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的历史发展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遥感的历史发展

遥感的历史发展 篇1

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一致,不可 能超越时代,遥感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 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与军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利用 和全球变化的需要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普通照相机和飞机的基础

上,一些新的信息探测系统相继出现。人类观测电磁辐射的能力从可见光扩展到 了紫外、红外、微波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 到数据(非图像);平台由汽车、飞机发展到了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这就需 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过程。1960年美国学者

伊林L.布鲁伊特(Evelyn L..Pruitt)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但是,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已产生了遥感技术。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 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和航天遥感阶段。

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英文是“remote sensing”,意即“遥远的感知”,在日本叫“远隔探

知”或“远隔探查”。其科学含义一般理解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也就 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出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所以有人将遥感技术 作为一种侦察技术。

根据遥感的这一概念,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例如,人的眼睛识 别物体的过程就是一种遥感过程,它是靠物体的色调、亮度,以及物体的形状、大小等信息,来判定物体的属性。蝙蝠能发射超声波,并用接收到的回波来判断 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属性。现代遥感技术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遥感现象和过程 而产生的。

目前,对遥感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 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 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 理论与技术。随着窨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在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

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谱从可风炮发展中国家到红外和微波,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0m*10m,6m*6m。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受试验。

遥感的历史发展 篇2

1 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 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 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一系列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系统在国外成功研制并广泛应用在航空平台上获得。1995年l1月, 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1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卫星微波遥感技术获得重大进展[1]。RADARSAT-1可以为地面分辨率、成像行宽以及波束入射角提供了比较宽的选择范围, 适于全地球或者区域尺度的综合观测。1998年, 长江抗洪中, 我国就是利用RADARSAT-1这颗卫星所提供的图像对水情进行分析。

我国的遥感科学技术事业, 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据不完全统计, 30年来, 我国已建立10多个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 160多个遥感机构, 400多家地理信息服务企业, 数十所大学设置了该领域专业[2], 同时, 已成功发射50多颗卫星与4艘无人宇宙飞船。“神舟5号”与“神舟6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实现了中华民族遨游太空的梦想。“神舟5号”与“神舟6号”飞船就包括有人工直接操作的新型遥感对地观测技术[3]。

2 遥感技术的应用

2.1 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 可为农业资源的开发、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基本条件。赵小敏借助landset TM卫星得到的遥感数据提取鄱阳湖地区的沙地资源的动态利用, 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沙地50多万亩, 比以往减少许多, 说明在治理沙地上取得一定的效果[4];黄明详等应用SAS遥感技术, 利用全天时、全天候的雷达数据ERS一2, 对杭州湾海涂围垦区行农业土地利用遥感调查, 分类总体精度为77.34%, 总体Kappa系数为0.735[5]。高娃等利用覆盖内蒙古的TM遥感数据, 分辨率为30m, 对内蒙古的草原面积进行调查, 草地解译精度为95%[6]。张苑平等采用美国IKONOS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 通过图像处理、几何校正、“MAPGIS”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和自动面积量算, 调查了岳阳市城市绿化现状, 为岳阳市园林城市的发展战略计划的制定提供基础[7,8]。

2.2 遥感技术在地质矿产中的应用

采用遥感客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层次、多时像的技术优势, 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提取矿山地质环境信息, 辅以野外验证, 结合已有资料进行综合解译, 查明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业活动及其痕迹, 以及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和矿山灾害等。张振生等认为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优点以遥感技术为支撑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工作周期短, 经济效益明显[9]。尚长生利用不同时期SPOT4全色与ITM多光谱遥感数据资料对山西大同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估[10]。

2.3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如水资源的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冰雪监测、海口海岸带及浅海地形调查、海洋调查研究等方面, 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肖芊等人在珲春三矿和大雁二矿的新建矿区水资源勘察以及金宝屯矿区的水资源勘察工作中应用TM合成影像图进行了遥感地质解译, 起到先行和提供准确的水源地的目的[11]。傅碧宏等用Landsat TM6热红外遥感数据定量反演了石羊河流域的地表温度, 研究结果表明, 地下水富集带地表温度具有异常现象, 其地表温度比地表水体高5K左右, 而比其它地表类型低7 K以上[12]。

2.4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利用遥感提供的瞬间成像的大范围[13], 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14]。辽宁省环保所采用遥感技术对某露天煤矿进行了监测与分析, 弄清楚了该矿坑内产生污染的条件, 为露天矿场的污染防治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13]。马跃良等运用陆地卫星TM数据当作珠江水体的遥感信息源, 对珠江广州河段水体污染给予遥感监测, 研究结果显示, 陆地卫星TM的可见光波段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出珠江广州河段水质的情况[16]。马向平等采用遥感技术监测重庆市酸沉降污染造成的植被受害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 重庆市植被遭受毒害比较严重的区域是大面积分布的居民区以及大型污染源影响区[17]。

