者。教师通过组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活动,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小组互评等环节, 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4. 尊重学生主体

教师应注重把握, 让学生的作文充满属于这个年纪的纯真与快乐, 而不是像成人所写的文章那样, 开头喊口号, 文中唱高调。小学生的作文就是要保持着那份不成熟与自然和新鲜感,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这个纯真的年代有他们的奇思妙想, 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 才是写作的真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懂得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 适当的删减课后写作练习的内容, 对于符合实际情况的要保留, 对于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剔除后也要及时的以课外的内容来补充。

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举例分析, 探究出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和误区, 只要我们坚持作文应具有真情实感, 而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的初衷, 我们定能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姚秀英.让学生走进写作的乐园:谈小学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J].吉林教育, 2012 (12) .

[2]丁则洁.牵起孩子的小手走进写作的殿堂:浅谈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的指导[J].新作文, 2011 (09) .

让语文走进生活,丰富人生 篇3

语文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更好的感受自身以外的东西,体会美妙的语言文字,体验更多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人生,最终达到优化自身生命的目的。语文教育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它正视人的生命,为丰富人的生命内涵而存在,是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但是如何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呢?

一、教师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语文教师不能就语文教语文,而要以教育的眼光打量教学,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引领学生步入生活的殿堂,用自己高尚的品格陶冶学生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让学生透过他们的眼睛,探索世界万物的奥妙;通过他们栩栩如生的讲述,感悟世间万物的真情。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启发、以灵性。而要做到这些,老师本身就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会反思、有品位、懂专业、善经营、有智慧的专家型教师。这种高要求,势必使老师自身努力拔高,要求自己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审视日常的工作,用积累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教育对象,把教育当学问做,各教育对象融为一体。

二、教师要语文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去

1.把我语文教材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中去。“语文教材固然重要,它是我们教学的范本,是学生学习的经典,是我们语文课堂学习的主要依据,但是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意识固定在课本上,不能让教科书把学生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语文时,要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我们生活在一个语文的世界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常规的或新奇的,别扭的或富有艺术性的,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现象,总会碰到与学习和运用语文有关的问题,因此我经常在周末或者假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去寻找至少十个以上和语文相关的事物。或者让学生写以“语文世界有多大?”或“语文世界里有什么?”为题的作文,让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语文世界是很广阔的,有人说过:“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有些学生经过观察后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到:“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里不仅有各种文学作品,就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春联、广告、店名、流行语等,都是语文世界的一个部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而已。有了语文,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有了语文,使我们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有了语文,使我们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假如生活中没有语文,你能想象是如何一个画面吗?”另外生活中有许多的语言现象值得推敲的,比如各类商店的名称,广告词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去收集积累,有时间还可以拿出来相互交流,揣摩。比如“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通过这种细心观察,亲身体验,很多学生自身也渐渐会体会到语文世界的广阔,同时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文字的熏陶,也会不断的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与智慧,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会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其次是要进行相关性的延伸拓展阅读,利用每周两节的阅读欣赏课,或由老师主讲,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素养,或由家长参与,讲故事、谈人生,丰富学生阅历。让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另一种美,体验语文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让课堂不再仅仅是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画到头,而是有声有色,有感有悟,有静有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还可以让学生每天临睡前养成十分钟阅读的习惯,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心灵的净化。因为.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浮气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带给人心灵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另外也可以适时的将课堂搬进生活中,比如春天带着学生去郊游,去拥抱大自然。让学生去感受那鸟儿鸣叫,溪水在笑,风在吼叫,抒情诗一样美妙的真实的场景,不也同样是语文学习吗?最后,还放开手脚,大胆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及现象搬进课堂。比如:我们利用早读时间开设“新闻播报”,将学生看到的时事新闻通过学生的口描述给大家,一天一则新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孩子们从小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情感。

第三,课堂上要学会让学生换位思考。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固然广阔,但 勿庸置疑,学生们手中的语文教材也都是编者优选优挑出来的,文本文质兼美,课堂上也是我们要重点讲授的。但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体情感。对于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体验。比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讲到林黛玉为什么“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时,可以这样引导:假如你是一个乡下的孩子考到城里来读书,寄居在舅舅家,舅舅家里有一个专横跋扈的表弟,而舅妈对你非常的严格,这个时候你很怕和表弟发生冲突,使得舅妈不开心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不是也会很小心谨慎呢?”这样以来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到黛玉是因为处在寄人篱下的尴尬处境,所以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了。

