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历史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宋词的历史

宋词的境界之美

摘 要:宋词在唐末宋初悄然兴起,蔚然成风,成为与唐诗比肩的艺术形式。王国维与叶嘉莹对其研究多有建树。宋词具有区别于唐诗“言志”的抒发“幽隐之情”的美学特质,即生命情感“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是一种特有的“弱德之美”。宋词的境界之美呈现为婉约与豪放两种基本形态。

关键词:宋词;境界之美;要眇宜修;婉约;豪放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3.10

唐之中后期,一种音乐与文学交相融合的新的艺术形式——词悄然兴起。发展到唐末宋初,词的创作蔚然成风。目前搜集最称完备的唐圭璋《全宋词》所辑词人逾千家,篇章已逾两万首。从清代后期起,就有学者把汉赋、唐诗、宋词与元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各个时代文学成就的艺术形式。

宋词之所以成为“一代之文学”,就因其具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诗之“言志”的抒发“隐幽”之情的美学特质。这种美学特质,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发。他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①又说:“词以境界为最上。”②这就指出了词这种文体的“要眇宜修”之美学特质。“要眇宜修”,原义指爱情中的女性为了美而刻意地修饰提升;“境界”,则是指词之特有的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③。也可以说,是指词之生命情感之美所达到的“疆界”。由此,我们可以把宋词的境界之美概括为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

宋词之“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这要回到唐末五代之《花间集》。当时,词已经逐步兴盛发展起来,遂由赵崇祚编为《花间集》。词人欧阳炯在为《花间集》所写的序中,指出了词之“合鸾歌”“谐风律”之“依声填词”的音乐性特点,“纤手玉指”与“娇娆之态”的歌女之歌的歌唱主体,以及“香径红楼”的词之主题。这就彰显了词区别于诗的娱乐性与艳词的基本面貌。最早明确地从理论上突出词作为一种文体的独立性的,当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在北宋末年所作《论词》一文,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基本观点。她总结了词之产生历程、基本特点,评价了当时的著名词人,然后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的观点,她认为,词应该“协音律”,并以此作为词与诗的区别。她说:“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④这就指出了词即“歌词”的音乐性与抒情性特点。此后的词学围绕着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观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宋末张炎作有著名的《词源》,是对南宋之前词之理论总结,特别是在词之协律上用力更深,明确要求“词之作必须合律”,“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词欲雅而正”以及“清空”与“意趣”等艺术要求张炎:《词源》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册,第255-267页。。

李清照与张炎的词论总结了有宋一代的词学思想,奠定了词“别是一家”的基本理论,引出了有清一代词学理论的发展与词之特殊的“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的出台。清代常州词派代表张惠言在《词选序》中提出了著名的“言内意外”与“比兴寄托”的观点。他说:“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张惠言:《张惠言论词·附录》,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2册,第1617页。这里,不仅道出了词之协律的基本特点,而且充分说明了词之内容的特殊性:缘情造端,兴于微言,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等等。

叶嘉莹认为:“词是一种很微妙的文学体式,比诗更加微妙。因为诗是显意识的,是言志的。可是词是不知不觉之间流露出来的,早期的词都是如此。这就是我们讲到的张惠言的词论。他的词论虽然有牵强比附的地方,但是他确实体会到了词的一种美学特质,所谓词的美学特质就是说它能给读者很多、很丰富的联想,是作者不必有此意,而读者何必无此想。这是词的一种特殊性能。”叶嘉莹:《叶嘉莹谈词》,第17-18页。她划清了诗与词的界线,所谓诗是“言志”的、“显意识”的,而词的特殊的美学特质是作者不必有此意,而读者却能作此联想。也就是说,词表达的“言外之意”是一种潜意识。这就是词特有的美学特质与性能。王国维将之称为“内美”。他说:“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但有修能,则白石耳。”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257页。对于词体的这种“内美”,王国维给予界定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79页。这就明确回答了词“别是一体”及其“内美”的基本特征,劃清了词与诗的界线。首先,词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要眇宜修”。“要眇宜修”,来自屈原《九歌·湘君》。《湘君》写道:“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横流啼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65页。《湘君》抒写湘水女神——湘夫人对于爱人湘君的期盼相思之情。诗中描写焦急等待夫君的湘夫人猜测夫君为什么迟迟未到:也许夫君还在中洲之地等待未行?我要将美貌无比的自己再装饰打扮,在激流中驾驭美丽芬芳的桂舟迎接我的夫君!但因天时地利等原因相会不顺,我只能让泪水像潺潺泉水般在面颊横流,对你的思念之苦难言而又凄切悲伤。据称,“湘君”与“湘夫人”是先秦时代汉族神话中湘水边的男女神,以其为篇名的诗歌是屈原《九歌》十一首的组成部分,是祭祀之歌,描述男女间凄苦的思念之情,绘声绘色地表达了那种隐思悱恻、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之不见的惆怅的心情。王国维将这种情感用“要眇宜修”这种具有动作性的语言加以概括,并以之为词的“内美”。“要眇”,女性之美也;“宜修”,修饰提升也。“要眇宜修”,即言女性之美的修饰提升,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表现了词这种文体的特殊的“内美”。同时,也划清了诗与词这两种文体的界线:词表达某种私密的诸如男女之爱的隐情,缠绵悱恻,这是“诗之所不能言”的;但词又“不能尽诗之所能言”。例如,不能言诗所常言的宏大的报国忠君之志等等。所以,“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词的“要眇宜修”之“隐思悱恻”具有情感的生命原初性特点,所以具有生命论的内涵。王国维将之归结为一种“赤子之心”,他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43页。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89页。“赤子之心”是孟子“性善”论的观念,言人之生命本性即为赤子之心。王国维认为,李后主词表现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即是其赤子之心的生命本性的表现。同时,王国维也提到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所倡导的自然之情。他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28页。纳兰容若为清代满族著名词人,其词自然清丽,情感真切,诚如王国维所言,“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如“荒原漠漠,雨峡蒙蒙,千秋黄壤,百世青松”纳兰容若:《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转引自赵迅:《纳兰成德家族墓志通考》,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16页。,“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容若:《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4页。等,表现了一种自然的生命本真的情感。这也是王国维所言的富有生命气息的“要眇宜修”的“内美”。

王国维不仅从中国传统文化论说“要眇宜修”之“内美”的生命特性,还从西方语境吸收资源论说这种“内美”,主要是吸收西方近代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意志的学说。前面提到的“赤子之心”,王国维曾用叔本华近似言论来说明。叔本华指出:“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转引自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在叔本华看来,天才犹如七龄之童,智力已经发达,但受欲望意志影响尚少,“即彼知力之作用,远过于意志之所需要而已。故自某方面观之,凡赤子皆天才也。”要之,所谓天才,乃未受欲望之浸染的原初生命的形态也。更进一步,王国维引用德国著名生命意志论哲学家与美学家尼采的关于文学乃“以血书之”的观点:“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48页。尼采所谓“以血书”之的文学,即其在《悲剧的诞生》中谈到的悲剧精神乃惊骇与狂喜为特点的生命的强力意志。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说道:“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在人生中,必须有一种新的美化的外观,以使生气勃勃的个体化世界执着于生命。”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107页。王国维将尼采关于悲剧产生与生气勃勃的酒神精神借用以论词,使词之“要眇宜修”之“内美”具有了生命力量的内涵。他还借用了叔本华关于佛教与基督教对于人类罪恶的解脱作用,认为李煜之词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有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此处夸大其词。其实,王氏赋予了词的“要眇宜修”之美以“生命意志”之内涵,本身即含有超脱人类苦难的作用之意。当然,王氏自己也认为担荷人类罪惡一说有不确之嫌。他说:“然叔氏之说,徒引据经典,非有理论的根据也。试问释迦示寂以后,基督尸十字架以来,人类及万物之欲生奚若?其痛苦又奚若?吾知其不异于昔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第127页。今人叶嘉莹在词学研究中独居慧眼,创获颇多,她独到地将“要眇宜修”解释为一种“弱德之美”:“我讲词时曾经提到过‘弱德之美’。弱德之美不是弱者之美,弱者并不值得赞美。‘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也就是贤人君子处于压抑屈辱中,而还能有一种对于理想之坚持的‘弱德之美’,一种‘不能自言’的‘幽约怨悱’之美。”叶嘉莹:《叶嘉莹谈词》,第36-37页。也就是说,所谓“弱德之美”即是一种“弱势之美”,是处于弱势而又能坚持表达自己理想的美。被王国维称道的李后主就是这种“弱德之美”的典型代表。其著名的《破阵子》云:“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87页。本文所引李煜词均引自本书,为行文方便,不再一一出注。该词为李煜被俘沦为亡国奴后的生活与感受,有着对于被俘前四十年繁华生活的回忆留恋,对于失国之悔恨,以及沦为臣虏的痛苦,表达了特殊的处于弱势又坚持离恨的“弱德之美”。中国词学到王国维与叶嘉莹,将词之“别是一体”的“要眇宜修”之“内美”作了较为充分的阐释。

