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后的历史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选择后的历史(共9篇)

选择后的历史 篇1

东疏镇中心小学六一班张晓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使我想起了前几天看的《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三十年来所经历的艰难与困苦。就像梅花在暴风雪面前毫不畏惧、不肯低头的骨气。

鸟儿选择了天空,是因为它有一双

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是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

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他——东方的雄狮。

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人民苦难深重,社会一片黑暗。从鸦片战争到五

四运动这近八十年的时间里,人民在苦苦寻找,但是无一例外,这些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也选择了中

国,帝国主义被打跑了三座大山推到了,新中国成立了,“两弹一星”成功发射,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土地三十年不变,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教育,零八奥运成功召开,嫦娥一号圆满飞天。

选择后的历史 篇2

1 国有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合理性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新格局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下放重点国有企业的同时更加需要以产业组织的发展方向为基础对产业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以及组织结构等内容予以调整并完善, 将目前产业分散、近似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转变为适度集中、宽松寡占型的市场结构, 并以此来对国有产业内的供大于求、过度竞争、行业亏损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等现象与矛盾予以解决[1]。

本文认为, 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组建国有企业行业的战略联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 各行业的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呈现了生产集中和垄断形成的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的规律;直至当前, 欧美国家仍利用兼并或合并, 以股权、债权关系为纽带, 打造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要实现良性发展, 业内企业就应充分利用融资、控股、参股等资本运营方式, 在较高的层面上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组建。其有效性与先进性表现为以下三点。

1.1 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观察我国一般性质的企业联盟内的大、中、小行业企业之间的组织关系可知, 在核心位置的大型主体企业不仅与众多的中小国有企业建立了业务方面的联系, 而且在融资、参股兼并等方面也联系甚广, 使得众多的中小国有企业对主体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且相对稳定的依赖性, 进而形成了有效的战略联盟组织体系, 在该体系之中, 大型国有企业居于核心地位, 联盟内的各中小国有企业 (国有地方企业、乡镇企业) 通过主体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而有效地协同起来。由于该联盟的组织体系较为合理, 市场运行相对规范有序, 这就使得大型的国有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国有企业战略联盟的核心竞争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1.2 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

国有企业战略联盟能有效地利用核心国有企业的资本存量, 对协作生产进行专业化的组织, 以使生产经营规模与规模效益能够较快地扩大与实现。在国有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之中经常会有相同或相似经营范围的国有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或联合、改组现象的发生, 这就促进了资产一体化专业性公司的出现, 进而使专业化生产规模得到大大的提高, 对“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予以克服, 以更好地融规模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于一体, 最终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1.3 增强产业内部竞争有序性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层次性使得企业出现了分层竞争的结构, 即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众多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的合作而形成分层竞争的一种结构。一方面, 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高层次的竞争, 借助于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国有企业的分层合作, 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合力, 一致对外。与此同时, 位于核心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又可以分散自身的竞争压力, 由各层次的中小企业进行有序承接, 以形成一种联盟内部相互竞争的压力与动力。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大型国有企业对中小国有企业进行利用的一种协同思路, 通过垂直分工与协作对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与竞争空间予以界定, 避免了国有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 也有利于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优化市场结构, 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态势。大型国有企业战略联盟, 既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 面向高端市场, 又有余力开拓国际市场,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实现, 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 企业战略联盟强化集团能力的博弈成因解释

2.1 若两个企业势均力敌, 则博弈均衡应为合作共赢

实力相当的两个企业在选择竞争与合作之时十分类似于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在信息封闭的前提下, 囚徒A与囚徒B在进行选择之时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 这种静态下所进行的非合作选择就是一种最稳定的结果。然而, 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两个水平相当的个体在进行博弈之时若选择不合作, 其结果会是两败俱伤[2]。