另外,还可以把教材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比如学到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的时候,可以开展“走进名人、伟人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名人伟人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可以每人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来读,在书中同他们对话,了解偶像的所思、所学、所做,感受他们的做人品位。同时同学间还展开大讨论,将自己读到的、想到的和大家分享,在交流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在学习亲情母爱父爱的文章时可以开展“走进家庭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钉扣子的过程中,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其耐性和定力。“厨艺大比拼”让学生在炒菜、包饺子的过程中,悟出了家务活并不好干的道理,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在学生之余,学生又多了一份情感体验。

让语文走进职中学生的生活 篇4

—— 浅探职中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内容摘要: 最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呈现出“滑坡”的趋势。怎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认为应该融合专业知识优化职教语文内容,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职教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从事职中语文教学已经有三个年头,虽然工作时间不长可觉得文化课改革已经是当务之急。尽管职业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但步履为艰,有时甚至寸步难行。为什么?一般人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的人,才上职业学校。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档次。所以,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比普高学生差。除此之外职教语文教材存在着严重的重“语”轻“文”的现象,缺乏知识的世界性和时代特征。殊不知,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的事实是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章简直是凤毛麟角。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

二、造成职教语文现状的原因

职中学生不重视语文,我认为有这样的几种原因:(1)重专业轻语文,忽视语文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对语文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2)课外阅读量少,忽视语文学习的生活积累。(3)教学内容疏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所有课文。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职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觉得职中语文教学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

三、职高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

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语文课就应该打破以课本为唯一依据,以教师为唯一传授者的单一闭塞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针对职高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我主要从职教语文教学内容来探讨职教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职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

(1)突出实用内容,凸现职业特色。

“让学生多学一些,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良好的愿望。但如果不管教学主体的实际情况,不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不仅教师的良好愿望要落空,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与其制定多个教学目标一个都实现不了,还不如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职教要求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

(2)突出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传统语文强调写规范汉字和书法技巧,电脑出现以后,人们对写字更加不重视。实际上,电脑书写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代替手工书写。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是敲门砖,高职学生如果写字时错别字连篇而且也极难看,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被选拔、被任用。许多职高生在思想上把写字仅当作个人的小事,而并没有将它提到职高生素质基本功这个高度去认识,平时不注重汉字规范知识的学习,书写马虎潦草、粗枝大叶。我从高一就让学生每天坚持练字,等到学生读完三年职中时,他们的书写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写字”,因为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可以一点点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很有成就感。

(3)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现在应用文在各行各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频率越来越高,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正是顺应时代潮流。现在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我们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职高生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还要会大方、灵活应答;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可使我们更好地交际、交流。

2.加强专业联系,优化教学内容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时时不忘自己姓“职”,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看待文本,关注学习主体。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让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专业知识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1)针对专业特点,按需施教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文化课,与专业技术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认为专业知识离不开学生素养这个基础,语文已成为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我对职教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互动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以学生为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先后教过装潢班、计算机班、电子班的语文。在作文中,我常常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与专业有关的题目,让他们主动写作文。例如,同样是作文课,我在装潢班要求他们画作文,条理清晰地画出一副风景画;在电子班则写电视机的构造之类的文章;在计算机班则要求他们写一些网络情缘的文章。此外,我还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融合专业知识,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另一方面是从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我上装潢专业的语文课,讲授《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就运用了“专业生成式”教学方式,从专业课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首先投影米洛斯雕像,让学生从绘画专业的角度来欣赏她,让学生利用专业资源去寻找“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专业知识与文本的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接着投影几幅山水画,让学生体会“虚实相生”。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项链》中,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时,小说却结束了,这样的结尾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在学生认识到残缺美也是一种美时,我再把这一艺术规律引到绘画专业的“虚实相间”原则,通过向学生展示两幅“虚实相间”的作品,再设计让学生参与画一画《深山藏古寺》,引导学生从绘画领域拓展到文学作品,从而使他们既能从作品出发,又能把想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通过绘画与文学的交融体验、整合、生成新的审美观,使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并使之为专业发展服务,体现出专业生成的语文教学特点。]