下面,我们要谈一下词之“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何以产生。首先,从政治经济来看,北宋结束了五代割据,统一中国,从960年至1125年历经了百余年的太平盛世,经济得到繁荣,城市不断发展,市民社会逐步形成。杭州、汴京、成都等大城市非常繁华。据说,当时杭州已经发展到百余万家,非农业人口十有五六,市民队伍壮大,茶馆、教坊遍地,娱乐文化不断发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写道:“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班(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萧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页。汴京的繁华奢侈,市井中青楼画阁,柳巷花衢,茶饭酒肆,绣户珠帘,这些正是“要眇宜修”的词得以产生的经济与物质基础。

当时的宋代社会,也有歌词产生的条件。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赵宋王朝后,除了“杯酒释兵权”之外,又引导王公大臣们“及时行乐”,使他们流连“淫坊酒肆”与“歌舞场所”,过上了“浅斟低唱”的生活。这些,都成为“要眇宜修”之词得以盛行的条件。同时,有宋一代党争激烈,这种激烈的党争与仕途的险恶,使得众多文人更加倾向于“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词之创作。

对于词这种文体的形成,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1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四言蔽而有《楚辞》,《楚辞》蔽而有五言,五言蔽而有七言,古诗蔽而有律绝,律绝蔽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者,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33页。在这里,王国维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文学“通变”之说。《文心雕龙·通变》有言:“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21页。文体的发展创新乃历史之必然,只有变革才能促进文学的发展,必须跟随时代发展抓住机遇,才能持续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揭示了词的应时而生,又应时而衰的发展规律。他说:“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盛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焉。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66页。这就充分说明,词之产生亦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时代发展了,人的感情需要更加多样丰富,词应运而生。其初,唐之末期乃至五代,音乐的发展,教坊的普遍,歌词成为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发展迅速。这种以描写妇女日常生活感情为特点的带有绵软风格的词被称为“花间词”,后由文人编辑为《花间集》,影响巨大。到了宋代,词更受到文人墨客甚至官员的喜爱,填词蔚然成风,迅速发展。例如,欧阳修官至枢密副史,执掌内阁决策之权,但官场的复杂,人生的颠簸,内心苦痛的不可排解,使他选择了词这样一种抒发情感的渠道。他的著名的《蝶恋花》乃是借词抒愁之作。该词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意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8页。本文所引宋词,皆引自本书,为行文方便,不再一一出注。词写歌妓思念情人之事,“章台”即歌妓生活之处。这个思妇内心无比痛苦,重重的高楼封锁住她的无尽思念;尽管泪眼模糊但却无处倾诉,连飘落的花儿都不愿意给她回答,充分反映了欧阳修那无尽的无法排解的痛苦。这是一种特殊的被叶嘉莹称为“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的文学表达方式。欧阳修位居高官,为文坛领袖,在诗文中以言道标榜,所谓“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全集》卷四七,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64页。,但却在其词《蝶恋花》中借一位思念的歌妓之口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与生活中被压抑的苦闷之情。诚如叶嘉莹所言:“词人要说的是什么?是大家都写的美女和爱情。可是很奇妙,当一个词人在游戏笔墨,随随便便给一个歌曲填上一首歌辞的时候,有时在无意之中反而把内心最深隐、最细微的一种感受、感情或体会流露出来了。这正是词的妙用,也是一首好词所具备的一种特殊的美学特质。”叶嘉莹:《叶嘉莹谈词》,第13页。欧阳修内心最深隐最细微苦闷的痛苦之情借助歌妓这种特殊身份,与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自然而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恰是词的“要眇宜修”的美学特质得以实现的重要的社会与文学因素。

词的产生,特别是其“要眇宜修”美学特质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代以来,特别是宋代胡乐的输入。诚如陆侃如所说,“词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唐代民间诗人创造了新的乐章,附带也因为有外族音乐的输入”;“由于民间诗人的创作,加上外族音乐的影响,在诗史上便产生了新的体裁”陆侃如:《中国诗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6、331页。。据《宋史》记载,唐代以来的音乐几乎被龟兹人传来的琵琶乐所笼罩,而依曲填词的发展也同这种琵琶曲的传播分不开。北宋平定五代割据势力的同时,也收用了旧时的乐工与他们保留的旧曲,使得宋初教坊发达,旧曲翻唱,导致了音乐的繁荣,促进了词的发展。

词这种音乐性与文学性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初是以音乐性见长的,基本上是一种抒情的歌曲,而且是以歌女的歌唱为主,这种抒情性及其歌女教坊演唱为主的游戏特点,使得词的“要眇宜修”与“幽约怨悱”的美学特质更加鲜明。

“境界”之美是王国维在著名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王国维为什么要用“人间”来标识他的词作与词话著作呢?这应该与王国维继承叔本华之生命意志论哲学美学,将人生视为欲望之无法满足而产生无尽痛苦,主张借助美之艺术为之作短暂之解脱有关。“人间”,乃指人间之关怀与解脱也。王国维在著名的《〈红楼梦〉评论》中说道:“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又说:“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怖,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此猶积阴弥月,而旭日杲杲也;犹覆舟大海之中,浮沉上下,而漂著于故乡之海岸也;犹阵云惨淡,而插翅之天使,赍平和之福音而来者也;犹鱼之脱于罾网,鸟之自樊笼出,而游于山林江海也。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聂振斌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第115-116、116-117页。由此说明,在王氏看来,只有被其称作是美术之艺术才能使人生超越欲望,解脱痛苦。

这种艺术解脱论,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王国维的“境界”之论。《人间词话》的开首即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3页。,指出了“境界”乃词之核心,词有境界才有高的格调,才能称之为好词,这是五代与北宋之词独领风骚的原因。“境界”一词,在汉语中原指土地的界限与疆域的边线,佛学以该词指六识感知、认识和辨别的对象等。“境界”与“意境”有关系,也有区别,他常常两者兼用。王国维有言:“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51页。“堂庑特大”,指冯延巳之词境的广度,他认为,“境界”是对词的“探本”之论,他说:“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24页。又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82页。“兴趣”,是严羽倡导的一种含蓄之美;“神韵”,则是王士禛所倡导的一种冲淡、含蓄的风格。王国维认为,“兴趣”“神韵”都不像“境界”那样能揭示出词之根本特征。而作为词之根本的“境界”,或者说词之超越性,我们认为,是指生命的情感的超越性所达到的高度与广度。王国维在论述“境界”之时,运用了“真感情”之说。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8页。所谓“真感情”,即李贽所说的“童心”,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即真诚之情感与生命自然之心,在他看來,没有真情实感的词,即为“游词”。“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248页。“忠实”,即真诚,指忠于事物之本然状态。王氏不仅要求写人写事须忠实,即使一草一木也要忠实,否则即为“游词”。