现实情况中的博弈都是动态博弈。对于两个实力相当的企业来说, 使其利益实现最大化的条件应当是进行合作, 如果不合作最终会使他们两败俱伤, 这是两家企业共同知道的信息 (如图1) 。基于此, 实力相当的两个企业在进行博弈之时会选择合作, 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在这一前提之下, 一家企业若有背叛行为的发生, 势必会遭到对方企业的报复, 进而导致恶性连锁反应的发生, 最终两败俱伤, 得不偿失。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合作共赢, 两家企业会选择合作。合作的结果如图1中 (4) 框所示, 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两家企业共同实现收益最大化, 而其收益之和也实现最大化。海尔与日本三洋的合作就是此种博弈的结果, 两个家电巨头企业通过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 实现销售渠道的良性合作, 海尔通过将产品进驻高档市场加快了其国际化进程, 三洋借助于海尔专卖店的力量进驻中国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对本国企业索尼与松下的追赶。通过合作, 两家企业都扩展了新的营销渠道, 并且实现了成本的最小化, 这一成本优势促使两家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家电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这一例子充分说明实力相当的两家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势必会选择合作, 而合作的具体形式之一便是建立战略联盟。

2.2 若两个企业实力相差悬殊, 则应先追求合作双赢

若两家企业实力相差悬殊, 他们在进行博弈之时会类似于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智猪博弈。在智猪博弈中, 大猪与小猪争夺食物, 大猪比小猪具有明显的优势, 若两猪不合作, 谁都不会吃到食物, 但若小猪率先抢夺食物, 必定会被大猪全部吃掉, 为了能够吃到尽量多的食物, 小猪必须选择与大猪进行合作, 由大猪优先选择吃什么和吃多少食物, 这就会带来智猪博弈的稳定结果。这样一来, 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两个水平相差悬殊的企业在进行博弈之时, 强者会更加倾向于合作, 弱者会等待合作, 这便是两者的最优选择。

通过以往的案例分析可知, 实力相差悬殊的企业在竞争之时, 强势企业为了获取弱势企业的资源, 会采取竞争压制或收购等措施, 但是弱势企业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大多都会奋力一搏, 这势必会给强势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使之付出更大的代价, 得不偿失。在这一背景之下, 强势企业会更加倾向于结成战略联盟, 而弱势企业通过战略联盟也往往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便是两个企业进行博弈的纳什均衡 (如图2) 。由此可知, 实力相差悬殊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合作, 而在这一合作过程中, 强势企业是主动方, 弱势企业会选择等待, 其结果为图2中 (2) 框所示, 对于双方来说, 此时合作能带来最大的收益, 强者在合作的战略联盟中所获得的收益更多。

3 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对策建议

3.1 理性选择合作伙伴

在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之时, 需要慎重, 进行理性选择。在前文的分析中, 小规模企业若选择大于自身规模的企业进行联合的话, 结果是弊大于利的, 这就需要企业在建立联盟之时, 应以自身的发展规模为基础, 选择规模比自己小的或者是有着与自己相当规模的企业。

3.2 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共存追求双赢

综观当今世界的发展可知, 一个企业若想取得长期而又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借助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即需要内部积累与外部优势资源扩张并存, 通过联合将自身的发展能力提高。借助于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最优化企业的发展结果。这就需要各个企业将竞争观念予以转变, 实现对抗性竞争向合作性竞争的转化[3]。

3.3 重视合作方式, 进行长期规划

长期战略联盟的建立能够对企业起到制约作用, 在战略联盟的影响下, 各个成员若背叛了联盟的条约, 势必会引起另一方的连锁反应, 进而损害到自身的利益。这就使得联盟中的成员不会轻易背叛联盟条约, 使长期战略联盟成为一个重要条件对联盟的稳定性提供保障。

3.4 利用已有联盟, 培育企业竞争力

企业应该有借助于已有战略联盟使自身得到发展的能力。若不能以自身需要为基础对战略联盟加以利用, 企业是不会获得很高的收益的。战略联盟中的企业应把握住机会, 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 培育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以国际化水平的高度应对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 从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将来以自身为主导的战略联盟的建立提供支撑。

3.5 管理联盟企业, 保护优势资源

战略联盟的良性运营以战略目标实施状况的检查为基础, 通过检查, 可以协调并整合联盟内部的各项资源。在战略联盟的运营过程中, 品牌、技术以及分销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十分重要, 各成员应通过各项措施保护自身的核心资源, 避免资源遭到恶意的模仿或盗窃, 保证联盟权力不会发生单向位移, 进而使战略联盟实现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宁德春, 杨建平.基于博弈论的组建建筑企业集团动因研究[J].Group Economics Research, 2006 (12) .

