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总结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则是这个泱泱诗国发展史上两座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唐诗宋词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因此在此专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引导诗人和学生之间、诗歌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针对这一专题的教学我们17中高二语文集备组主要采取了以下特色教学策略。
一、诵读
1、诵读对唐诗宋词学习的重要作用:
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三分诗七分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生只有反复的诵读诗歌,才能切身体验到诗中的音韵、节奏之美,意境、情感之美和图画之美,诵读是学生形成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不能以自身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2、所采用的诵读方法:
诗歌的音读:读正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节奏;
诗歌的意读:读出层意,读出脉络,读出主旨;
诗歌的情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真情;
诗歌的美读:范读听读,抄读写读,默读背读。
二、读写结合1、诗歌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基础,而在诵读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审美、对诗人的艺术人生的感悟,将是建构学生精神家园过程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学生把这些感悟用文章的形式积累下来,沉淀下来,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感悟,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质,功利一点说也是为写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可谓一举数得。
2、诗歌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形式:
诗歌写意,就是将凝炼的诗歌具体化、散文化,即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描写,对意境加以渲染,让意蕴具体显化。
诗歌解说词,就是对诗歌内容、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等方面用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的概说。
颁奖词,结合“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对诗词作家的人生际遇、艺术成就等方面以凝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评述。
创作歌词,借助意象和画面,仿照方文山的《东风破》,或改写古诗词,像《一剪梅》《声声慢》,同学们兴趣盎然,佳作纷呈。
文化散文,结合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把阑干拍遍》等文化散文,以“永远的某某(如杜甫、李煜等)”或“某某我想对你说(如刘禹锡、苏轼、柳永、辛弃疾、李
清照等)”的形式让学生和古代诗词作家跨越时空进行灵魂对话。涌现出大量佳作,如《花样人生——写给李清照》《水一样的东坡》《爱君笔下有烟霞——致柳永》《稼轩,好想成为你手中的剑》等
文学评论:自选角度,写文学小评论。如《李白与酒》、《明月清风自在怀——评东坡的写景》、《放翁的梅花》
三、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在诵读、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将是学生对所学诗词的再次内化,是一种思想的沉淀。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赏析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的诗歌教学,学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形成知识、观点的碰撞,最后通过“去伪存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研究成果。
2、研究性学习在诗歌教学中的实施形式:
唐诗宋词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在学完唐诗之后,我们为学生设置了“李白研究专题”、“杜甫研究专题”、“白居易研究专题”等。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很高,经过合作、探究,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电子报纸”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们看完之后甚感惊喜,学生的研究水平之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
在学完宋词以后我们准备为学生设置“苏轼专题研究”、“柳永专题研究”、“李清照专题研究”、“辛弃疾专题研究”等;另外南唐后主李煜被称为“词中之帝”,他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还准备给学生重点补充学习,之后“李煜专题研究”也将是学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管中窥豹, 了解理论
在唐诗宋词中常见的理论是角色/背景分离理论和脚本理论。
角色/背景分离理论的运用制造出了一些偏离常规语言的效果, 角色总是更加引人注目、更加突出。在心理学研究中, 角色更容易被审美和感知、更容易被释义、更容易被记住和鉴别。古人在诗词创作中, 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的时候, 经常会把这个物体和周边的环境区分开, 而把注意力放在这个特定物体上。如王维的《渭川田家》, 在诗的前四句中, 诗人重点描述了渭川田家几个特定的生活场景:田夫荷锄、蚕眠桑叶、雉雊麦苗、野老倚杖、牛羊归来、夕阳残照。在“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的前半句中, “墟落”是背景, 而“斜光”则是角色, 在后半句中, 穷巷是背景, 而牛羊是角色, 穷巷和斜光照射的墟落构成了牛羊归来的背景;在“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中, 荆扉是背景, 而野老是角色。如果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联系起来看, 前一句构成了第二句的背景。在第三句“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的前半句中, 麦苗是背景, 野鸡是角色;在后半句中, 桑叶是背景, 春眠的蚕是角色;而整句中, 在桑叶上春眠的蚕是背景, 在麦地中啼叫的野鸡是角色。第四句“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中, 重点是田夫这个角色, 前面的描述都是为这个角色服务的, 前面的描述部分构成了农夫这个角色的背景。在这里, 王维犹如一个摄影师, 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渭川田家傍晚时的近景和远景, 形成了整体描述和特写相互结合的诗词风格。
脚本理论是对那些反复和经常出现的, 按照事件顺序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知识结构。当我们在对一个语言进行理解时, 经常会使脑子不自觉地去和相关脚本做比较, 以此来弥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 “唐诗宋词与女性文化”、“关于‘愁’的诗词研究”、“酒·中国古代文学·失意文人”及“才子佳人”等中常有脚本理论运用。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柳永的这首传世名作中, 上阕主要是对情人洒泪分别、日暮时分、清秋时节等场景进行描述, 下半阕则是对未来的相思进行的一种叙述。在这首词里, 作者重点描述的是分离, 因为读者对他们的相识、一见钟情、相爱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整体认识, 而不必再花费太多的笔墨去描述他们的相爱经历, 重点放在了对他们分别时的凄惨情境进行的描述, 犹如强光灯的照射, 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感触, 之前的步骤和之后的步骤则都变成了背景, 映衬出这个步骤的重点。如果读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凄美爱情故事整体步骤的话, 则读者在阅读的时候, 可能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在诗词鉴赏课上, 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境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三感受意境, 仔细品味
意境是解读诗歌不可或缺的钥匙, 也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情与景和谐统一, 情景交融, 情景互映。例如,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连续用九个名词, 写出了九种事物, 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枯树兀立山野, 藤蔓缠绕着枯树, 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 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 荒村茅舍逸然自适, 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 困顿疲乏、漂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 实则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瘦”等词恰到好处的运用, 渲染出游子长期羁旅在外, 不得与家人团聚的抑郁痛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 情由景显, 情和景交融一体。
总之, 唐诗宋词的教学更致力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她有着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 再加上我们长期的刻苦钻研, 精心嫁接剪裁, 我们不仅是有条件而且是必须让这选栽的花儿开得别样红艳。
参考文献
[1]钱士宽.唐诗宋词选修教学策略例说[J].语文教学通讯, 2011 (13)
[2]王静.自然与人格的契合, 物境与心境的交融——《唐诗宋词选读》登高诗鉴赏专题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J].文教资料, 2010 (3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面对茫茫的宇宙,感慨万端却无法把内心的想法一吐为快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你漫步江边,看春水盈盈,花木欣荣,怎么道出眼前的心声?朝起晨岚、晚来凉风等自然变化;春代秋序、沧海桑田等岁月更迭,无一不映射在你的心中,唐诗与宋词恰在这时给了我们许多的慰藉。
唐诗宋词给人以思考,给人以高远的志向。其力量在于情,在于真,在于让后人见识到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与面目,千载而下,后人总是在神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这是一个只可仰望的高度,源于一种敬佩,一种无法超越的力量在延续着这种魅力。
根据上述材料,自選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诗宋词是一坛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吸日月江河之精华,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借飘摇山河的荒芜。
在这里,老杜春夜咏哦,贾岛半夜叩门,易安一声长叹。
在这里,志南杖过桥东,志和泛舟垂钓,诚斋夏日赏荷。
在这里,放翁夜阑卧听,东坡赤壁怀古,太白对月吟唱。
……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浓浓春意。沉醉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外发现——高高的院墙中,生机盎然,诗人为一枝探出墙外的红杏所感染;沉醉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人生感悟——牛毛般的细雨落在大地上,好雨无言,草木全知:春,你就像一位清柔婉约的女子。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艳艳荷塘。沉醉于“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绿色意象——一池荷叶映绿了半边天空,而小荷之尖尖角上,蜻蜓独立;沉醉于“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高洁人格——一枝荷花异常纯洁,虽美丽却不妖艳。唐诗宋词中的荷,你是百花仙子啊。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瑟瑟秋风。沉醉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秋江客船——诗人路过苏州,对江心渔火,叹乡愁不眠;沉醉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淡然独处——看漫山遍野的枫叶,陶醉其中,人生况味如漫山遍野的枫叶,火热而宁静。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皑皑白雪。沉醉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烈奔放——冬天的夜晚,就像刮了一阵春风,晶莹的雪花飘到树上,就像朵朵梨花绽放;沉醉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芳自赏——冬天,所有的花都枯萎了,只有梅花在寒风中顶着压力傲然怒放。
漫漫人生路,与唐诗宋词同行,我的生活便会绚丽多彩。唐诗宋词,是我生命的花雨,理想的清露。
拥有唐诗宋词,我的眼泪也会绽放花朵;拥有唐诗宋词,我的人生不会孤独。
热爱唐诗宋词吧!