2.5 遥感技术在对抗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是指环境异常或环境的突发性变化, 给人类活动和生存带来的灾难。近年来遥感技术在预报灾害方面取得很多重要的成就, 成为预报自然灾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草原火灾遥感监测预警技术系统”, 已实现了利用MODIS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新型遥感数据的草原火点自动识别和提取, 经过境内和境外火的实证检验, 火点提取精度达到了90%以上。在此基础上, 初步研制成功我国草原火灾遥感监测预警技术系统, 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刘迪等对遥感技术及相关现代信息技术在黑龙江省抗灾、减灾工作中的研究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述及分析, 认为遥感技术的应用在抗洪、旱涝灾害中发挥的重大效益[18]。

2.6 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以及光谱分辨率等方面的提高, 以及雷达遥感与航空遥感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林业遥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 大力拓宽了遥感技术在我国林业中应用的范围, 给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清查与监测工作提供了新契机与新方向。如今, 我国林业正不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数字林业”正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视野。而遥感技术可以为“数字林业”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数据源, 可以说, 遥感技术为“数字林业”成功实施提供了比较强大的信息保障。目前, 遥感技术在我国林业上既用于森林制图、森林资源调查, 又用于动态监测、森林火灾监测与评估与森林病虫害监测, 显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展望

湖南国土资源遥感的发展与趋势 篇3

湖南省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近40年的宣传普及和试验研究,特别是近10年来的长足发展,现已进入到比较成熟的生产实用阶段。已形成湖南省遥感中心、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省第一测绘院、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第三测绘院、湖南省测绘科研所以及湖南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等单位遥感力量组成的遥感技术应用队伍,拥有500多名遥感专业从业人员,近8000万元遥感专业设备,且每年投入专项经费近2亿元,在土地利用与矿产资源调查与监测、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反应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随着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的需要和遥感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湖南卫星遥感应用已成为支撑政府决策的有力工具。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国土资源管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前景越来越广阔。

历史回顾

湖南卫星遥感的过去主要是遥感技术应用方法试验。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在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湖南省政府、湖南省计委、湖南省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湖南率先进行了“湖南省国土调查多平台遥感预试验”。

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湖南省和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进行了“洞庭湖区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1990年代初至中期,进行了“湖南省防洪减灾信息工程运行系统方案”研究,有力地推动了3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

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在原国家计委支持下,实施“湖南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基本查明了湖南省各类资源和环境状况,为我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湖南省卫星遥感技术开始用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应用现状

湖南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工作开展近40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在技术方法上已基本成熟,遥感装备水平为满足应用需求得到了全面改善。土地利用变化与矿山开发状况遥感调查与监测、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遥感调查研究、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遥感预警与应急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果。地质等遥感信息形成机理研究、遥感与多源地学数据的综合应用,迈上了新的台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湖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期间,湖南省以卫星遥感底图为基础,通过遥感解译与外业调查,全面查明了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状况、基本农田分布状况和城镇地籍状况,真实掌握了土地基础数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准确性高、现实性强的基础数据。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与土地年度变更调查

2000年组建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以来,基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对基础数据的需求,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特别是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束之后,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全省土地监测“一张图”的全覆盖。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最新情况,其成果是土地年度变更调查的主要依据。土地年度变更调查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以及其他相关地类的变化为主要对象,以客观准确反映年度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主要目标,对满足土地管理日常业务的现实需求,实现监管方式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重大转变,进一步扩大调查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土地基础数据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保障土地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

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常态化手段,每年开展一次。本工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定期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和矿产勘查开采状况等,发现全省土地矿产疑似违法图斑,并对违法情况进行核查,为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3年来,共发现并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200多起,违法占用土地4万多亩,违法占用耕地1.6万多亩,矿产违法案件999起。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主体处以罚款1.2亿多元,违法主体补办手续产生的土地矿产收益在100亿元以上。3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中,各县市区对违法主体处分200余人,其中县处级4人,科级及以下82人;移送司法机关21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00多起;个别土地违法严重的县(市、区)被国家问责或警示约谈。

土地矿产卫片执法对土地矿产违法行为起了极大的震慑,增强民众法律意识,对稳定土地市场、规范矿业秩序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良性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耕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2010-2011年,我省基于卫片遥感图像及其解译成果为调查底图,投入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名,耗时两年,全面查清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和分布。