最能体现“境界”之生命情感之意涵的,是王国维的“出入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又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45、147页。陈伯海认为,这便是王国维由生命体验向生命超越的演进。他说:“这里所说的‘入’和‘重视’,是指生命的自我投入,投入后始能感受人生,流连物象,拟容取心,得其生气;而所说的‘出’和‘轻视’则是指生命的自我超越,超越后也才能观照世情,凌暴万类,洞察玄机,以显其高致。显然,这正是审美活动发自内在体验而终须外在超越的意思。”陈伯海:《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42页。王氏的“出入”说尽管也有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主要应该是运用了叔本华生命意志论哲学与美学的“审美观审”的思想。叔本华将审美与艺术当作慰藉人类的花朵,补偿人类欲望缺失的途径,而其前提则是审美与艺术要有超越性,审美对象要超越于个别事物,成为非根据律的“理念”,审美主体要超越于意志与欲求,成为无意志的主体,审美成为“在直观中浸沉,是在客体中自失,是一切个体性的忘怀,是遵循根据律的和把握关系的那种认识方式的取消”,“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73页。。这种观审是对于个体生命意志的超越,也是对于个体生命意志的慰藉。显然,叔本华的“观审”正是王国维“出入”说之哲学、美学之根据,而由诗人之“出入”所创造出的词之“境界”正是生命之“真感情”的活动与呈现。从王国维关于词之“境界”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8页。实际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生命真情感的投入。在诗人之创作中,我之真情感与自然之景象融为一体,须臾难分,主客合一,即为“无我之境”。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其闲适之真情感已与菊花、东篱、南山与飞鸟,化而为一,难分难离,我之真情感已经化为南山之景。如果真情感浓烈,自然景象皆为情感染化、笼罩,即为“有我之境”。如王国维所列举的欧阳修《蝶恋花》、秦观《踏莎行》中词句。

至于词之“境界”呈现之“隔”与“不隔”,实质上仍与“真情感”之贯注紧密相关。他说:“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998页。王国维所举出的姜夔诸词,用典较多,影响到真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故而“终隔一层”。王国维又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波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泳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深浅厚薄之别。”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01页。这里所列之诗词之“不隔”,均因情景交融一体,真感情灌注始终,而所谓“隔”者多因借典与用事,使得真情感无法直接表达。例如所举的欧阳修词《少年游》,借咏春草而抒离别之情。上片直抒离情,主人公凭栏远眺,远望连云。“千里万里”言路途之远,“二月三月”言时光之长。想到远人的行色之苦,几乎直抒离情,因此“不隔”;下片则借助三个典故,以池上江浦、疏雨黄昏等,言思妇对于离人的相思。同一首作品有“隔”有“不隔”,全看是否灌注了真情感。

对于王国维的“境界”之说,学术界关注颇多,评价不一。叶嘉莹有自己的见解,她以“世界”来解“境界”。她说:“王氏所提出之‘境界’,乃是特指在小词中所呈现的一种富于兴发感动之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而并非泛指一般以‘言志’为主的诗中之‘意境’或‘情景’之意。”叶嘉莹:《叶嘉莹谈词》,第40页。又说:“境界就是说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不是我们大千世界的种种的现实的世界,这是作品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作者心灵或者意识跟外在的现象接触所产生的一个带着感动的世界。……我说过,诗,是言志的,是有一个明显的意识的活动,他有一个志意在里面。……而词呢?是作者写给歌女唱的歌词,……但不知不觉间也流露了他自己本人的一份性格修养在其中了,所以就造成词里面的一种境界,就是词里面所表现作者心灵感情的真正本质的质素的一个世界。”叶嘉莹:《叶嘉莹谈词》,第86-87页。叶氏又进一步将“境界”及“世界”之说扩大到现象学之意识性之中的经验世界。她说:“由此可知所谓‘境界’实在乃是专以意识活动中之感受经验为主的。所以当一切现象中之客体未经过吾人之感受经验而予以再现时,都并不得称之为‘境界’。像这种观念,与我们在前文所提出的艾迪论介现象学所说的‘现象学所说的既不是单纯的主体,也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在主体向客体投射的意向性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构成的世界’之说,岂不是也大有相似之处。”叶嘉莹:《叶嘉莹谈词》,第133页。叶氏之“世界”乃现象学意向性中之世界,是一种主体构成之世界与相互主体性之世界。其实,叶氏用“世界”阐释“境界”有其借鉴叔本华的根据,叔本华即强调“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的“世界”即为主体的世界。他认为主体是世界的支柱。因此,叔本华所谓的“世界”即是主体的意志的世界,与现象学之世界具有共同前提。叶氏“境界”乃“世界”之說,可以说是对于“境界说”的当代新解。如果从中国语境理解,也可以将叶氏的“世界”之说理解为“天人合一”语境下的“世界”,是一种“与天地合德”的“世界”。这也许符合叶嘉莹乃至王国维的原意。

宋词“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的呈现无疑是在其无比多姿多彩的词作之中,大体表现为婉约与豪放之别。明人张诞在《诗余图谱》中言道:“词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然亦在乎其人,如少游多婉约,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王又华:《古今词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册,北京:第596页。这里提出词体以“婉约为正”之问题,学术界多有争论。从历史实际来看,词之产生于唐末五代即以歌女之歌词呈现,当然是美女爱情,婉约为宗。宋词之发展,就因其“要眇宜修”,“低徊要眇以喻其致”,从而在某种特定空间中得到迅速发展。从宋初来看,词确然是以婉约为宗。那时词尚未成为正宗文体,不上大雅之堂,多是一种游戏之作。北宋后期,词逐渐进入正统文人视野,纳入社会生活,遂变而为正宗。豪放之词应时代之需要,横空出世。但词之婉约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豪放派词人,还是以抒情为主,叙事与言志为辅,否则即是“以诗入词”,词便面临瓦解。正如《四库提要》所言:“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49页。

先说宋词的婉约之美。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作词之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1册,第277页。。这可说是对于婉约之美的一种总结:协律、字雅、情长、意柔。现在来看李煜词。李煜是南唐后主,国亡被俘,成为宋朝的阶下囚,他的重要的词作多创作于这段时间。其词哀怨悲切,辗转悱恻,充满国破家亡之感慨,为词坛之佳作,王国维多所称许。他的著名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以“愁”字贯穿始终,表达其亡国与沦陷之愁。全词充满问句,自问自答,是一种心灵的叩击。小的方面的“愁”是其失国之痛,大的方面的“愁”是人类失去自由之痛。该词巧用虚字,如“只是”“问君”“恰是”等等,强化了物是人非,愁上加愁的感情,成为千古名词与千古名句。再如,写于同期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一首与江山永别之词,以“别”情贯穿始终,抒写家国沦亡之痛;以最美的词汇,表达了“天上人间”,家国无法再见的最深的痛苦。上述两首词都表达的是一种“幽约隐微”之情,但却将其中的“忧愁”和“别离”提升到人类共有之高度,并以传颂永恒愁情的名句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秦观被称为“婉约之宗”,是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人物。陆侃如将秦观词的特点概括为:“第一,凄绝;第二,婉约。”陆侃如:《中国诗史》,第408页。先来看他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抒发“别恨”的恋歌,抒情主人公抒发他对早年恋人的无尽思念。韶华流逝人已老,但离恨犹在无法排解,登楼远望春江,满江之水都化成流不尽的眼泪。秦观的《鹊桥仙》写道:“纤云弄月,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借牛郎织女每年的短暂相聚传说写爱情的永恒。这是一种反写,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珍惜喻爱情的坚贞。爱情的永恒性是该词价值所在。词的反写,是作者的创意。李清照词以婉约缠绵著称。她的《如梦令》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是李清照南渡前作品,表现了她慵懒的贵夫人生活。黄苏《蓼园词选》称:“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参见夏承焘选编:《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191页。李清照后期的《声声慢》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该词集中反映了“要眇宜修,微言幽约,以喻其至”的美学特质。她充分发挥了词之抒情性、音乐性特点,以扣人心弦的语句表达了国破家亡后孤独凄凉的境遇。最后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成为千古名句。万树《词律》评道:“此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参见夏承焘选编:《宋词三百首》,第197页。