【另辟蹊径】
本文用排比的结构展开,很有气势;唐诗宋词的列举,特显文采。
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在“在这里……”之后,用一个“我”学习唐诗宋词的故事展开,把题目中的“我”落到实处,让文章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更能体现唐诗宋词的魅力。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发掘出“唐诗宋词的激励作用”“唐诗宋词折射的时代精神”“唐诗宋词的高度”等立意角度。 (枣阳白水高中杜春香老师荐评)
下联:李篆曹隶颜楷王行张草金石刀刻,传统书法五体一脉承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某个时代的文学是某个时代的文化的一个元素,同时某个时代的文化是某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文化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特定时代的文学必然会深深地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唐宋以及宋元的朝代更替,是政治上的巨大变革,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热切地期待社会稳定,经济在受到战争破坏后渐渐复苏、发展,文学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渐渐突显出来。随着宋代政治、经济的成熟繁荣,宋词也进入了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元曲也称元戏剧,它的出现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文学更加地平民化,这是受到元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以汉人为主的文学创作主体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社会中下层的大众生活。
诗词曲等文学样式的更新,也彰显了文学创作者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宋诗步唐诗后尘,虽也自成景象,但总体水平难以超越唐诗。既然诗这种文学样式不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特征,人们就将目光放在了在唐时刚萌芽、起步的词上,随着一大批优秀词人的涌现,使宋词达到了一个新的文学高峰,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也使词成为了宋代的一个特征。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三者之间的关系: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其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
三者的区别主要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诗庄,词媚,曲谐。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词,又名近体乐府、琴趣,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这许多名称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并与汉乐府、唐诗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宋之词就是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的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相当于现代歌曲的歌词。词是在汉乐府曲调和唐诗格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用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变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韵,表达出轻巧尖新或豪放雄阔的意境与缠绵绮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后期词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成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体。宋词唱法早已失传,现已成为失却“声情”的半璧“哑词”。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宋代词人创造出了离合回旋、若往若还、情景交融的美妙艺术境界,令人荡气回肠,有一种感染力量。如果宋词唱法能传到现在的话肯定不亚于当今歌坛。如今宋词只有“文情”,没有声曲,是世界艺术史上无可追补的千古恨事。
宋词发展主要经历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种主要艺术风格,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作品。
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锐,从宋金抗争到元蒙灭宋,爱国歌声始终回荡词坛,悲壮慷慨之调,应运发展,把豪放词风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张元干、向子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吴潜、刘辰翁、文天祥等,如连峰叠嶂,峥嵘绵亘。其中以辛弃疾的成就为最高,他一生有词六百多首,其中有抒写抗金和恢复中原的宏愿,壮志被抑的悲愤,对苟安投降派的批判,也有对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的赞美,深挚情意的低诉;风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为主,也有潇洒超逸、清丽妩媚的。南宋时期还有许多杰出词人对婉约词风进一步开拓,宛如丛丛奇葩争胜,也不可能都用婉约一格来概括。姜夔的“清空”“骚雅”,史达祖的“奇秀清逸”,吴文英的“如七宝楼台”,王沂孙的“运意高远”、“吐韵妍和”,张炎的“清远蕴藉”、“凄怆缠绵”,等等。金末元好问词为北国之冠,兼有豪放婉约多种风格。乐章雅丽,情致幽婉,是宋、金时代词艺发展的终结者。
鉴与赏
要学会咬文嚼字。古人的唐宋诗词用“鉴”字是很慎重的,篆书的“鑑”,右边的左上方是一个大眼睛,右上方是一个弯腰的人,正在看盘字里的东西。“鉴”字古时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瞪大眼睛弯腰看盘子里的东西。文字发展到楷书后字形变了。这个“鉴”作为名词又当镜子讲。《红楼梦》里就有风月宝鉴,那就是镜子。所以对古人诗词名篇要鉴要赏。而赏是交流,彼此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两者之间达到交汇、契合。古人说的是什么,针对性如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拿到一首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一读完就能鉴赏了吗?那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说:诵其诗,读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呼?事以论其是也。孟子这段话浓缩起来就是知人论事。读唐宋诗词要知其人,论其事,真正读懂,有很多先决条件,需要我们挖掘了解。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对诗的普遍性、普及性那么深广,对待诗如此注重。原因有三:一是中华民族以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汉字文化,全世界大多以拼音字为主。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是由汉字产生的;二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他人不同,在看宇宙的一切时有自己的审美观。别人看不出的美,我们能看出来,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之相交汇才产生诗;三是中国诗人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极为独特。以上三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中华民族高水平、极为美妙的中华诗词。
中华几千年历史,从诗的产生发展至今天,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不是偶然的。诗的定义是什么,五言、七言、平平仄仄?能写现代体、散文体诗就是诗人了吗?北大一位老教授说:“全唐诗有一二千家,几万首诗,我看完后只有1000多首是诗,而其他只是采用诗的形式说话,不是诗。唐诗不是每首都好。我曾对唐朝白居易、宋代陆游两位的全集耐着性子读了一遍,读得我昏昏欲睡,其中真正打动我的诗词不多。当然人们要谦虚谨慎地鉴,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去了文也有诗;去了意也有诗;去了理也是诗。不要死在它的句下,不要在字面上打架。真正的诗既注重文字,又讲道理。形式像诗不定是诗;写诗的人,不见得就是诗人。”