2010-2012年,我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投入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名,在外业逐图斑核查的基础上,通过基本农田区位调整和划定、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以及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等,全面健全了基本农田图表册基础资料,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建立了基本农田数据库,规范了保护标识及责任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对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区位稳定程度、集中连片程度、落地到户程度和信息化程度,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协调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严格控制对耕地的占用,稳定农民承包土地的思想,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nlc202309011536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土地调查工程。该工作以0.5米的航天或航空遥感图像为外业调查底图,以内业判读指界与野外现场勘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权属调查、界址点采集,然后经内业上图、套合“二调”图斑线和地类、编辑、裁切,编制成农村土地所有权地籍图和宗地图,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统计和面积汇总,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

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从2006年开始,湖南省启动了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每年开展一次。

该工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湖南省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矿山环境和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获取矿产资源开发客观数据,为矿政管理部门制定矿产资源规划、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反应

湖南是我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区。针对湖南严重的地质灾害, 2004年以来,我省基于气象卫星信息和多普勒雷达信息,在汛期开展地质灾害卫星遥感预警预报工作,向相关部门和公众通过Web GIS实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

10年来,共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500余次,成功预报200多次,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因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基于多源对地观测卫星信息开展的,集预警预报、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应急指挥于一体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体系,也于2011年开始研究,预计在近年可以运行,并将成为我省防灾减灾的重要技术手段。

未来趋势

卫星遥感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动信息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迅速发展的卫星遥感技术,正逐步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卫星遥感技术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已具备多样的信息获取途径和系统而科学的信息处理方法,已成为当代国土资源管理首选的技术手段和主要的决策助手。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我国土地、矿产、测绘等领域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门。随着中央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落实,国土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地政、矿政、测政等方面充分利用遥感技术,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是卫星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者单位:湖南省遥感中心)

遥感的历史发展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环保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为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遥感技术被广泛运用到了环境监测当中。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具备成本低、速度快、监测面广,持续监测时间长等特点,能有效实现动态性、连续性、整体性的环境监测,与传统的监测技术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遥感监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及该技术在环境监测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及发展前景,旨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遥感技术;环境监测保护;应用;发展前景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已在各个领域进行广泛地应用,包括测绘、气象、能源、工程、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勘查、灾害监测等领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发,人们的生存质量也遭到了严重的威胁。传统的环境监测手段由于对人力和物力的消耗较大,且监测效果不理想,对环境的实际状况反应不准确等问题,逐渐被人们摒弃。为了控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须实施环境监测技术。作为获取信息的有力方法,遥感技术已成为监测和控制环境污染最为有效的手段,该技术能够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准确的评估,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遥感技术简述

遥感技术始于20世纪中后期,该探测技术依据电磁波原理,借助传感仪器,将其发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并成像,进而识别或探测地面景物。该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航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应地表物质的电磁辐射,并对其进行记录和识别。其基本原理是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反射和辐射光谱的特性,因此物体对于光谱的反映情况也会因时间、地点、光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遥感技术就是运用这个原理来对物体进行判断。

二、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遥感技术也愈发成熟。初期的遥感技术只是单纯地运用雷达技术对遥感光谱信号进行接收,该技术监测的敏感程度较低,监测的范围也较小,其精度也不尽如人意,难以实现较大面积的监测。为了探究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遥感监测技术,科学家进行不断深入地研究,利用飞机、气球等设备来实施监测,以此实现监测范围的扩大化。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监控范围太广,环境的检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只适用于部分特殊的监控。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给各个领域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遥感技术也不例外。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遥感技术领域的研究得到不断拓展,并且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此阶段主要利用卫星技术进行监控,同时改进遥感技术,[2][1]实现监控技术的提升与完善。目前,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环境检测领域,此外,在空间区域污染和水陆环境污染的监控方面也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得到支持环境管理的信息以及环境检测给予的技术支持,现已将卫星遥感技术列入到环境管理系统当中,包括生态保护、核安全监测、环境监测等,从而实现遥感技术对于大范围区域的动态监控。

三、环境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

(1)水污染监测。遥感技术对于水污染的监测主要是根据水呈现的光谱来判断水的清洁程度,按照光谱的具体表现来判定水污染的所处的频段。记录下相关的数据后,再进行全面的分析。遥感影像显示的暖色调则说明水污染较严重。通过对影像呈现的色调程度来判断水污染的具体分布,从而为水污染的治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2)大气污染监测。目前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主要是将微波和紫外线发射到检测区域,实现对大气中不同污染源的监控。由传感器将污染源产生的辐射与吸收的光谱检测出来,并进行分析,由此便能将大气中的各种有害成分检测出来,如二氧化硫、臭氧等气体。在了解大气污染情况的基础上便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