3、加强专业联系,提高人文素养

(1)重视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内容。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推荐课外读物。职中生课外阅读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如何区别书的好坏优劣缺乏经验,也不善于加以选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首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上的联结。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结合课文推荐读物,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语文课外阅读。建筑装潢的可选入《中国名建筑》《园林艺术》《梵高自传》等。结合专业推荐读物,可培养学生职业应用素质。

(2)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网上资源博大精深,包罗生活万象,只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延伸点,网络将会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

关注热点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例如我在上《最后一片叶子》时,当我和学生一起感悟了老贝尔门的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人性光辉后,我适时地把课文进行了延伸。我说:“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大写的‘人’。接着我用多媒体循环播放事迹感人、社会反响强烈、学生又比较熟悉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如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助学,病逝后捐助角膜救女孩的歌手丛飞;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的殷雪梅。在图片播放的过程中配以韦唯演唱的一曲《爱的奉献》。音乐、图片、文字营造了一个感人的氛围,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带给了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憾,学生有的神情肃穆,有的泪光莹莹,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此时也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课后,学生都说:“老师,这堂课我真的好感动!”

(3)开发地方资源,拓宽课程内容。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喜爱地方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将来更好地融入地方生活、工作奠下良好的基础。开发和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编写乡土教材,地方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名人逸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动人传说等,例如常州有张太雷、瞿秋白等名人纪念馆,还有太湖等风景区,这些都可以作为编写材料的素材。

现有的职中语文教材中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章是凤毛麟角。我认为重新编写职中语文教材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总之,航道已开通,掌改革之舵,乘“时代活水”破冰而来。愿职教语文课程改革这朵奇葩在改革的大花园里越开越艳丽。(转)

参考文献:

[1]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让语文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初一作文 篇5

【摘要】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生活;语文;语文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记得我带学生们去春游,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后,我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组织学生以所在的财源镇为阵地,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有哪些污染源,污染程度怎样,还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想一想,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或改善环境,并要求学生联手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考察,学生们发现石墨矿的污染非常严重,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亮闪闪的石墨屑,使周围居民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增多,石墨矿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水源,使附近种植的植物变得矮小、枯萎、甚至死亡,造成鱼减产,水稻减收,甚至居民的饮水都受到影响;石墨矿的运输车辆还把修建不久的水泥路压得四分五裂、高低不平,还发现有占用耕地建砖厂或毁田挖沙等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通过调查走访,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

如a、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

用心爱心专心 1

b、自办小报,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片做成展板,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爱我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义务宣传。

c、建议开发冰川、淡化海水,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污水、废气„„

d、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

e、以童话的形式再现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如《一条小鱼的遭遇》、《湖水的自述》、《我是一棵草》„„

正是在这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而且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文。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呢?“——”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铲除杂草,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月夜归耕图。“”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意是,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多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不愿意做官,就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距离官场远。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我认为那是逃避。“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使得语文课堂如一渠活水,源头不断。

三、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

用心爱心专心

2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1、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当”小画家“

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将语文还原为画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中,在学生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并绘制诗画一体的书签。学生通过画画,不仅在头脑中影视了作者所见的美景,而且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再创造的条件,使自己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张扬。

3、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4、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总之,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学生会时时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学语文、用语文,体会语文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动漫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作文 篇6

爱因斯坦曾经说:“想像远比知识更重要。”是动漫让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是动漫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动漫让我摆脱了学习的疲劳、生活的烦恼,让我在奇妙的世界中畅游!