再看宋词豪放派之美。苏轼之词,打破了宋词婉约缠绵的传统,别开生面,走上豪放之旅。宇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絕倒。”转引自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2页。此论绘声绘色地将苏词豪放之特征形象地表达出来。苏轼《念奴娇》怀古抒怀,以对赤壁之战风采的怀想,抒发自己的报国立业之志。该词几乎完全是抒发豪放之志,“人生如梦”的感慨只是一种淡化的表达,有“隐约微言”,但不明显。本词境界宏阔,但言志压倒了抒情,显露出“以诗入词”之势。苏词亦有凄绝哀婉之作,其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病逝十年之作。先是抒发了悼念相思之痛,但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之情,这种满腔忧愁无处抒发的痛苦,无限的悲凉凄婉。这应属于词所能表达的“微言幽隐”之“要眇宜修”。

豪放派通过自己的特殊方式在词作中体现了“诗直词婉”的特点。如辛弃疾词就充满了报国立功的战斗精神与收复失土还我河山的豪迈情怀,宋代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称颂辛词:“公作大声鞺,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刘克庄著,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113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该词是对于昔日沙场点兵、征战塞外激烈战斗的回忆,上片回忆当年沙场点兵,威武雄浑;下片继续写当年战事,快马如飞,强弓霹雳,一心为了赢得报国的大事,博取效国的功名。但这一切均成往事,如今白发丛生,词人的不满之情跃然纸上。王国维对于辛弃疾之词有很高的评价:“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慨,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第110页。辛词亦有假借闺怨表达忧虑国事的凄婉一面,如《祝英台近·晚春》借思妇之口,写思妇晚春之际在闺中看风雨时至,绿肥红瘦片片花落,流莺啼鸣声声报春归去,但斯人归期无定,音问难通,闺怨无尽,用以抒发国事难折,报国无期的愤懑之情。这是典型的豪放派词人的“要眇宜修”。

宋词的“境界”之美乃中国文学史之奇葩,美轮美奂,至今令人流连不已,它包含的境界之美、要眇宜修、弱德之美、婉约与豪放等美学范畴将永留青史,惠及后代。

[责任编辑 刘 培]

作者:曾繁仁

第2篇:宋词中的海棠意象

一、前言

(一)研究现状

海棠花意象承载了宋代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宋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随着人们对花意象的研究逐步深入,海棠花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目前,有很多研究者对含有海棠的意象和题材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对海棠意象和海棠题材的作品研究主要侧重在:一是海棠花的植物名称考释。这在姜楠南《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中有详细的解说;二是在海棠题材方面,有小说作品研究(《<红楼梦>中的海棠意象》李冬梅、郭贺);戏曲研究;诗词研究;等。三是在海棠意象方面,徐利英、吴瑶《浅析宋词中的海棠意象》作了三种分类:花开唯恐春归去;维系相思之情;感伤离别之惆怅。

目前对海棠意象的研究,更多的是在文学的大范畴中对海棠花意象进行了一个宏观的整体把握。而有关宋代诗词中海棠花意象的研究成果《浅析宋词中的海棠意象》,分析得不够全面、详细,类似于从整个宋词的海棠作品中抽出一部分来研究。该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其分析的观点:海棠花娇恐春去;海棠花下寄相思;海棠花落伤离别。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希望在宋词这一小范围内对宋代文人所作的海棠词作一详细的描述。依托宋词为主体,对作品中的海棠花意象从色形姿韵等角度,分析宋代海棠意象的内涵。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举例论证,归纳整理,总结宋代文人对海棠这一自然植物不同于前代注重于纯粹咏花的审美体验,也分析宋人形成咏海棠花情结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从而体会词人咏海棠的心境。

宋代文人对海棠的关注,与意象的沿革发展,社会环境,和诗词本身都是紧密相连的。经历过宋代的每一时期,海棠花意象,已经由纯粹的自然物象上升到一种诗化的意象,反映了作者细腻强烈的内心情感。对宋代诗词中的海棠意象进行梳理总结,可以更加直接地全面了解宋代文人的审美意识,主体情感和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

二、海棠意象的沿革和宋代咏海棠的文化氛围

(一)海棠及意象介绍

顾名思义,海棠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名称。属于蔷薇科,包含着非常多的品种,如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四季海棠等多种。分别属于不同的科或属,有灌木的,也有乔木的,有草本的,也有木本的。别名梨花海棠,落叶小乔木,树皮是滑的,呈灰褐色。叶片相互叠交,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海棠花花色鲜艳,开的是团花,你拥我挤。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存,高雅中又夹杂着一点市井之气,成为雅俗共赏的春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国艳”之誉。海棠虽然比不上牡丹国色天香,却也姿态妩媚,娇翠欲滴,花容难以描绘,因而又常喻为美人。在园林中,也常与牡丹、桂花、玉兰相配种,蕴含一种“玉棠富贵”的意韵。待到汉代,海棠已成为了园林中的一种观赏植物,出现在园林花苑之中。作为一种欣赏的花卉,自然而言地成为了一种对象,由文人墨客为之吟咏。

(二)宋之前关于海棠的诗歌和吟咏氛围

有关海棠的最早记载,我们可以查找到《国风》中。《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诗中的木瓜、木桃、木李与现在的木瓜、木桃、木李不同,它们是一种海棠类的植物,为木瓜海棠或贴梗海棠。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诗人作诗吟咏海棠种类的花卉了。如南朝诗人沈约“野棠开未落, 山樱发欲然。”(《早发定山诗》)。最早咏海棠的诗人是唐代李绅的《海棠》:“海边佳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浅深芳萼通霄换,委积红英报晓开。寄语春园百花道,莫争颜色泛金杯。”除此之外,还有“归人渡烟水,遥映野棠枝。”(张籍《襄国别友》)和“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温庭筠《鸡鸣埭曲》)等。海棠的色形韵味透过诗人的眼,赏心悦目,成为一种美的意象,所创作出来的诗歌都是表达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以及赞美,没有包含太多别样的感情色彩。

(三)宋代咏海棠的文化氛围

由《全宋词》可以知道,宋代存在大量的咏花词。花这一个类别在宋代成为了诗人吟诗作对,横槊赋诗的重要植物意象之一,它们的色香形和生长习性,生活品性历来都为文人所赞颂称道。它们不仅为人们带来身心上的享受,作为花卉意象符号的同时,使诗人可以兴,在物化的自然形态上上升到包含某些情思和内涵的精神符号。

一直以来由对海棠的外在形式美的认可到逐步深入,进入到诗人多视觉的深层次的审美观照。在宋代前,种海棠,赏海棠,咏海棠的情味已浓。一个漫长而深厚的历史孕育为宋代咏海棠意象的文化氛围积蓄了充足的肥料。至宋代,海棠由纯然咏物的意象逐渐转变成词人表现时间变迁,物是人非,国家情愁的一种感情符号。

三、宋词海棠意象内涵的发展的文学意义

海棠作为一种植物,在宋词中成为一种意象,首先是丰富了宋词的题材,为宋词的发展添枝加叶。其次,宋代词人钟爱海棠,以海棠入诗,在理解海棠花意象的过程中,我们读者从中委婉地看到了人们的审美态度和生活情调,以及人的种种生活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即从一个客观的物象中窥探到含有创作者主观情意的创作心态,或是表达伤时感世,表达自身境况。无不都是海棠花这一花物进入了感情世界,是人的感情物化的活动。这与宋词的审美有极大的关联。人们的审美意识由原初的视觉效果逐步深入到内心世界的情思,这是文学创作的极大进步。