诗人
——诗人、圣贤都多愁善感
当诗人的重要条件是多愁善感。有人可能认为这是病态。但实际上愁是情的代指。多愁包括忧患在内,就是多情,古时的愁就是情。诗人写诗惊心动魄、呕心沥血,所推动的就是情。善感意指诗人感受能力特别敏锐,别人无动于衷的事,诗人受不了。换个词说:诗人感情丰富。这样你读诗就有收获了。
诗人与平常人不一样,总被认为落落寡欢、不合时宜、不通情理等。诗人感情特别强烈,不然也成不了诗人。圣贤孔子也是如此,多情善感。孔子看到江水在流这样的平常事,就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一句哲理的话,但首先是孔子的感情,他动心了。再说到中国大诗人,例如诗圣杜甫也是多愁善感的,否则怎会有如此多好诗。他的曲江二首写道: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压伤多酒入唇。„„一片花的飘落,-3 使诗人心灵发生震动,风飘万点,他就更受不了了。因而正愁人。多么深情呀!他这首诗及所表达的情感给后人以引导,继承和发展。宋代秦少游的词:飞红万点仇如海。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否从这里来的?林黛玉的葬花词也是从杜诗中吸取了营养。对诗的感受就是悟,悟会加深感想。词典上的东西是死的,我们读诗词要自己多感悟,要有活的东西。
——真正的诗人,看天地事物都有独特的感受
真正的诗人看天地事物都有独特的感受。月亮高悬夜空明亮,诗人想起咏月亮的诗歌和种种艺术的联想。传说月亮上有广寒宫、嫦娥、桂树和玉兔,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嫦娥又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不死药后直奔月亮来的。自古多少诗人为此抒发情感,成就名篇。唐诗宋词不只是那些诗人、词人的事,它是与民族历史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学诗写诗不能撇开中华历史文化的传统母体,西方人说文学作品是私生子,没有父母。但是我们中华古人不这么想,发知其人,论其事。不问,那是无情无味。在文学史里对文学作品要讲时代背景。宋代爱国词人辛稼轩作品很多,不了解其人很难了解其词。他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包含辛稼轩一生的感慨。他率领队伍从北方来到南方抗金,雄心壮志,才气纵横。宋孝宗任用他打了一些胜仗。40岁做地方官,后被弹劾去官。他一生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与豪志。所以一上楼就愁,这个愁就是情。欲说还休,又如李商隐在《夕阳楼》写道: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陆游的柳暗花明是从这里来的。这是诗人与物的交流,自比孤鸿,向何处去,没有答案,因此只有自悠悠。诗人左右逢源,勾勾连连。唐初的陈子昂《登幽州古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这样的感情,是宇宙的胸怀,是小小的个人处在浩大的宇宙之中,自己的心灵感触。
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这首诗的前两句言事,写将军战罢归营,设酒庆功。正欲开怀畅饮,琵琶弦音急促,催人出征。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都有着浓郁的边塞色彩和鲜明的军旅生活特征,诗人借以渲染出塞外军营的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3 美酒、玉杯、琵琶催发,激起征戍将士的无限感慨。于是,诗的后两句转入言情:休笑战士醉卧沙场,自古以来,远赴边庭征战的能有几人生还? “ 古来 ” 句虽然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边陲战争的激烈残酷,但诗的基调仍然是雄壮高昂的,它不仅表现出战士开朗、达观的性格,也抒发了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坦荡胸怀。
古凉州靠近西域,风物情景与中原迥异。诗人在这首短诗中,抓住葡萄美酒、夜光杯和琵琶乐曲,给人以强烈的色彩感和地域感,有凝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情深、味浓的边塞风物画卷。诗中的形象鲜明,格调豪壮,它没有直接去描摩人物形象,然而在全诗所渲染的景物和氛围中,一个有动作、有性格、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边塞健儿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塞外景色单调,作者在平常的痛饮中蕴藉了壮美的豪情,悲凉的情调,随着催发的琵琶声一起激发出来,使天地光色都显得十分壮阔。正是这种粗线条的画面,一经点染便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盛唐边塞诗是唐王朝频繁进行边塞战争的反映。当时不少著名的诗人都长于用七言诗体描绘塞外绮丽的风光和壮观的战争场面,王翰却善于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景象,用极为简约的绝句形式来表现同样的题材。他撇开正面的战争描写,由景入情,内容与形式十分谐调,别具风姿。其中第二句 “ 欲饮琵琶马上催 ”,打破了七言诗习用的音步,采用上二下五的句法,显得顿挫有致,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王翰是位富于浪漫气质的诗人,他豪放不羁,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曾因纵饮游猎,击鼓穷欢而被贬官。诗如其人,他的这首《凉州词》以浓厚的浪漫气息,诗化了西北边陲的军旅生活,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所取得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所表现的激昂慷慨的时代精神风貌,为唐诗艺术增添了异彩。
姓名:张玮 学号:08095089
经济学院 金融工程08级20班
一、填空
1、王维、孟浩然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3. 张籍、王建4.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5、柳永
6、李清照
7、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8、李益
9、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
10、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11. 温庭筠、李商隐)
12、六对八对
13、“吴中四士”
14、高适 岑参
15、《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诗中有画
16、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17、苦吟诗人(派)
18、独恨无人作郑笺
19、赵崇祚 《花间集》20、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
21、《渔家傲》(塞下秋来)
22、《江西诗社宗派图》 杜甫
23、语言的典雅浑成 音调的和谐优美
24、清空骚雅
25、陆时雍、《诗镜总论》、时带六朝锦色
26、“三包”
27、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28、长河落日圆、王维
29、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30、“七绝圣手”
31、元结、顾况
32、元白诗派、韩孟诗派
33、《珠玉词》、温润秀洁
34、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
35、王绩
36、杜审言、崔融
37、陈子昂、杜审言、沈全期
38、草木本有心、张九龄
39、上官仪40、“诗中有画”
41、个性鲜明
42、沉郁顿挫、新题乐府
43、杨亿、《西昆唱酬集》
44、杨万里、风趣、奇趣
45、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
46、沈全期、宋之问
47、“四声八病”、永明
48、《诗薮·内篇》、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49、拗体律诗50、刘长卿、韦应物
51、《与元九书》
52、郊寒岛瘦
53、刘禹锡、柳宗元
54、《云谣集》
55、民间词、文人之词
56、赵崇祚、《花间集》
57、晏殊、晏几道
58、高适、岑参
59、大起大落60、篇制多、好作拗体、以诗入诗61、陈起 江湖集 刘过 陈与义 戴复古 刘克庄
62、贺铸 青玉案63、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64、赤子之心 65、王之涣 凉州词66、陈起 江湖集 刘过 陈与义 戴复古 刘克庄67、贺铸 青玉案3
68、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69、赤子之心70、王之涣 凉州
词
二、名词解释
1、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该集收录了温庭筠、皇甫松、牛峤等十八家词人的词500首。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内容以描写女性的体态、心理、生活为主,词风浓丽绣错、柔婉软媚。