我喜欢看各种动漫,如《葫芦兄弟》、《海绵宝宝》、《宝莲灯》、《西游记》、《哪吒传奇》、《福娃》、《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狮子王》等等,但最喜欢看的还是《小鲤鱼历险记》。

在故事中,泡泡和伙伴们历经了跨越河湖、高山和大海的艰难征程,承受了种种诱惑、威胁及困难的考验……最终聚齐了五行龙鳞,飞跃龙门,在战胜邪恶的同时重建美好家园。我也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去为大海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我是美美,我会用我美妙的歌声安抚大海中的各种生物,使大海变得更加安静,使海边的人们更加珍爱大海。

如果我是泡泡,我会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使大海变得更美。我还会去做一名救生员,当有人不小心落水时,我会吹出大大的泡泡把他轻轻推到岸边。

如果我是……

让语文走进生活 篇7

一、生活阅读

生活阅读是一种很常态的语文形式。无论是繁华的都市, 还是热闹的小镇,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标语、牌名、广告、标识、启事、公告、通知, 等等。这些不同的文字呈现, 既有丰富的生活内涵, 也有生动的语文意蕴, 这就是生活语文, 最有色彩的语文。此外, 购买商品要打印“购物清单”, 新进商品要推出“产品推介”, 电影橱窗要广而告之“佳片有约”, 超市里要有各种水果蔬菜的文字标注, 各种商品上要标注“使用说明”, 社区张贴各种为民服务的章程, 居民答谢社区的“感谢信”, 模型拼装的图示和说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言形态, 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字表达, 是学习语文的良好素材。

在教学中, 我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阅读, 并尝试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阅读, 激发学生的生活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生活阅读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比如: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类语文标识, 包括广告、通知、标语、公告、新闻、消息、对联、商品说明等, 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标识发布的渠道, 它们分哪几块内容, 每种标识该怎么写, 怎样的写法才能突出主题并引发读者关注, 等等。在学生搜集这些语文标识的过程中, 我也参与其中。搜集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一般以一个月为一个时段) , 在这期间, 学生按照老师先前的指导和要求, 自学自己搜集到的各种语文标识, 初步熟悉了解各种不同标识的写作内容和写法特点。待学生有了自己的一点了解后, 我选定两节课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 并确定各种语文标识的写法和具体要求。比如:广告, 包括标题、正文和落款三块内容。正文开头, 开门见山, 点出商品特点, 或者介绍商品的长处;主体, 要介绍商品的名称、牌号、价格、项目、服务内容、出售方式、对顾客应负的责任等;结尾, 强调本商品的独到之处, 催促消费者购买。落款, 要写明生产单位、销售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

在学生了解和熟悉了各种语文标识后, 我每个月组织一次优秀语文标识展评活动、一次生活阅读“找错”活动、一次看说明进行模型拼装比赛。学生从自己搜集到的广告语、标语、对联等语文标识中选出一件作品进行展评, 从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标识中找出错别字, 对照玩具说明书快速进行模型组装。就这样, 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和交流, 并在活动中加强了对文字的觉悟和理解力。

二、生活对话

学习语文, 不是专门学习文字。语文可以是文字, 也可以是声音, 而且在生活语文的世界里, 声音远比文字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声、小品、室内剧等都是鲜活的对话素材, 也是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这些语言和对话, 既有很强的生活表现力, 也有机智幽默和流畅简洁的语言魅力, 这些都是语言大师们经过长期的不断锤炼和打磨出来的, 可谓是语言的典范、文化的精髓。如若将当下这些语言经典作为学生们学习的素材, 必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并从中领略中华语言的特有魅力, 提高语文学习的理解力。

比如在相声方面, 马三立老师的《偏方》《马虎人》《吃饺子》《汽车喇叭声》《查卫生》《老头醉酒》《快乐》等, 都是数十年来传颂不衰的精品, 每一段相声, 语言的练达诙谐、语调的侃谈入心、生活的深度和韵味、文化的气场和内蕴都在马老一字一句的述说中表现出来, 让人在嬉笑中享受到文化的洗礼和伦常的浸润, 可谓是一本本精彩的语文教材。当下相声大家姜昆的《如此照相》《老戏台》《虎口遐想》, 师胜杰的《同桌的你》《笑口常开》《学评戏》, 冯巩的《点子公司》《拍卖》《我就这么个人》《有话坐着说》等, 都取材于生活, 紧扣时代节拍, 嬉笑怒骂皆显出生活的世相和不俗的语言功力。小品方面, 比较经典的有陈佩斯的《小偷》《吃面条》, 郭达的《送礼》《路遇》, 郝建的《今天的幸福》《扶不起》《闹元宵》, 等等, 典型的生活表演, 逼真的生活表达, 贴切的场面对话, 让人在互动中, 深切感受到生活滋味和人性的美好。