[2]戴桂林, 周晓明.企业战略联盟的组建动因及策略取向探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11) .

高考落榜后的选择 篇3

峻峻看起来比我更难受。自从知道高考成绩之后,他就一直窝在自己的房间里,就连吃饭都要叫他才肯出来。本来假期前已经安排好了高考后要出去旅游的,他也显得意兴阑珊,最终没能成行。最让我担心的是,原本阳光、开朗、自信的他,好像一下子变得自卑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来找他玩,他都能推就推。

一方面,我为峻峻的前途担心;另一方面,我更为峻峻的变化担心:好学校没能进,要再把心态弄坏了,儿子岂不是彻底完了?

我也曾考虑让峻峻复读一年后,再参加第二年的高考。但是,我也很清楚,复读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作为往届生,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目光,万一到时发挥不佳,说不定考得还不如前一年。

果然,我就这件事征询峻峻自己的意见,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复读还是不复读?峻峻的前途又在哪里?我天天沉浸在纠结中,心情十分压抑。

就在这时,在外地的表妹单位组织到我们这里旅游,她顺便过来看我。看我闷闷不乐的样子,她非常奇怪:“姐,你遇到什么事儿了?以前你多开朗啊。”我苦笑了一下,把峻峻的事告诉了她。

表妹沉思了一会儿,说:“姐,你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不一定非让峻峻上大学。”看着我惊异的目光,表妹继续道:“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让孩子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可事实上,现在大学生就业并不容易。一个普通的文员岗位都有几十个人在争、在抢,反而是技术工人岗位,开出了高薪却没人去做。与其千军万马地和别人抢独木桥,还不如踏踏实实学份技术,将来还能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呢。我看峻峻从小就对汽车特别感兴趣,你不如就送他去专业中专学习修车技术。现在有车的家庭越来越多,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很稀缺呢。”

送走表妹,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仔细想想,表妹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可是多年来的习惯性思维和面子观念又让我一下子很难接受。我一直为峻峻设想的生活就是安安稳稳地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体面、舒适。一想到峻峻一身泥、一身汗地钻在车轮底下的模样,我就舍不得。何况,汽车维修工,说出去多没面子呀。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两个多星期,峻峻天天老样子,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想起表妹的话,我不禁有些心动了,有学上总比没事干好,不如就让峻峻试试看。

当我把表妹的话转述给峻峻时,他的表情很复杂。我看得出,他有点心动,但是又有些犹豫:“别人都上大学,我读中专,会不会没面子?”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他其实是喜欢学修车技术的,却又担心面子上下不来。这其实也怪我,正是我平时的所谓面子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他。这下,我倒过来做他的思想工作了:“峻峻,只要你自己喜欢,又何必管别人怎么想呢?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就行了。”我的鼓励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峻峻终于点头答应了。

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峻峻似乎还有些不适应。中专的学习和高中学习不一样,课程没有那么紧,老师也不像高中管得那样严。最主要的,我想是峻峻的思维还停留在以前,和周围的同学、环境还是有些格格不入。

为了激发峻峻的学习兴趣,我主动帮峻峻买来了很多汽车模型,又拉着他参观各种车展,他对车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了。没事的时候,我常常见到他一个人对着汽车模型摆弄。

知道峻峻其实还是没放弃好好读书的梦想,我又鼓励峻峻说,其实要真正把汽车维修做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光要头脑聪明,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看似单一的维修,其实涉及到的领域很广,要掌握汽车及发动机构造及原理;具备对汽车及各部件、总成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制订汽车制造及维修工艺及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汽车常见故障的判断和检测的初步能力;具备汽车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对我这一番专业而头头是道的分析,峻峻十分折服。他并不知道,为了能对汽车维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专门上网查了很多资料,还拜托了同事,向她一个在汽车修理厂工作的亲戚进行了请教。