2、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时期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南宋时期民族的痛苦、愤怒、忧虑与期盼,抗金斗争是诗歌的主旋律,山水田园诗的清高一直伴随着抗金斗争的呐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5术风格,创造了宋诗的又一度繁荣。
3、盛唐气象或称“盛唐之音”,概指盛唐诗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风貌。具体表现在,热烈追求政治理想;对人生、前途充满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洋溢着高昂的格调和充沛的激情;显示出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量。它成为具有丰富的内蕴力和涵摄面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
4、《词论》《词论》是李清照早年写的一篇有关词学理论的专文。它主要阐述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词自唐至宋的发展与演变;(2)评论了北宋名词家的创作;(3)阐明了词的音乐特性和评词标准,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5、白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为羽翼。元白等人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创作中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批判了创作中“嘲风雪、弄花草”的倾向,他们的新乐府“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诗风通俗、平易、畅达。
6、新乐府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它自创新题,反映时事,恢复和发扬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表现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形式特点。联系现实生活,表现社会人生是其思想核心。它“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首句表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而且其标题学习《诗经》,以首句或首句中的几字为题。
7、韩孟诗派主要是指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风以奇特险怪为主,在中唐诗坛富有独创性。“元和之风尚怪也”,概括了此派诗歌的创作追求、主导风格及在当时的影响。他们倡导诗歌的优良传统;注重诗歌的抒情功能,要求表现诗人的人生经历与现实感受;在复古的同时,又主张创新。
8、格律词派格律词派主要是指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张炎等人,他们填词特别注意审音协律和雕章绘句。这派词人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填词,他们都娴于音律,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词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作了许多宝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他们在使词不断雅化的同时又使词不断僵化,使词丧失了它继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1、苦吟诗人 苦吟诗人是以孟郊、贾岛为代表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互有往来,与韩愈有一定的联系,有着大致相同的某些性格特征和艺术好尚,创作上显示了鲜明的特质与独异的风格,喜好逆向心理的表述,追求“以丑为美”的艺术表现。常常使用奇拗的句式和语词,别创体格。这派诗人开创的诗风影响广远。晚唐五代的周贺等都是学贾岛并效其体的“苦吟诗人”,宋代的“晚唐体”、“江湖派”及“四灵派”,更是形成了新的苦吟诗派。
2、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名称是吕本中提出的,并将黄庭坚尊为江西诗派之祖,包括陈师道等25人,其中江西籍的作家有11人,主要是由于创始人是江西籍所以得名。列入江西诗派的诗人,其创作态度和方法与黄庭坚十分接近或大体一致。其诗派的“一祖三宗”为:杜甫为祖,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这明确了该诗派的渊源、承传与代表作家。
11、“张三影”:北宋词人张先,以写景著称,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等,因此得名。
12、豪放派:指宋词中渊源于范仲淹,形成于苏轼,鼎盛于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种的词派。题材扩大,延伸至史事、家国、建功立业,风格豪纵、旷达、雄奇。
13、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
14、宋初寇准、林逋等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流派。有清丽、质朴的风韵。
15、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三、简答题
1.岑参边塞诗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好奇”,是岑参的艺术好尚和审美趣味的涵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意奇。岑参爱好与追求新奇事物,表现出特有的个性与气质。在他的笔下,风沙、大漠、冰雪、火山、热海,都闪烁着奇光异采。第二,境奇。岑参在描写战争场景时,也能出奇制胜,创造出紧张的战场气氛和激烈壮伟的战斗画面。第三,语奇。岑参的边塞诗都是七言歌行体,形式纵横恣肆,挥洒自如。
2.为什么说韩愈诗歌“为唐诗之一大变”?
韩愈的诗歌出现了前人诗歌所不具备的许多特点:第一,他的诗歌中往往出现一些出人
意表、标新立异的构思。第二,韩诗于奇崛中表现出雄放豪健的气势。其写景纪游诗,能以一气贯注的笔势去展现自然物象,表达对人生的感谓;在描绘事物方面,韩诗也善作细微刻画,展示事物的生动情状。第三,“以文为诗”:他把古文的句法、章法和语言结构方式引入诗中;在其古体诗中,常常全用散句,有意避开诗歌的对称结构,多用虚字和排比的散文句法;他还改变句子和组成形式或节奏,淡化诗歌的韵律感;他还在诗中大量叙事、议论。
3.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黄庭坚诗歌理论主张力避语言熟滑庸腐的套数,使语言夭矫生新,形成一种奇崛、拗峭的诗风。具体如下:第一,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就是要运用古人的警言、佳句、善字来给自己的作品生辉。第二,运用拗格,喜押险韵。就是故意破坏规定的平仄格式,打乱正常的语法秩序,用同韵字少的字来押韵。
4、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哪些诗歌革新的理论主张?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体现出“以复古为革新”的特点。(1)反对汉魏以后以齐梁为代表的不良诗风;(2)主张继承和发扬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建安正始);
(3)提出了衡量和批评诗歌的原则。
5、中唐前期诗人的心态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诗人创作心理受整个时代审美心理的浸染,形成了审美主体的特定心态。(1)怀旧情绪强烈,更加追念开、天盛世,也更加重了他们的失望与悲哀;(2)艺术注意力发生转移,创作视角更多地投向自然、山水;(3)佛道思想与隐居田园成为了他们的重要人生选择。
6、“辛派词人”的主要创作特征是什么?
“辛派词人”是指南宋词坛受辛弃疾影响、与辛词风格接近的一批词人,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在思想倾向上,都有整顿山河、恢复中原的热情与壮志,在词中高唱抗金救国的战歌;在词风上,喜用长调创造雄奇意境,抒写悲壮情怀;在表现技巧上,发展“以文为词”的手法,大量采用议论与铺陈;在语言运用上,多融入古语、口语、俗语,使用典故。但有时失于粗率。
7、律诗(近体诗)的成熟和定型对唐诗的发展有何贡献?
律体诗的成熟和定型使诗歌形式出现了古、近体之分;近体诗格式的规范化、程式化,又使后代诗人在创作上有了可资遵循的完整样式,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艺术领域;它显示出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质。此后,近体诗在盛唐诗坛独标新格,至中、晚唐大放异彩,在创作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高峰。
8、王维表现禅趣佛理的山水田园诗有何特征?