“生活对话”是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 需要渗透在学生每天的课余生活之中, 也需要适时嵌入语文教学。比如, 每年寒暑假期间或其他节假日, 我都会推荐一些相声、小品或室内剧给学生, 并列出一个清单, 鼓励学生每天看一个相声或小品, 也可以观看一集室内剧。平时上学期间, 每个周末要求学生观看一个小品或相声。为了让学生们发表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开办了班级博客, 并举办“生活对话”论坛, 每周举行“对话交流”。在课堂教学中, 我也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生活对话”, 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 拓展生活语文的训练。比如: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的故事时, 为了展现寓言的生活场景, 呈现寓言的生活意趣和特点, 我在课堂教学时播放了类似的相声片段, 一个是少儿寓言相声《公鸡与狐狸》, 一个是姜昆和唐杰忠的《虎口遐想》,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寓言的风貌和气场。在教学《生命的壮歌》时, 我带着学生欣赏郝建的《今天的幸福》, 让学生们直面“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对幸福和生命的价值进行不同的诠释和思考, 从而丰富对人生的体悟和认识。

三、生活日记

学生写日记要从自己的生活选取材料。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进日记里。我对学生写日记的要求不高, 鼓励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只要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就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但要能够比较连贯地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写出来, 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不作太高要求, 也不强行拟定题目和写作重点, 只要富有情趣就行。这样一来, 就打消了学生写日记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觉得写日记是件快乐的事情。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针对不同的事情, 我们会即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多想想一些有趣的事情。有了观察生活的意识, 有了触摸生活的兴致和热情, 学生写起日记来就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思、言之有情了。

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 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要求低, 渐渐地在字数上、立意上、语言上、语句上不断提高要求。最后, 限定时间写日记, 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日记, 使写的日记由数的变化发展到质的提高。这种渐进式的指导和要求, 学生容易接受, 也能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撰写一段时间的日记后, 可以让他们打开以前的日记看一看, 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写日记确实是有意义的, 它可以打开曾经封尘已久的记忆, 让学生重新记起以往那些有趣的事情, 也让学生感叹自己一天天的成长。于是, 学生写日记的兴致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

经过一年或两年, 甚至更长时间, 一些学生能体会到写日记可以让人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一天结束了, 回顾一天的生活, 看看取得了哪些进步, 还有哪些不足;什么做对了, 什么做得不对, 把这些记在日记里, 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 无疑是有帮助的。也有学生认为, 生活太丰富了, 可写的东西太多了, 无论写什么样的内容都是有意义的。可以记自己的身体发育的变化情况, 如身高、体重、胸围、视力等的变化, 从中可以看到自己身体成长;也可以记课外获得的知识和感悟, 包括好的电影电视节目内容及想法;可以记自己生活及家庭的变化等, 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还可以就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掌握的知识发表议论。总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记录生活的日记, 就应该拍下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的尝试 篇8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

生活处处皆语文。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亲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无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尤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更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天然的情景。如春天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夏天去河边观察嬉戏的小鱼;秋夜看明月从天边升起;下雪了,去和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共同欣赏红妆素裹的雪里江山……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成了孩子们笔下创作的素材。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情绪热烈,思维活跃,语文便逐渐丰富而生动。记得我带学生们去春游,在路上听到小鸟的鸣叫声,有学生脱口而出:“小鸟亮开美丽的歌喉是想和我们比高低”;看到蒲公英四面展开的绿叶,有学生说:“那是二月的春风剪裁的”;看到新开河夕照,有学生说:“河水披着金色的鳞片在为太阳公公载歌载舞”……学生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思索、顿悟,真实的生活画面通过语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山涧的小溪一般流畅自如。 

二、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我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呢?”——“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铲除杂草,到了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月夜归耕图。”“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诗中有这样两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意是,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多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不愿意做官,就来到这里,虽然不会种地,但距离官场远。离开官场的尔虞我诈,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归隐的表现。”——“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没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我认为那是逃避。”此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争论异常激烈。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使得语文课堂如一渠活水,源头不断。 