峻峻是个要强的孩子,我的一番话把他的“斗志”一下给激发起来了。他不但每天躲在书房里认真地看专业书,还自费买了很多与专业有关的书回来研究。有一次,我甚至还看到他捧着高中时的物理课本在看,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看高中课本,他回答我说,是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有关力学的问题。说着,峻峻还感慨地对我说,他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汽车维修真的不单单是一门简单的“手艺”,而是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想学好,并不是容易的事。

看到峻峻如此刻苦,我的心里很欣慰。本来,我还怕学习技术,会让孩子荒废了文化学习,事实证明,我当初的想法完全错了。就像峻峻说的,要学好一门技术,要涉及的是方方面面的知识,没有这些知识打底,也就不可能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而这种在实践中应用到的文化知识,反而更加能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比起原来课本上枯燥的学习,反而对孩子更有吸引力。

看到峻峻在学业上逐步有了自信,我决定要把峻峻在人际交往上的自信也找回来,要让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定有一份正确的认识。

正好不久就是峻峻的生日,我便鼓动他请几个以前高中要好的同学回来搞次聚会,顺便也请请现在的中专同学。想不到峻峻一脸的为难:“高中同学和中专同学又不熟,再说了,人家上大学都挺忙的,哪儿有空来呀?”我知道这是峻峻的“自卑”情绪在作怪,于是便故意“激”他:“男孩子嘛,有什么熟不熟的?混在一起聊聊天,打场篮球,不就熟了?是不是你中专里没交到什么朋友,人家不愿意跟你玩?”“哪里呀。”峻峻急得大叫起来。“那你就叫回来给我看看?”我逗他。“叫就叫。”峻峻赌气一口答应。

到了峻峻生日那天,我组织了一场特别的生日Party。我先让峻峻带他们去家附近对社区居民开放的学校体育馆打了一场篮球,自己则在家精心准备各种食材。等到孩子们打完篮球回来,看到我放在院子里的烧烤架和一盆盆的鸡翅、香肠、鱼丸、玉米、面包和香蕉等,都惊喜地叫了起来。

本来打了一场篮球,几个孩子就已经混熟了,再通过烧烤这种形式,大家的交流就更顺当了,大家边烤边吃边聊,玩得特别开心。聊着聊着,我故意把话题引到了汽车上面。说到自己的特长,峻峻和他的中专同学那可是滔滔不绝,聊起来一大套一大套的,引得他的几个高中同学羡慕地看着他们,一个说:“峻峻,等我以后买车了,你这个专家可要帮着拿主意啊。”另一个说:“我以后车有问题了,就找你。找别人我不放心。”看着峻峻满脸自豪的样子,我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转眼,峻峻已经在中专学习了一年了。随着学习的越来越深入,他对这个专业也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沉迷。

在他的主动要求下,我曾经带着他去同事亲戚的修理厂请教过几个问题。想不到老师傅特别喜欢他:“你这个儿子聪明、肯动脑筋,提出来的问题有水平。”问完问题,老师傅亲自带着他钻到车轮底下,实地操作给他看个究竟。等他钻出来,身上、头发上都沾满了灰。“小伙子不错,等他毕业了,我推荐给我们老板,让他来我们厂里干活。”老师傅说完,我也笑了。没想到峻峻还没毕业,就有伯乐相中了他这个千里马。

2013年夏秋季,是高校毕业生签约、就业的季节。我和峻峻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报道,据说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我和峻峻看了都有些心情沉重。转过台,我们又看到了另一则新闻,在刚刚结束的私车牌照拍卖会上,竞拍人数达到了5年来的新高。我不禁庆幸起自己当初的选择。表妹说得没错,与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如退一步,做一种其他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进大学。ma-ch-ch@163.com