王维的这类诗表现出一种空灵寂灭的风格特征。①他善于创造一种幽深静寂的境界,从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契合与依恋中,从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中去求得精神愉悦与心理满足;②能敏锐捕捉自然界中平常的、细小的事物,展现景物特征与禅理领悟,发现独特的“趣”;③把心象寓于物象之中,通过客观外物的美,再现主观情志的美;④具有绘画美。
9、试述“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
“韩孟诗派”的诗歌理论,主要体现在韩愈和孟郊的诗歌主张上。(1)他们倡导诗歌的优良传统。韩愈主张重道,这个“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孟郊主张以
复古为革新”,批评所谓“今词”,称颂“昔咏”,常;
10、比较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两者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均可用“悲壮”二字概括,其边;
11、比较李益七绝边塞诗与王昌龄同类诗歌的异同;李益的边塞诗主要书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这;
12、白居易关于讽喻诗的理论要点有哪些?试对此作;(1)强调诗歌反映现实,褒贬时政,为现实政治服务;白的诗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复古为革新”,批评所谓“今词”,称颂“昔咏”,常以“雅”、“正”为评价诗人的标准,提倡“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2)他们注重诗歌的抒情功能,要求诗歌表现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现实感受。韩愈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要求诗人“自鸣其不幸”;孟郊是“始以其诗鸣”者,“变愁为高歌”(3)他们在复古的同时,也主张创新,韩愈认为“惟善用古者能变古”,既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和成果,又要有所创变。他们在创作中力避熟烂,独标新格,崇尚和追求奇险古拙的诗风。(4)在创作上,此派诗人提倡“苦吟”,并形成了中唐一个以“苦吟”为特色的诗人群体。
10、比较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两者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均可用“悲壮”二字概括,其边塞诗均以七言歌行最为著称。①高诗深沉悲壮气力雄厚。岑参的诗奇丽俊爽,奔放壮美,艺术上富于创造性;②高诗内容丰富,岑诗多写军中上层人士的活动和边地风物;③高诗以“尚质主理”擅长,岑以“尚巧取景”取胜。
11、比较李益七绝边塞诗与王昌龄同类诗歌的异同。李益的边塞诗主要书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这些诗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与王描写“边愁”的诗歌相比,王诗雄浑悲壮,李诗凄凉感伤;李七绝边塞诗艺术上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律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于王;李诗善于以音乐去揭示和深化人物的情感,使视、听、感三者起了极其优异的协同作用,增强了诗歌抒情的含蕴力和表现力,这一点进一步发展了王七绝边塞诗中音乐与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李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又体现出“慷慨意气、武毅犷厉”的特色,“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点明了李边塞诗的基本风格,而王边塞诗则深宛蕴藉。
12、白居易关于讽喻诗的理论要点有哪些?试对此作出评价。(1)强调诗歌反映现实,褒贬时政,为现实政治服务,主张诗歌创作应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这是其诗论的基点和核心;(2)基于上述认识,他主张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强调其功利目的;(3)注意诗歌中的“情”,“情”的内涵偏重于人们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的某种感受,即所谓的“民情”、“世情”;(4)反对形式主义诗风,倡导诗歌革新,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
白的诗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较全面地总结了古代讽喻诗创作的理论。从当时诗歌的现状看,阐述了新乐府为代表的讽喻诗创作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其诗论对后世乐府诗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作为一种文学思想,它也表现出较大的缺陷和不足:显示出较强的政治理念,把诗歌作为变相的奏章、押韵的谏书,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狭隘性和不完备性;不仅对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的诗歌有偏颇之论,对李白的诗的评论也有不符合实际之处。
13、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王维山水田园诗能融合画的韵致与诗的意境,通过鲜明、生动的画面形象去表现其内在的意趣,所谓“得之于象外”;②他在诗中运用了一些绘画手法和方式,加强了诗歌的画意;③他以再现为表现,在再现客观外界事物美的同时,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之美,展示其人格之美论述
14、元结的社会讽喻诗创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与地位。中唐前期,以元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能面对现实,发扬杜甫等的创作精神,成为现实主义诗歌由盛唐进入中唐的承继者。在理论上,元结是继陈子昂后,较多地提出诗歌革新主张的诗人。他提倡“风雅”,不满诗坛现状;他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要求诗能“上感于上,下化于下”,主张创作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号召作者“变时俗之淫靡,为后生之规范”。其诗论在当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批判性,也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扬,成为以后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诗论的先声。
在创作上,元结等积极地以诗歌形式去反映社会凋敝,百姓困苦的现实,并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显示出诗人在中唐诗风转变之际,并未全然忘怀现实,同时也预示着中唐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
15、简述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1)白居易的讽喻诗紧密联系中唐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价值。
(2)其讽喻诗主题明确,倾向明显,每首诗突出某一个社会问题,显示出较深刻的现实意义。(3)诗中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简明生动,注入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意念和社会批判。(4)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的不合理。(5)语言通俗流畅、自然浅近。白居易的讽喻诗是其诗歌理论的最好实践。
16、简要概述柳宗元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幽冷峻峭的格调、柳宗元抑郁的性格气质、悲剧性的遭遇、苦闷深沉的情感,构成了他悲剧的人生,也构成了他诗歌艺术风格的核心—幽冷峻峭。
二、诗歌与禅趣的摄融 一方面同他的才情秉赋,遭际阅历有关,同时,他的哲学思想、生活情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创作。每每拈来柳宗元诗歌细细品读,就会深感其中幽幽透出一股盎然的禅意,呈现出鲜明的禅学理趣。众所周知,柳宗元虽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可他也并不拒绝佛教思想,在他漫长的被贬抗争过程中,他就是借助佛教思想来抚慰心灵的
三、恬淡静淡之美,柳宗元因其被贬谪人生经历和佛教修养的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对恬淡精美的美学追求,他将独特的趣味和追求物化于自己的诗歌当中,便形成了其恬淡精美的诗歌美学特点。
17、说说唐诗繁荣的社会及文学原因。
而当时的唐朝历代雄主所实行的 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诗兴盛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更因为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造成文人想要得官进爵,走诗体歌赋之路才是最好捷径。作为统治王朝,唐朝一代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宽广前所未有,更重要 的,唐代的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前所未有 在唐朝,历代君主极 重诗才,少有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的,这就让诗人感受到了诗人地位的提高,才使得诗人大众化、平民化,诗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其次,唐朝迅猛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不是唐诗兴盛的绝对因总之,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历