(3)植被监测。生态植被的情况反映了一个区域的土壤、水文及整体的环境情况。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被的放射数据对植被的特性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如光合作用吸收和辐射、植被种类、单位体积的植物数量、叶面积指数、化学成分等。现阶段对于生态植被的监测主要采用的是SPOT数据、LANDSAT/TM数据及NOAA/AVHRR数据开展工作。TM数据的特点是覆盖面积大、空间分辨率高,另外B2、B3、B4波段的优势是对植被极为敏感。气象卫星数据NOAA 具有成本低、成像面积大、时空分辨率高、地域限制小的特点,因此在生态植被检测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

(4)温室效应监测。随着工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排入大气中的吸热性强的有害气体逐年增多,温室效应也随之而来。遥感技术通过对温室效应的监控,监测城市的温度。通过热红外线检测便能够检测出地表的温度,对遥感影像进行观察,影像越亮的地方,说明该地区温度越高。分析遥感监测的结果,从而采取有力的措施对温室效应进行有效、全面地治理。

四、环境监测遥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高空间与高光谱分辨率是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同时会促进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环境资源遥感技术对于遥感数据精确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新型的高性能传感器的研发水平也在逐渐增强,因此对于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要求也在提高。在遥感信息模型方面,随着遥感信息机理模型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也将开展重要的研究。另外具备地物的穿透能力和全天时影像的获取能力的雷达遥感技术也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当今和未来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综合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该系统以地球为研究对象。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系统(E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污染遥感监测技术(RS),[4]

[3]有效运用环境污染遥感监测集成系统,提升环境监测的合理性、智能化与科学性,使环境监测的实施范围得以拓展。开发多功能的遥感信息技术,即将GPS、RS、GIS、ES技术结合于一体的,适用于环保领域的技术,也是未来环境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众多实践与科研结果表明,将遥感技术合理地运用到环境保护中,既能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又能节约琐碎的基础工作和大量的时间,从而有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结语

现阶段环境问题不断凸显,为控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应加大环境监测与保护力度。运用遥感技术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植被环境等进行监测,收集更多可靠的数据,从而为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在完善现有技术的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开发,以实现遥感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监测,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遥感的历史发展 篇5

关键词:环境遥感监测,应用与发展

环境管理一直是我国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做好环境综合管理已迫在眉睫。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形式, 其监测方法广泛、连续性能好, 能大幅度解放劳动力投入, 是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技术。因此在未来环境管理中, 需要进一步认识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相关内容, 为强化相关部门环境管理奠定基础。

1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电磁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 在远距离的基础上完成对物体的识别、测量工作, 在技术操作中, 遥感技术摆脱了地理环境因素对数据采集的影响, 能连续的向相关单位传递物体信息, 保证了物体信息的实时性与有效性。 目前环境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引用到了林业、渔业、畜牧业、环境监测等管理工作中, 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大气环境遥感监测

在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中, 该技术主要通过红外线、激光、声学等多种媒介, 揭示大气中形成的传播物理机制。当前, 我国在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

2.1.1对大气成分的遥感监测

为全面了解大气环境变化, 需要相关人员能全面掌握大气的相关内容, 进而根据其中的变化判断大气质量。通过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技术人员能够收集臭氧总量、反应性气体总量、大气干湿沉降现象变化等基础参数, 进而了解当前一段时间内目标地区大气环境的整体变化情况。以当前备受关注的雾霾为例, 通过遥感技术, 技术人员能随时监测雾霾密度、范围等基础资料, 再与传统数据进行比对, 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雾霾的变化情况, 为人们出行提供必要指导[1]。

2.1.2对臭氧环境的监测

臭氧是地球的保护伞, 但近几十年来地球臭氧层破坏严重, 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遥感技术的支持下, 我国技术人员可以有效测量不同高度的臭氧分布情况, 了解在平流层、对流层、热层等不同气层中的臭氧分布情况, 进而制作臭氧模型, 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更加真实的臭氧分布资料, 有助于开展臭氧保护工作。

2.2水环境遥感监测

在水体遥感监测中, 主要以污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差异, 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光吸收性能、反射频率等, 来判断目标水体污染程度[2]。

2.2.1水体浊度

总所周知, 水中悬浮物颗粒会对射入水中的光产生反射、散射等物理作用。一般情况下, 清洁的水体, 其水底反射光的强度与水深之间呈反比例关系;而浑浊的水体, 其水中散射光的强度与水中悬浮物含量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水体内部悬浮物粒径越来越大, 水的反射率也会逐渐增高。此时水环境遥感监测所反映峰值会逐渐从蓝光向绿光、黄光方面发展。在技术应用中, 相关人员也主要按照该操作要求判断水体浊度。