世间的自然万物,尤其是花卉,色,香,韵,味俱全,是创作灵感的来源、抒情的载体,万紫千红的花卉为文人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创造出了丰富的情感意象。以花卉为意象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数不胜数。宋代词人捕捉“海棠”意象入词,相得益彰的,海棠也顺理成章的被赋予了含有主观情意的生态审美情意和意蕴,或叙述春天美景,壮志难酬,思夫之情,寄怀心事,以表年华易逝,都是构建了一种婉约忧伤,感念的词境,其基调凄婉。读者可以从中感受体验到词人内心那种深深的孤独。通过一个特别的角度传达出宋代词人感伤的一种审美心态。独独落寞,沉郁感伤,展现出了一个具有整体性功能的审美价值。

作者:杨媚

第3篇:探析唐诗宋词的广告效应

摘  要: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以崔颢、李白、陆游为代表的唐宋诗人创作的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代表了唐宋诗词的极高水平,这些诗词通过形象塑造、品牌内涵构建为黄鹤楼奠定了形象基调,使黄鹤楼从众多景观中显出,形成即时广告效应;通过景点宣传效应、景点整修效应、情怀效应形成历时广告效应,使黄鹤楼不断扩大影响;通过景点重修新建效应使得黄鹤楼作为旅游胜地千古留存,通过旅游产品效应继续扩大黄鹤楼的知名度,并在当代产生品牌扩散效应,其他产业以其作为品牌命名,收获到巨大的品牌效益。总之,黄鹤楼的千古闻名与唐宋诗词有着剥离不开的因由关系,唐宋诗词产生的即时、历时、当代广告效应,使得黄鹤楼发展成为一个品牌标志。

关键词: 唐宋诗词;广告效应;黄鹤楼;品牌内涵;品牌效益

唐宋诗词由于创作特点和传播特点,具有成为广告的潜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广告效应。唐宋诗词中蕴含着丰厚的旅游文化,诗词的创作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诗词产生的广告效应对于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吟咏黄鹤楼的唐宋诗词的研究,探析唐宋诗词在当时、历史上以及当今发挥的广告效应。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更好的探析唐宋诗词蕴含的广告文化,并对人文资源丰富的旅游景点的宣传策略制定起到帮助,对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建议。

一、唐宋诗词的即时广告效应

唐宋时期旅游高度发展,文人漫游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诗词的创作与游览密切相关,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或歌景以言志的文人漫游诗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极具感染力。一首具有高艺术价值的名诗通常会促使一个景区闻名,带动一个地区旅游活动的繁盛,这就是诗词的即时广告效应。

(一)形象塑造

形象广告是为了对产品进行形象构建并产生长期效应而创作的广告。唐宋诗词的创作并不是以广告为目的,却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不自觉的形象广告,产生形象塑造效应。

黄鹤楼原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据传黄鹤楼最初是为实现军事目的而建,唐朝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

关于黄鹤楼的名称起源,有两种说法。因仙得名,据南北朝时期梁任昉所著《述异记》所载,有一位“好道”的名士荀環在江夏黄鹤楼上接待跨鹤仙人,时有“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眇然而灭。”黄鹤楼的仙人驾鹤西去传说,《南齐书》和《图经》等中也有记载,只是故事中主人公有所不同,但主题都未曾超脱仙人驾鹤之事。因山得名,历代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因古代“鹄”与“鹤”音近,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唐朝之前,黄鹤楼的形象,一与军事目的联系,二与神仙传说融合,为其之后的形象塑造奠定了一定的基调。

黄鹤楼在唐朝时名声大噪,以雄浑豪放的姿态和潇洒飘逸的仙风气象闻名天下,这与它始建之时的军事形象有极大差别。它的闻名与唐朝诗人对它的吟咏密不可分,而这种前后形象的變迁也正是由于受到唐诗的影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唐诗通过生动绮丽的文字语言,给人以视觉听觉感觉的冲击,从而完成对黄鹤楼形象的塑造。与黄鹤楼有关的唐朝诗歌,除了对黄鹤楼的雄浑姿态与仙风气象进行构建,还因为诗歌创作过程中流传的逸闻趣事,为黄鹤楼增添一种传奇形象,使其更具神秘色彩,对游人更具有吸引力。

(二)品牌内涵

唐诗塑造的黄鹤楼形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黄鹤楼所呈现的旷达豪迈之姿,二是黄鹤楼所蕴含的仙风之气。

1.旷达豪放的雄浑之姿

由于唐诗的吟咏唱和,诗歌所塑造的黄鹤楼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唐人对于黄鹤楼的吟咏,以崔颢和李白最为出众,他们对于黄鹤楼的描绘,奠定了黄鹤楼旷达和飘逸的形象基调。关于两人对黄鹤楼的吟诵,流传着一则故事。崔颢一首《登黄鹤楼》使黄鹤楼闻名遐迩,据说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题诗,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遂搁笔不作。

据考证,这则传闻多属后人附会,李白也许的确欣赏崔颢在此诗中流露的才情,但他并没有搁笔不作,他一生中也写过许多关于黄鹤楼的诗文。黄鹤楼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正是与唐诗塑造的形象息息相关。

崔颢《登黄鹤楼》中首联和颔联写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由黄鹤楼的传说故事作引,以黄鹤的一去不归展现时光的流逝,在时空转换之中,让人产生空旷之感。

同样表现幽旷之境的还有晚于崔颢时期的诗人贾岛,在《黄鹤楼》中所写的“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诗人以万古不败的青山以及不知何时归来的黄鹤展现人生的短暂,在天地面前,人渺小无依,心中怅然空旷。这两首诗以黄鹤楼作为抒怀地点,展现天地的长久之时,也使得黄鹤楼蒙上一层幽旷的意象。

而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离别之期,诗人站在黄鹤楼头,因黄鹤楼的雄伟高古,因脚下大江的奔流壮阔,一抛心中离愁别绪,题虽送别,下笔时意境却雄浑开阔。诗人展现自己的豪放旷达之时,也使得黄鹤楼的雄浑旷达深入人心。

诗人借黄鹤楼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与黄鹤楼的形象交融糅合,在诗歌大范围传播过程中,诗人的旷达豪迈感动读者之时,黄鹤楼的雄浑幽旷也烙印在人们心中。人们受这些形象的号召,渴望一睹黄鹤楼的风采,从而通过形象的构建影响到旅游的发展。

2.潇洒飘逸的仙风气象

黄鹤楼的神仙传说奠定了黄鹤楼的“仙气”,唐宋诗人通过诗文的创作将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精炼于诗句之中,在抒发自己感慨之时也使黄鹤楼的神话故事得到升华,从而在其雄浑旷达之风外再添潇洒飘逸的仙风气象。

崔颢在《登黄鹤楼》中所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正是对黄鹤楼仙人驾鹤之事的叙述,他以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神话传说发天地悠悠之叹,诗中所呈现的情与景触动人心。这首诗使得黄鹤楼闻名天下之时,吟咏黄鹤楼的“仙气”也成为后来文人的传统。

李白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写到“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里楼中吹笛亦实亦虚,既是当时情景的描写,也会让人联想到道士吹笛召鹤的传说。

李白在另一首古诗《庐山谣寄陆侍御虚舟》中有“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之句,绿玉杖传说为仙人所用手杖,诗人手执绿玉杖,于晨曦之中由黄鹤楼出发,紧接着写到自己“五岳寻仙不辞远”,是为了求仙访道。绿玉杖是神仙之物,而诗人又将黄鹤楼作为自己寻仙的起点,这说明在诗人心中,黄鹤楼的形象是与“仙道”相关联的。

贾岛《黄鹤楼》中写到“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在抒发天长地久感叹时,同样以飞仙黄鹤为结语。

诗歌将神仙故事融于精炼的文字之中,又在字里行间描绘出缥缈的意境,脍炙人口的诗歌语言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心理认同,缥缈的意境也更加使人向往。

原本的传说在诗歌的传唱中传播范围更广,故事本身也在诗歌吟唱中得到升华,而诗歌中所塑造的“仙气”逐渐成为黄鹤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景点凸显效应