中考后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4

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及解读,转变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备,讲,批,辅,改的常规教学,准确把握重难点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备课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和继续教育及听评课活动,从知识、能力全方位充实、提高自己。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每年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切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在本学年教学中,虽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开展这项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后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

高中历史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5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一、教学理论基础上

(一)要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则往往忽略。其背后或许有着这样的假设:十几岁的学生只要具备足够的史实知识,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就会理解、运用那些知识;学生年龄尚小,那些史学概念与方法非他们所能领会,无须过早传授。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之外,适当传达一些历史学的概念和方法也非常必要。而且,历史教学的核心应当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

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就要了解历史教学研究的动态,加强对历史教学理论的研习。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白月桥的《历史教学问题探讨》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二)丰富本学科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思考,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比如,教古代历史,只读几本通史类的书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读断代史,而且是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像讲魏晋之前,至少就应该细读《魏晋南北朝史》”。此外,还可以从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研读。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方法策略上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事件用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对此进行总结。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除了思考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也很重要。近年,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

(二)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课型,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研讨,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研讨、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研讨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当然,课后,听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思考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小结与思考札记

课后小结与思考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困惑以及针对问题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所得经验,以便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实践。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思考,则较少关注。

(四)对调节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思考

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等。根据新课标理念,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课堂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疑。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热烈讨论。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撰写历史小论文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它包括写作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3.编演历史剧。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

4.考试。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三、教学思考注意事项

1.思考时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应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思考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就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选择后的历史 篇6

历史是茶,每一枚茶叶到记载了一个故事。只有将其掷于沸水之中,经过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得到第二次生命;那么,你才能用一颗淡然的心去品味人生的苦涩与甘甜。

历史是酒,越久越醇厚。一直蛰伏在暗无天日的地窖中只为厚积薄发,从出世的那一刻起,便将辛辣的酒香洒满人间;仅是一嗅,就会深深地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闲暇之余,我喜欢孤独地坐在角落中,静静地把玩着一件小古玩,细心地揣摩其中的纹理;在惊叹工匠的精湛技术时,也会感悟着历史所留下的岁月印迹。

我知道,每件古董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只因在被铸造的过程中,工匠们倾注了他们所有的心血与虔诚的希望。

古董们每时每刻无不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只是那些故事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茶和酒一样,不懂的人只会把它们当做解渴的蠢物;而真正懂得的人却会细心品味,去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殷墟的甲骨文描摹出夏商的辉煌,塞北的丝绸之路走出了汉朝的盛世,而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更是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历史仍在延续,传奇依旧在书写。每一分、每一秒的逝去,都将化作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沿着时间坐标所指引的方向,携带着沧桑岁月流向宇宙的终点,一去不复返。

当金镂玉衣的最后一针被穿起,青花瓷也勾勒出了第一条线;这是一个历史的结束,亦是一个历史的开始。

选择后的历史 篇7

关键词: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式

一、历史教师要顺应课改新形势, 适时转变教师角色

(一)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新的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巴说话, 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等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过去的教育, 只强调共性教育, 忽视或压抑个性教学;只重视知识的讲授, 不重视人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由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重结论, 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 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以最终达到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为此教师要甘当“平等的对话者”, 要倡导和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当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观点, 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并注重培养学生自信、独立、勇敢、有主见、敢于创新的良好意识。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要顺应课改新形势, 在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 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 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 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 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 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 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 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加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要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提供一些权利、时间、空间和机会, 关注和关爱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实施区别指导、重点辅导和分层 (分组) 教学,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使“潜能”变成“现实”。

在课堂上多引入现实事例, 多谈论他们关心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并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例如在进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 联系目前全球金融危机, 联系现实中政府的宏观调控, 联系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联系现实中低保和医保的完善,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引领学生各抒己见﹑一吐为快。既营造了热烈的教学气氛又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 要由教学“单一信息源”转变为教学“综合信息平台”

随着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进一步增多, 历史教师和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和信息源。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主动挖掘历史信息, 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新课改中, 历史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而且要交换信息, 更要接受和反馈学生输出的信息, 促成师生双向或多向、多维交流, 教师要成为信息交换的综合平台。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三) 历史教师要变成研究型和智能型的教师