2.2.2对叶绿素浓度的检测

水中叶绿素浓度是检测浮游生物分布的重要指标, 也是目前判断水体富氧化的基础指标之一:在富氧化水体中, 水体浮游生物快速繁殖, 导致水体兼具了植物和水的两种光谱特征, 导致其光谱曲线与绿色植物的反射光谱近似度越来越高。一般在应用过程中, 由于叶绿素a对红光、蓝光有着较强的吸收作用, 而对绿光的反射能力较强, 因此在技术应用中, 可以按照叶绿素的该特征进行分析。从实践经验发现, 叶绿素在550 nm~570nm和681 nm~715nm附近存在反射峰;而在681nm~700nm附近存在的反射峰被认为是荧光效果造成的, 这也是含藻类水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技术应用过程中, 可以按照该标准进行相应的检测与判断。

3环境遥感技术的发展分析

环境遥感技术是环境监测与遥感技术的集中体现, 因此环境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势必会体现上述两者的主要特征与要求。

从遥感基础层面来讲, 随着高性能传感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未来遥感技术势必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再加之我国近几年连续在太空领域取得进展, 以电子卫星为代表的遥感技术会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判断, 未来遥感技术将会充分利用电子卫星的优势, 建立更加全面的对地观测数据系统, 使所收集的数据更加全面, 所展示的内容也更加直观。从环境管理方面来看,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管理的投入, 使我国环境管理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全天候的环境监测系统将会出现, 用以监测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环境变化情况, 为未来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资料。

4结语

主要分析了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与发展的相关问题。总体而言, 环境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经收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关人员在技术操作中, 需要立足于本地区环境管理的要求, 并结合未来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对整个环境管理工作进行控制, 为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最终保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亚楠, 王晓敏.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之应用[J].环境与发展, 2015, 5 (13) :51-53.

遥感的历史发展 篇6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发展

1.应用现状具体分析

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不断地扩大,已经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为国土资源的勘探、规划、利用、管理、保护、执法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1.1具体应用表现

1.1.1土地资源的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过去对国土特别是海洋国土都不能进行很好的资源统计,更不要说进行管理和开发了,自从应用遥感技术后,借助其获取信息迅速、便捷、范围广等技术优势,能够对国土资源的基本情况形成统一的数据,从而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管理和开发提供数据性基础。遥感技术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基础数据摸底,而且可以动态实时对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监测,从而致力于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监测,从宏观上能够分析全国土地利用情况,特别是影响国家安全的耕地状况、基本农田保护等。

1.1.2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中应用。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国家赖以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物质基础,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要求人们必须节约使用能源,要很好地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使用,进而要求我们对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要有大致的了解。遥感技术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监测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应用在新的矿产资源鉴别和发现上,还可以依托遥感数据信息对现有的矿产资源的开采、使用等进行监测,防止不合理甚至违法使用矿产资源的行为。

1.1.3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变化监测应用。近些年,由于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地质环境有了很多变化,比如因地下矿产过度开采、地下水的过度抽取等原因引发的地面沉降、矿山的大面积开发、复垦不及时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甚至塌方等问题,因地质变化的过程有时需要较长过程同时变化幅度经常不够明显,所以造成很难直接监测,地质灾害又因这些变化的积累发生。遥感技术因其精细、准确程度的提升,能够对地质环境的细微变化进行高精度监测而且可以及时发布预警研判,并通过生态修复状况的动态监测,有效减少地质环境变化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1.4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执法监察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为国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先进科技手段,该手段全天候、全覆盖等重要特点,能够对管辖范围内,包括交通不便的地区都可及时发现涉及土地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还可有助于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使用情况检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对闲置土地的有效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有效加强了土地审批后的监工作,大大强化了国土资源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作用。

1.2具体应用分析

1.2.1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上优势。具体体现在,一是遥感信息获取上,具有便捷、高效、内容丰富等优势,能够很快形成一整套数据,而且还具备可以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同时依托现有的科技手段还可以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可以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进行独立地监测、评估,指导土地资源的使用。二是依托其数据资源优势,可以在地质灾害方面进行灾害监测和预警,从而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三是遥感技术可以以人类达不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来审视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从而为矿产等重要土地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数据帮助,还可以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打击违法利用资源的行为。

1.2.2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上劣势。具体体现在,尽管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当前各地在科技和资金等问题的限制,普遍高品质、高水平的遥感数据卫星资源掌握的并不均衡。由于我国遥感技术起步晚,即使目前掌握的卫星资源,也往往存在着分辨率相对较低、成像周期相对较长等问题。显然,这些情况与我国当前告诉发展的国土资源遥感技术需求不相适应,一部分需求则只能向国外购买高质量的遥感数据资料,我国自主获取高质量、高水平的遥感技术手段还需要较大的拓展提升。