史哪一方面来说,唐朝都具备了诗文歌赋兴盛的条件,给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致使诗体文学在唐朝如鱼 得水一般兴盛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所特有“ 唐诗繁荣的社会及文学原因 1).唐代空前的安定
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2).唐代的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说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唐
诗的繁荣有有力的促进作用。3).各科学术效的影响。4).前代的文学积累5).社会风气的重视。上层中层
18、比较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翰的《凉州曲》,简要叙述其差别。
王之涣的《凉州词》从周边的景物写起,从白云、黄河、孤城、万仞山全景观察的角度描写了玉门关的大致景色,本来苍凉、荒芜的场景再配上凄凉的羌笛声更是让人感到苍凉难忍。而王翰的《凉州曲》则是从出战前战士痛饮葡萄酒的醉态和沙场难有几人回的结果对比,使得出战沙场显得愈加残酷。
都是写边塞出征的诗句,王之涣侧重战士背井离乡,与苍凉景物做伴的孤苦,而王翰则以士兵欢饮葡萄美酒引出征战的残酷,展现士兵命运的悲哀。
19、简要说说永嘉四灵的艺术特色。
四灵诗在整个晚唐体诗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在于“敛情约性,因狭出奇”。此八字评语出自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十九的《题刘潜夫诗稿》:“往岁徐道晖诸人摆落近世诗律,敛情约性,因狭出奇,合于唐人,夸所未有,皆自号“四灵”云。”
“敛情约性”是就诗歌的思想内容而言,他们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是经过节制约束的清淡平和,与此对应,诗歌的内容也局限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及小巧情趣。这应该与理学思想的影响及他们自身生活状况有关。首先,他们强调诗歌体格的平和,尽量规避激烈的怨伤感情。如翁卷《送蒋瞻节推》:“《楚辞》休要学,易得怨伤和。”
“因狭出奇”是就诗歌的艺术技巧而言,冥思苦吟,小中见巧,以精炼之语、灵巧之思摹写日常生活的清闲意趣,呈现出平和灵秀的风格,便是四灵诗的特征。正由于情感题材的收敛局限才使得四灵能够专注一隅,以有限的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立足于诗坛之上。首先,四灵诗构思新奇小巧。这在七绝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通过室外的雨声、蛙声,与室内闲敲棋子的声音与声音之外的寂寞无聊形成有趣的对照,将生活中有约不来这一极为日常的场景描写得深入细致,饶有兴味。其次,四灵诗注重炼字炼句,即徐照《酬徐玑》所言之“诗成唐体要人磨”。四灵是以姚贾传统的苦吟技法,以单字只句计巧拙,来反对江西派的汗漫无尽的。或靠句眼的锤炼,或利用词语意向的映衬关系,从而在人所习见的景物、生活中体会出精巧灵秀的诗意。虽有时不免失之尖新纤弱,却也因此以工巧清淡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与江西派相区别。
20,简要谈谈杜甫诗史的叙事手法: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历史价值但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还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诗则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无家别》.。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他写作方法的变化,a,诗的叙事手法起源很早,如《诗经》,而大量使用叙事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则是杜甫的创造b,杜诗叙事,即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事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气氛,某种境界,如《北征》、《兵车行》,但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他人的叙事诗,他从概括描写到走向具体事件的片段,更多真实感,生活色彩得到极大加强c,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作为抒情诗来写的,如《羌村三首》,但这些细部描写要表现的是悲喜交集的心境d,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事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有赋得铺排,散文的笔法,也有抒情的艺术创造,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六、李白、杜甫的区别 李白敏于才思,斗酒百篇,援笔立成;杜甫深于学历,精于锤炼。
四、论述题
1、论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豪迈雄放。李白诗歌中充沛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奔放的气势,突出地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第二,俊爽飘逸。李白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示出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格力。第三,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是李白的美学理想与审美追求;“贵清真”是他重要的创作主张。他的许多诗,不假雕琢,冲口而出,自然鲜活,天真坦率。
2、论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一,他摆脱了词对音乐的依附关系;第二,他开创了豪放词;第三,他以诗为词,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第四,他开拓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境界。
3、试论杜甫“新题乐府”的创作成就。
杜甫学习和显扬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与精神实质,以新题纪时事,创造了“新题乐府”的新的诗歌样式。(1)具有诗歌形式的开创性,从现实生活中自立新题,“即事名篇,无复依傍”;(2)具有反映生活的典型性,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表现整体;(3)具有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注意人物描写,语言的丰富与生动;(4)对中唐元、白等人及后代“新乐府”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注:必须结合诗人创作以及作品进行论述)
4、论柳永词的贡献与地位。
柳永的词是对宋词的一次重要变革。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表现市民阶层(尤其是普通女性)的生活、遭遇、情感和心理;抒写羁旅之愁和人生的悔恨;描写都市风光;表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怨愤。在词的艺术形式上的创变:大量创制和使用长调(慢词),探索了铺叙承接的结构手法;改变词的句式形态,使之更适合词的音乐要求;吸收市民的口语、俗语,“明白而家常”,使词的语言有了雅俗之分。(注:必须结合词人创作以及作品进行论述)
5、试论述盛唐山水田园诗兴起的原因及其总体特征。盛唐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思想活跃,促进了山水田园诗的兴盛。①“终南捷径”成为盛唐的知识分子一条隐居以求仕的道路,其隐居地和生活圈为其模山范水提供了创作源泉;②盛唐经济繁荣、国富民强,为广大学人士子的游历生活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③唐代思想政策比较宽松,儒、道、释等各种思想并存且自由发展,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题材。盛唐山水田园诗以写隐居和山水田园之景为主要内容;形式以五言为主;诗风雅淡闲远;语言清新优美。与前期山水田园诗相比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诗人积极用世的愿望;更注重意境的创造,往往全诗浑然天成,形成十分完美的艺术整体;手法更为多样,技巧更为娴熟,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质量。
6、论述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①杜甫的律诗,大大扩展了其创作领域,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面,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功能;②从诗歌形式上而言,杜甫发展了“连章体”(组诗),创造了拗体律诗;③杜甫的律诗章法多变,手法多样,姿态各异,体现了高超的技巧,如在谋篇布局上,打破了传统的前景后情的格局,情景融为一体;在对仗形式上不循常格,自创新格,或四联全对仗,或前三联对仗,综合运用多种对仗形式,使诗歌整体更为严整,手法更加丰富④自杜甫始,律诗中较多地出现了叙事和议论,改变了以往近体诗重抒情,轻叙事、议论的状况,对律诗作出了重要发展;⑤杜甫律诗的语言呈现出多种风貌。或雅丽典重,或清新俊爽,或自然平畅,或沉郁雄厚,或婉致精蕴。而最具开创性的是善于吸收提炼民间俗语、口语入律诗;同时,常用虚字、喜用叠字,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7、试论述李煜词的艺术特色。李煜的词以国破被俘为大致分界。(1)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的情状,以浓辞艳语描写宫中生活;也有表达怀人情思的词作,大多清新明净,意味浓郁。(2)后期词取得了更突出的艺术成就,词境提高,词的内容和风格也发生变化: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对南唐故国的眷恋,对江南风物的追念,成为后期词的主要题材;哀伤悲切是其基本格调。(3)情感真率,书写明朗,是李煜词最突出的特色。①其词常以“我”为抒情主人公,大胆袒露心灵世界,表现种种生活情事②善于以情造景,又以景托情,营造优美的意境③善于刻画形象,准确生动地传出其神④长于以自然浅近的语言书写深厚真挚的情感,继承了民间词和中唐诗人之词的语言特色,提炼口语入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⑤多用白描,简练省净,又鲜明的直观性。