历史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历史教学成果、科研成果, 特别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同时注意学科间的结合, 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外交、中文、军事、哲学、地理等相关学科和交叉知识, 不断拓宽知识范围。此外, 也要多了解新闻时事、热点事件和国家大政方针, 以便历史课可以生动地联系现实世界,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探索新时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科学新方法

(一)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 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例如, 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这样的纪录片视频。所谓科学化, 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开展辩论、开展知识竞赛或排演历史话剧等方式, 使学生主动学习

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深刻, 增强学生兴趣, 并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战后资本主义调整》这一课, 对股票分散化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比赛。一方认为“实行股票分散化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一切和以前一模一样”。而另一方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的情况下, 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通过辩论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达到知识越辩越明,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 利用班报、墙报、校报

可以在班报、墙报、校报中开设“历史园地”, 由学生供稿, 老师做顾问。以此来增强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兴趣。这种方法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方法。

(四) 要精心备课、备学生, 并精讲精练

教师要了解学生, 并认真挖掘教材,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状况来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设计每一个环节, 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授课时要抓精髓, 抓重点, 语言要简练, 不能重复, 不能啰唆。同时习题也要精选, 习题要有典型意义,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深入, 也要增强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天量信贷后的两难选择 篇8

都说2007年、2008年两年的经济和股市让大家坐了过山车。其实,2009年大家还是坐了过山车,而且刺激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前两年。年初的经济还凄凄惨惨,到年中就有过热苗头了,股指翻了一番还多,楼市也热得让人眼晕。笔者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当下的宏观经济:好还是不好?热还是不热?衰退还是繁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从来只能回头看。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最应该做的还是记录和陈述。而记录之上的任何分析,只能慎而又慎,不指望对,只希望别错得太离谱。

率先复苏的是谁

复苏有先后,正如衰退有先后。经济学教科书早就说过,虽然经济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但并不是听从号令整齐划一的仪仗队,不可能同起同落,更不可能一起开步走,所以,才有所谓“时滞”、“传导”之类的说法。虽然这些说法本身并不是经济学概念。

假如中国经济真的复苏了,我们需要知道复苏是从哪儿开始的。我们都知道,2007年底的衰退是从银行收紧信贷,股市楼市大跌开始的,之后在2008年初曝出“企业倒闭潮”(实际上,大规模倒闭从2007年上半年就开始了,只是未引起普遍关注而已)。再之后,我们很倒霉地遭受了金融海啸的池鱼之殃。“世界工厂”的产品忽然没人要了,出口下滑超过20%,连带着进口数据也很难看。这一连串的变化,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政府和企业都吓坏了。一时间,企业竞相裁员,农民工大批返乡,大学生求职无门,一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似乎也不乐观。

这时政府站了出来。“四万亿”一出笼,立刻就给市场注入了信心。连海外投行们都说,西方国家已经负债累累,现在只能靠中国政府烧钱了。通常的论证方式是,中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很低(当然少不了所谓国际警戒线),举债空间很大云云。总之,所有人都巴望着中国烧钱,而中国也乐意烧钱。

这里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当西方人看到“四万亿”的时候,他们条件反射地以为这是政府开支——的确,在他们的国家,这就代表着政府要花的钱;但在中国,这只代表政府批准的基建项目。至于项目资金从哪儿来,这是批准之后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政府也不会一个子儿不出。根据发改委的说明,政府只出1.18万亿,剩下的2.82万亿得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而众所周知的是,分税制早已抽干了地方财政,即使是最富裕的省市,财政也不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钱。

那么,钱从哪儿来?当然是银行。根据资本金最低20%的规定,财政每出1元钱,就能从银行“配套”出4元钱。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发改委共下达约5800亿“四万亿”项目,粗略估计,银行的配套资金最高可达2.3万亿。