三、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

1、尝试当“小老师” 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2、设计当“小画家” 

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将语文还原为画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中,在学生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并绘制诗画一体的书签。学生通过画画,不仅在头脑中影视了作者所见的美景,而且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了再创造的条件,使自己的个性在绘画中得到张扬。 

3、开展竞赛或游戏

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識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

总之,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学生会时时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大胆学语文、用语文,体会语文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让作文走进生活 篇9

摘 要:诗人何其芳曾经说过:“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寻找生活化的写作内容,本应引起所有教师与学生的重视,但是观察当前高中生写作现状,效率低、内容干却是课堂常态。为转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在作文课堂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关键词: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多媒体;2016年高考作文;社会热点

曹雪芹先生曾经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如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立足于学生生活,从生活中为学生供应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传统作文课堂,教师给出一个话题,立刻安排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习作。学生没有准备时间,对于所给话题没有独特的感悟,写出来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点不接地气。让作文走进生活,就是转变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体验、酝酿的时间,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所要解决的话题上。

例如,在《奖惩之后》(2016年全国卷1作文题目)课堂写作过程中,按照以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可能给学生找几篇范文,分析模板,安排学生当堂写作。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与话题之间的互动,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事实上,《奖惩之后》是最适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的,考试成绩难道不是时时牵动着学生的神经?教师可在习作之前,组织班级学生对漫画内容进行一次讨论:你如何看待漫画中家长的做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

高中生写了这么多年作文,已习惯于正襟危坐、埋头苦写的课堂教学流程,却忘记了将笔尖点入生活,因此,习作时常常脱离实际,空泛无味。安排学生习作前进行简单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能在“头脑风暴”中升华写作情感,加深对习作话题的理解。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将这些真情实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

现在的高中生是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起了逆反心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将作文教学延伸到现实

生活。

例如,在《“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北京卷作文题目)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段《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谭维维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华阴老腔这个节目?听了谭维维的演唱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老腔有什么样的音乐魅力,你是否体会到了老腔给人带来的震撼?

作文生活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在走形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现实情况所决定的。大部分高考作文题都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却没有这些生活体验。试想,根本没有听过华阴老腔,学生能写好文章吗?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熟悉、不熟悉的东西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反映出来,能帮助学生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将学生的习作行为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大千世界。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写真话,表真情”是作文训练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但是,仔细翻阅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全然不见个“真”字,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空洞编造、脱离生活等问题全都集中在高中生的习作里。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习作当作生活的延续,这样才会喷薄出无穷的创作动力。

研究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作文题目都在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问题的能力。2016年浙江卷《虚拟与现实》、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6年全国卷3《小羽的创业故事》等作文题目,无一不是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语文高考现在是越来越接地气了,学生如果能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高考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给学生任意一个话题,学生能写出非常“伟光正”的文章,但是却少了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只剩下仰望星空的长篇大论。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是当前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想写、愿意写,将写作变成学生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留心学生的生活,留心身边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从广阔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参考文献:

让语文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初一作文 篇10

可是,有些人却不爱惜地球妈妈赐予我们的一切。他们在河边建立工厂,把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河里,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全球变暖;他们滥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饭盒,造成全球到处都是白色污染;他们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沙尘暴越来越多;他们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使得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再看看他们造成的后果吧:漫天的黄沙替代了绿色的林海;美丽的风景区变成了荒野;臭氧层出现破洞……这些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后果。

让生活走进语文 篇11

语文与生活是双向互动的。当然这仅是理论,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不能停于这一理论上,而要身体力行地实践。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同于常人的义务与职责。对于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的困惑不在于对理论的明白与否,关键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让生活为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受教育者,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当然丰富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当前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他们已有的生活是远远不够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解决的方法就是尽最大努力地让他们去从文学作品中获得阅读。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以及家长都有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的责任。这是走向语文的第一步。