2.对我国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应用中的展望

2.1土地资源数据调查、监测方面。在数据获取和使用方面,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应当借助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共享管理数据终端,推动遥感技术实现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产业化运营。同时,应当将目前信息数据获取中存在的容易受天气影响、图像分辨率不高等问题,作为重要的技术科研课题,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突破发展。

2.2土地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方面。在获取数据的基础上,就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新资源的开发,这些都应当纳入遥感技术的发展范围,通过推动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将使遥感技术能够更好地利用在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和监测方面,成为地质及矿产资源找矿、监测等方面的重要技術手段。

2.3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方面。应当专门的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遥感技术,同时要结合特定目标区域的特点开展监测。随着数据资源的积累,技术监测要逐步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发展,并可逐步应用于地震前期的监测此外,还要借助多种手段如航空、地面等多,进行全综合监测。

3.结语

综上,尽管遥感技术已经在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数据的高质量需求、数据的提取分析能力的增强等国土资源管理上的新要求也逐步提出来,如何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手段、“互联网+”等先进思维方式,增强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数据的提取分析水平,应当成为提升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重要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推动遥感技术为国土资源的利用开发,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实现,提供最为坚强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建华,肖克炎.遥感技术在我国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02).

[2]杨承蕊,张和生.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1).

人民政协的历史发展 篇7

人民政协在建国初期的5年中,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年12月召开了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章程宣告:《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已经结束。但是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将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从1955年至1966年10多年里,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在团结各族人民和各界爱国力量,活跃国家政治生活,发扬人民民主,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民政协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的任务是要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基础上,尽一切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务而奋斗。

遥感的历史发展 篇8

关键词:遥感卫星,分辨率,微波遥感

1 引言

遥感卫星是对地球大气的各种特色和现象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包括气象卫星, 地球资源卫星, 海洋观测卫星, 环境监测卫星和侦查卫星等。遥感卫星在空间利用遥感器收集地球和大气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 并记录下来, 由信号传输设备发送回地面进行处理和加工, 判读地球环境资源和景物等信息。遥感卫星由卫星平台, 遥感器,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传输设备组成。

2 世界遥感卫星

世界光学卫星美国领跑, 拥有目前世界最高分辨率 (0.41米) 和定位精度 (3米) 的商业光学卫星Geo Eye-1。以及多颗顶尖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近年来欧洲及亚洲部分国家都陆续拥有了自己的光学卫星, 并积极研制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已取得多项成果。全球雷达卫星百花齐放, 北美以加拿大的RADARSAT卫星最具代表性;欧空局、德国、意大利等以及亚洲的日韩等国家都拥有自己的高质量雷达卫星。

2.1 美国系列遥感卫星

Lansat系列陆地卫星, 70年代开始研制并发射, 星上携带的传感器由Landsat-1~2上的RBV改成Landsat3上的两台并列式, Landsat-4开始取消了这种传感器。Landsat-1~5上都携带的传感器为多光谱扫描仪MSS, 其数字产品是MSS磁带, 地面分辨率是80m。Landsat-4~5上携带的专题绘图仪传感器TM波普范围比MSS大, 工作波段多。IKONOS于1999年发射, 空间分辨率全色波段1m, 多光谱波段4m, 影像光谱频带, 全色波段为0.45-0.90微米, 多光谱波段, 蓝0.45-0.52微米, 绿0.52-0.60微米, 红0.63-0.69微米, 近红外0.76-0.90微米。Quick Bird卫星, 数据成像方式为推扫式成像, 传感器全波段分辨率0.61米, 波长450-900nm, 多光谱分辨2.44米, 蓝、绿、红、近红外波段分别为:450-520nm、520-600nm、630-690nm、760-900nm。

2.2 法国SPOT系列遥感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系列采用的长线阵CCD探测器, 在遥感器类型及采用的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继承性, Spot1, 2, 3上搭载的传感器HRV具有多光谱XS具和PA两种模式, 其余全色波段具有10m的空间分布率, 多光谱具有20m的空间分布率。Spot4上搭载的是HRVIR传感器和一台植被仪。Spot5上搭载包括两个高分辨几何装置 (HRG) 和一个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装置 (HRS) 传感器, 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2.5m, 前后模式实时获得立体像对, 运营性能有很大改善, 在数据压缩、存储和传输等方面也均有显著提高。

2.3 欧空局ERS系列遥感卫星

ERS-1 ERS-2欧空局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发射。携带有多种有效载荷, 包括侧视合成孔径雷达 (SAR) 和风向散射计等装置) , 由于ERS-1 (2) 采用了先进的微波遥感技术来获取全天候与全天时的图象, 比起传统的光学遥感图象有着独特的优点。