这是中央,还有地方的。根据法律规定,中国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既不能发行债券,也不能向银行贷款,更不能为任何贷款提供担保。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这种安排是正确的。不能承担独立财政责任的地方政府自然不应该有借钱花的权利。在中央政府的强力监督下,这一规定一直被严格遵守着。据估计,到去年底为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总额仅1万亿左右。

可是危机一来,什么都可以变通了。为了保增长,过去不批的项目全都批了。政府没钱,那就从银行借;地方政府无权借钱?没关系,成立个投资公司,随便拿块地放进去,评估一下就可以找银行贷款了。正好银行也有放贷任务要完成,双方一拍即合。

甚至可以连块地都免了。通过所谓“银政信”,直接从银行借钱做资本金,然后放大4倍贷款,空手套白狼。

上半年7万亿天量信贷,就是这样放出去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额,也从去年底的1万亿迅速膨胀至5万亿。换言之,国有商业银行提供的巨额信贷,通过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最后都到了政府手里。

回到本节标题提出的问题:率先复苏的是谁?当然是政府。

钱都用来做了什么

用来投资。为了“保8”,在出口滑坡及消费不振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政府投资项目上。之所以如此,与中国的体制特点是分不开的。民营企业由于产能过剩不愿投资;垄断行业虽有暴利,但相关国企效率低下无法大量投资;只有政府主导的“铁公基”项目能够说上就上。这边砸钱下去,那边GDP就能冒出来。

地方官员之所以喜欢巨额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个人利益是分不开的。对地方官来说,此类投资既能拉动GDP创造政绩,又无须承担财政责任,或明或暗的利益输送也很方便,真是找不到比上项目更好的事了。所以,地方政府总是热衷于上项目,相应地,中央政府也就一刻不停地卡项目,以保证财政不失控。这种博弈,每年每月都在进行。只不过随着宏观经济的起起落落,博弈的天平也不断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左右摇摆。

“铁公基”之外,是房产和汽车。减息减税,一下子就把房产和汽车拉起来了。但房产是用银行的钱博投机,汽车则纯粹是提前消费。今年换了车的人,明年是不会再换了。而房价涨到一定程度,成交量也很难再放大。而只要成交量不能持续放大,实体经济的钢材、水泥就没地方去。

天量信贷拉了已经“硬着陆”的上游行业一把,钢铁、金属、能源的价格又挺了起来。但基础并不牢固。与2007年不同,当时的人们认为油价暴涨是因为需求旺盛,现在则齐刷刷地声称是流动性过剩和期货投机搞的鬼。显然,谁也不认为我们能无止境地修路架桥,也没有人认为游资会在石油期货上单边做多。

最大的麻烦是,拉了第一把,人们就有理由期待第二把,否则就会出现人们正在谈论的“二次触底”。7、8两个月新增信贷大缩水,立马让股市出现20%以上的回调。市场不缺明白人。

能持续到什么时候

今年上半年的“大干快上”,其实是一种特殊情况。这种状况,既不可能持续,也不允许它持续。许多人担心坏账,其实,坏账问题还在其次。这种长周期项目要变成坏账,起码还要三五年时间,不可能成为当下考虑的重点。

真正的难题在于,第一,银行的放贷能力还有多大空间?第二,低效资金大量涌出,CPI涨起来怎么办?笔者用了CPI没用通货膨胀,是因为通胀虽已成为事实,政策还是只看CPI。

从基础货币状况看,人民币信贷扩张能力还远没有用尽,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也处于历史高位。但银行的放贷能力,不仅取决于准备金率和货币乘数,也取决于资本金状况。8%的资本充足率和4%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至少对银监会来说,这条红线是必须守住的,因为它要对坏账承担最终监管责任。如果中国也来一波次贷危机,可想而知后果会有多严重。

从各上市银行公布的半年报看,经过上半年的疯狂放贷,资本充足率已普遍下降,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已经接近8%的底线。最近,关于从银行资本中扣除次级债的争论,便反映了银行的焦虑心情。如果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不能继续扩张,明年拿什么“保8”?各地大干快上的项目还需要后续贷款支持,否则成片项目烂尾,1994年的恐怖一幕岂不是又要上演?