唐朝之前,江夏景点众多,人文景观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修建的头陀寺、东山寺等,人文景观如鹦鹉洲等。而崔颢一首《登黄鹤楼》使黄鹤楼天下闻名后,黄鹤楼迅速从众多的景点之中脱颖而出,一跃而成为游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胜景,如诗人顾况有“故人西去黄鹄楼,西江之水上天流,黄鹄杳杳江悠悠”之送别,白居易有“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之宴歌。

到了宋朝,陆游有“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之事记,范成大有“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飞来识旧游”之游叹。

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都要到此登临赋诗,使得黄鹤楼的文化价值累积得更高,迥异于其他景观,形成良性循环。而诸如头陀寺等景点却掩盖在黄鹤楼的盛名之下,影响力远不如黄鹤楼。

二、唐宋诗词的历时广告效应

唐宋诗词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为后世的文人雅士所瞻仰学习。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名诗往往能激发起读者的认同,即使在千百年后,依然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旅游地宣传效应

旅游景点与诗词相结合,在后世的流传中,读者接触到诗词,便是对景点的一次宣传,而名诗传播千古,相应的景点也会代代闻名。

元明清时期,关于唐诗对于黄鹤楼旅游业的影响,可以从游人在此书写的对联看出。

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游览黄鹤楼时见楼上有楹联写到,“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对联中的“黄鹤重来”“洲渚芳草”“白云飞去”“玉笛梅花”正是对于黄鹤楼影响最大的两位大诗人崔颢和李白笔下的事物,可见在黄鹤楼题写这副对联的游人必定深受唐诗的影响,他到此游览,并不一定完全因为唐诗的号召,但也绝离不开这些唐诗的影响。从他题写的這副对联可以看出,在他游览黄鹤楼之前,唐诗已经把黄鹤楼的形象在他心中进行了宣传,而唐诗正是他游览黄鹤楼的其中一个动因。

同样可见唐诗这种影响的对联还有,清人胡翰泽的“一笛清风寻鹤梦,千秋皓月问梅花”,清人马松瀛的“与谁重访辛家酒,到此难忘崔子诗”,清人罗亭馨的“莫嫌我辈题诗晚,又见仙人驾鹤来”,清人林以钺的“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等。

时至近现代,毛泽东曾在黄鹤楼故址写下《菩萨蛮·黄鹤楼》一词,中有“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其中“黄鹤知何去”即受崔诗影响,可见唐宋诗词影响之深远。

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吟咏黄鹤楼的唐诗已经是黄鹤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诗歌的传播便是对黄鹤楼的宣传。从游人留下的诗词楹联便能够看出,游人到此游览,一部分原因便是受唐诗中所传达的意象情感所号召。

(二)旅游地景点整修效应

黄鹤楼由于唐诗而名声大噪,其后的发展中,周围也新增许多景观,形成景观群。黄鹤楼及周围的建筑的整修,许多明显是受到了唐诗的影响。

如清代新增的搁笔亭,就体现了唐宋诗词的景点整修效应。清康熙年间,戏曲家孔尚任来游黄鹤楼,他想起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传言,便将附近一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在《题搁笔亭》诗序中记载了因由,“黄鹤楼在黄鹄矶头,其名虽久,实显于崔颢之诗。李太白见崔诗……遂搁笔而去,是崔之诗名又显于太白……至于太白遗迹,竟未有及之者,更一缺事!闻旧有太白堂,一廊直通楼下,规模甚壮,今改为亭……游者历阶而过,不知此为何迹也。予徘徊亭下,遍读近人之诗,因口占四绝,书之粉板,并拟亭名于诗前,特为此地补此缺事。”

关于崔李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的诗歌创作故事一直伴随着诗歌的流传而流传,孔尚任感于黄鹤楼景观中没有一处彰显此事的景点,于是便将太白堂旧址新题为搁笔亭。从这处景点的整修,可以看出来诗词对于景点修建的巨大影响。

搁笔亭诞生之后,随即成为游人游览的热点。清朝嘉庆年间,画家、戏剧家曾衍东任江夏县令时为搁笔亭撰写对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

同治年间,江夏人陈本立写的《黄鹤楼名胜记》记载搁笔亭已经成为“公私燕游之所”。清人彭崧毓有诗《和干臣军门辩搁笔亭》,“搁笔伊谁构此亭,痴人说梦几时醒。竟忘斗酒诗无敌,直立生花管不灵。捉月何曾江上见,落梅争恐笛中听。廓清赖有如椽出,净扫云烟睹日星。”

搁笔亭的修建是因为受到唐诗的影响,而修建之后的确起到了吸引游客的效果,所以唐诗的旅游地景点整修效应不仅是景观的新修或重建,而是通过景点的整修将诗词的影响具象化,起到促进旅游发展的作用。

与搁笔亭的建筑理由相似,但是不属于黄鹤楼建筑群的晴川阁,也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旅游地景点整修效应。

晴川阁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王庙时所增建,名称便是取自崔颢《登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一句。晴川阁与黄鹤楼,江南江北,隔江对峙,互为衬托,游晴川阁,必定不会错过黄鹤楼,游黄鹤楼,也必定能眺望晴川阁。

晴川阁,因诗文而诞生,黄鹤楼,因诗文而显名,两者的联系是密切的,所以虽然晴川阁不在黄鹤楼建筑群之内,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黄鹤楼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三)旅游情怀效应

诗歌所传达的意象,会在诗歌的传颂中与所吟咏的景物相互融合,景物被赋予的情感情怀也会逐渐升华成一种精神文化。诗歌的传播会唤起读者对这种文化的向往,渴望前来一睹这种流传于诗文之中的精神风貌,即便是景观损毁,也不会影响到游人对这种精神文化的瞻仰。

黄鹤楼元明清时期便曾多次损毁,也曾多次重建。清朝时期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同治年间,毁于光绪十年的一场大火,此后直到现代黄鹤楼重建,黄鹤楼原址一直是一片废墟。就是在这片废墟上,仍有人慕名而来,清朝诗人、政治家黄遵宪留下“黄鹤楼高又捶碎,我来无壁可题诗”之叹,生于清朝的近代颇负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在《登黄鹤楼故址》中写到“虽无好句赓崔李,到此登临亦快哉”。

黄鹤楼虽然已经损毁,但是绝不影响游人到此瞻仰,因为游人已经不是在游览黄鹤楼建筑实体,而是在体悟黄鹤楼诗歌中所塑造传达的精神,“视觉上的黄鹤楼在这里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黄鹤楼在诗人的眼里已是一个象征符号,是一幅心里图景。”

游人游览的目的是为了感悟诗歌所传递的精神文化信息,这就是诗歌所具有的旅游情怀效应。

三、唐宋诗词的当代广告效应

在广告行为普遍的今天,许多写景状物的唐宋诗词直接被旅游公司当做广告文案,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而许多诗文即使没有被作为广告语言使用,却因精炼的文字语言以及高超的艺术价值,在流传过程中,便已经悄无声息的发挥出旅游广告效应。

(一)旅游景点新建效应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景区,许多新修的景点,或取自一首名诗,或取自一位名人。许多已经损毁的景点,也因为诗文或诗人的影响深远广大,得以重修。

当今的武汉黄鹤楼1981年动工重建,1985年落成,楼共五层,其中第三层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以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为代表,并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诗词和诗人本身已成为一种旅游资源,现代旅游规划将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实体资源供游人参观,有利于黄鹤楼更好的发挥供游人游览观赏的功能,也使唐宋诗词对于黄鹤楼的影响具现化。

黄鹤楼景观群下著名景点,1992年竣工的白云阁,名称取自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崔颢的《登黄鹤楼》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影响深广,新修的景点以此命名,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诗歌的传播对原有景观进行宣传,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名诗往往又产生景点新建效应,新增的景点因为与诗歌的关系,对于原有景观是一种全新的宣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诗歌与景点交互融合,名诗又衍生出新的景点,甚至诗歌本身即成一道名景。因为诗歌的流传,旅游区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所以景点适当的新修对于旅游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二)旅游产品效应