2.4 日本JERS卫星

JERS-1载有合成孔径雷达和高分辨率的多光谱辐射仪, 合成孔径雷达的距离分辨率和方位分辨率都为18m;光学传感器有8个波段, 距离分辨率为l8.3m, 方位分辨率为24.2m。

2.5 加拿大RADARSAT卫星

RADARSAT卫星是加拿大于1995年11月4日发射的, 它具有7种模式、25种波束, 不同入射角, 因而具有多种分辨率、不同幅宽和多种信息特征。适用于全球环境和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监测等。

3 我国的遥感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CBERS) 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卫星, 包含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B星三颗卫星组成,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负责资源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查询、分发和应用等业务。三颗卫星分别于1999年10月14日、2003年10月21日、2007年9月19日成功送入太空。星上搭载了CCD传感器、IRMSS红外扫描仪、广角成像仪, 提供了从20米-256米分辨率的11个波段不同幅宽的遥感数据, 02B星是具有高、中、低三种空间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卫星, 搭载的HR相机具有2.36米的分辨率。资源三号卫星于2012年1月9日升空, 是利用经过适应性改进的资源二号卫星平台, 装载2.1m分辨率正视全色CCD相机、3.5m分辨率的前后视相机和分辨率为5.8m的多光谱相机, 与现有的资源类遥感卫星相比,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图像分辨率高、图像几何精度和目标定位精度较高, 并具有的1:5万比例尺的立体测图能力。

4 展望

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成像光谱仪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可从几十甚至几百个谱段获得精细的光谱信息, 结合实验室的光谱数据库可直接对地质、植物、水的性质与结构进行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则能穿透云雾, 甚至部分植被和土壤, 全天候全天时观测, 并能通过多频、多极化、多入射角等手段提高对目标的识别能力, 两种遥感器的应用和相互结合将开创遥感应用的新局面。遥感测量的功能将向探测、跟踪和监视等方面延伸和发展。对地观测将是结合GPS定位的高精度, 包括高、中、低空的立体观测系统, 并形成实时、现势的信息网络。发展遥感卫星对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和灾害频繁的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 由于遥感卫星能有效地服务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工作, 因而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应该对遥感卫星合理定位, 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仁, 童庆禧, 李荣兴, 龚健雅, 张良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J].中国科学, 2012 (6) .

[2]梁家琳.国内外遥感卫星发展动态[J].测绘技术装备, 2001 (2) .

[3]安培浚, 高峰, 曲建升.对地观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技术需求[J].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7 (6) .

[4]李海峰, 郭科.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应用[J].测绘科学, 2010 (6) .

遥感的历史发展 篇9

(1) 航空遥感技术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航空遥感技术主要被用在城市规划中的信息提取中, 在城市规划中, 目前常用的信息提取方法是遥感影像计算机自动分类。遥感影像计算机自动分类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野外部分, 主要是对遥感影像室内预判读以及野外调查, 野外部分主要目的是要对室内预判结果进行验证以及建立各种类型的地物与影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一个部分是室内部分, 室内部分主要对训练样本进行选择以及对训练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训练样本选择主要通过适当的分类器对遥感数据进行分类, 并在此基础上对分类结果进行后处理, 最后进行精度评价。一般来说, 地物光谱特征、地物形状特征、空间关系特征等是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的前提和基础, 在进行计算机分类之前, 首先要做一些比如校正、增强、滤波等的预处理工作, 以突出目标物特征或消除同一类型目标的不同部位因照射条件不同、地形变化、扫描观测角的不同而造成的亮度差异等。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就是对单个像元或比较匀质的像元组给出对应其特征的名称。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分类主要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来实现对遥感图像的自动分类。计算机用以识别和分类的主要标志是物体的光谱特性, 图像上的其它信息如大小、形状、纹理等标志尚未充分利用。常用的计算机图像分类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是一种由已知样本, 外推未知区域类别的方法, 这类计算机图像分类方法首先从欲分类的图像区域中选定一些训练样区, 在这样训练区中地物的类别是已知的, 用它建立分类标准, 然后计算机将按同样的标准对整个图像进行识别和分类。另外一种是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一种无先验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待研究的对象和区域, 没有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作标准, 而是利用图像数据本身能在特征测量空间中聚集成群的特点, 先形成各个数据集, 然后再核对这些数据集所代表的物体类别。

与监督分类相比, 非监督分类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对于被研究的地区, 不需要有事先的了解。因此在分类结果和精度要求相同的条件下, 非监督分类具有时间和成本优势,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 监督分类的精度要明显高于非监督分类, 所以, 监督分类的使用更为广泛。