当然,银行资本充足率也不过是数字游戏。当“保8”成为政治任务,一个小小的资本充足率又怎么可能成为拦路虎?总能找到办法,让资本充足率看起来很健康。

真正的威胁是CPI。今年前八个月CPI一路为负,PPI更是高额负值,官员们可以自信满满地声言目前没有通货膨胀。但那不过是同比。由于去年上半年CPI急速上升,传导到今年上半年便是负的翘尾因素;同理,这个尾巴翘到明年,负就变成了正。目前的猪肉价格,比两个月前的最低点已经上涨25%,即使从现在起猪肉不再涨价,到明年年中,也将对CPI贡献2.5个百分点。要是其他消费品再稍微涨点价,CPI就能很轻松地恢复到4个百分点以上。到那时,如果经济仍未企稳,出口仍未恢复,就业依然严峻,决策层该怎么办?是不顾一切地继续大干快上,还是狠下心来紧缩银根?

选择后的历史 篇9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中共中央提出的口号是()A.和平、民主、团结

C.坚持团结,反对内战

B.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基础知识。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中共中央提出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

2.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之所以在人民心目中留下深刻影响,主要是因为()A.政协协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B.政协协议没有体现人民愿望

C.政协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

D.政协协议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和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

解析:选D 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和中共的努力,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政协协议体现的党派平等协商精神,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3.观察下图,通过对报纸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压制 C.中共在国统区领导反蒋斗争 D.国民党为遏制民主而制造暴行

解析:选D 李公朴、闻一多是著名的民主人士,刺杀李公朴、闻一多是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反民主的暴行之一。

4.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一直热衷于走的第三条道路宣告破产,其标志性事件是()A.全面内战的爆发 B.《中华民国宪法》的颁布 C.国共合作的破裂

D.民盟等被宣布为“非法团体”

解析:选D 1947年,国民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其他民主党派的斗争被迫转入地下。至此,民主党派在中国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彻底化为泡影。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立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其名称多带有“民主”二字,这反映了他们不满国民党政府的()A.封建专制

C.***

B.军事独裁 D.投降卖国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国民党当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主党派的名称带有“民主”二字,反映了对国民党***的不满。

6.在一次会议上,民革代表何香凝表示:“我脱离国民党到现在已经22年了,我从来没有向国民党反动派屈服过,22年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今天已经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民主的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她发表这番谈话的会议应是()A.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B.中共“七大” C.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D.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选D “亲眼看到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民主的新中国就要诞生”,这些有效信息表明当时中国的民主革命已基本胜利,由此可判断出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 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分别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他们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在政治上不赞成激进的阶级斗争,但他们主张民主、自由,希望政府更加开明、民主,希望能够和缓地改革进步。

——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

材料二 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之无理而又狂妄的举动,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总结了民盟斗争的历史经验,清算了中间路线。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根据材料,指出民盟政治主张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主张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希望政府更加开明、民主,希望能够和缓地改革进步”以及材料二中“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来归纳变化。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1948年1月”的时间信息以及从国民党统治腐败以及共产党政策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结合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来回答其影响。

答案:(1)变化: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由主张建立民主、自由的开明政府到放弃中间路线同国民党决 裂。

(2)原因: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日益暴露;共产党坚持和平民主赢得民心及力量的壮大;民盟总结斗争经验。影响:民盟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加快了国民政府覆灭的步伐,有力的推进了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苏维埃宪法大纲,成立了中央临时政府,建立“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和一切劳苦大众。1940年3月,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以争取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以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根据地实行“豆选”法,由成年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乡村基层政权。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说:“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人民。然后在广泛民主基础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的实践与主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民主政治的实践与主张。(6分)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三个时间点:1931年、1940年和1945年。1931年成立工农苏维埃政权,1940年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政权,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上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第(2)问,需要结合民主政治的历程,结合时代背景评价。

答案:(1)实践和主张:1931年11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按“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联合的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主张建立全国民主联合政府,解放人民建立新国家。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来自天堂的一封信作文800字下一篇: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