诗词作为无形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会被开发成不同形式的下游资源,如旅游纪念品生产、旅游活动组织等,从而促进一个地区旅游活动的繁盛。

黄鹤楼诗词大赛是由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与长江日报合作举办的诗词大赛,面向海内外征稿,目的是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繁荣当代诗词创作。

唐宋诗词使得黄鹤楼千古闻名,后来的文人墨客的吟咏更使它成了中国诗词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黄鹤楼诗词大赛的举办除了展现出诗词对于黄鹤楼已经产生的巨大影响外,还将这种影响继续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黄鹤楼诗词大赛实质上是一种旅游宣传活动的组织,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之所以与外界合作举办诗词大赛,也正是看到了大赛对于黄鹤楼旅游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类旅游活动的组织都以诗词作为载体,诗词有时候以实体出现,如旅游景点当地机构组织游人对诗词进行书法创作的赛事,或者背诵景点著名诗词免门票等活动,有的不以实体出现,如黄鹤楼诗词大赛,黄鹤楼原有的诗词就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标识。

除了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产品效应有时还表现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如诗词集、题有景区标识性诗词的折扇、书签等纪念品的生产销售,都是诗词带来的产品效应。

(三)品牌扩散效应

今天,名闻天下的黄鹤楼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地标,进而成为一个品牌标识,而因为这个品牌具有的价值,衍生出其他的品牌,这就是品牌扩散效应。

“黄鹤楼”衍生的品牌最著名的是黄鹤楼酒与黄鹤楼烟。“汉汾”是黄鹤楼酒的前身,为康熙年间夏口人刘氏所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汾”改为黄鹤楼酒。

“以‘黄鹤楼’为酒名无疑赋予了黄鹤楼酒深厚的历史韵味”,以这样极高的品牌起点,黄鹤楼酒几经沉浮,成为湖北省产出的国家级名酒。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名士文化挂钩,如魏晋名士陶渊明“性嗜酒”,唐朝李白“斗酒詩百篇”,酒与诗,酒与名士,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本就是不可分离的意象。

黄鹤楼酒借助黄鹤楼作为品牌起点,一开始便承载了黄鹤楼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价值,很好的将自己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黄鹤楼自古便是游宴之所,游宴的人在古代通常都是文士名流,这些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宴必有酒,酒酣必有诗赋记事抒情。黄鹤楼本身就与诗酒难以分割,黄鹤楼酒这个品牌也自然与诗酒挂钩,正符合了我国传统酒文化中的诗与名士意象,容易打造高端品牌。

黄鹤楼烟品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市,是与中华、玉溪、芙蓉王等齐名的中国高档卷烟品牌之一,其品牌名称也是得自黄鹤楼。黄鹤楼烟品牌“被赋予了浓郁的文化色彩,悠久的烟史文化与千古名楼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赋予‘黄鹤楼’品牌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

除了以黄鹤楼加深自己的品牌内涵,黄鹤楼烟的包装设计还以黄鹤楼建筑为标识,增加了自身的识别度。

黄鹤楼是因诗词而闻名,黄鹤楼自身品牌的树立也离不开诗词,黄鹤楼烟、黄鹤楼酒这样的衍生品牌依托黄鹤楼的声名而生,也就间接受到了诗词的影响。

四、结语

唐宋诗词因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无论在当时、历史上还是当今,都具有极强的广告效应。

对于旅游业而言,由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旅游地本身的文化韵味,唐宋诗词极具艺术感染力,对于旅游区的文化品位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旅游宣传能够产生不容忽视的效应。而且唐宋诗词语言精炼、音韵和谐流畅,具有直接成为广告语言的优势。

除此之外,唐宋诗词取材广泛、题材丰富,如果深入开发它所蕴含的广告价值,对于文化产业开发、品牌建设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向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2:22.

[2]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72-76.

[3]刘桃良.唐宋诗词中广告文化分析[J].经济师,2012,(6):52-54.

[4]花菊香.试论古代诗词的旅游效应[J].林区教学,2007,(12):20-21.

[5]梅莉.军事哨楼 游宴场所 城市地标——黄鹤楼历史文化意蕴探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6):127-139.

[6]陈邵桂.古代诗词对广告语创作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7,(6):98-99.

[7]刘玲娣.题壁诗:诗词在古代的网络传播[J].保定学院学报,2011,(6):79-83.

[8]卫平,李霞.黄鹤楼品牌核心价值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1):38-41.

[9]徐凌,万燕.浅析中国古典诗词在广告中的运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2,(1):83-86.

[10]宋秋敏.论中国当代广告文案的古典诗意化走向[J].深圳大学学报,2013,(2):157-160.

[11]白贵,李世前.翻新、累积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传播现象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2006,(5):121-124.

[12]雷芳芳,胡前程.黄鹤楼酒的区域突围之战[J].酿酒科技,2006,(6):106-108.

[13]吕继红.试论山水诗词与旅游诗词的异同[J].吕梁学院学报,2011,(5):6-8.

[14]戴永红.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刊,2011,(7):268-270.

[15]李美容.论唐代文人的漫游[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10-513.

[16]王兆鹏,邵大为.宋前黄鹤楼兴废考[J].江汉论坛,2013,(1):91-96.

[17]蒋昕,张军.黄鹤楼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基于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6):124-128.

[18]刘守华.黄鹤楼传说的神仙情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5):158-160.

[19]魏东婷.体验旅游视角下黄鹤楼的开发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70-74.

[20]程光.李白·崔顥·黄鹤楼[J].成都大学学报,2003,(1):51-53.

[21]龚倩倩.城市品牌形象及其象征物研究——以武汉黄鹤楼为例[J].新闻世界,2013,(2):93-95.

[22]丁奕锋,谢天.“黄鹤楼”价值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154.

作者:向喜琴

第4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对有关历史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1.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1.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珍藏。最后让我们在苏轼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5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案(北师大版)[范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

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14课宋词和元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对有关历史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珍藏。最后让我们在苏轼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6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14课 宋词和元曲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素材 北师大版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1 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传世名篇 摸鱼儿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词题《花菴词选》作“暮春”,《草堂诗余》作“春晚”。作者自题曰:“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此词为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时所作。

【原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地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登建康赏心亭”。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以中原义军将领的身份,由已沦陷的故乡山东投归南宋。不久,向孝宗献奏《美芹十论》,畅论抗金大计,朝廷不纳。乾道五年(1169)辛充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登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满江红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花菴词选》作“感兴”。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大理少卿,出任湖北转运副使,乘舟溯江而行,作此词,是年三十九岁。此词写舟中所见所感。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行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要寻,今犹昔。

2 菩萨蛮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书江西造口壁”。造口即皂口,在赣州(江西万安西南)。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

二、三年(117

5、1176)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时辛弃疾驻节赣州,感念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事,悲愤而作此词。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祝英台近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晚春”,《花菴词选》作“春晚”。作年无可考。此摹词写晚春闺怨。

【原文】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花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青玉案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元夕”从词的内容推测可能作于作者在临安任职之时,确年无可考。内容描写京城中元宵节之夜满城灯火,游人如云,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在此繁华场面中,却另有一人,不逐繁华,独立在灯火阑珊之处,这正是作者千百度寻求才突然出现的意中人。作者借所谓的意中人,寄托怀抱,表明自己宁愿遭受冷遇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平乐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村居”。辛弃疾于淳熙八年(1181)受投降派排挤,罢职闲居于江西之上饶,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才出任福建提刑。在此期间他写过不少反映田园生活的词,此即其一。此词以农家生活为题材,反映江南农村淳朴宁静的风貌。作者运

3 用素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把农家老小五人各自不同的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得生动如画,反映了喜爱村居生活的恬淡心情和幽雅情趣,体现了辛词朴素平易的另一种风格。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贺新郎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陈诧异与弃疾纵论恢复之事,并长歌互答。此为弃疾答和陈亮之作。词中斥责宋之软弱,表露出慷慨昂扬的爱国之志。