(2) 遥感在城市公共安全系统中的应用

遥感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应急系统 (110、119、120等) 、防洪系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在交通方面, 获取同一瞬间市区总体交通状况, 分析不同地段的机动车密度、流量、平均车速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特别是获取车流高峰时期的数据, 有利于分析出城市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在应急系统方面, 主要是利用遥感图像结合GIS, GPS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服务。获取遥感图像, 建立图像数据库, 结合GIS数据库, 利用GPS进行精确定位, 对发生应急事件的地区进行分析, 以便做出最快速、最有效的措施。如:120指挥中心接到求救电话, 立即进入应急系统, 查询求救者的位置, 将GIS矢量数据叠加到相应的遥感图像上, 可直观、准确地知道求救者的地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包括与周边医院的位置关系、道路交通状况等) , 指挥中心可根据系统分析迅速做出营救方案。

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方面, 遥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利用遥感研究流行病学方面, 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遥感作为一种流行病学研究的信息源, 尤其在获取有关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数据方面十分有益。

(3) 遥感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城市环境监测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资源监测、城市绿化—植被的检测、土地利用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查等。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居住环境和人们健康生活水平的问题。利用遥感技术, 可以监测城市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情况。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是通过遥感图像圈定污染源, 一般通过图像判断烟囱的高度, 推测其对大气污染程度;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城市植被遥感影像来判断空气污染程度, 因为植被被污染后、叶绿素会发生变化, 对光谱做出不同特征的反应。

水资源的监测, 主要是通过遥感图像来监测水污染情况。可以通过遥感图像上水体的颜色和位置来判断水体受污染的情况。水体受污染时, 其影像的色调、表面亮度值都会发生变化。遥感也用于监测城市绿化、土地利用情况。通过对遥感图像处理, 可以得到土地使用变化图, 从而时时监测违规用地等。这对于城市土地使用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现代遥感技术的勃兴, 为全面分析、研究热量资源和热场分布变化提供了无比优越的先进手段。

对于土地, 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宏观的展现城市的用地情况, 省去了实地考察的耗时, 耗力, 等诸多问题。对于城市用地规划都可以达到指导性的作用。对于道路和建筑物, 遥感可以探测出城市道路分布及其建筑物的情况, 可测定其建筑物占用地面积的比率, 从而应用到城市扩张及规划当中, 也为城市的合理布局起到指导作用。

对于水体, 也是城市环境检测的的一个方面, 用遥感手段来研究水体, 获得水体的分布, 泥沙, 有机质等状况和水深, 水温等要素信息, 从而对一个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等作出评价, 为水利, 交通。航运及资源环境等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除了以上应用外, 航空遥感技术还被应用于其他城市经济和建设中, 比如人们根据航空遥感技术获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 运用GIS技术, 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人口空间数据库, 进行居住人口密度估算。总之, 遥感技术的不断创新, 其在城市应用领域也将不断创新。遥感将在城市建设、城市信息化方面发挥重要角色。

2 航空遥感技术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航空遥感技术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首先, 城市规划师应用遥感资料主要是通过与遥感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来进行, 而遥感专业人员不具备一定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 在影像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缺乏重点, 影响了遥感数据的充分利用。同时, 虽然目前已建立不同规模的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 业务运行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RS和GIS的集成应用系统, 但是应用模型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应用模型的开发方面不仅仅缺少基础理论和运行性工具的支撑, 而且还缺少面向城市规划评估和决策的专业应用模型, 因此还不能有效满足城市规划应用的需求。

其次, 在网络应用环境下, 各种软件、工具和数据库不能很好的进行集合。自主的高精度数据资源缺乏, 需要更高分辨率数据的城市规划应用技术, 但必须考虑业务化运行系统的运行成本的可承受性。同时在系统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提升, 不同部门和不同应用领域中数据缺少连续性和一致性。新的数据源和技术难以嵌入城市规划应用于原有应用系统。针对不同的业务, 应由权威部门牵头, 多家参与。当前存在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 加重了投资的浪费, 加剧了资料来源间的不一致性。

最后, 目前遥感图像解译的主要手段是目视解译, 必须发展专家系统技术基于多时相、多源遥感资料的变化检测、估计与分类是遥感应用处理中的共性关键技术, 从目前来看, 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变化信息提取方法上单一、与人工目视水平有比较大差异、自动化程度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对航空遥感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3 结束语

尽管从目前来看, 航空遥感技术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们的不断探索, 航空遥感技术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成熟, 这样航空遥感技术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意义将会进一步增加, 同时, 随着工作的逐步扩展和深入, 相信遥感技术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建设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航空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化现状调查中的应用《城市规划》2013 (7) :65.

上一篇:市场部2011工作报告考核管理制度下一篇:爆破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