语文教材是当前学生一种重要的阅读材料。阅读的培养是一项极其重要又久远的工程。可以说对一个人而言,阅读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其一生的成功与否。一个民族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其民族的发展与否。而今天我在这里只就教材的阅读而谈。很显然,阅读结果就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不为阅读。不过任何阅读都有理解,这是毋庸质疑的。只是理解深度是不一样的。而我们的教学则是要学生发挥最大潜能,尽可能深入地理解教材中材料。有时教材编写者和从教者站在同一个面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均要达到同一个高度,这是很有难度的,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艰难与尴尬之所在,因为每个学生有属于自己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克服这些差异而求同。一个问题部分学生理解了,而部分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来承担起这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却要达到理解的任务。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教学中来进行帮助。

例如:在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的《核舟记》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学生就此便质疑,为何“东坡抚鲁直背,而鲁直不抚东坡背”?此问题咋看如同为啥不把狗当初叫做猪一样荒唐,但无论怎样,学生提出了,作为教师必须想法给以解答。关键是如何对学生解答?教参中没有答案。就课文回答,只能说:作者就是这样写的,或者艺人在核桃上就是那样雕的。如果学生再进一步问,艺人为啥雕成东坡抚鲁直背,而不雕成鲁直抚东坡背?显然教师这样的回答是不能让学生满意的,但如果教师以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打比方来解决此问题:每个同学几乎都有关系不错的朋友吧!那么大家现在仔细想一下,在你们俩人之间处理一些事情,或者外出时,是不是常存在着一人依赖着另一人的情况。学生经思考之后,发现朋友之间大多都是有一个依赖另一个的现象,特别是外出到一些公共场合时,往往是那个显得较强的照顾另一个。如看电影时,这个强的关顾着另一个不要走散,当需要零食或饮料时,让那个受依赖的不要动,他马上就买来。现在再回到刚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上,学生会马上明白,苏东坡学识高,社会影响大,而鲁直则次之。那么苏东坡为何抚鲁直背原因是显然的了,这时学生就会更进一步感受到了此文中所介绍的艺人不仅仅是手艺高超,而且还对生活有深入的理解,“东坡抚鲁直背”这一细节并不是他随意地雕成,而是有其内在的根本原因。这时学生不但明白原来的问题,也对雕核的艺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佩,时则发现这不是一个荒唐的问题,而是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教师这时马上鼓励提此问题的学生,那他定会开始喜欢你的语文课了,也敢大胆质疑了。这就是生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当然这类事例是很多的,我相信每位语文教师或多或少的碰到过,只是是否留心记下来。

我不妨再举一例:鲁彦的《听潮》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课下注释是这样的:慵(yong)懒:懒,这是同义复合词,慵即懒。而在《现代汉语词典》对“慵”有这样的注解:慵:〈书〉困倦:懒②:~困。把这两个注解比较一下,我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较准确的。其原因是提出“困倦”的解释。而就教材的注解让学生去理解这一词语,我认为是根本不能理解这一词语的妙处的。如果按教材上的注释,那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懒”就行了,何必又多出一个“慵”字呢,岂不累赘。如果我们这样引导学生:中午有些学生往往提前到校,完成作业后常把凳子拿到楼道去晒太阳,当上课预备铃响时,你是以怎样的心情及感觉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回答是困倦、晕晕乎乎的,不愿上课又无奈、摇摇晃晃地走进教室。我说这就是“慵”。那这能是“懒”吗?很显然其意义要比“懒”丰富的多。这也是我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好的原因。

其实我们以生活为教学服务,说透了就是教会学生把生活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当学生具备了这一能力之后,他们会一生受用不尽的,接下来他们会自觉地发现并运用生活为阅读服务,阅读又使他们发现认识生活这一规律的。我认为这也是他们以后治学的一条最佳途径之一。黄永玉在回忆他的叔父沈从文时,就谈到沈从文在考古时非常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一次日本一学者持他们历史上一皇太子的画像求访沈从文辨别真假,因为画中的皇太子是当年到唐朝的国都长安所画的像,之所以怀疑不是真的,是皇太子不该身着中国的唐服,应该是日本的朝服。沈从文则说:皇太子较为年轻,他来到如此繁华的长安,看见美好的唐人衣服,好奇之心使他会穿起唐人的衣服而画像留念。如同我们今天旅游到异国他乡则身着当地人的服装摄影留念一样。这是非常自然的、合情合理的生活现象。日本学者释然而归。

上一篇:合唱特色建设方案下一篇:职业规划设计解说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