【原文】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盂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西江月 【题解】

见《嫁轩长短句》。题为“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曾筑书堂于上饶西之黄沙岭,往来其间。这首词当作于此时。此词描写农村夏夜景物,有明月、清风、疏星、小雨,有蝉声、蛙声,还有稻花的香气,在宁静的气氛中蕴含着一片生机,反映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恬适心情。风格清新活泼,笔调灵活轻快,乃描写田园风光之佳作。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木兰花慢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作年莫考。内容写作者在送走中秋明月时,对月亮提出若干疑问。

【原文】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水调歌头 【题解】

4 见《稼轩长短句》。词前有作者自题。作者以高旷绝尘之笔,自由挥洒,任意驰骋,创一高朗空灵之意境,暗寄人生之感喟。

【原文】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破阵子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年莫考,约写于作者闲居江西带湖时。此词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恢复祖国河山的一片壮心。这些是作者在梦中也不能忘怀的。但他的幻想终于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所碾碎。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作者在济南金占领区,率起义队伍二千余人,投义军耿京部任掌书记。次年,受耿京委派至建康谒宋高宗,归途至海州,闻耿京被判徒张安国所害,作者率义兵五十余人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将判徒擒获,突围渡江,至临安献俘。此词上片即追念少年时这一壮举。写义军声威之盛以及与金人战斗之激烈,豪情洋溢。下片突然低沉,从往事想到眼前功业无成,鬓发已白,用对比手法表现抚今思昔的主题。表现出作者报国无门而被投闲置散的苦闷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原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胡(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永遇乐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宋宁宗嘉秦三年(1203)韩侂胄大揽,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因起用长期闲居,年已六十多岁的

5 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辛弃疾为想借此机会,实现抗金宿愿,但也意识到韩侂胄轻率北伐,很难有所作为。他满怀忧时爱国的悲愤,写下此词。词的内容借古讽今,抒发感慨。

【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杜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此词作于知镇江府任上,意在通过对孙权的怀想和歌颂,鼓舞人们抗金复国的斗志。

【原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丑奴儿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书博山道中壁”。约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以前。博山在江西上饶附近,风景优美,作者闲居上饶时,常往来于博山道中,作词甚多,此即其一。此词以“少年”时春花秋月的闲愁和“而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哀愁作对比,在“欲说还休”中包含多少政治上遭受打击、恢复大业难以实现的痛苦。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7篇:感悟宋词的爱情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晕染,茶香缭绕,书香氤氲……

眼前的青藤花,依旧静静地盘绕在旧墙边。然而,视线却开始模糊,一个身袭着芬芳羽衣的娉婷女子,轻舞着罗扇,合着词令的韵角,从溅满馨香的诗笺中缓缓走来。

那时被落花萦绕,细雨沾湿的《临江仙》,是精致不可临摹的《钗头凤》

,是令人肝肠寸断的《江城子》,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声声慢》,是流传了千年却仍诉说不尽的思念与忧愁。

当弥漫着香雾却散不开浓愁的重阳节再来之际,是谁独自在东篱的黄昏下赏菊饮酒,思念那不在身边的人,哀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下了整整一天的暴雨终于停歇,寒蝉在天空中凄切地鸣叫时,是谁一边埋怨着那催发的兰舟,一边紧握着眼前人的双手,怅然低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当站在芳草丛生的长亭路边,目送离人凄凄远去,还有谁在抬头望天,让泪水浸湿眼眶,长叹“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残漏声声,时光流转,经年一梦,一梦经年。那轻舞着罗扇的女子不知什么时候回首了,却又笑语吟吟地向那更深处走去。她提了一盏小小的莲花灯给我照明,于是我看见了陆游的无奈,他在沈园写下了“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诉说不尽的思念,只为心中那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良人——唐婉歌唱;我体会到了苏轼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十年的生离死别,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的阴阳相隔,也未曾削减心中的那一份思念;纵使泪流千行,也要在这千里之外的异地为自己心爱的人断肠!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思念!酒未到,先成泪的肝肠寸断,欲寄此情书尽素,浮雁沉鱼,终了凭据的无奈惆怅。在宋词的爱情中行走着,斟一杯清酒就能盛满离人的眼泪,点一曲轻歌便能唱尽万古的疾情。

于是我喟叹,不能像清闲婉丽的晏几道,可以惆怅忆着心字罗衣的小萍,寻着旧日的谢析,不能如柔弱无力的秦少游,徘徊在轻烟小楼里数飞红万点纤云弄巧,看自在飞花与无边丝雨。更不可能似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李清照,守着满地黄花,为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叹惋流泪。

那些活在宋词世界里的人,从此隔着一曲相见欢,你在上阙慢慢看景,我在下阙夜夜伤情,上下阙的空白萦绕心碎声。歇拍歇不住思念,换头换不过流年,一剪梅花自飘零,两处闲愁水盈盈,你独倚着相思明月玉楼春,我沿着你掌心的纹路踏莎行,雁字回时,蓦然心惊。

第8篇:宋词的精选名句

唐诗宋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很多句子让我们拍案叫绝。那么宋词的精选名句都有哪些?以下仅供参考!

1)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

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 燕子不知何世,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

4) 隔帘微雨双飞燕,砌花零落红深浅。——李珣

5)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

6)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

7)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朴行人面。——晏殊

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9)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

10)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鹿虔扆

11)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12) 昨夜雨蔬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轼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李清照

13)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逢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14)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秦观

15)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6) 落日溶金,暮云合碧,人在何处?——李清照

17)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里长天暮。——柳永

18) 沙上并禽池上螟,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19)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已

20)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

21) 轼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2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

23)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秦观

24)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意。——李清照

25)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严蕊

26)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

27)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

28)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张元幹

29)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庵

30)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进进暮暮。——秦观

31)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32)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3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34)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35)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36) 昔日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落泪。——周邦彦《解连环》

37) 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贺铸

38)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39)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晏几道《阮郎归》

40)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陆游

4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第9篇:感受宋词的魅力

一段缱绻的中华古国2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一个见证:长城。一切闪光的中华民族智慧的凝洁,构筑了华夏文化之精粹——宋词。

宋词的艺术魅力,让人难以抗拒,宋词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受,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走进词曲的花园,感受妙不可言的意境,那么怎样来感受宋词呢?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了解一首词所产生的背景及作者写作的缘由,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也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到这些,才会酝酿读词的感情基调,只有视自己为词中人,充分感受词中所要表达有感情,这样才能体会到词赋的美。

词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兴起于隋唐时代,而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开始是一种配乐可唱的歌辞,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声韵。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宋词是古代最美最动人的词,也是最擅长抒情、最令人沉醉心迷的词,在体会词赋时对词进行再创造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把那长短不一的词想象成一幅画或一段美丽的风景。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的眼前就会浮现皎洁的月光把大地照得跟白天一样,惊起了栖息在树丫上的喜鹊,半夜里还有随风送来阵阵蝉鸣声。远处,在稻花香味四溢的田间传来阵阵的蛙鸣声。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年。瞧瞧,这词不是活了吗?你自己也不就溶入其中了吗?就这样情不自禁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这词中,慢慢的你也就会随作者一起用一颗闲适、愉快的心情来品味着这山村夏夜的美景。 当然,我们要把词中欲说未言,隐而未见的话找出来,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究竟她问什么,答道“海棠依旧”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来是她借酒消愁愁不断,感叹韶华易逝的伤春惜春情怀。如果不展开想象,找出词中所隐含的意思,我们能怎么能体会到这词的情感呢?

读词后,我会在很多地方很多情景想起它。如初春刚至是我会想到“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也会想起“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在我百无聊奈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我终于知道,每一首词都是词人苦乐愁绪的真情流露。我时常发愁,可我的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起来,简直是不值一提。而我应该笑对人生,只争朝夕,活好当下。

宋词,这块瑰宝将一直在文明的历史中闪闪发光。 感受读歌就是感受人生!

上一篇:有效教学的高效课堂下一篇:中国梦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