8、试论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1)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自己的诗歌理论: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
9、试论唐朝山水诗的发展;唐朝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管是什么样;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作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艺术高峰,是;王维,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盛唐时期漫游之风盛行,而其中李白就是一个典型的代;李白的创作总有着超尘世而亲人间,凌空虚而写自然,;杜甫一生也有过一段漫游的经历,由于社会的**,多;
10、以王维《江汉泛流》并以此为腻地抒发个人情感。前者将自己置于当政者的一方,在人民得到苦难面前进行自责和反省,多伴有反躬自问式的议论;后者多书写个人对官场和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2)欧阳修的诗歌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①以“古文章法”入诗,“古文章法”指结构剪裁,其诗脉络连贯,结构紧凑②以议论入诗③诗歌句法的散文化。虚词是散文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虚词入诗使得诗歌的意象疏郎,脉络流畅、诗句流畅自然。
(3)其诗风平易畅达,体式自由流畅。(4)过多的议论和散文化使诗意直露,诗味也随之稀释。
9、试论唐朝山水诗的发展。唐朝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管是什么样的诗体都是发展得最快最繁荣的,而山水诗也不例外,在唐朝形成了一个艺术高峰,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是山水诗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初唐的诗人,实际上都是跨隋唐两代的。所以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不存在因朝代的更替而改变,也就是说是贯通一气的。初唐时期的山水诗人有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苏味道、李峤等人。他们的诗作也是呈现出一个过渡,因唐朝这样一个王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诗人的创作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但是影响是呈现出进步的趋向的,因为从南北朝开始达到盛唐时期的巅峰状态,这中间的初唐时期的诗作对于后世的创作都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
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作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艺术高峰,是因为它集大谢、齐梁和初唐以来的所有艺术势力,呈现出大唐的帝国气势和时代精神。其次还有盛唐时期的天才诗人的出现,王维、李白、杜甫,三大山水诗的巨匠,代表着佛、道、儒文化意识,融入到山水诗的内容和思想中去,同时也表现出了悟道、写意、工笔的三种高超的创作艺术手法,丰富了山水诗的内涵。盛唐的山水诗既是对晋宋以来山水诗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中唐以后山水诗的一次开创。所以其历史地位和辉煌是不可磨灭的。
王维,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美的风景写照之作,王维笔下描绘过丰富的自然风光,既有隐士归田式的自我怡悦,又有野老村居式的自然写实。之所以能够如此,当然是因为王维是以一颗出入世间的恬然心态来对待田园风物的,于是就有了出世间又在世间的诗美。在王维笔下,一切都是鲜亮、安详、平和而自然。王维擅画,故诗作自有画境之美。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王维诗中擅长于安排景物形象的色彩对比效果。王维以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和深得禅机的思维智慧,将山水诗推向了高峰。他集绘画、音乐和诗艺于一体,故有色彩、声律之完美和谐;他集大谢、陶潜、齐梁诗风于一体,闲雅淳朴,实现了清纯和丰美的融合。总之,他的成就在于得形、神、意、理于一身,意境清雅、安详、明丽、简洁。盛唐时期漫游之风盛行,而其中李白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他创作的山水诗固然是盛唐山水诗的一大成就。李白的的山水诗有着清丽明秀的自然美。如《荆门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同时李白又深好神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全然是仙境。仙心幻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作为创作意识层次的引导和驱动,使李白诗中的仙游意象和山水登临的感受相重合。所以李白的山水诗其实不算是山水诗,游仙诗也不算是游仙诗,而是“山水之游仙诗”。
李白的创作总有着超尘世而亲人间,凌空虚而写自然,其想象力的推动下的山水意境,是赋予自然山水以自身律动的创意美,并非以主观创意之凸出而挤压客观自然以使之变形。这就是李白的创作风格,这也是盛唐的气象。②杜甫一生也有过一段漫游的经历,由于社会的**,多次飘泊流离。与李白一样,不被认为是山水诗派中人,但长期的飘泊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写照。盛唐三大家,王维待山水以禅心,李白待山水以仙心,杜甫则是待山水以仁心。在杜甫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草木虫鱼为写作对象,对他们的描绘,联系到人情世故,体现出诗人的仁人之心。如《又观打鱼》:苍江鱼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能者操舟疾
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杜甫的这种山水纪行诗实有山水诗的大成的意味。但并不能成立这样的论断。只能说是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相对高一些,不过这与他的酌句雕字是分不开的。杜甫的于寻常景物中见活泼,虽似刻意,却现自然,这就是他的成就之处。总之,杜甫的这种开创,将预示着新的一个时代的开始
10、以王维《江汉泛流》并以此为例,试论王维的诗歌艺术特色。诗人泛舟江上见终究有限。王维的高明在于基调。诗人首先铺展出广阔无垠的楚地汉江滔滔远去又以江流天地外地外”、“有无中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两句诗被传为千古佳句随后之景郡邑浮前浦正当诗人极目远望此时的诗人物游的境界吧。果然归了尾联诗人直抒胸臆留恋山水的志趣。全诗格调清新以美的享受。
11、要点:预备:北宋早期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奠基:北宋中后期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顶峰: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词风慷慨悲凉,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延续: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南宋后期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12、试论陆游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点:有《东山词》。栖于豪放与婉约之间;豪气中有伤情。主调叙写愁情;主题风格则是秾丽带凄凉,伤感中显幽洁。(结合具体诗歌分析,答对要点即可)
13、赏析苏轼《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一诗,是写寒冷的冬季,一顽皮孩童用彩线穿住一块冰,提起当锣来敲,起初声音清亮,孩子越敲越得意,稍不留意冰块被敲落,碎了一地。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冬天,玩冰常玩得热火朝天。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童趣诗较多,将儿童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再现,像一幅幅丰润有趣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诗中描绘了暮春的乡村,篱笆稀疏,小路幽深,花儿谢了,新叶初生,孩子们嬉戏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但偏偏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扑朔迷离,蝴蝶寻不到了,孩子们叹气逗趣,神态可爱。
古代孩子的乐趣并不比现代的孩子少,采莲蓬、放风筝、钓鱼、捕蝴蝶、捉知了等。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时我最爱读此诗,因这首诗像我童年的录像,午后是安静的,蝉鸣格外响亮,我常赤着脚丫,轻轻走近粗壮的老柳树,屏神静气,踮起脚尖儿,用手悄悄捂知了,知了扑扇着翅膀在我手中挣扎……
刘克庄的《鸟石山》诗里的儿童很调皮“: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小时,天真无邪的孩子都做过“坏事”,白居易有趣地描绘偷莲的孩子“: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活泼稚气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一溜烟儿跑去河里偷采莲,却不知隐藏踪迹,孩子可真有趣。
唐代韦庄笔下的幼女很可爱,小女孩不到两岁吧,刚能听懂大人的话语,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学着说话,口齿尚不清楚,她会跟着别人喊父亲的名字,玩小车上瘾以至不肯睡觉。小女孩都爱漂亮,小衣服上因少绣一朵金花,夜里不停地哭闹。记录小孩的成长很耐人寻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的《长干行》,写男孩骑着竹马,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则玩着刚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天真烂漫。“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是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缩影。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写的小孩儿学钓鱼活灵活现,把自己藏在野草丛中,不让鱼儿看见,路人问他话,也不敢回应,怕惊动鱼儿不上钩。白描手法,浅显易懂,自然纯真,形神兼备,像一幅现实生活的剪影。
1.运用“问题教学法”。在开课伊始,因为学生的基础较薄。此时教师要多讲授一些,但讲授不代表就是满堂灌,精彩的讲授事实上是在引导、在启发。怎样使自己的讲授“出彩”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其主要操作环节是:(1)布置预习,触发问题;(2)检查梳理,交流问题;(3)意见撞击,筛选问题;(4)递进思考,解剖问题;(5)拓宽阅读。深化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种子,但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来思考、来研究。这样有利于他们对唐诗宋词的深刻领悟。因此第三个环节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如在讲解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时,课前硬性布置学生读有所思,必须提出至少一个问题,结果全班汇集起来,上课时就充满了思维的历险,而我们在课上又“筛选”出“李白是怎样建构他的诗化人生观的”这一核心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突出重点。
2.建构“自学、试教、答疑、检测”教学模式。我校生物学科组申报了“自学、试教、答疑、检测”教学模式研究,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采用了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自学”阶段,要发动学生搜集资料、钻研教材、合理分工、合作学习,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分头学习一个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在“试教”阶段,要指导学生精心制作教具,如重要的引文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典型的例证可以印发材料,这样可以减轻上课的背、讲负担;在“答疑”阶段,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要引导学生互相辩论、争论,形成“脑风暴”,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要“好为人师”,要以“少讲”甚至“不讲”为最高境界;在“检测”阶段。要发动学生自己出题,因为出题也是一种学习。“自学、试教、答疑、检测”教学模式的施行,让学生转换了角色,凸现其主体地位,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3.组织专题教学沙龙。一个专题讲授结束之后,可以利用一堂课时间,将讲台撤去,将桌椅围成圆形,由学生主持。师生对话。搞一个专题教学沙龙。主要任务是对这一个专题的教学情况进行交流。包括教师的讲课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听课体会、学习疑问等等。凡是与这一专题的学习有关的都可以谈。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讲完之后,我们可以组织“漫谈复制李白·拜李白为师写好作文”的单元教学沙龙。为了防止学生一时思考不成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可以叫学生提前思考,预先准备了小纸条,届时交给教师,由教师现场“答记者问”。也可以现问现答,鼓励学生大胆地向教师“进攻”!教师要认真听、认真记。对那些合理的建议与批评要做到从善如流;学生要认真准备、大胆提问,力争做到有的放矢、满载而归。
4.召开文学作品阅读笔会。任何作品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作家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理解作品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量,所以定期召开文学作品阅读笔会,或者一个月专门拿出一节课作为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是非常有益的。笔会内容可以先从单篇文章开始,接着是选文,再是作品原著、理论原著。可以将其搞成一个个系列,如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等,或诗、词、曲、散文、小说等。如讲完唐诗部分时,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诗歌的基础上,召开“如何欣赏诗美”阅读笔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读书、如何读出东西来、如何把自己读到的东西写成文章,要循循善诱,持之以恒。
5.组织唐诗宋词知识竞赛。根据唐诗宋词的体裁特点。学生必须背诵积累,为此我们可以定期组织知识竞赛,形式可以模仿央视幸运52或三星智力快车那样,背的形式灵活一些,要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之中积淀语文素养,提高学习兴趣。我们组织老师编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可以为每一届学生使用,长期坚持下去,还可以作为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特色呢。另外我们也与时俱进,增加了一些新的比赛形式:如出示一首英译唐诗,要求学生背诵其中文原版;给选手提供一台宽带上网的电脑,要求他用最短的时间在网上找到一首诗的音频或视频朗读;给学生提供一首诗,要求他们在电脑上用最快的速度输入并进行美化编辑。
6.引进对话性作业。笔者借鉴康南海先生当年草堂教学的经验,解开学生作业时的桎梏,不再通过记忆、模仿而是通过创新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主要做法是:教师每上完一次课,课后要求学生就此前所讲的新宋诗词内容,联系自己的听课体会,联想、疑问、课外阅读心得。通过作业与教师进行广泛地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讨论,可以褒扬教师讲解的精彩之处,也可以批评其不当之处,包括纠正教师的错误、失误,还可以向教师推荐好文章、新信息等。不少学生通过作业,提高了思辨能力。经常有神来之笔,一位学生写道:“残缺的东西不一定美,但美的东西一定有残缺,关键就在于你是先发现残缺,还是先发现美。”通过引进对话性作业,加强课内外衔接,融洽师生对话,开放作业空间,调动学习兴趣,提高作业质量。
7.编辑研究论文索引。对于一些研究热点、难点、疑点,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分成学习小组,分头搜集资料,编辑研究论文索引,达到“研究小问题学习大语文”的目的。学生在编辑研究论文索引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别人的论文写作方法,也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激励其写作、发表小论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如中学诗歌教学就大有文章可做:诗歌怎样教、怎样让中学生能够欣赏到诗美?那种先解决字词、再读顺、翻译、背诵的老一套或干脆什么都别讲,就让学生自己“狠狠地读,默默地悟”的新思维,是否可行?至于如何指导学生写诗,更是教学的盲区。我们要发动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在尽可能透彻地理解唐诗宋词知识和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加强比较阅读。闻一多先生曾指出。学习文学要注意两种比较:一是与外国文学比较,二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美术、音乐比较。在文学理论学习中,加强比较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如有人将《回乡偶书>翻译成(coming Home》就欠妥,一是中国文化中的家与乡是有区别的,家仅指一人之家,而乡却是指家族,回乡是以衣锦还乡为荣的,这里有一种光宗耀祖的封建家族观念;二是“偶”传神地道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机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英译未能凸现出来。再比如讲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将美术中的构图思想引过来,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结构的意图和功能。此外,在不同文艺理论之间进行比较,如中国文论中有“诗中有画”“诗画同源”之说。而西方文论中莱辛在《拉奥孔》中极力强调诗画之不同,要以此刺激学生深入思考、全面掌握诗歌欣赏的知识,深刻领悟诗情诗味诗美。
9.定期与名师交流。这里的“名师”主要是指学校里较受学生欢迎、较有学养的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校园资源,组织学生定期与他们交流。一是让学生参加教师的教研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导师制,加强研究性学习,三是邀请其开设讲座,主要讲授他们自身的读书方法、论文写作方法、教学方法等。学生经常是小叩发大鸣,不少学生的文章经教师修改、润饰后得以发表,加上教师再在考核标准中加上“文章发表”一项,学生学习与研究唐诗宋词的兴趣被空前调动起来了。
【唐诗宋词总结】推荐阅读: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11-07
唐诗宋词鉴赏练习05-25
唐诗宋词读书笔记07-21
唐诗宋词专题授课教案10-26
飞翔在唐诗宋词里10-28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什么12-03
我喜欢唐诗宋词作文12-19
小学生必背唐诗宋词09-11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在《唐诗宋词》教学中的应用07-22
宋词一百首09-07